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交流与文化传播》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九年级上册《交流与文化传播》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九年级上册《交流与文化传播》学案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马可·波罗东来的原因。知道《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的途径及意义,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应用。理解和平交往的意义。
(2)列表归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外传播的简况,培养学生整理材料、梳理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马可·波罗来华的经历及《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中国四大发明和阿拉伯数字传播的意义。
本课有关文化交流的内容杂,头绪多,知识面广,不易。掌握
多媒体教学法等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复习:1、列举有关古代战争与征服的事例,并谈谈你对战争与征服的看法。学生答:希波战争、亚历山大战争、罗马征服地中海和蒙古的西征;
看法:战争与政府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2、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虽然会发生战争与冲突,但和平交往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答: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华。导入新课。
二、新课探究
(一)马可波罗东来。
1、学生结合课本第一目第一段小字及插图讨论归纳马可波罗东来原因(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1)、是蒙古西征的结果。(2)、蒙古开放的政策
2请同学们结合其旅行路线图并阅读课本小字部分,概括他个人能来华的原因有哪些?(历经四年长途跋涉坚忍不拔等)
3、学生阅读本目大字,回答问题
(1)马可波罗是哪国人?来华的时间?受到谁的礼遇?
(2)《马可波罗行纪》的地位、内容及影响
师小结:《马可波罗行纪》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但马可波罗的这种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同时也更能使我们拥护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四大发明的知识。
(二)、四大发明外传
教师提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内容及出现时间,学生作答后自学课文,找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外传的时间、经过,再由教师以表格形式进行归纳:
四大发明
外传时间、经过
对欧洲的影响
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造纸术
7世纪前主要传往东亚、南亚,751年怛逻斯之战后经阿拉伯人西传
推动文化的普及和思想解放运动
促进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
火药
13世纪元代(蒙古西征)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火药武器
为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城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指南针
12世纪后期,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往欧洲
推动了欧洲大航海运动
印刷术
10世纪末起,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中东传入欧洲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繁荣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0---9这些数字的发明者是阿拉伯人吗?
(三)、阿拉伯数字
请同学阅读最后一目,回答:
1、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2、阿拉伯数字是如何改进和传播的?
3、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应用有何意义?
三、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8课交流与文化传播
1、马可波罗东来
2、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3、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阿拉伯总结加以传播
扩展阅读
九年级物理下册《信息与信息传播》学案分析苏教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信息与信息传播》学案分析苏教版
一、信息与信息传播
【设计意图】
本节中的几个内容是递进关系:首先阐明什么是信息,然后说明信息和信息传播的五次巨大变革,在这里要让学生通过大量事例去体会,当然由于学生年龄的制约,不必要也不可能地苛求“深刻”,但这个体验的教学过程是必须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好课本上图片,还要让学生在网上或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自制有线电报机和接收机的实验开放性强,所以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制作,这个电路并不复杂,大多数同学可以完成,然后活动的操作中将莫尔斯电码与字典“密码:相结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好奇心。最后让学生提出设想:应该怎样传播信息才更加合理?从而引入下一节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信息的定义,了解人类特有的信息有哪三种。
知道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的五次巨大变革,了解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发现这些工具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量的图片,生动活泼地展现知识
通过学生活动自制有线电报机和接收机让学生体验创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的五次巨大变革;自制有线电报机与接收机。
【教具和学具】
【课前准备】
大量的图片,活动17-1的实验器材,新华字典(注意版本)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
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一、引入新课
(5分钟)放映一段录像(学生上课举手、汽车转向灯亮、电话铃声响、电视广告等)
问:在刚才的录像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例子来说明信息无处不在吗?
问:那什么叫信息呢?
观看并思考
回答。
回答
阅读“信息快递”且回答
从身边熟悉的情景引入更亲切,更能体现信息的无处不在
二、信息传播
(10分钟)问:你知道蜜蜂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
问:你知道蚂蚁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
问:人类是怎能样来传递信息的?
讲:而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有的信息有三种:语言、符号、图像
讲:在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
引导学生观看五幅图片讲解每一次的作用是利用光、声进行信息的传递
是靠她那灵敏的触角来传递信息的
语言、手势、表情、颜色、符号、图像等
阅读“课本图17—1”并且思考这些图片的内在含义
在这里可以多举一些这样的例子,也可让学生讲他们所知道的。
三、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
(10分钟)问:信息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实际意义呢?
问:那怎么才能让信息有实际意义呢?
问: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有哪些?
