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二十一章世界格局的变化测试

奇异的植物世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第二十一章世界格局的变化测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二十一章世界格局的变化测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十一章世界格局的变化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在东欧剧变中,以流血冲突和突发性事件发生剧变的国家是

A.罗马尼亚B.南斯拉夫C.波兰D.民主德国

2.80上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

3.东欧剧变的最主要的教训是

A.社会主义道路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B.要进行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要时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D.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

4.苏联“八一九”事件反映的矛盾是

A.苏联的民族矛盾B.苏共党内的矛盾

C.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D.苏联的阶级矛盾

5.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的障碍

6.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这一“交替”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意识形成的对立到政治军事对抗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7.当今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B.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格局形成

C.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D.“一超多强”局面将不会改变

8.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中国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A.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B.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作用增强

C.有利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D.西方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9.科索沃问题与海湾战争发生的共同因素

A.美国推行霸权主义B.民族、宗教、领土等矛盾冲突

C.西方国家插手D.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10.伊朗新一轮的核危机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美国正酝酿对伊朗动武。美国热衷于到处指手画脚,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反映的实质是

A.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依仗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的单极世界

B.美国在覆行维护世界和平的义务

C.恐怖主义就是从核武器开始的,遏止核扩散,有利于维护世界永久的和平

D.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1.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中,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B.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C.国际金融的发展D.冷战的结束

12.阅读“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判断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世界关税平均水平在不断下降②世界贸易总额在持续增长

③各国的关税壁垒森严④经济全球化正逐步形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3.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的欧洲联盟是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14.下列关于“知识经济”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

B.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C.知识经济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而形成

D.知识经济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15.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指出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是

A.实行核裁军和核不扩散B.加速知识经济化步伐

C.成立区域经济集团D.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6.“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C.二战加速了新科技革命的到来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爆发

17.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

A.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B.在各领域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成果

C.对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D.奠定了战后的政治、经济格局

18.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使许多国家优先发展教育B.西方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缩小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D.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19.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看,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共同点是

A.生产技术的革新与科学研究成果的关系都极为密切

B.都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C.都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异的缩小

D.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0.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表现在

A.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开始形成B.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C.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度增加D.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1分,第22题8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1分,共4小题40分)

21.(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与苏联解体有关三幅图

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叶利钦

材料二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有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材料三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3卷

(1)简要指出材料一中三幅图画的内在联系(3分)。

(2)依据材料,根据东欧剧变的原因(2分),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1分)。

(3)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分别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的大战的(2分)?

(4)上述材料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1分)?指出变化的原因(1分)及当前这种轩际形势的突出特点(1分)。

22.(8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仍然是美国的一个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在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强、最富有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摘自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二观察家认为,90年代以前世界经济三足鼎立之势正在被打破,东亚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第四极。尽管目前东亚发生金融动荡,但不致影响东亚(一般指东盟、中、韩)作为世界经济一个增长中心的地位.还在1995年,东亚的出口额就已分别与美欧相当,高出日本一倍,成为与美欧并列的世界四大贸易中心之一。就经济规模而言,东亚按购买力评价计算早已超过日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到2010年还将超过欧美。

——摘自1997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1997年,大国高层会晤的广泛和频繁为多年所少见。今秋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同克林顿总统进行了会谈。两国领导就中美关系的发展目标和框架达成了共识,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主席同叶利钦总统今年实现了互访,进一步肯定中俄之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法国希拉克总统5月访华,中法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李鹏总统和桥本首相1997年进行了互访,确定两国建立“迈向未来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10月,俄、法、德决定建立首脑定期会晤制度。此外,11月叶利钦总统和桥本首相在西伯利亚进行了正式会晤,双方决定争取在2000年前签署和平条约,从而打破日俄之间长期冷淡、僵持的局面,为改善两国关系创造了条件。

——摘自1997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在1998年初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江泽民主席曾数次与一些国家领导人交换信函,阐述中方立场。中国同意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的决议,但在对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并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外交势力。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决定向泰国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并宣布人民币不贬值。

——摘自《新华月报》1998年第3、4期

(1)比较材料1和2指出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2)指出材料3反映的国家关系的新特点及其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3分)

(3)结合材料3和4,说明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转换中发挥的作用。(2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摘自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1970年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

1970年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

1970年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

1970年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

1970年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

1970年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

——摘编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1970年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

(1)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3分)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根源何在(2分)?

(3)我国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分)?

1970年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

24.(11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世界大市场中占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冷战以后世界多极格局的经济基础。

──摘自吴季松《知识经济》

材料二目前已在开展的通讯和信息革命、新技术正在把世界各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人类共性以及对未来的共同关切和希望。与此同时,这些新技术也扩大了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的分化,有的人能利用新技术来丰富他们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有的人则由于贫困或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不能这样做。如果各国政府和整个社会不能提高对教育的承诺,这一分化势必将进一步扩大。

──摘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前言》

材料三美国对发展科技的投资的绝对值一直居世界首位。……(美国)平均每年引进的科学家、工程师等类人才约6000人~11500人,70%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据统计,1982年全美69万科研人员中,l/3是从国外引进的。……(1980年)日本“咨询-产业结构审议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日本政府采纳和使用这一口号,并对科技政策作了相应的改变。对先进的技术不仅仅只是“模仿和追随”,而是要“首创和领先”。……(1985年)欧共体12国与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典、瑞士在巴黎举行部长级会议,宣布“尤里卡计划”(一项西欧高科技合作研究计划)诞生……显示了西欧在尖端技术和政治上争取对美独立的意图,也是西欧联合起来改变其高技术相对落后于美、日的重大步骤。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四:部分国家高等教育入学情况比较表

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占人口(20岁~24岁)比例

1970年1991年

亚洲、非洲的7个发展中国家1.3%2.1%

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七国32.9%49.3%

──摘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l)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1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持其优势采取了哪些相同的措施(3分)?

