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发表时间:2021-10-09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意义,算理、计算法则以及灵活取积的近似值,通过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了,这节课我们把所学的内容回顾复习一下。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板书:小数乘法的整理与复习)

二、练习沟通

1.出示练习

①0.72×5 ②6.5×8.4 ③2.9×0.07 ④2.5×6 ⑤1.2×199

⑥0.8×0.9(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⑦203×5.5 ⑧3.7×4.6

把上面的算式进行分类。

小数乘整数:① ④ ⑤ ⑦

小数乘小数:② ③ ⑥ ⑧

2.复习小数乘整数

(1) 0.72×5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复习计算方法)

(2)再出示1.2×199,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方法一,按照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来做。方法二,运用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来做。重点引导学生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来做。)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

1.2×199:口述:先把199变为200-1,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让学生试做203 ×5.5,说一说怎样运用简便方法?

总结: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先观察数字的特点。

3、复习小数乘小数

(1)独立完成笔算。指名板书。

(2)指名讲算法

出示:0.8×0.9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复习计算方法)

怎样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是怎样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0.8×0.9:口述: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因数0.9要对着上面0.8对齐,先按照整数乘法来做,然后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乘号写在数的左侧,等号线用尺子画。

2.9×0.07:出示两位小数乘三位小数,并不是小数点和小数点对齐,而是末位和末位对齐,然后按照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做。

师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来做,然后再确定积中的小数点位置。

三、典例分析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0.36×0.04= 0.12×0.5=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易错点剖析】在给乘积点小数点时,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这时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再点小数点;另一种是积的末尾有O时,点上小数点后最后的O可以去掉。

【归纳点评】通过两道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熟记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牢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下面各题的计算结果对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并改正。

2.7×1.8=48.6 25×0.6=26

第一个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因为两个因数中共有两位小数,而积里面只有一位小数,所以是错误的;第二个计算结果也是错误的,因为0.6比1小,所以相乘的积应该比第一个因数小,而26比25大,所以是错误的。

改正:2.7×1.8=4. 86 25×0.6=15

【易错点剖析】在检验小数乘法的积是否正确时,有多种验算方法,也就是说验算方法不唯一性,不管选哪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3.选一选:34.99×0.2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A.7 B.7.00 C.6.99

【易错点剖析】34. 99×0.2=6. 998,6.998保留两位小数约是7.00,这里的“O”不能去掉,因为“0”在这里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归纳点评】在求积的近似数时,要求保留几位小数就要保留几位小数,如果数位上的数满十向前一位进位,也要用“O”来占位。

4.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为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 50×0.52+45×0.62=53.9(元)

【易错点剖析】这类收费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容易把这两部分混淆。

四、拓展提高

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来计算这两道题吗?

0.65×1.3+0.65×1.7 0.25×9+0.25

小组讨论、计算、汇报。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简便,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五、小结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在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0.65 × 1.3 + 0.65 × 1.7 = 0.65 × ( 1.3 + 1.7)

延伸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P103整理和复习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并巩固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面积的计算。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过程与方法:巩固利用分割、填补等方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强化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难 点: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建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练习本、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导入: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同学们将它们的字母公式写出来。

2.我们应该复习哪些东西呢?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并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出示教材第103页第1题。)

(l)提问: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请在小组内交流下,并思考:这几个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让学生选择一个图形的面积公式说一说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分别用多媒体展示。

(2)沟通公式间的联系,完善知识体系。

质疑:在小学阶段,我们为什么首先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说一说: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都是在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又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引导:在推导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将这些图形变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研究。

总结: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这些面积公式的研究过程中用的就是转化的思想,

(3)引导:这几种平面图形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试着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2.出示教材第103页第2题。

想一想,我们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经常用到哪几种方法?

