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世界格局的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9

高二历史世界格局的变化。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历史世界格局的变化”,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二历史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80年代末90年代初)

3、实质: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阶段:80年代后期,各国经济困难,引起政局动荡——各国政党改革,放弃社会主

义,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通过大选上台。

3、概况

波兰:最早——团结工会执政(瓦文萨);民主德国:先剧变,后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罗马尼亚:唯一发生突发性事件和流血事件发生剧变的国家;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并爆发地区性战争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4、原因:

(1)内因: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沿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弊甚多;改革没有突破就框架,酿成经济、政治危机,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2)外因: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二、苏联解体:

1、经过:

(1)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2)1988年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以“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复辟资本主义

(3)1990年苏联共产党放弃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4)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日益严重(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

(5)八一九事件爆发,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6)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7)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

(8)1991年建立独联体,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2)直接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三、苏东剧变的影响

1、标志着二战以来的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各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遭受的挫折

①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

②原有的社会主义大国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要困难的多,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④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严重影响。

⑤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唯一的苏联模式。

⑥苏东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五、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

(一)苏联社会的四大矛盾

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的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

理论上的民族团结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

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推行

理论上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苏共领导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

(二)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典型例题

1、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依然保持统一和强大,依据事实对这种观点加以分析评价。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解体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把苏联解体的主要错误推到他的身上则是错误的。

①在改革问题上,戈尔巴乔夫确有重大过失:指导思想有重大偏差——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没有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完全否认了苏共的光荣历史;对西方和平演变掉以轻心。

②然而,这不是戈尔巴乔夫一人的过错,这是苏共的过错,苏共没有把马克思的普遍原理和苏联的国情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对苏联的解体,苏共要负主要责任。

“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保持统一和强大”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很多问题和矛盾,经济政治危机问题严重;加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搅乱了群众和干部的思想,所以仍然保持苏联的统一和强大是不可能的。

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有人预言社会主义制度将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你认为此预言是否正确?请选择一相关事例说明。

(一)判断:预言错误。

(二)理由:①未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叶障目,以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受挫,而否认社会发展规律。②苏联、东欧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略),不能据此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苏东剧变最多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行不通;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并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三)例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这一过程长达几百年。(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到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

3、20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①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②对世界历史发展各有什么影响?③你对红旗升降有什么看法?

①由于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并且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红旗升起。

②这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世界历史进入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鼓舞推动了一战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1991年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未能纠正的结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所造成。加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

④这打破了雅尔塔体系的两极格局,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使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明显增加,使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

⑤红旗在克里姆林宫的升降说明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其发展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前进的。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而是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在挫折中吸取教训。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建设和外交政策上有何不同?两国建设后果怎样?中共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经济建设:

(苏)①苏俄在社会主义革命后,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②后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采取过分打击富农的政策,计划了阶级矛盾。③长期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④以压缩消费、扩大积累的办法积累资金,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⑤长期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使经济缺乏活力。⑥赫鲁晓夫及以后的历届政府改革失利,并严重削弱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中)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②采取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政策,保护和激发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关系:(苏)执行霸权主义政策,使苏联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中)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同大多数国家的友好互利合作关系。

结果:(苏)苏联经济困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1)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俄、中

(2)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

①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美国企图独霸世界,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反对

②日本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地位

③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④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这些因素将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其中的根本因素在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现在形成了日美欧三极竞争局面)

二、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紧张、动荡)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时代发展的主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

(1)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干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两极格局解体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冷战时期长期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随即爆发。

(3)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甚至还有所增加,一些地区爆发了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地区性战争。

三、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缓和、和平)

(1)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的进展: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对全球范围内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起到积极作用。

(2)一些地区的矛盾缓和:朝鲜南北方对话交流,2000年双方领导人在平壤会晤,发表共同宣言,推动了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

典型例题:

1、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是什么?导致该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趋势:由两极格局开始向多极化的演变。

因素及有关史实:

(1)美苏两霸的削弱:

①1973年底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相对衰弱。②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动摇。③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加上对外扩张的加强,国家陷入困境。④美苏争霸,使双方都遭到削弱,特别是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2)两大阵营瓦解,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①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开始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③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④60~70年代,东欧开始了摆脱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改革。

(3)第三世界崛起。

①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崩溃。②不结盟运动兴起,77国集团的组成及联合国中新兴国家力量的增强,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③第三世界建立了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如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石油战,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④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

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经济全球化

(1)迅速发展原因: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为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根本原因: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

(2)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从根本上讲,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3)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双刃剑):

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

②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安全和政治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如东南亚金融危机)

(4)世界贸易组织(WTO)建立(1995.1.1)——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

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2、区域经济集体化

(1)90年代形成的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欧洲联盟(1993年);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1991年中、台、香加入)

——在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体化的关系:

(1)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2)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矛盾:区域经济集团有排它性,有利于集团内部成员国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发展,但对集团外却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色彩,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却被人为割裂了,因而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

促进:经济集团也具有开放性,任何区域经济都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世界经济走上全球化的一个阶梯,即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两者在一段时间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

二、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可持续性发展

1、知识经济的兴起:

