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发表时间:2021-10-09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

2.能通过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理解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说理。

3.通过让学生亲历计算面积方法的获得过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判断图形的组合关系。

2.判断分割后图形 的数据的选择。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先量一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量出的长度都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厘米。

【注意:由于测量上存在误差,要求先将量出 的长度四舍五入到厘米再计算。】

二、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一)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1. 观察组合图形,尝试进行割、补,并求出面积(画出割、补的示意图)

独立完成。

2. 交流割、补法, 尝试根据别人的方法来列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如:

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35-14)×2 8+14×10÷2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28-10+28)×(35-14)÷2+35×10÷2

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35×28-(28-10+28)×14÷2

3. 哪些数据是隐蔽的?如何寻找?

4. 哪种割补 法相对比较简单?

5. 小结 :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分割。

(二)求下面 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1. 仔细观察组 合图形,思考:可以割补成哪些基本的组合图形?

2. 独立尝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画出示意图,然后计算。

如:

(1)大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2)小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3.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汇报

说说割补的方法,数据的选取。

【这里的2道题是对新课的巩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做,再进行交流、反馈。基础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三)小结:

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找到正确的数据,求组合的图形。

三、练习

求下列组合图形面积:

1.观察组合图形,尝试进行割、补,并求出面积(画出割、补的示意图)

2.独立完成。

3.交流割、补法, 尝试根据别人的方法来列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4. 哪些数据是隐蔽的?如何寻找?

5.哪种割补法相对比较简单?

6.小结: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分割。

四、拓展与探究:

求图形的面积 (单位:cm)

【拓展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扩展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数学教案

(1)这是一个组合图形 (图形的性质)

(2)可以尝试将它进行分割,割补成几个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几何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解题的策略)

(3)我们 已经研究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 (已有的知识)

3.独立尝试:仔细观察,画出分割的示意图。

(教师提示:怎样分割才能比较容易找到对应的数据?)

4.反馈交流:

可能:

(1)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割)

(2)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割)

(3)长方形的面积-三 角形的面积 (补)

问:你怎么会想到分割成三角形?或梯形?

【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操作、观察、讨论、发现、交流、归纳。】

5.小结:同样一个组合图形,可以采用不同的割、补 法,分成几个基本的组合图形。

【在组织交流时,要注意指导促使正确地选择数据,进行面积计算。由于图中的数据比较多,学生在选择数据时容易受到干扰。对于能 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选择数据前先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长与宽,三角形的底和高,降低选择数据的难度。】

(二)计算

1.分割后每一部分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能找到正确的数据进行计算吗?

2.学生 尝试计算。(可任选一 种割补法)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明确数据的由来。

3.交流:

注 意:

(1)为什么分割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样大 的?

(2)梯形的高是多少?(隐性条件)

(3)小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4)书写格式的规范、面积单位的运用。

【学生列式计算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的书写格式,特别要提醒学生正确地使用面积单位。】

三、练习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独立思考,寻找解题策略。

(1)这是一个怎样的组合图形 ?(图形的性质)

(2)可以尝试将它进行分割,割补成几个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几何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解题的策略)

(3)同桌讨论,选择合理的割补方法。

(4)根据割补好的图形寻找相应的数据进行计算。

2.小组交流。

【通过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条理的思 考问题,养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结:

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找到正确的数据,求组合的图形。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运用适当的分割拼补的方法明 确图形的组合关系。

2、利用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将组合图形分割、拼补成几个基本图形,而这些基本图形是能用图形中标出的长度计算出面积的。

教学难点:

合理 利用图形中标出的长度找出简单合理 的分割拼补方法,以使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便捷。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我们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 说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

3、 谁能用上面两个或三个拼成一个图形?

4、 揭题:组合图形的面 积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下面是一个组合图形,你会求它的面积吗?

1、 小组讨论

2、 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三、 巩固练习

1、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堂小结

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作业设计

练习册62页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65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拼、摆等操作活动,探究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等自主探究活动,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个体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中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喜 悦。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梯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出示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 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猜测:计算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 件?