学生回忆交流:切割法和填补法。

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在小组内交流做法,并说一说想出了几种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说一说每种图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让学生思考要想求共需要多少块砖要先算什么?这是一个组合图形,它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要先算墙面。把它看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进行计算。

3.完成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4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4.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火箭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再算一算。

学生汇报:是由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组成的。

5.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三”第8*题。

学生独立数一数,然后估算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小组交流。

6.教材第103页思考题。

分析: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成的。其中三角形1和2的面积相等。三角形1和2各占了大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或者说三角形1和2面积的各正好是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解答:

12×12÷2÷2=36(cm2)

(12÷2)×(12÷2÷2)÷2=9(cm2)

(12÷2)×(12÷2)÷2=18(cm2)

(12÷2)×(12÷2÷2)=18(cm2)

12×12÷2-9×2-18-18=18(cm2)

答:三角形1和2和面积是36cm2,三角形4和6的面积是9 cm2,三角形7的面积是18 cm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 cm2,正方形的面积是18 cm2。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汇报。

五、作业:教材第104~105页练习二十三第2、5、6、9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长方形:S=ab

平行四边形:S=ah

梯形:S=(a+b)h÷2

三角形:S=ah÷2

组合图形面积:填补法、切割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1)》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9课时 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P83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简易方程的意义和作用,会解简易方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列方程解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难 点: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解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从而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路程与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让学生写出式子,同时指名一生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千克。)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的概念。

(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如:

3+6.5=9.5、7-4.2=2.8、3.6×0.5=1.8、3.5+x =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3.2x =8、llx =363、x +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7=5、2x =0、3.5x =4、11.2-x =ll.14等都是等式,但35÷7=5不是方程。

2.复习解方程。

(l)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 =32是方程x -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

4x =6

解:x =6÷4

x =l.5

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验算?

解方程的依据:

①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②等式的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解方程时应注意:书写时要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不能连等。

四、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1题。

判断下面各题的叙述是否正确。

(1)a2﹥2a。 ( )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是方程。 ( )

(3)5x +5=5(x +1)。 ( )

(4)x =6是方程3x -6=12的解。 ( )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订正。

2.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要求学生独立解方程,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教师: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

六、作业: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2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1)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2)》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2)》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20课时 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P83整理与复习第2题及练习十八第3~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抓住关键句,找等量关系。

难 点:对关键句所叙述的等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引入:前面我们复习了方程的意义和根据等式关系解方程,现在我们继续来结合实际列方程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设未知数x 。(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句。

2.哪一步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划出第2步)根据你的做题经验,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找到等量关系?

学生汇报:找关键句子。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二、分类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水果店也能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看这些水果多新鲜呀!小玲的妈妈买了三种水果,它们的价钱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妈妈给出的信息,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的等量关系。

1.出示关键句子,说说等量关系。

(1)4千克苹果和2千克的橙子共34元。

(2)2千克的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

(3)买苹果和桃子各1千克共用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4)1千克的桃子比苹果贵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

(5)买橙子的价钱比苹果的3倍多5元。

(6)3千克的桃子比6千克的香蕉贵9元

2.分类。

师:根据以前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它们分一分类,并把同类的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

3.请学生上台分类,预设分成两种类型:(1)和差关系。(2)和倍、差倍关系。

4.小结。

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以上两种类型很快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三、列方程解答问题,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

师:现在请大家利用关键句子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1.妈妈买来的2千克橙子比4千克苹果便宜6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2.买苹果和桃子各1千克共用了11元,每千克桃子的价钱是苹果的1.2倍。每千克苹果和桃子各是多少元?

(l)学生试做。

(2)汇报过程。(从哪里找到等量关系的,如何列方程解答。)

(3)查缺补漏。(请同学帮助解决出错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要根据题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关键句子所表示的和差、差倍或和倍的关系,找准等量关系,从而准确地列出方程解答。

四、综合练习

师:现在我们进行能力大比拼,看谁能很快地写出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1.完成教材第84页的第3题。

提问: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验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84页的第4题。

⑴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小组交流,列出式子。

⑶派出代表,将交流的结果展示给其他同学。

3.拓展练习。

教材第85页第7、9*题。

学生独立解答,然的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订正。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说收获,教师点评。

六、作业:

教材第84~85练习十八第4、5、6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2)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设未知数x 。

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答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2)》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2)》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课本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沟通数学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价值。

2.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计算和比较,沟通小数乘、除法的联系,练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进一步的计算和比较,沟通小数乘、除法的联系,应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沟通方法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认标,举例梳理。(预设5分钟)

明确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来整理与练习本单元的知识。

二、多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23分钟)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与应用”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提问:比较每组两道题的得数,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计算和比较,引导学生小数乘、除法式题的某些内在联系,启发他们在今后的计算中利用转化的方法更加简便地计算相关式题。

2. “练习与应用”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提问:你能分别说说怎样来判断每组两道算式的大小?

