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发表时间:2021-09-11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笔算下列各题。

21122422

×13   ×14 ×12 ×33

2、列竖式计算。

33×33= 12×12= 11×26= 41×21=

3、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4、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四、思维训练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22 12 32

×14 ×13 ×13

88 36 96

( ) ( ) ( )

2、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3、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上的2看成了5,写错的因数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个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

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

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的书的末尾要和第二个因属的十位对

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 “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

扩展阅读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乘法笔算》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乘法笔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并能进行熟练地计算;

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笔算习惯,通过应用题进行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笔算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进行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百位上的数乘一个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和百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提供材料

1.出示准备题325×42

指名一生说说计算方法,师板演。

2.改一改,构建新的学习材料

师:如果我42改成142,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二)分析研究

1.研究这样的题目应该怎样算?

生想一想,做一做,同桌交换想法。

2.指名一生板演,其它学生观察他的做法和你的是不是相同,以及他有没计算错误:

325

×142

650

1300

325

46150

3.比较两题,325的末位的5的位置怎样?5为什么要写在百位上?

生答:5是百位上的1与325的积的末位,所以要写在百位上。

4.试一试:把下而各题做完(投影出示)(指名口答)

325417

×213×358

9753336

3252085

小结:百位上的数与另一个数的积的末位的位置应该怎样处理?

(百位上的数乘另一个数,积的末位要和百们对齐)

5.投影出示,练一练(全班练做)

326285437

×148×164×222

(三位同学做在卡片上,放投影机前校对。)

(三)认同规律,得出计算方法。

观察三题,你发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笔算方法是怎样的?

(独立思考,四人合作完成书P81页的填空,全班讨论汇报)

(四)运用规律

张家镇每天节约用水256吨。照这样计算,一年可以节约用水多少吨?

(师关于节约用水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笔算方法是怎么样?

(六)作业本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笔算下列各题。

2 1 1 2 2 4 2 2

×1 3 ×1 4 ×1 2 ×3 3

2、列竖式计算。

33×33= 12×12= 11×26 41×21=

3、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4、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四、思维训练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2、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3、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上的2看成了5,写错的因数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个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的书的末尾要和第二个因属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 “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

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乘法》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乘法》教案

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6页内容。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要让学生心感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 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以妈妈带着孩子去买书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思考用口算应怎样算,再出笔算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教材把分步演算的过程呈现出来,然后再导入主课,使学生初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两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开火车小游戏

由李欣逸同学主持课前游戏练习乘法口诀。

1、竖式计算:24×13= 78×8= 124×5= 495×7=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算的。

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前置小研究,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方法归类:连加,连乘,拆数

5、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24 24

×12 ×12

48……2×24的积 48……2×24的积

24 ……10×24的积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实践应用

1、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

23×13 41×21 23×31 32×12 43×12 22×14

2、口算比赛:

3、生独立完成P47页第2、3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你有哪些提醒?

2、师总结。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对称》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对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运用分析比较巧归纳的思维策略引导学生在观察实物、分析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对称现象。学会欣赏数学美。

2、引导学生认识实物与图片的对称性,初步掌握判断图片是否对称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教学点】体会对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判断图片是否对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实物与图片的对称性,理解边沿完全重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正方形 ,三角形, 圆形等图形纸片, 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对称,激趣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请你猜一猜照片中的人是谁?

出示课件 出示学生熟悉的本班同学照片,只出示照片的一半,让大家猜一猜

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回答)

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个数学知识,这个知识叫——“对称” 所以可以很快猜出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对称。

(板书:对称)

二、认识对称,建立概念

出示三张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空竹 飞机 大头娃娃 (标出对称轴)

问:请你观察这三张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空竹上下是一样的) (飞机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大头娃娃的脸左右两边也是一样的)

归纳:像这样的物体,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我们就说是对称的。

三、了解对称,感受特征

1、看一看: 出示松树图和奥迪标志图,问:他们是对称的吗? 学生判断 说出理由 演示松树的对折过程和奥迪标志图的对折过程,理解边沿完全重合的意思。 像松树和奥迪标志这样对折两部分,边沿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片是对称的。

2、折一折: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 问:正方形是对称的吗? 你怎么知道的? 你是怎么折的? 同桌交流三角形是对称的吗?说出你的理由

3、说一说: 出示思维策略和思维诀窍 小组交流:运用分析比较巧归纳的思维策略验证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好方法?

