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经济生活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重农抑商政策;农具的改进,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域扩大;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就。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的成就。商业的繁荣,武帝铸五铢钱。长安及“五都”的繁华。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两汉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繁荣具体表现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两汉是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5.以两汉时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的史实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学要点
一、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原因
2.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具的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2)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3)稻麦种植推广
(4)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
(5)农学研究的成就
二、手工业的成就
1.特点: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
2.表现
(1)纺织业
(2)冶铸业
(3)制漆业
(4)煮盐业
(5)造船业
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的繁荣
2.武帝铸五铢钱
3.城市的繁华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两课时,为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教师可自行确定教学重点。
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讲述本课之前,教师应先对社会经济作一定阐释: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受经济发展,主要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古代社会经济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门类。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两汉的政治状况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包括汉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城市的繁华等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三、“农业的发展”一目,是本节的重点之一,需要讲清三个问题。
(一)农业发展的原因。此处原因的分析有两个层次。一是西汉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方面加以说明。由于汉初经济的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决定了两汉的统治者均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这一政策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又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及农学研究的成就等因素。
(二)农业发展的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具的改进,牛耕广泛推广。教师首先应分析其背景。汉初,牲畜比较缺乏,一般农民只能用人力耕作。西汉政府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保护耕畜的法令,一直为历代所沿用。到武帝时,牛马数量增多,牛耕已经从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传播到东北、西北的一些地区。与此同时,由于武帝实行国家垄断冶铁业的政策,铁制农具也逐步推广到西域和珠江流域,且铁制农具的种类增多。其次,提示学生观看教材中《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插图,归纳出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强调此发明比欧洲早1000年)和耧车的发明;牛耕技术的改进主要指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已开始出现。
2.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教师可从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洪水泛滥事实入手,结合小字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黄河原称“河水”,黄河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战国以来,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商鞅变法时因大规模垦殖而遭受破坏的西安附近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边缘森林,到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已砍伐殆尽。其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河水泥沙含量增多,河床因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治理黄河成为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汉武帝与东汉明帝(命王景负责)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由于汉统治者认识到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故而采取措施,促使汉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农耕区域扩大。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汉代关中水利工程示意图》,认清两汉4个农田水利地区的不同特色及农耕区域扩大的史实。
3.稻麦种植的推广。教师可让学生回忆战国时期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然后指出: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兴修,为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带来益处。两汉时,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则以种植水稻为主。
4.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等。
5.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教师首先应讲清:在两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就;农学研究的成果,反过来又对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然后结合小字讲述《胜之书》及《四民月令》的特点、内容。
四、“手工业的辉煌成就”一目,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并讲清三个问题。
(一)汉手工业取得成就的原因。可提问“汉朝统治者既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压制工商业,为何两汉的手工业、商业却能取得辉煌成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调扶植与发展“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把手工业视为农业的副业,显示出自然经济的特征。虽然如此,手工业与商业仍有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经济,并不绝对排斥商业和手工业。穷奢极欲的统治阶级需要有商业与手工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产品。各地区物品资源的差别,也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的狭小,各种农业器物的生产已非小农家庭之力所能奏效,“故工不出,则农用乖”;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虽然倡导以农为本,工商为末,重农桑而抑工商,手工业和商业却始终在不断发展着,成为封建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以至出现了把从事手工业与商业作为致富必要手段的思想。司马迁认为:“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两汉时期的手工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二)两汉手工业的特点。此处不必展开,只需归纳出三点:1.规模大;2.分工细;3.工艺精。教师在讲述具体事实时应注意突出这些特点。
(三)两汉手工业成就的表现。讲解前,可先挂《西汉手工业分布图》,再依据教材顺序指图讲述纺织、冶铸、制漆、煮盐、造船业的发展情况,要求学生掌握手工业发展的概貌,培养学生观察、识读地图的能力。
