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16七年级上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湘教版)。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5.1数据的收集与抽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
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
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
妈妈:“啊!”
这个小孩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教学说明】通过情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探究: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生理需要,也是评价健康水平的一项基本指标,充足的睡眠是青少年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若请你了解本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你会怎么做?
【归纳结论】我们把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个对象称为个体.
我们对总体中每个个体都进行了调查,像这种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完成教材P141的“做一做”.
3.议一议:如果只对一篇英文文章中各字母出现次数所占百分比进行统计,其所得百分比能否代表所有英文文章中26个字母出现次数所占百分比?为什么?
4.动脑筋:为了了解下列情况,可以采用全面调查吗?如果不能,应该怎样调查?
(1)调查全校同学睡眠时间的情况.
(2)调查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3)为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调查某城镇10000户人家一年时间丢弃的塑料袋个数.
【归纳结论】当不必要或不可能对某一总体进行全面调查时,我们只要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来推断总体的情况,我们把这种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就组成了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个数叫做样本容量.
5.请举出一些只能采用抽样调查而不能采用全面调查的实例.
6.探究:1949年,美国某杂志报道,192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学生目前的年收入一般为25111美元.这一数据是耶鲁大学对与母校保持联系的校友的一次问卷调查后的统计结果.问这个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192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学生的年收入吗?为什么?
【归纳结论】抽样调查必须要求所抽取的样本能够代表总体(具有代表性),才能根据样本对总体作出推断,否则抽样调查的结果就会偏离总体情况.
如果在抽样调查时能保证每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入样本,那么我们把这种抽样方法称为简单随机抽样,所得到的样本称为简单随机样本.
7.请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简单随机抽样的例子.
8.动脑筋:某地教育部门为了了解本地区30000名中小学生(高中生9000人,初中生10000人,小学生11000人)的近视情况,计划进行抽样调查.
(1)能不能只调查高中生?
(2)若从该地区的中小学学生中抽取300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调查,你认为应当怎样抽取?
9.怎样收集数据呢?
【归纳结论】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为:(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选择调查方法;(4)具体进行调查;(5)记录调查结果.
【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为了解七年级100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情况,从中抽取了3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下列判断:①这种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法;②1000名学生是总体;③每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④300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⑤300名是样本的容量.其中正确的判断有(B)
A.1个B.2个C.3个D.4个
2.下列调查中,适合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A)
A.了解某班学生“50米跑”的成绩
B.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C.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
D.了解一批袋装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剂
3.为了了解某校初三年级400名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身高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样本是指(D)
A.400名学生B.50名学生
C.400名学生的身高D.50名学生的身高
4.下列采用的调查方式中,不合适的是(C)
A.为了解全国中学生的身高状况,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B.对载人航天器“神舟六号”零部件的检查,采用普查的方式
C.医生要了解某病人体内含有病毒的情况,需抽血进行化验,采用普查的方式
D.为了了解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5.要了解一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情况,下列观测方法最可靠的一种方法是(C)
A.一年中随机选中20天进行观测
B.一年中随机选中一个月进行连续观测
C.一年四季各随机选中一个月进行连续观测
D.一年四季各随机选中一个星期进行连续观测
6.下列调查工作需采用普查方式的是(D)
A.环保部门对淮河某段水域的水污染情况的调查
B.电视台对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
C.质检部门对各厂家生产的电池使用寿命的调查
D.企业在给职工做工作服前进行的尺寸大小的调查
7.为了考察一批(20000个)节能灯泡的使用寿命,宜采用的调查方式是;如果从中抽取15个灯泡进行试验,这个问题中的总体是,个体是,样本是.
答案:抽查调查,20000个灯泡的使用寿命,每一个灯泡的使用寿命,15个灯泡的使用寿命
8.我们扬州的旅游宣传口号是“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为了了解广大市民对这一旅游宣传口号的知晓率,应采用的合适的调查方式为.
答案:抽样调查
9.下列调查中,你认为应该采用哪种调查方式,并说出自己选择这一观点的理由.
(1)了解你们班同学周末时间是如何安排的;(普查)
(2)了解一批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抽样调查)
(3)了解我国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调查)
(4)要保证嫦娥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重要零部件采用何种方式检查.(普查)
(5)全国中学生的节水意识;(抽样调查)
(6)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抽样调查)
10.为了制定本市初中三个年级学生校服的生产计划,有关部门准备调查180名男生的身高.现有三种调查方案:
(1)测量体校中180名男子篮球、排球队员身高;
(2)查阅有关外地180名男生的身高资料;
(3)在本市的市区和郊区各任选一所重点中学、两所初级中学,在这六所学校有关年级(1)班中,用抽签的方法分别选出10名男生,然后测出他们的身高.