全班交流

小结:判断对称的方法

(1) 对折或画虚线

(2) 形状大小相同

(3)边沿完全重合

4、找一找: 生活中对称处处可见。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出示课件) 先看看常见的数字中有没有对称的?

出示数字:2、9、3、5、0、8

5、猜一猜: 在我们的语文课中也有对称

出示汉字:西、出、王、金、田

猜一猜哪些字是对称的 英语课中也有对称

出示英文字母:C D E M T F

看看哪些字母是对称的

6、赏一赏: 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是的对称的?

找学生说一说 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

(出示课件) 蜻蜓、蝴蝶图片 剪纸、京剧脸谱

建筑物:天坛、天安门、凯旋门

舞蹈:千手观音

三、巩固练习,正确判断

1、同学们都认识了对称,那么你们能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吗?

2、观察汽车,从哪个方向看,这辆车是对称的?从哪个方向看,这辆车不是对称的?

3、出示七巧板拼图说一说这些拼出的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出示七巧板拼图看看哪些图案是对称的。 训练学生的审题的能力

4、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做一做: 学习了对称,下面就想请大家运用学到的知识发挥你的创意,做一些对称的物品来装点我们的教室。 可以用剪刀剪一个对称的图,还可以用七巧板摆出一个图形是对称的,可以画一张画是对称的。 欣赏学生的作品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思维策略:分析比较巧归纳

思维诀窍:找相同点,不同点,归纳特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连续进位)》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连续进位)》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连续进位)》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3课时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两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3.在理解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 点: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7×8+8= 4×6+9= 5×7+9=

3×6+8= 3×9+5= 5×9+8=

7×6+9= 9×4+7= 2×9+5=

指名口答,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列竖式计算。

216×3 73×3

指名板演,集体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体验。

1.观察情境图。(出示教材第62页的情境图)

运动会已经开始了,我们去看看吧。

(1)请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问题“有9箱矿泉水,每箱24瓶,一共有多少瓶?”)

(2)组织学生列出算式。板书:24×9=

2.探究算法。

(1)估算。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9箱矿泉水大约有多少瓶?学生独立估算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算法:

①24接近整十数20,可以把24看成20来估算,因为20×9=180,所以24×9大约是180,也可以把24看做30,乘9后得数是270,那么24×9得数在180和270之间。

②先算10箱就是240瓶,那么9箱一定比240瓶少。

(2)探究笔算方法。

①教师:如果要知道准确的瓶数,该怎么办?请同学试着做一做,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不同,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全班交流。

请用竖式做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学生交流)

a.计算时忘记进位,或忘记加进位数。

b.把进位数当作乘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分析错误原因。

(提示:9与2乘得18,加上个位的进位数3得21,要向百位进2十位写1,由于第一个乘数没有百位,所以向百位进的2不必写到横线上,可直接写在百位上)

3.比较分析。

教师:这道题与前一节课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三、巩固深化

1.教材第62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2)教师:竖式书写时要把数字写清楚,进位数字一定要对准位置,向十位进的数要写在十位上。

(3)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积的百位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比练习。

出示:49×8= 69×8=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算完后,比较这两题有什么区别。(49×8:8与十位上的4乘得32,还要加上进位数7;69×8:8与十位上的6乘得48,加上进位数7得55,应再向百位进5,十位写5。)

3.练习十三第1~3题。(课堂独立练习、板演齐练、分组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你有什么收获?

笔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计算时应注意,不要忘记进位,也不要忘记加进位数。

2.不要误把进位数当作乘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教学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深刻的体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多问问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练习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多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不进位)》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不进位)》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不进位)》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1课时 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在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 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教师:屏幕上三位小朋友正在用彩笔画画,他们三个一共有多少支彩笔?请同学们都猜一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在自己的纸上)。然后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说明你猜测的数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正确答案。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尝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3等于多少。

要求:动脑筋,想一想,该怎样计算呢?把你的方法写下来。算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反馈、交流。

(1)学生有可能有多种算法:

①摆学具。

②口算:12×3=36。

③12+12+12=36。

④3+3+3+…3=36(12个3相加)。

⑤2×3+10×3=36。

⑥8×3+4×3=36。

⑦9×3+3×3=36。

学生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3个12相加等于36。

生2:我也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12个3相加等于36。

生3:我是这样算的,我先把12分成10和2,然后算2乘3等于6,再算10乘3等于30,30再加上6等于36。

生4:把12拆成8和4,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5:把12拆成9和3,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6:我是通过摆小方片的方法得到的。

(2)比较评价。

①看一看,你理解各种方法的道理吗?

