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10-09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1)这是一个组合图形 (图形的性质)

(2)可以尝试将它进行分割,割补成几个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几何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解题的策略)

(3)我们 已经研究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 (已有的知识)

3.独立尝试:仔细观察,画出分割的示意图。

(教师提示:怎样分割才能比较容易找到对应的数据?)

4.反馈交流:

可能:

(1)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割)

(2)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割)

(3)长方形的面积-三 角形的面积 (补)

问:你怎么会想到分割成三角形?或梯形?

【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操作、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归纳。】

5.小结:同样一个组合图形,可以采用不同的割、补 法,分成几个基本的组合图形。

【在组织交流时,要注意指导促使正确地选择数据,进行面积计算。由于图中的数据比较多,学生在选择数据时容易受到干扰。对于能 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选择数据前先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和高,降低选择数据的难度。】

(二)计算

1.分割后每一部分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能找到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吗?

2.学生 尝试计算。(可任选一 种割补法)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明确数据的由来。

3.交流:

注 意:

(1)为什么分割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样大 的?

(2)梯形的高是多少?(隐性条件)

(3)小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4)书写格式的规范、面积单位的运用。

【学生列式计算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要提醒学生正确地使用面积单位。】

三、练习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独立思考,寻找解题策略。

(1)这是一个怎样的组合图形 ?(图形的性质)

(2)可以尝试将它进行分割,割补成几个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几何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解题的策略)

(3)同桌讨论,选择合理的割补方法。

(4)根据割补好的图形寻找相应的数据进行计算。

2.小组交流。

【通过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条理的思 考问题,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结:

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找到正确的数据,求组合的图形。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精选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

2.能通过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理解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说理。

3.通过让学生亲历计算面积方法的获得过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判断图形的组合关系。

2.判断分割后图形 的数据的选择。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先量一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量出的长度都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厘米。

【注意:由于测量上存在误差,要求先将量出 的长度四舍五入到厘米再计算。】

二、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一)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1. 观察组合图形,尝试进行割、补,并求出面积(画出割、补的示意图)

独立完成。

2. 交流割、补法, 尝试根据别人的方法来列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如:

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35-14)×2 8+14×10÷2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28-10+28)×(35-14)÷2+35×10÷2

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35×28-(28-10+28)×14÷2

3. 哪些数据是隐蔽的?如何寻找?

4. 哪种割补 法相对比较简单?

5. 小结 :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分割。

(二)求下面 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1. 仔细观察组 合图形,思考:可以割补成哪些基本的组合图形?

2. 独立尝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画出示意图,然后计算。

如:

(1)大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2)小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3.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汇报

说说割补的方法,数据的选取。

【这里的2道题是对新课的巩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做,再进行交流、反馈。基础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三)小结:

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找到正确的数据,求组合的图形。

三、练习

求下列组合图形面积:

1.观察组合图形,尝试进行割、补,并求出面积(画出割、补的示意图)

2.独立完成。

3.交流割、补法, 尝试根据别人的方法来列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4. 哪些数据是隐蔽的?如何寻找?

5.哪种割补法相对比较简单?

6.小结: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分割。

四、拓展与探究:

求图形的面积 (单位:cm)

【拓展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运用适当的分割拼补的方法明 确图形的组合关系。

2、利用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将组合图形分割、拼补成几个基本图形,而这些基本图形是能用图形中标出的长度计算出面积的。

教学难点:

合理 利用图形中标出的长度找出简单合理 的分割拼补方法,以使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便捷。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我们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 说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

3、 谁能用上面两个或三个拼成一个图形?

4、 揭题:组合图形的面 积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下面是一个组合图形,你会求它的面积吗?

1、 小组讨论

2、 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三、 巩固练习

1、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堂小结

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作业设计

练习册62页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65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探究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等自主探究活动,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个体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喜 悦。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梯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出示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 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猜测:计算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 件?