(2)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经济形势下,面临着哪些机遇(2分)与挑战(2分)?

(3)当前国际经济领域竞争的焦点是什么(1分)?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把握住机遇,从根本上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依附地位(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识记东欧剧变的不同方式。

2.B①表述不符合实际。

3.A受苏联模式(或苏联控制及苏联的改革)影响太大。

4.B从事件的性质思考。

5.D从体制原因上思考。

6.C结合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实际思考。

7.A识记课本中关于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

8.B中国成为重要的一极,其国际平衡作用增强。

9.B局部冲突的爆发是由于两极格局下抑而不发的一些深层矛盾;局部战争爆发后形势的恶化是由于西方大国的插手(或美国的霸权主义)。

10.A思考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条件和目的。

11.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D③表述不符合实际。

13.B准确定位欧盟的性质。

14.C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5.D识记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变为行动的重要会议。

16.C当初为了满足战争需要而出现的一些新技术成为新科技革命到来的标志性技术。

17.AB、C项是共同点,D项表述错误。

18.C应为拉大了差距。

19.B结合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思考。

20.B意即工业和农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思考)戈尔巴乔夫改革(政治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使苏联局面失控;苏联党和国家一些高级干部发动了企图控制局势的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便利了叶利钦上台。

(2)(根本材料归纳原因,依据课本点明本质)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②苏联对东欧诸国的高压控制伤害了民族间感情。③苏联对外政策败坏了社会主义声誉。④苏联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本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思考)以“政治民主化”和“人权”作为经济合作的前提,向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使其政局混乱。对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施压,企图在民主化和人权旗帜下,以西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这些国家内部发生演变。

(4)(点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并分析原因、归纳特点)含义:两极格局解体后,一方面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另一方面世界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原因: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特点:呈现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这一变化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22.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角度思考)70年代世界仍是两极格局,但美国地位和力量相对下降,面临新的经济力量的挑战,这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除美、日、欧外,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中心;美国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

(2)(从多极化趋势与大国间关系的相互影响思考)大国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一些大国正在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反映了在多极化趋势下的推动下,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同时,大国间新型关系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新发展。

(3)(从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角度思考)中国是大国关系调整和世界多极化进程的积极推动力量,是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坚定力量,是国际经济关系中重要的稳定力量。

23.答案要点及解析:

(1)(准确判断,用辩证方法评价)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尽管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但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体现,不可抗拒。

(2)(分析经济差距扩大背后的贸易秩序和技术优势原因)问题: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产值的差距在加大,经济差距在扩大。根源:全球化进程中,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新殖民主义依然存在;发达国家掌握了技术优势,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3)(从国内改革和国际秩序角度思考)技术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保障和内容,因此,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努力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反对新殖民主义而不懈斗争。

24.答案要点及解析:

(1)(思考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归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关措施)变化:知识和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起主导作用。相同措施: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

(2)(抓住发展机遇,从资金、人才、高技术等方面思考挑战)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发展高科技产品,参与竞争,在世界大市场中占一席之地。挑战:发展中国家资金少,基础差;教育发展滞后,人才外流,造成高层次人才短缺;驾驭高新技术困难,搞科研创新就更困难。

(3)(准确表述焦点,思考发展措施)焦点:科技和人才。发展中国家只有努力发展本国的教育,提高本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依附地位。

相关知识

高二历史世界格局的变化


高二历史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80年代末90年代初)

3、实质: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阶段:80年代后期,各国经济困难,引起政局动荡——各国政党改革,放弃社会主

义,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通过大选上台。

3、概况

波兰:最早——团结工会执政(瓦文萨);民主德国:先剧变,后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罗马尼亚:唯一发生突发性事件和流血事件发生剧变的国家;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并爆发地区性战争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4、原因:

(1)内因: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沿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弊甚多;改革没有突破就框架,酿成经济、政治危机,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2)外因: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二、苏联解体:

1、经过:

(1)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2)1988年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以“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复辟资本主义

(3)1990年苏联共产党放弃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4)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日益严重(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

(5)八一九事件爆发,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6)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7)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

(8)1991年建立独联体,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2)直接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三、苏东剧变的影响

1、标志着二战以来的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各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遭受的挫折

①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

②原有的社会主义大国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要困难的多,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④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严重影响。

⑤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唯一的苏联模式。

⑥苏东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五、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

(一)苏联社会的四大矛盾

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的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

理论上的民族团结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

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推行

理论上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苏共领导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

(二)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典型例题

1、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依然保持统一和强大,依据事实对这种观点加以分析评价。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解体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把苏联解体的主要错误推到他的身上则是错误的。

①在改革问题上,戈尔巴乔夫确有重大过失:指导思想有重大偏差——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没有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完全否认了苏共的光荣历史;对西方和平演变掉以轻心。

②然而,这不是戈尔巴乔夫一人的过错,这是苏共的过错,苏共没有把马克思的普遍原理和苏联的国情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对苏联的解体,苏共要负主要责任。

“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保持统一和强大”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很多问题和矛盾,经济政治危机问题严重;加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搅乱了群众和干部的思想,所以仍然保持苏联的统一和强大是不可能的。

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有人预言社会主义制度将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你认为此预言是否正确?请选择一相关事例说明。

(一)判断:预言错误。

(二)理由:①未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叶障目,以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受挫,而否认社会发展规律。②苏联、东欧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略),不能据此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苏东剧变最多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行不通;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并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三)例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这一过程长达几百年。(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到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

3、20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①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②对世界历史发展各有什么影响?③你对红旗升降有什么看法?

