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历史教案:《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1-12-30

高三历史教案:《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三历史教案:《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史实,分析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理解这些措施使我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使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了解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探究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情境创设、史料研习、观点辩论、历史分析比较、探究学习等形式培养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探究历史的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三、教学策略

1.教学重点与难点

内阁制,军机处,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影响。

2.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第2课讲的是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第3课讲的是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通过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较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且得出结论: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然后展开本节课明清政治的教学。

【新课讲授】

一、明朝内阁制的建立

1.背景:明太祖废丞相

问题一:明太祖废相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胡惟庸案: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今属安徽)人。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wWw.jAb88.coM

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

设计意图:补充胡惟庸案具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来深入理解朱元璋废相的原因。即根本原因是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直接原因是丞相胡惟庸骄横专权。废相使得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同时也使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内阁应运而生。

2.过程

由学生看教材整理,教师用多媒体呈现。

设计意图:梳理内阁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一目了然。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问题二: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结合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宰相制和内阁制来认识内阁制的特点,明确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内阁制的确立有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

3.特点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3)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评价:加强君主专制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清初政治状况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南书房等。

2.清雍正设军机处

(1)设立原因

学生看材料回答: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设计意图:阅读古文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古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2)军机处的职能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设计意图:读古文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古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3)军机处的特点

简、速、密。

设计意图:读古文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古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4)军机处的评价

①简、精、速、密,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1.与蒙古的关系

明成祖封号蒙古地区部落,设奴儿干都司。

2.与西藏的关系

明制定僧官制度,修通四川至西藏的驿道。

清顺治赐封“达 赖喇嘛”。

康熙赐封“班 禅额尔 德尼”。

雍正设驻藏大臣。

3.与新疆的关系

清乾隆平定回部叛乱,设伊犁将军。

设计意图:配合地图,列举史实说明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四、拓展延伸

问题三:有人说,中国到目前为止,一共失去了三次追赶世界的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明清时期,我们第一次被西方落下;第二次是19世纪末,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以改革和革命的失败而错失良机;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内乱和封闭,使中国离世界越来越远……为什么说明清时期中国首次失去了追赶世界的历史性机遇?

材料:“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别人的观点引入这个问题,根据材料和教师的提示:首先,分析明清绝对君主专制的消极影响,即:①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②官场风气。使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③官僚机构。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其次,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而中国,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使学生认识到东西方文明已开始拉开差距,进一步深入理解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五、总结本课和本单元

问题四:简述从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变化过程。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西汉得到巩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汉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汉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隋唐逐渐完善。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进一步加强。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新发展。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一举措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达到顶峰。明朝建立后,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设计意图:让学生简述这一过程,得以回顾和整理已学知识,然后教师展示本单元的框架,并指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两条线索,即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不断缩小,以此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相关知识

高二历史教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课题

名称

必修1第1单元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共1课时

课型

综合解决课

课程

标准

考试说明

秦的统一、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

知识

情感

目标

2.1通过自主复习完全无误地归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三公九卿制的权责分工、郡县制的内容和与中央的关系。

2.2通过教师出示材料提醒能准确理解:皇帝制度的特征

2.3通过材料提示和小组探究能用专业术语归纳: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评价

2.4通过小组探究能比较准确的比较并归纳:分封制和郡县制

2.5通过秦朝统一和“大一统”制度建立的过程,感受秦始皇的伟大气魄和创新精神

能力

方法

目标

1.达成基本三维目标,并进行内化处理,构建相关知识体系。

2.养成良好的“课前-课堂-课后”三段复习训练方法和习惯,能复习巩固和反思提升。

3.通过老师帮助,学会并养成有效适合的解题技巧,追求成绩优效最大化。

4.学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有效的处理“课标-教材-资料”三者关系的方法。

重点难点

2.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特点、影响

2.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学习过程

评价任务(内容、问题、试题)

学习活动(方式、行为、策略)

【创设情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回忆……)。从P5可见,周天子分封诸侯,统治了整个黄河流域,但随着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实际上成为诸侯割据局面。那么谁什么时候统一中国,并扩大为P8的版图?他又如何能掌控全国,有效统治中国呢?

【模块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知道】

问题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8文本和地图,独立归纳秦朝建立的时间、地位、疆域四至、统一原因、意义?

一、秦朝统一:

时间:221B.C.都城:咸阳地位:P8第一个……

疆域:东辽东西陇西、北长城南南海

原因: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嬴政才能、策略正确)

意义:结束割据混战、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和第一个…、

促进中华民族形成…

【模块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重难点】

问题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阅读P9文本和图片,知道“皇帝”的来源,归纳皇帝制度的特征?