【策略说明:学生之前已亲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对“转化”思想在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中的作用已有了 较深的感受,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创设出较大的探究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 小组合作,实验 探究。

探究:利用已有知识,计算梯形面积。

(1)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全班汇报交流

【策略说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并进行计算,初步感知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 归纳总结,推导公式

归纳: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指导看书

(2)反馈交流

【策略说明:再次合作,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统一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归纳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4.巩固新知:

求出以下梯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策略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 ,如果几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对应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不受形状的影响,也分别相等。】

三、拓展思维

介绍利用梯形面积的其他推导方法

【策略说明:通过媒体演示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统一起来,初步渗透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可对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加以拓展,延伸,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

四、综合练习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梯形。

【策略说明:利用方格图,画规定 面积的梯形,既可以巩固梯形的计算方法, 也可以再一次沟通梯形与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 的关系,达到灵活运 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难点:熟练掌握用公式变形或方程解的二种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解方程:

8x ÷ 2 = 28 7(x+3)÷ 2 = 28

2(x +17 )= 40 6(5+x)÷ 2 = 36

一、复习:

C=2(a+b) S=ab

C=4a s=a2

S平=ah a=s÷h S△=ah÷2

h=s÷a a=2s÷h

h=2s÷a

S梯=(a+b)h÷2 a=2s÷h-b

b=2s÷h-a

二、新授:

1.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几厘米?

(1)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宽是多少厘米吗?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

解:设宽为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2.一块梯形木版,面积是22.4平方分米,上底是2分米,高是6.4分米,下底长几分米?

解:设下底长X分米。

(2+X)×6.4÷2=22.4

(2+X)×6.4=44.8

(2+X)=7

X=5

三、试一试:P20

四、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长是90m,宽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长是宽的1.4倍,如果宽增加2厘米,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2)有两筐梨,甲筐梨重35千克,乙筐梨比甲筐轻7千克,从甲筐取出多少千克梨放入乙筐,两筐梨的重量相等?(两种解法)

(3)有两根电线,第二根长度是第一根的2.5倍,如果第二根剪去12米,那么两根电线的长度就相等。第二根电线原来长多少米?

(4)书架的上层有120本书,下层有书56本,如果两层书架又各自放上同样的本数的书,这时上层的本数是下层的1.5倍,两层书架都放了几本书?

五、小结:

六、作业:练习册P14、15

板书设计

C=2(a+b) S=ab

C=4a s=a2

S平=ah a=s÷h S△=ah÷2

h=s÷a a=2s÷h

h=2s÷a

S梯=(a+b)h÷2 a=2s÷h-b

b=2s÷h-a

解:设宽为X厘米。

2(8+X)=28

8+X=14

X=6

答:宽是6厘米。

解:设下底长X分米。

(2+X)×6.4÷2=22.4

(2+X)×6.4=44.8

(2+X)=7

X=5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一、单元分析:

本章包括“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六个小内容。

“大数的认识”是在第四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结合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是较好的切入点,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了解我国的人口状况;“大数的认识”的编排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渗透了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思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的进步;数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四舍五入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相邻的整十(百、千)数”和“邻近的整十(百、千)数”的基础上,结合大数的认识,引入常用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对大数进行近似处理;

“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了新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以及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新的重量单位--吨以及各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容积单位--毫升和升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5.知道表示较重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作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6.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 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知道所学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4.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

5.知道表示较重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作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

6.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毫升和升。初步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 生已经学习过的计算单位由个、十、百、千,学生在读书时,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利用满10向前一位进1,10个一千时一万。同样的方法,碰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万一万地数。由此,把各个数位写出来,形成一张数位顺序表,再按数位把全国人口和上海人口这两个数据填写在数位顺序表中。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启发下,先分级,再来读书,写数。级中0,级末尾0,级首0(各种零的情况)是学生在读数和写数中,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读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的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通过具体操作初步具有了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的量感。已经会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由于平方千米面积大,学生不容易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因此这个阶段可以先将低阶单位量――米累积至高阶单位量――千米的方式,即借用学生1平方米的经验和表象,来感知1平方千米。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不能死记硬背,应该和长度单位联系起来帮助理解。

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通过了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了克与千克,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量感,感知了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但对于吨,学生不能 通过肌肉感觉建立1吨的表象。要将1吨具体化必然要透过很多重物的积累。所以有些只能从特意去 寻找的图片中看到,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以使用日长见的汽车的重量,货车的载重量等来丰富学生吨的量感。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常用升和毫升描述液体物资的多少,而用克、千克来描述固体物资的多少。在儿童阶段,孩子是借 助液体的多少来了解容量的概念,为此 在此只介绍液体物资多少表示方法,为今后学生学习容量、容积做准备。通过大量材料感知,帮助学生建立升和毫升的量感。

