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发表时间:2021-10-28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9和27 8和9 6和8

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下面请看:小黑板出示。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 ()/10=6/() = ( )/( )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3.把下面分数约分。

14/16 15/27 36/24

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讨论约分时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约分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发生改变?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做完之后和同桌讨论以下问题。同时出示讨论题:A把这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要确定什么?B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2) 讲评板演时围绕2个讨论题展开。指名说说改写时首先确定的是什么?

师:对呀,要想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应该确定用几来做分母。那请同学们说说这几位同学分别是用什么做他们的分母的?(指名口答)那有没有更大的数分母呢?(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65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通分?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6)把3/4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分子和分母都乘3,那为什么5/6的分子和分母都乘2呢?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通分时要注意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说)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看看大家能不能顺利的完成。

2.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65页,一人上黑板板演。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全班讲评。师:1/6和4/9的公分母18是怎样确定的?那你认为要完成通分需要几步走呢?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确定公分母(两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上下齐练,3人板演。师巡视辅差,发现错误。

集体讲评时强调:有没有用每组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是不是规范得书写通分过程。

2.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通分的方法,以及通分后的分数在图中如何表示?

3.练习十二第2题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开火车回答。并要求说出是怎么找到每组分数的公分母的?

4.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独立检查,做出判断。指名说出看法,共同评议。

讨论:通分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你认为要使通分既正确有简单的关键是什么?

5.练习十二第4题(看时间而定)JAb88.Com

学生分组练习,全班大比拼。最快的同学上黑板展示。集体评议,再次强调通分的关键。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

扩展阅读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重点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⑵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⑶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 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了,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作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4)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5)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6)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分母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习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又简单;确定公分母以后,分子要和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

(2)让学生把不对的和不够简单的两组通分,指名板演。

3、判断

(1)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

(2)通分时,只能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

(3)异分母分数通分后,分数单位是相同的。 ( )

(4)通分时分数值变大,约分时分数值变小。 ( )

(5)约分是每个分数单独进行的,通分是在几个分数中进行的。 ( )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4、选择

(1)1.通分的依据是(  )。

①分数的意义 ②分数的基本性质

(2)两个分数通分后公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原来两个分母一定( )。

①都是质数 ②是相邻的自然数 ③是互质数

(3)通分的作用在于( )。

①分母统一,规格相同,不容易写错。

②分母统一,分数单位相同,便于比较和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5、拓展题

先把7/8和7/9通分,再写出几个大于7/9且小于7/8的分数。

学生思考,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在设计通分这节课前,我考虑到通分这一知识比较简单,如果单纯以书上例题进行讲解,就显得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入设计时,大胆采用了新、奇、趣的方式、方法。通过学生对三个方案的理解引出学习的内容。当学生对于小红最喜欢什么花因意见不同发生争议时,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归纳总结打好了思想上的准备。新授教学时,我注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知识点的得出,都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分组合作或自己概括得出,使学生在学习时能不断感受成功的愉悦。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有效地组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努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2、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还十分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如在合作讨论小红最喜欢什么花时?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交流,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开放地学习,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时,我并没有搬书上的概念,而是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感受规律,再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以点到面,全面提高。

3、困惑与不足

尽管在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把这些分数转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引导他们找出公分母可以是几。生怕他们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教师只需提醒学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时,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各种比较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启他们智慧的闸门。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要将这个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并巧妙创设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学习”为“创造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整理、概括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与操作中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约分的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及作用。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约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要掌握约分的方法,除了要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最大公因数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判定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2、学情分析

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多学生能较快的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同时理解了互质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学习本课应该较为容易。但快速并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对少部分学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法、学法上,我主要采用了问题启发法、操作探究法、验证发现法、归纳概括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知;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在实践验证中,理解新知,在归纳总结中提升新知。

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第一、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学。

第三、利用原有认知经验,让学生在迁移中学。

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1、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设置情景与激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旧知自主探究新知识.

