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高中

发表时间:2020-03-26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第一节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日心说、近代对宇宙的认识。

2.天体的分类: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地球)、卫星(如月球)、彗星、流星、星云、星际物质。

3.天体: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人造卫星,飞船,航天飞机),陨星(陨石)、地面的卫星、云雾不是天体。

4.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从低到高排列)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地月系构成:地球月球。太阳系构成: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绕太阳公转,太阳占其总质量的99.86%。

7.银河系主体直径8万光年,总星系是我们观测的宇宙,是宇宙的一部分(150亿-200亿光年)。

8.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月地平均距离:38.4万千米。

9.太阳系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10.八大行星运动特点: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11.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木星质量体积最大,金星离地球最近.离太阳越远公转周期越长,表面温度越低,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12.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演化没中断。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内部条件:③适中的日地距离,有适宜的温度。④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⑤有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第二节

13.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

14.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聚变反应变成一个氦原子核,亏损质量转化为能量。

15.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等的主要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作用;②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由太阳辐射能转化而来的。

16.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17.太阳活动主要类型:①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实际并不黑,周期11年,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②耀斑:发生在色球层,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周期11年,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8.我国太阳能分布:丰富区: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宁夏、甘肃、青海、南疆;

贫乏区:四川盆地、贵州湖南一带。

青藏高原丰富原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四川盆地贫乏原因:地形闭塞、云量大、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19.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黑子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影响电离层:耀斑爆发发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手机);③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离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

第三节

20.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开创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20世纪60年代出现载人航天器。

21.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从空间探索阶段进入空间开发利用阶段。

22.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60年第一枚火箭、1970年“东方红”1号(第一颗卫星)、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舟五号”把杨利伟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2005年“神舟六号”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

23.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甘肃省酒泉,四川省西昌,山西省太原。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月岩中富含地球没有的3He),利用人造卫星做各种科学实验就是利用宇宙中的空间资源。

25.太阳能资源优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污染环境;缺点:不稳定,受天气影响。

26.清除太空垃圾的办法①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到其他轨道;②把大件空间垃圾带回地球。

第四节(重点)

27.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加,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

28.地球运动时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9.地球自转的周期: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31.地球公转的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0.昼夜交替周期:1太阳日(24小时)

3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3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约为赤道的一半),

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0。

34.地球公转: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位置:近一远七;地球公转的速度:近快远慢。

3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66°34′。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相等,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36.地轴和赤道平面垂直,太阳位于地球公转平面即黄道平面上。

37.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3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23°26′N),夏至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

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秋分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23°26′S);

冬至日到第二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39.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以一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意义:调节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

第五节(重点)

40.地球自转产生了的地理意义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地转偏向力。

41.昼夜交替原因:太阳照射、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自转。

42.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

43.晨昏线性质:1晨昏线是平分地球以球心为圆心的大圆;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在二分日和经线重合,在二至日和极圈相切。(可用来判断节气)

44.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0°太阳高度≤90°;晨昏线: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直射:太阳高度=90°。

45.太阳日24小时不长使地球增热或冷却不过分剧烈,保证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46.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相差4秒钟。

47.地方时性质:①同经度地方时相等;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④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48.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经度差:同减异加)

49.全球每隔15个经度划分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出24个时区。并且规定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这就是区时。

50.全球分为24个时区,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7.5°E),划分为中时区(零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1区-东12区;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西12区,东12区与西12区合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其中央经线经度数为15°的整数倍。

5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看商看余数看东经西经(商为时区数,若余数7.5°,时区数+1;东经西经对应东西时区。)

52.已知时区数求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看东西时区。

54.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东早西晚。

53.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时区差:同减异加)。

例子:已知纽约时间(西五区)为六月八日15:00,求东京时间(东九区)。(东加西减,时区差(同减异加)为5+9=14,东九区时间=15+14=29-24=5,东京时间为六月九日的凌晨5点。

55.北京时间:以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北京地方时:116°E的地方时。

56.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12区中央经线180°经线(理论上),为避免穿过陆地,实际是曲折的,不与180°经线重合,东12区比西12区早1天,时分秒相同,从东12区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从西12区过日界线进入东12区日期加一天。

57.地球上实际存在两条日界线:固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和零时经线(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新