问题3:阅读教材P9文字、图片,归纳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权责分工及特征,并能画出简单的“中央官制结构图”。

问题4:思考教材P10“学思之窗”,结合上题“中央官制结构图”,小组合作探究“评价秦朝中央管制——三公九卿制度”?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特征: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

权责: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御史大夫(上传下达、监察百官);太尉(全国军务)

特征:以皇权为中心;专制统治

评价:①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升效率;②相互牵制、保证皇权;③朝议制度(知道)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创设情境】(2分钟)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感悟体会

【针对模块一】(5分钟)

教师呈现问题1;

学生阅读作答

教师智慧型指导教学,点评总结。

提醒学生阅读P10历史纵横,了解秦朝其他统一措施。

【针对模块二】(12分钟)

教师创设情境,呈现问题1-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3

展示解答问题2-3

学生合作解决问题4

展示解答问题4

教师智慧型指导教学,精简点评总结。

【模块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重难点】

【创设情境】西周疆域辽阔,于是周天子设置分封制大封诸侯以拱卫天子,然几百年后血缘关系淡薄而诸侯割据混战,周朝名存实亡。秦朝疆域更加空前广阔,秦始皇该如何维系稳定保证中央和皇帝的专制权力呢?

问题5: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兴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弟子同姓甚多,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伤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本段中王绾和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

问题6:阅读教材P10文本,归纳秦朝郡县制的特征,并尝试建立秦朝皇帝-中央-地方的政权结构图?并评价郡县制?

三、郡县制

(1)特征: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⑵评价: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探究1:阅读材料“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不同点,并回答P11“本课测评”?

分封制

郡县制

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内容

被封者爵位和封地世袭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有俸禄无封地

影响

诸侯国独立性相当强,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作为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

影响:P11奠定格局、历代沿袭

1.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2.郡县制与分封制:

①误以为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其实是对其的否定;

②误以为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其实应是郡县制的建立

【训练评价】

见《问题导读-训练评价单》

【针对模块三】(13分钟)

教师创设情境,

呈现问题5-6;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5

学生讨论解决问题6

学生展示解答问题5-6

教师智慧型指导教学,精简点评总结。

教师设置探究问题(3分钟)

学生分组探究讨论

教师总结提升

教师智慧型指导教学,精简点评总结。

教师点化误区,(2分钟)

学生吸收警醒

学生完成问题训练,

教师有效点评总结

教学

反思

1、本课情景创设,流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对学生评价应注从兴趣指数、行为指数、思维指数、达成指数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做智慧型的引导,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二历史教案:《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记忆口诀》教学设计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八旗制度

明设奴尔干都司,管辖东北欺女真。

努尔哈赤反大明,统一各部八旗兴。

军事组织八旗制,对外征战又农耕。

兵民合一促发展,巩固统治渐强盛。

2、后金改清(1636)

努尔哈赤国号金,赫图阿拉①为都城。

夺取明朝七十城,迁都沈阳称盛京。

联蒙攻明皇太极,改称满洲国号清。

漠南蒙古入版图,传子顺治旋驾崩。

3、入关统一

顺治入关两先锋,总兵三桂多尔衮。

击败大顺农民军,迁都北京又南征。

南北权贵多降清,剿灭南明小朝廷。

扬州殉难史可法,南征统一国初定。

二、专制主义的强化

1、控制中央①三大机构

清初官制仿朱明,内阁六部多决定。

阁部之上议政处②,限制皇权较典型。

康熙设置南书房③,三权制约权归君。

②设军机处

雍正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为亲信。

军用大事帝裁决,中央地方皆执行。

中央集权新标志,专制主义达峰顶。

2、控制地方

诏令地方军机处,行省区域普施行。

十八行省五将军,办事大臣辖藏青④。

督抚⑤将军帝任命,统治全国压人民。

3、控制思想

清朝狂兴文字狱,顺康雍乾⑥渐攀升。

①文字狱

加强专制树权威,压制汉人防抗争。

清朝字狱多危害,禁锢思想害贤能。

社会恐怖人自危,阻碍社会向前进。

②八股取士

明清科举有变更,科举出题唯儒经。

八股取士育顺臣,光绪维新曾废停。

三、主要帝王的活动

1、顺治措施①政治

入关迁都灭南明,设立阁部仿朱明。

权高议政王大臣,限制皇权字狱兴。

②其他

五世达赖受赐封⑦,闭关锁国禁海令。

2、康熙措施①政治

加强专制南书房,大兴字狱害臣民。

固定丁数“更名田”,田赋政策利农民。

②民族

西北平定噶尔丹,西南班禅受册封⑧。

剿抚并用平“三藩”⑨,收复台湾海疆靖。

③外交两败俄军订条约⑩,引进西学开海禁。

3、雍正措施①政治

强化专制军机处,军机大臣传帝命。

大兴字狱害贤能,虚设议政王大臣。

②经济

“摊丁入亩”地丁银,经济发展人口增。

③民族

参赞大臣辖蒙古,乌里雅苏台将军。

西南西藏驻大臣,改土归流全推进。

④外交

西方教士乱朝政,清朝禁教西学停。

4、乾隆措施①政治

清朝乾隆盛衰分,大兴字狱达峰顶。

新疆平叛设将军[11],永久驻军边疆靖。

②民族

喜迎渥巴锡回归,金瓶掣鉴[12]定传人。

③其他

《四库全书》纪昀编,后期国衰殖民侵。

[注释]

