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9电是什么。
第十三章了解电路.
第一节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磨擦起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5、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重点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羽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反、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上、验电器。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板书课题:第十三章了解电路
第一节电是什么
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
积极思考回答
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电”有初步认识
一、磨擦起电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磨擦起电现象
(3)教师巡视观察指导
(4)教师归纳总结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一些物体被磨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磨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
思考回答
二、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咱电荷?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磨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
(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结论:被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民荷不同。
(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茶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时演示“迷你实验室”的实验
(6)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并介绍磨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磨擦起民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的转移。
三、验电器:
(1)提出问题:验电器的构造有哪些?依据什么原理构成的?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让学生观察实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提出问题。
(3)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4)教师通过“加油站”介绍静电感应现象。
(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人们对电的最初认识。
猜想
动手实验、认真观察
思考归纳实验现象
阅读课本、明确概念、观察实验、加深认识。
讨论、思考、回答
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中要教育学生与别人合作,分析归纳结论时要分步骤
注重实验操作的效果
?求目标,让学生小结
依据目标小结可以投投影目标
巩固练习:
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64-P65开放性作业。
完成练习,反馈矫正
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了解电路
第一节电是什么
一、实验探究(一)二、实验探究(二)验电器
1、磨擦起电1、两种电荷:正电荷1、原理
2物体带电负电荷2、构造
2、电荷间作用规律3、使用
延伸阅读
声音是什么
八年级物理指导教学书
课题:声音是什么(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编人XXX审核人:初二备课组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归纳能力。
②认识目标:
通过观察和归纳,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
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时间】(1学时)
【教学手段】分组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欣赏摇滚乐
(二)自学与互帮
1.自学内容一:P8活动1.1探究声音的产生
自学方法:
(1)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方法多。【友情提醒:1.注意安全2.最后一行器材自选】
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的不同点共同特点
一张纸
一根橡皮筋
一个笔帽
一杯水
归纳:①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把_______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_______。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疑:“正在”
2.自学内容二:P8活动1.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吗?
自学方法:
(1)生活经验:同学们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说明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中传播。
(2)探究: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体验:【友情提醒:1.敲打时力不要太大2.食指堵住双耳时注意安全】
①如图a,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另一同学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_______(能、不能)听到声音。该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到你的耳朵。
②如图b,把细绳的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另一同学再用铅笔轻轻敲打(力的大小、部位最好与上次相同)衣架时,你_______(能、不能)听到声音。这次听到声音与第一次听到的声音相同吗?__________。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
释疑:
结论:声音_______(能、不能)在固体中传播。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体验:将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装入薄塑料袋中后,慢慢的放入水中,你__________(还能、不能)听到音乐声。
结论:声音_______(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
猜想:声音_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器材:手机2部(或电铃1个)、抽气机1台、钟罩1个
设计实验:①将甲手机设置为响铃,如图装置在钟罩内,即当该手机接受到来电信号时,显示屏变亮,同时发出铃声。
②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当甲手机接到来电信号时,打开抽气机慢慢抽气。听铃声的变化。
现象:开始时,听到的铃声________(大、小)。后来,听到的铃声越________(大、小)。推理:当瓶内空气被抽完,即瓶内没有空气,为真空,我们将________(听到、听不到)的铃声。此时甲手机(声源)_________(仍在、不在)振动发声。
释疑:当抽气到一定程度时,又慢慢向瓶内放气,听到的铃声越________(大、小)。
结论:声音_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上所述,由大量实验可知: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中传播,但______在真空中传播。
(三)当堂检测:
l.悠扬的琴声靠的是琴弦的_________发声;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表明_________能够传声。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C.挂在胸前的哨子D.手臂振动
3.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A.传声B.传热C.导电D.通风
4.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D听到的铃声不变
(四)适度作业量:《必学教程》
电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功及其单位.
2.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
3.会用电功公式计算电功.
能力目标
1.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2.了解电能测量的仪表和方法.
情感目标
充分认识1度电的功能,养成节约电能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从能量转化角度出发,首先介绍了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使学生形成对电能概念的初步印象.然后指出电能转化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就是电流做功的过程.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电流做功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是通过实验完成的,但分析实验的过程要用到力学中功的概念,应做好铺垫.
教法建议
“电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建立不是一句话可以表述的.应当用学生已有的机械能、内能、化学能、光能的概念,在回顾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出电能.由电能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广泛性缩小建立概念的困难.运用书上的图帮助学生认识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初中电功的概念是从能的转化角度讲的,要求学生知道: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关于电功的计算应做好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电功的公式.
--方案
一.电流可以做功
水流可以推动水轮机转动做功,电流通过电动机可以使电动机转动起来而做功.
实验:在下图中,当开关闭合后,电流通过小电动机,能把砝码提升起来,砝码被提升的越高,表示电流做的功越多.
保持相同的通电时间,用变阻器改变小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两次提升砝码的高度会不一样.
电流通过小电动机做功过程中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电流做功电流做功电流做功电流做功
电炉发热电灯发光电扇转动电车开动
电流通过电炉时发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
通过电灯发热发亮是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电流通过电扇,扇叶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
电流通过电车的电动机做功过程中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我们把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用“W”表示.