的一天开始于凌晨,也就是零时过后),两条日界线使地球表面有两个不同的日期,只有180°经线为零点这一时刻全球位于同一天。

58.180°经线和零时经线的判别: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一天进入新的一天的分界线是零时经线,过零时经线日期加一天。从零时经线到180°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是新一天。

59.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转,地转偏向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60.夏半年:春分日(3月21日)至秋分日(9月23日);冬半年:秋分日(9月23日)至次年春分日(3月21日)。

第六节(重点)

61.昼夜长短的计算: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所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跨的经度数,昼长=昼弧经度÷15°,夜长=夜弧经度÷15°。同一纬线上的地点昼长和夜长相等,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夜)半球的一半,昼(夜)弧度是所跨经度差的2倍。

62.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①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没有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夜现象。②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③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晨昏线等分赤道)。④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⑤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点昼夜长短相反。

63.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1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2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3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6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纬度差纬差:同减异加(太阳直射纬度和所求纬度同为北纬或南纬,纬差等于大纬度减小纬度,一个是北纬一个是南纬,,纬差等于两纬度之和)

65.全球除赤道以外,1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2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66.四季:3、4、5三月为春季,6、7、8三月为夏季,9、10、11三月为秋季,12、1、2三月为冬季。

67.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热带有太阳直射,寒带有极昼极夜,温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69、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3月21日~9月23日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极昼(夜)从北(南)极点扩大到北(南)极圈,再回到北(南)极点;

6月22日(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内极昼,南极圈以内极夜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北半球冬半年)

南半球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极夜(昼)从北(南)极点扩大到北(南)极圈,再回到北(南)极点;

12月22日(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极夜,南极圈以内极昼

3月21日或9月23日

赤道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昼夜等长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最长北极圈内为极昼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内为极夜

全球昼夜平分

春分→夏至

夏至→秋分

秋分→冬至

冬至→春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越来越长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北半球昼长夜短但昼越来越短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越来越长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北半球昼短夜长但夜越来越短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70.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1).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随纬度变化

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2).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随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扩展阅读

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期中复习教案提纲

(课时建议:1.5~2课时)

1.1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1、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2、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系统:见附表1

宇宙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见附表2

2、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问题:地球上原始大洋是怎样形成的?

高一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梳理

1、地壳是由组成的,岩石是由组成的。

2、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

合而成的或,就是矿物。矿物是地壳物质最的组成单元。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矿物的种类很多,但常见的只有几十种,其中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不过二三十种,如、、、等。

4、大理岩主要是由集合而成,花岗岩则是由、

和等组成的。

5、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岩、岩和岩三大类。

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岩浆是地下深处一种粘稠的高温熔融物质,并含有大量的

气体。

6、岩浆岩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岩和岩等。岩生成于地壳内部,经受温度高、压力高,比较坚硬;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凝固而形成的,故较多,它也被称为岩。

7、按沉积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岩、岩、岩等。还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岩。

8、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而和则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9、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岩。例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岩,页岩受挤压变质成为坚硬的岩。

10、矿石的优劣用来表示。还有一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岩是烧石灰、制水泥的重要原料;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岩、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11、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它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可形成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循环。

12、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作用和作用。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它表现为运动,活动,

作用等;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它表现为

作用,作用等。

13、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运动和运动两种类型。

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形成巨大的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或。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或,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以运动为主,运动为辅。

14、全球岩石圈分为大板块。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的地带,和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15、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如、

_________就是这样形成的。

16、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和。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板块和板块碰撞产生的。

17、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世界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山脉。它们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18、褶皱有和两种基本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向斜常成为或。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容易被侵蚀成,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不易被,反而成为山岭。

19、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或,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这叫做断层。

20、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我国的山北坡大断崖等。断层一侧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

21、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2、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作用则不断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

23、流水侵蚀使地面变得。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我国的黄土高原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4、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起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则形成宽广的和。

25、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风蚀等地貌。地表沙层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常形成大片的和裸岩荒漠。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形成、等风积地貌。

25、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或盆地;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26、海洋不仅是大气的和,而且积极参与着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大气之间广泛存在着和能量的交换。

27、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从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塑造海岸地形的重要因素,它引起海岸线变迁,影响沿海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进行。入海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往往形成和平原。

28、人类通过港口建设、捕捞、排污等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海岸带相互作用。实现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需要研究海岸带相互作用规律,制定期的管理政策。

