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发表时间:2021-10-28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 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扩展阅读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北京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2.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找最大公因数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找最大公因数”,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数上册P45-46

(二)、本课的基本理念

在找12和18的因数活动中, 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运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一步探索出找最大公因数的另外两种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12和18 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在练习1、2中引出了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方法并会运用。

(四)学情分析

本册一单元,学生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用列举法找最大公因数没有困难。而利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易发现这两个数具有这些关系。

(五)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找完两个数的公因数。

教学关键: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因数,然后有序地筛选出公因数。

(六)、教法选择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这时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他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当学生练习时,再引导学生发现用因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学生对本课知识熟练掌握后,再补充用短除法找最大公因数。

(七)教学准备:小黑板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出示3×4=12,( )是12的因数。

生:3和4是12的因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师:除了3和4是12的因数,12的因数还有哪些?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板书 12的因数有:1、2、3、4、6、12。

师:要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需要注意什么?

生:要一对一对有序地写,这样才不会遗漏。

师:照这样的方法,请你写出18的全部因数。

生独立写后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在这两个圈里,应该填上什么数?请大家完成正在书45页上。

生做后汇报师板书于圈中。

(2)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相同的因数,相同的因数有哪几个。

生找出12和18相同的因数有:1、2、3、6

师:像这样,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都是12和18的公因数。

师:这里最大的公因数是几?

生:最大是6。

师:6就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找最大公因数。

板书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此时出示集合图)

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应该填什么数字?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汇报:中间区域是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的交叉区域,所填的数应该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填在这里。

师:请大家完成这个题。(生做后订正)

2、探索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

刚才我们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板书:列举法)

请大家用这种方法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9和15

(2)利用因数关系找

师:请大家翻到书第45页,独立完成第一题。

生汇报:

8的因数: 1、2、4、8

16的因数: 1、2、4、8、16

8和16的公因数: 1、2、4、8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 8

师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句,想想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生汇报:8是16的因数,所以8和16的最大公因数就是8。

师引导生归纳并板书: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板书:用因数关系找)

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12 28和7 54和9

(3)利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

生汇报:

5的因数: 1、5

7的因数: 1、7

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 1

师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句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关系?

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

生汇报:5和7都是质数,所以5和7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师: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公因数只有1。(板书:用互质数关系找)

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5 11和7 8和9

(3)整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哪些方法找最大公因数?

生:列举法,用因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

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选用不同的方法。

三、练习

书46页3、4、5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小结

公因数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鈥溂词?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鈥潯T诖嘶∩涎氨究尾荒选?/p>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脳2脳5,B=2脳3脳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2.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约数》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约数》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约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2.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说出什么是约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2.求18、20、27的约数

3.把18、20、27分解质因数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入:我们已经会求一个数的约数了,这节课我们学习怎样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

(一)教学例1【演示课件 “最大公约数”】

8和12各有哪些约数,它们公有的约数有哪几个?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多少?

板书:8的全部约数:1、2、4、8

12的全部约数:1、2、3、4、6、12

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

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4.(教师板书)

1.总结概念:8和12公有的约数,叫做8和12的公约数.

1、2、4是8和12的公约数.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约数,4是8和12的最大公约数.

2.阅读教材,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

3.反馈练习:把15和18的约数、公约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互质数【演示课件“互质数”】

1.5和7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各是多少?7和9呢?

5的约数:1、57的约数:1、7

7的约数:1、79的约数:1、3、9

5和7的公约数:1 7和9的公约数:1

5和7的最大公约数:1 7和9的最大公约数:1

教师提问:有什么共同点?(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都是1)

教师点明: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2.学生讨论:8和9是不是互质数,为什么?

强调: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只要看这两个数的公约数是不是只有1.

3.分析: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

(意义不同,质数是对一个数说的,互质数是对两个数的关系说的.)

4.反馈练习:学生举例说明互质的数.

(三)教学例2.

