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教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20

高二历史教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1)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第一次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邓小平平反,邓小平得到了晋升,被正式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遵义会议后第一次"上"

(2)文革初期因"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第二次"下",1975年周恩来病重,复出代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第二次"上"。

(3)因全面整顿文革错误,为毛泽东所不容,加上"天安门事件"而第三次"下","四人帮"倒台后第三次"上"邓小平再次复出。

邓小平一生经受了众多磨难,在三次大落之后,又能三次重新崛起,最后走向成功,这主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临危不惧和善于斗争的智慧,有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有毫不妥协和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844

延伸阅读

第16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6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四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
第16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制定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3、南方讲话发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4、“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实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小组学习的基本运作方式,提高分工、合作、协调的能力。
2、掌握“宏观把握”(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微观突破”(难点剖析、观点论证)——“意义建构”(思维习惯、公民意识、道德意识等的养成)的历史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教师的角色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虚心的探究者、有效的协调者、热情的帮助者,以身
示范,感染学生。
2、站在历史的角度,体会历史人物的活动历程;站在今天的视角,了解历史人物的伟大
功绩。
3、以史为鉴,提升历史素养,继承革命先辈锲而不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树立历史
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实践
1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春天的故事》,并展示歌词,要求学生思考这首歌曲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候?歌词中的“1979”年和“1992”年具有怎样的特殊背景?1979年邓小平已经有多少岁的高龄?
教师导语:邓小平在他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主要有6个身份,三落三起。邓小平一
生经历了坎坷的历程,但他并没有放弃他一生所追求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在他的晚年,
他为中国人民构绘了一幅伟大的蓝图,这就是改革开放,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
一、留法少年
(提出问题):阅读课本,找一找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生:原名邓希贤,1904.8.22 生于四川广安
2、留法之前的中国与邓小平:20世纪初,中国在饱受苦难的同时孕育着巨变。在维新
思想风潮下,邓小平接受了新式教育和“西学新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
小平和同学们参加了声援五四运动和抑制日货的活动。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军阀
混战民不聊生,各派政治势力互相倾轧。新式教育培育了邓小平的爱国思想,并使
之了解了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国家的危难激发了邓小平寻求救国真理的决心。
3、留学法国,实现转变,体验了劳工的生活,逐渐树立了为穷苦大众谋幸福的思想
(1)1920年,留学法国,是同期留法青年中最小的一个;五个月后,走上了勤工俭学
之路
(2)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3)1923年,被选入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
(4)1924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可以这样
说,
新式教育(资产阶级启蒙教育)培育了邓小平的爱国思想;资本主义严酷的社会
现实、工厂做苦工的经历、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使邓小平转变为马克思主义
者和职业革命家。
二、转战千里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1927年,先后在武汉和上海的党中央机关工作;
(2)1929年,赴广西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创立了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
根据地;
(3)1931年在中央苏区任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红军《红星》报主编等职;
(4)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遭到党内“左”倾领导的批判和打击;
(5)1935年,以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了遵义会议,在长征的实践中,逐渐成
为一个成熟的领导人;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与师长刘伯承指挥
所部八部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并巩固发展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1945年,配合重庆谈判,指挥了上党、邯郸等战役,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2)1947年6-8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1948.9-1949.1,担任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与总前委一起领导指挥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4)建国前后,遵循中央的战略部署,解放大西南;进军西藏并和平解放西藏问题。
在革命时期,邓小平逐渐成长为务实创新的成熟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为新中国
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
(提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为建设新中国做了哪些活动?邓小平哪三起三落?
有何感想?
(学生活动)
1、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2、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1)1956.9,在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2)八届一中全会上,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3)1961年初,与周、陈一起制定了八字方针,力图纠正“大跃进”所犯的“左”倾

误,对出现的包产、分田到户的现象给予了肯定;
3、十年文革时期
(1)被扣上“中国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
(2)1969年,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劳动,并未停止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索;
(3)1973.3,经毛和周提议,中央决定正式恢复邓小平的职务;
(4)1975年,周恩来病重,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
(5)1975.11,毛泽东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6)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被诬指为该事件的总后台,被错误
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4、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1)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
放,
第一次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邓小平平反,邓小平得到了晋升,被正式
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遵义会议后第一次“上”
(2)文革初期因“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第二次“下”,1975年周恩来病重,复出代周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第二次“上”。
(3)因全面整顿文革错误,为毛泽东所不容,加上“天安门事件”而第三次“下”,“四人帮”倒台后第三次“上”邓小平再次复出。
邓小平一生经受了众多磨难,在三次大落之后,又能三次重新崛起,最后走向成
功,
这主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临危不惧和善于斗争的智慧,有不屈
不挠的坚韧意志,有毫不妥协和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
四、拨乱反正
(1)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提出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推动了关于真理
标准问题的讨论;
(2)1977年秋,主持恢复高考,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3)1978年5月,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
(4)1978年11月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中
国开辟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宣言书;
(5)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实际成为中央
领导集体的核心;
五、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提出问题):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学生活动)
1、开始产生:
(1)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十一届三中全会:
2、逐步发展:
(1)1982年中共十二大:“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2)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3)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4)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5)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
(6)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成熟和形成:1992年南巡谈话:
(1)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2)提出“两个不等于”思想
4、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2中共十四大:
5、党的指导思想:1997中共十五大:
6、对邓小平的客观评价
邓小平是20C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1929年他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
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率军开辟中原战场,
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国初期解放西南,主
政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做了大量工作;
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成功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逐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成功地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充分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第16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解析与探究]
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讲话?你认为自己应该怎样做?
提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知识分子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鼓励知识分子学习老一代科学家,报效祖国。关于学生自己的做法,答案不求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应鼓励。
[自我测评]
评述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历史贡献。
提示:本题目难度较大,要求史论结合,建议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进行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推动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历史巨变,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为中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理论贡献有: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实验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指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并已经实现前两步: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已于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也在1999年底回归中国。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新时期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材料:
2004年8月23日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说:邓小平同志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同我们祖国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也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普遍尊敬。
请思考:我心目中的邓小平怎样?
邓小平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他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1929年他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40年,指挥并参加百团大战指挥部队;解放战争时期率军军开辟中原战场,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国初期解放西南,主政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做了大量工作;
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成功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逐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成功地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赢得了全党全国人。