【策略说明:学生之前已亲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对“转化”思想在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中的作用已有了 较深的感受,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创设出较大的探究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 小组合作,实验 探究。

探究:利用已有知识,计算梯形面积。

(1)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全班汇报交流

【策略说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并进行计算,初步感知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 归纳总结,推导公式

归纳: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指导看书

(2)反馈交流

【策略说明:再次合作,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统一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归纳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4.巩固新知:

求出以下梯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策略说明: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 ,如果几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分别对应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不受形状的影响,也分别相等。】

三、拓展思维

介绍利用梯形面积的其他推导方法

【策略说明:通过媒体演示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统一起来,初步渗透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可对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加以拓展,延伸,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

四、综合练习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梯形。

【策略说明:利用方格图,画规定 面积的梯形,既可以巩固梯形的计算方法, 也可以再一次沟通梯形与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 的关系,达到灵活运 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 p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多位数的计数单位及相应数位

2.能够较熟练的按照四位一级的分级方法,正确读出多位数

3.掌握多位数各个数级中末尾“0”及中间“0”的正确读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旧引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2.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掌握规律,培养学生抽象、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亿级数的读法。

2.读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填空1:

(1)10个一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

(2)10个一亿是( )10个十亿是( )

(3)一百万里有10个( )有100个( )

填空2:

(1)2100350里有( )个一

(2)1023003405里有( )个亿 ( )个万和( )个一

师:你是怎么想的?

回忆数位顺序表。

生归纳:上节课所学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复习从右起每四个数是一级, 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设计意图:

为学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核心推进。

1.师:认识了数位顺序表,我们一起来尝试读读这些大数。

出示:上海人口16767700

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1.分级1676,7700

2.从高位读起

3.每级按个级读法读

4.万级读完加万字

教师板书:一千六百七十六万七千七百

出示:5600000000

按步骤做

(1)分级;

(2)5和6在什么级上? 怎么读?读完之后加什么字?

(3)试读;

(4)总结:亿以上的大数怎样读?

3.难点练习

①103|0000 ②13|0030

③3693|0000 ④1005|0432

师:哪些0要读,哪些0不需要读?为什么?

4.读一读 填一填

60000006 60006000

60600606 60000060

60060006 600600665

只读一个零( ),读出两个零( ),读出三个零( ), 一个零也不读( )。

师: 你认为读哪些数的时候大家可能遇到困难?

2.想一想,读一读

8500和85000000

805 0和80500000

8005和80050000

(1)小组讨论:“万以内的数中”0“的读法是怎样的?而在多位数中出现一个或若干个”0“该怎样读?得出规律后,读一读每组数体会一下

(2)生归纳:

(3)全班读一读这3组数,体会一下多位数中”0“的读法

师:第一组数中为什么一个”0“也不读?(在末尾)

第三组数中为什么中间的”0“只读一个?(是连续的)

小白兔的话:每一级末尾所有的”0“都不读。

设计意图:

理解万以上两级大数的读法,体会亿以上三级大数 的读法。

按照0在各个数级中的不同位置进行大数的读数,突破读数难点。

三、巩固练习

1.先分级,说出最高位,读一读:

370500 5108000

2030082400 135648

20100590 100140000060

2.完成书本p15/5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独立练习。

设计意图:

练习巩固

四、总结

1.说说今天你学会哪些读数的方法?

2.关于大数中0的读法,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

梳理知识点。

教学反思:

补充练习:

1.判断

1) 个位、十位、百位……都是计数单位。 ( )

2) 7040600读作:七百零四零六百。 ( )

3) 1个万、1个千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10000100010。 ( )

4) 读404000时,一个零也不读。 ( )

2.选择题

1) 由4个百万、6个万组成的数是 ( )

(a)4060000 (b)4600000 (c)4006000

2) 个级包括 ( )

(a)个、十、百、千 (b)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c)都不对

3) 687000是由  ( )

(a)6个十万、8个万、7个千组成的 (b)68个万组成的 (c)68个十万、7个千组成的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舍五入法(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

2 .结合生活实际,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 是有用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实背景 中抽象出“四舍五入”的过程,积累数感。

2.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平方米的活动经验、平方米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3.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 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小结出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2.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需五入且连续进位的情况下,正确求出这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常 规积累,读数与写数练习

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据,北京人口达到13819000,请你写出与它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设计意图:

以复习旧知的方式引入,再利用学生讨论、思考、并观察比较得出“四舍五入”法这种计算中常用的凑整法。

位百

位十

位万

位千

位百

位十

位个

位北京人口约最接近的整万数最接近的整十万数最接近的整百万数

二、核心过程推进

1.观察上面的凑整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学生交流找到的相同方法或发现。

3.引导 学生归纳:如果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都去掉(即“四舍”),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即“五入”)。总结这种凑整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 。(板书)

4.练一练:用“四舍五入法”把下面各数凑成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450370073721077949270

学生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一)联系生活

1.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当时人口为13亿人,“13亿”是个准确数吗?它是怎么来的?

