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城市与环境复习

小学环境教育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04

城市与环境复习。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城市与环境复习》,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2.1城市空间结构

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转运

赣州

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

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运输方式

区位选择

实例

南船北马

南方城市沿江河分不,北方城市大多在大道汇合处

南方武汉、北方邯郸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枢纽;公路、铁路沿线

株洲、石家庄、郑州

海洋运输

沿海港口

秦皇岛、大连、青岛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③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其他还可以由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化区、特殊功能区等。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

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教材P34)

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1)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

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

4)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

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相关推荐

城市与城市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城市与城市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小题)
(2010安徽潍南一中高一检测)若下图城市功能区分布合理,据此回答1~2题。
1.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城市的()
A.M处 
B.N处 
C.O处 
D.P处
2.沿图中EOF线所作地租水平曲线正确的是()
 1.A 2.C
 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地势较高、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越靠近市中心,接近交通干线,地租水平越高。
(2009重庆)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4.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
A.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B.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幼儿园、医院
D.医院、停车场
 3.D 4.A
 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规划中的工业区靠近水源(河流),地势平坦,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对居住区环境污染小,但离铁路线较远,铁路交通不便。第4题,在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建立卫生防护带,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例如消防车库、停车场、仓库、市政工程构筑物,而体育馆、学校、儿童机构和医院等,就不应布置在防护带内。
2008年春节前,我国南方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冻雨、大雪灾害,许多城市交通阻断,供电停止,湖南郴州市尤为严重,从省会长沙到郴州的各种交通几乎全部中断,但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勇抗灾害,终于使灾区人民过上了一个祥和的春节。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郴州市和长沙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郴州市比长沙市等级高,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B.郴州市比长沙市等级低,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C.长沙市比郴州市等级高,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D.长沙市比郴州市等级低,同级别城市数目少,服务范围大
6.关于不同等级城市及其服务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以城市用地规模来划分
B.城市一般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广州、长沙属于大城市
C.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D.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越近
 5.C 6.C
 本题组以南方雪灾为切入点,考查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第5题,对一省而言,最高级别的城市是省会,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郴州市是一个地级市,相对于长沙市来说等级低,服务范围小。第6题,城市等级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广州市、长沙市人口都超过百万,应属于特大城市。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越远。
下图是“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该城市盛行风的主导风向是()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8.该城市的最主要职能是()
A.文化中心
B.商业中心
C.行政中心
D.经济中心
9.商业中心最宜布局的区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A 8.C 9.D
 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之上,盛行东南信风,其主要职能是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应位于城市中心④附近。
读下面“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对图示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A.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低
B.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高
C.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低,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高
D.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低
 B
 离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高。
11.在图中“角落部位”租金曲线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交通通达度较好,租金较高,各零售业均付不起高昂租金
B.地域狭窄,不适合零售业用地
C.交通通达度较差,无法吸引大量人流,对零售业无吸引力
D.交通通达度较高,适合作为商务机构的办公楼
 C
 角落部位交通通达度较差,租金低。
读下面“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布局图”,回答12~13题。
12.从伦敦市规划和布局图来看,伦敦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城市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B.实现城市的工业和商业职能,突出城市中心区地位
C.实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主要目标
D.实现城市郊区为城市服务的主要目标
 C
 从绿地的建设及规划看,其发展趋势是为了实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目标。
13.伦敦既是英国的首都,又是老工业城市,城市中曾经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的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
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改变城市的各功能区的分布
 B
 从图中可以看出,伦敦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读下面“世界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乙国城市化程度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开发历史悠久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社会福利优越
 B
 美国属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
B.甲国属于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国家
C.乙国是目前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D.丙国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
 B
 中国属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较快。
(2010黄冈中学高一期末检测)读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6~17题。
16.1975年,与英国相比,巴西城市化特点是()
A.城市环境质量更高
B.城市化水平更高
C.城市化速度更快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7.1950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城市环境恶化
②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④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A.①②
B.③④
C.③④
D.②④
 16.C 17.A
 1975年,巴西城市化速度比英国更快。1950年之后,英国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与当地环境恶化,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关。
(2010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上海世博园位于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带,规划用地5.28km2,其中浦西1.35km2,这里原来是大片棚户和老工业区。据图完成18~19题。
18.世博园布局在黄浦江两岸,其主导因素是()
A.靠近中心商务区
B.地价低廉
C.有利于城市改造
D.缓解跨江交通压力
 C
 世博园所在地原来是大片棚户和老工业区,借举办世博会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使城市功能分区更加合理化。
19.目前上海正在打造的“四个中心”,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A.国际贸易中心
B.国际金融中心
C.国际航运中心
D.国际经济中心
 D
 第三产业一般包括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其他公益事业)等,是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
结合2010年世博会召开,目前上海市正在以低碳经济理念,全力打造国家环境友好型城市,为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而奋斗。回答20~23题。
20.为实现“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上海市的哪类用地将会增加()
A.工业用地
B.中心商务用地
C.高级居住用地
D.休闲娱乐用地
21.上海浦东新区的地域结构为开敞式——多核心模式,对多核心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建立不同的功能分区,分散城区职能
B.避免人口与工业等过分集中而引起城市环境问题
C.可有效减轻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堵
D.目的是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立国际化大都市
22.为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加强绿地建设
B.鼓励使用一次性用品
C.大兴别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
D.鼓励“花园式工厂”的建设
