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数学必修一全册教案(人教A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7-25

高一数学必修一全册教案(人教A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数学必修一全册教案(人教A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4、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问题
4、2、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1)
第一部分走进复习
【复习】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因式分解法
例如:解方程(1),(2)
(2)求根公式法
例如:解方程(1),(2)
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对一元二次方程
当△=时,无实数根
当△=时,有两个相等实根。
当△=时,有两个不等实根。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则

4、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性质
(1)当时,图象开口向上,,
当时,图象开口向下,,
(2)二次函数图象是抛物线,顶点为,,对称轴为
(3)当时,若,随的增大而增大,
若,随的增大而减小。
当时,若,随的增大而减小,
若,随的增大而增大。
5、一元二次不等式
应会解不等式:
(1)(2)(3)
(4)(5)
第二部分走进课堂
【探索新知】
(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根有正有负
例1.已知方程,分别在下列情况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①无实数根②有唯一解③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④无正根⑤只有一个正根⑥有两个不等正根

⑦有两个不等的非负根⑧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且负根的绝对值大
⑨至少有一个正根⑩至多有一个正根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控制在一个区间内
例2已知方程,分别在下列情况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①根都在(,4)内②根都大于

例3已知方程,分别在下列情况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①在[-1,2]内无解②在[-1,2]内只有一个解

反思总结:

第三部分走向课外
【课后作业】
1.已知A=,,若A∩=φ,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当为何值时,方程的根
(1)在,内;(2)都大于2?
3.方程在,有实数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4、2、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2)
第一部分走进复习
【复习】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
①无正根②只有一个正根③有两个不等正根
④有两个不等的非负根⑤有一个正根一个负根,且负根的绝对值大

⑥至少有一个正根⑦至多有一个正根
⑧根都在(,4)内⑨根都大于

2、一元二次方程根在一个区间内的问题
①在[-1,2]内无解②在[-1,2]内只有一个解

③在[-1,2]内有两个不同的解④在[-1,2]内有解

第二部分走进课堂
【探索新知】
(一)先求补集(补集思想)
例1、已知下列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例2、已知函数在区间[,1]上至少存在一实数c使>0,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基本初等函数
1、方程有实数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已知有正实数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方程有实数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4.若方程所有解都大于1,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第三部分走向课外
【课后作业】
1、当为何值时,的根
(1)都在,内;(2)一个大于4,另一个小于4(3)都小于2?

2、已知有两个不等实数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若方程所有解都在,内,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相关阅读

高一数学必修一复习教案(人教A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一数学必修一复习教案(人教A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必修一模块过关试题(1)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函数的定义域是
A.B.C.D.
2.如果幂函数的图象经过点,则的值等于
A、B、C、D、
3.已知是单调函数的一个零点,且则
A.B.
C.D.
4.下列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A.B.
C.D.
5.函数的图象为
A.B.C.D.
6.若偶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则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
A.B
CD
7.下面不等式成立的是
A.B.
C.D.
8.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满足,且当时,则等于
A.B.C.D.
9.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偶函数,则在区间上是
A.增函数B.减函数
C.先增后减函数D.先减后增函数
10.若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
A.B.C.D.
选择题答案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已知在映射下的对应元素是,则在映射下的对应元素是;
12.设为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时,,则时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
14.方程的解的个数为个.
15.=
三、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16.计算(6分)

17.(8分)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的定义域为集合;集合,若,求实数a的取值集合。

18.(8分)f(x)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在区间上递增,且有,求a的取值范围.
19.(8分)设某旅游景点每天的固定成本为元,门票每张为元,变动成本与购票进入旅游景点的人数的算术平方根成正比。一天购票人数为人时,该旅游景点收支平衡;一天购票人数超过人时,该旅游景点需另交保险费元。设每天的购票人数为人,赢利额为元。
⑴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
⑵该旅游景点希望在人数达到人时即不出现亏损,若用提高门票价格的措施,则每张门票至少要多少元(取整数)?
注:①利润=门票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②可选用数据:,,。
(1)求值;
(2)判断并证明该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3)若对任意的,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数学必修一过关检测(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函数的定义域是:
2.全集U={0,1,3,5,6,8},集合A={1,5,8},B={2},则集合:
A.{0,2,3,6}B.{0,3,6}C.{2,1,5,8}D.
3.已知集合:
A.(2,3)B.[-1,5]C.(-1,5)D.(-1,5]
4.下列函数是偶函数的是:
A.B.C.D.
5.化简:=:
A.4B.C.或4D.
6.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与的图像只能是: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任何实数,都成立
B.对于任何实数,都成立
C.对于任何实数,总有
D.对于任何正数,总有
8.如图所示的曲线是幂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已知分别取,l,,2四个值,则与曲线、、、相应的依次为:
A.2,1,,B.2,,1,
C.,1,2,D.,1,2,
9.函数的零点所在区间为:
A.B.C.D.
10.若指数函数在[-1,1]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1,则底数为:
A.B.C.D.
选择题答案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
12.已知,则.
13.已知,则.
14.方程的解是.
15.关于下列命题:
①若函数的定义域是{,则它的值域是
②若函数的定义域是,则它的值域是;
③若函数的值域是,则它的定义域一定是;
④若函数的值域是,则它的定义域是.
其中不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注:把你认为不正确的命题的序号都填上).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每小题满分6分)
不用计算器求下面式子的值:

17.(本小题满分8分)
已知全集,,,.
(1)求;
(2)求.

