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重复”奥秘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4

“重复”奥秘。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复”奥秘”,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凤区第五小学教师教学设计
编写者徐晶执教者徐晶
执教时间2014年月日星期
版本北师大版学科数学
册数第四册单元七单元
课题“重复”的奥秘
课时
教学目标1.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2.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适合的方法进行表达。
3.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德育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教学难点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前置性作业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数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数学与其他科学分支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智力积累.其主要内容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这可以从数学的起源得到印证.
古代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以及东亚的黄河和长江,是数学的发源地.这些地区的先民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从控制洪水和灌溉,测量田地的面积、计算仓库的容积、推算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以及相关的财富计算、产品交换等等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有关的数学知识.
一、向学生宣布本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前置小研究的内容。
三、小组汇报,学生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重复”的奥秘
★○★○★○★○
△△△○○△△△○○
教后随记

编辑推荐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妙》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妙》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重复"的奥妙》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84-8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技能目标:初步渗透观察比较 、抽象概括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 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过程。

教学难点:

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师:在一年级时我们学习过找规律,请同学们观察课件,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这组图形的规律是你知道了吗?

这是以前我们学习过的简单的找规律,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更为复杂的找规律。(课件出示课题:找规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前不久,小精灵告诉老师,小东家的厨房正在装修,那厨房的墙面是怎么设计的,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墙面)

二、 探索规律。

1、观察墙面的排列,探索规律。

(1)观察这个图案,你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图形?颜色是什么样的?横着看,这些可以分成几组?(边说边标序)每组图形的位置 一样吗?也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图案可以从形状,颜色,有几组,位置进行观察。(板书:形状,颜色,有几组,位置。)

观察第一组图形是怎样排列的。第一组图形怎样变成第二组呢?下面请你 用学具摆一摆。

A、请生上台摆一摆,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你摆的和他摆的是不是一样。

B、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请生说摆的方法,听明白的学生请举手。师归纳用手势并用箭头表示出(圆形放在五角星后面,其他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再用这同学的方法重新再摆一次。

第二组图形又怎样变成第三组的呢?请小朋友说说,请你再用学具摆一摆。

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摆。请生说摆的方法,听明白的学生请举手。师归纳用手势并用箭头表示出(圆形放在五角星后面,其他依次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再用这同学的方法重新再摆一次。

第三组图形又怎样变成第四组的呢?(做法和 前面一样。)

从左往右观察完,总结:我们把这样的几个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改变移动自己位置的排列叫循环排列规律。

刚才我们从左往右观察,除了从这方向观察,我们 还可以从其他方向观察吗?

从右往左:第一组图形是怎么排列的,那第一组又怎么变成第二组呢?请生说一说。听明白了吗?请你用学具摆一摆。请生上台摆,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

从下往上观察:第一组图形是怎么排列的,那第一组又怎么变成第二组呢?请生说一说。听明白了吗?请你用学具摆一摆。请生上台摆,全班起立,配合手势和老师说一遍。

三、动手操作 ,加强感知。

刚才小朋友真能干,从不同的方向找到了循环排列规律。那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看你会不会画。(课件出示例1)

四、巩固练习。

五、课件欣赏。

其实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规律的美。(课件出示彩纸, 斑马等有规律的图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学的开心吗?