①由于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并且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红旗升起。

②这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世界历史进入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鼓舞推动了一战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1991年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未能纠正的结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所造成。加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

④这打破了雅尔塔体系的两极格局,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使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明显增加,使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

⑤红旗在克里姆林宫的升降说明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其发展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前进的。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而是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在挫折中吸取教训。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建设和外交政策上有何不同?两国建设后果怎样?中共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经济建设:

(苏)①苏俄在社会主义革命后,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②后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采取过分打击富农的政策,计划了阶级矛盾。③长期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④以压缩消费、扩大积累的办法积累资金,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⑤长期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使经济缺乏活力。⑥赫鲁晓夫及以后的历届政府改革失利,并严重削弱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中)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②采取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政策,保护和激发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关系:(苏)执行霸权主义政策,使苏联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中)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同大多数国家的友好互利合作关系。

结果:(苏)苏联经济困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1)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俄、中

(2)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

①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美国企图独霸世界,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反对

②日本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地位

③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④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这些因素将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其中的根本因素在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现在形成了日美欧三极竞争局面)

二、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紧张、动荡)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时代发展的主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

(1)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干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两极格局解体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冷战时期长期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随即爆发。

(3)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甚至还有所增加,一些地区爆发了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地区性战争。

三、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缓和、和平)

(1)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的进展: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对全球范围内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起到积极作用。

(2)一些地区的矛盾缓和:朝鲜南北方对话交流,2000年双方领导人在平壤会晤,发表共同宣言,推动了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

典型例题:

1、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是什么?导致该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趋势:由两极格局开始向多极化的演变。

因素及有关史实:

(1)美苏两霸的削弱:

①1973年底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相对衰弱。②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动摇。③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加上对外扩张的加强,国家陷入困境。④美苏争霸,使双方都遭到削弱,特别是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2)两大阵营瓦解,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①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开始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③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④60~70年代,东欧开始了摆脱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改革。

(3)第三世界崛起。

①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崩溃。②不结盟运动兴起,77国集团的组成及联合国中新兴国家力量的增强,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③第三世界建立了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如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石油战,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④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

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经济全球化

(1)迅速发展原因: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为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根本原因: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

(2)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从根本上讲,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3)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双刃剑):

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

②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安全和政治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如东南亚金融危机)

(4)世界贸易组织(WTO)建立(1995.1.1)——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

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2、区域经济集体化

(1)90年代形成的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欧洲联盟(1993年);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1991年中、台、香加入)

——在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体化的关系:

(1)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2)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矛盾:区域经济集团有排它性,有利于集团内部成员国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发展,但对集团外却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色彩,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却被人为割裂了,因而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

促进:经济集团也具有开放性,任何区域经济都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世界经济走上全球化的一个阶梯,即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两者在一段时间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

二、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可持续性发展

1、知识经济的兴起:

(1)原因:冷战结束后,经济科技领域内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速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

(2)开始:9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首先形成

(3)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

(1)提出: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2)意义: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

三、中国与世界多极化

(1)在世界多极化格局建立过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2)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已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3)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典型例题

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有何特征?分别说明各个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第一时期: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特征: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单一化特征。

影响: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和推行霸权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

(2)第二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特征: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经济上: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斗争。

政治上: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导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崛起)

(3)第三时期:20世纪90年代到到21世纪初。特征:美、日、西欧仍占主导地位,但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世界经济朝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

影响: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定。由于美、日、西欧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考点回眸

择题部分高考曾考查过的知识点有: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等。材料解析题曾经考查过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问题,如2002年高考广东卷中考查过欧共体走向欧洲联盟的问题。

尚未考查过的知识点及其思考角度

①东欧剧变的本质和原因;②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原因;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美国的霸权主义及原因;④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地区性冲突及原因;⑤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原因;⑥知识经济形成的原因和作用;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⑧中国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中的作用。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新课导入

话说名医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说蔡桓公的皮肤表面有病,如果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蔡桓公说他没病。扁鹊出去了,蔡桓公说医生就喜欢治没有病的人用来邀功。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他的病在肌肤里了,如果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桓侯不理他。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他的病在肠胃里了,如果不治恐怕会深入。桓侯还是不理他。过了十天,扁鹊望见蔡桓公就回头避开。蔡桓公特地派人去问他回避的原因,扁鹊说病在皮肤表面的时候,汤剂和熨敷就可以治疗它;在肌肤里的时候,用银针和石针就可以治疗它;在肠胃的时候,用火齐(汤药)就可以治疗它;在骨髓的时候,是掌管命的神所管辖的地方,就无可奈何了。现在蔡桓公的病在骨髓了,我所以就不再请求拜见了。过了五天,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蔡桓公很快就死了。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病入膏肓,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何尝不是如此?这些国家虽也进行了改革,但都不敢触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最后落得个剧变或解体的下场。东欧是怎样剧变的,苏联是怎样解体的,学习了本节就知道个大概了。

二、知识结构

三、高考试题

(2003全国)

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B)

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B、东欧各国都先实行政治多元化,然后完成政权更迭

C、大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D、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四、情景新设

(一)数字解读

(二)隐性挖掘

(三)概念阐析

(四)思维发散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政党的变化B、经济制度的变化C、国名的变化D、社会制度的变化

2、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和惟一通过流血冲突发生剧变的国家分别是

A、波兰、罗马尼亚B、罗马尼亚、匈牙利

C、民主德国、南斯拉夫D、匈牙利、民主德国

3、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的历史原因是

A、苏联模式的束缚B、长期的政治动荡

C、民族关系紧张D、共产党丧失政权

4、1991年苏联全民公决的内容是

A、是否实行多党制B、是否继续进行改革

C、是否保留苏联D、是否建立独联体

5、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

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B、叶利钦及其支持者掌握国家政权

C、俄罗斯等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

D、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外因是

A、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B、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