1.纺织业。两汉时期,纺织技术较前代更为发展,各种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结合插图重点介绍丝织业情况(应适当介绍官营手工业的相关知识),其他内容如麻织业、棉纺织业、羊毛为纺织原料及越布等内容可简略带过。
2.冶铸业。两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冶铁业是各项手工业的先导部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工业部门。随着农业对铁制生产工具需求的日益增加,必然促使冶铁业优先发展起来。教师可重点讲解冶铁业的发展情况,简单介绍冶铜业的状况;要求学生掌握冶铸技术的进步、取得的成就及著名产地。
3.制漆业。漆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史书记载,尧舜禹时代,人们就已经使用加进红或黑色彩料的色漆髹饰食器或祭器。秦汉时期,漆器手工业的规模和范围更加扩大,漆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可结合课文小字讲解教材大字内容。
4.煮盐业。需要讲清两点:(1)煮盐业与冶铁业、纺织业,堪称两汉时期的三大手工业,国家非常重视;(2)汉代开发利用的盐包括池盐、海盐、井盐等。
5.造船业。应讲清两点:(1)两汉时水陆交通发达,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2)造船业发展的表现:一是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二是发明了橹、舵和布帆,还使用了锚。
五、“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一目,是本节的又一重点,并讲述两个问题。
(一)商业繁荣的原因。教师在前面分析手工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时,已涉及到商业繁荣的原因,此处不必赘述,只需提及: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两汉时期的商业也出现了繁荣景象,这是由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
(二)商业繁荣的表现。商业的繁荣,教材从三个方面加以介绍:1.商业通道四通八达;2.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3.汉族同少数民族间贸易频繁。同时,教材介绍了货币的使用。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教师可补充介绍:秦汉时期,是金属货币的重要发展时期,它把黄金与铜钱固定为金属货币的复本位制(也称二本位制),称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把珠玉、古代的龟币、贝壳及银、锡等金属,都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只能作为珍宝与器物看待,因而奠定了封建社会货币制度的基础。
(三)“城市的发展繁荣”,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与分析:1.名都大邑出现的原因;2.代表城市有长安及“五都”。
教师应指出:随着两汉时期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在广阔的国内市场内,逐渐形成了一批工商业集中的都会。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在当地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非完全出于政治的原因。
六、本节内容较多,教师讲述完毕后,可设计讨论题:“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可归纳原因:1.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2.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重农、兴修水利等,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3.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后小结:在国家统一的局面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下,汉代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取得了多方面领先于世界的成就,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和名称,正是与这个强盛的朝代相联系的。
扩展阅读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历史:4.5《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案(3)(旧人教版高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农业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2、扬州、成都3、汴州、广州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本节教材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正是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教材中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在说明这一中心问题。
二、难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
说明: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就构成本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将要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正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对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问题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困难,而对生产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对于理解本课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就成为了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学模式]
导读和研讨式
说明: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心问题。导读和研讨这两种方式能比较好的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科学的计划进行,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成为主人,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导读和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能较好地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言部分:
(一)建议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展开讨论。启发学生从隋唐时期社会政治特点入手分析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而导入新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为解决本课难点奠定基础。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条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交通发达、经济政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教师特别要注意讲清隋唐时期封建的上层建筑和反封建的生产关系,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做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封建制度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在这样一种经济关系和社会环境中,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相对较高,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从根本上推动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关于农业发展。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二)、同时建议教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教材中有关“圩田”“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等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注意与前代相关内容的对比,帮助学生对这些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便于学生掌握。