为了达到估计本市初中三个年级男生身高的目的,你认为哪一种调查方案比较合理?为什么?
解:略.
【教学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是总体、个体、抽样调查、样本和样本容量,并能够正确的分析.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习题5.1”中第2、3、4、8题.
延伸阅读
七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小结与复习学案湘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小结与复习学案湘教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七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小结与复习学案湘教版
数据的分析
基础盘点
1.新星中学的学生在为玉树地震献爱心的活动中,将省下的零用钱捐给了灾区,各班捐款数额(单位:元)如下:99,101,103,97,98,102,96,104,95,105,则该校平均每班捐款()
A.98元B.99元C.100元D.101元
2.为了调查某一路口某时段的汽车流量,记录了15天同一时段通过该路口的汽车辆数,其中有2天是142辆,2天是145辆,6天是156辆,5天是157辆.那么这15天在该时段通过该路口的汽车平均辆数为()A.146辆B.150辆C.153辆D.600辆
3.某班七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如下:5,5,6,,7,7,8.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6,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7B.6C.5.5D.5
4.对于数据组3,3,2,3,6,3,10,3,6,3,2.①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②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其中正确结论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考点呈现
考点1算术平均数2011年温州)某校艺术节演出中,5位评委给某个节目打分如下:9分,9.3分,8.9分,8.7分,9.1分,则该节目的平均得分是分
分析:将这5位评委该节目的平均得分(9+9.3+8.9+8.7+9.1)=9(分).
考点2中位数、众数
例2有9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他们的预赛成绩各不相同,现取其中前4名参加决赛,小红同学在知道自己成绩的情况下,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赛,还需要知道这9名同学成绩的()
A.众数B.中位数C.平均数D.前面一名学生的分数
解析:本题考查数据的分析.根据题意,要想进入前4名,必须知道第5名的成绩,也就是中位数.所以选B.
例3(2011贵阳)某市甲、乙、丙、丁四支中学生足球队在市级联赛中进球数分别为:77,6,5,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A.5B.6C.7D.6.5
分析:找出这四个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即得.
解:因为这四个数中7出现了2次,次数最多,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测试成绩/分甲乙丙笔试929095面试859580例4(2011年济宁市)某初中学校欲向高一级学校推荐一名学生,根据规定的推荐程序:首先由本年级200名学生民主投票,每人只能推荐一人(不设弃权票),选出了票数最多的甲、乙、丙三人,投票结果统计如图3,其次,对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各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图1是某同学根据上表绘制的一个不完整的条形图.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补全图1和图2.
(2)请计算每名候选人的得票数.
(3)若每名候选人得一票记1分,投票、笔试、面试三项得分按照2∶5∶3的比确定,计算三名候选人的平均成绩,成绩高的将被录取,应该录取谁?
分析:(1)由扇形统计图可知乙的百分率=1-34%-28%-8%=30%,从而可以补全扇形统计图,又由于甲的面试成绩是85分,所以也容易补全统计图.(2)利用200乘以相应的百分率即得.(3)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求得各自的平均数,进而加以比较决定.
解:(1)1-34%-28%-8%=30%,即图3中填30%,从表中易看出甲的面试成绩为85分.
(2)甲的票数:200×34%=68(票),乙的票数:200×30%=60(票),丙的票数:200×28%=56(票).
(3)甲的平均成绩:==85.1;乙的平均成绩:==85.5;丙的平均成绩:==82.7.
因为乙的平均成绩最高,所以应该录取乙.
误区点拨
1.确定中位数时,没有给数据排序
例1求数据3,4,3,2,5,5,2,5,4,1的中位数.
错解:中位数为5.
剖析:忽略了按大小排序,直接找出中间两个数据求平均数.
正解:按大小排序为:1,2,2,3,3,4,4,5,5,5,所以中位数是3.5.
2.对众数的概念理解不清例()班一次测验的成绩如下:得100分的2人,得95分的7人,得90分的14人,得80分的4人,得70分的5人,得60分的14人,求该班这次测验的众数.:众数为90分.剖析:虽然90分出现的次数最多,但60分也出现了14次,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不唯一.正解:众数是90分60分.,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则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是________.(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即可)
3.某公司销售部有五名销售员,2010年平均每人每月的销售额(单位:万元)分别是6,8,11,9,8.现公司需增加一名销售员,三人应聘试用期三个月,平均每人每月的销售额分别为:甲是上述数据的平均数,乙是中位数,丙是众数.最后正式录用三人中平均月销售额最高的人,应是.