C、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D、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

7、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思想路线是什么社会主义

A、科学社会主义B、民主社会主义C、专制社会主义D、空想社会主义

8、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改革B、西方的和平演变

C、民族矛盾的积累D、苏联体制的僵化

9、100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B、69年C、73年D、74年

10、东欧剧变开始于20世纪

A、70年代B、80年代初C、80年代后期D、90年代初

11、苏联解体过程中,下列事件发生最早的是

A、八一九事件B、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C、叶利钦掌握大权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2、独联体是

A、苏联别名B、主权国家C、主权国家的联合组织D、军事政治集团

1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

A、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B、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不够成熟

D、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14、1991年,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所作最后一次努力反映的矛盾是

A、民族矛盾B、阶级矛盾C、党内矛盾D、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

1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社会主义必须

A、坚持独立自主B、不断进行改革来逐步完善

C、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D、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16、东欧剧变前,导致政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党内出现反对派B、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C、自身严重的经济困难D、西方的和平演变

17、戈尔巴乔夫改革引发的直接后果是

A、思想混乱B、经济滑坡C、党内斗争激烈D、民族矛盾尖锐

18、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是在

A、实行多党制以后B、实行总统制以后

C、八一九以后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以后

19、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苏联的历史和现实影响B、西方和平演变

C、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D、民主法制被破坏,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20、1991年苏联全民公决的结果是大多数公民仍赞成保留苏联。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苏联人民

A、赞成社会主义制度B、反对分裂国家C、以大局为重D、拥护苏共领导

21、苏联八一九事件未

A、使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B、使苏联社会制度发生剧变

C、直接导致苏联解体D、使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

22、从美苏争霸到苏联解体,可以看到

A、大国之间军事讹诈被长期运用B、社会主义在实践上无优越性

C、经济和科技是提高国家竞争能力的根本D、苏联称霸与美国称霸有区别

第二节第三节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一、新课导入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芝(Lorenz)于1960年代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他说,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洛伦芝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意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微小的事情都能造成一场风暴,惊心动魄的海啸就更是如此了。如果说印度洋海啸是自然剧变,那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无疑是社会剧变,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更是持久而深远。那么苏联解体后世界局势是怎么变化的?这就要学习本节——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结构

一超:美国

政治多极化

多强: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

区域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含义:

表现:

原因:

经济多极化全球化本质:

产物:WTO、知识经济

问题:沙漠化、淡水缺乏,污染,气候

恐怖主义

三、高考试题

1、(1999全国)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A)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2、(2002天津)

亚太经合组织是(C)

A、世界最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亚太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3、(2001上海)

下列选项中,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是(A)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建立D、联合国建立、东欧剧变

4、(2000全国)

欧洲联盟是(B)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5、(2003新课程全国)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B)

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D、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6、(2003广东)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B)

A、货币一体化B、国家一体化C、经济一体化D、军队一体化

7、(2004广东)

下列各项中,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A)

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石油输出国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

8、(2002春季)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变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国际地位: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但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9、(2003上海)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格局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第一次:拿破仑战争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俄普奥三国组成“神圣同盟”分割欧洲。

(1)请按上述方式,扼要回答后三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操纵国联宰割战败国,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第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和以冷战为特征的美苏对峙格局。

第四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纵观这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你认为主要因素有哪些?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

10、(2002上海)

欧元是当前欧洲许多国家的新货币。它的发行与流通,标志着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问题:

(1)欧元的发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即。其前身是在西欧“共同市场”基础上建立的。

(2)中国增长的形成和发展对欧洲和世界有什么重大意义?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11、(2004上海)

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问题: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为中心形成,或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

要素欧洲创造世界说世界创造欧洲说

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工业革命后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加强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欧洲经济不断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第三世界兴起与经济差异

四、情景新设

(一)数字解读

(二)隐性挖掘

(三)概念阐析

(四)思维发散

1、二战后的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A、冷战政策出笼B、美苏争霸开始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总态势是

A、地区冲突不断,动荡日益加剧B、天下太平,和睦共处

C、不同社会制度间国家的矛盾加剧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3、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不包括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雅尔塔体系C、联合国的成立D、多极化

4、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前几次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长期以来的国际矛盾造成B、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

C、在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中进行D、广大爱好和平的人们推动的结果

5、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

A、两极格局的结束B、世界政治力量的多极化

C、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D、第三世界的兴起

6、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之中,交替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过渡

C、由意识形态的对抗向政治对抗过渡D、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7、对新的国际格局的展望,正确的是

A、国家间的斗争将日益激烈B、必须经历一场大战方能形成

C、须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D、须由几个大国相互消耗形成

8、两极格局的结束,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振兴民族经济,是因为

A、它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B、发达国家积极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C、社会主义力量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D、帝国主力量受到削弱

9、在当今多极化的趋势中,能够构成一极的国家或集团所具备的最主要条件是

A、是否拥有核武器B、是否具有强有力的对外影响力

C、是否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D、是否掌握最先进的航天技术

10、下列各项对经济全球化认识正确的是

(1)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结果(2)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3)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柄双刃剑(4)导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A、(1)B、(1)(2)C、(1)(2)(3)D、(1)(2)(3)(4)

11、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A、市场经济制度的广泛建立B、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C、跨国公司的普遍建立D、国际金融的发展

12、当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加强的根源是

A、两极政治格局的瓦解B、联合国的促进

C、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D、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1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A、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B、世界各国、各地区密切的交往合作

C、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D、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4、20世界90年代形成的三大区域集团不包括

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15、当今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哪一类国家主导的?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第三世界国家C、社会主义国家D、发展中国家

16、知识经济最先在哪一国形成?

