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09

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一单元期中复习教案提纲

(课时建议:1.5~2课时)

1.1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2、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系统:见附表1

宇宙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见附表2

2、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问题:地球上原始大洋是怎样形成的?

相关阅读

高一地理上册期中复习54


地理复习

专题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l天体系统

l太阳系

l太阳

l只有一个地球

专题二地球的伙伴——月球

l月球

l月相

l日食与月食

l月球与潮汐

专题三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l太空探索的意义

专题四地球的运动

l地球自转

l地方时与区时

l地转偏向力

l地球公转

l季节的形成

专题五板块运动

l板块构造学说

l地震与火山

专题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

主要天体类型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球状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和氦

星云

气体和尘埃组成、云雾状、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行星

围绕恒星运行、有一定质量、体积、本身不发光

卫星

质量比所环绕的行星小、本身不发光,表面反射恒星光亮

彗星

扁长的轨道、质量小、云雾状、彗星分为彗头和彗尾、由冰物质组成哈雷彗星周期:76周年

流星体

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现象

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

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太阳系

中心天体: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三大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太阳

太阳概况:半径约为70万千米,是地球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太阳大气三个层次及其主要太阳活动

厚度

温度

光亮度

主要太阳活动

光球

500千米

6000k

光亮度大

太阳黑子

色球

几千千米

4000-5000k至几万K

千分之一

耀斑

日冕

百万千米

几百万k

百万分之一

太阳风暴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

只有一个地球

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的条件

1、地球距离太阳远近适中;

2、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

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二地球的伙伴——月球

月球

月球的概况: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体积只有地球的,质量是地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

月球表面环境:只在两极有固态水、漆黑一片、没有大气、月球表面温差大

月球的自转:周期为27.32日,称为恒星月

朝向地球的月面始终不变的原因: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是一样的,而且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也一致,均为自西向东

月相

月相成因示意图

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依次出现的规律

农历时间

月升时间

上中天时间

月落时间

形状新月(朔)

初一

6:00

12:00

18:00

通宵不见

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居中

上弦月

初七、八

12:00

18:00

24:00

半圆,上半夜见于西半部天空,月面朝西

日地月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东

满月(望)

十五、十六

18:00

24:00

6:00

通宵可见

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24:00

6:00

12:00

半圆,上半夜见于东半部天空,月面朝东

日地月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西

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循环一个周期,叫做一个朔望月,平均时间为29.53日

日食与月食

日食与月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日食

月食

日地月三者的位置

月亮位于太阳、地球中间

地球位于太阳、月亮中间

发生时间(农历)

初一

十五、十六

类型

日偏食、日环食、日全食

月偏食、月全食

月球与潮汐

大潮和小潮出现的农历、相对月相

大潮:初一(新月)十五(满月)

小潮:初七、八(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月)

两涨两落:24小时50分钟——太阴日

专题三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太空探索的意义

太空资源的主要类型: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四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时刻绕其自转轴(地轴)自西向东不停的旋转运动。

侧视图:左(西)→右(东)

俯视图:北逆南顺

地球的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处处相等且=15°/时

线速度:A同一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最大;南北纬60为一半

B同一纬度,高度越大,线速度越大

注意: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且=0

地方时与区时

同一经线的各地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各地地方时存在差异。

东早西迟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1相差4分钟,15’差1分钟。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东加西减,即所求地方时的点位于已知地方时的点的东方,取“+”,反之,则取“—”)同减异加

答数处理:若计算结果大于24小时,则日期加一日,结果减去24小时;若计算结果出现负值,则日期减一日,结果加上24小时。

时区的划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并编有时区的号码

本初子午线所在时区为中时区(零时区),跨东西各7。5度

中区以东依次为东1区,东2区……东12区,它们的中央经线分别为东经15,30……180

中区以西依次为西1区,西2区……西12区,它们的中央经线分别为西经15,30……180

东12区和西12区是两个半时区,叠加为12区。(东西12区)

每一时区的东西界线(亦即相邻两时区的界线)距各自中央经线都为7。5

各个时区采用各自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区统一的标准时间,这就叫区时

区时同各该时区东西界线上的地方时的差值,皆为半小时

方法技巧:

A中央经线=15×N(N为时区数)

B已知经度求时区数:α÷15,若余数大于7。5→N+1;余数小于7。5→N

C已知某地所处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该时区序号×15

D已知时区数求经度范围:N×15±7.5

区时的计算

①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完整的1小时。任意两时区的区时之差,等于它们之间相隔的时区数之差。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早1小时,每往西1个时区,区时晚1个小时。

②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十二区是区时计算中的最东边,西十二区是区时计算中的最西边。东加西减;两个时区都在东时区,时区号数大的在东,数小的在西;两个时区都在西时区,时区号数小的在东,数大的在西;一个为东时区,一个为西时区,则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二者的时区号数和就是时区差。

③答数的处理:因一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是0至24小时,则为当日时间,24点也可写作次日零点;若答数大于24小时,则为第2天,该数值减24小时,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答数小于0,则为前一天,答数加24小时,原日期减去一天,即为所求时刻。

