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1

高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课程标准规定学习内容要点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的含义:是实行的对的调整

改革的原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改革的类型:

1、走向民主政治的古代雅典

君主制

存在时间:

贵族制

主要机构:

积极作用:

局限性:

民主制

如何对雅典民主制度评价:

梭伦改革︵

将雅典引上民主轨道

必要性

特点

主要措施

对雅典民主建设的积极影响

颁布:

废除:

发展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四个等级为:

国家机构民主化,主要机构及职能为:

改革的局限性:

克里斯提尼改革主要措施:

(牢固确立民主制度)

勃里克利改革主要措施:

(进一步完善)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年到前年)的改革

时代特征

春秋改革

战国变法(变法的根本任务是)

大国争霸,分裂走向统一

齐国管仲改革内容为:

作用:

鲁国初税亩

魏文侯变法

(最早)

商鞅变法(最彻底)时间:

内容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1、军功爵制度。作用:

时间:

改革家:

内容:

影响

社会转型(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具体表现为:

转型的主要方式:

转型的根本原因:

2、什伍组织。作用: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1承认,允许。(为田开阡陌封疆)作用:

奖励耕织,作用:

春秋改革实质: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1、政治上:①县制取代②什伍连坐③轻罪重刑;

2、经济上:

3、思想文化上:

特点: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针对

没能触及

影响: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的原因

文化繁荣(百家争鸣)

春秋改革与战国改革比较:

春秋与战国改革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封建化改革)

背景

改革内容

作用

1、统一: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的分裂。

2、落后:族

的社会发展水平落后。

3、趋势:

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4、矛盾:

由于鲜卑贵族的政策和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均田制

性质:

前提:

内容:

作用:

租调制

性质:

与均田制的关系:

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

性质:三长为:三长直属于

三长的职能:负责,征发。

与宗主督护制相比,三长制的作用是:

整顿吏治

制定了制度;按照政绩好坏来考核地方官吏,考核标准为:

作用:改善,减轻,安心生产,恢复和发展。

迁都洛阳

孝文帝主持的第一件大事。

公元

年,

迁都。

原因

平城的缺点:

迁都目的:

洛阳的优点

影响

汉制和移风易俗

服装:改;姓氏:改;婚姻:禁止

,提倡;语言:宣布;官制:废鲜卑旧制,改行。

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族起源于,以为生活方式。年,拓拔部的首领复国,定都(今)史称北魏。

4、北宋王安石变法(“三不足”精神:)

背景

三冗两积导致统治危机

三冗

冗官

原因:

影响:

“三冗”的根源:

冗兵

原因:

影响:

冗费

原因:

影响:

两积

积贫

表现:

原因:

积弱

表现:

原因:

内容

理财

措施:

作用

整军

文化

作用

失败原因:

5、欧洲宗教改革

背景

1、基督教有三大派别: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

天主教在中世纪的西欧游极其重要的地位:①

②③

2、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发展。

3、腐朽统治阻碍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的必要性)

4、成为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过程

德国的宗教改革

序幕:

路德主张:

瑞士加尔文改革

主张:

英国

背景:

特点:

宗教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宗教改革实质:宗教宽容原则的确立:1、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2、赋予了每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阅读本单元前言)

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对于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大多数亚非国家来说,面临的不仅是侵略,还有工业文明的冲击。如何摆脱落后的境地?出路应该是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主要改革

结果

启示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上半期埃及阿里改革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

6、1861年农奴制改革(目的:性质:)

背景

内容

经济

“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1、

2、

历史进步性

局限性

政治

司法改革

措施:

影响:

地方自治

措施:

影响: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争夺目标:性质:结果:

1905年革命

性质:

斯托雷平改革

性质:影响:使俄国处于前夜。

7、埃及阿里改革

背景与目的

内容

历史作用

失败原因

背景:

目的:

经济: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为:

军事:

8、日本明治维新(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的国家。性质:)

改革前幕府封建统治状况

政体:

阶级关系:

经济:

对外:

改革目的

原因及条件

(根源)

(外因激化矛盾)

(阶级基础)

(思想条件)

(领导力量)

(政权保证)

内容

政治

1、

2、

3、颁布1889年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度

实施宪政原因:

宪法内容:

评价:

经济

1、

2、殖产兴业,推进工业化

措施:

意义:

文明开化

含义:

核心:

措施:

评价

历史作用

1、走上近代化,表现为:

2、

3、

局限性

英法美俄德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有几种类型?原因是什么?