2.可见,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四舍五入”法进行凑整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些例子吗?

(二)综合练习。

1.写一写,并用四舍五入法凑成整百万数。

(1) 一千零八十一万九千四百零七

写作______________,用四舍五入法凑成整百万数______________。

(2)六千一百零四十八万二千四百三十九

写作______________,用四舍五入法凑成整百万数______________。

2.用四舍五入法把69729997凑成整百万数约是______________,凑成整千万数约是______________。

3.用四舍五入法把8□7694凑成整十万数约是8000 00,□中最大填( );若凑成900000,□中可以填( )。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感知四舍五入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什么?

说说 对“四舍五入法”这种凑整方法的理解。

教学反思:

练习:

一、填空:

175438≈( )万 195438≈( )万

174028≈( )万 999009≈( )万

5( )340≈5万 185( )340≈186万

980( )532≈ 980万 1( )5482≈18万

二、在( )里添上“=”或“≈”

30600000( )3060万 37万( )37 1100

1957000000( )20亿 5000000000( )50亿

三、选择题

1.与10000相邻的两个数是( )。

A 199 99和999 B 19000和10001 C 10001和9999

2.38 2 700≈38万里可以填的数有( )。

A 9.8.7.6或5 B 4或5 C 0.1.2.3或4

3.把8000940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

A 800万 B 801万 C 800万元

建议:

1.四舍五入法的引入以及形成考虑得再细致点,避免机械化,可以是各种生活情景的展现,从中发现规律。

五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广角(第二课时)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广角(第二课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 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 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 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一、 学习新知:

1、视频展示台上出示一张,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4)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再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5、学习例3,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二、 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三、 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课题:分数的加减法2

教材解读:

《 分数的 加减法》是第七册中《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上节课中通过“形象感知--讨论探究--抽象概括”已经让 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重点在于结合课页,巩固练习。

学生解读: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能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计算,并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学生“画一画、推一推”两种方法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并能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分数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知识迁移,小组合作,对比等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讨论、思考、理解分数减法的意义,以及运用于生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 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放式导入

小蚂蚁离家还有多远?

(学生可将探究相同分母分数的方法进行迁移)

二、核心过程推进

1.4/5-1/5=?

2.小结: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整体1的减法

八戒找到了一个西瓜,如果吃了5/8,还剩多少西瓜呢?

1-5/8=8/8-5/8=8-5/8=3/8

4.算理:1转化成分数8/8,再通过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的方法解决

5.如果吃掉了2/4块西瓜呢?

7/16、4/20呢?

1.画图法

2.推算法

4个1/5减去1个1/5是3个1/5,就是3/5

学 生尝试计算

交流算理

设计意图:

将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

由于1是一个特殊的整数,它可以转换成任何一个分母与分子相同(0除外)的分数 ,因此解决此类分数减法时,只需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换成分 子与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减。

三、拓展式延伸

1.(分数加法) 每块瓷砖的长度都是1/10米,桔黄瓷砖和白瓷砖的总长度是多少米?用分数版式计算

2.(分数减法)从这排瓷砖中拿出9块,剩余瓷砖的长度是是多少 ?

3.同分母分数加法与减法算理的比较

加法:分子相加

减法:分子相减

设计意图:

练习巩固并总结,整理思路。

反思与重建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面积估测》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面积估测》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面积估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难点: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5×4= 2.5×4 = 0.13× 4= 2.4-0.8=

5.4÷10= 4.2×1000= 0.45÷0.15= 3.6÷0.1=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复习各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二、新授

1、出示课题《面积的估测》

2、首先出示例1

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不规则图形如何进行估测面积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数方格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是37平方厘米。

(1)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测 .

(2)方法: 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3)估测结果,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

22+15=37cm2

第二种方法先画一个三角形通过计算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约与

三角形的面积差不多。

(1)把这个图形近似地看作三角形来估测它的面积.

