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教案:《亚洲革命风暴》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08

高二历史教案:《亚洲革命风暴》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历史教案:《亚洲革命风暴》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的范围、主要方式和危害;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密拉特事件;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和作用。

2.通过学习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以及亚洲人民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欧洲列强对亚洲主要国家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亚洲各国人民几乎同时用不尽相同的方式进行了反抗和斗争。

3.通过学习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共同的经历,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通过学习印度民族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交往中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必要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性质和五次重大起义。第二,印民族大起义的起因、概况和意义。

重点分析

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是本课重点。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资本主义列强由对资本的渴求转变为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迫切需要,侵略方式也由野蛮掠夺变为商品输出。这种转变必然导致列强加紧其的侵略活动,使众多的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特点,以及在不同阶段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侵略情况。能够使学生更加认清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所以,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是本课重点。印度人民起义是亚洲革命风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方式和剥削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印度社会各阶层最终联合起来进行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度人民起义突出体体现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学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其他内容。所以,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中“亚洲革命风暴”一目中的第一段小字内容和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比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侵略方式的不同,分析其特点,以揭示殖民主义的本质。

讲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起义的原因,认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通过让学生了解起义的经过、规模,以及回忆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作用。

难点分析jAb88.COm

印度人民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是本课难点。英国殖民当局采取的军事镇压和分化瓦解的反革命政策,使印度人民大起义遭到失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英国殖民当局分化瓦解起义阵营政策的罪恶阴谋。

难点突破方案

教师应结合教材所讲的英国殖民者的两手策略,着重分析起义前、后不同时期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阶级力量的配备,是决定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六节 亚洲革命风暴

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领导者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扩展阅读

亚洲革命风暴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亚洲革命风暴”,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生应掌握: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的范围、主要方式和危害;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密拉特事件;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和作用。

2.通过学习欧洲列强对亚洲加紧侵略,以及亚洲人民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欧洲列强对亚洲主要国家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亚洲各国人民几乎同时用不尽相同的方式进行了反抗和斗争。

3.通过学习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五次重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亚洲各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着共同的经历,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通过学习印度民族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交往中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是必要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性质和五次重大起义。第二,印民族大起义的起因、概况和意义。

重点分析

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是本课重点。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资本主义列强由对资本的渴求转变为对海外市场和原材料的迫切需要,侵略方式也由野蛮掠夺变为商品输出。这种转变必然导致列强加紧其的侵略活动,使众多的亚洲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特点,以及在不同阶段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侵略情况。能够使学生更加认清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所以,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是本课重点。印度人民起义是亚洲革命风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方式和剥削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印度社会各阶层最终联合起来进行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度人民起义突出体体现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学习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其他内容。所以,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中“亚洲革命风暴”一目中的第一段小字内容和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比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侵略方式的不同,分析其特点,以揭示殖民主义的本质。

讲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起义的原因,认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通过让学生了解起义的经过、规模,以及回忆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作用。

难点分析

印度人民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是本课难点。英国殖民当局采取的军事镇压和分化瓦解的反革命政策,使印度人民大起义遭到失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英国殖民当局分化瓦解起义阵营政策的罪恶阴谋。

难点突破方案

教师应结合教材所讲的英国殖民者的两手策略,着重分析起义前、后不同时期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阶级力量的配备,是决定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领导者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第六节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3.起义的失败

4.起义的意义

第12页

亚洲革命风暴教案


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五次重大起义和把亚洲风暴推到顶点的三次起义;2、侵略伊朗的两个国家和伊朗巴布教徒起义的概况;3、印度民族起义的主要原因、主力、领导、导火线、时间、中心、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一、亚洲革命风暴
1、原因: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
①过程:A、19世纪上半期,亚洲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印度等地已经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奥斯曼帝国、伊朗和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B、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迫切需要,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
②危害:A、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传统手工业遭到摧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
B、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不堪;有骨气的上层人士也痛恨国家主权的丧失,希望赶走外国侵略者。
2、性质: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因为亚洲国家的封建统治者与殖民势力相勾结
3、表现:五次重大起义——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其中后三次起义把亚洲风暴推到了顶点。
4、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①原因:A、伊朗一方面受到俄国的蚕食,另一方面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加紧进行经济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统治阶级不思民族振兴,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激起人民强烈不满。
②时间:1848——1852年
③概况:建立根据地,实行平分财产和共餐制度
5、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侵略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现了亚洲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二、印度民族起义
1、原因:英国的高压统治激化了英国殖民者与印度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①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机构后,采取高压统治,大肆掠夺,造成印度社会经济状况急剧恶化。
②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土兵实行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生活待遇恶劣,土兵的反英情绪日益高涨,建立了许多秘密组织,进行反英活动。
2、概况:①主力:印度土兵
②领导:封建王公——拥立了莫卧尔王朝的末代皇帝为印度皇帝
③导火线:密拉特事件——起义军占领了首都德里
④中心:占西——涌现出占西女王等英雄人物
⑤起讫时间:1857——1859年
⑥失败原因: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与分化并用的两手策略镇压了起义
A、改变在印度的统治策略,宣布印度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改组殖民地军队,增加英军比重;承诺不再侵犯印度封建王公和地主的特权,不再侵吞其地产——封建王公取得起义的领导权和他们的叛变,是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
B、把派往伊朗和中国等地的侵略军调往印度。
3、意义:①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主要力量、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
②充分展现了印度人民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不畏强暴,英勇抗击殖民者的决心和勇气;
③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军,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
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

