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教案:走向整体的世界

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12

高二历史教案: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走向整体的世界”,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对比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科技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影响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搜集科学家为科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的故事,在班级进行交流;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了解西门子、爱迪生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通过整体世界到来后世界经济的互补性增强,认识开放地和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人格;结合人类对世界的分割从暴力手段逐渐向和平方式过渡,树立和平与发展并重的意识。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076

精选阅读

走向整体的世界


走向整体的世界
(教学案+试题试卷)
教案部分
课题名称:走向整体的世界(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重点——电气时代到来促进世界联系更紧密;世界连接成为一体。难点——整体世界到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导致世界动荡。
教学方法:比较观察法;个人学习档案法;辩证评价法。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本课首先列举了电气时代到来的重大科技发明以及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用地图和表格标出列强瓜分世界的焦点和斗争,分析了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世界走向整体世界的表现,揭示了世界市场联系的物质条件、殖民运行机制和整体世界形成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专题五第4课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影响)
一.电气时代的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1)政治: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2)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3)科技: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如电磁感应原理),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参见课本P102“成果表”)
(1)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2)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3)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并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4)电力广泛使用的影响:①电作为高效率的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力。②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③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钢作为制造业和建筑业等方面的新材料风行全球)。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结构变化: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工业发展起来并占据工业主导地位,塑料、绝缘材料、人造纤维开始使用。
(2)传统农业变化: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电力设施、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3)生产组织变化——垄断组织产生
①伴随着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②19世纪中期以来,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③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④资本家纷纷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成垄断组织。⑤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性质)。⑥垄断组织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进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作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4)从重工业开始。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关系: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3)国际关系:①殖民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连接为一体)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条件
(1)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2)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拉大了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3)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西方大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引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
2.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概况
(1)到1900年为止,世界殖民地面积共计7300万平方公里,英法俄在殖民地占有量中排前三位。
(2)到19世纪末,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
(3)(结合课本图表)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英国的殖民地有北美的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印度、缅甸、阿富汗、也门等,非洲的埃及、苏丹、南非等。法国占有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马达加斯加等。意大利占有非洲的利比亚、索马里等。德国占有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坦噶尼喀(莫桑比克)等。
3.美国的新殖民主义(由控制美洲到走向全球)
(1)“门罗主义”的提出和演变:①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建立美洲体系。②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涉。③1889年,美国召集了第一次泛美会议,成立了“泛美同盟”,美国在“泛美主义”的旗号下,一步步把拉丁美洲变成了自己的后院。④19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海权论”。⑤1898年,美国发动了美西战争。⑥20世纪初,美国建立了西半球霸权。
(2)“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①美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和设计者。②19世纪中期美国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三不”:不垄断、不分割、不直接)。③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1899年提出“自由贸易”原则,在1900年重申“公平贸易”原则,这就是“门户开放”政策。
归纳:美国的扩张政策及扩张结果:孤立主义→门罗主义→泛美主义→“海权论”→“门户开放”政策;确立了西半球的霸主地位(20世纪初)。
三.世界连接为一体(世界一体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概念:世界一体化,是指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性、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个整体性世界。
2.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2.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3.手段: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4.影响:(1)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人口流动、物种交流)。(2)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国际劳动分工、生产社会化)。(3)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4)世界一体化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
课后探究:欧洲工业革命对我国工业化的启示
(1)发展工业与注重保护环境并举。(2)提高目前我国工业的科技含量。(3)注重培养科技人才。(4)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发明者工匠、技师科学家、工程师
发明基础生产实践的总结自然科学成果
时间1765--19世纪中期英法美;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俄日1870--19世纪末20世纪初
范围英国—法美—德俄日同时开始于几国
重要标志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电力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开始部门棉纺织---轻工业电力---重工业

学案部分
第17课走向整体的世界
基础导学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1)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和欧美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发明和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并与他人合作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2)新兴产业的兴起:近代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得到发展,塑料、绝缘材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
(3)传统产业改造
①工业方面,电气时代到来,推动了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钢铁工业的发展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的时代,史称“钢铁时代”。
②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和电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3.影响
(1)生产力方面:电的广泛应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开辟了“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方面:垄断组织出现
①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②概况:现代公司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股票交易市场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推动“巨型企业”的出现。
③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④影响: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二、瓜分世界的狂潮
1.原因
(1)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2)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水平,拉大了与亚非拉国家的差距。
(3)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
2.概况
(1)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德、美、日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美国的对外扩张。
①扩张目的:早期扩张的目的是建立美洲体系;19世纪末扩张的目的是谋求太平洋利益。
②指导思想:1823年,提出“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涉;19世纪中期倡导新殖民主义。
③扩张过程:1823年,提出“门罗主义”;1889年,成立“泛美同盟”,拉丁美洲成为美国的“后院”;1898年,发动美西战争,战胜西班牙;1898年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包括“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
④扩张结果:20世纪初,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3.影响
(1)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建立,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3)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灾难,加深了各地的民族危机,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三、世界一体化
1.原因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2)直接原因: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电信工具的创新,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2.内容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影响
(1)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人群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2)世界一体化使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的受益者。
(3)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4)世界一体化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