关于凑整,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意识,关于大数的凑整,学生先利用数射线, 直观的找最接近的整万数,这样比较容易, 为学习四舍五 入法做准备。然后脱离数射线的支撑,如何找到最接近的整万数是值得学生思考的,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只需看千位是否大于5就能做出判断了。学生再次利用数射线,解决一系列的凑整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四舍五入的过程和方法。

五、分课时教学建议

大数的认识:3课时

四舍五入法:2课时

平方千米:1课时

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2课时

从克到吨:3课时

从毫升到升:3课时

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 p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知道个级、万级、亿级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3.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在交流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学习多位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各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整数数位顺序表。

2.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收集生活中的大数。

2.出示媒体:

师:小胖和小亚在谈论全国人口有多少的问题,你们知道我国现在人口大约是多少吗?

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将以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

3.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大数的认识。[板书:大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为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做准备,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这些大数学习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数位名称及计数单位

1.师:要认识这些大数必须要一些辅助工具。想想还需要什么工具?我们以前学的够吗?

1)我们曾经学习了哪些数位?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师按数位板书)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师按数位顺序依次板书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也叫什么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5)小知识介绍:古代,人们用双手十 指计数,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得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人类就发现了十进制了。

2.练一练:

1)口答;5个一万是( )……

2)数一数:

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一百一十万。

从八百六 十万起,十万十万地数,数到一千万。

从四千万起,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一亿。

3)算一算:

十万里有( )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

一千万里有( )个一百万。

一亿里有( )个一千万。

设计意图:

进行知识迁移,掌握万以上数位的计数单位,形成整数数位顺序的整体感知。

练习巩固

三、数级的认识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介绍四位分级法。

2.试读:P11表中读数。注意每级读数要加计数单位。

说说读数按照什么方法读?

3.数的组成

16737700里有( )个万和( )个一。

1295330000里有( )个亿和( )个万。

学生通过读数讨论交流读数方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较少思维分级法,帮助学生掌握读数方法。

四、拓展并总结

1.针对练习

1)读读第10页中北京市、河南省、台湾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 政区等地的人口数。

2)说说上述这些数的组成。

2.介绍国际3位一级法。

3.总结:计数单位和数级

注意与四位分级法的区别。

教学反思:

练习:

1.与万位左边相邻的是( )位,右边是( )位。

2.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3.50003700有( )个万和( )个一。69847320000有( )个亿和( )个万。7461598000有( )个亿 ( )个万和( )个一。

4.7045800是( )位数,其中“7”、“4”、“8”分别在( )位、( )位和( )位,这个数读作( )。

建议:

1.第一环节的大数分类目的为了什么?

2.大数的认识最好在已有较大数认识的基础上,拓展到万,再到十万、百万、…让学生体会十进制,在构建数位表的同时把数的组成在这一环节进行铺垫,从而发现数越来越大,有分级的必要。再观察进行自主研究总结四位分级,最 后是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舍五入法(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利用数射线写出与已知数相邻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2.会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凑整”的过程,积累数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

教 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常规积累

1.6×28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2.说说524 .584相邻的整百数各是多少?又最接近哪个整百数?为什么?

3.引出课题:凑整(板书)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即从估算、凑整引入,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核心推进过程

(一)相邻的整万数。

1.写出与a、b、c、d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写一写:它们分 别接近哪两个整万数?

(2)并写出相应的整万数。

(3)说一说:它们分别最接近哪个整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2.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试写出与24975相邻的整万数。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找到与它最接近的整万数?

(3)写一写:与325841 、7893201相邻的整万数。

(4)引导学生归纳:如何 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

(5)口答:说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整万数,并说明理由。

36937 872098

(二)相邻的整十万数。

1.以上题中“872098”为例:

(1)写一写:它接近哪两个整十万数?并写出 相应的整十万数。

(2)说一说:它最接近哪个整十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十万数,在最接近 它的整十万数上画“√”。

重点评讲:747777 、 1250672 。

3.小结:

(1)如何写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万数的方法;

(2)如何确定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十万数的方法。

(三)相邻的整百万数 。

1.以题“1250672”为例

(1)写一写:它接近哪两个整百万数?并写出相应的整百万数。

(2)说一说:它最接近哪个整百万数?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

如何写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万数的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已有知识进行建模,自己探索,不断扩充认知结构。

三、巩固拓展

1.上海市2000年的人口约16737700人,请分别写出与16737700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2.3□549最接近30000,□中可以填哪些数?