A、日本B、英国C、美国D、中国

1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B、知识经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C、知识经济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低失业、低通胀、高增长的特点

D、知识经济是冷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于英国

18、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局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19、世界多极化趋势

A、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B、使第三世界政局动荡

C、使美国失去了超级大国的地位D、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20、1998年5月3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起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的欧洲货币。这并不表明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B、有利于欧洲各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C、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D、西欧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21、当今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的多强是指

A、美、日、欧盟、中、苏B、美、日、欧盟、中、俄

C、日、欧盟、中、俄D、美、日、欧盟、中

22、两极格局结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爆发出的深层矛盾有

(1)民族矛盾(2)种族矛盾(3)宗教矛盾(4)领土矛盾

A、(1)B、(1)(2)C、(1)(2)(3)D、(1)(2)(3)(4)

23、20世纪90年代,某些地区的冲突和局部战争说明

(1)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2)冷战结束后,各种力量对比暂时出现失衡,被冷战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矛盾爆发(3)地区霸权主义引发危机和冲突(4)北约原有的防御色彩尽失,成为美国插手别国事务的工具

A、(1)B、(1)(2)C、(1)(2)(3)D、(1)(2)(3)(4)

24、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执意部属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国家是

A、俄罗斯B、印度C、美国D、欧盟

25、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B、区域经济集团化

C、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D、知识经济

26、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1)市场经济制度(2)新科技革命(3)国际金融的发展(4)跨国公司

A、(1)B、(1)(2)C、(1)(2)(3)D、(1)(2)(3)(4)

27、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1)提供了发展机遇(2)处境并非总是有利(3)面临压力与挑战(4)是一柄双刃剑

A、(1)B、(1)(2)C、(1)(2)(3)D、(1)(2)(3)(4)

28、下列组织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特征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世界贸易组织C、亚太经合组织D、欧盟

29、下列组织或集团中国已经加入的是

(1)北美自由贸易区(2)世界贸易组织(3)亚太经合组织(4)欧盟

A、(1)(2)B、(3)(4)C、(2)(3)D、(1)(4)

30、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是

A、农业B、工业C、第三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

32、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社会发展中应关注

A、和平与发展的关系B、理论与行动的关系

C、发展与环境的关系D、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33、当今世界中,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关系是

A、相互对立,相互排斥B、相互利用,相互依存

C、相互影响,相互学习D、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34、下列有关当今世界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B、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格局形成

C、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D、南北差别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

35、两极格局瓦解后将要建立的新格局,同两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两大国际格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不由主要的战胜国主宰确立B、需经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

C、要通过大国间的斗争和妥协D、最终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

36、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美国拒绝批准,实质上是

A、尊重各国进行核试验的权利B、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准备进行核试验

C、实现核裁军和核不扩散,减少核战争的威胁D、消灭核战争

37、下列不符合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是

A、国际组织的建立B、国际贸易增长缓慢

C、生产国际化大大加强D、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38、下列哪项不是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的因素

A、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B、现代科技的发展

C、争夺世界经济霸权D、各国经济依赖加深

39、自从2000年10月新一轮疯牛病危机在英国发生以来,一些欧洲国家已发现疯牛病和口蹄疫。同时,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严防疯牛病和口蹄疫进入本国。这表明,面对经济全球化,必须

A、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B、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C、维护国家经济安全D、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之中

40、有关专家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结果更多的将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打鱼吃小鱼”。“快鱼”之所以能吃掉“慢鱼”,是因为“快鱼”

A、产品创新速度快,更能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B、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C、技术更先进,劳动生产率更高

D、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41、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贫铀弹的使用多达94万枚,欧盟各国反映平静,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时使用贫铀弹却遭到欧美的反对,这种不同态度表明

A、贫铀弹也是核武器B、贫铀弹不是核武器

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D、人权不单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

42、美国总统布什上台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要继续开发并部属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甚至以退出《反导条约》相威胁。这并不表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问题的最大障碍

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D、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43、1999年,中美就关于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边协定;2000年10月,美国总统又正式签署关于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法案。下列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国想利用中国进一步控制亚洲事务和亚太地区经济

B、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C、中美经济互补性强,双边贸易对双方经济发展都很重要

D、美国是西方最重要的国家,其科技力量是最先进的

44、2000年6月,朝韩首脑举行首次会晤,持续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朝鲜半岛问题终于开始解冻。这表明

A、地区性冲突将不复存在B、缓和是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趋势

C、中国面临的地区性竞争会有所缓和D、不同的社会制度完全可以融合

45、中国政府积极努力使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因为此举

A、符合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B、符合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要求

C、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D、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46、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社会制度的价值观不同B、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C、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D、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47、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新技术革命是最主要推动力(2)利益和风险机会均等(3)产物是知识经济的兴起(4)和区域集团化相互对立(5)发展中国家面临压力和挑战

A、(1)(2)B、(3)(4)C、(4)(5)D、(2)(4)

48、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A、可以平等地享受机遇承担风险B、起着共同的推动作用

C、处于不同的收益地位D、都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

49、目前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各部分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B、美国基本上实现了独霸世界的野心

C、它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的结果D、它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50、下列关于全球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西方主导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B、发展中国家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日益严重的挑战

C、旧的国际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D、区域集团化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应回避全球化进程

51、亚洲金融危机实质上反映了

A、发达国家操纵国际金融市场B、亚洲泡沫经济的破灭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D、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

52、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和特点,二战后,世界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格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过程和特点:

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演变过程。20世纪四五十年代,雅尔塔体系构筑了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特点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成为世界局势的最突出特点。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逐渐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点。

原因:

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先后遭到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欧共体的成立和日德两个经济大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的强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冲击着两极格局。

美苏争霸,削弱了各自的力量,苏联内部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53、美苏两极格局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是如何推动两极格局解体的?在两极格局下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

基本矛盾和如何推动两极格局具体:

(1)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愈演愈烈,对苏联造成极大的伤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西欧和日本崛起后,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第三世界国家和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原因:(1)以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2)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战后对法西斯残余势力也进行了处置,世界人民渴望和平。(3)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4)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5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二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心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材料三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侵入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受益的主要是哪些国家?

