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干扰素(IFN)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9-07

干扰素(IFN)。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干扰素(IFN),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干扰素的治疗作用

干扰素是在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病毒的糖蛋白,是广谱抗病毒物质,能抑制多种DNA病毒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目前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干扰素有两种,即人白细胞干扰素(α-干扰素)和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β-干扰素)。由于它们是通过诱导剂在体外作用于人体细胞产生,故又称为外源性干扰素。

干扰素主要作用是:对病毒繁殖的抑制具有广谱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以及选择性等,可抑制病毒的繁殖;可抑制细胞分裂,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调节免疫作用,干扰素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干扰素可通过调节K细胞和NK细胞的活性来调节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对免疫自稳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已有10多年的历史,虽然效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干扰素却是目前唯一的得到国内外绝大多数医学专家认可的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它是目前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复制最有效、最有希望的药物,特别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是目前所知的唯一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慢性病毒性肝炎通过应用干扰素治疗可达到如下的目的:抑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33399

精选阅读

淀粉纤维素


●备课资料
一、破布制糖
在一百多年前,便有人做过破布制糖的实验:把破布放进浓度为70%左右的硫酸中,加热一段时间,破布便不见了,被分解成糖——葡萄糖。破布怎么会变成糖呢?
原来,破布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当纤维素受到酸类的作用时,那巨大的分子会发生分裂,形成较小的分子,并且与水相结合,变成糖——葡萄糖。在化学上,这叫作纤维素的“水解反应”。纤维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所不同的是,只是分子中的三种化学元素的比例不一样罢了。
破布既然能制糖,那么,破布的兄弟们——含有纤维素的木屑、稻草、麦秆及许多农副产品,当然也能制糖。利用纤维素水解制葡萄糖,如今已成了一项庞大的工业——“水解工业”。
现在,人们在水解工厂里,先把一些含有纤维素的农副产品晒干、切碎,然后放进耐酸搪瓷缸中,再加入硫酸(一般浓度为62%以上,若用盐酸的话,浓度为39~41%),不断进行搅拌、加热。经过4~5小时,加水稀释,加入石灰乳中和、过滤,这时的滤液虽是澄清的,但含有杂质,常是棕褐色的。工人们往滤液中加入脱色剂活性炭,滤液一下子便变成无色的了。接着,把滤液加热熬浓,冷却,便析出雪白的晶体——葡萄糖。
据统计,1吨干木屑,可以制成650千克葡萄糖!葡萄糖是重要的药剂,也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
(文/胡光明,载《中学生化学报》,1992年12月16日)
二、纸——人类文明的重要使者
