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选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高中历史选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20

选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选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2、使学生理解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3、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4,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2、难点:中国的地势走向与三大自然区的差别与联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教学步骤: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讲解]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第三阶梯: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他们的划分主要是从海拔的高低来考虑的,以山脉为界限。

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讲解]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单一的。同样,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他的也要变化,如气候的变化,会使土壤,动植物等都发生变化。例如:看到雪松,黑土地想到东北;看到骆驼刺,沙漠想到西北;看到椰林,红土想到南方。不同的植被土壤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正如课本上所说"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那么什么要素起决定作用呢?在我国,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它们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精选阅读

中国的区域差异教案(选修)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中国的区域差异教案(选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本单元从总体上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国土的基本特征,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册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为:总-分-总。教材首先安排总述部分,即中国的区域差异,概述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然后是分述部分,介绍分区案例,涉及农业、生态和基础设施三大方面,最后是总述部分,介绍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方法以及乡土地理研究等知识。可见,本单元知识作为理解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可以挖掘、分析、综合区域特征与国土整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确立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奠定基础。

高二选修教材第一册内容,由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与环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五大部分人文地理构成,拓宽了高一必修人文地理的知识。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两大部分,它摒弃传统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模式,构建了从区域地理--问题式为主的区域地理--应用地理(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新体系。

与旧教材比,新教材在知识方面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而是构筑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人文地理为重点,以中国国情与国土整治为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完整高中地理知识新体系。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928

第一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第一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区域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区域进行区域差异的分析。

教学重点:

1.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

2.进行案例教学。

教学难点:分析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及案例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讨论和合作,网络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区域差异比较的有关项目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3、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4、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

1、定性的方法2、定量的方法3、综合的方法

三、活动事例——长江三角洲不同区域的差异

1、搜集资料

2、整理、分析

活动(一)

贵州

湖北

上海

区位条件

长江上游,云

贵高原东北部,位于西部地区

长江中游,跨

长江、汉江

位于中部地区

长江入海口

长江三角洲

前缘;腹地

广,劳动力

素质高

自然条件与

自然资源状况

地形以山地、

丘陵为主

生物、矿产和

能源资源丰富

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生物

、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

资源

匮乏

人均GDP

(元)

2855.8

7803.0

37393.0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15.9

321.4

2068.8

活动(二)

绘制三省市的GDP总量柱状图

绘制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

活动(三)

三省市的发展阶段比较

贵州省

湖北省

上海省

资源优势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丰富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丰富

人力资源

丰富

主要问题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

大产业结构

不合理、第

一产业比重

较大

交通拥挤

居住拥挤

环境质量差

能源原料

不足

区域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问题探究:

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

1、确定比较因素

2、列表

3、填写

4、发现和提出问题

5、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总结:

学会区域分析差异

1、一般步骤

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差异比较—探索原因

2、主要方法

定性、定量、综合

3、活动事例

贵州、武汉、上海

选修二第二单元 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2.1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国土整治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理解我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我国进行国土整治的难度所在。能根据地理国情解释和说明我国国土整治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

2.理解掌握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能够根据图表资料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的有利、不利条件和区域发展差异,并能提出发展建议及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重点:

1.能说出若干我国著名的跨区域国土整治工程的大致范围、主要任务。

2.能结合某一具体的国土整治工程说明如何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治理限制性因素。

三、教学难点:

1.运用网络技术查阅资料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与提高。

2.进一步学会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事物中的主要矛盾,辨证地分析事物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导入渐近法、综合法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区域和区域差异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1、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
4、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
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
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

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
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第一课时)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
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
分区东部季风区
非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青藏高寒区
内部相对一致性。
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青藏高寒区,位于中低纬度的我国西部地区。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众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显著,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置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臧以东。深居内陆,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大部分
中国西南部





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雨热同期,温暖湿润
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和土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
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高寒荒漠广布,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冻土广