②比一比,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理由是什么?

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生3的方法简单。因为如果加数多了计算就很麻烦。

2.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教师:那我们能不能把生3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2)汇报交流,反馈算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先用3乘个位上的2得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结果就是36。

②2×3=6,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10×3=30表示3个十,3写在十位上,等于36。

③先用十位上的1乘3,表示3个十,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乘3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结果就是36。

(3)师生互动,交流算法。

教师:怎样列竖式?先从哪一位乘起?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边与学生交流:在乘法竖式时,先写第一个乘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乘数3,注意3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写在哪儿?为什么?乘完了吗?还没有,接着用3乘十位上的1,得到的3又写在哪儿?表示什么?结果是36。

在乘法竖式里,12、3和36分别叫什么?

教师板书:

教师: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样算?

教师:对,继续用3乘百位上的数,乘得的积就写在百位上。

三、尝试练习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板演齐练,全班交流算法,比一比书写格式)。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做一做第2题,算好后相互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你发现这3道算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三位数。)

这3道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2.练习十三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练习十三第2题。

(1)用课件出示练习十三第2题,请同学观察题目,明白题中给出的信息。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3)指名学生在班里汇报,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来计算,用竖式是怎样算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并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交流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更注重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除法笔算》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除法笔算》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商是一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的算理。

2、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准确书写商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明确算理,准确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看题直接说出得数。

1、抢答:80÷20= 60÷30= 240÷30= 350÷50=

2、估算:93÷30≈ 143÷70≈

师:细心的同学,发现它与前面的抢答题有什么不同吗?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把两位数看做比较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143≈140,140÷70=2所以143÷70≈2)

(二)学习新知

同学们,你们真棒,快速而准确的答出了这么多题,你们想变得更聪明吗?想!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方法——“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日”到了,我们去阅览室看看吧!

1.92÷30

(1)a(课件出示教材81页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中获取的相关数学信息。

b出示例1(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指名让学生读题。

c引导学生列式92÷30,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就是看看92里面有几个30)

d放手学生:你能算出结果吗?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请与同位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寻找不同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用之前学的知识,很快地说出结果。

(想乘法做除法 92÷30=3……2 30×3=90 90+2=92

估算 92≈90 90÷30=3 92÷30≈3

摆小棒 请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 理解算理 )

e引导学生交流,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竖式计算,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2)a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竖式计算92÷30,请一名学生板演。

B(实物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商是几?商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学生交流。

师:为什么商3?

生1:刚才用小棒摆过了,分了3份,就是3个1,所以商3.

生2:估算92≈90,92÷30≈3。

师:刚好除完吗?

生1:有余数,余数是2。

生2:余下2本,不能再分给1个班了。

生3: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了。

师:商为什么写在个位?

(生1:92里有3个30,而不是30个30,所以要写在个位。

生2: 92里面1个30都没有,要多看一位,92里才有30。

生3:除数是两位数,我们就要用被除数的前两位来除。

生4:做除法要从高位除起,一位数肯定比两位数小,商1都不够,所以要看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总结:像这样两位数除以两位数时,把商写在个位上。

2.140÷30

师:我们已经分完了连环画,再来分分故事书吧!

a出示例1(2)”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引导学生列式140÷30

b谁能先估一估能分给几个班?(学生估算:30×( )=140 5个班需要150本,140本不够分。)

c (教师事先发给学生方格图)请同学们拿出手中方格图, 140个格就代表140本书,用红笔圈一圈,实际分分,验证一下。(理解算理)

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图:140个方格,提问学生每30个方格为一份,能分出几份?能分4份,还剩下20个方格。也就说明140里面有4个30,所以,在个位上)

d怎样用竖式计算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教师板书

因为除数是两位数,所以被除数要先看前两位。(拿出一张纸片,先遮住被除数的个位,让学生比较与除数30的大小)同学们发现什么问题?(14除以30不够商一)那怎么办?(看前三位)

教师把纸拿开,140除以30要商几?(商4)为什么商4,商5行吗?(①引导学生看方格图,分了4份,余下的20个格不够30个格一份了。商5不行。②30×4=120,120最接近140。 30×5=150,150比被除数140大。)

商要写在十位还是个位呢?(个位。分了4份,就是4个1。在这里看到了个位,就在个位上写商)

120和20怎么来的?(30×4=120,还剩20)

总结: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三位,在这里看到了个位,就在个位上写商。

3、整理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92÷30与140÷30的竖式,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异: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同:除数都是整十数 )

讨论交流除数都是整十数时(课件出示)

a应该从哪里除起?

b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c商要写在那个数位上?