3、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及遇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

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六、教学难点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七、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幻灯片,投影

学生准备:分别涂有红色,和绿色的卡片。

八、教学过程

口算复习

1、说出下面分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3/52/84/65/15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全校内开展了各种评比活动,下面是五年级(4)在这次活动中的情况:五(4)班共有18人获奖,其中获得孝敬父母阳光少年有12人。你知道获得孝敬父母的阳光少年人数占本班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汇报。(12/18)

追问学生理由。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根据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式:12÷18或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释。)

师:哦,原来他是把获奖人数平均分成了18份,得到了获孝敬父母的人数占敬获奖总人数的12/18。还可以怎么分,又能得到哪些分数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校园评比活动为内容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兴趣。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请同学围绕“孝敬父母的阳光少年人数占本班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操作手中的卡片分一分,摆一摆,看看你还能得到哪些分数?把结果填在下表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意识,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2、分工合作,汇总填表。

红色卡片几张总卡片数平均分成几份红色占几份孝敬父母的阳光少年人数占这两种少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吗

12 18 12 12/18

12 9 66/9

12 6 44/6

12 3 22/3

学生汇报展示说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他人分工、合作的意识,及交流表达汇报的能力。

3、观察思考,交流发现。

刚才同学通过操作得出了四个分数,观察这四个分数想一想,它们是不是都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指名说理由。

四个分数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4、应用性质,证明分数。

谁能不能应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来验证它们相等。

指名板验,写出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猜想是需要验证的意识。

5、观察等式,概括约分。

通过同学们的验证我们知道了,这四个分数的大小相等,那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四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不同?它们一个比一个……

(分子越来越小,分母也越来越小。)

师板书:相等 分子、分母都变得比原来小

师圈出一组分数。

师指着这组分数说:像这样的化简过程就叫约分。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

师板书:约分

你能说说什么是约分吗?

学生试着概括约分:

指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分数大小相等;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

提醒注意:约分是一个化简过程。

[课件出示]约分定义。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齐读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

6、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将12/18约分的?

指名说一说。

总结方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设计意图]:回顾刚才的探究过程,发现约分的方法。

7、观察认识,最简分数。

同学们2/3还能再约分吗?(不能)

指名说理由。

2和3互质了,除了1不再有别的因数了。

像这样的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就叫做最简分数。

提醒注意:

约分通常都要化成最简分数!

谁能再说一个最简分数。指名回答。

12/18我们怎么才能一下就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指名回答。

总结方法:分子分母同时除以最大公因数。

[设计意图]:认识最简分数,知道如何把一个分数直接化成最简分数的方法以。

8、对比规范,约分书写。

将120/160化成最简分数。

展示学生练习结果说问题。

约分也可以这样写:12/18=( )=2/3 直接化成最简分数,也可以12/18=( )=2/3

一点点逐次化简。

提醒:约分时通常我们要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划线约分的优势。也就是既能反映出约分的过程,又使约分过程变得简单。

三、练习反馈,检验新知。

这节课的知识你学会吗?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检验一下。

1、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6/109/158/24

[设计意图]:熟悉约分过程。

2、指出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分数相等?

8/10和4/5

1/5和5/15

9/18和1/9

[设计意图]:知道约分的用处。

四、各抒已见,谈谈收获。

在这节课上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从学生谈收获的过程中,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通分》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

学习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公分母,通过复习3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并引出三个新名词: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公分母,分散了例1的难点。复习1帮助学生复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方法,为通分时准确快速地确定公分母作好了铺垫,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回头再看复习4,学生发现原来刚才那些同学所用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通分,而这些方法中,只有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的方法才是最简便的,再一次强调了通分的关键,学生也知道了通过通分可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自然而然地引出例2

通过复习4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

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较好地把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课题的引出水到渠成。

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性地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利用它来处理复习与例1、例2之间的关系,使这节课衔接恰当,自然流畅,让学生完全有能力解答例1、例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通分的概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学习通分时,先提示,再试算,在试算后设计了一组讨论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准确地掌握通分的方法,安排较多的学生试算、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借助图形直观形象的优势,加深学生对通分实质的理解。

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形象简洁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通分的概念、方法尽显其中,不但便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5-87例1、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和圆的特征,知道其各部分的名称,认识直径和半径长度之间的关系,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使学生通过直观和操作等活动,充分感知、体验并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形成圆的概念,积累学习图形特征的基本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感知、体验圆的特征等活动,主动了解圆的特征,体验认识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感受并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导学单

1、找出图中的圆,并说说圆与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想办法画一个圆

3、用圆规画时要注意什么

4、说说半径、直径的意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5、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多少条对称轴?