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纸。纸有各种用途,但主要用于写字、绘画、包装和印刷等。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类与纸息息相关。纸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使者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用竹木简或帛做书写材料。但竹木简太笨重,阅读、携带均不方便。据说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丝帛的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用得起。东汉的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于公元105年奏报朝廷。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经过淘洗、泡沤、舂碎、蒸煮等工序,就可直接加工成纸。纸的质量和产量都高了,使用普遍起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更可贵的是,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价钱便宜。现代用木浆造纸,正是受到蔡伦用树皮造纸的启发。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成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纸开始大量生产,为以后书籍的印刷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6世纪时,就传到了朝鲜、越南和日本,之后又经阿拉伯地区传到包括西欧在内的其他各国,为促进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造纸的原料是植物纤维,像芦苇、稻草、麦秸、蔗渣等。为了把植物纤维制成纸浆,可以用机械法(磨碎)或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又分为亚硫酸盐法、硫酸盐法、烧碱法等,使纤维原料中的非纤维素成分溶解除去而得到化学纸浆。制成纸浆后,再经过漂白、打浆、抄纸(铺成薄层)、烘干而成纸。
造纸需大量的树木,树木砍伐过量,要破坏生态环境。据报载,“美国木材40%最终成了纸产品,从卫生纸、纸盒到信笺和礼品包装等。光是报纸和杂志每年就耗掉2.5亿棵以上的树木”。为了减少用木材造纸,美国现在用苎麻(一种生长迅速的植物)、玉米皮、甜菜废弃物和禾秆等混在一起造纸。今后,树木不再是造纸的唯一原料了。
我国纸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造纸厂上万家。造纸用的植物原料仅约40%用于造出纸浆纸,其余约60%作为废液排入江河,严重污染水体,极大地破坏了饮水资源,并且严重影响造纸工业的发展。造纸黑液的排放是造成我国河流严重污染的一大公害。可喜的是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经过八年艰苦努力,终于攻克了草浆造纸黑液污染治理问题,造纸污染问题的解决大有希望。
(文/阿元林,梁冬梅,载《中学生化学报》1997年1月28日)
三、人为何不能靠吃草生活?
1.草和粮食成分不同:草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粮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前者为β-葡萄糖,后者为α-葡萄糖,二者在结构上虽然差别甚微,只是第一个碳原子上的羟基排列不同,但性质和功能截然不同。
2.人的消化液中所含的酶只能使淀粉水解成人体能吸收的葡萄糖,却不能使纤维素水解。
3.牛羊的消化系统里寄生了某些微生物,可以分泌使纤维素水解的酶,这种酶可使纤维素迅速水解成葡萄糖。
4.目前正研究从木霉菌中提取纤维素酶,以将纤维素转化为葡萄糖,这样就可将纤维素制成饲料和食品。
5.农业和林业的下脚料中木质纤维素甚多,它们包含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木质素不能被生物催化降解,而且还干扰纤维素的发酵,因此解决木质素的广泛利用问题,将有助于纤维素的转化研究。
●综合能力训练题
1.在一定条件下,纤维素跟浓HNO3和浓H2SO4的混合酸反应而生成硝酸纤维,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A.硝化B.磺化C.酯化D.氧化
答案:C
2.蔗糖3.42g与淀粉3.24g混合并完全水解,若生成mg葡萄糖和ng果糖,则m∶n为
A.1∶3B.1∶5C.5∶1D.3∶1
答案:D
3.某种白色粉末状物质A,难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形成糊状物,滴入碘液即呈蓝色,在一定条件下与水作用生成B。经测定已知B分子中氢、氧原子之比为2∶1,碳原子比氢原子数少10个,B的化学式量为342,B能溶于水并发生银镜反应。B在一定条件下水解生成C,C也能发生银镜反应。判断A、B、C各是什么物质?
答案:A.淀粉B.麦芽糖C.葡萄糖
4.用淀粉为原料制取酒精,若有1kg含40%淀粉的植物果实,经过反应制得227g80%的酒精。淀粉的转化率为________。
解析:设转化的淀粉质量为x
(C6H10O5)n~nC6H12O6~2nC2H5OH
162n2n×46
x227g×80%
x=320g
转化率=×100%=80%。
答案:80%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题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