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本单元学习的计算方法或发现的计算规律作出判断,并通过计算验证所作的判断。

(二)专项练习

3.笔算“练习与应用”第10 题。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

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说说哪几题的计算过程可以用简便方法,依据的是什么运算律,是怎样想到的?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三)整合练习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1 题。

读题,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每千克食品的单价。

可以先算每克有多少元,再算1千克多少元;也可以先算1千克有几袋,再算1千克有多少元。

5.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2题。

认真读题,说说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这条花边的长度是由8个4.5厘米和7个1.2厘米组成的。这数量关系可以通过看图数一数发现,也可以联系“间隔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进行思考。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3)》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3)》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整理与练习(3)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横截面呈梯形的钢管堆中钢管根数的计算方法,能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测量并计算有关物体表面的面积。

2、启发学生能联系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出钢管根数的计算方法,并解决生活中的相类似的数学问题加以巩固。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横截面呈梯形的钢管堆中钢管的根数,以及相类似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规律的探索以及从直观的数学问题抽象到等差数列的探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8分钟)

1、计算下面表格中平面图形的面积。

汇报交流。

图形底高面积平行四边形6米2米三角形3分米40厘米梯形上底下底10厘米8厘米12厘米

计算多边形的面积时要注意什么?碰到单位不统一的怎么办?

2、交流书本P27第10题。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腰长也可以看作它的底长,这样就可以算出它的面积。

二、探索与实践(15分钟)

1、出示自主学习单:

(1)先试着估计自己教室地面的面积。

(2)再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

(3)估计多少个教室地面的总面积大约是1公顷。

观察时,应估计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再估计教室的地面面积。

测量时,指导学生分工负责,分别量出教室的长和宽,算出一个教室的面积,再估计。

2、出示自主学习单:

(1)分组活动,按照第12题的要求把20本练习本摞成一个长方体,量出前面长方形的长和宽,算出面积。

(2)把这摞练习本均匀地斜放,使前面变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量出相关数据,计算面积。

(3)小组讨论:两次测量计算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练习本斜放时一定要均匀,形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两次测量前的图形变了,但长方形的长和宽变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度没变,所以面积相等。

三、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自主学习单:

1、分别拿出自己准备的实物,表面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同桌之间先说一说如何求实物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2、合作测量出这些数据

3、分别求出自己的实物的面积。

4、同桌互相交换,验算。

学生活动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计算的结果。

四、评价与反思

1、先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之间郑重的涂上颜色,对之间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2、互相对之间的评价做一些交流。

五、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鼓励有兴趣的同学主动去解决。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帮助理解,也可以参考本单元第10页中“你知道吗”介绍

方法,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1)》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1)》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8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沟通数学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价值。

2.使学生熟练掌握小数乘、除法的基本计算,熟练掌握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验算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及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

沟通方法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认标,举例梳理。(预设5分钟)

1.明确课题。

本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整理与练习。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知识整理单。

小结:计算小数乘小数以及求一个数除以小数时,都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整数乘、除法来计算,只不过需要另外考虑积或商的小数点位置。

二、多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23分钟)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与应用”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二)专项练习

2、笔算“练习与应用”第2 题。

分组完成,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

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的计算过程,说说你的发现。

提问:比较每组三道题的计算过程,说说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左边一组题的相同点是:都是先当作86×7来计算;不同点是:因为乘数的小数位数不同,所以积的小数位数也不同。右边一组题的相同点可以表达为:都要先算117÷36;不同点是:后两题都要先进行转化,而且转化时除数、被除数小数点右移的位数不同。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3 题。