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3)据材料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55、《全球通史》一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中说:“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是以什么为开端或标志的?为什么?

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和殖民扩张。它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况,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得以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归纳说明,促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其形成过程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因素:

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国家通过改革或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或通过革命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把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影响:一方面给这些地区人们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从客观上极大地冲击了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有人称其是一把双刃剑,你是怎么理解的?

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等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实质上资本在全球在新一轮扩张,加之发展中国家资金少、债务重、环境差,以及历史的、现实的其他问题,发展中国家往往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其经济安全、经济主权受到严峻的挑战,因而给国家、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发展带来威胁。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国际力量新的分化和组合;“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的趋势;美国的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国际裁军和军控进程;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使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坚定为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2.正确认识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概括本章内容,形成树状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和本质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培养学生运用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分析20世纪国际格局几次变动的历史条件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具体与一般、个性与共性关系的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和多极化的趋势。
二、本课难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教学要点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历史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的统治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东西方实力对比的失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以两极格局为特征的世界政治格局随之结束,之后的世界政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
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解体的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和重新分化组合,终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
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新的变化。
一、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问题,但它继续做为一个统一的拥有足以毁灭美国的军事力量而存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日本则因抢占了高科技制高点,异军突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要求进一步成为政治大国;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当今世界暂时形成的国际格局,即“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其实,多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在世界市场上与美国激烈竞争,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见,经济力量是政治、军事力量的基础。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多极化的“极”与两极格局的“极”在内涵上有何不同?(与两极格局的“极”相比,多极化趋势中的“极”的内涵出现两大变化:①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和协调功能取代控制力和支配力成为“极”的主要内涵。两极中的“极”是同控制力和支配力联系在一起的。多极化的“极”则主要表现为吸引力、影响力和作用力。也就是说,堪称一极的主要不是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借先进的科技,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投资、贷款、技术出口和转让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②两极格局中的“极”的载体是美苏两个国家。而构成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20世纪,国际格局曾有过哪两次变动?(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二次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上世纪两个大的国际格局的变动有何不同?(其一,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其二,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其三,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各集团、各组织的综合国力、实力的强弱。)而实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所以,“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一超多强”→多极化的格局中,中国面临怎样的挑战?(机遇:使中国获得经济建设的有利外部条件;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挑战: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改变科技落后的局面,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否顶住新的强权政治,坚持社会主义。)
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世界形势有何新的特点呢?
二、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次大战后的两极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美苏两家的军事力量来支撑的。在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和为争夺霸权而全力以赴进行的争斗及军备竞赛,使世界处在新的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霸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也不断地加剧着世界的紧张局势。随着华约组织宣布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但比较起来,新的矛盾和冲突是局部性的,世界形势的总趋是走向缓和。
(一)缓和与和平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原因何在?(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要点如下:
(1)苏联解体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全球军事对抗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
(2)冷战后,欧美大国在争夺过程中,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如,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对美国经济存有依赖;美国则千方百计地将俄罗斯的雄厚的科技、特别是军事技术为己所用。
(3)冷战后,大国的争夺和角逐,以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与此相应,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上升,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有所下降。
缓和的表现:
1、国际裁军的进展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取得积极的进展。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的签署对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把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推向一个高潮。但是,近年来的国际裁军与军控进程却阴云笼罩。美国国会不仅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还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大量增加军费。1998年春夏之交,南亚地区出现了新一轮的核军备竞赛。印度在短时期连续进行了两次核装置爆炸,巴基斯坦立即还以颜色;尔后印度又率先炫耀其火箭导弹技术,巴基斯坦不甘示弱。这种种举措,令世人瞩目,令国际社会不安,给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了严重后果。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中报导了一则消息,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坐到了谈判桌上,商谈停止核竞赛,我们翘首期待南亚和平进程的发展。
2.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部,地处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边缘地带”。作为亚洲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桥梁”,朝鲜半岛具有双向流通的战略地位。这种东北亚核心战略地位,使朝鲜半岛成为大国势力竞相渗透和争夺的场所。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和平统一进程一波三折。
请同学们回忆,朝鲜的分裂状态是何时出现的?(1945年,美苏军队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线是北纬38度线。1948年,朝鲜南北分别建国,分裂局面形成。)
为什么朝鲜的统一进程会一波三折?其内因有:①南北双方严重军事对抗的存在;②南北双方在政治上的分歧,如在统一的步骤、方法以及统一后的国家机构设置等具体问题上;③双方经济实力的悬殊;④双方有成效的沟通的不足;等等。从外因角度讲,美、日、中、俄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和力量角逐,影响和制约着朝鲜半岛的稳定、安全与和平统一。
但是,朝鲜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本民族浓厚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加上冷战后国际形势缓和趋势的影响,目前在朝鲜半岛出现了走向和解的大好形势。20世纪80年代起,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开始对话,经济往来增多。2000年6月,韩、朝两国领导人在平壤举行首脑会晤,发表共同宣言,承诺为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和开展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努力。这次首脑会晤进一步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我们坚信,朝鲜的南北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除了上述事例外,同学们是否还能指出当前国际形势走向缓和的事例。(如巴以和平进程等。)
(二)紧张与动荡
虽然冷战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矛盾,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比起冷战时期甚至有所增加。原因何在?
1.原因
(l)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固有矛盾
两极对立的旧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随即爆发。如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如科索沃危机。科索沃是南联盟的自治省,居民中以阿族为主体,他们要求更大的自治权,从而与塞族当局产生冲突。
(2)美国的霸权主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量为显示它们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往往打着“建立民主”、“保护人权”、“维护和平”的旗号,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力图影响控制地区局势,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平衡秩序,导致一系列局部战争。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机,企图一举打掉伊拉克的军事强国地位,以利于控制海湾这一世界重要战略区。
又如,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和塞尔维亚族的民族矛盾和民族自治权问题,都属于南联盟的内政。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却赤裸裸地武装干涉,非要控制这个地区不可。目的何在?第一,南联盟是北约东扩、南扩的最大障碍。近几年来,中东欧国家改变政治制度后,在北约的诱惑下争先恐后欲加入北约,惟有南联盟没有提出这个要求。北约就以科索沃危机为借口,企图消灭南联盟,拔掉这面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旗帜。第二,南联盟是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仍具影响的最后一块阵地。北约侵犯南联盟,就是要把俄罗斯挤出欧洲,削弱它的大国地位。第三,北约要把科索沃变成它的新武器、新战术,特别是“新战略概念”的试验场,开创了不需要联合国授权和欧安组织同意而对北约防区外的国家采取军事行动的先例。总之,是美国要充当“世界宪兵”和全球霸主。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公然对我国主权进行挑衅。
请同学们说出当今世界政治形势中比较突出的紧张与动荡的例子。(阿富汗战争)
本课小结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形势的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其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是主流。)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本节课我们通过讲述冷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分析了两极格局的解体对世界政治产生的影响。下节课,我们将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朝鲜半岛分裂55年,北南双方最终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紧张走向和解,说明了:(B)
A.朝鲜半岛双方从此不再有对抗和冲突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C.美国在亚洲的霸权政治失败
D.朝鲜北南双方走向统一
2.科索沃问题属于南斯拉夫内政,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之间长期的民族矛盾是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外部势力争夺巴尔干乃至欧洲主导权而采取的制裁、军事干预又加剧了危机的程度。这告诉我们(B)
A.民族问题就是政治问题,要靠政治和军事的手段去解决
B.民族问题解决得正确与否。会对政治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C.各民族间差异的存在,必然会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
D.坚持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我国政府向美国提出了强烈抗议,中美关系降至最低点。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中美关系又得到修复。据此回答:
(1)中美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波折是因为:(A)
A.中美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不同利益
B.中美两国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既有相互斗争又需要相互合作
C.美国承认轰炸中国大使馆是一个错误,中国接受了美国的道歉
D.中美两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合作,从根本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2)从哲学角度看,中美之间的关系是(C)
A.主次矛盾的关系
B.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关系
二、问答题
谈谈你对两极格局结束的看法。

