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9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
城市区位分析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明确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1课时


一、城市与乡村差别
1、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2、乡村:主要从事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城市与乡村差别:城市具有密集、生产效益和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与城市区位
(1)区位是指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区位
①地形与城市区位:大多数城市主要分布在以为主的地区。
②气候与城市区位:世界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适中的地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河流与城市区位
A、城市用水——是限制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B、水运运输——水运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
C、——河流作为防御的屏障对早期城市的选址所起的作用非凡。
(2)经济地理区位
丰富的资源,便利的和上的优惠往往是形成城市的优势区位因素。
4、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
(2)沿河、、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交汇处,或大河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枢纽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地、大规模的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图中A、B、C三个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1、下列关于城市区位因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的城市都位于平原上
B.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区城市密集
C.河流对于深圳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作用
D.矿产资源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经济地理因素
2、限制我国华北平原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能源D.水资源

读下图回答:
(1)图中五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城市,原因为
(2)A、C、D城市兴起的共同区位因素是。
①平原地形②气候因素③资源丰富④交通发达
(3)A城市兴起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促进其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C.城市位于地貌上,该城市对海洋空间的利用可能有、、等方面领域。D城市适于发展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容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是、、。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上。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参考答案
1.D2.A3.C4.C

1.A2.A3.C4.D5.A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二)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明确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2、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课时


一、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在城市和的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根据其和加以、和的全过程。城市土地利用可反映出城市布局的和的地域差异。
2、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特点
商业用地:,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用地:商业用地的外围
工业用地:市区外缘,沿主要分布
3、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每个城市都有、商业用地和用地三种类型。其中用地是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而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用地类型,如行政用地、文化用地等,而在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很小,或分散布局。
二、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包括商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各城市功能区在城市空间位置分布上往往交错分布,各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域界线。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历史文化因素、、交通运输状况等。
3、中心商务区:
(1)中心商务区又称,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区,商业、、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为主,交通运输,零售商业十分发达。
(2)中心商务区(CBD)特征
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内部分区明显;数量昼夜差别很大;通达度很高。
小结:
功能区形态位置特点
住宅区块状低级住宅区多在内城,与工业区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多在城市外缘,常与文化区、风景区相联系。
商业区点状或条状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4、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同心圆理论模式、、

1)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有何不同?
2)ABC三区域分别代表什么功能区,理由是什么?

1、关于城市功能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
B.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C.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出现背向发展趋势
D.各种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2.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最大的是
A.文化区B.商业区C.工业区D.住宅区
3.影响住宅区分化,形成了不同级别的住宅区的原因有
A.购物的方便程度B.距市中心的远近C.通达度D.收入高低
4.下列因素中,直接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
A.城市经济的发达程度B.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C.人口密度的大小D.地形和土壤条件
5.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区B.工业区C.住宅区D.文教区
6.下列哪种功能分区的变动,将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有显著影响的是
A.工业区B.居住区C.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D中心商务区

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地离递减示意图,分析回答:
(1)土地租金高低取决于下列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土地利用方式,③交通通达度,④企业的支付能力。其中主要的是
(2)市中心应为图中A、B、C中的;这里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应为区,因为这里接近最大的,故租金最
(3)图中B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区,因这里靠近
(4)图中C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区。
(5)图中A、B、C中占地面积最小的是(填字母)。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三)
中心地理论


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中心地理论

1课时


一、中心地理论
1、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率先提出的,是研究城市和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该理论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关系,并采用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2、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可将中心地圆周体转换为体系。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为核心的形。
3、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相距,但六边形数目;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相距,但六边形数目。

1、读左图,回答问题
1)、图中共有多少级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

2)、在各级中心地形成的具有等级关系的空间结构体系中,中心地的等级与数量间是什么关系?

3)、中心地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呈什么关系?

4)、你能分析出各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六边形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吗?