七、布置作业。

三年级语文上10走马灯的奥秘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10走马灯的奥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
要求1.培养学生细观察、勤思考、多动手的好习惯。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重点
难点1.了解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
2.培养学生从小细观察、勤思考、多动手的好习惯。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走马灯的奥秘
茅(máo)以升七岁那年,过元宵(xiāo)节的时候,家里买了两盏(zhǎn)棱(léng)柱形的走马灯。[①这个开头向读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一盏挂在墙壁上,一盏悬(xuán)在堂屋中央。[②这两句向读者交代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茅以升家里买了哪种灯笼,走马灯放在哪里。
走马灯像磁(cí)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③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他仰着头,目不转(zhuǎn)睛地盯着走马灯。[④“目不转睛”“盯着”写出了茅以升怎样的神态?]只见走马灯中间有一个轴(zhóu),轴上有一个可以旋(xuán)转的小轮子,轴心插着红蜡烛(làzhú),轮子四周插着彩色的小纸人和小纸马。[⑤这句话介绍了什么?]蜡烛点燃以后,轮子就旋转起来,轮子四周的小纸人和小纸马也跟着转[zhuàn]动。明亮的烛光把小纸人和小纸马的影子投在灯壁上,十分有趣。[句导读:描述了走马灯转动时的情景,这也是茅以升细心观察的结果。]
段导读:这段话写了茅以升认真观察走马灯的情形。
他越看越入迷。一连串(chuàn)的问题,争着往他脑子里挤: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⑥这句话是如何写茅以升看了走马灯后产生的疑问的?]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⑦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段导读:这段话写了茅以升不仅能认真观察,而且善于动脑。
他带着这些问题去问大人。[句导读:自己有想不通的问题,就向大人请教。这表现了茅以升勤学、善思、好问的优点。]大人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xūn)的。”他听了大人的话,就把挂在墙上的走马灯取下来,噗(pū)的一声,把蜡烛吹灭了。[⑧茅以升听了大人的话后,为什么会这样做?]小纸人、小纸马越跑越慢,最后停了下来。[⑨“最后停下来”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段话写了茅以升不懂就问,敢于动手实践。
“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纸人、小纸马跑得快一些呢?”他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⑩茅以升又提出了新问题说明了什么?]大人告诉他:“热气大,小纸人、小纸马就跑得快。”于是,他又拿来一支蜡烛,把两支一齐点燃。果然,小纸人、小纸马飞快地转起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段话写了茅以升通过试验,验证了大人的话是对的。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茅以升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发现了走马灯的奥秘。
这天晚上,茅以升特别高兴。[句导读:让一个七岁的孩子特别高兴的,不是糖果和游戏,而是一个科学道理,茅以升从小就表现出了对科学的不寻常的热爱。]虽然他没有完全弄明白走马灯转动的科学道理,但科学的种子已经播进他幼(yòu)小的心灵。[这句有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了这件事对茅以升的启发,说明这类事情对茅以升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成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起了重要作用。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生字卡片,走马灯的图片。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走马灯吗?说说你们见过的走马灯的样子。
2.投影出示走马灯图片。
老师指图介绍:走马灯是一种供观赏的灯。用彩纸剪成人骑着马的各种形象,贴在特制的轮子上,轮子因蜡烛的火焰热气升腾对空气作用而转动,人马形象也一同转动,如同军马奔驰。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茅以升小时候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学习了课文,你一定会对茅以升有更深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新词。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去掉拼音,看谁读得正确。
(2)同桌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左右结构的字:秘形引旋转插蜡烛投幼
上下结构的字:奥堂宵盏悬独体字:串
(3)理解词语的意思。
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道理等。
悬:挂,吊在空中。
堂屋:正房,有时仅指正中的一间。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
“旋”,注意与“族”的区别。“幼”,左右结构,注意与“幻”的区别。
“串”,独体字,注意间架结构要写匀称。
3.认读多音字。
(2)理解字义。
三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有关生字,教师可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音字“转”和“旋”,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查字典理解字义并组词;形近字“形”与“型”用组词的形式来区分。
2.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走马灯和茅以升的资料,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3.培养学生从小细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投影。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2.老师简介茅以升的生平。
3.朗读全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分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5.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一自然段。
(1)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2)看图理解“挂”和“悬”的意思。
(3)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2)说说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先写茅以升仔细观察走马灯,然后写他产生了很多问题。)
(3)理解句子。
投影出示句子1:

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
①“盯着”是什么意思?(把视线都集中在一点上。)
②“目不转睛地盯着”是什么意思?(不转眼珠地看着,形容茅以升看灯时注意力集中。)
③你从这句话的描写中体会出了什么?(体会出茅以升观察得非常认真。)
④朗读这句话。
投影出示句子2:

他越看越入迷。一连串的问题,争着往他脑子里挤。
①“争着”是什么意思?从“挤”这个词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从“争着”和“挤”这两个词中看出茅以升很爱动脑筋。)
②说说你的体会。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边默读边思考:茅以升看着走马灯,头脑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有了疑问后,他是怎样做的呢?
(2)讨论上面的问题。
(3)听了大人们的话,茅以升又是怎样做的呢?(亲自动手实践进行验证。)
(4)通过茅以升去问大人,听了大人的话又动手实践,你体会出了什么?(茅以升不仅勤于思考,还勇于实践。)
(5)说说你的体会。
4.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茅以升为什么特别高兴。(因为他亲自动手实践,弄明白了小纸人、小纸马转动的原因。)
三朗读全文,体会中心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说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
3.你认为茅以升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课外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动脑、动手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1.教师可在课前找一盏走马灯,以直观的实物把学生们带入本课的学习中。如果教师找不到走马灯,可以找一些关于它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课件,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再现走马灯的形象。
2.利用实验引导学生理解走马灯的奥秘。课上利用走马灯,按照茅以升做过的实验进行现场实验,以真实的结果使学生明白走马灯的原理。
3.以问题结束课文:“你们平时有什么发现?问过大人吗?做过实验吗?”现实和课文产生对比,使学生明白要学会观察,并且在观察中大胆地思考、探求科学道理。
1.给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2.给多音字组词。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
(2)虽然他没有完全弄明白走马灯转动的科学道理,但科学的种子已经播进他幼小的心灵。
4.从茅以升发现走马灯的奥秘这件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不懂就问;多观察,爱思考,勤动手。
一走马灯简介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挂花灯风俗,走马灯为其中一种。走马灯外形多为宫灯状,内以剪纸粘一轮,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燃灯以后热气上熏,纸轮旋转,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走马灯又叫跑马灯、串马灯。它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再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如今已由丝绸取代。在过去,走马灯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来位十几岁的小孩儿组成,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
二对联走马灯
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下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注释:此联出自《王安石捡联获妻》的典故。传说王安石二十三岁那年去赶考,晚上上街闲逛,见马员外门口的走马灯上有一联语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显然是在等人对下联。王安石看后,不禁拍手连称“好对”。他的意思是说这上联出句妙。站在旁边的马家家人误以为王安石的意思是容易对,立即禀告员外。这上联是马家小姐为择婿而出的,因此员外急忙出来找王安石,王安石却夸了一句就走了,因此就没见着面。
在科场上,王安石第一个早早交卷,主考官见他交卷快,想试试他的才艺。于是,他就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出句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马员外门前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自然又快又好,令主考官惊奇不已。后来王安石高中,又用主考官说的联语回去对马家对联,娶到了马家小姐。

S版三年级上册《走马灯的奥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茅以升从小遇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科学道理的精神。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茅以升小时候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科学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秘、旋、蜡”的字形掌握。

2、品味,研读描写茅以升善于观察、思考、探索的词语。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国有一位著名桥梁专家,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50年代,他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并担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后又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主要著述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他的名字就是——茅以升。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对茅以升杰出成就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产生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不认识的字,同桌合作识字。

2、检查认字情况:

抽读卡片,提示易错字。

秘:左边禾木旁,不是木字旁。

蜡:左边虫子旁,不是火字旁。

转:多音字,表示方向变化读三声;表示以一点为中心环绕读四声。

悬:上边是县,不要写成三横。

奥:上边不封口。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其他学生评议。

4、指导书写:悬(引导观察结构:上长下断;上窄下宽,横间距离要均匀。撇折在中线上。)

5、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仍很重要,教学中继续坚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识字并加强写字的指导。】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质疑(什么是走马灯?“奥秘”是什么意思?走马灯有什么奥秘?)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读课文你觉得茅以升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学生默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茅以升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并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发表见解。

【设计意图:继续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结合同学提出的问题收集有关资料。(走马灯的图片;茅以升图片;茅以升介绍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语句,感受茅以升善于观察和思考,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检查朗读

二、交流资料

1、小组内互相交流课下准备的资料。

2、汇报资料(图片、文字、影像等)。

3、结合学生资料出示走马灯图片或实物,略读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看图了解走马灯的外形。

4、导入: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看起来很平常的走马灯对茅以升却产生了不平常的影响。通过他的表现我们会认识一个怎样的茅以升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三、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受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总结归纳,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4、引导: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用不同标记画出相关语句。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你感受最深的是茅以升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2、根据你最想交流的内容自愿组合小组进行讨论。

3、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朗读。

(1)感悟描写茅以升“善于观察”的语句。

A、随学生汇报出示文字:

“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

B、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语,体会其善于观察。

“像磁石”什么感觉?想象此时茅以升心里、眼里只有什么?

