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知识点归纳湘教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13

七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知识点归纳湘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七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知识点归纳湘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知识点归纳湘教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一、知识点讲解:

1.平均数:

(1)算术

平均数:一组数据中,有n个数据

x1

,,则它们的算术平均数为

x1x2xn

n

.

(2)加权平均数:

若在一组数字中,出现次,出现次,,

出现次,那么

叫做、、、的加权平均数。其中,、、、分别是、、、的权.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权的表示方法:比、百分比、频数(人数、个数、次数等)。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4.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与联系相同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不同点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定义不同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2)、求法不同

平均数:用所有数据相加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需要计算才得求出。

中位数: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最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的求出不需或只需简单的计算。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不必计算就可求出。3)、个数不同

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具有惟一性,但众数有时不具有惟一性。在一组数据中,可能不止一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4)、代表不同

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大小,常用来一代表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

中位数:像一条分界线,将数据分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因此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众数:反映了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

x

这三个统计量虽反映有所不同,但都可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都可作为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5)、特点不同

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主要缺点是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这里的极端值是指偏大或偏小数。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没有影响;它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上的代表值,不受数据极端值的影响。

众数:与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率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其缺点是具有不惟一性,一组数据中可能会有一个众数,也可能会有多个或没有。6)、作用不同

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常用的数据代表值,比较可靠和稳定,因为它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反映出来的信息最充分。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整体平均情况,也可以用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标准。因此,它在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因为它只利用了部分数据。但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

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因为它也只利用了部分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

5.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的是数据的变化范围。6.方差:设有n个数据x1,x2,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1),,,xn,(x2),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xn)2,,

1

S2[(x1)2(x2)2(xn)2]

n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当一组数据比较小时可以用公式s

2

2

2

21

[(x12x22...xn2)nx]计算。n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

S

1

x12x22xn2n

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它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7.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衡量(或描述)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即波动大小)的指标,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区别:极差是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来反映数据的变化范围,主要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情况,对其他的数据的波动不敏感。

方差是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主要反映整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是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离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每个数年据的变化都将影响方差的结果,是一个对整组数据波动情况更敏感的指标。在实际使用时,往往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标准差实际是方差的一个变形,只是方差的单位是原数据单位的平方,而标准差的单位与原数据单位相同。

8.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

1.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3.描述数据4.分析数据5.撰写调查报告6.交流9.平均数、方差的三个运算性质

如果一组数据x1,x2,x3,,xn的平均数是x,方差是s。

2

那么(1)一组新数据x1+b,x2+b,x3+b,,xn+b的平均数是x+b,方差是s。

2

(2)一组新数据ax1,ax2,ax3,,axn的平均数是ax,方差是as.

22

(3)一组新数据ax1+b,ax2+b,ax3+b,,axn+b的平均数是ax+b,方差是as.二、典型例题:

22

1.5名同学目测同一本教科书的宽度时,产生的误差如下(单位:mm):2,2,1,1,0,则这组数据的极差为().

A.4mmB.3mmC.5mmD.0mm

2.小伟五次数学考试成绩分别为:86分,78分,80分,85分,92分,李老师想了解小伟数学学习变化情况,则李老师最关注小伟数学成绩的().A.平均数

B.众数

C.中位数

D.方差

3.一组数据的方差一定是().A.正数B.任意实数

C.负数

D.非负数

4.金华火腿闻名遐迩.某火腿公司有甲、乙、丙三台切割包装机,同时分装质量为500克的火腿心片.现从它们分装的火腿心片中各随机抽取10盒,经称量并计算得到质量的方差如表所示,你认为包装质量最稳定的切割包装机是().

A.甲B.乙C.丙D.不能确定

5.某地统计部门公布最近5年国民消费指数增长率分别为8.5%,9.2%,9.9%,10.2%,3.8%,业内人士评论说:“这五年消费指数增长率之间相当平稳”,从统计角度看,“增长率之间相当平稳”说明这组数据的哪个数据比较小().

A.方差B.平均数C.众数D.中位数

6.在一次射击测试中,甲、乙、丙、丁的平均环数均相同,而方差分别为8.7,6.5,9.1,7.7,则这四人中,射击成绩最稳定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7.一次数学测试后,随机抽取九年级二班5名学生的成绩如下:78,85,91,98,98.关于这组数据的错.误说法是()....A.极差是20

B.众数是98

C.中位数是91

D.平均数是91

8.若一组数据2,4,x,6,8的平均数是6,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A.