2、启发学生认真理解经济开发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3、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建议教师首先要对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内容进行概括说明。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原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特别是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4、关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问题,建议教师对此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弄清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的表现及意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是衡量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5、建议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隋唐时期的农业也是在以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发展的内容正是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
三、关于手工业的发展问题。
(一)、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概括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提醒学生可以参照185页“隋唐时期手工业者分布和大都会”的地图进行理解和掌握,特别要注意提醒学生准确理解这一时期手工业“发达”的内涵,准确概括“发达”的具体表现。
手工业发展特点:
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二)、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教师要注意对比官营、私营和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不同特点,加深学生对隋唐时期手工业繁荣发达及其原因的进一步理解。
(三)、关于手工业发展中涉及到的技术方面知识以及代表作品、手工业技术成就等相关内容,教师在授课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建议教师注意把相关内容与前代进行对比分析,对有关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可以把相关的代表作品的有关资料(图象、文字)做成计算机课件,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成就的认识,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拓展思维空间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关于商业繁荣的问题。
(一)、首先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商业繁荣所需要的条件入手进行分析,商业的繁荣需要政治的稳定、国家的统一、交通的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有关商业的政策等等,教师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的结论。
(二)、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准确概括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特点及其表现。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交通、货币、市场、商人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商业发展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1、关于交通问题,教师要强调隋唐时期的交通包括陆路、水路、海路三个方面,全国有比较完善陆路交通网以及陆上丝绸之陆,水路主要以运河、长江的水运为主,水路的发达也超过了前代,关于海路,主要是指东南沿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交通为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货币的统一,建议教师讲清唐初币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在历史上的影响。
3、关于市场的发达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市场功能、市场管理、交易方式、市场规模等方面的有关内容,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有关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房的出现,标志着隋唐时期市场发展的水平,它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出心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4、关于市场管理问题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分析隋唐时期国家的有关商业政策。
5、关于商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商人的构成、社会地位、作用等有关内容,从中看出唐朝商业的繁荣。
(四)、建议教师从“为什么说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这一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与前代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特点的认识。教师还可以从“隋唐时期的商业为什么会比前代更为繁荣?”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加强学生对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
五、关于城市的兴旺问题。
(一)、城市的兴旺是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表现。建议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城市兴旺的原因,加强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整体认识。
(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和概括不同城市的各自特点,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相关图示了解城市布局特点和各项功能;对长安和洛阳的繁荣与衰落以及扬州和益州的兴起与繁荣进行对比分析,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关于广州和汴州,要注意其特有的商业功能和地位。
六、关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的认识。教师可以安排自选性质的作业,指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方面写出体会或论文,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七、课堂小结。
教师在小结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表现、特点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宏观知识结构。同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补充练习]
一、简要说明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特点。
二、试分析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从中你得出哪些启示?
三、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写一篇体会或小论文。
[补充资料]
东晋鲁褒著《钱神论》:“……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
关于隋唐以前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变迁问题: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最出发祥于黄河中游的黄土谷地,包括汾河、渭河、泾河、洛河、泌河等大支流的河谷,也就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地区。远在6000多年前,这一带就存在着农耕的村落。……后来农耕线逐渐移向东推移,进入黄河的大冲击扇以及太行山麓成串的小冲积扇,山东半岛沿海,又有鱼、盐之利。大致到春秋时期,北方发达的经济区域,以掩有黄河的中游和下游流域。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继续高涨。据西汉元始二年的统计,当时全国的户口和垦田,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本区。……在手工业方面,西汉政府在全国共设铁官44县,其中本区占36县;工官8县,其中本区占5县;服官3县,都集中分布于本区。当时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人口和物产,尚不受朝廷的重视。但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政局动荡和南方较佳的农业生产条件的吸引,北方开始向南方做大规模移民运动。南方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河川满布,便利灌溉河交通,虽然地多丘陵,土质坚实,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足以解决这个问题。移民们带着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使南方的经济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势头。……不过,直到西晋末年,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仍远远超过南方。关中和山东,这两个经济区,在全国的地位,丝毫也没有动摇。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初步改变了上述传统形势。