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测试


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政府片面抗战路线的最大区别在于

A.要不要抗日 B.依靠哪些力量抗日

C.采取哪种方式抗日D.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

2.七七事变后,共产党的抗日通电和国民党的自卫宣言的相同之处是

A.呼吁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抵抗日本侵略,保卫领土主权完整

C.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D.指责日本破坏了国际公约

3.1937年日本积极策划全面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B.扩大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D.制定了所谓的“国策基准”

4.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同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B.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进行

C.中国内部的不统一给日本提供了时机D.事变后中国军队进行了抵抗

5.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最主要的目的是

A.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B.总结初期抗战的经验

C.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6.汪伪政权与伪满洲国政权的相同之处是

①日本控制的卖国政权②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

③主要成员是国民党内的亲日派④帮助日本侵略者奴役中国同胞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7.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A.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B.实现中日经济提携

C.转嫁30年代大危机D.满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8.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培养反华人才B.宣传法西斯主义C.实现民族同化D.缓和中日民族矛盾

9.日本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主要是为了

A.掠夺地产矿产B.实现粮食统制C.肃清抗日力量D.增强苛捐要税

10.1938年日本侵占广州,武汉后,改变侵略方针,其原因是

①引诱国民政府投降②日本国内资源紧张

③要进攻根据地消灭八路军④敌后抗日根据地威胁日军后方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

11.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矛盾实质上是

A.抗战派与投降派的矛盾B.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

C.国民党集团内部争夺权利的矛盾D.爱国者与卖国者之间的矛盾

1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表现在

①日本对国民党集团采取诱降政策②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③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④共产党开始采取“抗日反蒋”政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

13.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相同点是

A.都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B.都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坏

C.都是通过军事或强制手段实现政治目的D.都得到和平解决

14.1940年日军进攻枣宜地区的目的是

A.打通大陆交通线B.切断中外联系

C.继续逼迫国民政府投降D.打击敌后抗日根据地

15.下列符合抗战时期国民党独裁统治特征的是

①一党专政②特务统治③保甲制度④统制经济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16.抗战期间,中共采取的巩固民族统一战线的措施不包括

A.实行减租减息B.建立三三制政权

C.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D.提出团结、进步、抗战的口号

17.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是为了

A.克服投降危险,振奋人民的抗日精神B.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C.增强军事实力,开创抗战新局面D.挫败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18.中共七大提出党的任务是建立

A.工农民主专政国家B.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D.新民主主义国家

1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B.中共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C.英美迫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D.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20.抗战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

A.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B.中国取得了近代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C.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和平民主建国D.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0分,共4小题40分)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动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并待命出动,担任前线之职责。

——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二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所举诸项,均与国民党三中全会之宣言及决议案相合,在存亡危机之秋,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党彻底更始,为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政府无不开诚接纳。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关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谈话

(1)指出材料一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否有矛盾?说明理由。(2分)