地转偏向力

规律:观测者顺着运动方向时,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

赤道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

南半球

[注意]①随纬度和速度的增高,偏转现象愈加明显。

②物体沿任一方向水平运动,其方向任然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地球公转

黄赤交角示意图

地球的公转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

季节的形成

正午太阳高度(角):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逐渐(对称)递减。

昼夜长短:全球昼夜平分

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逐渐(对称)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昼夜长短: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正午太阳高度:以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逐渐(对称)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昼夜长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节气

太阳

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夏至

北回

归线

北回归线为90°,从北

回归线向南、向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

大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

年中最小值

冬至

南回

归线

南回归线为90°,从南

回归线向南、向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

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

年中最大值

春分、

秋分

赤道

赤道为90°,从赤道向

南、向北递减

介于夏至与冬至之间;

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与其纬度互余

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H=90°-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间的纬度差(在南北半球中同一半球两地纬度差用-,在不同半球两地纬度差用+)

四季和五带

专题五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板块分布图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活动活跃

生长界:张裂区——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消亡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海沟、岛弧、海洋山脉

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巨大山脉(如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了喜马拉雅山脉)

地震与火山

震源: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地震烈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约30倍

人们先感应到纵波的上下颠簸、再感应到横波的左右前后摇晃

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80%)、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15%)

火山的分布:坏太平洋火山带、红海沿岸、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东非火山带、洋底火山带

火山的分类:死火山、休眠火山、活火山

火山的影响:破坏农田、建筑物;带来火山灰土壤和硫磺等矿物;旅游观光

世界地震、火山分布图

2017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提纲”,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1、(1)天体系统的级别:

(2)太阳系九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 ;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和 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 条件、大小行星 ;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 距离适中, 适中,原始大洋形成,

即具备、、等条件。

2、(1)太阳主要成分是____和,表面温度为____,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其能量以 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和。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和,其活动周期为年,

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 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3、(1)比较自转公转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向

北南

一个日

一个日

除外,

都是

规律:

公转

自向

北南

一个年

大约/d。

大约km/s

规律:近日点(月初)较,

远日点(月初)较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白天走向黑夜叫。

(3)时间计算:东西。(加减)

地方时:因而不同的时刻。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600E为10时,则800E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

1

a2

3

b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纽约为。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偏,北半球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如(选填1、2、3)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 。如

黄赤交角为 度。如(选填a、b)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度,如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对应点选填右图)

原因:存在,地球的(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月日

夏至

月日

秋分

月日

冬至

月日

AC

B

D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夏至日

冬至日

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由向南北两侧

由向南北两侧

由向南北两侧

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范围

不填

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范围

不填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夜

南半球昼夜

北半球昼夜

南半球昼夜

全球

出现极昼范围

不填

(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 和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月为春季、月为夏季、月为秋季、月为冬季。

4、(1)地震波分为、,波速度较快,波只能通过固态。

(2)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叫、,分别在地表下的深度 米, 米。

划分这两个不连续面的依据。

(3)介于两不连续面之间的各层次的名称,,。

(4)岩石圈包括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第一节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日心说、近代对宇宙的认识。

2.天体的分类: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地球)、卫星(如月球)、彗星、流星、星云、星际物质。

3.天体: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人造卫星,飞船,航天飞机),陨星(陨石)、地面的卫星、云雾不是天体。

4.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从低到高排列)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地月系构成:地球月球。太阳系构成: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绕太阳公转,太阳占其总质量的99.86%。

7.银河系主体直径8万光年,总星系是我们观测的宇宙,是宇宙的一部分(150亿-200亿光年)。

8.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月地平均距离:38.4万千米。

9.太阳系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10.八大行星运动特点: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11.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木星质量体积最大,金星离地球最近.离太阳越远公转周期越长,表面温度越低,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12.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演化没中断。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内部条件:③适中的日地距离,有适宜的温度。④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⑤有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第二节

13.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

14.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聚变反应变成一个氦原子核,亏损质量转化为能量。

15.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等的主要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作用;②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由太阳辐射能转化而来的。

16.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17.太阳活动主要类型:①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实际并不黑,周期11年,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②耀斑:发生在色球层,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周期11年,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8.我国太阳能分布:丰富区: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宁夏、甘肃、青海、南疆;

贫乏区:四川盆地、贵州湖南一带。

青藏高原丰富原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四川盆地贫乏原因:地形闭塞、云量大、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19.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黑子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影响电离层:耀斑爆发发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手机);③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离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

第三节

20.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开创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20世纪60年代出现载人航天器。

21.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从空间探索阶段进入空间开发利用阶段。

22.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60年第一枚火箭、1970年“东方红”1号(第一颗卫星)、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舟五号”把杨利伟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2005年“神舟六号”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

23.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甘肃省酒泉,四川省西昌,山西省太原。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月岩中富含地球没有的3He),利用人造卫星做各种科学实验就是利用宇宙中的空间资源。

25.太阳能资源优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污染环境;缺点:不稳定,受天气影响。

26.清除太空垃圾的办法①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到其他轨道;②把大件空间垃圾带回地球。

第四节(重点)

27.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加,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