2.读右图,回答问题:
1)图中R1、R2、R3分别代表三个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半径。其中,最高等级的城市是,最低等级的城市。
2)下列城市职能,只有C城市才拥有的。
(大学、派出所、电影院、公安局、中学、音乐厅、小学、公安分局)

1、在一定的市场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均表现为
A.正方形B.圆形C.正六边形D.正八边形
2、下列关于中心地与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中心地都有它的服务范围,且服务范围固定不变
B.一个中心地都有它的服务范围,且服务范围界限明确
C.中心地顾客只可能来自服务范围之内
D.两个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实际上有可能发生交叉重叠
3、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1门槛人口最小,R3门槛人口最大
B.R3服务范围最小,R1门槛人口最小
C.R2的中心地级别比R1低
D.R2比R1所需的门槛人口大
4、划分中心地等级的依据主要是
A.中心地的空间范围B.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C.中心地提供职能服务种类的多少D.中心地的服务人口的多少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中心对工业的吸引力最大,厂家也愿对此付高额的地租
B.城市中心可接近最大的消费群,因而对住宅业有巨大的吸引力
C.对商业的吸引力是随着城市中心由近到远逐渐增加的
D.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越高
2、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嵌套理论主要用来指导
A.工业生产和产品类型
B.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C.农业区域、农业生产和作物种类的配置
D.交通运输和道路的修建
3、读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R1、R2、R3分别代表A、B、C三个国家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半径,其中最高级别的城市是,最低级别的城市是。依据是
(2)下面各职能中应与R1、R2、R3中的哪个服务范围相对应。
高中——,初中——,大学——。
个体招待所——,宾馆——,星级宾馆——。
(3)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总是居于地位,对区域的发展起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城市是区域的中心、中心和中心。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分析参考答案

1、B2、D

(1)BC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陆交通便利
(2)③
(3)矿产资源铁路交通水源河口三角洲海上工厂海产养殖海上城市(人工港)
钢铁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旅游资源
(3)画在B、D、C、E所在铁路的交汇处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
城市化及城市化动力机制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意义。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课时

一、城市化
1.概念:城市化是指在空间上、乡村地区转变为的过程。
2.标志:①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向第逐渐转移;
③不断扩大。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的意义
(1)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机会,大量吸收,劳动力大量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结构:城市化过程能卓有成效地带动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
(3)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5)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4.乡村—城市转型:
(1)概念:是指的过程。
(2)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城市;三是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动力:主要是。
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在城市中的集聚和增长是现代城市化的又一动力。

读教材图2—13世界城市化的推进,思考:
1)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2)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又关系?
3)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1.以下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就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B.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C.城市化有利于城市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D.城市化影响工业化,而工业化对城市化几乎没有影响
2.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
A.城市用地规模扩大B.城市数目增多
C.城市人口增加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增加
3.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4.与城市化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商品农业的发展B.工业化进程C.科技的发展D.人口自然增长率
5.城市化进程的意义有
A.控制人口增长B.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C.提高人口素质D.使工业向农村扩展

1.城市化水平的重要的标志是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B.城市年增加人口数
C.城市用地规模无限扩大D.城市数量不断增多
2.城市的发展与以下哪一产业的发展最为密切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信息产业
3.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fl至f2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回答: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变化的特征是:



(2)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3)此过程被称为。

第二节城市空间结构(二)—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分区参考答案
1.A2.B3.D4.B5.C6.D

(1)①③(2)A商业人流、物流高(3)住宅市中心(4)工业(5)A
第二节城市空间结构(三)—中心地理论
1.C2.D3.C4.C
1.D2.B
3.(1)CAC地服务半径大(2)R2R3R1R3R2R1
(3)核心主导管理服务区域经济增长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二)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1课时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2.二战以后的城市化
(1)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小城镇
(2)大城市的数目不断,迅速膨胀
(3)大城市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迅速
二、城市化特点
1.发展中国家:,;水平低;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阶段。
2.发达国家:;;出现现象。处于阶段。
三、中国的城市化(教材P40表格)

1.读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表,思考下列问题。
年份1960年1980年2000年
世界人口(亿)304560

发达国家总人口(亿)101215
城市人口(亿)5811
比例(%)506772

发展中国家总人口(亿)203345
城市人口(亿)3620
比例(%)152044
1、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哪个更多?城市化水平哪个更高?

2、1960年-2000年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哪个更快?


1.读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
2.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B.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C.人口增长速度在不断变化D.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3.以下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部分城市居民由市中心向外迁移,而商业和制造业则由边缘区向市中心迁移
B.出现郊区城市化C.形成大都市连绵带
D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高

1.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图,符合实际情况的叙述是()

A.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但城市化进程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城市化大大减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仍未超过发达国家
D.发达国家农业提供不出更多剩余产品,以维持城市人口的增长

2.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应过快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素质还不高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C.城市建设经验不足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3.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左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右图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读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会分析“逆城市化”的成因。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2.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逆城市化的成因;
3.了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逆城市化

