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教案:《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07

高二历史教案:《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基础构建】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政治思想:“”与“”的学说;主张“德治”;

②鬼神观:注重,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传承:其言论被其弟子收录为《》,整理《》(《五经》)

孟子

①把“德治”发展成“”学说WWw.jAb88.Com

②提出“”(含民本思想)

荀子

①天人关系:“”;人道有为、“”(唯物主义);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①提出“”是世界的根本;

②事物具有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③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的状态。

庄子

①宣扬天道与;

②崇尚,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①加强,厉行赏罚,。

②主张变法,提出“”。

墨家

墨子

①主旨:“、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尚同”“”等。

②认识论上提出“三表法”;逻辑学上应用类比推理。

【合作探究】百家争鸣的背景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中国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1、经济:

2、政治:

3、阶级关系:

4、思想文化:

【课堂检测】

1.(2011?山东潍坊)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2、“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 )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3.(焦作市2010-2011学年模块测试)李小龙在他的日记中提出练习截拳道要达到“武道合一”的境界,就是“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在这里李小龙的武术思想主要吸收了中国古代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4.(2011?山西太原)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儒家

5、古代有位学者反对“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反对贵族、富人欺压下层民众。这位学者是

A.墨子 B.孔子 C. 韩非子 D.老子

6、(河南省许昌市2011高二上学期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联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7、材料: 在一个战乱、动荡的时期,群雄烽起,诸侯争霸。以天下为依归的为政者,……至少要做到下面几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支持;二是发展国家经济,实现富裕;三是发展国家军事,实现强大。缺乏第一点,会导致政制的难以为继;缺乏第二和第三点,难以增强国家实力,实现政治理想。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霸道,非温情脉脉的王道。这也是儒家初期其学人的治国之道不能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由。 ——《意识形态与政制的关系——有感于儒、法两家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命运》

结合所学和材料,指出儒家和法家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并分析原因。

精选阅读

高二历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中的第4课,主要讲述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是儒学的新发展,是中国思想界的又一活跃时期。它上承宋明理学下启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又由于它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几乎处于同一时期,故其思想与西方近代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本课内容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以前基本未学习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知识面相对较窄,但经过高一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学会史论结合学习历史。

(2)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对知识进行整合,探究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感受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主张的思想价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

五、重难点

1、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2、难点:探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形成的原因与影响。

六、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以问题教学法为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图表演示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同时采用指导阅读法、合作探究法等活跃课堂气氛。

七、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背景导入→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产生,首先在思想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盛况。

情景导入→

在世界文明史上,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在古今泉州的这块土地上,李贽是一位可能被忽视,但不能被遗忘的大思想家。他就像一道闪电,掠过了400年前那片冥暗的夜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道永恒的印记!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人民日报》发表的《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把李贽列为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详见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编写的《中华英杰录》,也将李贽选为我国历史上83位英杰之一。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推进新课

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6~18,列出本节内容提纲。

1.李贽的离经叛道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问题情境1:从教材的各目标题来看,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各自思想的重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李贽——离经叛道;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思想。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6~18。

问题情境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具体主张有哪些?他们的思想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自主学习1:李贽思想——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说教:人有正当的私欲,人伦物理。

问题:教材介绍李贽用了一个词:离经叛道。请问李贽“离什么经,叛什么道”?他曾称自己为“异端”,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异端”思想?

多媒体展示材料:“经”与“道”

材料一 道学家一般指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那些学者。唐朝时韩愈提出“道统论”,宣扬只有儒家的“先王之道”和“人意之道”才是正统思想,以此树立儒学在社会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并用来规范一切政治和道德行为。北宋以后,这种道统思想被理学家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行恶劣之人以此为幌子,为自己涂脂抹粉。由此,正直的学者就揭露他们的伪装面目。

材料二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师生互动:说李贽离经叛道,主要是指他的思想背离了传统儒学的正统。产生这样的思想与他的经历有关。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20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李贽生活经历的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李贽对自己的思想影响、处境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明知道会被毁禁,但还要著述,明知道这样坚持,会命运多舛,但他还是宣讲,他以死表达了他的信念。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李贽(1527~1602),号卓吾

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自主学习2:黄宗羲思想——抨击君主专制,提出民主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自主学习3:顾炎武思想——倡导经世致用:实践中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自主学习4:王夫之思想——唯物思想: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辩证思想:物质变化、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

黄宗羲(1610~1695),当时人尊称梨洲先生

顾炎武(1613~1682),当时人尊称亭林先生

王夫之(1619~1692),当时人尊称船山先生

合作探究:经世致用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明清之际,政局动荡,统治腐败,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士人们提出了种种拯救时弊的主张。针对明末地主豪强兼并土地、赋税不均的情况,顾炎武主张把耕地按肥瘠高下分为几等,定出不同的税则来征收赋税,以减轻下层人民的负担。王夫之揭露贪官污吏盘剥人民、鱼肉百姓的劣迹,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要求严惩贪官污吏,对百姓则应该疏法宽刑,减免赋役。

材料二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王夫之大力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请完成:

(1)三位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用?