读题,明确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说说计算方法。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四人板演。

交流订正,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商的近似值。

强调:第一,通常都要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第二,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要算出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的商。

(三)整合练习

5、完成“练习与应用”第5题。

认真读题,说说题目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6、独立完成“练习与应用”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7、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题。

读题,根据题目要求解答。

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回顾前四个单元的知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交流学习中的体会。

2.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所学知识内容,并进行交流,通过巩固应用,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整理知识、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归纳和反思。

难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材中的情境图制成的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第1~4单元的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这四个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整理与复习)

一、我学到了什么

1.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前四个单元,你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汇报,师板书:分数加减法,长方体(一),分数乘法,长方体(二)。

2.师:请同学们翻阅教材,回顾前个四单元的知识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看书复习。

3.学生汇报。

(1)师: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生2: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生3:分数和小数互化:分数化成小数,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小数化成分数,利用的是小数的意义。

(2)师: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1:长方体的特点: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棱分3组,每组棱长相等;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生2:正方体的12条棱长都相等,6个面的面积也都相等。

生3:长方体棱长和=(长+宽+高)×4,正方体棱长和=棱长×12。

生4:长方体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3)师:第三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生2: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生3:计算分数乘法时,将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结果化成最简分数。也可以将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相乘。

生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4)师:第四单元呢?

生1: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生2: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它们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

生3:单位换算时,由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要乘进率;由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时要除以进率。

生4: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或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生5: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有三种方法。

设计意图:围绕前四个单元的知识,呈现了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情境,意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回顾所学的相关知识,在回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交流活动。

4.师:看来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得非常好,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你打算怎样来整理这些知识呢?

生1:第一单元我打算用列表的方式,比较清楚明了。

生2:我打算用文字描述第一单元的内容。

生3:我准备制作思维导图。

师:嗯,方法很多,那其他单元呢?

生4:我打算把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知识整理在一起,因为都是与长方体相关的内容。

生5:第三单元我打算用图例来整理。

5.师:请同学们赶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吧。

(1)生独立整理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补充。

(2)全班汇报。

二、我的成长足迹

师: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三、我提出的问题

师:回顾本阶段的学习,你有哪些疑惑?教材第51页中提出的问题你能尝试解决吗?

1.学生小组内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2.全班交流没有解决的问题。

巩固应用

1.教材第52页巩固应用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2.教材第52页巩固应用第2题。

让学生尝试独立解题,交流时,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小数、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教材第52页巩固应用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最后指名汇报。

4.教材第52页巩固应用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涂色的,再全班交流。

5.教材第52页巩固应用第5题。

先回顾体积、容积单位,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1毫升有多大,找到参照物,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指名汇报,并简单说明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加强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6.教材第53页巩固应用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进行计算。

7.教材第53页巩固应用第7题。

设计意图:复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巩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8.教材第53页巩固应用第8~10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9.教材第54页巩固应用第11~1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分数加减法 长方体(一)

分数乘法 长方体(二)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回顾到整理,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空间是比较宽阔的,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同伴间相互说说或在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师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的时间和交流机会的同时,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个人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发展,也更激发他们去主动学数学。

整节课,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轻松的氛围、积极的态度以及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效果较好。经过反思,也找到了一些不足,本节课中我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师生之间的互动,欠缺的是生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位置复习课》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位置复习课》数学教案

第8单元 总复习

第2课时 位置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 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 (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22~23练习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呢?

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用数对怎样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全班交流。

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

(l)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际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由32个深色和32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8个方格。8排垂直的格子称为“直线”,8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同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地称为“斜线”。

(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

(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

2.出示教材第23页第7题。

(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

(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

(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2个)

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

3.出示教材第23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再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指名回答(1)题:邮局所在的位置可以用(1,7)表示。它在学校以北700m,再往东lOOm处。

三、拓展延伸

1.结合教材第23页“生活中的数学”,讲解围棋棋盘及地球上的经纬线与数对的联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数对有联系?