①赫图阿拉:在今辽宁新宾。②议政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办公处所,这里指议政王大臣会议。③南书房:康熙帝设立、挑选翰林院学士当值,主要职责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④藏青:指西藏、青海。⑤督抚:指总督巡抚。⑥顺康雍乾:指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⑦赐封:指顺治帝赐封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⑧册封:指康熙赐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⑨三藩:指康熙年间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平西王吴三桂。⑩条约:指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1]设将军: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12]金瓶掣鉴:乾隆年间赐于西藏地方政府金瓶,规定驻藏大臣主持让喇嘛诵经掣鉴,决定中鉴“灵童”,经朝廷批准成为新一代达赖或班禅。

2017高三历史复习资料: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7高三历史复习资料: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一单元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1.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等是世袭的,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二、如何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1.确立标志: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3.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

4.内部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即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5.发展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同时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旧人教版高三)”,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北宋建立统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加强
[基本理论]
1.北宋政权的建立是顺应了五代十国时代的统一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
3.北宋科举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的政权基础,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力培养]
1.分析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与影响评价。
[教具教法]插图,地图。讲述,列举,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讨论五代十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有哪些?导入。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强了国力,后期经济的发展;三是统治者自身努力与准备。
提示同学注意,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曾经经历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四是都发生在我国政治的中心地区北方;五是改变后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尤其是创立了一系列制度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国初的统治者都与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举制有关。
宋建立后,中国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货币的扩大,火药武器的发明,罗盘针的运用于航海,炼铁高炉的发明,水力纺织机的发明,造船技术的发展,都出现在宋朝。
宋,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传统科技呈现巅峰状态。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与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2.结束分裂局面。战略方针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难”,基本削平南方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资料]南唐后主李煜故事。前引。975年,宋军直抵金陵城下,李不是动员抵抗,而是派特使向太祖苦苦哀求,说经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乞求缓师。宋太祖闻言大怒,“说什么江南有无过失,岂不闻天下一家?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鼾睡!”976年初,破城。时李煜于静居寺听和尚讲经,肉袒出降,后自记曰“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资料]“赵匡胤(宋太祖)千里送京娘”。
[提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只是将汉族生活的大部分区域统一进来,所以,这一时期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
[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
2.措施。
(1)集中军权。
A.解除了统兵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将他们调至外地充任节度使,继而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C.设立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使二者牵制。
D.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领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防止武将专权。
E.将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入选禁军。
F.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强干弱支”,“内外迁制”。
[资料]
赵匡胤,一介武夫出身,为防止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尽力削弱地方权力,一切收归中央,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统得过死,形成负面效应。
五代时期,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也”。赵氏深知,故杯酒释兵权中,自叹不快乐,臣问何故,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人生如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宋代的军事组织:将过去征兵制改为募兵制,禁军与厢军为政府职业军,北宋初90年中,兵员数直线上升:如初为37.8万人,至1041年(岳飞时代)达125.9万人。另有乡军、蕃军,不算正规军。宋又实施养兵政策。每一地灾荒,政府即招兵,意为常有乱民而少有乱兵。
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如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时达24000人,这还不包括侯补官僚。官不管事却待遇优厚。
(2)集中行政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
A.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B.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C.设立三司管理财政收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派文臣知州,通判监督知州,可直接上报皇帝,各州公文须二职联合署名方有效,使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3)集中财权与司法权。
A.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了中央,扭转了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
[资料]路。
3.评价。
(1)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消极方面。史称“三冗地积”,即冗官、冗税、冗兵,积贫、积弱。
A.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
B.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C.地方财政困难。
[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分析得出以上评价?
三.科举制的发展。
1.措施。
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B.严格考试程序,使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称“天子门生”。
C.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最主要的科目。
D.考试方法上实施糊名制,防止舞弊。
E.录取名额比唐大增,宋太宗在位二十余年,科举取十近万人。
[资料]宋代科举科目多,大体有进士、明经、诸科、制科、童子、武举等。进士最重要,其考试内容为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于诗赋和策论。前三名别称状元、榜眼、探花。
防舞弊严格,有锁院制度,考官确定后,即锁于贡院中,中断与外界联系。另有弥封。考后将试卷姓名、籍贯糊上交判卷者,直至成绩公布后方拆封。誊录,防止写标记和暗号,由人专抄。别试,对考官子弟专设,另派人监考、阅卷。权贵子弟往往多复试一次,以判断有无利用职权提高成绩现象。
2.评价。为地方阶级各阶层入仕途开展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
[提问]如何就具体措施评价这是科举制的发展,并说明其负面作用。
[课堂小结]联系前代历史,将秦至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加以罗列。归纳科举制产生发展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