(1)原因:冷战结束后,经济科技领域内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速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

(2)开始:9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首先形成

(3)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

(1)提出: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2)意义: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

三、中国与世界多极化

(1)在世界多极化格局建立过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2)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已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3)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典型例题

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有何特征?分别说明各个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第一时期: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特征: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单一化特征。

影响: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和推行霸权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

(2)第二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特征: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经济上: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斗争。

政治上: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导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崛起)

(3)第三时期:20世纪90年代到到21世纪初。特征:美、日、西欧仍占主导地位,但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世界经济朝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

影响: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定。由于美、日、西欧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考点回眸

择题部分高考曾考查过的知识点有: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等。材料解析题曾经考查过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问题,如2002年高考广东卷中考查过欧共体走向欧洲联盟的问题。

尚未考查过的知识点及其思考角度

①东欧剧变的本质和原因;②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原因;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美国的霸权主义及原因;④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地区性冲突及原因;⑤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原因;⑥知识经济形成的原因和作用;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⑧中国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中的作用。

扩展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世界格局的变化专项教案


专题27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的实质和方式;东欧剧变的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一战后的俄国

时间

史实

1917年2月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的沙皇王朝统治,成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17年4月

《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1917年7月

七月事件:工人和士兵夺权,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而丧权。

1917年11月

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意义)推动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18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流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不得食”。

1921年

新经济政策: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流通,由产品交换变为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1922年

苏联成立。

1924年12月

工业化方针: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为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成就)1937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27年12月

农业集体化:联共(布)十五大决定,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存在问题)

1936年

颁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政治基础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及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评价)

1935-1938年

肃反运动。(危害)

1939-1945年

二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8);德国突袭苏联(1942.6.22);莫斯科保卫战(1941.10);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2);德黑兰会议(1943.11),雅尔塔会议(1945.2);波茨坦会议(1945.7);

1945-1953年

战后初期:1646年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建成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5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存在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学文化事业造成巨大损害。

1953-1964年

赫鲁晓夫改革:政治上召开苏共二十大(1956年,影响),提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尽符合的新观点,反对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重点从农业开始,取得一定成效,工业方面采取下放权利、精简机构的措施。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在美苏争霸中:结束对奥地利占领,承认联邦德国,1959年访美;1961年支持修筑柏林墙,1962年制造古巴导弹危机。

1964-1982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重点转移到(重)工业。前期取得某些成效;中期军备力量大增,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只是对原有经济进行修补,没有实质性突破。

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在亚非进行一系列的扩张活动:渗透、控制、出兵(1979年占领阿富汗)、威胁(中国)。

1985-1991年

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美苏争霸中)裁减军备;转向全面收缩: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中国关系、放弃“势力范围”;放松对东欧的控制,以致最终退出。

(苏联解体)1988年在政治改革中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社会主义,人们思想混乱;1990年实行多党制,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党内斗争尖锐和公开化;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12月8日独联体成立;1991年12月21日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原因)根本是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直接和主要是戈巴改革,外因是和平演变。

1991-今

俄罗斯: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阶段特征

时间

史实

特征

19世纪中期

(工运)西欧三大工人运动,基本上是自发的,绝大多数是政治斗争,以暴力手段为主。

(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组织)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政权)1871年巴黎公社

西欧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工人运动开始由分散走向国际联合;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首次伟大尝试;尚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客观上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辅助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政党)布尔什维克成立。

(理论)1903年列宁主义诞生。

(工运)1908年孟买工人大罢工、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

工人运动开始由西方向东方扩展,中印两国无产阶级先后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运动中心在俄国。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政权)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俄成立。

(组织)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连接了东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召开,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抗战。

(道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巨大,形成斯大林模式。

(理论)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立;

工人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

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力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展壮大;

马克思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创新发展(毛泽东思想)。

二战后初期

(政权)社会主义由一国走向多国,形成一种国际现象。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20世纪中期以后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陷入困境。

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中国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国际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

德国的两次分裂与统一

第一次(1871年实现统一)

第二次(1990年实现统一)

分裂原因

中世纪以来德意志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及“冷战”政策的结果

统一条件

(1)国家的四分五裂严重影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2)普鲁士具备了领导统一运动的条件与能力:普鲁士积极发达、军事力量强大、民族成分单一、统治力量实力雄厚、俾斯麦的杰出才干和强有力的内外政策。

(1)联邦德国的经济腾飞和两德经济差距的拉大;(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3)西方和平演变和东欧剧变的影响;(4)两德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统一过程

(1)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2)1866年,普奥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3)1870年,普法战争,南方诸邦并入德意志同盟。

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再次统一。

统一方式

王朝战争

和平方式

统一影响

(1)积极:为德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2)消极: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欲望强烈。

进一步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2008年全国Ⅰ.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世界上各种力量新的分化和组合;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国的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国际裁军和军控的进展;《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重要调整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多极化趋势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背景

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形成标志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雅尔塔会议等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主要内容

《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总趋势走向缓和,但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经济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维护工具

国际联盟

联合国

评价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势;是战胜国之间暂时妥协的产物,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对战后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扩张,第三世界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