“仰”“目不转睛”“盯”什么样?表演体会。

C、朗读感悟、评议。

D、他看到了什么?指名读,思考:他看得如此细致,说明他观察得怎样?

(2)感悟描写茅以升“勤于思考”的语句。(茅以升提出了哪些问题?)

A、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

B、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

C、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纸人、小纸马跑得快一些呢?

学生交流看法后引导朗读。

(3)感悟描写茅以升“勇于探索”的语句:

根据汇报让学生板书茅以升勇于提问、勇于实践的词语:“问、取、吹、又提问、又拿、点燃。”

师小结:茅以升不仅会观察,还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实践验证。所以我们才感受到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指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物优秀品质的同时,还引导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达到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目的。】

五、总结

正因为如此,他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桥梁专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收集科学家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10走马灯的奥秘

善于观察:仰、目不转睛、盯

勤于思考:问、又提问、播进科学的种子

勇于探索:取、吹、又拿、点燃

三年级语文上册《走马灯的奥秘》知识点整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走马灯的奥秘》知识点整理

原文
茅以升七岁那年,过元宵节的时候,家里买了两盏棱柱形的走马灯。一盏挂在墙壁上,一盏悬在堂屋中央。
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只见走马灯中间有一个轴,轴上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小轮子,轴心插着红蜡烛,轮子四周插着彩色的小纸人和小纸马。蜡烛点燃以后,轮子就旋转起来,轮子四周的小纸人和小纸马也跟着转动。明亮的烛光把小纸人和小纸马的影子投在灯壁上,十分有趣。
他越看越入迷。一连串的问题,争着往他脑子里挤: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
他带着这些问题去问大人。大人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的。”他听了大人的话,就把挂在墙上的走马灯取下来,“噗”的一声,把蜡烛吹灭了。小纸人、小纸马越跑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纸人、小纸马跑得快一些呢?”他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大人告诉他:“热气大,小纸人、小纸马就跑得快。”于是,他又拿来一支蜡烛,把两支一齐点燃。果然,小纸人、小纸马飞快地转起来……
这天晚上,茅以升特别高兴。虽然他没有完全弄明白走马灯转动的科学道理,但科学的种子已经播进他幼小的心灵。
字词
茅(máo)以升、元宵(xiāo)、两盏(zhǎn)、棱(léngɡ)柱形、悬(xuán)在、磁(cí)石、目不转(zhuǎn)睛、轴(zhóu)、旋(xuán)转、蜡烛(làzhú)、转[zhuàn]动、一连串(chuàn)、熏(xūn)、噗(pū)、幼(yòu)小
句子
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只见走马灯中间有一个轴,轴上有一个可以旋转的小轮子,轴心插着红蜡烛,轮子四周插着彩色的小纸人和小纸马。
他越看越入迷。一连串的问题,争着往他脑子里挤: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
大人告诉他:“热气大,小纸人、小纸马就跑得快。”于是,他又拿来一支蜡烛,把两支一齐点燃。
练习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
àomìdiǎnrántángwūxuánzhuànxīyǐnxīnlíngyòuxiǎolàzh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出下列带点字的拼音。(注:声调用数字表示,a1=ā,a2=á)
悬在磁石转动灯盏棱柱
线轴茅以升红蜡烛一连串
目不转睛热气熏的“噗”的一声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月历上的数字的奥秘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月历上的数字的奥秘》,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够发现月历表上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2.学会月历表上九个数求和的简便方法。

3.培养学生关心生活,能够从生活中找寻数学信息。

课堂实录:

一、引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他吗?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生:日历表、月历表

2)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张2003年10月的月历表,你能从表上得到哪些信息?