……单尽管如此,思维、唐之际,北方在经济上仍然雄视南方。唐初黄河以北百姓以殷富,只是在粮食的供应,已经有赖东南的接济。待到安史乱起,继之以藩镇割据,北方一再受到破坏。从此在经济发展上,南方终于超过了北方。……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农具的改进,牛耕的广泛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域的扩大;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就;畜牧业的发展。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的成就。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繁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两汉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繁荣具体表现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能力。
2.通过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汉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两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原因
①西汉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中央政权得到巩固,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得以实施,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②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汉初经济的凋敝,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迫使两汉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既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有积极作用,但又对商业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2.农业发展的表现:
⑴农具的改进,牛耕广泛推广。
①背景:
A.汉初,由于战争的破坏,牲畜比较缺乏,一般农民只能用人力耕作。
B.西汉政府制定法令保护耕畜,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
C.到武帝时,牛马数量增多,牛耕已经传播到全国各地。
D.铁制农具迅速推广到西域和珠江流域,且铁制农具的种类增多。
②表现:
A.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铁铧》《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两幅插图。
B.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此发明比欧洲早上千年)和楼车的发明;
C.牛耕技术的改进主要指赵过发明的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
⑵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则主要是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⑤汉武帝、汉明帝都组织大规模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⑥由于大规模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农业得到发展,江南得到一定开发,全国耕地面积扩大,西域、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经济,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指导学生结合《汉代关中水利工程示意图》,认清两汉4个农田水利地区的不同特色及农耕区域扩大的史实。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和地理知识,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原因,从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⑶稻麦种植的推广。
①前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兴修;
②表现:
A.两汉时主要粮食作物是稻和麦。
B.稻麦种植的推广:
a.北方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但也开始种稻。
b.南方普遍种稻,东汉时已有了双季稻。
c.汉水流域还出现了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⑷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
①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西汉时赵过和汜胜之,在干旱地区推广)
A.代田法:相传始于后稷,将一亩田做成三畎(quǎn)三垄;每畎宽深各一尺,作物种在畎内,畎和垄的位置逐年掉换,故称为代田。这种耕作法,有利于抗旱保墒(shāng),又可使地力获得休养
B.区田法:把作物种在带状低洼或方形浅穴的小区内的一种农作法。这种方法有利于蓄水保墒,区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适当密植,保证全苗。引导学生归纳:赵过在农业上的贡献?
a.发明耧车;b.发明二牛抬杠式牛耕法;c.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
②人们已经认识到防虫的重要性:汉武帝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治虫法规,
③普遍重视及时收割和优选种子。
④人们还学会了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
⑸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
①《汜胜之书》: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由西汉农学家汜胜之撰写,探索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总结出著名的区种法。
②《四民月令》: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由崔寔仿照古代月令形式撰写而成。
3.畜牧业的发展:
教师指出:两汉畜牧业的发展是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交流的结果,经济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畜牧业的发展表现在:
①饲养多种动物;
②重视牲畜的选育、改良和良种的引进;(强调从西域引进大宛马)
③出现一批能辨别牲畜优劣的专家;(强调东汉马援创制铜马模型)
④出现兽医。二、手工业的辉煌成就
1.汉手工业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经济,并不绝对排斥商业和手工业。
②统治阶级需要有商业与手工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产品。
③各地区物品资源的差别,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
④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的狭小,也需要彼此交换、互通有无。
⑤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2.两汉手工业的特点。
①规模大;②分工细;③工艺精。
3.两汉手工业成就的表现。结合《汉代手工业分布图》分析:
①纺织业。
A.丝织水平很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
B.西汉的长安、临淄和襄邑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
C.陈宝光发明织花机,是西汉最优秀的纺织家。其妻传授织法,织成多种的花纹。
D.西汉丝绸遗物的出土: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素纱禅衣等。
E.东汉丝织业和麻织业发展迅速,洛阳、山东、四川等地都设有服官。
F.新疆地区巳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
G.会稽地区出产的葛,是当时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越布因此名贵一时。
②冶铸业。
A.两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
B.两汉的冶铸业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种;
C.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人们还发明了焠火技术。
D.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
E.著名的冶铁中心由宛、巩。
G.著名的冶铜场和铸铜作坊有广汉、蜀郡等。
③制漆业。
A.两汉的人十分喜爱漆器,制漆业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工艺水平很高。
B.汉代漆器中的精品有湖北江陵风皇山汉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C.由于漆的需求量大,漆树种植面积很大。
④煮盐业。
A.煮盐是秦汉重要的手工业,与冶铁业、纺织业,堪称两汉时期的三大手工业,国家非常重视。
B.汉代开发利用的盐分为池盐、海盐、井盐等。
C.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反映了盐在当时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⑤造船业。
A.秦汉水陆交通发展的同时,造船业也迅速发展。
B.造船业发展的表现:
a.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
b.发明了槽、舵和布帆,还使用了锚。
三、商业的繁荣
1.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②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2.商业繁荣的表现。
⑴官营、民营商业的繁荣:
①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
②商业通道四通八达;
③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④出现资产达数千万的富贾;
⑤汉族同少数民族间贸易频繁。
⑵货币的使用,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
⑶汉代的陆路、水路交通发达。四、城市的发展繁荣
1.名都大邑出现的原因。
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交通便利,人口聚集。
2.代表城市有长安及“五都”。
①长安是西汉时全国性的大都市;
②当时称为“五都”的是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婉。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1.生活生活的进步: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统治者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也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逐渐向大体一致的方向发展。
2.秦汉时社会生活的特点。
①最基本的主食是面食,稻米所占比例逐渐增多,酒成为最主要的饮料。
②下层人民偶然能吃上肉。狗肉倍受喜爱,屠狗、卖狗肉成为一种行业。
③相传西汉时,准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豆腐的发明,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
④秦汉的服饰有元服(帽子)、体衣(衣裳)和足衣(鞋袜)三种。
⑤人们常用些头饰、面饰和佩物。
⑥秦汉住宅种类繁多,大多是一堂二室,外带庭院;富贵人家的房屋,有楼阁式的、干栏式的住宅。
⑦室内家具,一般陈设席和床榻。席用于跪坐,床榻为卧具,兼作坐器。
⑧民居附属设施很多,常见的有厕、升、仓、灶、畜栏。
⑨秦汉人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有车船舆轿。
练习与思考:
两汉人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及其特点;手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商业的繁荣及其特点;城市的兴旺。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隋唐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达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课相关理论分析:隋唐初期社会的安定和政策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又巩固了隋唐的政权。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商业的繁荣、长安和洛阳。
教学难点: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影响、邸店和柜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隋和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指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生产时间也较有保证,赋役负担
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这些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出
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会,隋唐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地区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圩田普遍,适于种高产水稻;
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
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影响自然生态平衡。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仅江南就大大超过六朝的总和。
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曲辕犁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技术;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
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二、手工业的发达
1.产地分布广泛
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
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
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
2.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多
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唐初仅在洪州一地就造海船五百艘。
3.分工细,品种多
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
陶瓷业的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唐代青瓷主要产在南方,以越窑的秘色瓷最名贵。白瓷主要产在北方,以邢窑最盛,
当时有“南青北白”的说法。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秘瓷十多件,纠正了秘瓷产生于五代的传统
说法。
4.技艺水平高,且融入外来风格
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造船业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丝织品至今色泽鲜丽,图案新颖,有些还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和手法。
三、商业的繁荣
1.发达的水陆交通
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道,四通八达,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
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
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
2.统一的货币
隋仍铸五殊钱,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废五株钱,新铸“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
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3.市场较前代发达
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
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A.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B.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
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在广大农村,包括偏远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在北方称“集”)。
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
那时,经商的人很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海内的大商人;
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商人大量增加和外商的贸易活动,使唐朝的商业更加繁荣。
四、城市的兴旺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
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长安城内有坊、有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市坊分开。市有东市、西市。
洛阳城内有三个市,工商业也很繁荣,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
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A.江南的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
B.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
C.唐后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D.繁华的夜市也是当时的一个特点。
成都物产富饶,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就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南方的商业都会还有国际贸易港广州等;
北方的商业大城市,有位于通济渠沿岸的汴州等。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要求联系现实,看看唐朝的社会生活,对我们今天有哪些影响?