3.□73201最接近800000,□中可以填哪些数?

4.说一说与156084500相邻的 整亿数以及最接近的整亿数。

学生可以采用类推的方法,不断巩固完善认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引导小结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并追问它们有何共同点?

设计意图:

系统梳理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建议:

1.凑整中要适当渗透各种单位的凑整。如:整十、整百、整千。

五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 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三、 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 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 作业:书P118第1、2题。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面积估测》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面积估测》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面积估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难点: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5×4= 2.5×4 = 0.13× 4= 2.4-0.8=

5.4÷10= 4.2×1000= 0.45÷0.15= 3.6÷0.1=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复习各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二、新授

1、出示课题《面积的估测》

2、首先出示例1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不规则图形如何进行估测面积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数方格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是37平方厘米。

(1)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测 .

(2)方法: 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3)估测结果,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

22+15=37cm2

第二种方法先画一个三角形通过计算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约与

三角形的面积差不多。

(1)把这个图形近似地看作三角形来估测它的面积.

(2)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10×7÷2=35cm2

(3)估测结果: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35cm2.

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异同:

(1)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会不一样.

(2)第二种方法使用的是新的估测方法,所需要的条件: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不规则图形与已经学习过的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或者是多边形的组合图形)的形状相似的情况。

二.巩固深化,灵活应用

1. 练一练P5

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解:4×3÷2=6m2 解:76×30=2280cm2

解:(20 + 50)×30÷2

=1050m2

1、 练习册第3页

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2、 估测下图的面积:(组合图形)

作业布置:练习册P6

板书设计:

数格子的方法

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近似图形的估测;

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不规则图形与已经学习过的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或者是多边形的组合图形)的形状相似的情况。

教学效果的反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课题:分数的加减法

教材解读:

《分数的加减法》是第七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在这部分安排了2课时:分为(1)分数的加法;(2)分数的减法。但从学生在第六册中学习分数(一),初步了解分数概念的情况以及本册分 数(二),学习分数比大小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有关分数的知识掌握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在教案设计时,我将教材进行重组,通过“形象感知--讨论探究--抽象概括”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解读: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 了分数,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大小比较。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学生建立分数概念的基础上,利用 分数的含义、画图的方法探究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并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课前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发现学生能通过数学直觉初步感觉出同 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旨在通过学 生“画一画、推一推”两种方法加 以理解,从具体中抽象出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尝试、交流,猜想、验证等思维形式,发现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情境教学中,体会数学方法的实用性,积累生活经验。

2.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3.能用数学语言较为规范地表述自己的发现。

教学重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先吃了这个西瓜的4/9,后来又吃了这个西瓜的1/9,八戒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出示课题

整体审题

学生列式:4/9+1/9

设计意图:

以漫画故事”猪八戒吃西瓜“为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后面抽象定律的学习概括作形象思维上的铺垫

二、探究分数的加法

1.4/9+1/9=?用所学过的分数知识,画一画、推一推,尝试计算并记录思考过程

2.你发现什么?

3.是不是只有 这题: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举例验证

4.小结

学生独立探究

同桌交流

全班反馈:

方法一、画草图

方法二、推理

学生个答: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

在不同形式的计算过程中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实践作大胆猜想

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三、探究分数的减法

1.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情况如何?请你猜测一下

2.举例验证

3.小结

学生猜测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

知识迁移

尝试”用结构“

四、总结

1.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后我们还会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

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给学生分数除了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还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整体结构意识

五、拓展

还剩多少西瓜?

1-5/8=?