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教方学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析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难点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教具实物投影、课件

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不同。如图所示,对于根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10mol/L;对于芽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8mol/L;而对于茎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4mol/L。
2.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于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可以促进雌花的形成、单性结实、子房壁的生长;维管束的分化、形成层活性;叶片的扩大;不定根、侧根的形成;种子的生长、果实的生长、座果;伤口的愈合;顶端优势。同时可以抑制花、果实、幼叶的脱落;侧枝的生长;块根的形成等。
〖讲述〗从细胞水平上看,生长素可以影响细胞的伸长、分裂和分化。从器官水平上看,生长素可以影响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
生长素发挥的生理作用,会因浓度、植物的种类、器官、细胞的年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则抑制生长,浓度过高甚至会杀死细胞。对于同一植物不同器官来说,一般营养器官比生殖器官敏感;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关于植物为什么会有顶端优势现象,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说。
教材中介绍的是“生长素学说”,即认为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处,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这个学说是由K.V.Thimann和F.Skoog于1924年提出的,许多实验支持该学说。
另一种解释是1900年K.Goebel提出的“营养学说”。该假说认为顶芽构成营养库,垄断了大部分营养物质,侧芽由于缺乏营养物质而生长受抑制。这个学说也有不少支持的证据。

〖介绍〗α-萘乙酸(NAA)、2,4-D、生根粉
NAA是具有生长素类活性的萘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用于组织培养体系,可以诱发不定根形成,提高树木扦插成活率,提高座果率,防止采前落果。它具有与IAA不同的环状结构,但其侧链与IAA相同,比IAA稳定,因此常代替IAA使用。
2,4-D的化学名称是2,4-二氯苯氧乙酸,它是一种除草剂,现在广泛应用于无菌培养体系,用于诱导细胞增殖。2,4-D除了作为除草剂之外,它最显著的用途是引起脱分化和未组织化的细胞生长,另外,它还具有使幼苗矮化粗壮的功能。但2,4-D能够引起染色体变异,使用时必须格外小心。
生根粉是一类可以用来促进插条生根的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溶解于酒精或水,一般以生长素类物质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如ABT生根粉(商品名称艾比蒂生根粉)就含有萘乙酸和吲哚乙酸等。它的主要作用是:能提供插条生根所需的生长促进物质,能促进插条内源激素的合成,能促进一个根原基分化形成多个根尖,以诱导插条不定根的形态建成。
〖板书〗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探究实验〗(有可能按下面指导做)
在上节课结束时,应布置学生预习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指导,并准备好实验用具,如杨树枝条、矿泉水瓶等。教师如果能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也可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一)材料用具的准备
1.实验材料
可以用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2.实验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盛水托盘、矿泉水瓶。
3.插条选择
插条质量和规格对探究实验效果影响很大。大树上的1~2年生枝条,可以作为扦插的材料,但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实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实验室用插穗长5~7cm,直径1~1.5cm为宜。由于一个年级几百名学生同时用枝条,要适当考虑对树木的保护。
扦插枝条的处理:
(1)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
(2)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二)实验设计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α-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
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
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
4.枝条处理方法:浸泡法和沾蘸法
建议各小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浸泡法也可设置不同的浸泡时间。应该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以便交流,资源共享。
6、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
(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上图)。
(二)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
请回答:
(1)图a和b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c和d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e和f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导致的。实验设计原则有等量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本题着重突出了对对照原则的考察。
答案:(1)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2)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两半,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3)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4)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分解

典型例题
〖例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A、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B、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
C、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D、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

解析:所考查知识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二重性。2.4—D在低浓度时,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在高浓度时,它不但能够抑制生长,甚至还能杀死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叶宽大平展,叶片的表面积较大,蜡质较少,幼芽裸露,所以吸收的药剂较多,幼芽易于受害。单子叶植物(如小麦)通常叶面较少,叶片直立,表面角质和蜡质也较多,幼芽为老叶所包裹,所以相对地吸收药剂量也较小,幼芽也不易受害。所以,同样剂量的2.4—D(浓度较高)能够抑制可杀死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却没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这说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对同一浓度的2.4—D敏感程度不同。
答案C
目标检测:
1、一只正在发育的桃子被虫蛀了,结果桃子停止了生长,这说明虫蛀的部位是()
A、种子B、外果皮C、中果皮D、内果皮
2、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①培育无籽番茄②培育无籽西瓜③果树整枝修剪④带芽的枝条扦插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⑥棉花摘心
A、①③B、②④C、⑤⑥D、②⑤
3、棉花长到一定的高度后,摘去顶芽,侧芽就发育成枝条。这说明()
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向侧芽B、原顶芽不再向侧芽运送过量生长素
C、顶芽摘除后,侧芽开始分泌生长素D、顶芽摘除后,侧芽大量分泌生长素
4、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一般地说()
A、高浓度和低浓度都促进生长B、高浓度和低浓度都抑制生长
C、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D、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
5、要得到番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涂抹在该花的柱头上。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件是()
A、花蕾期,不去雄蕊B、花蕾期,去掉雄蕊
C、开花后,不去雄蕊D、开花后,去掉雄蕊
6、顶端优势现象的原因是()
A、顶端阳光充足有利于生长B、顶端蒸腾作用强,水肥多
C、顶端产生生长素多促进生长D、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抑制侧芽生长
7、对生长素生理作用概括不准确的是()
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成熟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D、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8、植物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原因是()
A、促进细胞分裂B、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
C、促进细胞的分裂生长D、促进细胞的弯曲
9、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例子是()
A、植物的向光性B、顶端优势
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10、让不易生根的植物枝条生根,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浸泡插枝的()
A、上端B、中部C、下端D、两端
11.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A.(2)(3)(5)B.(2)(3)(5)(7)
C.(2)(3)(5)(6)(7)D.(2)(3)(5)(6)

