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奇异的植物世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2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新课导入

话说名医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说蔡桓公的皮肤表面有病,如果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蔡桓公说他没病。扁鹊出去了,蔡桓公说医生就喜欢治没有病的人用来邀功。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他的病在肌肤里了,如果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桓侯不理他。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他的病在肠胃里了,如果不治恐怕会深入。桓侯还是不理他。过了十天,扁鹊望见蔡桓公就回头避开。蔡桓公特地派人去问他回避的原因,扁鹊说病在皮肤表面的时候,汤剂和熨敷就可以治疗它;在肌肤里的时候,用银针和石针就可以治疗它;在肠胃的时候,用火齐(汤药)就可以治疗它;在骨髓的时候,是掌管命的神所管辖的地方,就无可奈何了。现在蔡桓公的病在骨髓了,我所以就不再请求拜见了。过了五天,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蔡桓公很快就死了。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病入膏肓,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何尝不是如此?这些国家虽也进行了改革,但都不敢触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最后落得个剧变或解体的下场。东欧是怎样剧变的,苏联是怎样解体的,学习了本节就知道个大概了。

二、知识结构

三、高考试题

(2003全国)

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B)

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B、东欧各国都先实行政治多元化,然后完成政权更迭

C、大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D、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四、情景新设

(一)数字解读

(二)隐性挖掘

(三)概念阐析

(四)思维发散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政党的变化B、经济制度的变化C、国名的变化D、社会制度的变化

2、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和惟一通过流血冲突发生剧变的国家分别是

A、波兰、罗马尼亚B、罗马尼亚、匈牙利

C、民主德国、南斯拉夫D、匈牙利、民主德国

3、东欧国家发生剧变的历史原因是

A、苏联模式的束缚B、长期的政治动荡

C、民族关系紧张D、共产党丧失政权

4、1991年苏联全民公决的内容是

A、是否实行多党制B、是否继续进行改革

C、是否保留苏联D、是否建立独联体

5、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

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B、叶利钦及其支持者掌握国家政权

C、俄罗斯等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

D、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6、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同外因是

A、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B、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

C、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D、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

7、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思想路线是什么社会主义

A、科学社会主义B、民主社会主义C、专制社会主义D、空想社会主义

8、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的改革B、西方的和平演变

C、民族矛盾的积累D、苏联体制的僵化

9、100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B、69年C、73年D、74年

10、东欧剧变开始于20世纪

A、70年代B、80年代初C、80年代后期D、90年代初

11、苏联解体过程中,下列事件发生最早的是

A、八一九事件B、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C、叶利钦掌握大权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2、独联体是

A、苏联别名B、主权国家C、主权国家的联合组织D、军事政治集团

1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

A、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B、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不够成熟

D、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14、1991年,苏共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所作最后一次努力反映的矛盾是

A、民族矛盾B、阶级矛盾C、党内矛盾D、加盟共和国之间的矛盾

1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社会主义必须

A、坚持独立自主B、不断进行改革来逐步完善

C、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D、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16、东欧剧变前,导致政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党内出现反对派B、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C、自身严重的经济困难D、西方的和平演变

17、戈尔巴乔夫改革引发的直接后果是

A、思想混乱B、经济滑坡C、党内斗争激烈D、民族矛盾尖锐

18、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是在

A、实行多党制以后B、实行总统制以后

C、八一九以后D、《阿拉木图宣言》签署以后

19、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苏联的历史和现实影响B、西方和平演变

C、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D、民主法制被破坏,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20、1991年苏联全民公决的结果是大多数公民仍赞成保留苏联。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苏联人民

A、赞成社会主义制度B、反对分裂国家C、以大局为重D、拥护苏共领导

21、苏联八一九事件未

A、使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B、使苏联社会制度发生剧变

C、直接导致苏联解体D、使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

22、从美苏争霸到苏联解体,可以看到

A、大国之间军事讹诈被长期运用B、社会主义在实践上无优越性

C、经济和科技是提高国家竞争能力的根本D、苏联称霸与美国称霸有区别

第二节第三节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一、新课导入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芝(Lorenz)于1960年代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他说,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洛伦芝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意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微小的事情都能造成一场风暴,惊心动魄的海啸就更是如此了。如果说印度洋海啸是自然剧变,那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无疑是社会剧变,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更是持久而深远。那么苏联解体后世界局势是怎么变化的?这就要学习本节——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结构