B.8

C.wWW.jAB88.CoM

D.40

9.我国著名的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4m,在它周围2km的附近,耸立的几座著名山峰的高度如下表:

则这七座山峰海拔高度的极差为m.

10.一组数据5,5,5,5,5的方差是.

11.对甲、乙两台机床生产的零件进行抽样测量.其平均数、方差计算结果如下:x甲=10,S甲2=0.02;机床乙:x乙=10,S乙2=0.06,由此可知:_________(“甲”或“乙”)机床性能好.

12.甲、乙两种产品进行对比实验,得知乙产品性能比甲产品性能更稳定,那么分析计算它们的方差S甲,

2

S乙的大小关系是.

2

13.一组数据1,2,3,x,5的平均数是3,则该组数据的方差是.14.已知数据a,b,c的方差是1,则4a,4b,4c的方差是.

15.甲、乙两台包装机同时包装质量为200g的糖果,从中各抽取10袋,测得其实际质量分别如下表:(单位:克)

(1)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与方差;

(2)从计算结果看,哪台包装机的10袋糖果的平均质量更接近200g?哪台包装机包装的10袋糖果质量比较稳定?

16.李明、王林两人参加奥赛班集训的11次测验成绩如下表:(单位:分)

(1)他们两人的平均成绩各是多少分?(2)他们两人的极差和方差各是多少?

(3)现要从中选一人参加比赛,历届比赛的成绩表明,成绩在98分以上才能进入决赛,你认为应选谁参加这次比赛呢,为什么?

(4)试分析两位同学的成绩特点,并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各提出一条建议.

17.某校为选拔参加2007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的选手,进行了集体培训.在集训期间进行了10次测试,假设其中两位同学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根据图表中所示的信息填写下表:

(2)这两位同学的测试成绩各有什么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说出一条即可)?

(3)为了使参赛选手取得好成绩,应选谁参加比赛?为什么?

延伸阅读

七年级数学下册《整式的乘法》知识点归纳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整式的乘法》知识点归纳湘教版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a·a=a,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a)=a,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b)=ab,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3.单项式的乘法: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相乘,只在一个因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指数写在积里.4.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m(a+b+c)=ma+mb+mc,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5.多项式的乘法:(a+b)·(c+d)=ac+ad+bc+bd,先用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6.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a+b)(a-b)=a-b,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2)完全平方公式:

①(a+b)=a+2ab+b,两个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②(a-b)=a-2ab+b,两个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③(a+b-c)=a+b+c+2ab-2ac-2bc,略.7.配方:

p

(1)若二次三项式x+px+q是完全平方式,则有关系式:q;

2

※(2)二次三项式ax+bx+c经过配方,总可以变为a(x-h)+k的形式,利用a(x-h)+k①可以判断ax+bx+c值的符号;②当x=h时,可求出ax+bx+c的最大(或最小)值k.1

※(3)注意:x2x2.

xx

2

2

2

222

1

2

8.同底数幂的除法:a÷a=a,底数不变,指数相减.9.零指数与负指数公式:(1)a=1(a≠0);a=

-n

mnm-n

1

an

-5

(2)有了负指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记录小于1的数,例如:0.0000201=2.01×10.

,(a≠0).注意:0,0无意义;

0-2

七年级数学下册《因式分解》知识点归纳湘教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因式分解》知识点归纳湘教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数学下册《因式分解》知识点归纳湘教版

第三章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

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因式分解。即:多项式几个整式的积例:axbx

13131

x(ab)3

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进行的一种恒等变形,是整式乘法的逆过程。2.因式分解的方法:

(1)提公因式法:

①定义: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个变形就是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公因式: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公因式可以是一个数字或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式

或多项式。

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字母——取各项都含有的字母

指数——取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

例:12a3b3c8a3b2c36a4b2c2的公因式是

解析:从多项式的系数和字母两部分来考虑,系数部分分别是12、-8、6,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为2;字母部

3232

分a3b3c,a3b2c3,a4b2c2都含有因式abc,故多项式的公因式是2abc.

②提公因式的步骤第一步:找出公因式;

第二步:提公因式并确定另一个因式,提公因式时,可用原多项式除以公因式,所得商即是提公因式后剩

下的另一个因式。

注意:提取公因式后,对另一个因式要注意整理并化简,务必使因式最简。多项式中第一项有负号的,要

先提取符号。

2233

例1:把12ab18ab24ab分解因式.

