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高中历史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复习提示

1、掌握历朝统治者对西部的管理和开发。

2、西部地区的范围:中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12个省区及湖北省的恩施、湖南省的湘西两个自治州。

3、联系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①青藏铁路;②西电东送;③西气东输;④南水北调)。

4、联系现在实行的西部开发,了解西部六省三区一市的概况。西部地区区域辽阔,占全国面积的55%;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50%以上,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草原面积占全国的55.9%,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6%;矿产资源中钛、铜、汞、铅、锌储量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

5、西部地区旅游景点:丝绸之路遗迹,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都江堰、布达拉宫等。

6、西部大开发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体现了国家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职能,是资源配置中的重大经济问题。

7、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等。

●知识梳理

春秋战国到西汉:西部地区的发展程度明显超过东部,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当时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1、战国时期:①秦国经商鞅变法,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②都江堰的修建,为川西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

2、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

3、西汉:①关中地区修建了六辅渠、白渠等水利丁程;②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的序幕。③西域都护设置,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④丝绸之路开通。⑤西汉政府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同西南的联系。

4、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5、三国时期:①蜀国农业迅速发展;②诸葛亮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6、隋唐时期:①隋炀帝派人去西域;②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着眼于综合开发,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利益,不搞民族歧视。④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同唐朝的联系不断加强;⑤云南西北的南诏,经济文化迅速发展;⑥益州的丝织业和造纸业十分出名。

7、宋元时期:①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兴起了西夏王国;②元朝对西域开发治理,实行全方位开发;实行军屯、民屯,促进冶炼业、纺染业的发展;统一货币,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重用少数民族人才。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归人中央版图;③在边远的云南地区建立了行省;④四川地区的丝织业在北宋时期水平最高;⑤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西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经济破坏严重。

8、元明两代:在云南和贵州设立行省,将云贵高原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开发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明代后关闭嘉峪关,对今新疆地区的控制削弱,对西北地区的发展起了负面作用。

9、明清时期:①成都在明代成为茶叶市场;②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发生长时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摧残。清初实行的“湖广填四川”是中央政府进行恢复性开发的重大措施,对地区经济开发起了积极作用。③平定分裂分子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和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④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吸引外商从事贸易,撤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清代后期在新疆建省,并大量移民实边,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⑤云南地区在清代开采铜矿较多;⑥清朝时确立了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⑦清朝在西宁设置办事大臣辖区。

10、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①19世纪70~80年代,云南、西藏、新疆人民抗击英、俄的侵略。②1875~187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1年中国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③1913年,英国策动西藏亲英分子闹“独立”,中英两国就西藏主权问题反复交涉,中国政府强调对西藏不容置疑的主权,并一直拒绝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④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⑤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云、贵、川、甘、陕等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⑦抗日战争时期,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⑧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许多近代企业从华北、华东、华中迁到西南、西北各地,增强了西部的经济实力。

11、新中国时期:①新中国建立后,和平解放云南、西康的广大地区,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③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在西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④1958年后,西部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⑤1957~1966年,在西部建成成昆铁路和兰新铁路。⑥1966~1976年,国民经济在动乱中缓慢发展,西部地区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⑦西昌和酒泉成为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较快发展。⑨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升华认识

1、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①政治中心的东移或南移。②战乱的影响。③自然条件的影响。④无节制地开发。⑤近代以来,随着与西方国家通商增多,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而西部地区则严重落后,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到解放前,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已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中、西部地区快。⑥改革开放,首先是沿海地区的开放。

2、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相关阅读

专题40世界历史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专题40世界历史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中国历史上的能源:

古代中国已经掌握对生物能的利用,如人力、木材、畜力。从春秋后期起,人们就会用木炭做治铁燃料。西汉开始用煤做冶铁燃料。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开始利用石油、天燃气,当时人们详细记录了酒泉、龟兹等地对石油的利用情况,掌握了石油照明、治病、润滑的道理,甚至在军事上使用石油火攻。宋元时期,煤的开采量很大,煤开始用于冶炼钢。明朝时,为了提高冶炼质量,焦炭已成为冶炼金属的燃料。19世纪后期,洋务派官员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清政府办机器采煤业,在天津设立了开平煤矿。建国后,为了摘掉“贫油”的帽子,依靠自力更生,建立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1965年我国石油实现全部自给。改革开放后,建成了山西安太堡煤矿,特别是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等建立,基本满足了我国部分地区的用电需要。

2.世界历史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高考

①煤炭的开发和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煤矿开采迅速发展,高考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高考蒸汽轮船先后出现。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高考高考