28.地球运动时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9.地球自转的周期: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31.地球公转的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0.昼夜交替周期:1太阳日(24小时)

3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3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约为赤道的一半),

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0。

34.地球公转: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位置:近一远七;地球公转的速度:近快远慢。

3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66°34′。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相等,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36.地轴和赤道平面垂直,太阳位于地球公转平面即黄道平面上。

37.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3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23°26′N),夏至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

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秋分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23°26′S);

冬至日到第二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39.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以一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意义:调节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

第五节(重点)

40.地球自转产生了的地理意义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地转偏向力。

41.昼夜交替原因:太阳照射、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自转。

42.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

43.晨昏线性质:1晨昏线是平分地球以球心为圆心的大圆;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在二分日和经线重合,在二至日和极圈相切。(可用来判断节气)

44.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0°太阳高度≤90°;晨昏线: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直射:太阳高度=90°。

45.太阳日24小时不长使地球增热或冷却不过分剧烈,保证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46.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相差4秒钟。

47.地方时性质:①同经度地方时相等;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④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48.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经度差:同减异加)

49.全球每隔15个经度划分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出24个时区。并且规定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这就是区时。

50.全球分为24个时区,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7.5°E),划分为中时区(零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1区-东12区;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西12区,东12区与西12区合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其中央经线经度数为15°的整数倍。

5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看商看余数看东经西经(商为时区数,若余数7.5°,时区数+1;东经西经对应东西时区。)

52.已知时区数求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看东西时区。

54.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东早西晚。

53.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时区差:同减异加)。

例子:已知纽约时间(西五区)为六月八日15:00,求东京时间(东九区)。(东加西减,时区差(同减异加)为5+9=14,东九区时间=15+14=29-24=5,东京时间为六月九日的凌晨5点。

55.北京时间:以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北京地方时:116°E的地方时。

56.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12区中央经线180°经线(理论上),为避免穿过陆地,实际是曲折的,不与180°经线重合,东12区比西12区早1天,时分秒相同,从东12区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从西12区过日界线进入东12区日期加一天。

57.地球上实际存在两条日界线:固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和零时经线(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新

的一天开始于凌晨,也就是零时过后),两条日界线使地球表面有两个不同的日期,只有180°经线为零点这一时刻全球位于同一天。

58.180°经线和零时经线的判别: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一天进入新的一天的分界线是零时经线,过零时经线日期加一天。从零时经线到180°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是新一天。

59.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转,地转偏向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60.夏半年:春分日(3月21日)至秋分日(9月23日);冬半年:秋分日(9月23日)至次年春分日(3月21日)。

第六节(重点)

61.昼夜长短的计算: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所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跨的经度数,昼长=昼弧经度÷15°,夜长=夜弧经度÷15°。同一纬线上的地点昼长和夜长相等,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夜)半球的一半,昼(夜)弧度是所跨经度差的2倍。

62.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①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没有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夜现象。②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③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晨昏线等分赤道)。④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⑤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点昼夜长短相反。

63.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1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2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3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6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纬度差纬差:同减异加(太阳直射纬度和所求纬度同为北纬或南纬,纬差等于大纬度减小纬度,一个是北纬一个是南纬,,纬差等于两纬度之和)

65.全球除赤道以外,1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2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66.四季:3、4、5三月为春季,6、7、8三月为夏季,9、10、11三月为秋季,12、1、2三月为冬季。

67.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热带有太阳直射,寒带有极昼极夜,温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69、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3月21日~9月23日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极昼(夜)从北(南)极点扩大到北(南)极圈,再回到北(南)极点;

6月22日(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内极昼,南极圈以内极夜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北半球冬半年)

南半球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极夜(昼)从北(南)极点扩大到北(南)极圈,再回到北(南)极点;

12月22日(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极夜,南极圈以内极昼

3月21日或9月23日

赤道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昼夜等长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最长北极圈内为极昼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内为极夜

全球昼夜平分

春分→夏至

夏至→秋分

秋分→冬至

冬至→春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越来越长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北半球昼长夜短但昼越来越短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越来越长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北半球昼短夜长但夜越来越短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70.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1).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随纬度变化

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2).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随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高一地理上册第二章图解复习53


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2、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早晚呈红色?
(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路程短,仅蓝光被散射掉,因而天空呈蓝色;早晚阳光斜射,穿过路程长,短波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红光投射地面,阳光红似火,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霞光)
3、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4.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5.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
(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云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的原故)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亚洲
大陆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
一月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高压冰岛低压
七月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低压亚速尔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内,为北冰洋最大沿岸最大港市,港湾终年不冻,被称为“不冻港”,为什么呢?
因为北大西洋暖流
2.青藏高原地区形成高原山地气候的原因?
海拔高,气温低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气候类型的判读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少雨型

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
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
(1)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气候、热带沙漠、极地气候等
(2)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或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气候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气候类型的描述和判读
1、气候的描述
气候的两个重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
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来描述。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冬季……”来描述。
热带型亚热带型温带型寒带型
气温
指标最冷月均温15℃最冷月均温0℃最冷月均温
0℃
(海洋性气候例外)最热月均温15℃
气候
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

看降水
第一节残余部分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