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09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示范教案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四季和五带等基本概念。

2.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五带如何划分。

能力目标

1.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WWW.JAB88.CoM

2.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4.能够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

相关阅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纬度

6634′

70

80

90

北极地区极昼日数

南极地区极夜日数

1

65

134

186

北极地区极夜日数

南极地区极昼日数

1

60

127

179

北极地区的极昼日数多于南极地区的极昼日数,或说北极地区的极夜日数少于南极地区的极夜日数。我们知道,北极地区极昼时是夏半年,这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远日点一方,公转速度较慢,所以极昼的天数也多一些。北极地区极夜时是冬半年,这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近日点一方,公转速度较快,所以极夜的天数也少一些。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示例

〖导入新课〗

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3.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注意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实际上没有改变方向)。
(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本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似)。
(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
(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偏转有何新变化?
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产生昼夜交替

1、原因:地球自转

2、周期:________时,叫做1个__________。

3、意义:

①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____________,被用来作为基本的________。

②太阳日时间不长,保证了地球上_____________的生存和发展。

二、产生地方时:

1、地方时

定义:因_____________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成因:地球自转。

地方时差:经度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__小时。

计算方法:向东加地方时差,向西减地方时差。(备注:东、西确定方法:同是东经度,经度大的在东,经度小的在西;同是西经度,经度小的在东,经度大的在西)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2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知道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2、学习通过阅读、分析地理图像资料等归纳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相关的地理现象试作判断和解释。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图及太阳照射地球表面图等,思考分析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建立客观联系、辨证的地理思维观。

2、通过一定情境下的自主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成因分析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