二、小组讨论

三、交流展示

(一)交流例1。

1、课件出示例1中的各种圆形物体,全班交流:你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看到过圆?

2、出示你课前画的圆,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3、全班展示交流。

⑴ 指名在投影下演示用不同工具画圆的过程。

⑵ 讨论: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二)交流例2。

1、用圆规画圆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⑴ 和组内同学说一说,什么叫圆心、半径、直径?用手指一指你所画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⑵ 指名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标出圆心,画出一条半径、直径,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⑶ 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⑷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3、展示、汇报、交流。

(1)同桌交流:拿出课前剪好的圆,说说自己在折一折、量一量的过程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

(3)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

(4)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d=2r r=d/2

四、检测反馈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生在图中标出,量出长度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① 学生独立画圆,并用字母o、r、d 分别表示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② 展示部分学生画的圆,并说说画圆时应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生填表,说说是如何填的

4、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⑴ 学生独立画圆。

⑵ 全班展示

交流:画圆的步骤有哪些?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直径还是半径?

5、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生画圆

量出半径各是多少毫米

五、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时间我们学校进行了课间操的展示活动,这是我们学校某班的同学(课件),在这次活动中小强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你能说一说小强在什么位置吗?

生:从右向左数第4排的第2个。

师:谁还想说?

生:从左向右数第2排的第3个。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从后往前数,第4排的第3个。

师:怎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生1: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的。

生2:人们的视觉不同,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说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师:正像刚才大家所说的,一个人的位置不变,但由于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描述位置的方法就不同。刚才大家在描述小强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怎样?

生:有点乱。

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同时设置如何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感受描述方法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验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

二、用列与行确定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用到了“排”,“个”等词来描述位置,你们认为怎样为一排?

生:横着是一排。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1:竖着也可以看作一排。

生2:排是直的。

师:有横排,也有竖排,在描述位置时很容易混淆了,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竖排称为“列”,把横排称为“行”。(板书:列和行)大家认为哪为第一列合适?

生1:最左边的为第一列。

生2:最右边的为第一列。

师:你们认为从哪边起为第一列合适?

生:最左边为第一列。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观察的时候一般是从左边开始数的,这是习惯。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根据人们的习惯,我们通常把最左边的一列称为第一列,请你找到第2列,第3列…(课件)

师:哪为第一行呢?

生:最前面的是第一行。

师:自己找一下第2行,第3行……

师: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小强的位置吗?

生:第3列第2行。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第2行第3列。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先说列再说行。小强的位置可以说是在第3列第2行。(板书:第3列第2行)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不同理解、不同表述,让学生再次体验产生“统一标准”即做出规定的必要性。渗透正确的描述顺序,分解难点,为理解“数对”这一抽象的概念奠定基础。]

三、探讨用数对确定位置

1.抽象点子图。

师:同学们观察,圆点代替学生(课件:人物图渐变成点子图),你还能找到小强的位置吗?

生:能。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找到的吗?

生:先找到第3列再找到第2行,交叉的地方就是小强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不但找到小强的位置,而且还介绍了自己寻找的方法。

师:小青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呢?

生:第1列第4行。

师:小刚的位置呢?

生:第4列第5行。

师:其它点的位置你能用列和行来表示吗?

生:能。

师:你能说出几个点的位置?

生:所有点的位置。

师:其实每一个点的位置我们都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点子图的变化,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数学的简捷性。

2.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师:我们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位置,这个方法的确很简单。我们能不能用数学上的数或符号等创造出一种更简捷的方法呢?有没有这样的方法呢?同桌两人商量一下,如果有,请记录在小卡片上。

学生活动,部分学生板书自己的表示方法。

师:刚才我看到在开始时,大家都皱着眉头,可是后来经过努力都创造出了自己的方法,下面同学们来看这几种表示方法。谁来介绍一下你们自己的表示方法?

(1)3列2行

师:谁创造的这种表示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这样表示很明白,而且比第3列第2行更简单了。

(2)(3 2 )

师:这种方法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用竖线表示列,用横线表示行。

师:这位同学很有自己的想法。

(3)3 2

师:这种方法是谁的创意?

生:为了区分列与行,用圆圈表示列,三角表示行。

师:这位同学很有创意。

(4)3、2

师:谁能看懂这种方法?