(2)材料一中第一条为“三民主义”奋斗与中共当时的目标有无矛盾?说明理由(2分)

(3)指出材料二中国民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态度。(2分)

(4)对比材料一、二,简要评析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表现。(4分)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治安地区大体包括从包头连接黄河下游.新黄河.庐州.芜湖.杭州一线以东的地区。……为了迅速达到治安的目的,当固定地配备相当的兵力……

除上述以外的占领地区,则作为作战地区。……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日军在当地独立生活的必要物资,及属于物资动员范围之物资,特别是对地下埋藏资源,帝国对华要求数额之全量应如数取得。

在取得上述以外的一般物资时,只要治安情况等现时形势许可,则避免通过压力取得,而尽量尊重中国的习惯和原来的经济组织,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圆满且恰当地取得之。同时应避免过分压迫民需,特别是食品资源,以资收揽民心,且便于我之长期取得。

──摘自1941年1月日本《对华长期作战策略要领》

材料三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地方的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诫。……在伪满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量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一要件”……

──摘自l943年9月《解放日报东北沦陷十二周年纪念特刊》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1分)

(2)材料二体现了日本怎样的侵略方针?(1分)它强调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取得一般物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实际情况如何?(1分)

(3)材料三揭露了日本怎样的侵华政策?(1分)日本大力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2分)

(4)你如何理解上述日本侵华方针政策的内在联系?(1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我最高统帅,已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年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中共)置军纪国法于不顾,是即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部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央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令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

——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

材料二国内一部分人士正在策动所谓新的反共高潮,欲以所谓中日联合“剿共”结束抗战局面。……兹奉电示,限期北移。德等考虑再三,认为尊行命令与府顺舆情,仍请中央兼筹并顾。对于江南正规部队,德等正拟苦心说服,劝其顾全大局,尊令北移。

——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等复何应钦电文

材料三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择。……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

——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社社论

材料四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抗日本的进攻。……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

——1940年1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摘自《在华使命》

(1)据材料一,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南事变的表现(2分)。纵观材料一、材料三,指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政府有何共识(1分)?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1分)?

(2)从材料二看,中共对“北移”存在顾虑,为什么还要让部队“遵令北移”?(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美国政府否定皖南事变的原因(2分)。这是否表明它放弃了一贯对待共产党的基本立场(2分)?

24.(10分)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他们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年~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支那战争是试图建设日满支(指日本和日本扶持傀儡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国政权与中国)一体的东亚新秩序的日本同与美苏结盟的蒋介石之间的一切斗争。”试概括日本右翼分子的主要观点(1分),结合有关史实加以批驳(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区别在于发动民众还是仅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2.B相同之处应是对敌人的态度。

3.C为了日本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侵华战争。

4.DD项不适合前者。

5.C识记课本相关知识。

6.A伪满洲国的主要成员不是国民党内的亲日派。

7.D联系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方针。

8.C熟悉奴化教育的核心与本质。

9.C肃清抗日力量,巩固占领区。

10.C①③项只是具体行动方针,不是改变方针的原因。

11.B要明确两集团背后的帝国主义后台。

12.B中国国内阶级关系这里是指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④不合实际。

13.CA、D项中适合西安事变,B项只适合皖南事变。

14.C联系湖北枣宜地区和陪都重庆的地理位置可知。

15.A这里的独裁统治应该仅指政治方面。

16.CC项是构想抗战胜利后的政府构成,不是为了巩固统一战线。

17.A识记课本相关知识。

18.D熟悉中共七大的决议内容。

19.D各方力量团结一致,就是为了解决中日民族矛盾这个主要矛盾。

20.A抗战胜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说明理由)不矛盾。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实现民族独立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

(2)(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最低革命纲领的一致性地)不矛盾。宣言指的是新三民主义,在反对帝国主义方面一致。

(3)(思考“接纳”的含义)国民党虽然同意国共合作,但仍然坚持一党专政,把合作说成是政府接纳共产党。

(4)(对比两党代表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真正以民族利益;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把集团私利放在民族利益之上。

22.答案要点及解析:

(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战术变化及对国、共两党策略的变化)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集中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扶植傀儡政权。

(2)(经济掠夺方针和具体方法)以战养战。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实际上都是通过军事手段强制加以实行的。

(3)(透过现象看本质)民族同化和文化愚民政策。强迫学生接受封建奴才思想,培养对日本绝对效忠服从的年轻一代,便于进行殖民统治。

(4)(归纳侵略本质,联系日本的帝国主义特征)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中国沦为殖民地的手段。日本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成性,手段野蛮而又残酷。

23.答案要点及解析:

(1)(归纳材料要点,联系日本、中共、蒋介石三方力量思考)表现:武力消灭新四军的计划;事先制造舆论。共识:削弱(遏制)中国共产党势力发展。原因: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壮大;蒋介石集团不放弃反共立场。

(2)(显然是为了抗战大局)顾全抗战大局,作出让步,维护统一战线团结。

(3)(从美国的利益出发)原因:皖南事变不利于中国继续抗日;损害美国在华利益。反共立场不变。

24.答案要点及解析:

(1)(归纳材料中的要点)主要观点:日本发动战争没有掠夺中国领土的意图和性质;日本的战争目的是建立东亚新秩序;日本是为了对抗蒋介石与英美等结盟。

(2)(针对上述错误观点,结合史实进行批驳,言之成理即给分)批驳:

①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将中国的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又占领了中国的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②所谓的“东亚新秩序”实质是日本对中国的殖民统治。日本将沦陷区变成其工业原料基地,大肆掠夺劳动力,掠夺中国的金融资源,并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以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等。

③并不是蒋介石与美英苏结盟,而是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为了反对法西斯的侵略,与苏美英等国家共同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