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发表时间:2021-09-11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数学教案

一、导入学习

1、现在桌子上摆了这么多的玩具,想玩一会儿吗?

2、观察:每种玩具是怎么运动的?待会儿我们按组来汇报

3、这些玩具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分分类吗?

4、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5、 像陀螺、风车、转笔刀这样的运动(师用手势表示旋转)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我们叫它旋转。)jAb88.CoM

像小小汽车、小乌龟、计数器这样运动的呢?(接着用手势表示)(我们叫它平移。)

6、今天我和孩子们就一起来认识了解一下“平移和旋转”现象。(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在观察、感受活动中认识平移和旋转

2、出示多媒体课件:空中列车、空中摇滚、过山车、旋转木马……)

3、谁能说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的?是平移还是旋转?

4、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请看(出示多媒体课件:想想做做第一题)。

5请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怎样的运动就是平移,怎样的运动就是旋转。谁能做一个动作,用你无声的语言告诉大家这就是平移,那就是旋转。

6、你们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运动给平移和旋转创造一个符号呢?(同桌可以商量)

7、 展示汇报

8、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你们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三、操作、观察

(一)移一移

1、学生在方格纸上按老师要求平移圆片。(先向上平移4格,再……)

师:忙了半天又回到原地。好,不玩了。

2、出示课件:下雨前,蚂蚁们正忙着搬家。

(二)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金鱼图和火箭图”。(电脑验证答案)

(三)画一画

在书上“试一试”里选一个图形做一做。(用实物投影学生的画法)

四、全课总结

1、师玩竹蜻蜓,这是老师小时侯自己做的一个玩具,你玩过吗?你知道这个玩具刚才做了哪些运动?

2、你回去也能利用一些废旧物品,发挥想象,制造出一些平移或旋转的小玩具吗?

扩展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图形》数学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图形》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图形》数学教案

第1课时 平移和旋转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P80~8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模拟示范以及观察图片,加深学生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移和旋转。数出平面图形平移和的格数,以及画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出示美丽的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

(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清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

(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三)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个方向旋转,只要是绕着一点的转动,就是旋转运动。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说说平移和旋转有什么不同吗?你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在日常生活中,像火车车厢、电梯、国旗等物体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平移。

在日常生活中,像电风扇扇叶的运动、飞机螺旋桨的运动、时钟钟摆的运动,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转动的,我们称这种运动方式为旋转。

教学反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教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对称》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对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运用分析比较巧归纳的思维策略引导学生在观察实物、分析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对称现象。学会欣赏数学美。

2、引导学生认识实物与图片的对称性,初步掌握判断图片是否对称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教学点】体会对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判断图片是否对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实物与图片的对称性,理解边沿完全重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正方形 ,三角形, 圆形等图形纸片, 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对称,激趣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请你猜一猜照片中的人是谁?

出示课件 出示学生熟悉的本班同学照片,只出示照片的一半,让大家猜一猜

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回答)

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个数学知识,这个知识叫——“对称” 所以可以很快猜出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对称。

(板书:对称)

二、认识对称,建立概念

出示三张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空竹 飞机 大头娃娃 (标出对称轴)

问:请你观察这三张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空竹上下是一样的) (飞机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大头娃娃的脸左右两边也是一样的)

归纳:像这样的物体,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我们就说是对称的。

三、了解对称,感受特征

1、看一看: 出示松树图和奥迪标志图,问:他们是对称的吗? 学生判断 说出理由 演示松树的对折过程和奥迪标志图的对折过程,理解边沿完全重合的意思。 像松树和奥迪标志这样对折两部分,边沿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片是对称的。

2、折一折: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 问:正方形是对称的吗? 你怎么知道的? 你是怎么折的? 同桌交流三角形是对称的吗?说出你的理由

3、说一说: 出示思维策略和思维诀窍 小组交流:运用分析比较巧归纳的思维策略验证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好方法?

全班交流

小结:判断对称的方法

(1) 对折或画虚线

(2) 形状大小相同

(3)边沿完全重合

4、找一找: 生活中对称处处可见。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出示课件) 先看看常见的数字中有没有对称的?