1、关于列强对亚洲的侵略
①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者的足迹便踏上亚洲,开始在亚洲的殖民活动。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出于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迫切追求,加强了对亚洲的侵略,使亚洲许多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到19世纪中期,英国把整个印度都置于它的统治之下。奥斯曼帝国自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成为欧洲列强尤其是英法两国的经济附庸。伊朗、中国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②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凭借武力进行扩张和直接抢掠财富,是殖民主义者在整个世界近代史上都不曾放弃的侵略手段。然而,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的方式,存在着些明显的区别:在工业革命之前,西方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是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为此,西方列强采取的经济侵略方式主要是直接抢掠、征收贡赋和以获取高额商业利润为目的的垄断贸易。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为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的目的以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主;为此,西方列强采取的经济侵略方式主要是以扩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为主。
③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在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之前,亚洲国家大多处在封建社会,社会经济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亚洲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大量手工业者失业和农民破产,使这些国家的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属。
2、亚洲革命风暴特点
①具有双重性质。从整体看,亚洲革命风暴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②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这次亚洲革命风暴没有先进阶级参加,也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许多国家的斗争都是以宗教为旗号,如拜上帝教、巴布教等;领导者为封建王公和农民领袖;绝大多数国家没有提出新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纲领。
③规模大、范围广,波及亚洲众多地区。各国的运动在客观上起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如英国为镇压印度民族起义,不得不把派赴伊朗与中国等地的侵略军调往印度。

第9课亚洲革命风暴


第9课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的历史背景1、19世纪上半期,欧洲列强加紧了对亚洲的侵略;(1)根源:工业革命带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2)目的: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迫切需要;(3)方式:倾销工业品(廉价商品),掠夺原材料;(4)区域:①沦为殖民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印度;②沦为半殖民地:奥斯曼帝国,伊朗,中国;(5)后果:西方侵略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①政治上:使亚洲人民失去了民族独立、自由和尊严;②经济上: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6)认识①欧洲列强的扩张掠夺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是亚洲革命风暴的根本原因;②驱逐外国侵略者,成为亚洲被压迫民族的强烈愿望;③亚洲革命风暴具有鲜明的反侵略性;2、亚洲国家的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同殖民势力相勾结,遭到人民的反对;(反封建性)二、亚洲革命风暴的基本概况1、主要目的:反抗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掠夺;2、性质: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3、五大起义

五大起义

时间

备注

①爪哇人民反荷起义1825~1830最早②阿富汗人民反英起义1838~1842③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848~1852把亚洲革命风暴推向顶点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反封建反侵略

⑤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

反殖民主义

4、历史意义(1)沉重地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2)表达了亚洲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项目

基本概况

①19世纪上半期,遭到俄国、英国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②封建统治阶级不思民族振兴,横征暴敛,激化了阶级矛盾;

时间

1848年~1852年;

主力

巴布教徒;

内容

打击封建武装,建立根据地,实行平分财产和共餐制度;

目的

建立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正义王国”;

提示

与太平天国的“人间天国”理想相似;

结果

1852年,起义被镇压而失败;四、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1、原因(1)英国殖民者的高压统治,激起了印度各阶层的不满;(根本原因)①部分封建王公不满殖民者的兼并政策;②印度土兵受到民族压迫,宗教歧视,生活待遇恶劣;(2)下层人民极端困苦,要求改善生活;2、概况(1)导火线:密拉特事件;①时间:1857年;②直接因素:英国殖民者宗教歧视——把涂有猪油牛脂的子弹发给印度土兵使用;③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普遍的不满;④结果:引发了密拉特起义,成为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开始;(2)领导:拥立莫卧儿王朝的末代皇帝为印度皇帝,成立起义领导机构;(3)主要力量①印度土兵:中坚力量;②人民群众:起义的支持者;③封建王公:起义的领导者;(封建落后阶级)(4)起义中心:德里;占西;(5)英雄人物:占西女王;3、英国对策:(1)改变在印度的统治政策,;