讨论后总结:

a从高位除起

b看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时看前三位。

c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4、巩固练习

a好,我们就运用自己总结的方法来计算。

交流订正,(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说一说第一题和第四题的计算过程。

b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基础上教学的。因为这是一节计算课,它本身就比较枯燥,而理解算理,正确计算又是它的重点,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兴趣。因此我利用李咏主持的“非常6+1”节目创设笔算除法“非常6+1”这样一个大的教学情境,以此为突破口调起学生胃口,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从整节课来看,这个情境创设还比较有效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境.问题与自主探究的方法,通过复习口算除法,归纳复习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打好了基础,也为引导学生提炼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在新课的学习中我始终围绕“如何试商?商应该写在那个位上?为什么?” 这一中心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用估算的方法思考可以分给几个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竖式探讨商究竟应该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师生共同分析,通过教师点拨,达到用笔算验证估算,体现出估算、口算、笔算之间的紧密联系,达到初步理解算理的目的。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以儿歌的形式加深理解与巩固。

一节课中学生注意力一般最多维持20分钟左右,我用“非常6+1” 最精彩的环节,砸金蛋,三个金蛋里分别有苹果、蛋糕、鲜花送给学生,以此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达到“想学-学会-会学” 的目的。通过大量的巩固练习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由于教学情景比较新颖,整课堂的氛围都比较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不足之处:

1、对教材的挖掘能力还待于进一步提高。

在讲解140÷30的商到底应该写在哪一位上这个问题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我应该多多强调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这样会让学生对以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更加理解和清楚商就写在什么位置上。

2、教学的节奏较快,给予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太短。

在教学例1时,我安排了让同学们讨论交流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因为担心时间不够的问题,所以让学生交流的时间太短。这样会导致学困生依然没有弄懂这个算理。

3、教师课堂灵活应变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教学中在处理课后“做一做”的三道计算题时,应该考虑到由于时间问题,这三道题应让学生灵活选择完成两道,了解学生重点知识掌握情况就可以了,节余时间来处理其它问题。

4、对课件的制作能力不是很强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准备:

各年份的年历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时=()分 1分=()秒

,1时=()秒 240分=()时

,1分25秒=()秒 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2、 刚才我们在年历上已经找到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于?

3、记住大月、小月。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和一个特殊月。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左拳记忆法,应该怎么数呢?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内容习题

六、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学的灵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2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

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 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32×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样的。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现在你会说16×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加)

【教学反思】

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1页 内容 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3、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你们知道植树节吗?几月几日?

生:3月12日。 师:谁能说说植树的好处?

生1:植树造林可以抵御风沙防治沙尘暴。

生2:植树可以绿化环境。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人类的生存的确离不开树木,去年的植树节,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同学们想不想再回到这个场面?

出示主题图

师:这就是我们学校去年植树节的,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我们看到三年级和四年级两个班级在植树,我想知道三年级和四年级平均每班各植多少树? 师板书并问: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呢?怎么列式?

生:分别是42÷2和52÷2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用42÷2吗?

生:平均每班植多少棵树?就是要把三年级植树的总数分成一样多的两份,看每份是多少。 师:他说的很好,老师也同意。不过要计算42÷2可不是像加减法那么简单,也比我们前面学过的除法难一些,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解决的方法,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再共同来探讨解决的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师: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的交流,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了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小组形成的方法。

小组1:我们小组,有用口算得出结果的,也有用摆小棒的方法得到结果。

生:我是这样的:40÷2=20 2÷2=1 20+1=21。

师:真不错。

小组2:我们用的是摆小棒的方法。

生到讲台上演示。

小组3:我们用的是笔算,现在我写给大家看。

师:同学门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结42÷2=21,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3、展现42÷2的笔算除法过程。

师:(板书出除法竖式的除号,被除数,除数,边讲解边完成竖式)我们分小棒的时候,第一次分的4捆,相当于十位上4,用4除2,商2,就是每份中的2捆,因为它实际上表示的20,所以要写在十位上,和被除数上的4对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去了多少根?

生:40根。

师:对呀,(指着竖式)20×2=40,从总数中减去40,那么还剩下几? 生:2。

师:2除以2的商是1,这个1写在什么地方?