高二历史教案:《邓小平理论》教学设计


专题四(三)邓小平理论(预学案)

(一)教学目标

考纲1 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考纲2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二)学习导学

一、邓小平理论背景和开始形成

1、背景:文革结束以后,出现徘徊的两年。

文革结束后,“左”的错误仍有巨大影响,主要领导人提出

“两个___”禁锢人们思想。同时出现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深刻思想解放运动。

2、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1)1978年邓小平发表《____,____,团结一致向前看》,强调解放思想,提出改革____体制的任务。该报告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实现___路线___路线___路线的伟大转变。

(3)意义:改革开放揭开序幕,标志___________新道路正式开辟。

二、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1、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987年中共“十三大”: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 第一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

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三、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并形成体系——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

1、背景:20世纪末国际风云变幻,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困惑。

2、邓小平南方谈话

㈠时地:____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㈡内容:①判断实践“三个有利于”标准(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②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___,消灭___ ;消除___,最终达到____;③__是硬道理。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㈢意义:抓住什么是_____,怎样_______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3、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北京

㈠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_____体制。②要求全党加快改革开放搞经济。

㈡意义: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把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推进一个新阶段。

四、邓小平理论作为党指导思想的确立——中共“十五大”1997年

1、内容:A首次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并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B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问题(控制力);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等。

2、意义:是引领中共继续前进的旗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世纪。

五、认识邓小平理论

(1)概念: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2)意义: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引中共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主要内容:①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④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独立自主不结盟;坚持开放;⑤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⑥战略步骤“三步走”。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⑧一国两制。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等。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21世纪初,中共面临与时俱进的问题。

2、内容:中共要代表______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____的

发展方向,代表最_____的根本利益。

4、指导地位: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5、意义:解决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党和_______的问题,体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个性化知识树(提纲式、结构推理式、树干枝式、表格式,你喜欢哪种?)

我的疑问(把你没有搞懂的、感兴趣的问题写下了,看看老师和同学能否帮你解决)

改革开放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改革开放》,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

考点1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后周周世宗改革(略)、庆历新政(略)

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1、内容与作用

 ①理财措施

A、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C、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②军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

B、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③教育措施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

 ①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评价

 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五、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1、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2、内容

 ①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3、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附:

1、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分类

 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

 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

 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

3、古代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②革除社会弊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考点2 中国近代的变法与改革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内容

 ①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

 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代表企业)。

③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2、失败原因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

 ②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

 ③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

 ④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3、评价: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戊戌变法(1898年)

1、背景

 ①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后,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3、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4、局限

 ①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说明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

 ②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5、失败原因:

 ①主观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有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脱离了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②客观上: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如慈禧太后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各省官员大多对变法阳奉阴违,并不真正实行。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反革命集团政治经验丰富等。

6、启示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7、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8、意义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②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点3 中国现代的改革

一、改革的前提、内容、目的、实质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3、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2、意义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②农村改革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B、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②成效:城市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考点4 世界近现代的重要改革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背景

 ①内因: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外因: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加剧了国内危机(直接原因)。

2、内容

 ①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②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赎买。

3、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意义

 ①废除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①内因:

A、政治:闭关锁国,封建落后,慕府统治危机加剧。

B、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发展。

C、阶级:广大劳动人民、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中下级武士对幕府统治不满。

 ②外因:1853年以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2、内容

 ①政治方面:A。废藩制县,加强中央集权。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②经济方面:A。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B、引进西方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军事方面: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军队,积极准备对外侵略扩张。

④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行日本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成功原因

 ①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掌握了较大实力。

 ③倒幕派建立政权后,进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④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4、意义

 ①积极:使日本改变了封建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②消极:存在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三、美国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

②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大选。

2、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核心)。

③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④推行“以工代赈”。

3、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5、影响

 ①积极作用

 A、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B、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②局限性: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五、苏联和东欧的改革