求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

1.用短除法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

2.教师提问:根据结果能否知道18和30的约数各有哪些?怎么想的?

明确:根据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求一个数的约数.

3.师生归纳:18和30的约数,要能整除18,又能整除30,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是公约数中最大的,它就必须包含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2和3.2×3=6,所以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6.

4.教学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启发:为了简便能不能边分解质因数边找公有的质因数?

(把两个短除式合并)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5.反馈练习:求12和20的最大公约数.

6.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学生讨论.

②师生归纳: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

③教师说明:做短除法时,除数通常是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并从最小的开始除起;也可以用一个合数去除,只要能够整除这两个数就行.

④反馈练习:求36和54的最大公约数.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用什么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及相应概念,(板书:最大公约数)它是为以后学习约分做准备的,希望同学们知道知识间是有必然联系的.

四、随堂练习.【演示课件“练习”】

1.填空.

(1)(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 )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 )叫做互质数.

(3)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 )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 )为止,然后把( )连乘起来.

2.先把下面的两个数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12=(  )×(  )×(  )

30=(  )×(  )×(  )

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  )×(  )=(  )

3.判断.

(1)3和5是互质数.(  )

(2)6和8是互质数.(  )

(3)1和6是互质数.(  )

(4)1和44不是互质数.(  )

(5)14和15不是互质数.(  )

五、布置作业.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6和916和1242和5430和45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自主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3.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感知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初步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略)

二、新课引入:

1.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放着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请你每次用这1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注意你不同的摆法?(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看谁的方法多?速度快?会用算式表示你的摆法吗?

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算式

2.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几种不同的摆法。随着学生交流屏幕上一一演示。

如: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师: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3种不同的的长方形,可以用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来表示,千万别小看这些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我们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屏幕出示)

4×3=12,

师:在这个算式中,你认为4、3、12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因为:4×3=12,

所以: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读读看,能读懂吗?

继续出示:因为:6×2=12 ,所以——

因为:12×1=12 ,所以——

谁也来出个乘法算式说一说。(略)

三、探索研究:

1.师:我们刚才初步认识了因数和倍数,下面要进一步来研究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屏幕显示: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4、5、18、20、36

师: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4、18都是36的因数,你也发现了吗?

师:4、18、都是36的因数。

师:36的因数只有这2个吗?

师:看来要找出36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能不能把36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找出36的所有因数。如果能把怎么找到的方法写在纸上更好。

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2.交流作业。(略)

板书:36的因数:1、2、3、4、6、9、12、18、36。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有办法了吗?有没有方法不重复也不遗漏?试一个。

15的因数有 再试一个:

16的因数有

观察36、15、16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边交流边板书:

个数 最小 最大

因数 1 它本身

倍数

3.师:找一个数的因数掌握的不错,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吗?

3的倍数:(找不完怎么办?) 有小巧门吗? (略)

板书:3的倍数:3、6、9、12、15 ……

找出7的倍数:7、14、21、28、35 ……

交流方法。在找一个数倍数时发现:板书:

个数 最小 最大

因数 有限的 1 它本身

倍数 无限的 它本身 (没有的)

30以内5的倍数:(注意反馈)5、10、15、20、25、30

4.判断:(下面的说法是不是正确?)

⑴ 12是4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⑵ 8是16的因数,8又是4的倍数。

⑶ 1没有因数。

⑷ 5是倍数。

小结:倍数或因数都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说……

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板书完整: 不是0的自然数

四、实践应用

师: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运用。

1.春游。

乘坐小艇每人应付4元,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乘坐人数12345……应付元数

2.做操。

24个同学表演团体操,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

排数1234681224每排人数

反馈:表中的“应付元数”都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4的倍数)

表中的“排数”和“每排人数”与24都有怎样的关系?

排数是24的因数。每排的人数呢?(也都是24的因数。为什么?)