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

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探究的素材

反思重建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一课时)》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毫升到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认识毫升和升,并初步建立 毫升和升的量感。

2.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3.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在初步形成毫升、升实际多少的表象基础上,能与生活中的常见实物建立联系,正确运用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回家收集家中有关毫升和升的物体 ,你们收集了吗?来小组里先交流一下。再集体交流。

通过交流你对毫升与升有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毫升和升的知识。(出示课题:从毫升到升)

学生交流

小组讨论

生:表示容积或液体用毫升和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mL,升用L表示。液体较多时用升,较少时用毫升。

生:还想知道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

个别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核心推进过程

(一)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1.你们收集的可真不少,说明毫升和升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些物品,请你说说该用什么单位。

(投影出示:电热水器、立邦漆、洗脸盆、盐水瓶)

2.在( )中填入升或毫升(投影出示P28/3)

(二)单位进率、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1.那么升和毫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把纸盒中1000mL饮料倒入1L的量杯中,刚好倒满。

出示:1升=100 0毫升

2.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000毫升=( )升

7升=( )毫升

90000毫升=( )升

80升=( )毫升

72000毫升=( )升

8 40升=( )毫升

2.拿出你们收集的物品,同桌两人加起来,看看共多少?

3.试一试

6000毫升+7升=( )升

80升-72000毫升=( )毫升

4.算一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000毫升-5升 =()毫升

72000毫升+8升 =()毫升

56000毫升-43升 =()升

847升-49000毫升=()升

小组可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

升和毫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通过学生的收集、讨论、交流可以知道些有关知识,也应该有能力正确填写单位名称。

让学生先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反馈交流,这样更加深学生对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又一次复习了单位的换算这一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 .出示:在3000毫升的浓缩橙汁里加上10升水,

看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可以制成多少升橙汁饮料?)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

如果把这些橙汁饮料平均分给15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到多少?还剩多少?

2.从1升海水中可以得到26克盐,从374升这样的海水中可以得到多少克盐?

小胖已经得到1464克盐,如果小胖要得到5000克盐,还需要多少升这样的海水?

讨论

学生试做,反馈交流

独立练习

设计意图:

增加这一环节,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容积单位加减法

四、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收获到的新知?

设计意图:

系统梳理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克到吨(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

2. 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回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克、千克的活动经验、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 之间的换算,丰富1吨米的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 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知 道克、千克、 吨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 题,如果用以往所学的单位克,千克作单位很麻烦,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吨用字母t表示)

2.师: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 。

板书:『从克到吨』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通过生活情境,引 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一) 直观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吨”

1.师: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

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2.介绍书P20的大型动物

师: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小结: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 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3.填合适的单位。

(1)1张报纸约重4( )

(2)小胖的书包约重 3( )

(3)1个苹果约重150( )

(4)1棵白菜约重1( )

(5)大象约重4( )

师:谁来总结怎样正确填写合适的重量单位?

(二) 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1.师 :“吨”是我们新认识的重量单位,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它,老师特意制作了一把电子秤。

多媒体出示:一把电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称一袋大米,同时,在电子 秤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绿灯,右面的屏幕显示100千克字样,每称一袋,相应递加,直到第十袋时,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红灯,同时在右面的屏幕显示出1吨的字样。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1吨=1000千克=1000000克

2.师:一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呢?列式解答

1吨=1000千克

10 00÷25=40(个)

答:要40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

3.师:现在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体,估算一下多少样这一物品能达到1吨。

(三) 以生活情境,加深对重量单位间关系的认识。

1.师:通过以上例子可以说明用一些较轻的物体聚少成多,也能达到一吨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对重量进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2.师:现在老师想找你帮个忙。这里有一辆卡车和一堆货物,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堆货物能不能一次全部装上卡车。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辆卡车上标注限载重6吨,旁边有一堆货物,标注6000千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这堆货物可以一次性的装上卡车。

说说你的理由吗?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 知:以吨为重量单位的物体都比较大。

联系学生自身的重量,让学生估算,加深对吨的认识。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 能力。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巩固

(一)换算:

2吨=( )千克

5吨=( )千克

60000千克=( )吨

5吨+1吨=( )千克

12吨-6吨=( )千克

(二)判断题

1.粉笔长13克。

2.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3.一个皮球重2吨。

4.1吨铁比1吨棉花重。

(三)拓展题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1.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2.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表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表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表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 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 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通过操作,比 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 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件】

老师前两天去超市购物,发现同一种肥皂有两种不同的包装,你觉得哪种好些呢?如果从环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你们觉得哪种包装更省包装纸?说的是否正确呢?包装纸的大小其实就是要包装物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就来研究表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探究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接表面积变化规律

(一)、 探究正方体拼接表面积变化规律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同学们,这是两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同学们桌上就有一些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

2、学生拼后反馈两种拼法。

3、提问:有的同学拼成了一个横着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拼的是竖着的长方体。不管是哪一种,观察一下,体积有没有变化?