一超:美国

政治多极化

多强: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

区域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含义:

表现:

原因:

经济多极化全球化本质:

产物:WTO、知识经济

问题:沙漠化、淡水缺乏,污染,气候

恐怖主义

三、高考试题

1、(1999全国)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A)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2、(2002天津)

亚太经合组织是(C)

A、世界最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亚太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3、(2001上海)

下列选项中,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是(A)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建立D、联合国建立、东欧剧变

4、(2000全国)

欧洲联盟是(B)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5、(2003新课程全国)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B)

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D、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6、(2003广东)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B)

A、货币一体化B、国家一体化C、经济一体化D、军队一体化

7、(2004广东)

下列各项中,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A)

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石油输出国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

8、(2002春季)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变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中国国际地位: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但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9、(2003上海)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格局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第一次:拿破仑战争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俄普奥三国组成“神圣同盟”分割欧洲。

(1)请按上述方式,扼要回答后三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操纵国联宰割战败国,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第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和以冷战为特征的美苏对峙格局。

第四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纵观这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你认为主要因素有哪些?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

10、(2002上海)

欧元是当前欧洲许多国家的新货币。它的发行与流通,标志着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问题:

(1)欧元的发行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即。其前身是在西欧“共同市场”基础上建立的。

(2)中国增长的形成和发展对欧洲和世界有什么重大意义?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11、(2004上海)

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

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问题: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为中心形成,或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

要素欧洲创造世界说世界创造欧洲说

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工业革命后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加强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欧洲经济不断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第三世界兴起与经济差异

四、情景新设

(一)数字解读

(二)隐性挖掘

(三)概念阐析

(四)思维发散

1、二战后的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A、冷战政策出笼B、美苏争霸开始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总态势是

A、地区冲突不断,动荡日益加剧B、天下太平,和睦共处

C、不同社会制度间国家的矛盾加剧D、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3、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不包括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雅尔塔体系C、联合国的成立D、多极化

4、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前几次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长期以来的国际矛盾造成B、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

C、在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中进行D、广大爱好和平的人们推动的结果

5、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

A、两极格局的结束B、世界政治力量的多极化

C、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D、第三世界的兴起

6、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之中,交替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过渡

C、由意识形态的对抗向政治对抗过渡D、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7、对新的国际格局的展望,正确的是

A、国家间的斗争将日益激烈B、必须经历一场大战方能形成

C、须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D、须由几个大国相互消耗形成

8、两极格局的结束,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振兴民族经济,是因为

A、它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B、发达国家积极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C、社会主义力量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D、帝国主力量受到削弱

9、在当今多极化的趋势中,能够构成一极的国家或集团所具备的最主要条件是

A、是否拥有核武器B、是否具有强有力的对外影响力

C、是否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D、是否掌握最先进的航天技术

10、下列各项对经济全球化认识正确的是

(1)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结果(2)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3)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柄双刃剑(4)导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A、(1)B、(1)(2)C、(1)(2)(3)D、(1)(2)(3)(4)

11、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A、市场经济制度的广泛建立B、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C、跨国公司的普遍建立D、国际金融的发展

12、当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加强的根源是

A、两极政治格局的瓦解B、联合国的促进

C、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D、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13、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A、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B、世界各国、各地区密切的交往合作

C、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D、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4、20世界90年代形成的三大区域集团不包括

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亚太经合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15、当今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哪一类国家主导的?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第三世界国家C、社会主义国家D、发展中国家

16、知识经济最先在哪一国形成?