3.存钱。

有一位青年志愿者要省下30元生活费,买学习用品送给生活困难的同学。他每天存出一样的钱数,请问有几种存法?

(30的因数:1、2、3、5、6、10、15、30)

师:看来因数倍数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五、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认识了倍数和因数,你学得怎样?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数学)四下第70-71的例题以及72页“想想做做”的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学号的卡片。

设计理念: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竞猜 引入新课

1、让学生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学生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学生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学生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学生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 理解概念

1、师:“‘智慧从手指问流出’,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除法算式。(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开写)再向学生说明:如果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学生特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板书三十乘法算式,和几十相应的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学生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学生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让学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学生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学生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学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可能会出现0×( )=0的情况,借此向学生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学生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还必须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学生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习: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 35÷7=5 3+4=7

(1)学生回答后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习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三、探索方法 发现特征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思考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办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学生独立思考,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学生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学生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设计说明: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使学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学生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学生“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让学生找3的倍数,比一比谁找得多。

(2)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数可以用3乘连续的自然数1、2、3……,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3的倍数时要借助省略号表示结果。

(3)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3、2、5的倍数情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说明:让学生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汇报后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并且探索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想不想检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想想做做”的第l题。学生表述后强调哪个是哪个的倍数(或因数)。

2、“想想做做”的第2题。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中的“应付元数”其实都是什么?表格中为什么用省略号?

3、“想想做做”的第3题。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格中所有数都是什么?这个表格中为什么没有省略号?

4、游戏——“找朋友”。让学生拿出各自的学号卡片,找出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使学生发现每个学号数的因数都在全班的学号数以内;再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学号数的倍数,井说一说能不能在全班学号数内部找到一个,还有其他的吗?

设计说明:第l题是基础练习.可以巩固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2、3两题联系实际,使学生感悟到其中蕴藏着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以及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第4题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综合应用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再次认识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五、自我梳理 探索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向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2、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通过探索使学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数是两位数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计算。

设计说明:“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收获”可以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同时通过探索“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可以巩固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因数,知道合数能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能把合数分解质因数;了解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理解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技能,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在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相信自己能学会数学,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

认识分解质因数的过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质因数

1.写出算式。

要求:你能把5和28分别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自己写一写。 交流:你是怎样写的?(板书:5=1×5 28-1×28 28=2×14 28=4×7)

2.认识质因数。

引导: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数是5的因数?哪些数是28的因数?5和28的这几个因数中,分别有哪些是质数?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能把你们的意见和大家分享吗?

明确:在积是5的乘法算式中,1和5是5的因数,其中5是质数;在积是28的算式中,1和28、2和14,4和7都是28的因数,其中2和7是质数。像这样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板书:质因数——一个数里是质数的因数)

3.强化认识。

追问:上面算式里,哪个数是哪个数的质因数?1为什么不是5的质因数?1、28、14和4为什么不是28的质因数?

强调:一个数的质因数要符合两个条件:它是这个数的因数;它又是质数。这时它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比如5是5的因数,又是质数,所以5是5的质因数;2是28的因数,又是质数,所以2是28的质因数。

4.做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独立思考。

交流:你能回答这里两道题的问题吗?说说你的答案。追问:怎样的数才可以称作一个数的质因数?

二、分解质因数

1.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认识了质因数,就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本领,这就是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

2.分解质因数。

出示例8,明确把30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让学生在课本上尝试表示,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结果。

3.阅读“你知道吗”。

我们在上面是用逐次相乘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的,人们在分解质因数时,经常用短除法。大家阅读“你知道吗”,看看你能不能明白短除法是怎样分解质因数的。

交流:能说说短除法是怎样分解质因数的吗?

结合交流说明方法:每次用质数做除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每个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说明:我们上面分解时,每次用质数乘一个数,直到所有乘数都是质数为止、,和用短除法的思考方法是相同的,只是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过程简便一些。

4.尝试短除法。

引导:你能用短除法把42分解质因数吗? 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交流:能说说这里用短除法怎样分解质因数的吗?