1课时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影响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的原有性质,产生效应;破坏了原有的系统;城市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改变了居民的;改变景观;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影响和改变着。
三、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环境问题,即“”,主要包括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环境、地租房价、就业、社会不太安定。
2.城市居民不断向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或迁移,这一过程称为,又称。
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
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功能显著增强。
3.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
4.强调以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5.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
6.运用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1.现在有些大城市实行“公交优先”的规定,其目的是
A.扶持国有企业,突出“以公有制为主”B.抑制私人小汽车
C.想让公共汽(电)车等多赚点钱D.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2.近30年来,北京的汉白玉石雕像溶蚀严重,有些雕像溶蚀程度已超过l厘米,比自然状态下的溶蚀速度快几十倍,这主要是因为
A.城市上空尘埃多,作为凝结核使城市的降水增多
B.城市的气温比郊区高
C.大量使用煤和石油,城市空气中CO2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增加
D.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大量粉尘、SO2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
3.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城市B.乡村C.自然保护区D.旅游胜地
4.1997年下半年,巴黎、圣地亚哥等大城市先后发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其主要原因有
A.城市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B.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
C.近地面大气出现了温度上下相近,甚至上暖下冷的情况
D.近地面大气出现了温度上冷下暖的情况

1.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绿地面积小B.城市上空尘埃物质多
C.城市产业活动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D.城市地区降水少
2.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恶化、地价昂贵是导致逆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B.城市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地价较便宜的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
C.逆城市化又叫城市郊区化D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从扩散到集聚的一个新阶段

项目人口增长(%)
1982—1990年1990一2000年
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全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全市
北京-3.3840.4613.1217.20-8.1645.5210.2527.73
上海-2.4652.12-1.026.50-9.3647.25-1.2025.47
沈阳-6.733l.043.1516.64-8.2042.212.5626.65
大连-11.8155.9011.6018.26-12.2558.22l0.0528.31
杭州-1l.8038.556.8410.08-15.9238.5l5.1228.32
3.分析我国部分大城市人口增长状况数据表,回答有关问题。
(1)表中数据反映出我国部分大城市出现了现象。
(2)五个城市中,1982—1990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1990-2000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是,从市中心迁出人口最多的是
(3)五个城市的市中心区人口都主要迁往区。
(4)请简要列出四项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
①;②;③;④;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城市化及城市化动力机制参考答案
1.C2.D3.A4.B5.B6.B

(1)①城市的数量由少到多②城市的范围由小到大③有孤立城市发展到城市群(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大(3)城市化过程
第二节城市空间结构(二)—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1.C2.A3.A1.B2.D
3.(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二章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图2-1-2为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亜率变化图,图2-1-3为该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
3.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消费水平B.资源C.科技水平D.生产能力
4.人口增长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A.生物学规律B.上层建筑C.医疗卫生条件D.生产力发展水平
下图为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A.②③B.③④C.④⑤D.②⑤
6.与P、Q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A.中国、澳大利亚B.墨西哥、中国
C.墨西哥、美国D.美国、澳大利亚
7.右图表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图中四个地点中,最不
适合发展城市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
A.商业区用地B.工业区用地
C.住宅区用地D.绿化用地
下图“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A.甲、丁B.乙、丁C.乙、丙D.甲、丙
10.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1.目前有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
A.抑制私人出租车B.优先发展公交车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D.减少就业压力
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甲、乙、丁所代表的功能分区最可能是()
A.甲—绿化用地乙—住宅区丁—商业区
B.甲—商业区乙—住宅区丁—绿化用地
C.甲—住宅区乙—商业区丁—绿化用地
D.甲—绿化用地乙—商业区丁—住宅区
13.若该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的主导风向可能是()
①东风②西风③西北风④东南风
A.①②B.①④C.②D.③④
二、综合题
14.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土地租金高低取决的主要因素有: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B.土地利用方式
C.交通通达度D.企业的支付能力
(2)市中心应为图中A、B、C中的;这里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应为区,此处地租最高的原因是。
(3)图中B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区,原因是

(4)工业区布局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市外缘地带所考虑的因素是。

15.读“人口增长模式随时间变化图”,以及部分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回答问题。
(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其计算方法是。
(2)A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属于人口增长模式。
(3)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低增长阶段的是(填字母)。
(4)对照表中的数据,韩国、尼加拉瓜、中国分别处于图中___、___、___(填字母)阶段。