18.(本小题满分8分)
已知函数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且当≤0时,.
(1)现已画出函数在y轴左侧的图像,如图所示,请补出完整函数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写出函数的增区间;
(2)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和值域.

19.(本小题满分8分)
已知,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0.(本小题满分10分)
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判断的奇偶性;
(3)方程是否有根?如果有根,请求出一个长度为的区间,使;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注:区间的长度).

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学案


第一章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
第一部分走进预习
【预习】教材第3-5页
1、查阅大数学家康托尔(Contor)的材料。
2、初步掌握:①集合、元素的概念;集合如何按元素个数分类?
②集合、元素的记法
③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④集合的性质。
第二部分走进课堂
【探索新知】
在小学、初中我们就接触过“集合”一词。
例子:
(1)自然数集合、正整数集合、实数集合等。
(2)不等式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3)方程解的集合。
(4)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5)二次函数图像上点的集合。
(6)锐角三角形的集合
(7)二元一次方程解的集合。
(8)某班所有桌子的集合。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明确集合的概念。
问题1、从字面上看,怎样解释“集合”一词?
2、如果上面例子中的数、点、图形、数对和物体等称为“研究对象”,那么集合又是什么呢?
知识点一:1、集合、元素的概念

再看例子
(9)质数的集合。
(10)反比例函数图像上所有点。
(11)、、
(12)所有周长为20厘米的三角形。
问题3、从集合中元素个数看,上面例子(1)(2)(4)(5)(6)(7)(9)(10)(12)与例子(3)(8)(11)有什么不同?
知识点一2、有限集和无限集

指出: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Cantor(1845~1918)在十九世纪创立的,集合知识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为进一步研究数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知识点二集合、元素的记法
问题4、(1)集合、元素各用什么样的字母表示?

(2)、、、、等各表示什么集合?

知识点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阅读教材填空: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读作“___________”.
再用或填空:
1、6______N,______Q,_______Z,_______Q_______Q,
2、设不等式的解集为A,则5_______A,_______A

3、的解集为B,则_______B,_______B,_______B

问题5、元素a与集合A有几种可能的关系?

知识点四集合的性质
①确定性:
例子1、下列整体是集合吗?
①个子高的人的全体。②某本数学资料中难题的全体。③中国境内的海拔高的山峰的全体。

2、集合A中的元素由x=a+b(a∈Z,b∈Z)组成,判断下列元素与集合A的关系?
(1)0(2)(3)(活动形式:组内合作组间交流)

②互异性:
例子、集合M中的元素为1,x,x2-x,求x的范围?
(活动形式:独立完成小组内讨论小组间交流展示)

③无序性:

反思总结:

【课堂检测】
1、实数x,-x,|x|,是集合P中的元素,则P最多含()
A2个元素B3个元素C4个元素D5个元素
2、设a、b都是非零实数,y=++可能的取值为()
A.3B.3,2,1C.3,1,-1D.3,-1

反思总结:

【拓展提升】--活动与探究
数集A满足条件:若a∈A,则∈A(a≠1).
(1)若2∈A,试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2)设a∈A,写出A中所有元素.

第三部分走向课外
【课后作业】
1、设一边长为1且有一内角为40°的等腰三角形组成集合P,试问P中有多少个元素?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


课题:§1.1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belongto)A,记作aA(或aA)(举例)
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x2+3x+2}与{y|y=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三、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四、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4题
五、板书设计(略)

高一数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必修二全册导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2第一章
§2-1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
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
点.
(4)球:.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是()(图在教材P8T1(3))

6.已知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是r,R,且侧面面积等于两底面面积之和,求圆台的母线长。

7.如图,将一个长方体沿相邻三个面的对角线截出一个棱锥,求长方体的体积与剩下的几何体的体积的比。

8.一个正方体的顶点都在球面上,它的棱长是2cm,求球的体积与表面积。

强调(笔记):

【课末5分钟】知识整理、理解记忆要点
1.

2.
4.

【课后15分钟】自主落实,未懂则问
1.填空题:
(1)正方形边长扩大n倍,其面积扩大倍;长方体棱长扩大n倍,其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
(2)圆半径扩大n倍,其面积扩大倍;球半径扩大n倍,其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
(3)圆柱的底面不变,体积扩大到原来的n倍,则高扩大到原来的倍;反之,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倍。

2.已知各面均为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S-ABC的棱长为1,求它的表面积与体积。

3.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3cm,4cm,5cm,绕着三边旋转一周分别形成三个几何体,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