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教案:《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07

高二历史教案:《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汉代儒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3.评价:

⑴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________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⑵积极影响:汉王朝加强了对?________、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

1.性质:国家培养①________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

⑴是儒学教育②________化和③________化的标志。

⑵带动了民间④________的风气,对于文化的⑤________起了重要作用。

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⑥________的情形得到改变。

⑷迫使黑暗的⑦________有所收敛。

⑸进一步推动了⑧________的传播与发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有益于中国⑨________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⑩________臣民的工具。

2.有助于社会?________风气的形成。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________的原则。

3.使整个?________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4.导致从事?________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合作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秦始皇

汉武帝

政策

原因

影响

目的

实质

作用

【课堂检测】

1.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 )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2.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3.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医药之书 B、卜筮之书 C、种树之书 D、墨家

4.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5.关于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6.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7.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8.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孔子 孟子 董仲舒

⑴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做了怎样的贡献?

⑵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怎样理解?

⑶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延伸阅读

高二历史教案:儒学的兴起2


科举制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点击下载: 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949

高三历史《汉代的儒学》教学分析


高三历史《汉代的儒学》教学分析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含义: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思想,二者糅合为一为“黄老之学”。

2、主要思想: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它把虚静确定为养生的根本方法;在治国方面主张”无为而治”

3、特点:理论上博采众长,政治上“积极无为”。”(具体做法: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法)

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4、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原因:

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

②黄老之学与当时休养生息的现实需要相适应;(客观)

③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之教训的结果。(主观)

5、影响(效果):

保持了西汉经济稳定发展的局面,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到武帝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二、儒学兴起的背景;

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分析秦朝进行焚书坑儒的原因有哪些?

①根因:(统一的需要)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工具);

②主因:一些儒生和游生引用儒学经典,借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③直音: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列举秦朝焚毁了哪些书又留下了哪些书?

焚毁的书籍: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

不焚的书籍:《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3、评价:

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2)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

3)消极:

①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②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③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儒学

1、原因:

①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②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形成: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柔和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

以《公羊春秋》《春秋繁露》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成。

3、内容:

①“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②“天人感应”。(加强君权)③“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

4、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5、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6、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7、影响:

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儒学独尊,使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二)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1)中央:——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生由五经博士教授,提高了儒学地位;太学生学优为官,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2)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三)科举制(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1、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4、科举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的形成。④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

⑤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消极作用:

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②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③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问题思考: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特点: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2、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

①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高二历史教案:《美苏争霸》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历史教案:《美苏争霸》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知识网络

一、美苏争霸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

2、重要原因:苏联实力的增强

3、历史原因: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

4、直接原因: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

二、美苏争霸的经过(三个阶段)

㈠第一阶段:50年代中-60年代初

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中-60年代初

领导人

赫鲁晓夫

艾森豪威尔、肯尼迪

战略态势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争霸政策

与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主要通过缓和手段与美国争霸(与美国相比,苏联实力仍有差距)

艾森豪威尔“软化”政策和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⑴实质:是在实力地位基础上灵活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⑵特点:①“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

②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口号下,对社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政策调整的原因

经济恢复,军事实力增强,加入争霸行列

①经济: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与美差距缩小;

②军事:常规实力增强;

③核武器: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实力相对削弱

争霸特点

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

重大事件

缓和

1959.9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戴维营精神

⑴背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爆发

⑵内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不诉诸武力

⑶影响:①促使美苏关系暂时缓和,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

②美国实际上承认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紧张

①美国U-2飞机事件(1960.5)

影响:美苏关系进入新的僵持时期

②柏林墙事件(1962.8)

A.背景:第二次柏林危机后,东柏林地区居民不断逃往西柏林

B.概况:

C.影响:导致柏林人民基本人权受到极大损害

③古巴导弹危机

A.背景:①1959.1卡斯特罗建立了古巴革命政权

②苏联军事援助古巴并建立导弹基地

B.概况:

C.结果:苏联被迫将导弹撤出古巴(原因:苏联在争霸中处于劣势)

㈡第二阶段:60s初—70s末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阶段

第二阶段:60s初—70s末

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战略态势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

争霸政策

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目的:用“缓和”来麻痹西方国家,为苏联赢得时间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在亚非积极扩张

战略进攻转入战略收缩,实行尼克松主义(“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

①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大为缩小

②战略核武器与美国大致平衡

⑵表现:

①在亚非拉取得二十多个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

②70S末,出兵阿富汗(苏霸权主义的顶峰)

⑶影响:

①使苏联在国际上陷入空前孤立

②使苏联陷入经济危机边缘

⑴原因:

①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欧共体、日本经济崛起的冲击;1973年石油危机;陷入越战泥潭)

②越战大大消耗国力,军事实力相对下降

③为了保住霸权

④苏联在战略武器上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

⑵表现:

①调整外交政策: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

②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

③谋求与中国谈话

④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目的: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在争夺同时,希望用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束缚苏联)

争霸特点

总体趋向缓和(直接对峙、激化矛盾的情况不显著)

美苏缓和的重大事件

缓和

⑴背景:美苏都推行“缓和”战略(缓和也是争夺世界霸权的一种形式。缓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⑵表现:

①1963、1968年先后签订……

②1972年两国签署第一阶段……

③两国首脑一系列互访和会谈……——高潮

④1973、1975年共同参加……

更隐蔽的进攻方式

思想文化渗透、和平演变

第三阶段: 80年代~90年代初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阶段

第二阶段:60s初—70s末

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

里根、布什

战略态势

美攻苏守,苏最终解体,优势在美

争霸政策

“新思维”,实行全面收缩

里根主义: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

布什:“渐变”,“合作”(多以“缓和”促苏联演变)

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

①全球争霸消耗国力;

②体制僵化导致经济衰退

⑵表现:戈尔巴乔夫执政,提出“新思维”理论

①美苏对话(1987年签定>、1985—1988年签定43个双边协议

②放松对东欧控制,并最终退出

③从阿富汗撤军

④改善中苏关系

⑴原因:

①经济复苏并持续发展。

②苏联经济则陷入困境

⑵表现:

A、⑴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①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重夺军事优势

②1983年“战略防御计划”(目的)

③意识形态的宣传大战

B、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

①支持苏联国内改革

②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左右苏联改革

争霸特点

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最终“和平演变”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A、美苏关系演变的影响:

消极: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⑵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⑶两极格局解体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①冷战思维仍然存在

②两极格局解体后各种矛盾激化

③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

积极:⑴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

⑵美苏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B、启示:

①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

③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

④综合国力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道路。

⑤必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

疑难解析

1、美苏争霸的概况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阶段

战略态势

原因

重大事件

50年代中-60年代初

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赫氏推行与美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争夺世霸的政策

缓和③赫氏访美

紧张①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古巴导弹危机

60年代中-70年代末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

苏:①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②推行积极进攻战略。

美:①经济增长趋缓

②越南战争泥潭

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苏

1975年欧安会召开

紧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80年代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苏:①经济困难

②戈氏放弃争夺策略

美:①经济复苏

②里根采取强硬态度

美:①里根主义②星球大战

苏:①从阿富汗撤军

②放松对东欧控制

③中苏关系正常化

第二次缓和《中导条约》

总结

美苏对峙互有攻守

争霸政策随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而变化

争霸重点在欧洲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国际力量的对比,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

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时,要注意发展综合国力。片面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对比是难以持久的。

2、合作探究:试述在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它们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国家

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80年代

美国

孤立、反对中国

原因:敌视社会主义,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

关系正常化

原因: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与中国关系时好时坏

原因: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苏联

苏中关系恶化

原因: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

对中国军事威胁,酿成边境冲突

原因:对外扩张

同中国改善关系

原因:全面收缩

3、尼克松主义:

⑴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⑵内容:

①调整与欧、日、中国的的关系,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

②维持与苏联的均势,从实力出发,以谈判为手段, 继续与苏展开争霸斗争。

⑶实质: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策略。

基础金题

1.二战后“柏林墙”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抗 B.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C.德意志的民族分歧 D.东西德的正式分裂

2.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与美争霸,对外扩张 B.联合第三世界,孤立美国

C.打击资本主义,维护社会主义 D.打击美国,压制中国

3.在美苏争霸中,苏联采取进攻战略的顶峰是

A.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B.苏联入侵阿富汗

C.苏联把导弹运入古巴 D.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

4.下列不能表明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的是

A.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B.美苏在欧洲都集结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状态

C.德国和西柏林问题陷于僵局,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

D.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

5.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防御的态势。下列各项与形成这种态势有关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滞胀”

B.马歇尔计划成为美国经济的负担

C西欧、日本加紧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D.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

6.促使美苏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与中国关系如何 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7.以下涉及美苏争霸的内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8. 这幅漫画不能直接反映出的信息是

A.世界曾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B.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国

C.美苏争霸威胁到世界和平 D.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9.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墓志铭上写到:“历史给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的称号。”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尼克松在位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将侵越美军撤出越南;在美苏争霸中,一面进行争夺,一面以谈判代替对抗。尼克松为中美、中苏关系的缓和作出了贡献,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尼克松并不是和平的缔造者,他本质上仍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是美国霸权政策的当时执行者。