说明:用42每次除以质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把42写成除数和商连乘的形式。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六第5题。

3.做练习六第6题。

4.做练习六第7题。

5.做练习六第8题。

四、拓展视野

让学生阅读第40页“你知道吗”,并出示提示: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哪些数学家在这项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谁的研究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

学生阅读后,围绕上述问题交流,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教师适当说明。

五、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质因数,什么是分解质因数?怎样分解质因数?你还有哪些体会?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案6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案6”,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五)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五)”,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6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如何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3.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发现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2=9,18的因数有2和9;

18÷6=3,18的因数有3和6;

18÷18=1,18的因数有1和18;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因数?怎样做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先复习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再引出新知。

二、讲授新知

(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自然数1除起,一对一对的找

18÷ 1=18

18÷ 2= 9

18÷ 3= 6

18÷4,18÷5商不是整数,18÷6=3与18÷3=6重复,我们还需要继续向下找吗?在这我们引导学生继续向下找,最后发现从第一次出现重复起就不必再向下找。

①列除法算式找:用这个数除以从1开始的哪些整数的结果仍是整数,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师:还可以怎样想?18是哪两个整数的乘积?

从自然数1乘起,一对一对的找

1× 18=18

2× 9 =18

3× 6 =18

②列乘法算式找:从1开始,看看哪两个整数的乘积是这个数,那么这两个整数就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即时练习30的因数有哪些?让学生马上尝试学过的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亲身经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过程并总结出方法。

(2)如何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方法一:列举法

把一个数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如:18的因数有:1,2,3,6,9 ,18。

方法二:集合法

明确:用集合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图讲解并展示如何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即时练习36的因数有哪些?如何表示36的因数?

师:注意像36÷6= 6,6×6=36这样表示36的因数时只写一个6。

设计意图:即时练习巩固新知又复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师:观察我们找到18,30,36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设计意图:利用前面亲自探究的结果,让学生来观察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三、总结归纳

1.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列除法算式找

(2)列乘法算式找

2.表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

(2)集合法

3.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回顾学过的数

2、明确学习主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2和P13例1

(1)2脳6=1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两个不是零的自然数之间是因数(倍数)的关系?

(3)怎样找出18的全部因数?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表示出18的因数?

要求:1、独立学习 2、时间6分钟

2、全班交流

问题一:初建模型

在图式结合中构建因数、倍数的概念,并从中感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有着互逆关系的一组概念。

问题二:深化模型

明确因数与倍数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内化因数、倍数的内涵,从中提炼出因数、倍数模型的本质意义。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问题三:应用模型

①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表示方法。

②找30、36的因数。

3、议一议

(1)今天学习的因数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倍数与倍一样吗?

(2)通过找一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四、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脳6=12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和6的倍数。

3脳4=12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苏教版数学五下:《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Ⅰ、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Ⅱ、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

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Ⅲ、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Ⅳ、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 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Ⅵ、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习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习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

四、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同桌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六、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要求学生看算式模仿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倍数,再指名多位学生说一说。(如果交流中出现除法算式,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除法算式说一说因数或倍数关系)

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体会因数和倍数关系。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交流:根据62=12可以怎样说?(指名多人说一说,再集体说一说)根据121=12呢?

要求学生看后两个算式集体说一说因数和倍数关系。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在课题下面板书:(指不是0的自然数)]

追问:想一想,上面12的因数都是怎样找到的?

你能根据上面的想法说说12的因数一共有哪几个吗?

说明:从上面算式可以看出,如果要找12的因数,只要想哪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因为112、26和34都等于12,所以12的因数有1、2.3.4、6、12这6个。(板书:12的因数有:1,2,3,4,6,12)

3.做练一练第1题。

先要求分别看乘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再让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分别板书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看除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提问:能单独说8是因数,72是倍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乘法和除法是有联系的算式,根据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都可以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因数和倍数是根据整数乘法或除法算式确定的,表示数与数之间的一种关系,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应该表达清楚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二)导探究,学会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例2,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思考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并把所有因数记录下来。有困难时可以和同学商量。

交流: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各人找出的因数,并按交流的方法板书所有因数。

比较:你认为这里每人找因数的方法,哪个比较好一点?为什么?