4、提问:体积没有变化,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可能的发现:

(2)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5、出示表格。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课件出示数据:2、12、2

小组交流,合作完成。

正方体的个数2345……n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拼了几次……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

体积是否变化?表 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拼一拼,完成这张操作汇报单。

2、 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

谈话:用3个正方体拼,原来一共有几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4个呢?5个呢?课件相机把数据填入表格。

提问:用6个拼,是个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

提问:用8个拼又是什么情况呢?汇报后也请学生拼一拼。

4、谈话: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的发现:

(1)原来正方体有一共有几个面,只要乘6就可以了。

(2)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3)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 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5、验证:我们一起到表格中来看一看,是不是蕴藏着这样的规律?

6、拓展、加深体验:8个是个什么情况?15个呢?谁能再来说一说这里蕴含 的规律?

(二)、探究长方体拼接表面 积变化规律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 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 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2、提问: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10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4厘米,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在小组里拼一拼。

3、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

4、提问:用两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联系刚才摆的过程,你发现 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追问:谁也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5、提问:课件出示观察在这拼成的长方体中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3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大,1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6、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到底减 少了多少?学生计算、反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把两个长方体拼成大的立体图形,表面积都会减少,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也会不一样。

如果要把这样的三个长方体包装起来,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

沿着最大面拼接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

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这一原理。【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或实物】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1、过渡:1、 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现在老师就要检验哪个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问题?

2、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1)可以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2)不同的拼法减少的表面积是否一样?为什么?

(3)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生活中像这样物体的拼接问题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拼装火柴盒的实践活动。

(1)谈话:同学们桌上有10盒火柴,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装方法?

(2)学生小组操作。

(3)学生展示摆法。

(4)这几种摆法中,哪种最节省包装纸?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5)反馈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 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 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 给你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小呢?

板书设计

表面积的变化

拼接一次正方体表面积就减少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正方体的个数-1=拼接的次数

拼接的次数ⅹ2=减少正方形的面积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7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P99例4及练习二十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并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自身条件,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面积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组合图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组合图形的多种面积计算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

条件。

难 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各种平面图形。

生:七巧板、简单图形学具、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在七巧板里都有哪些图形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你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来?指几名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图形,并展示。

通过学生拼出的图形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板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l.谈话: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教材第99页的各种图形。

这些组合图形里有哪些是学过的图形?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小组合作,尝试找出情境图中的组合图形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并交流汇报。

汇报时学生可能对相同的图形有不同的组合方法,特别是对队旗的组成,在此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队旗是由两个梯形组成,或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组成,还可以看成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想到:厨房里的三角架、房子的分布图、桌子等。

3.引导思考:关于组合图形,你还想研究它的什么知识?

学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周长,也可能想到研究它的面积。

适时点拨:它们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4.出示教材第99页例4: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并思考:怎样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再算一算。

集体汇报,学生可能会想到两种方法:

(1)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5×2÷2

=25+5

=30( m2)

(2)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教师可将学生的分法用多媒体展示:

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5+2)×(5÷2)÷2×2

=12×2.5÷2×2

=30(m2)

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对组合图形分一分,说一说是如何分割的,再计算。

学生可能会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可能分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时要让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选择较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2.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本题图形是队旗,在例题里已经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能用几种方法计算”,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队旗分成两个梯形,求两个梯形面积的和;或者把队旗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求它们的面积之和;或者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求队旗的面积。

3.完成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

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再自主算一算。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2.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把它分割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计算出简单图形的面积后再相加。

3.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不只是能用加法计算,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图形面积减去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五、作业: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二第4、5、6题。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5×5+5×2÷2 (5+5+2)×(5÷2)÷2×2

=25+5 =12×2.5÷2×2

=30(m2) =30 (m2)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