(2)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10×7÷2=35cm2

(3)估测结果: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35cm2.

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异同:

(1)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会不一样.

(2)第二种方法使用的是新的估测方法,所需要的条件: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不规则图形与已经学习过的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或者是多边形的组合图形)的形状相似的情况。

二.巩固深化,灵活应用

1. 练一练P5

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解:4×3÷2=6m2 解:76×30=2280cm2

解:(20 + 50)×30÷2

=1050m2

1、 练习册第3页

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2、 估测下图的面积:(组合图形)

作业布置:练习册P6

板书设计:

数格子的方法

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可以舍去.

近似图形的估测;

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不规则图形与已经学习过的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或者是多边形的组合图形)的形状相似的情况。

教学效果的反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二课时)》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克到吨(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克到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 吨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

2.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回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位表示的两个量 之间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克、千克的活动经验、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1吨米的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 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单位换算,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重量单位, 请你回忆一下我们一共学习了哪 些重量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t=1000kg

1kg=1000g

1t=1000kg=1000000g

学生回答

二、换算、加减法

(一)同一单位量的换算

研究书上25页第4题的前八题:师巡视

核对:选2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例:8t-4500kg=( )kg

1.尝试解决

2.发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

3.组织汇报

4.归纳:将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5.练习:剩下的5题

6.小结

独立完成

说理由

观察

尝试

质疑

讨论

独立完成

再核对

设计意图:

使学生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三、应用

1.进一题(题5)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2.去尾题(题6)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3.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具体的题。

4.练习:针对班级情况出2题:

比较大小:

2700千克( )27吨

30000千克( )30吨

2吨( )1900克

7100000千克 ( )7吨

5.小船可载重58吨,大船的载重量比小船的327倍多24吨,大船的载重量是多少吨?

设计意图:

会处理简单的结果出现“进1”或“去尾”实际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练习:

1.填空

10kg = ( )g

75000kg = ( ) t

24000k g =( )t

80000000kg = ( )t

2.计算

9t-5600kg=( )kg

2400kg+5t=( )kg

9237kg-4t=( )kg

3100kg+400kg=( )kg

86000g-35t=( )kg

8635kg+83000g=( )kg

3.应用题

(1)粮店里有892吨大米,如果每辆卡车可装4吨,需要多少辆卡车才能把这些大米全部运走?

(2)一桶油净重1500g,货架上有8桶,一共有多少千克油?

建议:

1.练习中可以增加多个单位不同 的的量的比较。也可以有已知数据,填单位的开放题。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从毫升到升(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从毫升到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毫升和升来描述液体容量的多少。

2.运用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用毫升和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到不同单位加 减法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逐步体会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 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 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

1.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桶油 一听雪碧 一瓶眼药水

3( ) 270 ( ) 5( )

一瓶牛奶 一大瓶可乐

220 ( ) 2 ( )

问:一大瓶可乐2000( )?

设计意图:

巩固区分容积单位升与毫升的区 别。

二、核心过程推进

师:同样是一瓶可乐,为什么一会用用升作单位;一会用毫升作单位?

2.小结

动手操作

把两瓶500毫升的饮料倒入中间的空瓶中, 现在有多少毫升?

将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量杯。发现什么?

板书:1升=1000毫升

1 L=1000 mL

出示: 5升=( )毫升

生:因为1升=1000毫升,5升里面有5个1000毫升,所以5升是5000毫升。

练习

7 L=( )mL

3000mL=( )L

12 L=( ) mL

40000mL=( )L

☆6.500L=( ) mL

反馈讲评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三、综合运用

1.从 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了许多单位名称,你来说说有哪些?

2.填合 适的单位名称

今天小胖去秋游。他早餐吃了250( )的牛奶和200( )的面包。然后走到离家1. 5( )的学校。8( )汽车准时从校门出发。经过1小时到达了面积为153万( )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在动物园里小胖看到了5.5( )高的长颈鹿、5( )重的大象等。

两位带队老师准备给大家买点饮料。超市促销活动:买2瓶2升装的可乐送1听355毫升的可乐。小胖班有30人,每人喝500毫升,至少买多少瓶2升装的可乐?