出示数字:2、9、3、5、0、8

5、猜一猜: 在我们的语文课中也有对称

出示汉字:西、出、王、金、田

猜一猜哪些字是对称的 英语课中也有对称

出示英文字母:C D E M T F

看看哪些字母是对称的

6、赏一赏: 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是的对称的?

找学生说一说 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

(出示课件) 蜻蜓、蝴蝶图片 剪纸、京剧脸谱

建筑物:天坛、天安门、凯旋门

舞蹈:千手观音

三、巩固练习,正确判断

1、同学们都认识了对称,那么你们能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吗?

2、观察汽车,从哪个方向看,这辆车是对称的?从哪个方向看,这辆车不是对称的?

3、出示七巧板拼图说一说这些拼出的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出示七巧板拼图看看哪些图案是对称的。 训练学生的审题的能力

4、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做一做: 学习了对称,下面就想请大家运用学到的知识发挥你的创意,做一些对称的物品来装点我们的教室。 可以用剪刀剪一个对称的图,还可以用七巧板摆出一个图形是对称的,可以画一张画是对称的。 欣赏学生的作品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思维策略:分析比较巧归纳

思维诀窍:找相同点,不同点,归纳特征。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笔算下列各题。

21122422

×13   ×14 ×12 ×33

2、列竖式计算。

33×33= 12×12= 11×26= 41×21=

3、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4、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四、思维训练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22 12 32

×14 ×13 ×13

88 36 96

( ) ( ) ( )

2、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钱?

3、明明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时,把第二个因数22个位上的2看成了5,写错的因数比第一个因数多出11这两个两位数的乘积应是多少?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

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

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的书的末尾要和第二个因属的十位对

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 “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2×4 200×4 9×50 120×2 40×7 2×3 23×2 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室: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70×40 300×4 30×70 24×20 19×10 14×20 40×700 50×50

2、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 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

四、思维训练

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鹅铅笔。

(1)一共要付多少元?

(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动脑筋。

()×30=900 40×()=2000 80×()=32000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 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过程。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准备:

各年份的年历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时=()分 1分=()秒

,1时=()秒 240分=()时

,1分25秒=()秒 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2、 刚才我们在年历上已经找到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于?

3、记住大月、小月。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和一个特殊月。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左拳记忆法,应该怎么数呢?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内容习题

六、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学的灵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统计初步知识》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统计初步知识》数学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绘制统计表,渗透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各自特点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用正字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此次教学能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第一环节:图片导入

揭示课题(5分钟)

师:同学们,第29届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你们认识这些吗?(多媒体出示图片)

1、奥运五环旗

2、奥运会会徽

3、奥运吉祥物:福娃

你们认识它们吗?喜欢吗?那你最喜欢福娃中的谁呢?

学生回答

师:我都记不清咱们班有多少人喜欢迎迎了,你能用数学办法帮帮我呢?

生:用统计的办法。

师:办法不错,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知识。

板书:统计初步知识

第二环节: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7分钟)

1、用“正”字统计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正”字统计法,谁能说说怎么用“正”字统计呢?

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说一说第一栏福娃谁,第二栏是福娃谁??教师随机板

书。请每位同学用“正”字的方法对全班进行统计,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统计。第一个学生请你说出你最喜欢福娃谁,那我们就在谁的后面用写“正”字的第一笔,第二个同学请你接着说,后面的同学陆续说出最喜欢福娃谁,同学们作记录。

2、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用“正”字进行了记录,但从表中不能一下看出喜欢福娃谁的人数最多,那个最少,我们可以把它制成什么,就能一下看出哪个人多,哪个人少呢?(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方格统计图(从白板图库中拖出统计图)

师:1个小格代表几个单位?(1个单位)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对。在绘制统计图之前,一定要先看统计图左边的数字,从下向上看,第一个小格是从0到几,就代表几个单位。(用白板聚光灯演示)

师:然后根据我们做的记录,数数每个福娃后面有几个正字,数据是多少?一个正字5笔,我们就可以5个5个的数,再加上零的几笔。

现在就让我们根据上面的数据来做这个统计图吧!