(如电影院座位、象棋等)

2.出示字母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字母“Q”的位置在第2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2,2)。请根据以上信息填空。

(l)字母M、D、J、S的位置可以分别用( , )、( , )、( , )和( , )表示。

(2)某字母的位置可以用数对(1,2)表示,其中数字1表示( ),数字2表示( )。

请你在图中圈出这个字母。

3.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1.熊猫馆的位置在( , ),白鹤馆的位置在( , )。

2.老虎馆的位置在(2,3),在图上标出老虎馆。

3.从老虎馆到白鹤馆,要向( )走( )格,再向( )走( )格。

【易错点剖析】在方格上确定数对的位置时,要看清楚行和列的开始。本题中行与列都是从0开始的。学生在做题时对于0总是忽略,直接从最左边一列为第一列。

【归纳点评】在方格纸上,表示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O,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O,1,2……6,其中的“O”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四、全课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本课练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五

数对(列,排) 行:横排 列:竖排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复习课》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复习课》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111的练习二十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理、学习、探索和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两端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和封闭图形四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举一些生活中植树问题的例子并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根据间隔数和棵树求全长的问题

重点:能熟练解决三种基本问题的植树问题

学习过程:

课前复习:

回忆所学的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情况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知识网络

1、不封闭路线植树问题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如果在植树的两端都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1;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1);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1)。

(2)如果植树路线的一端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

(3)如果植树路线的两端都不要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1;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1);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1)。

2、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

二、课堂达标

1.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

(1)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______棵树苗;

(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______棵树苗;

(3)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______棵树苗;

2.先选择所属类型,再列式解答。

(1)小学生广播操队列中,其中一列纵队26米,相邻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是2米。这列纵队一共有几个学生?属于()

①两端种②一端种③两端不种

(2)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准备在教学楼前60米的道路两旁摆放鲜花(靠墙一端不放),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3米。一共需要几盆花?属于()

①两端种②一端种③两端不种

3.两根栏杆之间,每隔5米放一个广告牌,一共放了19个。这两根栏杆之间相距多少米?

三、知识拓展

1.小明要到高层建筑 第12层,他走到第4层用了60秒,照这样计算,他还需要走多少秒才能到达第12层楼。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9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讨论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观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5.第11题,读题理解题意,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醒学生,一张桌子坐6人,分开的两张舟子可以坐12人,如果两张桌子并在一起接头处不能坐人,所以只能坐10人,以后没病一张桌子都只能增加4人,照这样,10张桌子可以坐6+4×9人,而38人要并(38-6)÷4+11,即9张桌子。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复习课》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复习课》数学教案

第8单元 总复习

第3课时 简易方程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7、18、19、思考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数量关系;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能正确列出方程,并熟练的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能力,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根据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正确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复习回顾,质疑引导;小组合作与独立学习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沟通联系,构建网络

1.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3)

生齐读题。

师:以前我们用算术方法解这一类题,学习简易方程后,又能用列方程来解答,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简易方程”(板书课题),请你列方程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找出不同的解法展示。反馈,集体订正。

师:列方程解决问题第一步都是要干什么?

师:用字母x 表示未知量。(板书:字母--量)

2、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⑴用字母表示数

师:用字母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也可以表示一个数,那这个字母“x”可以表示多少?(生反馈)对了,这个字母可以表示所有的数。(板书:数)

⑵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师:现在有一个“比x 的4倍多13的数”,怎样表示呢?

师: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除了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什么?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能表示一个数,又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

⑶师: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什么?请在答题卡上用线连起来。

2a与2a相加 a+2b

2a与2a相乘 4a2

a与b的和的2倍 4a

a与b的2倍的和 2(a+b)

反馈:前两题一题一题问对吗,再问这两题有什么区别?

后两题一题一题问对吗,再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些意义真简洁、明了。

3、复习方程与解方程。

⑴复习方程。现在有一个“比x 的4倍多13的数”。

①当x =5时,这个数是多少呢?

师:当x 有一个具体的值时,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也有一个具体的值。

②师:如果“比x 的4倍多13的数是45。”现在又该怎样表示?