追问: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说明:找36的所有因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想哪两个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地找,也就是这样想:先想1和36,写在因数的两端;(板书)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以吗?为什么?)6和6,相同的只要写一个。中间还有吗?(结合说明板书成:36的因数有:1,2,3,4,6,9,12,1 8,36 。)

追问: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

让学生按这样的方法把例2里36的因数补充完整。

提问:现在你能说出36的全部因数了吗?(指名按顺序说一说)

说明: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还可以用一个圈表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示方法,看看是怎样用图表示的。

追问: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呈现36因数的集合图)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1 5和1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15有哪些因数,按怎样的方法想的?16呢?(按一对一对的顺序板书结果)

(3)发现特点。

引导:请大家观察这里写出的12、36、1 5和1 6的所有因数,找找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能不能发现有什么特点?和同桌一起观察、交流。

交流: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交流、归纳,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启发:除了最小的因数都是1,还有什么共同点吗?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那因数的个数会有什么特点呢?)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个数是有限的. 书呈现)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引导: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现在请你找出3的倍数,把它们记录下来。大家独立试一试。

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

交流:你找到的3的倍数有哪些?说说怎样找的o(根据交流,板书学生找到的3的倍数,并发现可以写出很多很多)

你认为哪个找倍数的方法比较好,是怎样找的?

说明:3的倍数是3和一个数相乘的积,我们可以从3的1倍开始按次序列举出3的倍数,31=3,32=6,33-9,这样3的倍数有多少个?为什么会有无数个?那要怎样表示呢?(板书:3的倍数有:3,6,9,12,)

提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为什么会有无数个?

说明:我们可以用列举的方法,从3的1倍开始依次列举出3的倍数。因为所乘的自然数1,2,3是无限的,所以3的倍数有无数个。在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用省略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用列举的方法补写例3里3的倍数。

提问:你能按顺序列举3的倍数吗?大家根据填写的倍数集体说一说。

要求学生把3的倍数在课本上的图里表示出来。

交流: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在圈里写3的倍数要注意什么?(省略号)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2和5的倍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2的倍数有哪些?这是按什么方法找的?5的倍数呢?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注意什么?(按顺序板书2和5的倍数,并注意用省略号表示)

说明:找一个数的倍数可以从乘1开始,依次列举。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后要注意用省略号表示。

(3)发现特点。

引导:请大家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能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个数是无限的。(板书呈现)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

让学生填写因数和倍数。

交流:这两题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

提问:能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最小的倍数呢?

说明:求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从小到大按顺序找哪两个数的积是这个数;求一个数的倍数可以从乘1开始,依次列举出这个数的倍数。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2.做练习五第1题。

引导学生了解题意,明确把24人按排数和每排人数填表。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表并交流,说说怎样想的,结合呈现表内数据。

提问:这里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吗?为什么?

指出:依次对应的排数和每排人数相乘的积都是24,所以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说明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依次想哪两个数的积是这个数,这样的两个数就是它的因数。

3.做练习五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完成填表。

交流结果并呈现,结合让学生说说怎样填的。

提问:每人应付4元,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吗?你是怎样得出这里的应付元数的?

说明:这里的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因为这些对应的元数是把4依次乘1,2,3得到的。把一个数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能得出这个数的倍数。

4.做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在圈里填上合适的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

说明:因为4的倍数是无限的,所以依次写出4的一些倍数后,需要用省略号表示;但50以内7的倍数最大的不会超过50,个数是有限的,所以这个圈里不写省略号。

追问:为什么一个要写省略号,另一个不需要?