9、1898年戊戌变法(性质:)

根源

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派

产生背景:

主张:

局限:

代表人物: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90年代

产生背景:

代表人物:

康有为的著作及思想特点:

梁启超的思想核心:

谭嗣同大声疾呼:

严复主要活动及评价:

维新派的主张:

公车上书

导火线:

内容:

影响:

维新思想传播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主要有:

影响:

百日维新

直接原因:

施政纲领:开始标志:内容见教材

失败

六君子:

结果:除外,其余全部废除。

失败原因:

历史意义

变法的目标、及启示:

选修一归纳

综合比较

时代

重要改革

类型:原发、继发;局部、全面变革)

主要背景、目的

性质

变法结果及突出影响和成败原因

启示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西方近代早期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

埃及阿里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必修教材中的重要改革

时间

原因或背景

性质

主要内容

特点

结果与历史影响

苏俄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苏联和东欧的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20世纪三个重要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延伸阅读

2020高一历史上册重要复习提纲


2020高一历史上册重要复习提纲

第1课:金属工具

1、人类早期历史的划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两河流域约于公元前4000年代初期最先使用青铜器。

3、赫梯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它约于公元前1300年进入铁器时代。4、从石制工具过渡到金属工具,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一大标志。第2课:文字

1、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又一重要标志。

2、早期的象形文字有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圣书字、印度的印章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和中美洲的玛雅文。象形文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如埃及圣书字:碑铭体——祭司体——人民体)。

3、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受埃及圣书字影响)↓斯拉夫字母第3课:国家

1、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又一重要标志。2、军事民主制:(1)、产生背景: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2)、管理机构:军事首领、联盟议事会、民众大会(3)、特征:既保留氏族民主制的某些因素,又产生了军事首领的个人权力。3、国家产生的途径:a、部落联盟(中国夏朝);b、城邦联合(西方雅典、罗马)4、国家的主要职能:a、阶级压迫职能;b、社会管理职能第4课:大河文明1、东方村社的特征:(1)、小农的聚居地;(2)、有较多原始公有制的遗风;(3)、相对封闭的社会组织;(4)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2、中央集权:

(1)产生原因:a、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组织实施巨大的农业灌溉等水利工程;b、弱小分散的村社组织也无力抗衡外族的进攻;c、大河流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2)特点:全国听命于国君,中央政府设有庞大的官僚结构,各地官员由中央政府或国君直接委派。

3、大河文明的特点:小农经济、东方村社、中央集权制度第5课:海洋文明

1、海外殖民: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

2、城邦政治的三种形式:僭主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

3、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梭伦改革(奠定基础)→伯里克利时代(鼎盛阶段)4、雅典民主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P235、海洋文明的特点:开放、多元、进取第6课:草原文明

1、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蒙古2、北匈奴的西迁引发亚欧民族大迁徙

3、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4、蒙古对外征服战争的影响:a、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b、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5、草原文明的特点:畜牧经济、迁徙性、侵略性(尚武)、军政合一政权但不稳定第7课:婚姻与家族

1、婚姻制度的演变线索:

群婚——辈分婚(族内婚)——族外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族外婚的出现使人类进入氏族生活2、姓氏:(1)、姓:根据母亲所在的族姓而取。(2)、氏:a、以所在地方的地名命氏;b、以封邑命氏(3)、秦汉以后,姓氏逐渐合一。

3、大家族:由父系祖先繁衍而成的聚居血缘团体。

4、大家庭:由多个家庭构成的,共同生活的血缘团体。

5、现代家庭演变趋势:以爱情为基础的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第8课:种族与人口1、三大人种及其分布:黄种(蒙古人种)、白种(高加索人种)、黑种(尼格罗人种)各主要分布:亚洲、欧亚、非洲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已增长到50亿。3、人群迁移的类型:(1)、古代游牧民族的迁移(2)、近代殖民活动(3)、20世纪战争中的难民潮(4)、现代(二战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出现的个体移民第9课:等级与阶级

