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声音是什么

声音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8

声音是什么。

八年级物理指导教学书
课题:声音是什么(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编人XXX审核人:初二备课组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归纳能力。
②认识目标:
通过观察和归纳,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
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手段】分组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欣赏摇滚乐
(二)自学与互帮
1.自学内容一:P8活动1.1探究声音的产生
自学方法:
(1)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方法多。【友情提醒:1.注意安全2.最后一行器材自选】
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的不同点共同特点
一张纸
一根橡皮筋
一个笔帽
一杯水
归纳:①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把_______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疑:“正在”
2.自学内容二:P8活动1.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吗?
自学方法:
(1)生活经验:同学们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说明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中传播。
(2)探究: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体验:【友情提醒:1.敲打时力不要太大2.食指堵住双耳时注意安全】
①如图a,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另一同学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_______(能、不能)听到声音。该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到你的耳朵。
②如图b,把细绳的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另一同学再用铅笔轻轻敲打(力的大小、部位最好与上次相同)衣架时,你_______(能、不能)听到声音。这次听到声音与第一次听到的声音相同吗?__________。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
释疑:
结论:声音_______(能、不能)在固体中传播。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体验:将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装入薄塑料袋中后,慢慢的放入水中,你__________(还能、不能)听到音乐声。
结论:声音_______(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
猜想:声音_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器材:手机2部(或电铃1个)、抽气机1台、钟罩1个
设计实验:①将甲手机设置为响铃,如图装置在钟罩内,即当该手机接受到来电信号时,显示屏变亮,同时发出铃声。
②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当甲手机接到来电信号时,打开抽气机慢慢抽气。听铃声的变化。
现象:开始时,听到的铃声________(大、小)。后来,听到的铃声越________(大、小)。推理:当瓶内空气被抽完,即瓶内没有空气,为真空,我们将________(听到、听不到)的铃声。此时甲手机(声源)_________(仍在、不在)振动发声。
释疑:当抽气到一定程度时,又慢慢向瓶内放气,听到的铃声越________(大、小)。
结论:声音_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上所述,由大量实验可知: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中传播,但______在真空中传播。
(三)当堂检测:
l.悠扬的琴声靠的是琴弦的_________发声;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表明_________能够传声。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C.挂在胸前的哨子D.手臂振动
3.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传声B.传热C.导电D.通风
4.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D听到的铃声不变
(四)适度作业量:《必学教程》

延伸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是什么学案新版苏科版


声音是什么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声源的概念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了解声速,声波,声能等概念
【学习重点、难点】
1.声音的产生原理
2.把生活现象与声音原理想结合
【学习器材】
音叉,水槽,石块,发声芯片,广口瓶,声波展示仪
【学习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
问题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1.发现问题(学生自学)
当我们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附近时,你有什么感觉:
当把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是,你有什么感觉:
(展示演练):所以我们总结: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教师精讲):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发现问题(学生自学)
当敲击音叉使其振动发声时,仔细观察,(“能”或“不能”)观察到音叉的振动,这是因为:

(教师精讲):
可以将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观察小球的跳动。也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水面,可以看到水花四溅。这种实验的方法叫做叫转换法或放大法
(展示演练):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发声的例子,并解释其中包含的声学原理:

(教师精讲):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如果振动停止,发声也立即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立即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就没有了”。振动停止,只是产生声音停止,而原来的声音在介质中继续向前传播。

问题二:探究声音的传播
1.发现问题(学生自学)
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用铅笔轻轻敲击,你能听到声音吗?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中的呢?
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耳朵,再次用铅笔轻轻敲击,你能听到声音吗?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中的呢?
当你夏天在游泳池中潜水时,你能听到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吗?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的耳朵中的呢?
(展示演练):教师实验: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中,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声音有什么变化?
(教师精讲):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展示演练):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的结论呢?

二、声音是一种波
(教师精讲):展示声波展示仪中的弹簧的疏密波,声波也以类似的方式传播。
发现问题(学生自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有哪些现象或事实支持你的猜想?
短跑比赛中,裁判员是在看到远处发令枪冒烟的同同时听到枪声的吗?
那么如何计时更加的准确?
(教师精讲):许多事例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教师精讲):回声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到人的耳中,人耳听到的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听清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人距离障碍物至少要17m以上才能听清回声
(当堂检测):
1.学业水平测试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__________产生的,是通过________传入考生的耳朵的。
2.月球上的宇航员必须使用无线通讯工具才能互相通话。表明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最快的是()
A、钢轨B、湖水C、煤油D、空气
4.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总结评价):
项目小组自学得分小组展示得分小组堂清得分本人得分
得分