②电力的开发和利用:19世纪末,高考自然科学理论的进步,高考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高考麦克斯韦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成为可能。高考为此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电力开始成为新能源,高考电灯、高考电车、电影、电话、电报等相继问世,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高考

③石油的开采和利用:近代化学的进步,拉瓦锡的燃烧和氧化原理;道尔顿的原子论;19世纪中期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为石油化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内燃机;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的产生和发展;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内燃机交通工具相继问世,高考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

石油作为现代最重要最普遍使用的能源,高考对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没有把石油等重要能源物资列入禁运范围。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高考为此美国采取了限制和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的措施。高考日本为了夺取战略物资,发动了太平洋战争。高考

由于西亚海湾地区石油蕴藏丰富,成为帝国主义长期争夺和控制的焦点。2003年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1960年西亚国家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家进行斗争。70年代以后,西亚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国的石油资源。一方面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另一方面努力变革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石油化工和其它工业,改善农业,建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对西方国家实行能源制裁,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匀,导致西亚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矛盾不断,从而引发了地区局势的动荡,如两伊战争、海湾战争。高考

④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条件具备成为可能。物理学的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妇发现、提炼出“镭”;高考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e2高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各国的需要。高考

高考二战中,美国提出“曼哈顿计划”,制造原子弹,1945年美国成功制造了原子弹;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20世纪60年代中国成功地研制成原子弹、氢弹和导弹;20世纪90年代中国初步建成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服务于人类。高考

高考核能的和平开发与利用,是人类能源开发利用的一场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核能用于军事,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高考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高考它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但也造成了伤亡和后遗症。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全。70年代高考,美苏在限制战略核武器方面达成一系列协议。在防止核军备竞赛和核扩散方面,高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83年,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消除战略核导弹威胁,美苏在核军备竞赛中,美国处于优势地位。美国退出《反导弹条约》;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例》;印度、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成功。高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导读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法国大革命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4)中国的辛亥革命

(5)新民主义革命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8)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

(10)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

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

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

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3.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4.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5.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6.改革的结束

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7.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注意: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8.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9.评价改革的标准

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10.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

王朝初期:

①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

②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

③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

④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11.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艰巨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多样性: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三、重大改革简要回顾

中国

社会

历程

世界

(一)奴隶社会的改革

1.梭伦改革

背景:

①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改革的阶级基础)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

措施内容影响

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评价:

积极性:①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局限性: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①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续存。②贵族凭借血缘门第,照样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③享有公民权的人在其人口中只占十分之一。所以,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特点:“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

2.克里斯提尼改革

3.伯里克利改革

4.管仲改革

5.鲁国“初税亩”

梭伦改革与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都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但只是量变,没有达到质的变化,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故都没有促使社会性质的转变。

(二)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大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战争频繁。

④文化:百家争鸣

背景:

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制定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成功原因:

①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②商鞅变法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地主阶级:变法保证了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农民:奖励军功,有利于农民参与到政权中来,奖励耕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建立县制,且强调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顺利的贯彻执行。

④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⑤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⑥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体评价:

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措施内容作用

前期

冯太后主持

重点

建新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后期

孝文帝主持

重点

汉化迁都洛阳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成功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特点:

①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

②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影响: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3.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4、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封建改革:埃及的阿里改革

5、中国近代清王朝的封建改革: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和“预备立宪”

对封建主义改革的小结:

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

(1)欧洲的宗教改革

背景:

①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

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

思想文化领域:垄断教育、思想、文化,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影响无处不在

②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天主教会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是各国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③民族国家的发展(政权与教权矛盾加深,天主教会成为各国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④文艺复兴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强大冲击,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

⑤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对宗教改革影响深远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原因1、根本原因: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3、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目的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时间1517年开始

经过1、开始:“九十五条论纲”

时间:1517年

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内容主张评价

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教会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影响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2、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

3、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4、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加尔文宗教改革

背景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时间1536年开始

内容主张评价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神职人员选举产生)

8、建立政教合一政权(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作用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2、净化了社会风气

3、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5、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局限镇压异端,判处异端死刑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4、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推动

发起者国王亨利八世

时间1532年开始,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

动机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

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内容1、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2、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3、保留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教义和仪式

4、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特点1、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地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

2、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影响1、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2、使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大多财产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比较保守的,在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后出现清教运动。

结果:建立了不受罗马教会控制的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

历史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②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④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目的: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2.确立资本主义的改革

(1)农奴制改革

背景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的涌动,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原因)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