师从白板上演示:我们刚才数出了喜欢贝贝的人数,就在贝贝这一列数出几个格子,要从下向上数,用笔点上点儿做上记号,到几就在几的线上画横线,再从下向上画阴影。为了快速的画出阴影,还要美观。在一个格里斜着画3笔,画得要均匀。(用白板的回放功能演示)

按照老师的方法,找一名同学到前边完成,其他同学在纸上自己完成。

师:选一名同学做的统计图进行展示,请他说说每栏都涂了几个格。请其他同学评论,你觉得他做的怎样?

小结: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条形统计图中各直条的高矮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3、看统计图进行分析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图来完成下面的问题。(用按按按选择)

A、一共统计了()种福娃。

(1)38 (2)5 (3)1

B、一共调查了()人。

(1)38 (2)36 (3)37

C、每格代表()人。

(1)1 (2)2 (3)3

D、喜欢福娃()的人数最多。

(1)贝贝

(2)晶晶

(3)欢欢

(4)迎迎

(5)妮妮

第三环节:巩固加深,迁移拓展(13分钟)

1、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能把刚才调查的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吗?(拖出

表格,用电子笔标注)

二年级(3)班同学喜欢福娃的统计表

名称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人数(个)

2、根据上面统计表回答问题

(1)喜欢贝贝的比喜欢妮妮的多/少几人?

(2)喜欢福娃人数最多的与最少的相差几人?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结:统计表可以让我们直观的看清数据,且容易得比较出各种数量之间的差异。

4、师:刚才我们利用统计的知识,解决了同学们喜欢福娃的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统计来解决。

课下老师对二(4)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

请同学们帮老师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好吗?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找两名同学展示。

全班一起完成说一说练习。

(1)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接受了这次调查?

(2)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最多?有多少人?

(3)喜欢小花猫的比喜欢荷兰猪的多几人?

5、拓展提高

在为西部捐款建水校的活动中,老师对几个同学的捐款情况作了调查,并填在了统计表中,请同学们帮助填完整,并完成统计图。

个人捐款统计表

姓名王芳张强李丽孙明

金额(元)24 15 18 10

人捐款统计图

师:1个小格代表几个单位?为什么?

学生说出原因后,找学生到黑板前完成练习。

第四环节:自主梳理

归纳总结(4分钟)

师:这节课同学们动手动脑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能说说你了解统计的那些知识了吗?

学生回答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1分钟)

完成书中115页的练习。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通过此课学习,学生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学生的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年级(4)班同学喜欢小动物的统计表

小兔子小松鼠小花猫荷兰猪正正一正正正正正

表格2

表格3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方向与路线》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方向与路线》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平面图,培养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同时,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利用“东南”等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指南针示意图培养学生认识八个方向,并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利用“东南”等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能够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说一说我们上学期都认识了哪些方向?再说一说位于自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新授

(一)师:在生活中,除了听说过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外,还听说过哪些方向词?(板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认识这些方向。

1、出示主题图,看看平面图上都有什么?读一读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对话。

2、通过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看图提出问题,集体解决,复习巩固八个方向,培养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能力。)

3、出示指南针图,认识八个方向的准确位置。(培养学生认识八个方向,并根据一个方向能够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二)做一做。

1、利用附页上的圆形纸制作“方向板”。参照指南针示意图。

2、巩固对八个方向的学习。

(三)说一说。

1、在天安门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各有哪些建筑物?(观察图,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练一练。

1、利用“方向板”描述一下你家的周围都是哪些地方?分别在什么地方?(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2、说一说下面几个城市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1)出示图,观察图。

(2)汇报。

三、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培养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同时,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利用“东南”等表示方向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学生利用方向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能力。

四、作业

数学一日一练。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地铁路线图培养学生认识路线。

2、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地铁路线图培养学生认识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辨认了方向,同学们认识了方向后就可以利用方向来认识路线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路线吧!