5.做练习五第4题。

出示第4题。

让学生按要求用相应符号圈出相应的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

提问:观察直线上表示出的6的因数和6的倍数,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指出:6的因数都不大于6;6的倍数都不小于6 . 6是6最大的因数,也是6最小的倍数。

追问:6是6的因数,也是6的倍数,这个说法对不对?8是8的因数,也是8的倍数呢?

6.填充。

(1)7的倍数最小是( ),7的因数最大是( )。

(2)一个数有因数3,它一定是( )的倍数。

(3)8是2的( )数,2就是8的( )数。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倍数和因数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倍数和因数》,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12个零乱的小正方形

师:用这些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怎样拼?你能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出示:( )( )=12。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这个乘法算式表示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看看另一种同样一个算式的摆法)(一个算式对应一种摆法)板书:34=12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学生可能会出现:26=12、112=12)

认识倍数

师:根据不同的拼法,我们得到了三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在34=12这个乘法算式中,我们可以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板书这两句话。

师:根据26=12这个算式,你也能像老师刚才那样试着说一说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指名一人说)(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并给予表扬)

师:根据112=12呢?(指名两人说说)

师:数学上为了方便,规定在研究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媒体显示这句话)

[设计意图: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倍数意识,自主建构起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同时也回避了倍与倍数的概念纠缠。]

2.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12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还有哪些?你来说一个。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找到谁是3的倍数?(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说:15是3的倍数) (指名找几个)(板书)

师:这位同学也是想3乘一个自然数,得到一个自然数的。板书:3( )=( )

师:这些都是3的倍数,有的大有的小,你能不能想个方法,从小到大依次找出3的倍数,谁能用算式表示吗?(写在纸上)

师:从小到大,你依次找到了哪些3的倍数?你是怎么找到这些3的倍数的?(方法一:加3加3;方法二:13=3、23=6)

师:从乘几开始?找到谁是3的倍数?接下去呢?(课件依次出示乘法算式)

师小结:我们刚才从3乘1开始,依次乘一个自然数,得到的积就是3的倍数。如果我们继续找下去,可以找到多少个3的倍数?(无数个)我们可以用省略号表示。一般我们只需写5-6个,加省略号就可以了。

师:从小到大依次找3的倍数,这样非常有序。我们在找的时候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了。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是建立在一个乘法算式基础之上的,脱离算式,只看到一个数,要找出它的倍数,在学生初认识倍数后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找的时候缺乏方向性,可能找得比较凌乱。因此,在以一个算式模型来帮助学生掌握找的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提出要从小到大依次找3的倍数的要求,使学生产生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意识。]

3.完成试一试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找找2和5的倍数吗?试一试。

师:这些2的倍数你是怎么找到的?(引:2你是怎么找的?接下来你是怎么想的?)(从2乘1开始,从小大到依次乘一个自然数)

师:为什么加省略号?

师:5的倍数有哪些?他把5的倍数找完了吗? 认识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时候最后都用省略号?(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板书:个数:无限)

师:既然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一个数的倍数有没有最大的?那一个数的倍数有没有最小的呢?我们看3的倍数最小是?2呢?5呢?所以说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谁?(板书:本身) 师:这就是倍数的特点。

4.巩固练习

判断:出示3个数:11,84,1,是不是7的倍数?

师:11为什么不是7的倍数?(引导想除法,看有没有余数)

师:84呢?(除出来的数是个自然数,84是7的倍数)

师:1呢?(7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1比7小,所以不是)

[设计意图:在教学倍数后设计这样一个练习,既巩固了对倍数概念特点的理解,同时又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作好方向、方法上的准备。]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表,校对。师:和老师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交流:应付元数都是怎样算出来的?(出示:乘坐人数4=应付元数)

师:你能根据这张表格,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倍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师:那4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呢?