目的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焦点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时间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内容二一九法令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

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

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结果成功外部力量的推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

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

评价进步性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3、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表现: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影响: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

3、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性质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明治维新

历史条件德川幕府的腐败封建统治表现影响

政治实行幕藩体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实权在幕府将军手中,地方设“藩”实际上是封建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皇、士(将军、大名、中下级武士),农、工、商、贱民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本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要求改变现状,成为改革的主力和领导者

外交采取“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9世纪上半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而领主土地所有制和幕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进步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西方列强的殖民侵入影响

1、使之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民族经济遭到打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剧增,社会危机的加剧

2、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3、更加暴露幕府腐朽、虚弱,使之成为众矢之

4、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不满政治上无权;西南诸藩大名不满现状;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进一步动摇幕府统治基础

5、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

西南诸藩,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后来倒幕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过程尊王攘夷运动结果失败

原因:尊攘派对幕府存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幕府对尊攘派的严厉镇压以及西方列强的围攻

倒幕运动原因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要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必须推翻幕府的统治

结果1、打败幕府

2、1868新政府改元“明治”。1869年,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明治维新政治-----废旧建新废藩置县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四民平等”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本,这就建立了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制定宪法1889年宪法虽然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经济-----发展新经济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改革土地制度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影响: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改革地税内容: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殖产兴业”内容:

1、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2、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3、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措施:①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②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影响:

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文教-----倡导“文明开化”了解西方,宣扬启蒙思想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宣扬启蒙思想,代表人物福泽渝吉,以天赋人权为理念,宣扬平等自由

改革教育内容: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作用: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局限: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和魂洋才”

生活习俗西化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

文明开化政策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化

军事-----建立新军队措施:1、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2、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

3、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

4、现代化军工企业

5、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局限:效忠天皇(皇军),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作用: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

结果1、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2、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性质为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作用1、政治上: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民主化,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2、经济上: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3、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4、社会面貌:打破旧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国际地位: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逐步成为列强

局限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忠君思想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实行专制主义,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实行华族制度意味着新的不平等;有所谓“全盘西化”的极端化倾向等)

2、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侵略琉球与朝鲜,侵略中国,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4)戊戌变法

历史根源社会背景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

表现: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

经济、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间:19世纪末

原因:

特点:

影响: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潮产生时间:产生条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作用:局限:

指导思想维新思潮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过程开始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发展主要事件:

1、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良派还办了《湘报》。

2、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3、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4、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高潮“百日维新”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内容作用局限

政治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革旧制:①改订律例

②裁撤冗员

③澄清吏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

经济颁布新法:

①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②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③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改革旧制: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颁布新法:

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②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③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④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旧制: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颁布新法:

①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②添置船舰,扩建海军团

改革旧制: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

失败戊戌政变直接原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伊藤博文访华

过程:

原因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意义爱国性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进步性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启蒙性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后来,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革的进程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1)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开始)

(2)美国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3.中国的改革开放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

一、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

春秋改革

①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②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

③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战国变法

①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

②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

③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二、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三、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比较

相同:

起因: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欧的影响

主观目的: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富国强兵

结果:有利于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不同:

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性质封建性质改革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内容鼓励工场购买农奴,强化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废除农奴制,解放农奴,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相同点:

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

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③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社会背景(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1)封建危机严重(2)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思想文化传统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

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

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

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

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

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1861年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②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③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⑤客观效果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⑥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⑦结果相同: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不同之处:①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②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不同: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国力发展超过俄国,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三次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调整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适当照顾人民利益,赢得人民的支持。

认识:三次改革各有特点,他们的成功说明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中的特有产物,资本主义经济中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必须市场化。

社会主义改革比较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改革的背景。改革主要针对哪些问题而展开。试从经济、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分析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1)背景:

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悬殊较大。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③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忽略特殊国情,产生消极影响,前进步履维艰。

(2)内容:

①强调国家主权独立。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提倡和平共处。

②改革经济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涉。典型事例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3)中苏改革成败原因

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时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时刻警惕和打击西方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发展,人民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苏联长期脱离实际,受教条主义影响,不能很好地对外开放和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西方和平演变进行有效的反渗透,而经济因改革失败而衰退,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4)启示: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国情,选择并完善建设道路。