二、新授

1、出示地铁路线图,学生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观察图,汇报。)

2、书中小朋友都说些什么了呢?(指名读一读。)

3、观察图,回答:鼓楼大街站在阜成门站的东北边。从阜成门站上车,现向哪个方向?再向哪个方向?一共坐四站就到鼓楼大街站了?(观察图,认识路线。)

4、我要从五棵松站到崇文门站,怎样换乘比较好呢?(认识1号线和2号线,进一步认识路线。)

三、试一试

四、练一练

(观察图,设计合理的路线,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信心,培养学生更多的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五、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地铁中辨认方向,认识路线。我们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地铁认识的较少,通过本节课,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自信心。

六、作业

1、必做:数学一日一练。

2、选做:阅读知识窗。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京版6册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突出本质。

2、能正确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名称。

3、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数学的兴趣。

4、感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渗透数形结合、极限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建立十进分数与一位小数间的联系,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初识小数,能读会写

1 谈话导入 引出小数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你能用“数”来介绍自己么?

像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研究这个新朋友——小数。

2 生活中的小数

生活中你见过或者用过小数么?说一说

我的体重是32.5千克

周洁的左眼视力是5.1,右眼视力是5.0;

数学书的定价是5.20元;

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科学实验室的面积是48.48/平方米

正如大家说到的,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依次展示:

3 小数的读、写

(1)请仔细观察这些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这些小数你会读么?指名依次读

齐读;组内读一读黑板上的小数

二、利用直观图形学习小数,凸显本质

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样的广泛。那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一)认识纯小数

1、如果用这个正方形表示整体“1”,课件演示:

你想到了哪些数?1/10表示什么意思?

1/10也可以写成小数的形式,就是0.1

0.1表示什么意思?

1/10就表示0.1,看来它与我们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有什么关系呢?

2、课件演示:

这幅图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板书:3/10=0.3

0.3里面有( )个0.1

7个0.1是( )

3、你还能像老师这样,表示出其它小数么?

4、课件演示

看看老师完成的:

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些数?(10/10 1)

你是怎么想的?

10个1/10是( );10/10 =( )

1里面有( )个0.1?

( )个0.1是1?

5、如果把这幅图压缩成一条线段。(演示)

用0-1把它表示出来,0.1在哪里?怎么想的?

如果最中间的一点用一个数表示?(0.5)

这里还有其他的点,能用小数表示出来么?

观察,你有发现什么?

6、仔细观察板书上的分数和对应的小数,你又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在小组交流。

反馈交流、讨论:

“分母都是10”——十分之几

“小数点的右面只有一个数字”——一位小数

7、练一练

(1)想一想

哪一幅图可以用0.3表示?为什么?

(2)涂一涂:P90练一练

(3)猜一猜:一张纸,露出0.3,这张纸隐藏的部分是( )份,用小数表示是( )

动态演示

(4)试一试:经过研究,我们得出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写成零点几的小数,是这样么?

① 你能从1元里拿出0.1元么?课件演示

如果要拿出0.6元呢?

② 课件:专家提示:正确的写字姿势中的一点是眼里书本一尺,约3分米。

1米=( 10 )分米 1分米=(1/10)米=(0.1)米

3分米=(3/10)米=(0.3)米

7分米=(7/10)米=(0.7)米

③ 练一练: 按规律填空

5角=(5/10)元=(0.5)元

3分=(3/10)角=(0.3)角

8分米=(8/10)米=(0.8)米

6厘米=(6/10)分米=(0.6)分米

(三)认识带小数

1、课件出示:

右图随机出现涂色部分,学生用小数表示——1.1 1.5

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1在哪里?1.5?

比2大的还有么?

2、

( )元

( )元

3、各部分名称

出示:0.6 5.7 1.3 2.1

读一读这些小数,你发现它们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4、渗透

出示:爸爸的体重76.5千克,他的一周岁孩子的体重7.65千克

齐读。如果这两个体重让你抱一抱,你有什么话要说?

同样是“7、6、5”组成的,为什么体重会不一样呢?

三、适度拓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小数可不是现在的写法,曾经有过这样一些表示小数的方法(课件出示):

五、总结反思

把目光聚焦在黑板上,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谈谈你的收获?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使学生经历能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难点:

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猴王给猴子分桃的情境来导入:

猴王给猴子分桃,怎样分才公平?