12.把一花盆如图所示固定在直径为2m的圆盘的边缘处,盆底
与地面成45°角。然后旋转圆盘使花盆水平方向所受的力与垂
直方向相同。然后,保持圆盘旋转的速率长期不变,观察植物
的根部生长的方向。植物根部生长的方向应当是下列的哪一项?()

13.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A.②⑤⑦B.①②③⑤⑧C.①③④⑥⑦D.②⑤⑧
14.如右图所示,在快速速旋转的轮子边缘放置四粒萌发种子,请判断其
根、茎的生长方向将是()
A.根向外,茎向圆心B.根向圆心,茎向外
C.根、茎均向外D.根、茎均向圆心

15.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A放在暗箱中,B放在左侧有孔的暗箱中,C切去胚芽鞘尖端,D在切去尖端的切面上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请据图回答:
(1)向光弯曲生长的是___________。
(2)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___,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___________。

16.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
(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答案:ADBCBDABBCCADA
15.(1)B(2)A、DC
16.(1)生长和向左弯曲生长素能由胚芽鞘的上部运输到下部,促进生长(2)生长素不能由胚芽鞘的下部运输到上部(3)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主动运输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七课时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简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学习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的实验:
结论: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
2、1910年詹森的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可以
透过琼脂片向下传递。
3、1914年拜尔的实验:
结论: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
1928年温特的实验:
结论: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
弯曲的化学物质是。
5、1942年其他科学实验:
结论: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生长素的产生

生长素的运输

生长素的分布
产生部位:;

运输特点
运输方式:
分布部位:

技能训练

实验设计: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结论:
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从形态学
________到形态学。


[例1]:下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一项实验,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解析]受单侧光影响,使胚芽鞘尖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增高,因此题中的a、b、c、d中的a中的生长素浓度最高。受其影响,甲向右弯曲程度最大。
答案:A

[例2]:下图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是()
[解析]胚芽鞘的生长,是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细胞在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作用下,产生伸长生长的结果。从题中A、B、C、D四选项所示的幼苗分析,A、C两项所示的胚芽鞘能够得到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并能继续生长,B项胚芽鞘切除尖端,只盖空白琼脂块,不能得到生长素,不生长,D项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向下运输,也不生长。
答案:A、C