解析:本题的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是6,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是ab,故公因式为6ab。

2233

解:12ab18ab24ab

6ab(2a3b4a2b2)

例2:把多项式3(x4)x(4x)分解因式

解析:由于4x(x4),多项式3(x4)x(4x)可以变形为3(x4)x(x4),我们可以发现多项

式各项都含有公因式(x4),所以我们可以提取公因式(x4)后,再将多项式写成积的形式.解:3(x4)x(4x)=3(x4)x(x4)=(3x)(x4)

例3:把多项式x22x分解因式

解:x22x=(x22x)x(x2)(2)运用公式法

定义:把乘法公式反过来用,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a.逆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

b.逆用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3

3

2

2

c.逆用立方和公式:ab(ab)(aabb(拓展))

d.逆用立方差公式:a3b3(ab)(a2abb2(拓展))

注意:①公式中的字母可代表一个数、一个单项式或一个多项式。

②选择使用公式的方法:主要从项数上看,若多项式是二项式可考虑平方差公式;若多项式是三项

式,可考虑完全平方公式。

例1:因式分解a214a49

2

解:a14a49=(a7)2

例2:因式分解a2a(bc)(bc)解:a2a(bc)(bc)=(abc)(3)分组分解法(拓展)

①将多项式分组后能提公因式进行因式分解;例:把多项式abab1分解因式

解:abab1=(aba)(b1)=a(b1)(b1)(a1)(b1)②将多项式分组后能运用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22

例:将多项式a2ab1b因式分解

22

222

22

解:a2ab1b

=(a2abb)1(ab)1(ab1)(ab1)

2x(4)十字相乘法(形如(pq)xpq(xp)(xq)形式的多项式,可以考虑运用此种方法)

222

方法:常数项拆成两个因数p和q,这两数的和pq为一次项系数

x2(pq)xpq

x2(pq)xpq(xp)(xq)

例:分解因式x2x30分解因式x252x100补充点详解补充点详解

我们可以将-30分解成p×q的形式,我们可以将100分解成p×q的形式,使p+q=-1,p×q=-30,我们就有p=-6,使p+q=52,p×q=100,我们就有p=2,q=5或q=-6,p=5。q=50或q=2,p=50。

所以将多项式x2(pq)xpq可以分所以将多项式x2(pq)xpq可以分解为(xp)(xq)解为(xp)(xq)

x

x5

x2

-6

x50

x2x30(x6)(x5)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x252x100(x50)(x2)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

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一、例题解析

提公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一般要将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确定公因式的方法:

系数——取多项式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字母(或多项式因式)——取各项都含有的字母(或多项式因式)的最低次幂.【例1】分解因式:

⑴15aab

2n1

10abba(n为正整数)

2n

⑵4a2n1bm6an2bm1(m、n为大于1的自然数)

【巩固】分解因式:(xy)2n1(xz)(xy)2n2(yx)2n(yz),n为正整数.

【例2】先化简再求值,yxyxyxyx2,其中x2,y

2

求代数式的值:(3x2)2(2x1)(3x2)(2x1)2x(2x1)(23x),其中x.

3

1.2

22221

【例3】已知:bca2,求a(abc)b(cab)c(2b2c2a)的值.

33333

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a2b2(ab)(ab)

①公式左边形式上是一个二项式,且两项的符号相反;②每一项都可以化成某个数或式的平方形式;

③右边是这两个数或式的和与它们差的积,相当于两个一次二项式的积.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①左边相当于一个二次三项式;

②左边首末两项符号相同且均能写成某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式;

分解因式:x3(xyz)(yza)x2z(zxy)x2y(zxy)(xza).

③左边中间一项是这两个数或式的积的2倍,符号可正可负;

④右边是这两个数或式的和(或差)的完全平方,其和或差由左边中间一项的符号决定.一些需要了解的公式:

a3b3(ab)(a2abb2)a3b3(ab)(a2abb2)(ab)3a33a2b3ab2b3(ab)3a33a2b3ab2b3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归纳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归纳湘教版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相交线

相交线垂线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__________________定义:__________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相交线与平行线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的两直线平行判定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角互补平行线的性质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

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命题、定理

平移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如果两条直线只有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

图1

与互为邻补角。+=180°;+=180°;+=180°;+=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互为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90°时,⊥。

a

图2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a⊥b时,====90°。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一方,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图3

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图3中,共有对内错角:与是内错角;与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之间,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图3中,共有对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图4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则=;=。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4所示,如果a∥b,则+=180°;+=180°。

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8、平行线的判定:

图5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或=或=或=,则a∥b。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或=,则a∥b。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180°;

+=180°,则a∥b。

判定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9、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由和两部分组成,有和之分。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假命题。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它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10、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平移后,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平移性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①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②对应线段相等;③对应角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