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2-02-08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课时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相关阅读

地理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建议


地理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教学建议

一、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是要阐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案例形式,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

1.荒漠化的本质是

A.土地沙化B.气候变得干燥、降水减少C.土地退化D.土地盐碱化

2.下列在哪些现象不属于荒漠化的范畴

A.沙质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过度樵采B.过度开垦C.过度放牧D.过度砍伐

4.如果A、B曾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土地,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为放牧引水掘井,周围草场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地面

B.为扩大耕地而掘井,周围草场最终因为践踏和开垦变成裸露地面

C.为解决人的生产生活吃水问题而掘井,周围草场终因人为破坏而变成裸露地面

D.为解决人们生活能源问题而拔草、砍树,导致环境恶化

5.在不同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干旱区————过度樵采B.草原区————过度放牧(水井周围)

C.沙区边缘———过度开垦D.绿洲地区————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

6.下列因素中不属于西北气候干旱成因的是

A.远离大西洋B.远离太平洋C.受副高控制D.高大山地阻挡海洋水汽

7.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中荒漠化土地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8.相对而言较容易治理的是

A.原生荒漠B.土地退化C.戈壁D.流沙

9.关于沙漠化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对沙漠化防治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

②沙漠化防治的具体技术和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

③目前仍有一定生产力,但已开始面临荒漠化危险的土地,可暂不作为治理的重点

④贫困是导致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破坏,进而使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0.设置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③防止流沙对交通干线的破坏④减少地表对大气的摩擦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读某山地南北坡降水量图,回答11~14题

11.该地最可能属于

A.台湾山脉B.秦岭山脉

C.南岭山脉D.天山山脉

12.图中①②两地所处的坡向及迎风坡水汽的来源是

A.①北坡,②南坡,水汽来自太平洋

B.①北坡,②南坡,水汽来自大西洋、北冰洋

C.①南坡,②北坡,水汽来自太平洋

D.①南坡,②北坡,水汽来自大西洋、北冰洋

13.降水垂直变化最小处位于山地

A.南坡海拔400米以下处B.南坡海拔800~1600米处

C.北坡海拔800~1600米处D.北坡海拔700米处

14.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位于

A.东南亚地区 B.非洲刚果河流域C.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D.加拿大的北部

15.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

B.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矛盾的,不可调和

C.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

D.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16~18题:

16.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乙地和丙地

17.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极地气候

18.该区域适合发展的农业是

A.畜牧业B.水稻种植业C.园艺业D.花卉种植业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从自然条件看.两三角洲的差异是

A.甲比乙土壤肥沃

B.甲矿产比乙丰富

C.甲海洋比乙广阔

D.甲比乙的热量条件差

20.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都发展了

A.钢铁和造船B.甘蔗种植业

C.淡水养殖业D.造纸和化工

21.关于遥感技术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遥感探测范围大,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多B.遥感是地图的延伸

C.卫星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比飞机遥感高D.遥感技术可对环境实施动态监测

22.下列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进行图像处理的信息系统

B.进行动画设计的信息系统

C.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D.进行地图制作的信息系统

23.应用GIS技术的最终目的是

A.处理信息B.记录信息C.便于信息查询D.为地理决策提供信息

24.森林的首要价值体现

A.改善生态环境B.为工业提供原料C.为人类提供食品D.为建筑业提供木材

25.亚马孙热带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

A.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

B.热带雨林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C.热带雨林能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

D.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

26.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类型多属于

A.地形雨B.对流雨C.锋面雨D.台风雨

27.世界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美国B.俄罗斯C.加拿大D.中国

28.热带雨林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优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强烈B.土壤肥沃C.生物生长迅速D.生物循环旺盛

29.森林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繁衍物种

④维护生物多样性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⑥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⑤⑥

30.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原因叙述,错误的

A.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B.难以通行、开发较晚

C.本区人们的保护自然的意识较强 D.本区开发的难度较大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这个地区荒漠化发展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_,B地沙漠所在的省区是___________。

(3)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读右图,回答有关问题:

(1)A地区的名称是_________,该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

(2)B是________山脉,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

(3)D是_______(洋流),它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

(4)A地区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________,这种资源如果遭到破坏,将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我们应把________放在首位。

(5)E地区名称是__________,F城市名称是__________,其职能主要是___________。

1—10

11—20

21—30

班级:姓名: 学号: 分数:

参考答案:

1—10CDCACCDBCA

11—20DBCCDABADC

21—30DCCABBBBBA

31、⑴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平地覆盖了大量疏松的沙质沉积物,风大且集中;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⑵塔克拉玛干内蒙古自治区

⑶西部和北部沙漠分布广,在西北季风的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也促使荒漠发展。

⑷沙尘暴

⑸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32、⑴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

⑵安第斯山脉阻拦亚马孙平原水汽西进,增加了亚马孙平原的降水量。

⑶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⑷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暖保护

⑸巴西高原巴西利亚政治职能

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二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生态环境的稳态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环境的稳态”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二节生态环境的稳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5.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6.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7.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8.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9.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
1.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过程:
复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回答: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复习:如果我们写一个一般的食物链,就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这么写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是后一营养级以前一营养级为食的现象,后一营养级从前一营养级获得了物质和能量,物质和能量就从前一营养级流动到后一营养级。我们现在就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提问:那么,能量是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一段,并思考这些问题。
(在同学们阅读后,分别请几位同学总结这几个问题。)
讲述:生态系统流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但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它沿着食物链流动。
提问: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讲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被呼吸作用分解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简单他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提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教材107页也有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特点”一段,阅读完后,可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待同学们阅读完后)现在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能量流动的特点。
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为什么是这样呢?请继续回答。讲述: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说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可以理解为肉食动物以植食动物为食,植食动物不能以肉食动物为食。植物与植食动物的关系也是如此。
对于逐级递减来讲,也是教材的第二个问题,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营养级,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
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的能量哪里去了?请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讲述:对,被呼吸消耗,被分解者释放,还有一大部分未被利用。未被利用的,可以理解为后一营养级不能利用的(如荒地中的草根)和后一营养级能利用而未利用的(如羊不可能将草地的草吃净。这些未利用的能量除少量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外,它们或者进入别的生态系统,如被河水冲向海洋,或者沉积在湖底成为有机质沉积物,或者仍然是前一营养级的生存个体,保持了前一营养级的生产能力。
提问:在赛达伯格湖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
是未利用的呼吸的下一营养级同化的分解者释放的。
提问:能量金字塔是什么含义?如以生物个体数量表示有无例外?(请一位同学回答)
讲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在于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比如草原怎样放牧产畜量高而草原又不退化?农作物怎样才能给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教材中提到的办法就是一个好办法。假如给你一个池塘,你该怎样经营,才能最大获益?请大家讨论。
(讨论后请几个同学阐述他们的结论)
现在已经出现一种叫做“生态农业”的农业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最小投入,得到最大收益。比如桑基渔塘就是一例。(在此稍作解释)
总结: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能量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繁殖后代,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概念和特点
1、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循环流动,反复出现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物质循环的动力来自能量,而物质又是能量的载体,以保证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三、生物圈中水、碳和氮的循环过程

1、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如下图所示
大气环流

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

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3、生物圈中的氮循环主要过程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