1、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贵族和平民成为最初的基本社会等级。而广大的妇女、被征服者以及奴隶列于等级之外,没有公民权。2、不同历史时期中产阶级的构成:(1)、中世纪:市民阶层(包括商人、作坊主及教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在内)(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3)、20世纪70年代以后:知识型人才(依靠知识和科技发明而致富)第10课服饰

1、服饰的基本构成:头衣、体衣、足衣、佩饰2、服饰的功能:(1)实用功能:护体、御寒(2)装饰功能

(3)标识功能:等级标识、职业标识(以辛亥革命为界)3、影响服饰发展的因素:(1)自然条件的影响。(2)不同经济生活的影响。(3)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11课饮食

火的使用

①陶器的发明并被用作炊具(第一次飞跃)

1、人类饮食经历三个阶段:生食熟食烹饪②调味品的发现和使用

2、人类的饮食结构是由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农耕地区以粮食作物为主;从事畜牧

业的民族以肉食和乳制品为主。

3、饮食方式不仅能反映各地的文化传统,还能折射出不同的民族心理。饮食方式和器具:中国:聚餐制,使用筷子西方:分餐制,使用刀叉

4、东西方不同的饮食观念:西方比较“理性”,重营养;东方比较“感性”,重口味。第12课:居住

1、居室类型:帐篷型、干栏型、洞穴型、上栋下宇型2、居室格局和人们的家庭制度联系在一起。3、人们对居室最基本的要求:安全与舒适4、影响居住形式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第13课:交通

1、交通设施:陆路(道路)、水路(桥梁)

2、交通工具:⑴车:人力、畜力机械动力(火车、汽车)⑵舟:人力、自然力机械动力(轮船)⑶飞机:莱特兄弟(1903年)第14课:节日

1、岁时农事节日:插秧节、玫瑰节

2、宗教祭祀节日:端午节、浴佛节(佛教)、圣诞节(基督教)、开斋节(伊斯兰教)祭敖包

3、纪念庆贺节日:(1)纪念节日:西迁节、登城节、劳动节、妇女节(2)庆贺节日;各国的年节第15课:人生仪礼

1、诞生礼:未孕时的祈子、怀孕后的禁忌、临产期的惯制、报喜、新生儿沐浴、剃发、取名、抓周、过生日2、成年礼:(1)、共同目的:让青年人获取生活知识,明确社会责任,以更好地融入社会。(2)、基本内容:接受生活知识、生产技能的传授,经受体质、勇气、毅力的考验。3、结婚礼:基本程序:择偶(封闭式择偶和开放式择偶)、定亲、娶亲4、丧葬礼: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复合葬第16课:社会交往

1、见面礼:跪拜礼、鞠躬礼、亲吻礼、拥抱礼、握手礼2、名片:名刺名帖名片3、称谓:(1)、基本类别:姓名称谓、职事称谓(2)、基本原则:谦己以敬人4、聚会:(1)功能:切磋学问、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广交朋友、启迪心智、增长见识(2)、场所:家庭客厅、公共俱乐部、小酒馆、咖啡厅、茶馆(3)、形式:沙龙、曲水流觞、文人结社第17课:法律的起源

1、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常用神明裁决的方法来解决纠纷。2、国家诞生以后,习惯→法律。

3、早期成文法典:古埃及的成文法典、两河流域的《汉穆拉比法典》、印度的《摩奴法典》、中国的《法经》。

4、早期成文法典的特征:(1)、由统治者以神的名义颁布;(2)、实行严格的等级制;

(3)、严刑峻法第18课:法系1、中华法系:(1)、发展历程:战国、秦汉(形成)→隋唐(成熟标志:《唐律》、《唐律疏议》)(2)、特点:以礼入法、礼刑结合2、罗马法系:(1)、重要法典:《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2)、基本诉讼原则: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公开审判(3)特点:私法