1、改革背景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东欧各国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概况(见课本)

3、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使改革陷入困境,东欧某些国家的改革受到苏联的干扰。

考点5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一、秦汉时期

特征: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

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汉武帝后。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

 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

二、隋唐时期

1、隋唐的对外交通

 ①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②海路

A、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2、对外交往概况:(见课本)

三、宋元时期

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四、明清时期

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

 ①条件

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④评价

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B、局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

 ⑤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指东南亚地区)。

2、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3、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澳门,后长期租占澳门。

4、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维护了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5、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雅克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附: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③由对外开放转入闭关自守。

2、对闭关锁国的评价: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考点6 中国近现代的开放

一、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

1、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列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利。

2、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3、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4、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5、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1、50年代初,“一边倒”。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2、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3、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三、现代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①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②1980年,正式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

 ③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④后来,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⑤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成就

 ①农业方面: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②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

 ③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23课改革开放教案


第23课改革开放教案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和成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经济特区的建立把改革开放引向全面和深入;浦东开发开放则是改革开放走向新阶段和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正确。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知道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理解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一项创举。知道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的开放;知道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知道海南建省;描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知道浦东开发开放。理解浦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标志。

2.过程与方法

聆听改革开放艰辛历程的叙述,感受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会利用图片描述历史过程,尝试从图片中感悟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方法。

初步了解口述史实的收集整理方法,初步养成多角度收集历史信息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改革开放过程中思想解放的艰辛历程,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初步树立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进取的观念,理解邓小平等伟大人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建立。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过程建议

l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小岗村土地承包书影印件,告诉学生:它是一张土地承包书。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合同文本来看,这份承包书只能算是一份没有法律效力的“君子协定”。然而,就是这张看似不起眼儿的合同,却是引发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那么,在它的背后,究竟承载着一段怎样的历史故事呢?导入新课

l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借地度荒:

教师讲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居然出现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而诱因竟然是一场自然灾害。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在万里领导下的安徽省委组织恢复生产的措施却是出台了一个“借地度荒”的决定。

在一次很普通的自然灾害面前,政府发放救灾物品,组织恢复生产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了,然而,我们仔细看一看”借地度荒”的措施,却发现问题没有那样简单。

出示:

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种菜。

鼓励多开荒,谁种谁收,国家不征粮食,不分配生产任务。

----------《党史纵览》2008第三期

从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看,这个措施显然是针对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引导学生分析人民公社体制何以让农民无法度过灾荒?在同学们归纳人民公社体制的特征基础上,教师总结。

2:小岗村的契约书

出示:小岗村的承包书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小岗村承包书

师生结合材料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看到这个契约,小岗村的村民要干什么?

当时的政府,对待分田是一种什么态度?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

坐牢杀头,说明分田非常危险,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如不成,就是说还有成功的可能,这个可能性在那里?

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残酷的现实逼得善良朴实的农民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同命运抗争。那么,他们抗争的结果是什么呢?

小岗农民苦干一年,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20倍……。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3:争议中确定国策

教师指出:安徽农民自发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成功了,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是,已经被人民公社体制束缚的筋疲力尽的广大农民却争相效仿,纷纷实行不同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对着农民自发的家庭联产承包的洪流,争议四起,争论不断。

出示:主要争议

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是搞资本主义。理由:是毛主席高度肯定人民公社、反对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

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不是搞资本主义。理由:现在农民都赞同。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双方争议的焦点在哪里?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你的理由?

在师生共同讨论基础上,教师指出:又经几次反复,我国农村的体制改革终于尘埃落定。

出示:农村改革的推进时程表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1983年,《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写入宪法。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

l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出:如果说中国改革的第一步是由农民自下而上推动进行的,那第二步就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动实施的,即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英明决策。目的是: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和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出问题:那么,在思想解放之初,党中央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教师讲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后,中国领导人先后组织了20多个国外考察团,分赴世界各地,不仅是到我们的周边友好国家,甚至原来与我国不相来往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派出了考察团。

在德国他们看到了什么是电气化和自动化,在日本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日本制造和现代化,在美国他们更是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差距。回国后,在报告中,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成为多数国家领导人的共识。

出示:经济特区图,提出问题: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为什么选在这四个地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经济特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基础上,中央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

2、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

出示:改革开放格局形成图

教师讲解:1984年,中央又进一步开放了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先后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等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批准海南建省。

可以说:至此,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具有了多层次的特点。

l浦东的开发开放

出示:浦东功能定位图

教师引导:从浦东的功能地位图来看,国家要把浦东建设为一个什么样的城区?

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讲解:浦东开发开放后,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起来。乘着这股强进的东风,浦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出示图片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作为上海人,我们在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就而兴奋的同时,更应该了解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如果让你用人物访问的形式记述这段历史,你该拟定一个什么样的访问提纲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解:

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步伐继续加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出示对比图片:

1992年,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WTO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

2008年,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太空行走的梦想

2010年,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更昭示着改革开放的未来。

(二)知识结构图示

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性质、作用: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经济特区建立的时间及地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浦东开发开放的背景

浦东开发开放的目标

浦东开发开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