生:用点把列与行隔开,这样表示非常方便。

(5)3 2

师: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

生:我用竖线把行与列隔开。

师:谁能对这些方法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用第4种方法很方便,而且能表示第几列第几行。

生2: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是万一看成三点二怎么办?

生3:如果换成逗号就好了。

师:同学们不但对方法进行了评价,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师:谁还想评价一下其他的方法?

生: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比其它方法更容易懂一些,像其它的方法:三角、竖线等还要加以说明,别人看了不明白,而3列2行很容易明白。

师:3列2行看起来的确很明白,可是与其他方法比呢?

生:用3列2行表示不简单。

师:明白了又不简单,简单了又不明白。其实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些方法有共同点吗?

生1:都有3和2。(板书)

生2:都有列和行。

师:而且大家都想到了把列和行隔开,正像刚才大家说的我们用逗号把列和行隔开,因为表示一个人的位置,是一个整体所以再加上一个小括号。像这样用一对数来表示位置的方法称为数对。小强的位置可以用数对三二表示。

师:小青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生:(1,4)。

师:小刚的位置呢?

生:(4,5)。

师:其它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吗?

生:能。

师:你感觉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

生1:非常简单。

生2:既简单又准确。

师: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探讨了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表示位置的方法,也就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补充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机会,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机会。学生个性化表示的过程,就是感知、理解数对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概念。

四、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展示渐变的过程)

生:小圆点没有了,用横线和竖线穿起来了。

师:还有其它变化吗?

师:你是怎样找到的呢?

生:根据小强的位置用数对(3,2)表示,只要找到第3列第2行就可以了。

师:不仅小强、小青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今天同学们所在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在表示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列几行。

师:哪是第一列呢?

生1:从右边数。

生2:从左边数。

师:我们通常以观察者为标准,左边起是第一列。你认为哪是第一行呢?

找一找自己的位置,然后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并记录在圆形卡片上。

部分学生的卡片贴在黑板的格子图上。

师:第一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1,2)。

师:第二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3,1)。

师:你能在格子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生:能。

【设计意图】 将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五、练习

1.捉迷藏

2.找到石榴王和石榴仙子在哪

3.用数对表示各顶点的位置

4.会说话的字母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坐标”思想,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

六、小结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是利用了数对的方法和思想确定位置,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图。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1.师: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2.提问: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已知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它的直径或半径?

3.引入:我们已经研究了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计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促进学生对周长和已知周长求直径或半径的理解,唤起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l)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说说你猜想的依据。

(2)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

(3)出示例7第一幅图。思考:图中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5)猜测: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学生回笞后,明确: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面积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

(6)出示例7后两幅图,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填表。

正方形的面积/

圆的半径/

圆的面积/

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精确到十分位)

2.交流归纳: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明确

(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径平方的兀倍。

3.教学例8。

(l)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

(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3)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什么图形?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

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拼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有怎样的变化?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6)在集体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7)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应该怎样表示?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8)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一长×宽

圆的面积=

(9)追问: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4.教学例9。

(1)出示例9,提问: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

(2)想象一下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喷水的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集体交流。

5.教学例10。

(1)请同学读题,解读题意。

(2)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

(3)分析解题过程。

(4)明确各个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l)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3.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学生列式后用计算器计算。

(2)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指出:已知周长求面积,先要根据周长求出半径。

5.作业:练习十五第2、5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 92-93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认识圆周率,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周长,解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计算和交流、归纳等活动过程,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积累推导计算公式的学习过程,发展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积累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探索计算公式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谈话:同学们,我们经常听人们说:“我买了一个28的自行车。”“我买了一个24英寸的彩电”。这里的“28”和“24英寸”都是表示物体规格的数字。

2.课件出示例4题目及图示,全班交流:你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3.小组交流:从你课前滚动大小不同的圆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4.课件演示车轮滚动,验证学生的发现。

5.全班交流

你觉得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关系?(直径越大,圆也就越大,所以周长也越长。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说圆的周长跟半径也有关。)

二、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5,全班交流:这样的实验你们课前做了吗?