A、日本B、英国C、美国D、中国

1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B、知识经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C、知识经济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低失业、低通胀、高增长的特点

D、知识经济是冷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于英国

18、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局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19、世界多极化趋势

A、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B、使第三世界政局动荡

C、使美国失去了超级大国的地位D、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20、1998年5月3日,欧盟特别首脑会议宣布,1999年1月1日起欧元成为货币,各金融市场以欧元结算……2000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统一的欧洲货币。这并不表明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B、有利于欧洲各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C、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D、西欧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21、当今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的多强是指

A、美、日、欧盟、中、苏B、美、日、欧盟、中、俄

C、日、欧盟、中、俄D、美、日、欧盟、中

22、两极格局结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爆发出的深层矛盾有

(1)民族矛盾(2)种族矛盾(3)宗教矛盾(4)领土矛盾

A、(1)B、(1)(2)C、(1)(2)(3)D、(1)(2)(3)(4)

23、20世纪90年代,某些地区的冲突和局部战争说明

(1)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2)冷战结束后,各种力量对比暂时出现失衡,被冷战掩盖的地区和民族矛盾爆发(3)地区霸权主义引发危机和冲突(4)北约原有的防御色彩尽失,成为美国插手别国事务的工具

A、(1)B、(1)(2)C、(1)(2)(3)D、(1)(2)(3)(4)

24、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执意部属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国家是

A、俄罗斯B、印度C、美国D、欧盟

25、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B、区域经济集团化

C、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D、知识经济

26、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1)市场经济制度(2)新科技革命(3)国际金融的发展(4)跨国公司

A、(1)B、(1)(2)C、(1)(2)(3)D、(1)(2)(3)(4)

27、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1)提供了发展机遇(2)处境并非总是有利(3)面临压力与挑战(4)是一柄双刃剑

A、(1)B、(1)(2)C、(1)(2)(3)D、(1)(2)(3)(4)

28、下列组织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特征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B、世界贸易组织C、亚太经合组织D、欧盟

29、下列组织或集团中国已经加入的是

(1)北美自由贸易区(2)世界贸易组织(3)亚太经合组织(4)欧盟

A、(1)(2)B、(3)(4)C、(2)(3)D、(1)(4)

30、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是

A、农业B、工业C、第三产业D、高新技术产业

32、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社会发展中应关注

A、和平与发展的关系B、理论与行动的关系

C、发展与环境的关系D、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33、当今世界中,中国与美国、俄罗斯的关系是

A、相互对立,相互排斥B、相互利用,相互依存

C、相互影响,相互学习D、相互竞争,相互制约

34、下列有关当今世界形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B、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格局形成

C、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明显加剧D、南北差别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

35、两极格局瓦解后将要建立的新格局,同两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两大国际格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不由主要的战胜国主宰确立B、需经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

C、要通过大国间的斗争和妥协D、最终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

36、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美国拒绝批准,实质上是

A、尊重各国进行核试验的权利B、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准备进行核试验

C、实现核裁军和核不扩散,减少核战争的威胁D、消灭核战争

37、下列不符合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是

A、国际组织的建立B、国际贸易增长缓慢

C、生产国际化大大加强D、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38、下列哪项不是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的因素

A、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B、现代科技的发展

C、争夺世界经济霸权D、各国经济依赖加深

39、自从2000年10月新一轮疯牛病危机在英国发生以来,一些欧洲国家已发现疯牛病和口蹄疫。同时,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严防疯牛病和口蹄疫进入本国。这表明,面对经济全球化,必须

A、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B、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C、维护国家经济安全D、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之中

40、有关专家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结果更多的将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打鱼吃小鱼”。“快鱼”之所以能吃掉“慢鱼”,是因为“快鱼”

A、产品创新速度快,更能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B、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C、技术更先进,劳动生产率更高

D、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41、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贫铀弹的使用多达94万枚,欧盟各国反映平静,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时使用贫铀弹却遭到欧美的反对,这种不同态度表明

A、贫铀弹也是核武器B、贫铀弹不是核武器

C、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D、人权不单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

42、美国总统布什上台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宣布要继续开发并部属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甚至以退出《反导条约》相威胁。这并不表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问题的最大障碍

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D、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43、1999年,中美就关于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边协定;2000年10月,美国总统又正式签署关于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法案。下列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国想利用中国进一步控制亚洲事务和亚太地区经济

B、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C、中美经济互补性强,双边贸易对双方经济发展都很重要

D、美国是西方最重要的国家,其科技力量是最先进的

44、2000年6月,朝韩首脑举行首次会晤,持续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朝鲜半岛问题终于开始解冻。这表明