A生:我从表上可以知道一个星期有七天。

B生:我知道几号是星期几

C生:我知道10月份有31天

D生:10月份有两个节日,10月1日是国庆节,10月5日是重阳节。

E生:10月份有我的生日。

师:你的生日是星期几呢?

E生:星期五。

师:其他同学能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几号吗?

生猜,E生说对错。

(这里设计观察月历表是想,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猜生日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反馈了几号是星期几,又增加了趣味性。)

3)揭示课题

师:月历表不仅有以上的信息,表上数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里面藏着许多的数学奥秘。你们愿意探索这些数学奥秘吗?(挂出黑板:月历表上的数学奥秘)

二、找规律

1、学生发现规律

师:请你们在自己的月历表上找一找,数与数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

师:找好的同学先跟自己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你们找的规律一样吗?

(让学生自主探究规律,再小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体现新课标下的学生方式的转变。)

2、小组汇报

师:你们找到了什么样的规律?

生:我是竖着找的,我发现竖着相邻两数相差7

师:能在你们自己的月历表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想一想,为什么竖着看,上下两数相差7?

生:一个星期有7天

师小结:说明无论哪张月历表,竖着看。。。。。。(声音变小,生接着说:上下两数相差7)

生:我找到斜着的规律,相邻两数相差8。你们听懂了吗?

师:想一想,为什么从左上往右下斜,相邻两数相差8

生:一个星期有七天,再过一天就是八天。

师:你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个规律吗?

生:无论哪张月历表,从左上往右下斜,相邻两数相差8。

生:我找到横着的规律,相邻两数相差1。

生:我找到了从右上往左下相邻两数相差6!

3、总结规律

三、运用规律,进行操作练习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1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8

师:石老师这里有一张奇怪的表格,你能知道调皮的“?”后面是什么数字?

在你们的练习纸上填一填。

(略)

(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学生掌握了这四条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这四条规律解决一些问题。在最后一个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让学生自由的填写并不拘于一种解法,任意运用四种规律都可以找到答案。这道练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

四、求和问题

1)师:石老师有一个绝活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这里有一个大点的柜子能圈9个数,你们用这个框子到黑板的大月历表上圈9个数,老师就能一口报出这9个数的总和是多少?

2)谁愿意来考考老师?老师再请二位同学,一位用计算器,一位帮他报数。

(教师将答案写在小黑板上,快速挂出)

(教师抓住儿童的心理与儿童展开了比赛,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

3)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算的这么快吗?

A:有简便算法

B:你事先算好了。师:你的月历表老师事先不好算吧!你圈9个数。你自己验算看对不对!

3)你们想寻找这个简便方法吗?你们也来算算看。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2

3

4

9

10

11

16

17

18

1、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请凑10的学生说一说

3、变中间数的学生说一说。(师出示小黑板)

3

3

3

10

10

10

17

17

17

师:为什么变成了3?

为什么变成了10?

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16、17、18变成了3个17。然后怎样计算?

生:3×3=9 10×3=30 17×3=51

师:算的真快,同学们竖着看(慢、手势)能发现算的更快的方法吗?

A:(17+3+10)×3

师:还能更快吗?

生:10×9=90

师:这9个数字都变成了几?(挂出黑板)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请你们猜猜老师是怎样算出9个数总和的。 中间数×9

师:下面两人一组在自己的月历表上也像老师这样圈9个数,一个人用中间数×9的方法来算9个数的总和,另一个用计算器来验证,看看这种方法对不对?

师:(面向全班问)用中间数×9的方法算9个数的综合结果对吗?

师:请你们小组向同学们汇报,你们小组圈的9个数字的总和是多少?

请一个小组来报总和。

请其他小组算一算这9个数字分别是多少?填写在练习纸上。

师:请一个小组汇报。

师:是这个9个数吗?

(让学生之间合作证明中间数×9的方法是正确的,然后请一组汇报得数,再反过来求出这9个数是多少?这样不仅仅反馈了中间数×9的方法,还能够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和与中间数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重复”奥秘》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