4.为了解某班学生在暑假期间每周上网的时间,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对该班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有关数据如下表:
每周上网的时间(小时)011.522.533.54人数(人)2268121343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班学生每周上网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
(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3)请你根据(1)、(2)的结果,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会画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经历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模拟过程,了解抽样调查、样本、个体与总体等统计概念;学会从样本中分析、归纳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理解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学会制作频数分布表;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二、重点
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分层抽样的方法和样本的分析、归纳;
抽样调查、样本、总体等概念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全面调查的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
三、难点
绘制扇形统计图;
样本的抽取;
分层抽样方案的制定;
确定组距和组数。
四、知识框架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数据的整理:我们利用划记法整理数据,如下图所示,
2.数据的描述: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如下图所示:
3.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4.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显然,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5.抽样调查分类: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
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上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估计推断,对推断出可能出现的误差可以从概率意义上加以控制。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6.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7.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8.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为了使样本能够正确反映总体情况,对总体要有明确的规定;总体内所有观察单位必须是同质的;在抽取样本的过程中,必须遵守随机化原则;样本的观察单位还要有足够的数量。又称“子样”。按照一定的抽样规则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
9.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10.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也称次数。在一组依大小顺序排列的测量值中,当按一定的组距将其分组时出现在各组内的测量值的数目,即落在各类别(分组)中的数据个数。
如有一组测量数据,数据的总个数N=148最小的测量值Xmin=0.03,最大的测量值Xmax=31.67,按组距为△x=3.000将148个数据分为11组,其中分布在15.05~18.05范围内的数据有26个,则称该数据组的频数为26.
11.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n次试验,在这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n(A)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数。比值n(A)/n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并记为fn(A).用文字表示定义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是频率。
(1)当重复试验的次数n逐渐增大时,频率fn(A)呈现出稳定性,逐渐稳定于某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事件A的概率.这种“频率稳定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统计规律性。
(2)频率不等同于概率.由伯努利大数定理,当n趋向于无穷大的时候,频率fn(A)在一定意义下接近于概率P(A).频率公式:频数总体数量=频率
12.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13.频数分布直方图
14.列频数分布表的注意事项
运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一般先列出它的分布表,其中有几个常用的公式: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抽样数据总数;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数据总数×各组的频率=相应组的频数。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目的,是为了将频数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其中组距、组数起关键作用,分组过少,数据就非常集中;分组过多,数据就非常分散,这就掩盖了分布的特征,当数据在100以内时,一般分5~12组。
15.直方图的特点
通过长方形的高代表对应组的频数与组距的比(因为比是一个常数,为了画图和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高表示频数),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分布直方图。
它能:①清楚显示各组频数分布情况;②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16.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1)找出所有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算出它们的差。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确定分点。
(4)列出频数分布表。
(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三、经典例题
例1某班有50人,其中三好学生10人,优秀学生干部5人,在扇形统计图上表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人数的圆心角分别是()
A.720,360B.1000,500C.1200,600D.800,400
例2某音乐行出售三种音乐CD,即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为了表示这三种音乐唱片的销售量的百分比,应该用()
A.扇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条形统计图D.以上都可以
例3在一次抽样调查中收集了一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组,绘制了下面的频数分布表:
⑴已知最后一组(89.5-99.5)出现的频率为15%,则这一次抽样调查的容量是________.
⑵第三小组(69.5~79.5)的频数是_______,频率是________.
例4如图,是一位护士统计一位病人的体温变化图: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病人的最高体温是达多少?
⑵什么时间体温升得最快?
例5在一次抽样调查中收集了一些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组,绘制了下面的频数分布表:
⑴已知最后一组(89.5~99.5)出现的频率为15%,则这一次抽样调查的容量是________.
⑵第三小组(69.5~79.5)的频数是_______,频率是________.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点复习北师大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点复习北师大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点复习北师大版
1、总体: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2、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3、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4、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
5、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7、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
8、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在统计中,通常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9、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10、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1、频率分布的意义: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平均数和方差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样本中数据在各个小范围所占的比例的大小,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
12、研究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及有关概念
(1)研究样本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2)频率分布的有关概念
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频率: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样本容量n)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扇形统计图:利用圆与扇形来表示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即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13、统计图对统计的作用:
(1)可以清晰有效地表达数据。(2)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
(3)可以获得许多的信息。(4)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
14、各种统计图的优缺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