(2)他们是针对怎样的时弊而提出的?

(3)经世致用思潮产生了什么影响?

师生互动:合作探讨、补充。

(1)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2)顾炎武经世致用的观点有:择情定税,减轻人民负担;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针对的时弊是地主豪强兼并土地、赋税不均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观念。王夫之经世致用的观点有:严以吏治,宽以养民。针对的时弊是贪官污吏盘剥人民、鱼肉百姓。黄宗羲经世致用的观点有:工商皆本。针对的时弊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和观念已经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3)它有两方面的影响:①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②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总结:经世致用本质上是一种务实,是一种责任感,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体现。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代代相承的一种普世关怀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媒体展示材料: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代表人物

时期

主要思想和言论

李贽

明末

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说教:人有正当的私欲,人伦物理

黄宗羲

明末清初

抨击君主专制,提出民主思想:“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顾炎武

明末清初

倡导经世致用:实践中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王夫之

明末清初

唯物思想: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辩证思想:物质变化、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问题情境3:依据引言部分,分析四位思想家对待理学的态度,他们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批判理学的?

(从经世致用思想、唯物辩证思想来分析对待理学的态度很难,应适当补充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经世致用与理学

材料一 他(黄宗羲)揭露明代中叶以来讲学的流弊说:“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

材料二 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理学)“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弄得“股肱堕而百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日知录》卷7,《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材料三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师生互动:批判。李贽挑战正统思想,批判“存天理,灭人欲”,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过渡: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君主专制进行了鞭挞,在此基础上民主平等的观念凸现出来。儒家思想在批判中集成,在继承中发展。

合作探究:请参阅以下材料,分析其中蕴含了哪些民主、平等的成分。

多媒体展示材料: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材料一 “后之人主(君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明夷待访录·原法》

材料二 顾炎武则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即“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亭林文集》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

——《清儒学案》卷6《亭林学案》

材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一

材料四 “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

——《黄书·宰制》

师生互动:黄宗羲否定“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顾炎武主张把天下权力还给天下人民,并要求改君主“独治”为“众治”,分散、限制君权;王夫之认为天下不是某一个家族的而是“生民”的,应“循天下之公”。

过程评价:明清思想大师的主张都包含着民主议政的思想萌芽,猛烈冲击了传统封建秩序,具有一定的民主启蒙意识,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谭嗣同曾说:“国初三大儒,唯船山先生纯是兴民权之微旨,次则黄梨洲《明夷待访录》,亦具此义。”梁启超自称深受《明夷待访录》思想影响,“在三十年前(梁书成于1923年),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最早而深刻”。

过渡:明清时期为什么会产生反对君主专制的、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呢?

师生互动:回顾必修1、必修2中的相关内容。

总结: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明王朝的灭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亡国之痛,败家之仇,使他们认真反思明亡教训,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

明清王朝更替时的暂时权力真空,使得当时的思想自由具备了适宜的政治环境。在旧的权力失落,新的权力尚未实现全面控制之际,思想的发展也就得到了难得的幸运机会。

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发展,社会矛盾充分暴露,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手工业、商业经济的发展,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重科学讲实际,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

合作探究:比较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

共同的观点:(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2)学术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不同的思想:

(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3)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合作探究:试述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评价

具有比较鲜明时代特色、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合作探究: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构建本节知识结构。

(详见板书设计)

完成下表(课堂或课后):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期

魏晋隋唐

地位

兴起

成为大宗

儒学活跃

原因

代表

孔子

董仲舒

王阳明

主要思想

九、板书设计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2、李贽的思想代表作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4、李贽的思想评价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1、共同的生活背景

2、各自的思想代表作

3、他们的进步思想主张

4、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十、设计反思

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能通过创设情境,充分再现历史,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达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知,在争论中解惑,在思考中提升。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图表演示法、指导阅读法、分析对比法以及小结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一、学法指导

1.本课要点

知识方法

关键要点

方法技巧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

“百家争鸣”

概括归纳法

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

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

孔子“仁”的思想;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

联系比较法

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道家和法家

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无为而治”

历史比较法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以法治国

概括归纳法

2.“百家争鸣”:(1)必记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活跃起来,代表本阶层或者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2)巧记方法——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着书立说收门徒,儒、墨、道、法各主张。

3.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必记内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着名论断,主张“性本恶”。(2)巧记方法——孔仁孟(仁)政荀(仁)义(王)道,孟荀善恶来区分。

4.“百家争鸣”的意义:(1)必记内容──“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巧记方法——传统文化体系成,首次解放基础打。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含义、形成原因、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着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形成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的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3)历史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了影响深远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3.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儒学在战国后期已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不同: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原因:

(1)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

(2)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士“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但是没有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战国时期,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外儒内法)。

5.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

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评价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道家