2.拿出课前探究圆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实验单,小组交流并演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周长/cm 直径/cm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⑴ 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实验记录单,介绍实验过程。

⑵ 纵观各组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学生自学课本93页,了解圆周率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研究成果。

5.概括圆周长公式。

⑴ 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如果圆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谁来说一说π、C、d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板书:C÷d=π,C÷π=d ,C=πd)

⑵ 求圆的周长用哪个公式?(C=πd或C=2πr)

三、巩固拓展

1.完成“试一试”

⑴ 学生独立计算。⑵ 全班展示交流。

2.完成“练一练”。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⑴ 学生独立计算。

⑵ 全班展示交流。

⑶ 学生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指名口头列式,学生集体计算。

交流:为什么求是车轮的周长?

6.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交流。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 x=1 12-Y=4 S+12=49

21-b<24 x=14+78 16+a=27+b a +b=6

b-8=100 X+10 4X=60

2.让学生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

(1)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25=37 X-23=52 0.7X=3.5★

X÷0.5=12 48-X=25★ 4.8÷x=20★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算理。

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

(1)X-20=30 (2)5x=2.4

解: X=30○□ 解:x=2.4○□

X=□ x=□

(3)3.6+X=5.7 (4)4.8÷x=12

解: X=5.7○□ 解:x=4.8○□

X=□ x=□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

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二、指导练习

1.p7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

2.P7第11题:pp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

学生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

3.P7第13题

学生口答练习

4.出示小黑板

判断题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 )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的用处大吗?

四、作业

1.P7第10题

2.P7第12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题

12x=31.2 9.6y=48

解:x=31.2÷12 解:y=48÷9.6

X=2.6 y=5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中理解单位”1”,感受什么是分数,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单位”1”的建立

学具准备:学具袋(圆形纸片1张、长方形纸片1张、一分米棉线1根、水蜜桃图片5个、火柴棒12根、同一样式的纽扣8个)

教学过程:

一、单位“1”的意义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数字1。

师:这是几?表示什么?能具体说说可以表示1个什么吗?

学生回答(1个苹果、一张白纸、一根绳子、一群羊、一个学校的全体学生……)

师:对于数字1如此丰富的意义,老师可以给它加上引号,起名叫作单位“1”。

师:取出学具袋,倒出其中的学具,分一分、说一说,哪些能用单位“1”表示?

【评:开门见山教学单位“1”,突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单刀直入式的导入无疑是本课亮点之一,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其分一分、说一说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师:我们可以把单位“1”怎么分?

师:以前我们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研究“分数的意义”。(教师板书课题)

师:用以前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分你手中的单位“1”,你能得到哪些分数?

学生操作,组内交流,各组推荐汇报。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不准确的地方要加以修正,尤其要强调“平均分”,尽量做到不要重复别人的发言内容。

【评: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教师将几种学具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操作用分数表示,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

二、研究分数单位

师:你们想研究别的分数吗?

教师出示1/○

师:这是分数吗?你会读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请大家拿出12根火柴棒,分一分、说一说,看看可以有多少种不同方法来表示1/○ ?

学生操作,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2 →6根、1/3 →4根、1/4 →3根、1/6 →2根、1/12 →1根。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知识!

【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枚枚石子投进蓄势已入的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究、积极合作,足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行云流水般的分数单位的教学全无例行公事,思路闭锁,空间狭小之嫌。正所谓“灵感总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三、深入研究分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

师:猜猜看,老师想让你干什么?

教师出示要求:

分一分(选择合适的学具表示这个分数)

画一画(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这个分数)

折一折、涂一涂(选择合适的学具,用折叠、涂色的方法表示这个分数)

说一说(组内互相说说这个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各组推荐学生汇报……

【评:遵循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问题设计得精且极具开放性、挑战性,以丰富的操作实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注重学生感性认识,学生真正在“做数学”。】

师:关于分数的知识,以前我们学习过一些,在课前我们也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你现在知道多少分数的知识,能告诉老师吗?

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看看数学书上专家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圈划、摘读,组内交流。

师:什么是分数单位?我们刚才研究了吗?35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 7/12 、11/20 呢?

【评:教者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熏陶。在设计时,教者注意到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课前自学课本、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了解分数的有关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分数的写法

师: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会读分数了,想写吗?

师:会写的请到黑板上在任意位置任意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比一比,看谁写的规范好看。(学生一拥而上,在黑板的上上下下写下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分数。)

师:生活中人们常用分数来进行描述。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黑板上这些分数的?你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汇报……

【评:教者不再将黑板视为教师神圣的领地,把板书的权利回归学生。黑板上每个分数后面都藏着那句经典的概念,学生的交流无不是将已经获得的主观印象投射在所写的分数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学生的求异的心态无时无刻不让其他学生处于活跃的互动之中。】

师:你觉得谁写得规范好看?写分数是要注意什么?分数有几个部分?能结合具体分数说说各个部分表示的意义吗?