全班练习,课本P29

设计意图:

注意各种单位的灵活运用。

四、总结

升和毫升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反思:

练习:

1.在( )里添写“”

40毫升( )2升 3升( )3000毫升

70000毫升( )70升 12升( )12毫升

1升1毫升( )1001毫升 999毫升( )1升

2.应用题

(1)有一瓶2.5升饮料,第一次喝了900毫升,第二次喝了800毫升,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毫升?还剩下多少毫升?

(2)一包豆奶200毫升,5包豆奶一共有多少毫升?合多少升?

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第二课时教案


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第二课时教案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学习作者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走近人物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师恩难忘》这篇文章,了解到作者刘绍棠在这篇回忆录中,偶遇小学老师田老师的情形,并引发他对往事的深情回忆。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走近刘绍棠笔下那位口才、文笔都很好的田老师,走进刘绍棠的内心世界……

2.齐读课题。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直奔重点,对比理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为文中的“我”最难忘田老师的是什么?(故事教学法)

(2)想想你们一年级时老师是怎么教学这一课的?对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一种教学方法?为什么?

(3)品读重点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引人入胜”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个故事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你也能娓娓动听的来讲述这个故事么?

(二)“春雨点点”——悟“教诲”之质

1.田老师的故事启蒙让年幼的“我”有哪些收获?请学生回读故事教学法这一部分,讨论交流。(学生联系故事,明白可以学到知识,体会到快乐,明白做人的道理,爱美护美懂得保护环境等等)

2.品读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从“上千个故事”中,我们懂得了什么?

(2)为什么这里要用“春雨点点”作比喻?滋润着我的到底是什么?再次引导学生体会教师教学之道背后的深刻内涵——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三)“恭恭敬敬”——感“教诲”之恩

1.品读重点句: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1)回读全文,搜索田老师对“我”的文学上的启蒙是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2.联系课文体会:

(1)他口才、文笔都很好——像田老师那样有丰厚的文化积累。

(2)编写故事中体现出来的想象力、遣词造句、做人到里的渗透等诸多功能——像田老师那样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表达水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像“我”那样用心、专心,才能学有所成。

3.体会“恭恭敬敬、行礼”以及文章题目《师恩难忘》《教师引进门》等表达出来的对田老师的敬意。

4.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点题的作用)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同学们,我们的心中此时此刻也一定勾起了对曾经教育培养自己的一位位老师的回忆,那就借大作家来表达我们心中共同的这份难忘师恩。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纵观全文,说说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2.我们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田老师爱讲故事的事例,平常,普通,但却典型,具体。文章要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中心。刘绍棠难忘的是“插柳之恩”,是田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所以在学习的四年里,有很多课,很多事,也有很多故事可以写,作者唯独选择了“小诗故事教学”这一课。小诗是一种古典文学的熏陶,故事是现代文学的影响,更让“我”感受到了神奇的文学想象力。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注意事例与中心的一致性。

作业设置:

1.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的一件事写下来。

2.推荐阅读:

魏巍《我的老师》,鲁迅《藤野先生》。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概述口才好文笔好

举例故事教学法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

总结教诲之恩感激难忘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表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表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表面积的变化》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 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 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通过操作,比 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 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件】

老师前两天去超市购物,发现同一种肥皂有两种不同的包装,你觉得哪种好些呢?如果从环保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你们觉得哪种包装更省包装纸?说的是否正确呢?包装纸的大小其实就是要包装物体的表面积,这节课就来研究表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探究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接表面积变化规律

(一)、 探究正方体拼接表面积变化规律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同学们,这是两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同学们桌上就有一些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

2、学生拼后反馈两种拼法。

3、提问:有的同学拼成了一个横着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拼的是竖着的长方体。不管是哪一种,观察一下,体积有没有变化?

4、提问:体积没有变化,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可能的发现:

(2)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5、出示表格。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课件出示数据:2、12、2

小组交流,合作完成。

正方体的个数2345……n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拼了几次……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

体积是否变化?表 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拼一拼,完成这张操作汇报单。

2、 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

谈话:用3个正方体拼,原来一共有几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4个呢?5个呢?课件相机把数据填入表格。

提问:用6个拼,是个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

提问:用8个拼又是什么情况呢?汇报后也请学生拼一拼。

4、谈话: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的发现:

(1)原来正方体有一共有几个面,只要乘6就可以了。

(2)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3)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 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5、验证:我们一起到表格中来看一看,是不是蕴藏着这样的规律?