老子、庄子

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仁”“礼”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新兴地主阶级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

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

法家

韩非子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

小生产者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

答案:A

辨析:结合具体基础知识可知诸侯割据局面客观上打破了思想上的束缚。故答案为A。

例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条件。主要表现在()

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传播和交流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A

辨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条件。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分析各项。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活跃,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有利于学术的传播和多样化;争霸兼并战争使各诸侯国注意招揽人才,促进了学术争鸣和交流。故答案为A。

例三: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

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

答案:B

辨析: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可以使小人成为君子。所以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故答案为B。

例四: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B.法家思想影响大

C.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D.法家主张实行“法治”

答案:C

辨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D两项只是分别介绍了两家的核心主张,并不是原因;B选项不正确,儒家思想在当时影响也很大,有“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之说,所以影响大或者小不是得到重用与否的主要原因。一种思想或者主张是否能得到统治者赏识或中用,关键是看这种思想或主张是否符合统治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思想的“仁”、“德”不利于争霸,因而不会得到重用。故答案为C。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韩非子在批评某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答案:C

辨析:本题一韩非子的语言为切入点,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该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关键是抓住材料中“韩非子批评”、“言仁义者盈廷”。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C。韩非子本身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批评自己的学说,所以A错误。道家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所以B项错误。墨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非攻,所以D项错误。

例二:(2008年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仁应该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答案:D

辨析:由材料中的“奉法”可以知道其治国方略是“以法治国”,属于法家思想,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墨翟是墨家代表,孟轲和荀况都是儒家代表。

例三:(2008年上海.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主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答案:D

辨析:从题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知道是法家思想。

例四:(2008年重庆.15)“举贤者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答案:A

辨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从题干中的材料可以提取的关键词是“举贤者而上之”“以为官长”等信息,易联系到墨家的“尚贤”主张。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二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高二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二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学法指导

1.总体认识: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2.四大进步思想家

项目

必记内容

巧记方法

进步主张

(1)李贽: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2)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3)顾炎武:主张走出家门,重视实践,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后来引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离经叛道──批判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唯物主义。抓住中心词加以记忆。

影响

(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意的营养,构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3)对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批判继承,焕发生机

3.基本观点: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明清之际民主思想家

(1)共同的生活背景:

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根源)

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

经历: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着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2)共同的思想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3)不同的政治理念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政治

激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私得,应当耕者有其田

经济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思想

继承民本思想,批判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

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

反对天命论、天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

2.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1)演变历程:

①春秋末年:孔子学说奠定基础——儒学创立

②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总结改造——蔚然大宗

③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沉重打击

④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⑤魏晋时期:挑战吸收佛道精华——新发展

⑥隋唐时期:三教合归儒——更辉煌

⑦宋明时期:程朱理学、阳明心学——新阶段

⑧明清之际:经世致用、君主批判——发生变化

(2)演变规律:

①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②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③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3.为什么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4.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

(1)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同时,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2)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以及王夫之的唯物思想,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沉闷的儒学日益活跃,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5.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明清──封建社会晚期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4)思想: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与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相关的因素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②封建社会的衰落③儒学的复兴④政治腐败、黑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辨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理解思想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李贽“开明”思想的出现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以及封建社会衰落的产物。故答案为C。

例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④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A

辨析: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弊端,儒学者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提出推翻帝制。故答案为A。

例三:明清思想家不同于前代思想家的主张,下列反映了其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

A.君黄宗羲提倡“法治”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答案:D

辨析:抓住题干“不同于前代”,“时代特征”的要求。A项“法治”思想是由法家思想所提倡的,B项“唯物思想”是荀子曾经提倡过的,C项倡导天下人关心时局,先秦儒家积极倡导入世,只有D项既反应明代封建时代的衰落,又有别于前代维护封建专制。故答案为D。

例四: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答案:D

辨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明末清初的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继承,是对儒学的反思,其实质是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A、B、C三项均表达错误。本题迷惑选项是B,三位思想家均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答案为D。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8年宁夏高考文综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着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答案:A.

辨析:在所给的选项中,李贽最有个性,最为“离经叛道”,他反对正统和传统,尤其批判孔子,“排击孔子,别立褒贬”是本题的解题提示。新课标第一网

例二:(2007年全国文综Ⅱ·1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

答案:D

辨析: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结合题干的内容分析顾炎武所抨击的思想应该是宋明理学,抓住关键词“明心见性”来解题。

例三:(2007年高考广东卷)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D

辨析:王夫之的观点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项符合题意。

例四:(2007年北京高考)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D

辨析:本体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需要记清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黄宗羲的思想。

例五:(2008年上海16)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是()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答案:(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者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者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实学。

辨析:第(1)问从题目中的“明清之际”可以判断此时的“一些最敏锐的心灵”是指明末清初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家,进而回答出他们的名字即可。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应该从明亡清兴的世事变迁的角度来分析。第(3)问实际上是要求回答出他们的主要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将其主要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答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