【评:生成性的课堂评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强烈地拨动着思维之弦。】

师:下面请同学们练习写分数,比一比谁写得规范好看?任务是8个。

学生在写分数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

师:数一数,你写了几个分数?你能用刚学的分数说一句话,让大家猜一猜你完成的情况吗?

师:对于分数的意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提问。

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补充。

师:关于分数的知识你掌握的情况如何,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分数的知识说一说吗?

(如果学生说出类似5/5 这样的分数)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分数,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

【评:学以致用,在应用中赋予数学活力与灵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所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数字编码,知道数码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培养收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学生发现编码中的编排规律和数字所表示的含义,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发现数字所表示的信息,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信息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说说,在生活中哪些领域运用了数字信息,运用了数字信息有什么优点?

二、教学新课

1、说一说。

(1)说说下面各是什么电话号码?小组中说一说。

110……报警

112……故障申告

114……电话号码查询

117……报时

119……火警

120……急救

121……天气预报

122……交通事故报警

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

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电话号码?

这些用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2)你能说说自己和同学在班级里的编号吗? 知道编号有什么作用吗?(便于管理、登记)

有些编号是以0开头编号,主要是考虑编号的对象的整体数量,如给1000个以内小朋友编号,可以使用三个数字,如001、002、003…… (3)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些用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

2、看一看。

(1)分析邮政编码214206表达了哪些信息。 能说说信封上有哪些内容吗? 你知道邮政编码的含义吗?

(2)阅读并说说邮政编码的结构和每一部分数字所表达的信息。

(3)试着写写学校及居住地的邮政编码。 说一说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4)讨论交流。

寄邮件时为什么要写邮政编码? 应该怎样写?写在哪里?

3、比一比。

(1)小组交流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2)讨论。

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 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 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你还有什么发现?

讨论后汇报交流情况,集体评价。 你知道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吗?

(3)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例子?(图书编号、门牌号、电话的区号、超市条形码……)

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生活便利,查找容易等)

三、拓展活动

1、 设计一下我们班同学的学号,使别人能看清你是哪年入学?哪个年级?几班?几号?是男生还是女生?

2、交流汇报,集体评价。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能说说数字信息对生活的帮助吗?

五、板书设计

数字与信息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用分数表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玩过球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球。(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种球:排球、皮球、网球,且三种球的气都差不多足)谁想来拍一拍?

请三个学生分别来拍这三种球,然后再轮换拍,每人把每种球都拍一遍。

请这三个同学说说拍球的感受。

小结游戏、引出问题:各种不同的球从高处落下后,都会反弹,什么情况下反弹得会高一些?什么情况下反弹得会低一些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了解。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教师示范,讲清活动要求。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事先准备好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的高度并做好记号)选一个排球,让球的最上沿和100厘米的刻度线对齐,让它自由落下,在墙上标出球的反弹高度(也是球的最上沿的高度),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

2.随机抽4名学生合作实验。(老师将他们4人分工:1人让球自然落下,1人在球反弹的高度做记号,1人测量球反弹的高度,1人做记录。)

对这四人的合作做出评价,并提出注意改进的地方。

3.学生分组实验。(组长做好人员分工)

⑴ 用排球做实验。

分三次从三个不同的高度自由落下,记下每次弹起的高度,求出每次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⑵ 用篮球做实验。

分三次从三个不同的高度自由落下,记下每次弹起的高度,求出每次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⑶ 用足球做实验。

分三次从三个不同的高度自由落下,记下每次弹起的高度,求出每次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4.展示学生的记录结果。

先横向比较同一个球从不同高度落下、反弹的数据,再纵向观察不同的球从同种高度下落后的反弹高度,比较算出的分数,发现了什么?

交流小结:对于同一个球,虽然每次下落高度和反弹高度不一样,但是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都是很接近的。这说明同一种球的弹性是一致的。用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反弹高度不一样,说明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

三、总结延伸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球的反弹高度

球弹起的高度球下落的高度 =这种球的弹性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