二、认识因数

1.找因数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倍数,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因数。

师:在刚才的乘法算式中,我们还可以说,3是12的因数,

生:4也是12的因数。

师:根据26=12算式,你也能说说吗?根据112=12呢?

师: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也指不是0的自然数。(显示这句话) 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通过这3个乘法算式,我们找到了12的所有的因数,有哪些呢?(出示:1,2,3,4,6,12)

师:那16的因数,你也能把它们全部找出来吗?(学生独立找,指名板演) 交流:

师:找对了吗?

师:1,2是16的因数,接下来应该是3(不是),那3为什么不是16的因数?(出示:163=51)

师:那1为什么是16的因数?(出示:161=16)

师:既然1是16的因数,哪个数也是16的因数?

师:在一个除法算式中能找到两个,也就是一对16的因数。(课件演示书写方法)我们只要一对一对找就可以了。

师:1试过了,接下去试几?(出示:162=8)这里又找到哪些16的因数?

师:164=4,找到谁是16的因数?因为两个因数4相同,所以只写一个。

依次出判断示:165,166,167,168=2,

师:要写吗?重复也就不要再写了,也不需要找下去了。

师小结:刚才我们是用16去除以一个自然数(从1开始试)等于一个自然数找到16的因数的,也非常有序。(板书:16( )=( ))

[设计意图:36比较特殊,1、2、3、4一直要试到5才发现不是36的因数,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掌握找因数的方法的形成。又因36这个数大,因数也比较多,作为例题起点太高,容易遗漏,大多数学生有困难,失败了没有成就感。而试一试的反而简单,不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而16这个数的因数比较少,只需试到3就可以发现3不是16的因数,16的中也有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些一个这样的情况。因此将试一试的16换作例题来教学,将36作为练习巩固。] 换成16,既有例题的功能,如,试到3就知道不行,两个因数4只要写一个4,较好地解决36带来的麻烦。]

2.完成试一试

(1)师:你能用寻找16的因数的方法来找找15和36的因数吗?再看看能不能像刚才找倍数一样找找因数的特点。

(2)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重点说说是怎样找的,36的因数为什么有9个,单数个)

(3)对比一个数倍数的特点,交流一个数因数的特点,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填表,校对。师:和老师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交流:每排人数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你也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因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完整课题)。能根据一个乘法或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习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用什么方法找?找一个数的因数,用什么方法找?找的时候一定要有序,这样才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我们还认识了倍数和因数的特点。(指名说说) 综合练习

过渡:老师要考考大家今天学得怎样了,能接受考验吗?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十九)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

1.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2.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本册教材中,由于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也失去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减少这一单元的理论概念,教材不再把它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是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再加上有些教师在考核时使用一些偏题、难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觉得枯燥乏味,体会不到初等数论的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题1、2)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

1、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看书第12页。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使学生明确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就像同位两个人,不能单纯的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

4.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弄清楚倍数和倍的关系,倍数是指建立在整除关系上的两数之间的关系,倍所指的范围更广泛一些,可以指整数,也可以指小数,还可以指分数。还要弄清楚本单元的因数和乘法中因数的关系,前者建立在整除关系上,后者泛指乘法中相乘的两个数,小数、整数、分数均可。)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 )是4的倍数

(2)( )是60的因数

(3)( )是5的倍数

(4)( )是36的因数

第二课时: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P13页例题1及P15练习题2)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通过求一个数的因数方法,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根据算式:4×8=32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根据算式:63÷7=9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判断:1.2÷0.2=6,我们能说0.2和6是1.2的因数吗?1.2是0.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吗?