6、拓展、加深体验:8个是个什么情况?15个呢?谁能再来说一说这里蕴含 的规律?

(二)、探究长方体拼接表面 积变化规律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 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 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2、提问: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10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4厘米,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在小组里拼一拼。

3、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

4、提问:用两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联系刚才摆的过程,你发现 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追问:谁也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5、提问:课件出示观察在这拼成的长方体中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3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大,1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6、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到底减 少了多少?学生计算、反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把两个长方体拼成大的立体图形,表面积都会减少,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也会不一样。

如果要把这样的三个长方体包装起来,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

沿着最大面拼接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

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这一原理。【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或实物】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1、过渡:1、 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现在老师就要检验哪个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问题?

2、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1)可以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2)不同的拼法减少的表面积是否一样?为什么?

(3)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生活中像这样物体的拼接问题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拼装火柴盒的实践活动。

(1)谈话:同学们桌上有10盒火柴,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装方法?

(2)学生小组操作。

(3)学生展示摆法。

(4)这几种摆法中,哪种最节省包装纸?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5)反馈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 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 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 给你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小呢?

板书设计

表面积的变化

拼接一次正方体表面积就减少两个正方形的面积

正方体的个数-1=拼接的次数

拼接的次数ⅹ2=减少正方形的面积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和倍、差倍问题(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和倍、差倍问题(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应用题------和倍、差倍问题(第二课时)》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 掌握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方法。

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用X表示以下各数量。

种萝卜的亩数是种白菜亩数的2倍。 白菜X亩,萝卜()

蓝花X朵,红花的朵数比蓝花朵数的1.8倍多3朵,红花的朵数( )

小鸡的只数比母鸡的3倍只数少12只。小鸡X只母鸡( )

大数比小数多6。大数X, 小数( )

小数比大数的一半小2。大数X, 小数( )

二、新授

1、和倍问题:

例:小胖和小巧一共有232张邮票,小胖的邮票张数是小巧的3倍,小胖、小巧各有多少张邮票?

分析:小巧的邮票张数

小胖的邮票张数

解:设小巧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3X张邮票。

X+3X=232

4X=232

X=58

3X=3×58=174

答:小胖有174张邮票,小巧有58张邮票。

小结:在设X时,一般选取较小量为X,以两个数的和为等量关系列方程。做完后要检验。

试一试P21

2、差倍问题

例:小胖的邮票张数比小巧多116张,是小巧邮票张数的3倍,小胖、小巧各有多少张邮票?

(1)分析:小巧的邮票张数:

小胖的邮票张数:

(2)讨论等量关系:

1)以小胖比小巧多的邮票张数为等量。

2)以小胖的邮票张数为等量。

3)以小巧的邮票张数为等量。

(3)解:设小巧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3X张邮票。

3X-X=116

解:设小巧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3X张邮票。

3X=116+X

解:设小巧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3X张邮票。

3X-116=X

小结:不同的等量关系式产生不同的方程式。

4、试一试:P22/1、2

三、巩固练习:

1)两缸金鱼一共有57条,第一缸的金鱼比第二缸的2倍还多6条,第二缸有几条金鱼?

2)有两缸金鱼,第二缸的金鱼条数是第一缸的1.4倍,第二缸的金鱼比第一缸的多24条,两缸鱼各有几条?

3)两缸金鱼共有64条,第二缸的金鱼比第一缸的多8条,两缸金鱼各有几条?

四、拓展练习

妈妈和小红5年后的年龄和为52岁,今年妈妈年龄是小红年龄的2.5倍,妈妈和小红今年各几岁?

解:设小红今年X岁,则妈妈今年2.5X岁。

X+2.5X + 5×2=52 X + 2.5X= 52-5×2

五、总结

六、作业:练习册P16-17

板书设计

(1)线段图:

(2)分析、交流:

先设小巧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的邮票张数可以用3x表示。

等量关系是:

小巧的邮票张数+小胖的邮票张数=两人共有的邮票张数

(3)解:设小巧有x张邮票,那么小胖有3x张邮票。

x+3x=232,

4x=232,

X=58.

3x=3×58=174。

答:小胖有174张邮票,小巧有58张邮票。

教学反思: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