项目

概况

点评

目的

分化起义阵营,尽快镇压起义;

①宣布印度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反映英印统治策略的改变;根本之点是加强英国的殖民统治;②改组殖民地军队,增加英军比重;③承诺不再侵犯封建王公地主的特权和地产(2)派往中国、伊朗的侵略军调回印度;4、结果

项目

概况

结果

1859年,英军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失败

之因

①英国实力强大,采用分化策略;②起义力量分散,没有集中统一的领导;③部分封建王公的背叛;④根源: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5、历史意义(1)性质特点: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与的反英民族大起义;(2)历史作用①充分展现了印度人民为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不畏强暴,英勇抗击殖民者的决心和勇气;②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③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传略活动;※归纳总结:1、亚洲革命风暴的特点(1)具有反殖民反封建性质(最突出);(2)波及亚洲众多国家地区;(3)采用武装斗争形式,带有宗教色彩;(4)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导致失败之根源);2、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比较

项目

基本概况

①都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②农民阶级的广泛参与;③都成立了政权,沉重地打击了殖民侵略者;④显示了人民群众反侵略的斗争精神;⑤都属于亚洲革命风暴中的重大事件;⑥都被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主要矛盾不同

中国: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运动根源;由中国和印度不同的社会性质所决定;印度: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主要性质不同

中国:反侵略反封建性;印度:反英侵略;

领导阶级不同

中国:农民阶级领导;印度:封建王公领导;

运动主力不同

中国:农民是主力;印度:印度土兵是主力;

高二历史教案:《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背景

1.政治:

2.经济:

3.阶级

4.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①指导思想: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 、  、    ,即三民主义。

名称

三者关系

口号

主要内容

局限性

意义

民族主义

前提(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核心(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

补充和发展(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②论战:

5.组织基础

名称

时间

地点

目标(宗旨)

性质

兴中会

同盟会

6.军事准备:

二、经过

1.革命爆发——武昌首义

①过程:时间?率先发难者?成立政府?都督?政体?国号?

②影响:

2.高潮---(1)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1 标志?国旗?都城?

(2) 帝制终结——标志:1912年2月12,宣统帝下诏退位

(3).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内容、意义

(4)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革命结果——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原因:

(1)客观:

具体:

(2)主观(根本):

表现:

三.评价

1.意义:

2.局限:

【预习自测】A层

1.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这一观点的是( )

A.1689年《权利法案》 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1701年《王位维承法》 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 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3.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4.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5.(2009年广东高考10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

6. “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课内探究案〗

1.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根据材料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2.(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2题)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2分)

【当堂检测 】B层

7.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8.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9.(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6题)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10.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11.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12. 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清初著名使人陈先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题诗一手,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14. 图5所示为某 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5.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课后拓展案]C层(研学班)

(26分)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

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中国

清朝(1644—1912);中华民国(1912—1949)

日本

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大正天皇(1912—1926在位)

印度

184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年成立印度自治领

阿拉伯

16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世纪英国侵入;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独立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世纪—1922);土耳其共和国(1923—)

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巴列维王朝(1925—1979)

(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10分)

(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7分)

(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分)

15课答案

预习自测 DAABDB

课中探究 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2分)

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4分)

2.(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当堂检测 DABBCDDAB

课后拓展案 【答案】(1)美利坚合众国。(2分)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为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3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分)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3分)

(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1分)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2分)詹姆斯二世逃亡。(1分)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3分)

(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4分)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2分)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1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分)

知识拓展 1.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领域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根本原因

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斗争目标

清政府

斗争方式

武装斗争(暴力革命)

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三民主义

建立政权

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

斗争结果

未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

失败原因

自身阶级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

革命范畴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组织形式

宗教组织

政党组织

革命性质

旧式农民战争(反封建反侵略)

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纲领

空想性、落后性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政权建设

建立“人间天国”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历史意义

动摇了清朝统治

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

2.运用多元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最终结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①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宣传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

④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概念区分

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在我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以辛亥革命中清帝退位为标志。

封建制度则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包括封建的政治制度、封建的经济制度、封建的土地制度以及封建思想、文化等。封建制度的终结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完成为标志

变式训练.2015年,辛亥革命迎来104周年纪念。多角度地研究辛亥革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史料研习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2)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4分)

角度二:理论研究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3)按照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结合史实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