生:写在个位上,和42个位上的2对齐。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一次分走了几根小棒? 生:2根。

师:再减去分去的2根,正好分完。

4、试一试,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a请同学们试一试,能不能用竖式计算出结果,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出竖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B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师:哪位同学把你列的竖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指着自己写的算式说)十位上的5除以2,商是2,写在十位上,和被除数的5对齐,2和2相乘得4,写在5的下面,5减去4得1,再把个位的2移下来,和十位上的1合起来是12。

12除以2商是6,写在个位上,6和2相乘得12,12减12得0,说明分完了。 师:和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42÷2,十位上的4正好分完了,52÷2,十位上的数没分完。

师:你是不是说,42÷2,商2后,十位上没有余数,而52÷2,商2后,十位上还有余数?

生:是

师:那么,我们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如果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再继续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帮小兔拔萝卜。(课件出示)

2、帮小动物检查对错。

3、设计活动,(教材练习四第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今天学习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统计初步知识》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统计初步知识》数学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绘制统计表,渗透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各自特点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用正字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此次教学能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

揭示课题(5分钟)

师:同学们,第29届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你们认识这些吗?(多媒体出示图片)

1、奥运五环旗

2、奥运会会徽

3、奥运吉祥物:福娃

你们认识它们吗?喜欢吗?那你最喜欢福娃中的谁呢?

学生回答

师:我都记不清咱们班有多少人喜欢迎迎了,你能用数学办法帮帮我呢?

生:用统计的办法。

师:办法不错,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知识。

板书:统计初步知识

第二环节: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7分钟)

1、用“正”字统计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正”字统计法,谁能说说怎么用“正”字统计呢?

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说一说第一栏福娃谁,第二栏是福娃谁??教师随机板

书。请每位同学用“正”字的方法对全班进行统计,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统计。第一个学生请你说出你最喜欢福娃谁,那我们就在谁的后面用写“正”字的第一笔,第二个同学请你接着说,后面的同学陆续说出最喜欢福娃谁,同学们作记录。

2、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用“正”字进行了记录,但从表中不能一下看出喜欢福娃谁的人数最多,那个最少,我们可以把它制成什么,就能一下看出哪个人多,哪个人少呢?(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方格统计图(从白板图库中拖出统计图)

师:1个小格代表几个单位?(1个单位)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在绘制统计图之前,一定要先看统计图左边的数字,从下向上看,第一个小格是从0到几,就代表几个单位。(用白板聚光灯演示)

师:然后根据我们做的记录,数数每个福娃后面有几个正字,数据是多少?一个正字5笔,我们就可以5个5个的数,再加上零的几笔。

现在就让我们根据上面的数据来做这个统计图吧!

师从白板上演示:我们刚才数出了喜欢贝贝的人数,就在贝贝这一列数出几个格子,要从下向上数,用笔点上点儿做上记号,到几就在几的线上画横线,再从下向上画阴影。为了快速的画出阴影,还要美观。在一个格里斜着画3笔,画得要均匀。(用白板的回放功能演示)

按照老师的方法,找一名同学到前边完成,其他同学在纸上自己完成。

师:选一名同学做的统计图进行展示,请他说说每栏都涂了几个格。请其他同学评论,你觉得他做的怎样?

小结: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条形统计图中各直条的高矮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3、看统计图进行分析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图来完成下面的问题。(用按按按选择)

A、一共统计了()种福娃。

(1)38 (2)5 (3)1

B、一共调查了()人。

(1)38 (2)36 (3)37

C、每格代表()人。

(1)1 (2)2 (3)3

D、喜欢福娃()的人数最多。

(1)贝贝

(2)晶晶

(3)欢欢

(4)迎迎

(5)妮妮

第三环节:巩固加深,迁移拓展(13分钟)

1、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能把刚才调查的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吗?(拖出

表格,用电子笔标注)

二年级(3)班同学喜欢福娃的统计表

名称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人数(个)

2、根据上面统计表回答问题

(1)喜欢贝贝的比喜欢妮妮的多/少几人?

(2)喜欢福娃人数最多的与最少的相差几人?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结:统计表可以让我们直观的看清数据,且容易得比较出各种数量之间的差异。

4、师:刚才我们利用统计的知识,解决了同学们喜欢福娃的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课下老师对二(4)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

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好吗?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找两名同学展示。

全班一起完成说一说练习。

(1)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接受了这次调查?