(4)影响:欧洲大陆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法律大多由它演变而来3、英国法系的特征:(1)、注重法典的历史延续性(2)、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形式第19课:审判制度

1、近代西方国家法院的设置:(1)、大陆法系:初审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2)、英美法系:a、英国:郡法院、治安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b、美国:联邦法院、州法院2、刑罚:(1)、早期阶段:同态复仇原则

(2)古代阶级社会:发展为生命刑、身体刑、财产刑、自由刑等一整套刑罚,成为维护统治秩序、镇压人民反抗的手段。(3)、资本主义兴起时代:罪刑法定主义(4)、二战后:注重刑罚的教育和感化功能

3、陪审团制度的历史作用:它通过把裁决权全部或部分地交给陪审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司法公正和公民权利的作用。第20课: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家——屈原:《离骚》(楚辞)2、人文主义戏剧家——莎士比亚(英)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第21课:史学

1、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体:希罗多德《历史》2、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传记体(纪传体):司马迁《史记》3、以年代为中心的历史编年体:孔子《春秋》、司马光《资治通鉴》4、年鉴学派:布罗代尔“历史时段论”(长、中、短三时段)第22课:哲学

1、柏拉图《理想国》:核心思想——理念论

2、孟子的“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阿奎那(基督教哲学家)的神学思想4、朱熹的“理学”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第23课:艺术

1、秦俑的艺术特点:现实主义的雕塑手法和宏伟场景融为一体。2、敦煌艺术受到印度佛教及其雕塑艺术的影响,充分反映了各族人民对和平、幸福的祈求。3、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成为人性在艺术造型中觉醒的代表作之一。

4、罗丹往往能在那些有缺陷的体格或性格造型中,注入生命的力量和鲜明的人性,使艺术真正由神殿走向了世俗。代表作:《思想者》

第24课:宗教起源

1、原始宗教:三种形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2、古代宗教:维护国家统治,祭司集团的社会地位一般高于世俗贵族。

3、世界性宗教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信仰唯一主神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上帝)和伊斯兰教(安拉)第25课:宗教传播1、宗教分布:(1)、佛教:东亚、南亚、东南亚(2)基督教:全世界(3)、伊斯兰教(回教):亚洲、非洲、东南欧2、教派纷争:(1)、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禅宗、净土宗、藏传佛教)(2)基督教:第一次分裂为东正教、天主教,第二次分裂出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3)、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第26课:宗教特征1、宗教典籍:(1)、佛教:《大藏经》(经、律、论三藏)(2)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3)、伊斯兰教:《古兰经》2、宗教组织:(1)、核心人物——神职人员(2)组织制度:佛教——僧团制度、基督教——教阶制(天主教的教皇制最典型)、伊斯兰教——穆斯林公社、兄弟制度3、宗教礼仪:(1)、佛教:五戒、十善

(2)基督教:七件圣事和主日礼拜(3)、伊斯兰教:五功

高二历史上册知识要点总结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本模块选择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上述九场改革,从时序上来划分,前四个为中外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后五个为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从内容上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

1.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必要性内容(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民众法庭解负令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为田开阡陌封疆”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制等)改革的成效以及商鞅个人的结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改革内容(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新租调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三冗”“两积”内容(“富国之法”(经济改革措施)“强兵之法”(军政改革措施)“育才之法”(教育改革措施)“三不足”精神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必要性赎罪卷马丁路德改革(《九十五条论纲》“因信称义”)加尔文改革(《基督教原理》“先定论”)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法国与英国对埃及的入侵改革的内容(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扩张战争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二一九法令”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8.明治维新

“黑船来航”幕府统治危机武装倒幕运动改革内容(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制度改革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日本帝国宪法》)军国主义与对外扩张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家康有为与《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定国是诏》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政变

1.中国古代封建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

必然性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 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

内容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经济上颁布均田制租调制与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

文化上由平城迁到洛阳

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改汉制

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

原因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

适应了历史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进步性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启示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古希腊的梭伦改革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

背景①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改革的阶级基础)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阻碍;

②政治: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的障碍,统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③社会矛盾: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会矛盾;