A、地区性冲突将不复存在B、缓和是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趋势

C、中国面临的地区性竞争会有所缓和D、不同的社会制度完全可以融合

45、中国政府积极努力使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因为此举

A、符合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B、符合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要求

C、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D、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46、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社会制度的价值观不同B、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C、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D、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47、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新技术革命是最主要推动力(2)利益和风险机会均等(3)产物是知识经济的兴起(4)和区域集团化相互对立(5)发展中国家面临压力和挑战

A、(1)(2)B、(3)(4)C、(4)(5)D、(2)(4)

48、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A、可以平等地享受机遇承担风险B、起着共同的推动作用

C、处于不同的收益地位D、都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

49、目前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各部分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B、美国基本上实现了独霸世界的野心

C、它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的结果D、它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50、下列关于全球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西方主导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B、发展中国家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日益严重的挑战

C、旧的国际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D、区域集团化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应回避全球化进程

51、亚洲金融危机实质上反映了

A、发达国家操纵国际金融市场B、亚洲泡沫经济的破灭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D、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

52、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和特点,二战后,世界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格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过程和特点:

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演变过程。20世纪四五十年代,雅尔塔体系构筑了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特点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成为世界局势的最突出特点。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逐渐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点。

原因:

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先后遭到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欧共体的成立和日德两个经济大国的迅速崛起,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的强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冲击着两极格局。

美苏争霸,削弱了各自的力量,苏联内部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53、美苏两极格局中的基本矛盾有哪些?这些矛盾的发展变化是如何推动两极格局解体的?在两极格局下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

基本矛盾和如何推动两极格局具体:

(1)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愈演愈烈,对苏联造成极大的伤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西欧和日本崛起后,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第三世界国家和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原因:(1)以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2)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战后对法西斯残余势力也进行了处置,世界人民渴望和平。(3)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4)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5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二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心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材料三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侵入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受益的主要是哪些国家?

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3)据材料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55、《全球通史》一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中说:“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是以什么为开端或标志的?为什么?

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和殖民扩张。它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况,使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得以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归纳说明,促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其形成过程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因素:

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国家通过改革或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或通过革命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把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影响:一方面给这些地区人们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从客观上极大地冲击了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有人称其是一把双刃剑,你是怎么理解的?

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等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实质上资本在全球在新一轮扩张,加之发展中国家资金少、债务重、环境差,以及历史的、现实的其他问题,发展中国家往往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其经济安全、经济主权受到严峻的挑战,因而给国家、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发展带来威胁。

相关推荐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一节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案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东欧剧变的实质和方式;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要求学生认识: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3.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天,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还在实践和发展。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波兰、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剧变的经过,找出三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并以此深化学生对特定历史进程的分析和认识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苏联的解体。

二、本课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要点(板书,可制成投影片出示。)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显示教学提纲及资料

教学过程

引言导读:

本章引言共有三段。

第一段指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和消极影响。请同学们具体说明。内因是苏联东欧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挫折;消极影响是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第二段说明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的政治形势。请同学们说出其特点。(1.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局面和走向缓和的世界形势的总趋势;2.美国的霸权主义,一些地区、一些国家固有矛盾的激化,导致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3.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争取世界和平。)

第三段指出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经济局势的特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为改变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斗争。)

复习小结:导入新课

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为美苏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做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而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指出东欧制度的实质。)

课本的楷体字部分提供了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四国的变革情况,请同学们阅读后比较四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因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②面对动荡的政局,执政的共产党、工人党的妥协退让,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③反对派最终得逞,取得了政权。反对派夺权的方式有所不同。波兰等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而罗马尼亚则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交替。)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而南斯拉夫则分裂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奇维那、南斯拉夫联盟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克。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东欧诸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2.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导致东欧剧变的多方面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相比,现实的因素是主要的;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是主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比,主观因素是主要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经济因素是主要的。所以,东欧剧变诸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

二、苏联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曾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它的经济实力却一直不如美国。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苏联的经济实力,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改革困难重重,成效不大。

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则是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苏联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二)苏联解体