23.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开幕,10月31日闭幕,展馆位于外滩,布局于此的理由是()
A.外滩地价便宜,可节省投资
B.位于中心商务区,可吸引更多的人群,获得最大效益
C.外滩开发程度低,空闲土地多
D.目的是接近东方明珠电视塔,方便实况转播
 20.D 21.D 22.A 23.B
 “环境友好型”城市可使休闲娱乐用地增加。多核心的地域结构并不是为了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是为了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加强绿地建设,可改善城市环境。外滩是上海的中心商务区,人流集中。
(2009上海)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24~25题。
24.该城市2000年与2007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C 25.B
 本题组考查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相关内容和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24题,读图可知,远郊地价升值幅度应低于市中心;市中心外围范围减小,说明中心城区的范围缩小了;2007年的地价整体高于2000年;2007年的远郊区的范围向外延展了,说明城市规模扩大了。第25题,蔬菜种植基地的付租能力较低,不能使近郊形成峰值,而美术馆则一般位于市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城对环境要求较高,占地面积较大,并有一定的付租能力,所以宜布局在近郊区,并能形成地租的峰值。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26~27题。
26.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D
 由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中各要素对比分析可知,城市建设使地下径流减少了18%,地面径流增加了33%,蒸发量减少了15%,故降水后,大量雨水迅速汇集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7.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C
 城市建设必然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从而使雨水下渗减少,造成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8.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A.市中心规划建设高级公寓
B.广建大型游乐场
C.大力发展高级轿车
D.加快环行道路建设
 D
 加快环形道路建设可改善交通环境条件。
(2010山东临沂高一期末)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29~30题。
29.如上图所示,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数量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B.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C.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已经与发达国家持平
D.城市化水平上断上升,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关系
30.读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等级越高的城市,数目越少
B.等级越高的城市,服务范围越小
C.职能越低的城市,数目越少
D.城市数目越少,该等级的城市相互间距离越近
 29.C 30.A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到5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综合题(共55分)
31.(2010广东佛山高一质检)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简述图示地区中等城市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城市规模与数量的关系。
(2)根据重庆的发展可以推测,其主要的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A~D中的________点,说明判断依据。
(3)重庆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简要分析发展钢铁工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1)多分布在海拔低于500米的地区;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规模越大,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2)A 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河流交汇处,是城市早期发展的中心,交通便利。
(3)排放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污染城市环境。
3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2中的①、②两线,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加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1)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3)①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4)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5)ABD
33.近几年,由于上海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了上海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市区依托黄浦江西岸,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此外还兴建了大批的卫星城并建立浦东新区。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上海市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上海市城市等级提升的最主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上海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4)从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范围的关系角度,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经济因素
(3)地理环境要素发生改变;产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
(4)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广。上海市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可涵盖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区域中心,上海市的发展会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34.(2010长沙一中高一期末)下图是某发达国家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在城市形成________阶段,由于同一类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开始出现城市功能分区。
(2)阶段Ⅱ商业用地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阶段Ⅲ商业用地出现的新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厂在城市区位中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阶段Ⅲ中住宅区出现了分化,分析判断图中甲为________住宅区,乙为________住宅区。
 (1)Ⅱ 集聚
(2)位于城市几何中心 在交通干线相交处出现了新的商业中心
(3)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保护城市环境 降低生产成本
(4)低级 高级
35.读下面“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8分)
年份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城市
人口
(亿)城市
化水
平%城市
人口
(亿)城市
化水
平%城市
人口
(亿)城市
化水
平%
19507.4329.24.4753.82.8717.0
196010.3234.25.7160.54.6022.2
197013.7137.16.9866.66.7325.4
198017.0439.67.9870.29.6629.2
199022.3442.68.7772.513.5733.6
200028.5446.69.5074.419.0439.3
201036.2351.810.1176.026.1246.2
 (1)发达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__________%,从1980年~2010年,上升了__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了________%,从1980~2010年,上升了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城市人口数量看,在__________年代内,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到2000年,两者之比约为__________,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6.4 5.8 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变慢 (2)12.2 17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70 2∶1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出现导致引起形成发展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环境污染严重
4.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来源危害
大气圈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人们的健康
水圈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生物圈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其他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社会的进步。但随着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在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条件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三、城市化对地理化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不利影响:
十、教后反思
1、要给学生展示充分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些知识点,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化境的影响展开讨论,不要让学生被条条框框。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主干知识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以及
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生产的基本前提是。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主干知识
(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转化为人口,
地区转化为地区,活动转化为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通常以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3)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随后出现在和等发达国家。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的
在提高。
2、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及其特点
1.产生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下沉、恶化等生态问题。
2.产生环境问题:导致污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产生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2.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学法指导:通过讲授、看图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1、你能解释城市是怎么起源的吗?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图2-1-7“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温曲线有什么分布特点?