④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⑤导火线: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敛财。

目的

性质奴隶主阶级为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的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主要

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提倡节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重组国家权力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得救)认为圣经是唯一信仰的根据;1536年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主张建立民主教会、政教合一。

历史

意义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奠定了社会基础。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3.东西方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原因增设大量官僚机构造成冗官;扩充军队造成冗兵;养兵养官、战争赔款造成冗费,出现积贫;

削弱分散军权、对辽西夏战争连年战败造成积弱。政治:马木路克导致政局动荡;

经济: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矛盾尖锐:农民平民斗争不断;

外患:英、法对埃及的争夺。

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富国强兵

主要

内容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法;

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贯彻择优录取原则。经济: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厂,

保护民族工业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军事:改革军事制度,创办军校,大力发展海军

性质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失败

原因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及宋神宗的病死;

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经济上存在资金匮乏、经营不善的问题;

军事上为进行对外战争,征收苛重赋役,并采取强制手段征兵,给人民带来苦难;

政治上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改革的致命内伤;

从外部形势来看,外来干涉导致失败。

进步性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和军事实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百姓的利益,最后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给人民带来苦难,引起人民反抗,动摇了阿里的统治,导致改革最终失败。

4.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

项目明治维新农奴制改革

点原因美英殖民侵略民族

危机加剧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领导者天皇名义下中下级武士倒幕派领导沙皇为首贵族地主领导

目的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沙皇统治贵族地主利益

任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实现近代化废除农奴制

主要

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经济上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文化上文明开化、教育改革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需要赎买

组织上仍受到村社制度束缚

点时代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统治危机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①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物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的生产方式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

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不同点:背景有差异,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与变革。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2.关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的改革.

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从经济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近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比封建制度强大得多的技术力量;17世纪以来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迫于资本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全方位的压力和示范作用的冲击,欧洲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并缓慢地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之路。19世纪中后期,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有利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使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2.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3)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1.向西方学习的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维新变法比较.

相同点:都足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2.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方式上,中国洋务派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3.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对美国、俄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及认识。

(1)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932年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新政;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2)认识: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高二历史上册《自然科学》复习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上册《自然科学》复习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二历史上册《自然科学》复习学案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第一节自然科学

一、近代数学的建立:

(一)历史转折:常量数学—变量数学(初等数学—高等数学)。这是人类认识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二)代表人物及成就:

1、笛卡尔(法)——解析几何学(把变量引进了数学,数形统一)

2、牛顿(英)和莱布尼茨(德)——微积分学(使精密的测量和变量计算有了可能)

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一)成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二)地位: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对自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三、电磁学的成就:

(一)吉尔伯特(英)——发表了《论磁学》一书(1600年)

(二)奥斯特(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三)法拉第(英)——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四)麦克斯韦(英)——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19世纪60年代)

(五)赫兹(德)——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1888年)

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它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四、化学的进步:

(一)波义耳(英)——英国科学家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17世纪,近代化学创始人)

(二)拉瓦锡(法)——(1)推翻“燃素说”(2)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化学发展步入正轨)

(三)道尔顿(英)——原子论的创立(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时期的开始)

(四)阿伏加德罗(意)——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五)门捷列夫(俄)——发现元素周期律(19世纪60年代末)

五、生物学的巨大进步:

(一)哈维(英)——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17世纪早期)

(二)林奈(瑞典)——制定了对植物的分类法(18世纪)

(三)施来登和施旺(德)——细胞学说确立(19世纪早期)

(四)拉马克(法)——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19世纪早期)

(五)达尔文(英)——确立了进化论(提出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原理)(19世纪中期)(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为19世纪三大发现)

(六)巴斯德(法)——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19世纪60年代)

六、物理学的新时代: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1、伦琴(德)——发明“X设线”

2、居里夫人——提炼出镭(发射性元素)

3、爱因斯坦(德)——相对论(E=mc)

七、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1、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为基础

2、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政治体制

3、思想解放

4、继承与创新

5、科学家艰苦探索

八、科学发展的影响

1、科学是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

2、冲击动摇封建迷信思想

3、促进世界整体化

高二历史上册《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学案


高二历史上册《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学案

教学目标

识记平遥古城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和特色、"日升昌"创办和古民居建筑特色、双林寺和镇国寺的价值。

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教学难点

平遥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本课导入可以用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的一段话作为引言: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又以平遥为最;平遥人也因最善经商、理财和最会办金融事业,而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是这样说平遥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紧随课文的介绍到平遥去进行一趟短暂的旅行吧!