考点4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1、农业的发展
识记并理解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引导学生对圩田、火耕等史实进行评价和分析,使学生认识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手工业的发达
分析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表现;理解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业发展等因素分析手工业发展应有的基本条件。
3、商业和城市繁荣
认识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特点;理解商业繁荣的因素。
分析经济繁荣的原因,体现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分析隋唐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体现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1、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及其启示
原因: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印度和波斯湾。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②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往频繁。隋唐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
④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唐代与日本、朝鲜、印度、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政府还曾在广州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②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③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④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2、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②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手工业发展特点:①生产规模大,产量多;②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通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风格。
(3)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出现长安、洛阳商业大都会和扬州、益州、广州、汴州等商业都市。商路畅通;货币统一;市场发达,管理严格;商人实力强,中外自由贸易
1、关于我国古代环境问题
(1)正确认识唐朝时对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利:增加了耕地面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向大自然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促进了唐代农业的发展。
弊:人水争地、人山争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水旱灾害,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2)造成古代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封建社会以农业立国,农业只能扩大耕地面积,从而导致过度开垦。②土地集中,土地兼并严重,随着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只能通过开荒这种形式才能予以解决。③大多数统治者漠视环境,不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
(3)古代的环境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①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②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搞多种经营。③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做到经济、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④要培养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依法治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才能遏制像沙尘暴和土壤沙化这样的环境问题的恶化;才能给人民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
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在共性方面一般包括: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②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④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⑤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⑥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某一朝代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存在的差异:因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内容有所不同而显示其个性特征。如唐太宗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清初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的政策等。顺便指出一点,封建社会中的历代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从广义上说属于对封建经济的改革,这种改革基本上应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调整。当这种调整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必然会起积极的作用。反之,将会激化社会矛盾。?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原因和特征?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这一地域性转变的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隋唐时期,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快,尤其是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①南方自然条件好;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③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④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①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例1、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是隋唐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的是
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
此题答案为D。A项说明江南经济的发展;B项反映了茶园经济的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C描写的是冶铸业兴盛的场面;D放火烧山,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故选D。
例2、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准确的是
①政府对城市的市场进行严格管理②“草市迎江货”反映了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③市场金融服务领先于欧洲④繁华的夜市是唐前期中原城市的一大特点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此题答案为B。此题属于考察学生再认再事历史事物的能力。“草市迎江货”反映的不是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而是指广大农村的集市,故②不正确;繁华的夜市出现在唐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而不是唐前期,故④不正确。答案为B。
例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三国时期D、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此题答案为D。从题目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生产工具是筒车。筒车是隋唐时期创制的灌溉工具。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例4、结合史实分析汉唐前期出现社会经济繁荣的共同原因。并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本题属比较分析类问答题。它要求依据汉唐时期的相关史实,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提炼出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在比较、抽象出相同原因的基础上,自然地得出启发于今人的结论。
(1)共同原因:①两汉、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摇薄赋,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②汉唐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都有许多重大改进,西汉耧车、提花机的发明,铁农具和牛耕马耕技术,以及二牛三人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广泛采用;东汉“水排”的发明:唐朝发明筒车,使用曲辕犁等,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③汉唐还注意了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了黄河,为农业生产带来灌溉之利,有效的抵抗了自然灾害。
④都较妥善地处理了与边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国家管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⑤两汉、唐朝的对外关系大为加强,两汉开辟和维护了中西方的商旅要道──丝绸之路,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西亚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唐都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吸取外国长处的基础上,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2)启示:①及时正确的政策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科技技术就是生产力;③形成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④良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也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⑤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