高二历史教案:《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概述绘画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发展过程、特点

难点:时代变迁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知识梳理】【自主学习】

一.新石器时代

1.地位:是我国绘画艺术的 。

2.特点:稚拙的 、简单的 和图案,自然、生动、质朴、粗犷、浪漫。

二.战国和两汉时期:出现用 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体现出浪漫、神秘、古拙。

三.魏晋时期: 出现

1.背景:士人群体的追求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了 的文人画。

2.代表人物: ,其 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他提出了“ ”的绘画理论。

四.唐代:画家们创制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

五.宋代

1.文人山水画

(1)背景:进入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2)特点:文人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画家的追求从注重 ,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2.民间绘画

(1)兴盛原因: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 发展和 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

(2)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 。

六.明清时期

1.文人画:由于 、 等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艺术风貌不拘成法。

2.民间绘画:出现木刻版画、年画、壁画、 、 等,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七.中国绘画的特点

1.一方面盛行注重 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 的文人画。

2.中国画讲求 、 、 ,注重个人 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风格及时代特征

时代

画种

绘画风格

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及其特点

新石器时代

岩画

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战国、汉代

帛画

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魏晋

文人画

凸显个性

社会危机、士人群体形成

顾恺之“以形写神”

唐代

画种丰富

雍容华贵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发展

吴道子“吴带当风”

宋、元

文人山水画

注重意境

文人阶层壮大

理学的兴起

马远、夏圭

“残山剩水”

风俗画

描绘市井生活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

张择端

明、清

文人画

不拘成法

时代变化、社会动荡

八大山人

风格奇特

民间绘画

木刻版画、年画、壁画、布贴画、剪纸画

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风格:写实与写意的两大风格;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课时训练】

1.中国绘画艺术的源头是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商周时代 D.春秋时代

2.魏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是 ( )

A.注重人物画 B.以形写神 C.注重光线色彩的变化 D.墨线造型

3.中国绘画艺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大放异彩,从载体形式上看主要有 ( )

①彩陶画 ②岩画 ③帛画 ④地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 张燕幸运地被选中参加CCTV的《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问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的国画应属哪种题材?”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如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判断应该是( )

A.人物画???????B.文人画????????C.花鸟画?????????D.山水画

5. 北宋时期之所以以山水花鸟为主流的文人画以外,出现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各民族融合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

C.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的发展 D.“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基本国策

6.我国古代风俗画的代表作是( )

A.《集体舞蹈图》 B.《女史箴图》C《山径春行图》 D.《清明上河图》

7.两宋时期的绘画更加注重了( )

A.画图结构 B.写实风格 C.追求意境 D.市井风情

8.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备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它反映了( )

A.当时绘画艺术题材的广泛 B.画家技巧风格的日趋成熟

C.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繁荣 D. 人们对风俗画的喜爱程度高

9.下列绘画中,生活实用性的特点不突出的是( )

A.年画 B.布贴画 C.山水画 D.剪纸画

10.右图所示2010年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形象时尚、动感可爱的五只羊,分别取名为“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组成“祥和如意乐羊羊”。这幅画应属于 ( )

A.人物画 B. 文人画 C.花鸟画 D. 山水画

11.明清时期,年画,壁画,布贴画,剪纸画较流行,这说明

A.社会需要小说,剧本读来更有趣

B.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

C.百姓把自己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形式表现,从而绘画极具生活实用性

D.刻画坊用木刻版画作为文学读物的插图

12.清朝郑板桥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是()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

13.下列不属于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的是( )

A.《女史箴图》 B. 五子夺莲 C.清明上河图 D.《梅石溪凫图》

6.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意趣的是( )

15.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右下角),据你推测它属于什么画种?( )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风情画

16.欣赏下列几幅古代名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这三幅作品分别属于哪一时期的绘画名作?说说三幅作品的风格特点。

(2)你能说明上面三幅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吗?

(3)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第8课 笔墨丹青参考答案

选择题:1----10 BBCBC DCCCB 11—15 CCDDD

16答: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清朝八大山人的《松鹰图》。风格特点:《清明上河图》属于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山径春行图》属于表达文人意趣的山水画;《竹石图》属于表达文人独特个性的花鸟画。

(2)答:《清明上河图》:画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繁华情况,反映了北宋时期工商业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特点;《山径春行图》以“残山剩水”的构图特点反映南宋政权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政局特点;《松鹰图》是画家漠视权贵、孤傲不羁个性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明清时期在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背景下,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的反抗精神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3)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一定时期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