1.过程:“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一些试图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苏联高级官员于8月19日发动事变。这是在悬崖边上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但仅为期3天就宣告失败,“八一九”事件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机构,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的速度骤然加快。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六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复存在”。12月22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一面三色旗(俄罗斯联邦国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

2.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有关知识来议一议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

(答案要点:不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全力发展军事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民族政策中的偏差;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这里需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成功,所凭借的,归根到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如果说在苏联解体前欧洲处于两极对峙状态,而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苏联解体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时,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正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本课小结

1.列表小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表格如下:

2.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由学生讨论进行。经验教训的要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D)

A.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1990年苏联局势的动荡直接表现在(D)

①苏共中央全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②国民经济大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④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B)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第五章 复习


第一部分:重难点解析与总结(第1课时)

1.如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高二历史世界格局的变化


高二历史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80年代末90年代初)

3、实质: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阶段:80年代后期,各国经济困难,引起政局动荡——各国政党改革,放弃社会主

义,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通过大选上台。

3、概况

波兰:最早——团结工会执政(瓦文萨);民主德国:先剧变,后并入联邦德国实现统一

罗马尼亚:唯一发生突发性事件和流血事件发生剧变的国家;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并爆发地区性战争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4、原因:

(1)内因: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沿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弊甚多;改革没有突破就框架,酿成经济、政治危机,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2)外因: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二、苏联解体:

1、经过:

(1)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2)1988年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以“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复辟资本主义

(3)1990年苏联共产党放弃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4)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日益严重(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

(5)八一九事件爆发,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6)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7)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

(8)1991年建立独联体,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2)直接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三、苏东剧变的影响

1、标志着二战以来的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各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遭受的挫折

①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

②原有的社会主义大国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

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要困难的多,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④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严重影响。

⑤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唯一的苏联模式。

⑥苏东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五、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

(一)苏联社会的四大矛盾

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的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

理论上的民族团结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

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推行

理论上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苏共领导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

(二)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典型例题

1、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依然保持统一和强大,依据事实对这种观点加以分析评价。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解体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把苏联解体的主要错误推到他的身上则是错误的。

①在改革问题上,戈尔巴乔夫确有重大过失:指导思想有重大偏差——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没有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完全否认了苏共的光荣历史;对西方和平演变掉以轻心。

②然而,这不是戈尔巴乔夫一人的过错,这是苏共的过错,苏共没有把马克思的普遍原理和苏联的国情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以对苏联的解体,苏共要负主要责任。

“如无此改革,苏联还能保持统一和强大”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很多问题和矛盾,经济政治危机问题严重;加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搅乱了群众和干部的思想,所以仍然保持苏联的统一和强大是不可能的。

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有人预言社会主义制度将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你认为此预言是否正确?请选择一相关事例说明。

(一)判断:预言错误。

(二)理由:①未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叶障目,以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受挫,而否认社会发展规律。②苏联、东欧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略),不能据此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苏东剧变最多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行不通;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代表历史发展方向,并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三)例如: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这一过程长达几百年。(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到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

3、20世纪初到90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①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②对世界历史发展各有什么影响?③你对红旗升降有什么看法?

①由于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并且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红旗升起。

②这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世界历史进入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鼓舞推动了一战后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1991年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未能纠正的结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所造成。加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

④这打破了雅尔塔体系的两极格局,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使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明显增加,使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

⑤红旗在克里姆林宫的升降说明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其发展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前进的。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终结,而是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在挫折中吸取教训。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建设和外交政策上有何不同?两国建设后果怎样?中共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经济建设:

(苏)①苏俄在社会主义革命后,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②后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采取过分打击富农的政策,计划了阶级矛盾。③长期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④以压缩消费、扩大积累的办法积累资金,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⑤长期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使经济缺乏活力。⑥赫鲁晓夫及以后的历届政府改革失利,并严重削弱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中)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②采取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政策,保护和激发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关系:(苏)执行霸权主义政策,使苏联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中)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同大多数国家的友好互利合作关系。

结果:(苏)苏联经济困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吸取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

一、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世界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1)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俄、中

(2)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

①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美国企图独霸世界,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反对

②日本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地位

③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④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这些因素将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其中的根本因素在于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现在形成了日美欧三极竞争局面)