区域
特征
形成
主导
因素
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第二课时)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东部季风区,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养育了许多游牧民族。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也有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
在青藏高寒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业,少数地区可以开展林业和种植业。主要的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形崎岖。
2、交通
东部:平原地区交通发达、路网稠密
西部:山地、高原地形崎岖,交通落后、阻碍发展
3、教育和文化
东部:信息发达、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
西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历史上: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东移。
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首先在东部兴起。
改革开放:从东部向西部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划分界线:⑴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讲述〗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分界在秦岭—淮河一线,这条界线在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中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8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最冷月均温0°C等温线等;该线南北两侧表现出的地理景观截然不同:界北地形比较完整,以大高原或大平原为主,多为落叶阔叶林,以旱作为主,主要作物为小麦;界南地形比较破碎,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多为常绿阔叶林,以水作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实际上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是对此内容的细化。在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可以划分为四个自然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回顾:秦岭一淮河一线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气候温度带干湿地区水文特征地形
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半湿润河流结冰大高原或大平原为主
南方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湿润[河流不结冰丘陵和山地

(二)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

作物熟制耕地类型农产品水果
北方地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旱地小麦、棉花苹果、梨、桃、杏、山楂。
南方地区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稻谷、茶叶、蚕丝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
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影响因素:地形和气候
北方:多平顶建筑
南方:屋顶坡度大
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和通达性的影响
北方:公路和铁路
南方:公路、铁路和内河运输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北方:以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少
南方:以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复杂。
(三)工业
北方重工业、南方:轻工业。
(第三课时)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讲述〗由于中国各省级行政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经济水平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把我国大致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当时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才把我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的。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的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与我国经济水平
(二)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读图〗P12图1-1-14《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落实在地图上)
1、东部地带包括了所有的沿海省、市、区。(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12个省、市、区)
〖思考〗中国的沿海省份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都在中国的沿海省份。(╳)
〖讲述〗东部地带暂时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省。而北京虽然不直接濒临海洋,但是距离海洋较近,交通便利,而且政治、经济地位特殊,经济发达,所以也划在沿海的东部经济区内。
2、中部和西部的分界线在南段基本上呈南北向,北段是内蒙古的西界。
中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9个省区。
西部包括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等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列表〗
经济地带面积人口
东部地带16%41.6%
中部地带27%35.3%
西部地带57%23.1%
〖分析〗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比重均大于面积比重,而以东部地区这两个比重的差异为最大;西部人口比重小于面积比重。
(三)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
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中部》西部
3、差异原因:区域位置;交通条件
〖分析〗东部地带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有利于开发利用,从地理区位上讲,东部面向大海,有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条件。

(第四课时)
















注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巩固练习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
A干湿地区B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
2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区域内的某些地理要素往往具有相对的一致性
C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3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都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也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读古诗:“五月炎蒸气,三时刻漏长。夏随风里热,梅逐雨中黄”,据此回答4—5题
4“五月炎蒸气”所描述的地理现象是()
A夏季潮湿炎热的天气B春季增温快的现象
C印度雨季来临前的天气D春季潮湿炎热的天气
5这四句所描述的地区是()
A东南沿海地区B四川盆地
C台湾海峡两岸D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综合题:
长江三角洲位于30°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N至48°N之间,我国东北地区中部。读下图,完成6—12题。

6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存在的差异有()
(1)工业基础的差异(2)矿产资源条件的差异
(3)气候条件的差异(4)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1)(4)B(1)(3)C(2)(4)D(2)(3)
7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
A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B农业走向专业化、机械化
C粮食商品率高D全球变暖
8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
A都临海洋B都处在大河的入海口
C同属地势平坦的大平原D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9地理环境对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影响,正确的是()
A水热条件好,种植棉花、甜菜B一年两熟到三熟
C西部草原分布广,发展了畜牧业D湖面较宽,水产业较发达
10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A长江三角洲降水充沛,松嫩平原降水稀水
B长江三角洲热量充足,松嫩平原热量不足
C长江三角洲气候雨热同期,松嫩平原雨热不同期
D长江三角洲光照充足,松嫩平原云量多,光照少
11图一、图二所示区域,按地形区分,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工业地域分,为_____________工业区和_____________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的是__________工业区。.
12图一中,A、I、L三城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为________岛,成因上属于________岛.B为___________群岛,其附近有中国最大的渔场.c为________湾,其状若喇叭。图二中,A、B、C三城市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为_____海,是中国的内海。
三填图练习
图1中,填各行政区的省级行政中心名称。图2中,填注气候类型。

图3中,填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及平原、盆地、高原等地形区。

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B2C3D4A5D
二、综合题:
6D7A8D9C10B
11长江三角洲、东北平原。沪宁杭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辽中南
12南京、上海、杭州。崇明岛,冲积岛。舟山,杭州湾,哈尔滨、长春、沈阳。渤海。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