第8课素芭学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8课素芭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8.*素 芭
无所畏惧就是拼的资本
年轻是一种资本,一种能让人信赖的资本。在这个繁杂喧嚣的世界,他们被多少人坑蒙拐骗过多少次?他们变得不再也不敢去轻易相信别人,跟别人谈心说事总是隔着肚皮。但是面对简单的你的时候,他们可以无所不谈,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心里有数。而你本来就一无所有,不论被人看穿还是揭穿,结果都真的不会怎样。
天下有很多金豆,要看你怎么去捡。
你连一个盛金豆的碗都没有,你有什么好担忧的。你要做的,就是无所畏惧地去努力,先获得一个,才能获得另一个,然后获得更多。而对于一路上失去的,不必担心,本来你就未曾拥有。不要因“痛”小而失大。
你不是投了几千万失败了就会破产,也不是抵押了房子和车子拿不回来,大不了就是失去一份糊口的工作,又没什么倾家荡产可言,你怕什么?
年轻的时候,你想要安稳;年老的时候,打算坐享其成,天下没有这样的好事。
在最敢做梦的年纪,去做梦;在最无所畏惧的年纪,勇往直前。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5岁发表了第一首散文诗《野花》,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1941年,泰戈尔与世长辞,享年80岁。写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沉船》《戈拉》等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部短篇小说,《摩克多塔拉》《邮局》等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歌曲。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
二、写作背景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须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于是父母千方百计地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就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索要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于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泰戈尔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一直关注女性的悲剧命运。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押韵() 硕大() 恍然大悟()
岸埠()蜷缩()炎热炙人()
休憩()疵点()海市蜃楼()
絮语()黑眸()踌躇满志()
答案 yā shuò huǎnɡ bù quán zhì qì cī shèn xù móu chóu
2.多音字
禁()不禁()禁地畜()牲畜()蓄养
亲()亲手()亲家颈()脖颈()颈联
答案 jīn/jìn chù/xù qīn/qìnɡ ɡěnɡ/jǐnɡ
二、词语辨析
1.祈求 乞求
都含有“求”的意思。“祈求”指恳切地希望或请求,向神恳求;“乞求”是低三下四地要求。
(1)儿子酒醒后非常后悔,来到医院痛哭不已,对其鲁莽的行为表示深深地忏悔,________父亲的原谅,并四处筹钱给父亲治伤。
(2)奥朗德的国家正在爆发数十万人的街头抗议,英国的脱欧公投更是G7最大的问题。报道称,G7解决不了世界危机,只能在日本神宫________守护神。
答案 (1)乞求 (2)祈求
2.变幻 变换
都是动词,都含有变化的意思。“变幻”所指的事物,多是动荡不定、变化无常的,使人不可捉摸和难以预料,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变换”一词所指的事物较实在具体,如变换位置、变换角色。“变换”一词也用于贬义,如“变换手法”。“变幻”一般不带宾语,“变换”却常带宾语。
(1)从钱江一桥至三堡船闸之间的江水、堤岸、建筑、绿化,在五光十色的灯光中,共同描绘出一幅长逾10公里,光影________、宛若仙境的璀璨长卷。
(2)历史上福建与台湾关系密切,福建在近现代以来的台海风云________中一直处于特殊地位。
答案 (1)变换 (2)变幻
三、成语积累
1.不屑一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不胜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包罗万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头论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对某事物极端轻视鄙夷。
2.形容好的东西很多,数不过来。
3.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4.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主旨归纳
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她“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终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文本探究
1.本文在开头结尾上有何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情节单纯,开头结尾既各有特色又朴实动人,显示了匠心独到、别具一格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文章开头说“这个姑娘被起名为素芭茜妮时,谁会料到她竟是位哑巴呢!”名字和实际恰恰相反,这是怎样的一种巧合呢?结尾处“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这段话引起人们的思索:素芭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
2.素芭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然环境: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在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
(2)人文环境:①父母对素芭很冷漠,对女儿的内心和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关心。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②村里人似乎把这个哑巴女孩看成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③唯一的朋友帕勒达帕也并不是真正关心她、理解她。
素芭没能从她的乡亲,甚至是她的父母、朋友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她只能从动物朋友那里寻找安慰,得到温暖,只好扑倒在人类无言的大地母亲的怀里哭诉。素芭生活的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
3.泰戈尔塑造素芭这个哑女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手法?阅读全文,说明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肖像描写突出对眼睛的特写,通过对心理细腻的刻画正面展示了素芭的美丽、独特和聪慧。通过把素芭放置到比社会环境温暖得多的自然环境中展示素芭的美好、快乐,侧面烘托出素芭的孤独寂寞。通过素芭身边的人们对素芭的冷漠麻木和动物对素芭的温情依恋的鲜明对比,反面衬托出素芭的不幸和悲惨。