再介绍一些早期的传播工具:海军用的手旗、灯光、擂鼓、鸣金、风筝邮、以邮行与以次行
让学生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不是
必须通过传播才有举一例:如病人去看病时只有告诉医生他的病情才行。
回答:烽火台、驿马、电报机、电话等。
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进一步放开的方法,让学生事前从网上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在课上进行汇报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再由教师加以点评,关键不在于对问题认识的深浅,而在于让学生体验收集资料的过程。四、活动:自制有线电报机与接收机
(15分钟)设计: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电路,分别在自己一方按下开关时,对方一侧的电灯就会发光。
指导完毕让学生看图17—6
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个图的设计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参照课本上的莫尔斯电码指导学生发“电报”
等学生发完后问:这种有线电报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问:请设想一下应该怎样传播信息才更加合理?先画电路图
连接电路并演示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讲感悟
学生思考
可以先让学生按自己设计的进行实验,并且试一试能否达到设计要求,这固然要花去一些时间,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好处的。五、总结与练习(5分钟)总结收获【教学资源】
在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息技术革命,其意义不亚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和人工取火。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由于人脑容易遗忘事情,一旦遗忘,信息就取不出来了。为了长期存储信息,如记数、记事等,就要创造一些符号代表语言,经过多少年代的发展,这些符号逐渐演变成文字,并固定了下来。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的发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技术与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联系。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教学评析】
九年级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叙述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中插图和地图的观察,形成识读图表的能力。
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通过学习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图片辅助法、探究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相关图片与地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马可·波罗人物图片,请同学们说出其人其事,进而总结马可·波罗──一个意大利人,在元朝生活了17年,由他口述的一部书曾风靡欧洲。他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新课: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投影显示]《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由学生在图中找出东西方的三条主要商路,第一条:经过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到达中亚然后经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再通过地中海运到西欧。第二条:由元大都经过海路到达亚洲东海岸经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再由水路运到西欧。第三条:由海路到红海,再由陆路到达埃及亚历山大港,再运到西欧。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些商路,东西方各国有哪些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生答:通过这条商路,东方的胡椒、肉桂等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源源不断地运到西欧,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火器,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教师引导:和中国往来最多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阿拉伯人。
教师出示讨论问题: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他们把中国的古代发明展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最重要的是他们改进了阿拉伯数字,并把他们传到欧洲。
教师引导:阿拉伯人注意把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他们不仅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且注意吸收别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阿拉伯文化。我们来看阿拉伯世界精神领袖穆罕默德的一句话。
[投影显示]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请同学看投影“阿拉伯数字”
教师提出问题:阿拉伯数字是由什么人发明创造的?为什么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示1-10这十个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发明有何作用?
教师引导:我们想象出许多种方法表示数字,但都没有阿拉伯数字简单快捷。因此,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作用。
教师引导:在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中,阿拉伯人起了一个沟通和纽带的作用,但是西方人也有直接来到东方,来了解东方的文明与神秘,他就是马可·波罗。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1、马可·波罗来中国的原因
教师引导: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17年,是什么吸引他来的呢?
学生回答:是元朝的强盛。国家统一,幅员辽阔,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中国的还陆交通十分发达。
教师总结:元朝国力强盛,便利的交通,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向往者。马可·波罗就是其中的一位。
[投影显示]《马可·波罗人物图片》及《马可·波罗一行离开威尼斯》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中有关马可·波罗来中国的过程及在中国生活工作的经历,并根据这些内容编演课本短剧。
(人物有:马可·波罗及其父亲和叔叔,元世祖,旁白)
[父亲]:马可·波罗,你为什么要跟去遥远的中国,这一去路途遥远,条件恶劣,你才只有17岁,能坚持了吗?
[马可·波罗]:我已经仰慕中国很久了,中国那里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古老的文化,我去中国就是要了解那里的一切,还有他的繁华富庶,都深深吸引着我,我一定不怕困难,请父亲准我。
[旁白]:(马可·波罗随着叙述的内容表演)马可·波罗一行从威尼斯出发,先到达地中海然后大沿“丝绸之路”东进,他们时而乘船,时而骑马,时而骑骆驼,时而步行。历经三年,终于到达元朝的都城大都。
[元世祖]:马可·波罗,你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在这里生活为我们元朝效命吧。
[旁白]:就这样,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汉语和蒙古语,曾奉命外出视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留下他的足迹,在中国生活了17年后,从海路回国。
2、《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教师引导:根据马可·波罗在中国的见闻,整理出的《马可·波罗行纪》可以说给整个欧洲带来了中国文明之光,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如何呢?
学生回答:他的《马可·波罗行纪》向西方展示了迷人的东方文明,介绍了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富有,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好往来。
教师引导: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有哪些重要的历史意义呢?请同学们展开讨论。
学生回答: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的联系和友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教师引导:那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国际交流的使者,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学生回答:要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学习和掌握西方的语言,有一个开放的国际意识。
教师总结:悠悠驼铃,漫漫古道,曾经往来过多少的使者,他们带着梦想,带着希望,为东西方的交流架起座座友谊的桥梁,阿拉伯人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天文学一一传入中国。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他的《马可·波罗行纪》为新航路的开辟奏响了前音。相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定能做到。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复习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复习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复习学案
1、知道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概况
2、了解外国贡使制度及贡使制度的没落
3、知道传教士利玛窦及《大清时宪历》
4、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
学习难点: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大清时宪历》
明清时期,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统称为东洋。贡,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贡使,进贡的使者。传教士基本指的是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
自主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和宝船图,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从知识链接中获取信息,与同学合作讨论,尝试解决合作探究题。
1、学生自主识读课本上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明朝前期,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郑和在20多年里,先后次下西洋。
②.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出发,最后到达,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到过个国家和地区,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
③、郑和下西洋扩大了和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2、根据下列表中的内容,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进行比较
项目
人物
航线
时间
人数
次数
规模
郑和
刘家港—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1405—1433年
27000人
7次
52艘
哥伦布
西班牙——巴拿马群岛
1492—1504年
12000人
3次
17艘
哥伦布为了找到一条从西方到达东方的新航线,结果发现美洲大陆,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你能否从上表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又一次前所未有壮举?
3、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
4、阅读材料:明末清初,一批欧洲传教士不畏艰辛,远涉重洋,接踵来华。他们的目的是要在中国传播天主教,让尽可能多的中国人信奉天主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背景、道德观念、语言礼俗都与欧洲不同。传教士要对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传教,困难是很多的。利玛窦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以学术叩门而入,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争取士大夫直到皇帝等统治阶层人物的支持,合儒补儒,以适合中国习俗的方式传教。
根据以上材料,找出传教士来华的目的及如何进行传教的?
5、说说利玛窦、汤若望的主要贡献。
导学方案57页自主测评;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结
1、导学方案59页深化拓展
2、课本82页课外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