29、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的热量。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

所消耗的热量。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的,但是,不同海区或者同一海区不同的季节的热量收支平衡。

30、一般来说,低纬度海区的水温,于高纬度海区的水温。同一海区的水温,

季高些,季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高些;有

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31、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由于海水导热率很低,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太阳辐射热量集中储存在海洋表层,一千米以下的深层海水经常保持着状态。

32、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主要是和,因此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33、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的影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和之差。使海水浓缩,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的盐度一般较。例如,在河口,从三角洲向外大160千米内的海水都是淡水。

34、海位于带,从陆地流入的淡水很少,蒸发又强烈,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盐度达4.1%。海有陆上河流汇入大量淡水,蒸发又小,是盐度最低的海区,盐度不超过1%。

35、海水运动表现出多种形式,主要有、、三种。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地震、或引起的巨浪,它能毁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破坏力极大。

36、潮汐是海水在和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海水涨落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

37、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又叫海流。

38、太阳、月球、地球成时,为大潮;太阳、月球、地球成时,为小潮。

39、和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飘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做海流。

40、按成因,将洋流分为流、流和流。

41、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又无大河流入,海水的盐度高,密度大,水面降低,与地中海相邻的大西洋水,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于是,表层海水便经由海峡流地中海,地中海底部海水由海峡层流大西洋。

42、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为流和流两种。秘鲁渔场的形成,就是得益于附近海区盛行的流,冷海水,将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又是鱼类的饵料。

43、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叫做流,它对沿岸地区起、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

暖流,如果没有它的作用,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

期。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叫做,它对沿岸地区气候起、的作用。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44、流和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这些海区往往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例如渔场和日本的渔场。

45、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加快速度。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

46、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陆地各种水体从静态储水量看,以和

的储水量最大,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储水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2/3。但是它主要分布在地区和地区,目前人们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47、根据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人们把水资源分为水资源和水资源,

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的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被开发利用,短期内不易恢复,并会影响到后续的利用;水资源由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期即可恢复更新。因此,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48、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是最主要的补给。以河流补给为例,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49、冰川在陆地水体中,发挥着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陆地其他水体的功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影响,河流流量变化与

有密切的关系。

50、修建水库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流量变化的作用。

51、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循环。

52、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影响着生物的分布。是影响陆地上生物分布,特别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

53、人们运用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的人工经济林。

54、喜光植物,它们分布在的地方或占据林中的层。喜阴植物,它们多分布在、隐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层。

55、从赤道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等不同的植被景观;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则又形成了分布的植被带。

56、由于植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它能产生某些适应性现象,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因此,植物对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在干旱地区,人们常借助来寻找水源,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57、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指示植物,二氧化硫污染会对造成伤害,但对没有影响。

58、动物的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如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等,都影响着动物分布。生物分布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59、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60、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氢、氨和水汽。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份来自的作用。

61、沉积岩多是在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份是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如、等。陆地上的出现还加快了岩石分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62、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气,可以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具有大气的作用;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63、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过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自然界中,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

界和界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特性,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表由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导致陆地乃至整个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64、土壤是由、、和四种物质组成的。因此,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65、土壤的特性,使它与气候一样,成为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更新资源。但是,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减退。

66、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些和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这又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的可能性。而草木、木本植物的着生,加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

67、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的积累过程,二是的富集过程。

68、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它能释放土壤母质作没有的氮素养分,并促使“一盘散沙”的土壤颗粒发生,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土壤肥力。

69、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也称农业土壤,如我国北方的土,南方的土等。可见,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

70、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它还体现在某一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7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变化的方向做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

7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带、

带、带的有规律变化。这种变化在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7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

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的呈现出分布的规律。

7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的,差异性则是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当然,在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也会出现性分布现象。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宇宙环境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宇宙环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2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高一地理上册《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上册《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在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把时间称为“”。

2、16世纪倡导了“日心说”;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一词;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达到上百亿年和光年。

3、常见的天体有、、、等。

4、天体之间相互和相互,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系,系,系,

系,系。系,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5、作为整体的宇宙,经历了温度从到,物质密度从到的演化。

6、地球与其它行星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地球。

7、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原因是:地球处在一个比较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自身又具备了生存所必需的、、等条件。