4.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得如此细致、温馨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动物那里寻找安慰。这个温馨的画面从侧面写出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独。
不会说话的素芭只能从动物那里得到温暖,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情的冷漠。
5.素芭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凄楚动人的形象,阅读全文,举例说明这个形象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形象的特征具体表现
美丽、聪慧、敏感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感情丰富小溪的絮语、村人的喧哗……犹如大海波涛,拍打着那位姑娘永恒孤寂的心灵的彼岸
善良除了两头牛外,还有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对素芭都相当亲热,都十分依恋
命运悲惨她是亲人的负担、被朋友疏远、被丈夫抛弃
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
泰戈尔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来真实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的发展,从而更加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譬如:“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在此,作者通过对素芭眼睛的描写,特别是对其嘴唇的细节描写。将“素芭的哑”与“嘴唇的灵动”进行对比,形象地揭示了素芭美好的内心世界。又如:“一天,月圆的深夜,素芭缓缓地打开自己闺房的窗户,惶恐地探出头,朝外窥望。她似乎感到,月圆时节的大自然,像她一样孤寂地坐在熟睡的大地上,觉醒着。她也仿佛全身充盈着青春的欢乐、激情和忧伤情愫,抵达那无限孤寂的边缘,甚至超越了那边缘,默然无言地、丧失感觉地、纹丝不动地端坐着。”
2.诗意的叙述,诗化的语言
无论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还是场景的描写,都洋溢着一种浓浓的诗意:“他们的眼睛语汇却是无比丰富,无限深沉,就同大海一般深沉,就像蓝天一般清澈。从日出到黄昏,从黎明到黑夜,又从黑夜到清晨,自由嬉戏的阴影世界和孤寂大地是那么庄严,那么静谧。”
“当素芭钻进牛栏。用双臂抱住萨劳的脖子,把自己的脸颊紧紧贴在它的耳旁,亲热地磨蹭,那时班劳就用爱抚的目光注视着她,用嘴舐她的身子。”读到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人们的心不由得被深深感动,一种诗意的美透过悲哀与同情涌上我们的心,从而诱发我们对生活中弱者的关注与理解。
3.独到的结构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情节单纯。开头、结尾既各有特色又朴实动人,显示了匠心独到、别具一格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文章开头说:“这个姑娘被起名为素芭茜妮时,谁会料到她竟是位哑巴呢!”名字和实际恰恰相反,这是怎样的一种巧合呢?结尾处“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这段话引起人们的思索:素芭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
喀布尔人
泰戈尔
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没有一天不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我正在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间敏妮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正要出门,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我这小女儿,一生中除了她父亲以外,似乎从来没遇见过这么一个耐心地听她说话的人。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八安那的银角子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那个不祥的银角子引起了比它的价值多一倍的麻烦!因为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她母亲看到这亮晶晶的小圆东西,就不住地追问:“这个八安那的小角子,你从哪里弄来的?”
“喀布尔人给我的,”敏妮高兴地说。
“喀布尔人给你的!”她母亲吓得叫起来,“呵,敏妮!你怎么能拿他的钱呢?”
“我没有要,是他自己主动给我的。”敏妮差一点要哭出来了。
后来才知道,敏妮和喀布尔人已不是第二次见面了。小贩每次来,总是用干果来贿赂敏妮那小小的贪婪的心。
他取得了敏妮的信任。
我看到,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小大人似的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个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敏妮的母亲偏偏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因此,她对于这个喀布尔人充满了疑虑,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动。
每年一月中旬,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工夫来看敏妮。旁人也许以为他们两人有什么密约,因为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天早晨,我正在书房里看校样。忽然我听见街上有吵嚷的声音,往外一看,我看见这个喀布尔人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被人忘却了。我们仍在原来的地方做原来的事情,我们很少或是从来没有想到那个曾经是自由的山民正在监狱里消磨时光。
一年一年过去。又是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原来是那个喀布尔人。
“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满意地看了我一会,说声“再见”,就走出去了。
我觉得有一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递送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吗?”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选自《人文精神读本》,有删节,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品读】本文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父亲的形象。文章开篇设置了悬念:喀布尔人为什么喜欢“我”的孩子?是不是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带着悬念去读,读到结尾,才知道他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女儿,他深爱女儿,可是身在异国他乡,短时间又不能回家,爱又鞭长莫及,于是移情去爱敏妮,以此聊以自慰。文章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描写,刻画一个平凡人的伟大父爱。作者行文时,发自肺腑,激荡心灵。本文以抒情见长,读罢无不为之动容:天下竟有这样伟大的父亲!他爱女儿爱得如此深沉,实在让人想不到。他只是一个穷苦的小贩啊!父亲的伟大与出身、职业是没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