二.电功
从实验知道,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U越大电流I越大,砝码被提升得高,说明电流做的功越多.
??如果保持电压和电流不变,通电的时间越长,砝码被提升的越高,也说明电流做的功越多.
1电功的计算公式
研究表明: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加在某一段电路两端电压为U,而U的单位是V,通过这段电路的电流I,而I的单位是A,通过这段电路的电流的时间为t,而t的单位是s,那么,电流过这段电路所做的功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W=UIt
这就是说: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2电功的单位:
电功的单位是焦耳
在生活中通过手电筒的电流,每秒钟做的功大约是1焦耳;
通过普通电灯泡的电流,每秒钟做的功一般是几十焦耳;
通过洗衣机中电动机的电流每秒钟做功是200焦耳左右.
而电力机车行驶1分钟电流做的功大约是3亿焦耳.
电功中焦耳这个单位很小,用起来不方便,实际应用中常用“度”作电功的单位,就是平常说的用了几度电的“度”.“度”在技术中叫做“千瓦时”,符号是“kW·h”
1度=3.6×106焦1kW·h=3.6×106J
在工农业生产中1度电有多大的作用呢?下面图中表示了1度电的作用.
电炉炼钢1.6kg生产化肥0.7kg采掘原煤105kg
灌概麦田330m2电车行驶0.85km机织棉布11m
三.电能表:
下图就是一个电能表
电功通常是用电能表来测定的,把电能接在电路中,电能表上的计数器就能将电流做的功记录下来.用电一段时间,只要将前、后两次计数器上的读数之差算出,就可知道这段时间所用电的度数.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1度电的作用;家庭浪费电情况的调查.
【组织形式】学生个人收集资料
【活动流程】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1度电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电功》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电功》”,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其实质。
(2)理解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千瓦时、度。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及读数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思想目标: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具
学生电源、开关、演示电压表、演示电流表、电动机模型、铁架台、投影仪“6V6W”、“6V3W”的灯泡各一个、导线若干条、50克砝码一个、细线约1米
五、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可以借助于水流来类比,提出电流也可以做功。演示课本图9-1所示的实验,通电后物体被提起,证明电流可以做功。并向学生提出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新课教学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电流做功的形式及实质
在刚才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向学生指明电流做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伴随着一些现象或变化等电流的效应的发生,如通电后电灯发热发光、电风扇转动、电饭锅发热、溶液会发生化学变化等,然后启发同学们思考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电流做功的例子,鼓励同学们大胆思考、踊跃发言,并及时表扬以肯定同学们的正确回答,最后教师作总结发言: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二阶段研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
研究电流做功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类比水流做功时与水压、水流、时间的关系来说明。然后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对电流做功进行定性研究,为了使实验操作简便和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可采用“比较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课本中“电流通过电动机做功”的实验,利用电灯发光强弱的变化来表现电流做功多少的方法,以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配合投影仪模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来增加实验的可见度,采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电功与电压、电流和时间的关系,在实验中注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具体的实验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先利用两灯串联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电压不同而灯的亮度不同来研究“电功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利用两灯并联时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电流不同而灯的亮度不同来研究“电功与电流”的关系;对于电功与通电时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只需稍加说明,不需要专门演示。最后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并写出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对于公式W=UIt要向学生强调公式中各个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并特别强调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即UIt必须是对应于“同一段电路(或同一个用电器)”的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它们具有“同一性”和“同时性”的特点。
第三阶段介绍电功的单位
电功的单位是焦耳(强调它与机械做功的单位焦耳相同,证明电功也是功),另外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对焦耳这个单位形成具体的印象。如通过手电筒小灯泡的电流,一秒钟做功约一焦耳,100瓦的白炽电灯正常工作时电流每秒钟做功100焦耳,家用空调器工作时电流每秒钟做功几千焦耳,通过这些实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焦耳这个单位形成感性的认识,还使学生体会到焦耳是个很小的单位,从而引出工农业生产和技术资料中使用的电功单位:度和千瓦时。提示学生知道电功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四阶段电能表的读数
出示电能表实物,说明电能表的作用,采用投影的方法让学生们练习电能表读数的方法。最后,结合课本图9-4,介绍一度电的作用,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第三环节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巩固新课教学
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检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1.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炉子通电后,电流做功,这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洗衣机的电动机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电流在某段电路上做的功等于电路两端的电压与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时间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W=UIt。
4.小刚同学家的电能表月初的示数是21658,月末的示数是22136,这个月小刚家用电47.8度。
5.一只灯泡接到6伏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是0.5安,则通电5分钟电流做了900焦耳的功?
6.把5题中的小灯泡若接到3伏的电路中,通电5分钟,电流做多少焦耳的功?并分析在这两种情况下电压、电流、电阻和电功率之比分别是多少?(分析电功时要提醒学生注意UIt的同一性和同时性。)
第四环节.小结本节知识目标,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九章电功和电功率
第一节电功
一电流做功的实质:
二研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
三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四电功的单位焦耳千瓦时度
1千瓦时=1度=3.6×106焦耳
五电能表的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