(2)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最多?有多少人?

(3)喜欢小花猫的比喜欢荷兰猪的多几人?

5、拓展提高

在为西部捐款建水校的活动中,老师对几个同学的捐款情况作了调查,并填在了统计表中,请同学们帮助填完整,并完成统计图。

个人捐款统计表

姓名王芳张强李丽孙明

金额(元)24 15 18 10

人捐款统计图

师:1个小格代表几个单位?为什么?

学生说出原因后,找学生到黑板前完成练习。

第四环节:自主梳理

归纳总结(4分钟)

师:这节课同学们动手动脑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能说说你了解统计的那些知识了吗?

学生回答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书中115页的练习。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通过此课学习,学生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年级(4)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统计表

小兔子小松鼠小花猫荷兰猪正正一正正正正正

表格2

表格3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方向与路线》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方向与路线》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平面图,培养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同时,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利用“东南”等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指南针示意图培养学生认识八个方向,并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利用“东南”等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够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说一说我们上学期都认识了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一)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认识这些方向。

1、出示主题图,看看平面图上都有什么?读一读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对话。

2、通过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看图提出问题,集体解决,复习巩固八个方向,培养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能力。)

3、出示指南针图,认识八个方向的准确位置。(培养学生认识八个方向,并根据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二)做一做。

1、利用附页上的圆形纸制作“方向板”。参照指南针示意图。

2、巩固对八个方向的学习。

(三)说一说。

1、在天安门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各有哪些建筑物?(观察图,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练一练。

1、利用“方向板”描述一下你家的周围都是哪些地方?分别在什么地方?(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2、说一说下面几个城市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1)出示图,观察图。

(2)汇报。

三、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培养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同时,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利用“东南”等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能力。

四、作业

数学一日一练。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地铁路线图培养学生认识路线。

2、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地铁路线图培养学生认识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辨认了方向,同学们认识了方向后就可以利用方向来认识路线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路线吧!

二、新授

1、出示地铁路线图,学生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观察图,汇报。)

2、书中小朋友都说些什么了呢?(指名读一读。)

3、观察图,回答:鼓楼大街站在阜成门站的东北边。从阜成门站上车,现向哪个方向?再向哪个方向?一共坐四站就到鼓楼大街站了?(观察图,认识路线。)

4、我要从五棵松站到崇文门站,怎样换乘比较好呢?(认识1号线和2号线,进一步认识路线。)

三、试一试

四、练一练

(观察图,设计合理的路线,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信心,培养学生更多的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五、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地铁中辨认方向,认识路线。我们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地铁认识的较少,通过本节课,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自信心。

六、作业

1、必做:数学一日一练。

2、选做:阅读知识窗。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数学教案

一、导入学习

1、现在桌子上摆了这么多的玩具,想玩一会儿吗?

2、观察:每种玩具是怎么运动的?待会儿我们按组来汇报

3、这些玩具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分分类吗?

4、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5、 像陀螺、风车、转笔刀这样的运动(师用手势表示旋转)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我们叫它旋转。)

像小小汽车、小乌龟、计数器这样运动的呢?(接着用手势表示)(我们叫它平移。)

6、今天我和孩子们就一起来认识了解一下“平移和旋转”现象。(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在观察、感受活动中认识平移和旋转

2、出示多媒体课件:空中列车、空中摇滚、过山车、旋转木马……)

3、谁能说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是平移还是旋转?

4、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请看(出示多媒体课件:想想做做第一题)。

5请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怎样的运动就是平移,怎样的运动就是旋转。谁能做一个动作,用你无声的语言告诉大家这就是平移,那就是旋转。

6、你们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运动给平移和旋转创造一个符号呢?(同桌可以商量)

7、 展示汇报

8、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你们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三、操作、观察

(一)移一移

1、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老师要求平移圆片。(先向上平移4格,再……)

师:忙了半天又回到原地。好,不玩了。

2、出示课件:下雨前,蚂蚁们正忙着搬家。

(二)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金鱼图和火箭图”。(电脑验证答案)

(三)画一画

在书上“试一试”里选一个图形做一做。(用实物投影学生的画法)

四、全课总结

1、师玩竹蜻蜓,这是老师小时侯自己做的一个玩具,你玩过吗?你知道这个玩具刚才做了哪些运动?

2、你回去也能利用一些废旧物品,发挥想象,制造出一些平移或旋转的小玩具吗?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