相关推荐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5.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2)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
①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③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
④开辟大型农牧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
(3)开发的背景:
①当地发展中同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第一位)
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也很重要)
2.亚马孙地区开发过程
(1)从历史因素看,对雨林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大。
本区开发较晚。周围国家都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落后,人口、城市、工业等主要集中在狭窄的大西洋沿岸地带。亚马孙地区则因丛林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当地印第安人以渔猎、采集和传统的迁移农业为生。且因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影响逐渐加大。
随着人口急增,土地需求膨胀,巴西政府大规模建造公路,加快对西部疆土开发;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把首都从沿诲迁往内陆高原。
3.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从大西洋沿岸横跨亚马孙地区,延伸到秘鲁边境。全长达5500多千米(包括支线总长超过20000千米)。
随着公路铺设,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随之出
现,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沿线还新建了城镇居民点,河川沿岸也建起了
造纸厂、炼铝厂等。
思考
评价修建雨林公路的利与弊。你认为雨林公路该不该修?
点拨:对于修建雨林的评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看问题。从“弊”的方面看,它可能造成林区居民的增加、开发公司蜂拥而至,响应的工厂也乘虚而入,雨林的受损程度也日益加大,甚至会加速雨林的毁灭,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若从“利”的方面看,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当地的经济建设将会随之突飞猛进,巴西国内的经济压力将会得到缓解。至于公路该不该修的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认识到修与不修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移民亚马孙平原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而与雨林区相邻的巴西东北地区却集中了全国1/4的人口,这里也是全国最为干旱和贫困的地区,而且因为贫民集中,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数以百万计的东北部难民迁移到亚马孙地区。
读图说明从图2.28中可以看到,地处巴西西部的郎多尼亚地区,自1970年至1988年的18年间,人口由10万增长到100万,毁林面积也由不足10万平方千米增长到180多万平方千米,占雨林总面积的7.5%。进而让学生分析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①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生态利益考虑,坚持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却提供巨额投资来开发亚马孙等地区的雨林。几十年来,雨林优质硬木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②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的做法—度盛行。
所产的牛肉主要销往北美和欧洲。这些牧场的规模达数万公顷,经营3~5年以后终因地力下降而被废弃。这些大块土地被废弃,便很难再恢复森林植被,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活动
讨论交流:如果你是下列人士,你将作何种选择?
本活动应充分让学生展开讨论,或可进行角色扮演,或采取辩论赛的形式
展开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2.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
虽然有迹象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毁林速度有减缓的趋势,但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1990~2000年南美洲共损失热带雨林面积32万多平方千米。在过去的30年间,巴西境内约15%的雨林被毁,面积相当一个法国。
3.开发与保护?
(1)三种方案
①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②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
③最佳方案:
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思考
1.雨林的前途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点拨:受开发和保护的措施影响
2.你对雨林的前途持何神态度?为什么?
点拨:本题是开放的,可以展开讨论。
(2)保护亚马孙雨林
①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以后,亚马孙地区诸国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制订并实施了—系列保护亚马孙雨林的计划和措施。
具体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②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是人们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对于巴西等地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活动
活动建议: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一直作为一个两难问题困扰着决策者们。这三个议题的提出,为决策者们提供了思考的途径,其实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呼声。活动中,可以让同学们任意选一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评述、整理、发挥,然后进行交流,达成共识。或以板报的形式进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全球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
(2)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
(3)开发的背景:
2.亚马孙地区开发过程
(1)从历史因素看,对雨林影响不大。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影响逐渐加大
3.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2.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
3.开发与保护?
(1)三种方案
①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
②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
③最佳方案:
(2)保护亚马孙雨林
具体措施: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课时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必2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三节


必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三节

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

[课程标准分析]

该课是中图版必修第2册"地域文化与城市"这部分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对此内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的活动建议,作为一节活动课,教学应该落实在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地理原因。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另类,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这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要承担"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此外新课标还提出地理学的两个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感受文化的地域性并探究差异形成的综合原因,尤其是地理原因。我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课前我先让学习小组收集关于语言、民歌、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工具差异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并在课堂与其它小组交流、分享、探究,再通过教师以我国南北方人性格差异为案例教学,从而使学生建构起对文化差异的深刻、全面的认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2、能将整理的信息制成多媒体课件,并能表达、交流、学习成果和见解。

城市与环境复习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城市与环境复习》,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2.1城市空间结构

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赣州

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运输方式

区位选择

实例

南船北马

南方城市沿江河分不,北方城市大多在大道汇合处

南方武汉、北方邯郸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枢纽;公路、铁路沿线

株洲、石家庄、郑州

海洋运输

沿海港口

秦皇岛、大连、青岛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③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其他还可以由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化区、特殊功能区等。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

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教材P34)

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1)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

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

4)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

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