4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

2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

1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

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学生探讨怎样分

(学生思考:一个猴子得一半,一半用数怎样表示)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这一半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学生:二分之一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

(板书) 认识分数 分数线 分子 分母

总结: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二分之一”的桃子的。

(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2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3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展示学生涂色的作品(折法不同的各种情况)让学生理解只要是平均分的就是二分之一。

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二分之一

巩固练习:

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2,在( )里画“勾”。

说一说

2.认识三分之一 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 1/4、1/8、1/3、1/6……(师板书)

(2)拿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我把它分成8份,涂色部分是它的1/8。

生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一份,每份是它的1/4。

小组内交流。 展示作品: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表示的1/4

(3)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生:因为它们都平均分成四份,涂色的是其中的一份。

(4)不同的图形,能表示出相同的分数吗?

(5)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请圆形操作的学生举起)

、比较分数大小

(1)展示作品:圆形表示的1/2、1/4

比较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你能说出哪个分数大?

生1:1/4

生2:1/2

1/2表示哪一部分?(一大块)1/4呢?(一小块)中间用什么符号?(小于号)

(2)用完全相同的圆,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

用学生作品验证。

(3) 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6、分数的书写。

(1)师教写1/2。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书上练习)

汇报:1/3 1/6 1/9 1/8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怎样的?请生阅读书P98

中间短横,是?(分数线 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4)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书上题目)

长方形 1

1/3 先估,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估,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的?有什么窍门?

生1:1/3是下面的2倍。

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生活中的几分之几,你能联想到几分之几

(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学设计理念:

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五、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六、教学方法

1、自主探索式学习。

2、小组合作式学习

3、实践活动式学习

七、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 p74页做一做第1题。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九、教学结束:

要求学生课下小组复习本节课内容。

《平移和旋转》教案


《平移和旋转》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1、呈现游乐场活动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学生同桌交流,说说如何按不同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一分类。3、学生汇报如何分类,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4、教师小结:像刚才这些直直地移动是平移现象;而像风车这样转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5、出示课题:平移和旋转。【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6、请孩子们静静地想一想物体平移的时候是怎么动的,旋转的时候又是怎么动的。7、想好的同学站起来做一个平移的动作。学生出来展示时,其他学生观察归纳平移的特征:物体平移后,它自己的方向和大小都是没有改变的。8、想好的同学再做一个旋转的动作。一学生出来展示。9、结合课本练习和生活实例,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10、举例说说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设计意图: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二、探索新知。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及时评价:你们真是个细心的观察者,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真棒。)(如果学生提到车轮在旋转,就要及时补充:汽车沿着直线行驶的时候,车轮在旋转,车身相对于公路来说是在平移。)2、孩子们找到得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如果是平移,请你用两根食指平着,举过头顶,大声说出来,如果是旋转,请你用手表示一个圈,举过头顶,大声说出来。(课件展示:高空缆车、字幕、钟面、电扇,电梯、齿轮、飞机。)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这张小房子的卡片。(哪几座房子可以通过平移来相互重合?)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操作。小结:细心的孩子发现没有,我们每次平移后,小房子卡片的位置有变化吗?卡片的方向有变化?
三、练习。1、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还能够清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上面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把它们涂上颜色。同桌交流,生汇报,涂的那一个?你是怎样找到的?2、刚才孩子们找得很准确,那你能连一连吗?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四、欣赏美丽的图片。
五、自我评价,总结内化。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和回顾的平台,让学生学会把握知识的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倾听中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为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获取更多的信息。】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41、4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课件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平移了()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课件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课件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课件欣赏)

三、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教学,虽然说内容不难,但对于逻辑思维不是很强的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能只关注“记住公式”,“会算面积”,这样学生即使学会了也只是机械模仿,对其思维锻炼的含义不大,所以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测量、猜想、验证、想象等过程。这样能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表象后进行的。书本中例题是让学生用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将数据填入到表格中,从而推测出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接着是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总体设计理念侧重于通过猜想、验证、概括过程,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含面积单位个数的多少”这一面积含义的数学本质。而不是关注“记住公式”,“会算面积”,只会“记住公式”,“会算面积”无法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当然也无法体会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设计编排上,采用准备题后出示正方形,让学生猜想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自己验证,通过多个正方形面积概括出面积计算的含义和过程。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面积推导采用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最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渗透“猜想——验证——发现——概括”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和尝试成功的乐趣。