(3)世界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之间的关系;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其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大经济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建立时间

1993年

1994年

1989年

成员

欧洲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

合作领域

经济政治体一体化

经济

经济

有无超国家的权力机构

有(欧洲议会)

其他

统一的货币欧元

以美元为主导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7年全国Ⅱ.2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2008年全国Ⅱ.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2009年全国Ⅰ.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2009年全国Ⅱ.2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2010年全国Ⅰ.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2011年全国卷.2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高三历史教案:《世界格局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政治特征:两极格局解体,从短期看是"一超多强"格局,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经济特征: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趋势。

科技特征:第三次科技革命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对人类社会各方面具有深刻影响。

【考点清单】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本节考点在高考中相对较冷。从2008、2009年考纲提法较简略分析,本考点应主要分析"剧变"和"解体"的共同原因与教训。对"东欧剧变"应了解其剧变过程、剧变方式并分析剧变原因;对"苏联解体"应按照局面失控--解体加速--解体完成的线索理清主要知识点并分析解体原因。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1)冷战后的国际形势;(2)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解析】本节考点是20世纪第三次世界格局变化,与时事政治结合紧密,故高考对其十分重视,历年都有考查,且题型多样,本节已成为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对"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应突出世界形势的总趋势并分析"一超多强"局面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对"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应重点分析地区冲突的原因(美国坚持霸权主义、长期形成的深层矛盾等)。

3.世界经济的发展(提法变得更简略)。

【解析】2008、2009年考纲与往年相比,提法变得较简略,这不是说本考点不重要,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趋势并注意全球化、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三个概念的联系。本节考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复习时要力争准确、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应重点分析全球化的原因、实质、评价和运行机制,了解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分析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联系与区别;对"知识经济的兴起"应了解其兴起时间、地点、特点并分析全球化、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三个概念的联系;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应主要了解生态平衡破坏与应对方案、恐怖主义的危害。

4.现代科学技术(提法变得更细致):(1)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解析】本节考点是三大科技革命体系中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次,它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2008、2009年考纲对本节的提法更细致,说明本节考点的重要地位与日俱增。对"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应全面掌握其标志、原因、主要科技成就;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应准确掌握其特点并分层次把握其影响。

【知识梳理】

本单元主要叙述1989--1991年苏东剧变至今的世界历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过程:

(1)严重经济困境导致政局动荡。

(2)执政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执政),使反对派势力大增。

(3)反对派通过大选等方式取得政权,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

2.性质:

东欧各国短时间内(迅速)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彻底)。(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3.方式:

(1)和平方式:除罗马尼亚外;

(2)暴力方式:突发性事件和流血冲突,如罗马尼亚;

(3)统一方式:两德统一(两次统一);

(4)分裂方式: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4.原因:

(1)历史原因: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受苏联控制),无独立自主地位;照搬苏联模式(一重三高)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错误。

(2)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成效不大,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3)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同甘共苦");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没有硝烟";"潜滋暗长")。

5.教训:

(1)坚持独立自主; (2)密切联系实际;

(3)维护人民利益; (4)警惕外来干扰。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走错方向(养马蜂)

(1)改革历程:

①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②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民主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

(2)改革后果:

①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引起人们思想混乱;

②苏联局势更加动荡,发展到了失控地步。(放弃领导多党制,国民经济大滑坡,民族分离更强烈,党内斗争公开化)

2."八一九"事件未能力挽狂澜(捅马蜂窝)

(1)原因:

①根本: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局势混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否保留要全民公决,大部分公民表示赞同保留)

②直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联盟变成邦联,把中央为核心变为以地方为核心,激起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

(2)实质:苏联一些党和国家高级干部企图控制局势,避免苏联解体的努力。

(3)影响:

①它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对比,苏共处于分崩离析状态,叶利钦掌握了中央机构权力;②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没能制止反而加快分裂)

3.解体过程:

(1)"明斯克协定"标志苏联初步解体("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

(2)《阿拉木图宣言》标志完全解体(苏联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结束、冷战格局结束)。

4.解体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参P234)

(2)直接、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自作孽不可活)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归纳:苏东剧变的相同原因:

历史原因是体制弊端长期未改;外部原因是"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二.世界政治的发展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总趋势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根源: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表现:冷战后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出现了俄、美、日、欧、中五极并存局面。

3.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1)近期看:"一超多强"局面将继续;

(2)长远看: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二)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1)国际形势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2)美国坚持霸权主义

①政策: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行动: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

(3)地区冲突有增无减

①原因:两极格局解体,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局部性冲突有所增加。

②事例:两次"海湾战争"(第一次是1991年1月,伊拉克欠债、勒索、侵略;第二次是2003年3月,借口是2001年9o11恐怖袭击);北约轰炸南联盟。

(三)国际裁军进展和地区缓和

1.国际裁军

(1)进展:1996年联大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倒退:美国 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名义防御实可进攻),拒绝批准上述条约。

2.地区缓和

朝鲜半岛首脑会晤。

(2)经济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趋势是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知识经济兴起,人类社会面临很多共同问题。

三.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全球化和区域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趋势)

1.概念:

全球化是指各国各地区经济密切联系,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区域化是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加强经济合作。

2.全球化:

(1)原因:市场经济制度是运行方式(如入世的市场经济审议);新科技革命提供物质条件(如电子银行、电子商务);国际金融是催化剂(上市融资);跨国公司是主要力量(如微软、波音、沃尔玛)。

(2)存在问题(强者为王;双刃宝剑)

①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本质上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强者赢大头,弱者赢小头;龙永图语,在世贸组织中,美国是总书记-其它发达国家是支部书记-中国最多只是党员;利益和风险不均衡;得好处强者多,倒霉事弱者多)

②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如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又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如南北差距扩大,债务负担沉重等)。(有甜头也有苦头)

(3)全球化的当前运行模式--世贸组织

①时间:1995年1月1日正式运转。

②性质: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

③作用: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④中国入世:2001年12月11日,第143个成员国。

3.区域化:

(1)表现: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2)影响: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关系:

(1)两面性:区域化的开放性--促进全球化;区域化的排他性--阻碍全球化;

(2)发展性:区域化(当前表现)--全球化(最终归宿);

(3)统一性:较长时期内二者将并存、并行,共同影响世界局势。

(二)知识经济的兴起

1.概念及特点:

(1)概念:它是以知识资源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形式。它是一种以知识创新为主要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特征:低失业、低通胀、低赤字、高增长。(三低一高)

2.背景(原因):

冷战结束后,经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速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

(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3.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首先出现。

4.三种经济形态:

(1)农业经济: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工业革命前,追求田地多、人口多)

(2)工业经济:以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基础。(前两次工业革命后,交通发达,工厂林立)

(3)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网络发达,环境优雅)

5.相互关系:

产生 促进

全球化 → 知识经济 → 可持续发展观

推动

(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可分为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两类)

1.生态平衡破坏

(1)表现:如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大气和水污染加重、气候恶化等。

(2)策略:可持续发展 (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

(今天的发展不以牺牲明天的利益为代价,不寅吃卯粮)

2.地质灾害 (如海啸、地震等)

3.恐怖主义 (21世纪的政治瘟疫。中国反"东 突";日本东京沙林毒气事件;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等)

4.毒品走私

5.公共卫生事件 (爱滋病、非典、禽流感等)

(3)科技方面: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经济结构、生活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科学技术

(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时间: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2.标志: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为代表。

3.原因:

(1)科学理论有重大突破(质能关系式-曼哈顿工程)。

(2)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战期间和战后)。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快: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扩展科学领域)

3.透: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渗透,出现专业化和综合化两大趋势。

(补充:4、社:科学技术社会化。公司、国家、跨国参与科技投资与管理)

(三)新科技革命的成就

1.核能:美国原子弹,苏联核电站。

2.电子:电子计算晶体管,超大规模集成电。(美国)

3.航天: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升空。

4.生物:重组DNA,克隆多利羊(英),人类基因组。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 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变化。

(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生活结构:衣食住行用)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1)国际竞争重点由军事、政治转到经济、科技。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拉大。(南北差距扩大)

(3)对发展中国家有双重影响。(机遇和挑战)

【要点透析】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遭受的挫折

(1)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

(2)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3)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要困难得多,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4)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会带来严重影响。

(5)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 :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惟一的苏联模式。

(6)苏东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的道路。

2.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同以往世界格局变化相比的不同点

(1)它是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维也纳体系形成于欧洲反法联盟打败拿破仑帝国后,瓦解于1848年欧洲革命;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的产物,瓦解于二战;两极格局是二战的产物,但它的瓦解却不是因为战争。

(2)它不是通过将战胜国意志强加给战败国来实现变化的 。维也纳体系是由俄、英、普、奥操纵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英法美意志的产物;两极格局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但它的瓦解却不是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新课导入

话说名医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说蔡桓公的皮肤表面有病,如果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蔡桓公说他没病。扁鹊出去了,蔡桓公说医生就喜欢治没有病的人用来邀功。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他的病在肌肤里了,如果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桓侯不理他。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他的病在肠胃里了,如果不治恐怕会深入。桓侯还是不理他。过了十天,扁鹊望见蔡桓公就回头避开。蔡桓公特地派人去问他回避的原因,扁鹊说病在皮肤表面的时候,汤剂和熨敷就可以治疗它;在肌肤里的时候,用银针和石针就可以治疗它;在肠胃的时候,用火齐(汤药)就可以治疗它;在骨髓的时候,是掌管命的神所管辖的地方,就无可奈何了。现在蔡桓公的病在骨髓了,我所以就不再请求拜见了。过了五天,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蔡桓公很快就死了。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病入膏肓,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何尝不是如此?这些国家虽也进行了改革,但都不敢触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最后落得个剧变或解体的下场。东欧是怎样剧变的,苏联是怎样解体的,学习了本节就知道个大概了。

二、知识结构

三、高考试题

(2003全国)

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B)

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B、东欧各国都先实行政治多元化,然后完成政权更迭

C、大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D、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四、情景新设

(一)数字解读

(二)隐性挖掘

(三)概念阐析

(四)思维发散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政党的变化B、经济制度的变化C、国名的变化D、社会制度的变化