第一目"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

(2)古城墙的结构

对古城墙外观的介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幻灯片提供清晰的图片或者是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老师还可以提醒学生从历史小说的描述或者是历史剧中加以印证,一方面可以加强印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历史知识"用"起来。其中重点介绍古城墙的历史地位──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从而体现了平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的一面。

(3)古城的建筑布局

问题提出: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如何体现出以儒家思想为主、"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的?

具体要求:安排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尝试讨论解决上述问题,然后选代表分别阐释各自的观点,最后教师加以总结。

主要观点:古城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形成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的相互对称的建筑布局。这种礼制程式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其具体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代表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神人共治"的思想。

明清之际,由于平遥商业的发达,为这块土地产生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日升昌"奠定了基础。在商业发达带来的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平遥古建筑兴建的高潮,四合院成为这一时期最典型的建筑样式。

(1)发达的平遥商业

平遥是当时中国十大商帮中最着名的晋商的主要发源地,其商业的繁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遥商人生意涉及地域范围广;二是平遥本地商业发达,为平遥产生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日升昌"奠定了基础。

(2)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

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就在此诞生,并一度成为全国金融业的中心。平遥作为16世纪以来的金融重镇,保存了大量原始而鲜活的金融史料和无数的文物遗珍,是研究中国近代金融文化的"活化石"。

"日升昌"票号创立的背景: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晋商一些大商号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跨地区经营的商业系统。在此种情形下,大宗的批发、运销带来巨额现银的解运业务,于是一种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运而生。"日升昌"票号作为我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它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其创始人雷履泰的卓越的经营才能,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平遥商业的发达。

"日升昌"票号的建筑布局:既是当时平遥古城中商号店铺前店后宅的格局的典型体现;也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富丽堂皇,墙高宅深,重门坚固,具有"汇通天下"的气派。

"日升昌"票号创立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由日升昌票号创立,带来了票号业的发展,结束了现银票运局面,开辟了金融业发展的新纪元。它为加快资金周转,促进商业贸易繁荣和近代工业兴起,以及方便政府和人民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古民居的基本结构

在介绍四合院的结构时,有简单构图能力的教师可以一边讲一边做简单的构图,也可以在介绍完后将事先构好的简图展示给学生看,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平遥古民居以建于清朝的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只有极少而珍贵的元代旧居。其建筑既符合北方汉民族地区传统的建筑模式,又有当地鲜明的特色。

对于四合院的特点,教师提问:平遥四合院布局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观念的?(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平遥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为三间或者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防火防盗的特点,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厢房和侧房一般是木结构的砖瓦房,供儿孙辈居住。这样的布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礼制观念。

教师提问:从平遥四合院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文化中有许多的精华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地吸收。请同学们思考你认为有哪些传统思想是我们今天所特别需要强调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尊老爱幼、扶危济困、互相帮助、见义勇为、善良诚信、勤俭节约等。

第三目"双林寺和镇国寺的彩塑艺术珍品"

平遥是以"一城两寺"共同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两寺"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林寺和镇国寺(1)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双林寺

位于古城西南的双林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中有唐槐、宋碑、明钟均十分珍贵,但最令人惊叹的是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这些神形兼备的彩塑作品透过宗教的拘囿,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高超的艺术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双林寺当之无愧地成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

教师在介绍这些彩塑作品的特点时,可以从网上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通过幻灯片加以展示,让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特点,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对这些艺术珍品的认同感,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平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也更能够激发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万佛殿

双林寺以彩塑着称,镇国寺则以古建筑闻名。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时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万佛殿的建筑结构设计非常巧妙,用料十分科学合理,是建筑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