师:这样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生:方程。)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⑵复习解方程

师:刚才同学们解了一道方程,这里还有3道方程,你们能解吗?

练习: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17题,解方程

x ÷1.44=0.4 3.85+1.5x =6.1 6x -0.9=4.5 学生解方程,汇报。

师:我们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在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逐步简化方程,得到方程的解。在这里所指的数可以是像这样已知的数,也可以是这样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师:x =1.6是这道方程的解吗?指名口头检验。

4、复习用方程解决问题。

(1)复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解方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问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学生回忆梳理出一般步骤。

师:在这几步中你们认为哪一步是最关键的?

(2)复习数量关系。请你们找出它们的等量关系,并说出方程。

① 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65平方米,上底是20米,下底是33米,高x 米。

等量关系式:

列方程式:

师:计算公式也是一种数量关系。

②小明买了8个作业本,每本x 元,付给营业员5元,找回2.6元。

等量关系式:

列方程式:

师: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一般我们选择容易解的方程来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根据方程选择合适的条件。和同桌说一说你的你的想法。

甲筐有桔子60千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筐有桔子多少千克?

设:乙筐有桔子X 千克。 列出方程是:2X +4=60

①甲筐比乙筐的2倍还多4千克

②乙筐比甲筐的一半少4千克

③乙筐比甲筐的2倍还多4千克

④甲筐比乙筐的一半少4千克

师:你们补上的条件,正是这道题的关键句子,它能帮助我们找到等量关系。

(2)对比质疑突出优化。

师:让我们回到教材第118页第19题,注意分析题题目的意思,同学们会列方程解答吗?独立完成,反馈。

师:这题与求地球赤道长度那一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生反馈)

师:看来,在这里,不论是一个未知数还是两个未知数,都能用列方程解答。

二、拓展提高

教材第118页思考题。

一座大桥长2400m,一列火车以每分钟900m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3分钟,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3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分析:如教材第118页图,考虑到火车自身的长度,通过大桥所走的路程包括大桥长度和车长,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设这列火车车长为x m,可列方程:

x +2400=900×3

三、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简易方程,请记住用字母表示数是方程的基础,方程是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服务的。

四、作业:教材第113页第3题(1)(2)及练习二十五第18题

【板书设计】

简易方程复习

字母--量、数、数量关系

等式的基本性质

关键--等量关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15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6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6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7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6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

2. 在同学们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师: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生: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回忆所学知识

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同学们对这两个物体一定很熟悉吧。它们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出示在黑板上。

二、系统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1. 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 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做好铺垫

师:关于这一单元,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整理呢?

生:我认为应该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个方面进行整理。

3. 分组整理

师: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知识点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

个方面进行整理,在整理时请将你对大家的友情提示和你们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现在由组长执笔,把你们整理的内容记录在纸上。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对整理得有特色的小组,教师要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4. 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整理的结果拿到前面来展示展示?

学生展示的同时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

(第一小组介绍完以后)师:听了他们组的介绍,你能不能对他们的整理进行评价?

其他小组分别评价,评价时既要说一说优点,也要指出不足。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将你们组的整理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教师请几组上来展示,总结时先肯定他们的努力,以寻找优点为主,指出不足为辅,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

5. 归纳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互相合作,整理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并且坦诚地对各

小组的整理进行了评价。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言。

[简评:整理知识是为了查漏补缺,教师在让学生整理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暴露自己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的效果。学生在交流评价时,即要尊重同学的劳动成果,又要发现同学的不足。怎样处理这一对矛盾,可以借鉴这位老师的一些做法。]

三、练习提高

1. 基础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刚才整理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判断。

①棱长为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②把一个长方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它的体积大小不变,所以表面积不变。()

③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2)填空。

①5800mL=()L=()dm3。

②一个保温瓶能装水4()。

③一个长方体有个顶点,在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相交了条棱,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3)学生独立完成第59页第2题。

2. 实践练习

小正方体拼合,体积、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课件演示:将5个棱长是2cm的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又有怎样的变

化?

(2)从这个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整理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简评: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进一步提高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设计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知识的练习要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有层次的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