4.注意:本单元讲的因数和前面讲的乘法方式各部分名称的因数有所不同,这里讲的的倍数,也和前面讲的“倍”有所不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P13例题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提问:怎样去求18的因数呢?同位同学互相讨论,要求不能遗漏,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2)汇报:第一种方法,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得到18得因数有:1、2、3、6、9、18。第二中方法,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得到18的因数有:1、2、3、6、9、18。

(3)无论是乘法算式还是除法算式,在思考时要注意什么?(要从最小的数找起,都是非0的整数,一对一对的找不容易遗漏,比如:1和18,2和9,3和6,也就是考虑哪两个数相乘得已知数。)

我们把18的因数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如图:

18的因数

1、2、3、

6、9、18

这个圈我们称它为集合圈,这种表示方法就是用集合圈表示因数。

2.完成P13做一做

(1)同学们找出30的因数,找出36的因数

独立完成后,汇报自己找因数的方法。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2)观察,18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

30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

36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

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大家再数一数这三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可以对比几组数的因数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因数的特点,不必这么具体。)

(3)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特点: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让学生对比30和36的因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因数:1.2.3.6,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6。)

三、巩固新知

1.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判断

(1)12的因数有:1、2、3、4、6、12。

(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个。

(3)自然数a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

(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

第三课时: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P14例题2及P15题3~6)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3.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求一个数的因数,你想怎样求?

2.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3.求下列各数的因数。25的因数有( ),49的因数有( ),17的因数有( ),60的因数有( )。

4.根据3×5=15,请你说出谁是谁的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出示P14例2: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提问:你想怎样找2的倍数?(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汇报)

(2)只要把2与一个非0自然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

全班一起找2的倍数,得出2的倍数有:2、4、6、8、10……

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无数个)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写不完,所以后面用省略号表示。

用图表示为:2 的倍数

2、4、6、

8、10……

(3)尝试练习。

完成P14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圈、写,集体订正。

(4)观察,为什么它们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呢?这些数的倍数中最小的倍数是多少?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是: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新知

完成P15题3~6

1.第3题,先说说什么是倍数?再找出8和9的倍数

2.第4题,自己找出下列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再说说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区别?

3.第5题,学生自己判断,并说出理由。

(强调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从最小数写起,最后别忘了写省略号。)

练 习 二

1. 15的因数有:1,3,5,15; 15是1,3,5,15的倍数。

2.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60的因数有:1,2,3,4,5,6,10,12,15,20,30,60。找出以上两数的因数后,可以观察一下两数的共同因数是哪些,哪个是最大的,为后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打好基础。

3. 8的倍数有:24,48,72,40,144, 9的倍数有:18,36,27,72,54,144。然后找出两个数的共同的倍数,并找出最小的是哪一个,为后面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打下基础。

4. 此题进一步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 通过本题进一步熟练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 要说清楚36是谁的倍数,9是谁的因数。

(2)√

(3)× 12的倍数是无限的。

(4)√ 1是任何一个非0自然数的因数。

6. 本题利用猜数游戏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有关知识。第(1)题共有4个条件,42的因数有:1,2,3,6,7,14,21,42,其中7,14,21,42都是7的倍数,但只有42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该题的答案是42。第(2)(3)题复习巩固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第(2)题答案是18,第(3)题答案是1。

思考题:

通过两个特殊的例子,用不完全归纳法,引导总结出以下结论:如果两个数都是一个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也是这个数的倍数。

五、能力拓展: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它是3的倍数

3□5□1646□400□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它成为偶数,并且是3的倍数。

□7□3□□06□0□81□□

(3)有一个数有因数3,又是5的倍数,在两位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是 ,在三位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是。

练 习 三

1. 2的倍数有:36,48,78,104。

2. 寻找生活中的奇数和偶数,目的是尽量多发现身边的数学信息。如住几号楼,公共汽车都有几路,本班有多少名学生等。

3. 用做游戏的方法复习巩固5的倍数的特征:一个说数,一个判断。

4. 复习巩固3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42,78,111,165,5988,2037。

5. 本小题中郁金香和马蹄莲的价格都是5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总价一定是5的倍数,妈妈给售货员50元钱,也是5的倍数,因此,找的钱数应是5的倍数,13元是错的。

6. 本题是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22+2=24,24是3的倍数,所以至少再来2人才能正好分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