2、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和惟一通过流血冲突发生剧变的国家分别是

A、波兰、罗马尼亚B、罗马尼亚、匈牙利

C、民主德国、南斯拉夫D、匈牙利、民主德国

3、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的历史原因是

A、苏联模式的束缚B、长期的政治动荡

C、民族关系紧张D、共产党丧失政权

4、1991年苏联全民公决的内容是

A、是否实行多党制B、是否继续进行改革

C、是否保留苏联D、是否建立独联体

5、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

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B、叶利钦及其支持者掌握国家政权

C、俄罗斯等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

D、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外因是

A、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B、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

C、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D、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

7、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思想路线是什么社会主义

A、科学社会主义B、民主社会主义C、专制社会主义D、空想社会主义

8、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改革B、西方的和平演变

C、民族矛盾的积累D、苏联体制的僵化

9、100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B、69年C、73年D、74年

10、东欧剧变开始于20世纪

A、70年代B、80年代初C、80年代后期D、90年代初

11、苏联解体过程中,下列事件发生最早的是

A、八一九事件B、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C、叶利钦掌握大权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2、独联体是

A、苏联别名B、主权国家C、主权国家的联合组织D、军事政治集团

1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

A、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B、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不够成熟

D、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14、1991年,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所作最后一次努力反映的矛盾是

A、民族矛盾B、阶级矛盾C、党内矛盾D、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

1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社会主义必须

A、坚持独立自主B、不断进行改革来逐步完善

C、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D、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16、东欧剧变前,导致政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党内出现反对派B、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C、自身严重的经济困难D、西方的和平演变

17、戈尔巴乔夫改革引发的直接后果是

A、思想混乱B、经济滑坡C、党内斗争激烈D、民族矛盾尖锐

18、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是在

A、实行多党制以后B、实行总统制以后

C、八一九以后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以后

19、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苏联的历史和现实影响B、西方和平演变

C、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D、民主法制被破坏,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20、1991年苏联全民公决的结果是大多数公民仍赞成保留苏联。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苏联人民

A、赞成社会主义制度B、反对分裂国家C、以大局为重D、拥护苏共领导

21、苏联八一九事件未

A、使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B、使苏联社会制度发生剧变

C、直接导致苏联解体D、使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

22、从美苏争霸到苏联解体,可以看到

A、大国之间军事讹诈被长期运用B、社会主义在实践上无优越性

C、经济和科技是提高国家竞争能力的根本D、苏联称霸与美国称霸有区别

第二节第三节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一、新课导入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芝(Lorenz)于1960年代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他说,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洛伦芝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意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微小的事情都能造成一场风暴,惊心动魄的海啸就更是如此了。如果说印度洋海啸是自然剧变,那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无疑是社会剧变,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更是持久而深远。那么苏联解体后世界局势是怎么变化的?这就要学习本节——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结构

一超:美国

政治多极化

多强: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

区域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含义:

表现:

原因:

经济多极化全球化本质:

产物:WTO、知识经济

问题:沙漠化、淡水缺乏,污染,气候

恐怖主义

三、高考试题

1、(1999全国)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A)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2、(2002天津)

亚太经合组织是(C)

A、世界最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亚太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3、(2001上海)

下列选项中,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是(A)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建立D、联合国建立、东欧剧变

4、(2000全国)

欧洲联盟是(B)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5、(2003新课程全国)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B)

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D、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6、(2003广东)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B)

A、货币一体化B、国家一体化C、经济一体化D、军队一体化

7、(2004广东)

下列各项中,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A)

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石油输出国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

8、(2002春季)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变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国际地位: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但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9、(2003上海)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格局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第一次:拿破仑战争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俄普奥三国组成“神圣同盟”分割欧洲。

(1)请按上述方式,扼要回答后三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操纵国联宰割战败国,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第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和以冷战为特征的美苏对峙格局。

第四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纵观这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你认为主要因素有哪些?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

10、(2002上海)

欧元是当前欧洲许多国家的新货币。它的发行与流通,标志着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问题:

(1)欧元的发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即。其前身是在西欧“共同市场”基础上建立的。

(2)中国增长的形成和发展对欧洲和世界有什么重大意义?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11、(2004上海)

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问题: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为中心形成,或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

要素欧洲创造世界说世界创造欧洲说

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工业革命后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加强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欧洲经济不断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第三世界兴起与经济差异

四、情景新设

(一)数字解读

(二)隐性挖掘

(三)概念阐析

(四)思维发散

1、二战后的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A、冷战政策出笼B、美苏争霸开始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总态势是

A、地区冲突不断,动荡日益加剧B、天下太平,和睦共处

C、不同社会制度间国家的矛盾加剧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3、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不包括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雅尔塔体系C、联合国的成立D、多极化

4、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前几次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长期以来的国际矛盾造成B、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

C、在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中进行D、广大爱好和平的人们推动的结果

5、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

A、两极格局的结束B、世界政治力量的多极化

C、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D、第三世界的兴起

6、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之中,交替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过渡

C、由意识形态的对抗向政治对抗过渡D、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7、对新的国际格局的展望,正确的是