第一节电是什么


第一节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能通过“交流与讨论”认识验电器,通过观察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
3、能通过“试一试”归纳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学重点】
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电荷有两种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认识验电器,能说出验电器各部分的名称,归纳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原理及带电的多少。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分析得出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和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多少的原理。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把、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探究,组织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学生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2、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3、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说明]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
二、摩擦起电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学生思考、回答)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
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摩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回答)
三、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学生猜想)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学生思考归纳实验现象)
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说明]实验探究中要教育学生与别人合作,分析归纳结论时要分步骤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演示“迷你实验室”的实验。(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摩擦起电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四、验电器:
1、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生阅读、观察、思考)
2、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学生进行实验)
4、教师通过“加油站”介绍静电感应现象。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五、例题
[例1]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越梳头发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摩擦起电,越梳头发积聚的同种电荷越多,同种电荷相排斥。
[例2]三个带电或不带电小球甲、乙、丙,已知甲跟乙相排斥,乙和丙相吸引,如果乙带正电,则()
A.甲一定带负电B.丙一定带负电
C.丙可能不带电D.甲可能不带电
答案:C
[例3]:用经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这表明验电器原来()
A.带正电B.带负电
C.不带电D.以上三者均有可能
答案:A
六、课堂练习:P641、2。(完成练习,反馈矫正)
七、小结:
八、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电是什么
一、实验探究(一)二、实验探究(二)三、验电器
1、摩擦起电1、两种电荷:正电荷1、原理
2、物体带电负电荷2、构造
2、电荷间作用规律3、使用

【教学反思】

思想的声音


思想的声音
—诺贝尔奖获得者寄语中国青年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六位诺贝尔科学家获得者对中国青年的寄语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思想、精神的关注与探索。
2.在阅读中筛选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六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寄语中寓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1.课外查阅的资料的整理及科学家的观点的筛选与整理。
2.对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寄语的思想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自愿组合,分组合作到学校图书室或上网查阅诺贝尔及诺贝尔奖和文中六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办成小报或报告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源于智慧,并形成智慧之流,才是一种思想。人类前行的历史,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部智慧史或思想史。圆通的智慧,生动的人格,深刻的思想,如千年大江,流过现代流到将来也涛声依旧,又如天空中闪耀的星辰,光芒永恒。感知它们,野蛮就会变得文明,庸俗会变得崇高,愚昧会变得聪慧,狭隘会变得开阔。亲近这些思想大师吧,也走进这些思想吧,因为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今天,就让咱们一起走进《思想的声音吧》!
一、课题解说:
文题有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副标题是对主标题的补充说明。
二、作者简介:
1.让多塞(1916至今)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在巴黎大学血液免疫实验室工作。
2.福井谦一(1918—1998)日本化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前线电子”和“前线轨道”的概念,到60年代中期发现前线轨道的对称性可以解释和预测化学反应结果,创立前线轨道理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化学理论方面最重大成就之一。
3.西德尼奥尔特曼:
4.P.G德然纳:
5.乔治夏帕克,1924年8月1日出生于波兰,后移居法国,1946年成为法国公民,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探测器多丝正比计数管,在发明研制多种粒子探测器和多丝正比室方面功勋卓著,获奖。
6.詹斯C斯科(1918至今)与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一起获得1997年诺贝尔奖。
三、速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阐述:论述。
诚挚:诚恳真挚。
四、内容讲解:
教材精选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寄语。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指出成功并不取决于天赋,而是靠后天的培养和勤学,同时还需要有尊重个人兴趣的客观环境。而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要有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对于正处在学习阶段的青年或进行着科学研究的青年们尤为重要。
6位科学家的观点分别是:
让多塞:要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人应该是自由、独立、自尊的。只有尊重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人的作用。
福井谦一:要敬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注重对大自然的体验,只有体验才能认识大自然那无比的深奥,美丽与微妙。
西德尼奥尔特曼:读书,接受教育和努力工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P.G德然纳:关注自然,理解自然,生命科学和社会伦理将是科学研究的广阔领域。
乔治夏帕克:对人性本质的研究是重新确定的研究方向,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或是需要的,就不要怕晚。
詹斯C斯科:(1)要激发年轻人对科学和科学传播的兴趣。
(2)要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质疑人们已经接受的事物,努力拓展知识的疆界。关注研究过程,不强调结果,是一个科学家必备的素质。
(3)能够自由地交换信息,乐于思辨和系统地阐述问题,乐于追寻解决的办法,并能够体会出研究史的乐趣。
五、阅读价值取向:
1.从科学家成长的路上获得某种启示,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每一个人成长的路都可能不同,但成长需要精神的引导。
2.学习寄语这样一种文学样式,并在生活中能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