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十分简单,如果是单纯让孩子学会计算方法,那么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做到,但这样的话,学生知识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缺乏过程的支撑, 个别化对象分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借助方格纸是很容易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面积的,但是后20%的学生很难推导出计算公式,这就需要教师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注时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猜想——验证——发现——概括”的学习方法。理解“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的多少”这一面积含义。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谈话

教学准备:

课件、磁贴、方格纸、练习纸

教学环节:

一、准备题

1.出示一个正方形

2.问:它的面积指的是?(学生说一说)那么你觉得它的面积有多大呢?

3.出示“边长是1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m2”

4.问:那么面积是1dm2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呢?

5.问:边长是1cm的正方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6.出示 1cm2的正方形和稍大的正方形,猜一猜,估一估,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用小正方形放一放,可以放4个,所以它的面积是4cm2.

小结:原来面积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能放几个“面积单位”就表示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面积单位的定义,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小问题,让学生感受面积就需要面积单位来度量。

二、尝试问题

1.出示1cm2的正方形和稍大的正方形(5×5),问你知道它的面积吗?猜一猜。

2.请同学们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试一试,放一放,看看是不是和猜想的一样。材料:提供格子图(透明的),1cm2的正方形若干个(不到25个)和胶水,尺子。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一估,猜测面积是多少,再利用提供的材料来验证。其中难度较低的是格子图,准备的小正方形个数不到25个,需要学生动脑筋,引出后面的其他几种方法。

三、反馈

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验证的。(失误投影)

预设:

方法一:格子图法,每格是1cm2,一共是25格,所以是25cm2。

方法二:贴小正方形,贴了横和竖,判断出是25格,所以是25cm2. 板书:5×5=25cm2

方法三:贴小正方形,贴了横,又因为是正方形,判断出是25格,所以是25cm2。

方法四:量一量,追问:为什么可以用尺子量(这条边几厘米就表示可以放几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四种方法进行反馈,特别是第二、三种,让学生感受到边长是什么,为后面引出公式做准备。

四、概括提炼

1.出示边长7cm的正方形,问:看到7cm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行能放7个1cm2的小正方形,一列也能放7个1cm2的小正方形。 师:也就是一行能放7个,能放7行,对吧,那么一共能放几个呢?面积是多少呢?板书7×7=49cm2.

2.那如果小一点呢?出示边长3cm的正方形,你能在脑袋中摆一摆吗? 一行能放3个,能放3行,一共可以放9个,那么面积就是9cm2. 板书3×3=9cm2.

3.观察板书,你发现了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算呢? 板书:边长×边长=面积

4.问:第一个边长表示什么呢?第二个又表示什么呢?面积表示什么呢? 预设:第一个边长表示每行摆几个,第二个边长表示可以摆几行,面积表示一共摆了几个。

5.出示边长4cm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4×4=16cm2.

【设计意图】通过3题让学生说一说,并列出算式,特别强调的是第一个边长表示什么含义,第二个又表示什么呢?面积表示什么呢?最后设计了一题简单的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五、再次探究

1.我们发现,边长是4cm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那么给你16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除了能够评出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反馈:出示面积是16平方米的长方形 1×16 2×8 交流:每行摆8个,摆了2行;每行摆16个,摆了1行。 问:那长方形面积该怎么计算呢?长×宽=面积(板书)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

3.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有什么想法(突出“几个几”的乘法模型)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学生应该能想到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的,同样要强调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

六、巩固练习

1.基本训练:口答(课本79页“练习十九第2题”),书面(课本78页“做一做”)

2.拓展练习一 3.拓展练习二 一个花坛长10米,宽5米。 问:(1)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四周围上一圈篱笆,篱笆需要多少长?

【设计意图】第一题的第一小题是基础练习题,第二小题是生活情境的问题。拓展练习为需要学生动脑的题目。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