A、国家间的斗争将日益激烈B、必须经历一场大战方能形成

C、须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D、须由几个大国相互消耗形成

8、两极格局的结束,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振兴民族经济,是因为

A、它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B、发达国家积极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C、社会主义力量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D、帝国主力量受到削弱

9、在当今多极化的趋势中,能够构成一极的国家或集团所具备的最主要条件是

A、是否拥有核武器B、是否具有强有力的对外影响力

C、是否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D、是否掌握最先进的航天技术

10、下列各项对经济全球化认识正确的是

(1)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结果(2)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3)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柄双刃剑(4)导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A、(1)B、(1)(2)C、(1)(2)(3)D、(1)(2)(3)(4)

11、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A、市场经济制度的广泛建立B、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C、跨国公司的普遍建立D、国际金融的发展

12、当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加强的根源是

A、两极政治格局的瓦解B、联合国的促进

C、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D、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1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A、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B、世界各国、各地区密切的交往合作

C、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D、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4、20世界90年代形成的三大区域集团不包括

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15、当今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哪一类国家主导的?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第三世界国家C、社会主义国家D、发展中国家

16、知识经济最先在哪一国形成?

A、日本B、英国C、美国D、中国

1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B、知识经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C、知识经济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低失业、低通胀、高增长的特点

D、知识经济是冷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于英国

18、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局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19、世界多极化趋势

A、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B、使第三世界政局动荡

C、使美国失去了超级大国的地位D、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20、1998年5月3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起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的欧洲货币。这并不表明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B、有利于欧洲各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C、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D、西欧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21、当今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的多强是指

A、美、日、欧盟、中、苏B、美、日、欧盟、中、俄

C、日、欧盟、中、俄D、美、日、欧盟、中

22、两极格局结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爆发出的深层矛盾有

(1)民族矛盾(2)种族矛盾(3)宗教矛盾(4)领土矛盾

A、(1)B、(1)(2)C、(1)(2)(3)D、(1)(2)(3)(4)

23、20世纪90年代,某些地区的冲突和局部战争说明

(1)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2)冷战结束后,各种力量对比暂时出现失衡,被冷战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矛盾爆发(3)地区霸权主义引发危机和冲突(4)北约原有的防御色彩尽失,成为美国插手别国事务的工具

A、(1)B、(1)(2)C、(1)(2)(3)D、(1)(2)(3)(4)

24、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执意部属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国家是

A、俄罗斯B、印度C、美国D、欧盟

25、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B、区域经济集团化

C、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D、知识经济

26、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1)市场经济制度(2)新科技革命(3)国际金融的发展(4)跨国公司

A、(1)B、(1)(2)C、(1)(2)(3)D、(1)(2)(3)(4)

27、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1)提供了发展机遇(2)处境并非总是有利(3)面临压力与挑战(4)是一柄双刃剑

A、(1)B、(1)(2)C、(1)(2)(3)D、(1)(2)(3)(4)

28、下列组织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特征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世界贸易组织C、亚太经合组织D、欧盟

29、下列组织或集团中国已经加入的是

(1)北美自由贸易区(2)世界贸易组织(3)亚太经合组织(4)欧盟

A、(1)(2)B、(3)(4)C、(2)(3)D、(1)(4)

30、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是

A、农业B、工业C、第三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

32、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社会发展中应关注

A、和平与发展的关系B、理论与行动的关系

C、发展与环境的关系D、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33、当今世界中,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关系是

A、相互对立,相互排斥B、相互利用,相互依存

C、相互影响,相互学习D、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34、下列有关当今世界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B、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格局形成

C、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D、南北差别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

35、两极格局瓦解后将要建立的新格局,同两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两大国际格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不由主要的战胜国主宰确立B、需经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

C、要通过大国间的斗争和妥协D、最终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

36、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美国拒绝批准,实质上是

A、尊重各国进行核试验的权利B、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准备进行核试验

C、实现核裁军和核不扩散,减少核战争的威胁D、消灭核战争

37、下列不符合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是

A、国际组织的建立B、国际贸易增长缓慢

C、生产国际化大大加强D、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38、下列哪项不是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的因素

A、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B、现代科技的发展

C、争夺世界经济霸权D、各国经济依赖加深

39、自从2000年10月新一轮疯牛病危机在英国发生以来,一些欧洲国家已发现疯牛病和口蹄疫。同时,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严防疯牛病和口蹄疫进入本国。这表明,面对经济全球化,必须

A、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B、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C、维护国家经济安全D、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之中

40、有关专家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结果更多的将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打鱼吃小鱼”。“快鱼”之所以能吃掉“慢鱼”,是因为“快鱼”

A、产品创新速度快,更能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B、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C、技术更先进,劳动生产率更高

D、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41、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贫铀弹的使用多达94万枚,欧盟各国反映平静,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时使用贫铀弹却遭到欧美的反对,这种不同态度表明

A、贫铀弹也是核武器B、贫铀弹不是核武器

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D、人权不单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

42、美国总统布什上台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要继续开发并部属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甚至以退出《反导条约》相威胁。这并不表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问题的最大障碍