8、在地球生命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是因为

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而且绕日公转轨道面几乎,相互碰撞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9、由于地球的和适中,使地球形成了大气层,又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和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10、地球内部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再加上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球表面温度的下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中。

11、太阳是一个巨大炙热的球,主要成分是和,表面温度6000K。

1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其能量巨大,它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反应。

13、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活动的主要动力。

14、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例如:、等。

15、我们直接能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层。它从里到外分为、

和三层。

16、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和。太阳(层)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其活动的周期大约为年;太阳(层)常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板块,叫做耀斑。

17、太阳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球、和三个方面。

19、世界许多地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的地区是相关,有的地区是相关。

20、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的层,会引起层的扰动,此时经电离层反射的波无线电信号回被部分或全部,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21、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的受到扰动,产生“”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

22、1957年10月,原苏联用火箭把第颗人造卫星上了天,开创了从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例如,发现了地球大气层外还有层;宇宙中还存在大量的X射线和γ射线等。

23、20世纪60年代,随着各种航天器进入太空,人类实现了在没有地球干扰的情况下,对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观测,以及对宇宙空间环境的直接观测。

24、到1981年世界第一架试航成功,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

阶段,逐步进入到了空间的新阶段。

25、人类进入宇宙空间并开始适应、研究、认识、和空间环境,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26、宇宙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资源、资源、资源。

27、宇宙空间资源的特点有:极其、高、强和等。

28、月岩中富含地球上没有的能源,它是核聚变反应的理想燃料。此外,在

和之间运行着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其中有不少富含矿体。

29、空间开发的一个趋势是日益走上合作的道路。

30、人类向宇宙空间发射的各种航天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例如,工作寿命终止的、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以及航天员扔出舱外的

等。

31、空间垃圾和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很,破坏力强,因此科学家们呼吁“保持”。现在,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空间垃圾的产生,以及空间垃圾的办法。

32、地球绕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向,自转一周3600所用的时间是小时分秒,这叫做1日。

3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时,地球表面除了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

34、地球表面的线速度,则因各自的不同而有差异,越低,线速度越快。南北极点的线速度是千米/小时。

35、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时针方向旋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时针方向旋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方向都是自向。

36、地球公转的线路叫做,它是近似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

上。地球的近日点在月初,离至日比较近;地球的远日点在月初,离至日比较近。

37、地球自转的平面叫做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做平面。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为,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

38、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和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日

时分秒,叫做1年。

3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

的变化。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时间是;位于南半球的时间是

;位于赤道上的时间是。

40、在同一时间里,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昼或夜)半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半球,二者的分界线叫做线。太阳高度角等于00的点位于。

41、任一瞬间,地球各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来表达。在昼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00;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00;在夜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00。

42、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变化周期为小时,叫做1日。

43、日(恒星日或太阳日)制约着人类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44、太阳日时间,是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45、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或后)看到日出,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或晚)一些。

46、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时。经度每隔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47、国际标准时制度规定,全球可从理论上分为时区,各个时区都以

经线上的地方时为该地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小时。

48、世界上,采用半区时制的国家是;采用东边时区区时作为本国标准时间的家有;中国领土上跨越时区,但是采用区的区时作为全国标准时间。

49、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在北半球向偏转,在南半球向偏转。这种现象在

和水流的运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我们把这种力称为力。

50、北半球地区,河流对岸冲刷的比较厉害;在南半球,河流对岸冲刷的比较厉害。

51、昼夜长短反映了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的强弱。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定性的表达某时某地

的多少。

52、北半球的夏半年是,自日至日;冬半年是,自日至

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是。

53、北半球各地,白天长于黑夜的时段是,在这一时期,越往北(昼或夜)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值。

54、北半球各地,白天短于黑夜的时段是,在这一时期,越往北(昼或夜)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夜长达到一年中的值。

55、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出现极夜的时间是。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出现极夜的时间是。北极点上出现极昼的时间是,出现极夜的时间是。

56、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时候,太阳直射,各地昼长均为小时。时间是日和日。

5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点向

递减。夏至日那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那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分和秋分日那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58、夏至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

59、冬至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

60、全球各地中昼夜长短始终没有变化的地区是。

61、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变化规律

62、划分五带的界线有:南北、南北,回归线上各点属于带,极圈上各点属于带。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地球上寒带和热带的范围要相应地变(大或小)。

63、现代各国划分四季的依据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