(2)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哪些措施可以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合作探究
1.城市中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哪些问题?

2.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纷纷实施“大树进城”计划,将乡村、山区的大树乃至百年以上的古树移栽进城,大树移植成了不少城市绿化的时髦做法。大树移植进城,对改善城市环境固然起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争议。你认为此举有何弊端?
三、总结反思

四、当堂检测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农田为水泥、柏油等硬化路面所取代,地表植被减少,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雨水下渗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第(1)题,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2)题,城市硬化路面阻隔了雨水下渗。
答案:(1)D(2)C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3题
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A.3.1℃T3.9℃B.2.5℃T3.5℃
C.1.7℃T2.O℃D.2.9℃T3.0℃
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集中 ②工业发达 ③汽车数量多 ④建筑物密集
A.②④B.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
A.A点 B.B点C.C点 D.D点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4-5题。
4.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5.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6——8题。
6.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7.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8.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9.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下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某市热岛强度
A.夏季大于冬季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D.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10.我国某些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首要原因是
A.城市轨道交通发展B.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
C.中心区农贸产品供不应求D.中心区绿地面积减少

问题1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表导读
(1)市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比居民区稍低。
(2)从城市下垫面特性、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等方面分析。
(3)消极影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城市热力环流;导致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积极影响:利于市区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市工业区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措施:增加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废热;降低建筑物密度,主干道和夏季盛行风方向一致;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业及卫星城布置在过读图也可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不高,应加快发展.9.D10.B

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教学案(湘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教学案(湘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10讲 城市与环境

课时1 城市空间结构

考点一 城市及其区位分析

强化专练

1.关于城市区位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决定性因素

B.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在不同阶段,有其主导的区位因素

C.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

D.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

答案 A

考点二 城市土地利用及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强化专练

2. 下图为“华北某小城镇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镇欲依托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的工厂是 ( )

A.建筑材料厂B.化肥厂?C.冶炼厂D.电镀厂

(2)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若该城镇规划一处新住宅区,你认为较合理的地点是 (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A (2)B

考点三 中心地理论

3.下图为“我国南部沿海某地区海港及其腹地关系示意图”,图中圆圈大小代表其人口的规模。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P1和P2有各自的服务范围,彼此并不重叠?