二、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紧张、动荡)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时代发展的主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

(1)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干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两极格局解体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冷战时期长期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随即爆发。

(3)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甚至还有所增加,一些地区爆发了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地区性战争。

三、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缓和、和平)

(1)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的进展: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对全球范围内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起到积极作用。

(2)一些地区的矛盾缓和:朝鲜南北方对话交流,2000年双方领导人在平壤会晤,发表共同宣言,推动了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

典型例题:

1、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是什么?导致该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趋势:由两极格局开始向多极化的演变。

因素及有关史实:

(1)美苏两霸的削弱:

①1973年底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相对衰弱。②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动摇。③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加上对外扩张的加强,国家陷入困境。④美苏争霸,使双方都遭到削弱,特别是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2)两大阵营瓦解,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①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开始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③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④60~70年代,东欧开始了摆脱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改革。

(3)第三世界崛起。

①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崩溃。②不结盟运动兴起,77国集团的组成及联合国中新兴国家力量的增强,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③第三世界建立了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如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石油战,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④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

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1、经济全球化

(1)迅速发展原因: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为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根本原因: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

(2)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从根本上讲,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3)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双刃剑):

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

②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安全和政治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如东南亚金融危机)

(4)世界贸易组织(WTO)建立(1995.1.1)——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

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2、区域经济集体化

(1)90年代形成的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欧洲联盟(1993年);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1991年中、台、香加入)

——在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体化的关系:

(1)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2)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矛盾:区域经济集团有排它性,有利于集团内部成员国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发展,但对集团外却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色彩,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却被人为割裂了,因而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

促进:经济集团也具有开放性,任何区域经济都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世界经济走上全球化的一个阶梯,即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两者在一段时间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

二、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可持续性发展

1、知识经济的兴起:

(1)原因:冷战结束后,经济科技领域内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速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

(2)开始:9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首先形成

(3)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

(1)提出: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2)意义: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

三、中国与世界多极化

(1)在世界多极化格局建立过程中,中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2)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已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3)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典型例题

二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有何特征?分别说明各个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第一时期: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特征: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单一化特征。

影响: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和推行霸权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美苏争霸,战略优势在美国。

(2)第二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特征: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经济上: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斗争。

政治上: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导致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崛起)

(3)第三时期:20世纪90年代到到21世纪初。特征:美、日、西欧仍占主导地位,但国际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世界经济朝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

影响: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定。由于美、日、西欧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考点回眸

择题部分高考曾考查过的知识点有: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等。材料解析题曾经考查过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问题,如2002年高考广东卷中考查过欧共体走向欧洲联盟的问题。

尚未考查过的知识点及其思考角度

①东欧剧变的本质和原因;②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原因;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美国的霸权主义及原因;④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地区性冲突及原因;⑤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原因;⑥知识经济形成的原因和作用;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⑧中国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中的作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重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实验器材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与外界的化学反应相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有什么特点(条件温和、效率高);在学习化学知识中,我们为了让一些化学反应更容易地进行,会使用催化剂,那无机物催化剂和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上,效率上有什么区别呢?

阅读问题探讨内容,进行相关的讨论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

幻灯片展示:酶的本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部分,完成讨论,并进行交流。

(三)酶的本质

方案一: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方案二: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实验,提出问题:

1.2号管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活化能的概念)

2.3、4号管中,FeCl3和过氧化氢酶起了什么作用。(说明催化剂并没有并没有提高分子的能量,而是把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降低了)

3.3、4号管中,哪个反应速度快?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方案一:学生进行实验

方案二: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

(四)酶的特性

1.复习实验,指出酶的高效性,也可以给出一些数据加以证明

2.用例题说明酶的专一性。可以简单介绍“钥匙-锁“学说(五)探究活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操作

揭示酶促反应的条件:最适温度和最适pH

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表达

(六)小节

让学生画概念图

练习略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

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辅助。

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来源: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图表辅助)学生随教师的讲授作出回应,特别是ATP和ADP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三)ATP的利用

理解:吸能反应与ATP合成想联系;放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

简介图5-7,细胞中能量的利用途径。(四)小结及例题

什么是ATP

ATP与ADP的转化,及其能量的变化

例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