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D、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43、1999年,中美就关于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边协定;2000年10月,美国总统又正式签署关于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法案。下列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国想利用中国进一步控制亚洲事务和亚太地区经济

B、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C、中美经济互补性强,双边贸易对双方经济发展都很重要

D、美国是西方最重要的国家,其科技力量是最先进的

44、2000年6月,朝韩首脑举行首次会晤,持续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朝鲜半岛问题终于开始解冻。这表明

A、地区性冲突将不复存在B、缓和是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趋势

C、中国面临的地区性竞争会有所缓和D、不同的社会制度完全可以融合

45、中国政府积极努力使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因为此举

A、符合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B、符合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要求

C、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D、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46、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社会制度的价值观不同B、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C、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D、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47、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新技术革命是最主要推动力(2)利益和风险机会均等(3)产物是知识经济的兴起(4)和区域集团化相互对立(5)发展中国家面临压力和挑战

A、(1)(2)B、(3)(4)C、(4)(5)D、(2)(4)

48、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A、可以平等地享受机遇承担风险B、起着共同的推动作用

C、处于不同的收益地位D、都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

49、目前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各部分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B、美国基本上实现了独霸世界的野心

C、它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的结果D、它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50、下列关于全球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西方主导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B、发展中国家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日益严重的挑战

C、旧的国际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D、区域集团化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应回避全球化进程

51、亚洲金融危机实质上反映了

A、发达国家操纵国际金融市场B、亚洲泡沫经济的破灭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D、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

52、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和特点,二战后,世界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格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过程和特点:

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演变过程。20世纪四五十年代,雅尔塔体系构筑了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特点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成为世界局势的最突出特点。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逐渐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点。

原因:

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先后遭到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欧共体的成立和日德两个经济大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的强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冲击着两极格局。

美苏争霸,削弱了各自的力量,苏联内部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53、美苏两极格局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是如何推动两极格局解体的?在两极格局下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

基本矛盾和如何推动两极格局具体:

(1)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愈演愈烈,对苏联造成极大的伤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西欧和日本崛起后,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第三世界国家和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原因:(1)以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2)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战后对法西斯残余势力也进行了处置,世界人民渴望和平。(3)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4)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5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二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心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材料三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侵入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受益的主要是哪些国家?

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3)据材料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55、《全球通史》一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中说:“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是以什么为开端或标志的?为什么?

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和殖民扩张。它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况,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得以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归纳说明,促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其形成过程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因素:

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国家通过改革或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或通过革命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把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影响:一方面给这些地区人们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从客观上极大地冲击了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有人称其是一把双刃剑,你是怎么理解的?