B.P1和P2的服务范围以各自为中心,均衡地向四周扩展?

C.P1的服务人口大于P2

D.所有运输干线都是因为城市之间高度需求而新建的?

(2)图示P1~M2高速公路的主要影响是 ( )

A.P1港腹地范围扩大,窗口作用加强?B.P2港腹地范围缩小,经济衰退?

C.M1、M2城镇经济区位明显改善?D.M2将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答案 (1)C (2)A?

命题视角一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功能区的形成

(2008•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 )

A.商业用地B.工业用地C.政府机关用地D.居住用地?

答案 B

? (2)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K滨河地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答案 C

变式演练

1.(考题改造)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规划前的地域结构略图”,该市工业以茶叶、食品加工为主,辖区内有世界级自然风景名胜(距市中心直线距离40多千米)。读图回答(1)~(2)题。

……

附件下载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初步把握城市化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出现导致引起形成发展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过渡: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阅读知识窗“城市热岛”了解城市对气候的影响。
材料二:阅读课后活动及其图“2-1-8人口密集的城市”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化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是耕地面积减少
2.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3.环境污染严重
4.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来源危害
大气圈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人们的健康
水圈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生物圈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其他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会带动社会的进步。但随着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在经济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你提出建议如何解决?

二、就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嗯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条件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三、城市化对地理化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不利影响:
十、教后反思
1、要给学生展示充分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自己梳理一些知识点,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给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适时点拨,最大限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如引导学生针对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化境的影响展开讨论,不要让学生被条条框框。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主干知识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与、以及
的出现等密切相关。
(2)城市生产的基本前提是。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主干知识
(1)城市化一般指人口转化为人口,
地区转化为地区,活动转化为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主要表现为。通常以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3)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随后出现在和等发达国家。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的
在提高。
2、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及其特点
1.产生资源、生态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减少;水资源短缺,有些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下沉、恶化等生态问题。
2.产生环境问题:导致污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产生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2.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学法指导:通过讲授、看图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二、学习过程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1、你能解释城市是怎么起源的吗?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并填写下表:
时间主要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产业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知识点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表格填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图2-1-7“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温曲线有什么分布特点?

(2)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哪些措施可以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合作探究
1.城市中过度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哪些问题?

2.近年来,许多大城市纷纷实施“大树进城”计划,将乡村、山区的大树乃至百年以上的古树移栽进城,大树移植成了不少城市绿化的时髦做法。大树移植进城,对改善城市环境固然起了一些作用,但也存在争议。你认为此举有何弊端?
三、总结反思

四、当堂检测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农田为水泥、柏油等硬化路面所取代,地表植被减少,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雨水下渗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第(1)题,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2)题,城市硬化路面阻隔了雨水下渗。
答案:(1)D(2)C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3题
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A.3.1℃T3.9℃B.2.5℃T3.5℃
C.1.7℃T2.O℃D.2.9℃T3.0℃
2.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集中 ②工业发达 ③汽车数量多 ④建筑物密集
A.②④B.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夏季A、B、C、D四个地点降水量可能稍多的是()
A.A点 B.B点C.C点 D.D点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据此回答下列4-5题。
4.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_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5.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⑤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6——8题。
6.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7.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
8.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
9.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下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某市热岛强度
A.夏季大于冬季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D.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10.我国某些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的首要原因是
A.城市轨道交通发展B.中心区人口密度大,地价上涨
C.中心区农贸产品供不应求D.中心区绿地面积减少

问题1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特点
发达国家早慢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晚快低城市发展不合理
知识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图表导读
(1)市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公园、农田等绿地气温比居民区稍低。
(2)从城市下垫面特性、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等方面分析。
(3)消极影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城市热力环流;导致城市大气污染进一步加剧。积极影响:利于市区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市工业区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措施:增加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工废热;降低建筑物密度,主干道和夏季盛行风方向一致;把污染重和高耗能的企业及卫星城布置在过读图也可知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不高,应加快发展.9.D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