问题研讨
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1)政治上欧美主要国家在19世纪下半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政体,政局稳定。
(2)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初步实现工业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不断积累为第二次科技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突出的特点?
(1)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得到生动体现。
(2)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部门。
(3)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4)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3.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电作为新能源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领域,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开辟了电气时代。
(2)新交通工具的创新和电信技术的发明、应用便利了人口交流、信息传播。
(3)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对亚非拉地区产生的主要影响。
点拨
本题围绕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展开探究,分别涉及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原因、主要特征及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答案:(1)表现: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联结在一起;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缩短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航行时间;海底电缆的铺设和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
(2)特征:以欧洲为中心;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亚非拉三大洲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科技进步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影响:促使列强瓜分世界,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灾难;破坏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激化了亚非拉各国的民族矛盾,使这些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练案部分
选择题
1.让发电机原理走出实验室,给人类带来新的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是()
A.赫兹B.法拉第 C.爱迪生 D.西门子
2.“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里的“天才”所起的最突出作用是()
A.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B.推动蒸汽时代到来
C.促使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D.标志着近代交通开始
3.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开展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形成D.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4.1890年某国较早通过了反托拉斯法,指出妨碍州际或对外贸易,以及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出现的企业合并或阴谋,都是违法的。该国最可能是()
A.英国B.德国C.日本D.美国
5.“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A.法国——德国B.德国——日本
C.日本——英国D.英国——美国
6.下表为美国工业统计表:
年份18701900
企业总数(人)808669
工人总数(人)78000272000
产量(吨)320000029500000
投资额(美元)121000000590000000
上表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竞争激烈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7.右图《12英尺的战利品》是美国摄影家肯塞达利尤斯于1908年拍摄的。这张照片构图精巧,下列对该照片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显示出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 
②折射出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是以迅速消灭森林为代价的 
③反映出作者对社会发展的深层次思考④表达了作者对工业文明的憎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这段话的正确含义是()
A.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B.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C.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非选择题
9.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激烈。请你帮助各小组完成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认为: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可以引领一个崭新的时代。请你以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2)乙组同学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作用。请你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3)丙组同学从网上查到了有关爱迪生的资料:
爱迪生一生取得了1300多项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大王”。研制电灯的关键是找灯丝材料。据说,爱迪生试验了1600种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但都没有成功。1879年10月,爱迪生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斯旺用碳丝制成了白炽灯的报道,深受启发。他把棉丝烧成碳丝,再将碳丝装进灯泡,小心地抽成真空,当电灯通上电流时,灯丝发出明亮的光辉,持续了45小时。爱迪生终于成功了。
在谈到自己的发明时,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生平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帮助丙组同学总结爱迪生取得多项重大发明的原因。
(4)参与了同学们的研究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考点1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一、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①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②意义:A.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B.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C.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①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②意义:A、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B、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二、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

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路上的“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西北行进入欧洲。

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

三、明朝郑和下西洋

1、目的

①宣扬国威,宣传明王朝的强盛。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③为宫廷购回奢侈品,即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3、特点:

①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②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取的事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

4、历史意义

①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极大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早半个多世纪。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其结果必然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考点2新航路的开辟

一、背景和条件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会根源:

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客观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促使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如“地圆学说”的流行。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罗盘针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改进等等。

④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大力支持远洋航行。

二、经过

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考点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含义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二、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西、葡、荷、英、法进行殖民征服,亚、非、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①葡萄牙:1500年占领巴西;但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在非洲和亚洲。

②西班牙: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占领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占领了亚洲的菲律宾。

③影响

A.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土著劳动力锐减,由此又引起丁罪恶的奴隶贸易。

B.流人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

对亚非来地区:①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②经济上——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削和掠夺;③思想文化上——由于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对世界:①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②有利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中国的影响:①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②经济上——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思想文化上——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2、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抢占原料场地,拓展殖民地,亚、非、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

①原因

A.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产阶级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根本原因。

B.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空前强大。——物质条件。

C.资本主义各国竭力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②概况:(见课本)

③对外扩张的影响:

A.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料、市场)。

B.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客观上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

3、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三、评价?

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2、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客观上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贸易额的增加。?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地区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输出资本的场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对它们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使它们陷入更加落后的状态。

考点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含义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对外贸易使各国市场联系起来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涵盖。

二、形成

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世界市场已显雏形。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扩展至美法德俄等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从反面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3、最终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天下,在经济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

三、影响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亚非拉国家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总根源。

3、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4、加剧了列强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斗争,并形成了错综复杂、囊括全球的国际关系。

考点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与崩溃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1、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②英国经济遭到严重削弱,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支持。

③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2、形成:1944年夏天,44国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签订了几个协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4、实质: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5、影响:

①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美国控制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②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原因:

①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的贸易逆差扩大。

②美国的黄金储备日益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

③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

2、表现:1973年,美国再也无法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各国相应也不再承担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影响: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考点6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原因: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动力)。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3、本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影响: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②由于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③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④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经济区域化

1、表现:;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影响:①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促进参加国经济的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多级世界。

③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④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三、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

1、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高二历史教案:世界近代史


对垄断资本出现的评价:

①第二次革命使垄断经济逐渐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基石,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体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这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型设备、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

②一定程度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垄断组织出现,企业的扩大,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管理作为科学诞生,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垄断组织有条件设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信息网络,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步伐。国际垄断组织的形成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弊端,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保护了生产力。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扣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③垄断资本家、垄断集团干预国家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是金钱政治,少数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的金钱操纵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逐渐成为垄断资本家、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

④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是远远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的大生产需要的,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帝国主义更富有侵略性,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世界局势日趋紧张。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15

高二历史教案: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影响;简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概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和查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历程等,了解"从GATT到WTO"的过程,围绕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必要性并对中国加入WTO的利与弊等问题展开讨论;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如何解决经济全球化出现的问题?从多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通过了解经济区域集团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性。

点几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