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等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实质上资本在全球在新一轮扩张,加之发展中国家资金少、债务重、环境差,以及历史的、现实的其他问题,发展中国家往往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其经济安全、经济主权受到严峻的挑战,因而给国家、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发展带来威胁。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国际力量新的分化和组合;“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的趋势;美国的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国际裁军和军控进程;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使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坚定为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2.正确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概括本章内容,形成树状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和本质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分析20世纪国际格局几次变动的历史条件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具体与一般、个性与共性关系的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和多极化的趋势。
二、本课难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教学要点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历史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的统治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东西方实力对比的失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以两极格局为特征的世界政治格局随之结束,之后的世界政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
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解体的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和重新分化组合,终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
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新的变化。
一、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问题,但它继续做为一个统一的拥有足以毁灭美国的军事力量而存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日本则因抢占了高科技制高点,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要求进一步成为政治大国;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当今世界暂时形成的国际格局,即“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其实,多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在世界市场上与美国激烈竞争,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见,经济力量是政治、军事力量的基础。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多极化的“极”与两极格局的“极”在内涵上有何不同?(与两极格局的“极”相比,多极化趋势中的“极”的内涵出现两大变化:①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取代控制力和支配力成为“极”的主要内涵。两极中的“极”是同控制力和支配力联系在一起的。多极化的“极”则主要表现为吸引力、影响力和作用力。也就是说,堪称一极的主要不是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借先进的科技,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投资、贷款、技术出口和转让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②两极格局中的“极”的载体是美苏两个国家。而构成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20世纪,国际格局曾有过哪两次变动?(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二次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上世纪两个大的国际格局的变动有何不同?(其一,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其二,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其三,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各集团、各组织的综合国力、实力的强弱。)而实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所以,“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一超多强”→多极化的格局中,中国面临怎样的挑战?(机遇:使中国获得经济建设的有利外部条件;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挑战: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改变科技落后的局面,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否顶住新的强权政治,坚持社会主义。)
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世界形势有何新的特点呢?
二、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次大战后的两极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美苏两家的军事力量来支撑的。在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和为争夺霸权而全力以赴进行的争斗及军备竞赛,使世界处在新的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霸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也不断地加剧着世界的紧张局势。随着华约组织宣布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但比较起来,新的矛盾和冲突是局部性的,世界形势的总趋是走向缓和。
(一)缓和与和平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原因何在?(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要点如下:
(1)苏联解体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全球军事对抗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
(2)冷战后,欧美大国在争夺过程中,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如,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对美国经济存有依赖;美国则千方百计地将俄罗斯的雄厚的科技、特别是军事技术为己所用。
(3)冷战后,大国的争夺和角逐,以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与此相应,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上升,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有所下降。
缓和的表现:
1、国际裁军的进展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取得积极的进展。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的签署对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把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推向一个高潮。但是,近年来的国际裁军与军控进程却阴云笼罩。美国国会不仅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还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大量增加军费。1998年春夏之交,南亚地区出现了新一轮的核军备竞赛。印度在短时期连续进行了两次核装置爆炸,巴基斯坦立即还以颜色;尔后印度又率先炫耀其火箭导弹技术,巴基斯坦不甘示弱。这种种举措,令世人瞩目,令国际社会不安,给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了严重后果。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中报导了一则消息,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坐到了谈判桌上,商谈停止核竞赛,我们翘首期待南亚和平进程的发展。
2.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部,地处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边缘地带”。作为亚洲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桥梁”,朝鲜半岛具有双向流通的战略地位。这种东北亚核心战略地位,使朝鲜半岛成为大国势力竞相渗透和争夺的场所。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和平统一进程一波三折。
请同学们回忆,朝鲜的分裂状态是何时出现的?(1945年,美苏军队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线是北纬38度线。1948年,朝鲜南北分别建国,分裂局面形成。)
为什么朝鲜的统一进程会一波三折?其内因有:①南北双方严重军事对抗的存在;②南北双方在政治上的分歧,如在统一的步骤、方法以及统一后的国家机构设置等具体问题上;③双方经济实力的悬殊;④双方有成效的沟通的不足;等等。从外因角度讲,美、日、中、俄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力量角逐,影响和制约着朝鲜半岛的稳定、安全与和平统一。
但是,朝鲜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本民族浓厚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加上冷战后国际形势缓和趋势的影响,目前在朝鲜半岛出现了走向和解的大好形势。20世纪80年代起,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开始对话,经济往来增多。2000年6月,韩、朝两国领导人在平壤举行首脑会晤,发表共同宣言,承诺为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和开展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努力。这次首脑会晤进一步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我们坚信,朝鲜的南北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除了上述事例外,同学们是否还能指出当前国际形势走向缓和的事例。(如巴以和平进程等。)
(二)紧张与动荡
虽然冷战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矛盾,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比起冷战时期甚至有所增加。原因何在?
1.原因
(l)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固有矛盾
两极对立的旧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随即爆发。如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如科索沃危机。科索沃是南联盟的自治省,居民中以阿族为主体,他们要求更大的自治权,从而与塞族当局产生冲突。
(2)美国的霸权主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量为显示它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往往打着“建立民主”、“保护人权”、“维护和平”的旗号,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力图影响控制地区局势,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平衡秩序,导致一系列局部战争。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机,企图一举打掉伊拉克的军事强国地位,以利于控制海湾这一世界重要战略区。
又如,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的民族矛盾和民族自治权问题,都属于南联盟的内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却赤裸裸地武装干涉,非要控制这个地区不可。目的何在?第一,南联盟是北约东扩、南扩的最大障碍。近几年来,中东欧国家改变政治制度后,在北约的诱惑下争先恐后欲加入北约,惟有南联盟没有提出这个要求。北约就以科索沃危机为借口,企图消灭南联盟,拔掉这面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旗帜。第二,南联盟是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仍具影响的最后一块阵地。北约侵犯南联盟,就是要把俄罗斯挤出欧洲,削弱它的大国地位。第三,北约要把科索沃变成它的新武器、新战术,特别是“新战略概念”的试验场,开创了不需要联合国授权和欧安组织同意而对北约防区外的国家采取军事行动的先例。总之,是美国要充当“世界宪兵”和全球霸主。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公然对我国主权进行挑衅。
请同学们说出当今世界政治形势中比较突出的紧张与动荡的例子。(阿富汗战争)
本课小结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形势的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其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是主流。)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本节课我们通过讲述冷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分析了两极格局的解体对世界政治产生的影响。下节课,我们将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朝鲜半岛分裂55年,北南双方最终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紧张走向和解,说明了:(B)
A.朝鲜半岛双方从此不再有对抗和冲突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C.美国在亚洲的霸权政治失败
D.朝鲜北南双方走向统一
2.科索沃问题属于南斯拉夫内政,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之间长期的民族矛盾是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外部势力争夺巴尔干乃至欧洲主导权而采取的制裁、军事干预又加剧了危机的程度。这告诉我们(B)
A.民族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要靠政治和军事的手段去解决
B.民族问题解决得正确与否。会对政治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C.各民族间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
D.坚持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我国政府向美国提出了强烈抗议,中美关系降至最低点。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中美关系又得到修复。据此回答:
(1)中美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波折是因为:(A)
A.中美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不同利益
B.中美两国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既有相互斗争又需要相互合作
C.美国承认轰炸中国大使馆是一个错误,中国接受了美国的道歉
D.中美两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合作,从根本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2)从哲学角度看,中美之间的关系是(C)
A.主次矛盾的关系
B.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关系
二、问答题
谈谈你对两极格局结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