②坚强有力的集体领导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历史上的今天 10月22日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上的今天 10月22日”,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811年10月22日匈牙利伟大音乐家李斯特诞辰(图)1906年10月22日法国画家塞尚逝世1906年10月22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图)1911年10月22日长沙革命成功(图)1935年10月22日我国新闻界前辈戈公振先生逝世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赴西安训示张学良、杨虎城(图)1947年10月22日晋察冀野战军出击清风店(图)1959年10月22日火箭探月使月球出现新的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宣布封锁古巴七项措施1962年10月22日古巴导弹危机(图)1975年10月22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逝世(图)1978年10月22日邓小平前往日本访问(图)1980年10月22日我国制成首批船用卫星导航接收机1981年10月22日坎昆会议召开1983年10月22日苏货运飞船“进步—18”与轨道站对接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逝世1985年10月22日德国人民排成108公里长队反核竞赛(图)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逝世(图)1986年10月22日政治家、军事家叶剑英逝世(图)1991年10月22日关于建立欧洲经济区的协议达成1991年10月22日法国披露一起严重的输血感染案1991年10月22日河姆渡博物馆开工兴建(图)1992年10月22日澳一枚火箭在发射时爆炸1993年10月22日布隆迪被黜总统被害1994年10月22日轰动京城的反贪展览开幕(图)1995年10月22日联合国庆祝成立50周年(图)1996年10月22日美国首次宣布北约东扩时间表1999年10月22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2002年10月22日二〇〇二年全球工商领导人论坛开幕

高三历史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山东省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

专题八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本模块选择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上述九场改革,从时序上来划分,前四个为中外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后五个为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从内容上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

1.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必要性内容(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民众法庭解负令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田开阡陌封疆”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制等)改革的成效以及商鞅个人的结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改革内容(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新租调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三冗”“两积”内容(“富国之法”(经济改革措施)“强兵之法”(军政改革措施)“育才之法”(教育改革措施)“三不足”精神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必要性赎罪卷马丁路德改革(《九十五条论纲》“因信称义”)加尔文改革(《基督教原理》“先定论”)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法国与英国对埃及的入侵改革的内容(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扩张战争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二一九法令”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8.明治维新

“黑船来航”幕府统治危机武装倒幕运动改革内容(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制度改革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日本帝国宪法》)军国主义与对外扩张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家康有为与《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定国是诏》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政变

1.中国古代封建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

必然性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 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

内容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经济上颁布均田制租调制与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

文化上由平城迁到洛阳

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改汉制

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

原因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

适应了历史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进步性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启示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古希腊的梭伦改革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

背景①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改革的阶级基础)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阻碍;

②政治: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的障碍,统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③社会矛盾: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会矛盾;

④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⑤导火线: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敛财。

目的

性质奴隶主阶级为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的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主要

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提倡节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重组国家权力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得救)认为圣经是唯一信仰的根据;1536年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主张建立民主教会、政教合一。

历史

意义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奠定了社会基础。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3.东西方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原因增设大量官僚机构造成冗官;扩充军队造成冗兵;养兵养官、战争赔款造成冗费,出现积贫;

削弱分散军权、对辽西夏战争连年战败造成积弱。政治:马木路克导致政局动荡;

经济: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矛盾尖锐:农民平民斗争不断;

外患:英、法对埃及的争夺。

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富国强兵

主要

内容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法;

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贯彻择优录取原则。经济: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厂,

保护民族工业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军事:改革军事制度,创办军校,大力发展海军

性质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失败

原因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及宋神宗的病死;

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上存在资金匮乏、经营不善的问题;

军事上为进行对外战争,征收苛重赋役,并采取强制手段征兵,给人民带来苦难;

政治上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改革的致命内伤;

从外部形势来看,外来干涉导致失败。

进步性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和军事实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百姓的利益,最后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给人民带来苦难,引起人民反抗,动摇了阿里的统治,导致改革最终失败。

4.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

项目明治维新农奴制改革

点原因美英殖民侵略民族

危机加剧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领导者天皇名义下中下级武士倒幕派领导沙皇为首贵族地主领导

目的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沙皇统治贵族地主利益

任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实现近代化废除农奴制

主要

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经济上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文化上文明开化、教育改革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需要赎买

组织上仍受到村社制度束缚

点时代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统治危机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①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物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的生产方式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

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不同点:背景有差异,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与变革。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2.关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的改革.

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从经济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近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比封建制度强大得多的技术力量;17世纪以来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迫于资本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全方位的压力和示范作用的冲击,欧洲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并缓慢地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之路。19世纪中后期,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有利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使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2.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3)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1.向西方学习的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维新变法比较.

相同点:都足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2.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方式上,中国洋务派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3.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对美国、俄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及认识。

(1)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932年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新政;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2)认识: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