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发表时间:2021-09-13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 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 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作准备。】

3.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 结合学生的想法,适时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焱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 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平均)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 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平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平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平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平均数表示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我们一起玩闯关游戏好吗?

1、挑战第一关“走进生活” 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

(2)想想做做第2题。小丽有这样的3条丝带,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请你先估计一下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在哪两个数之间?然后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校对。

2、挑战第二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

(2)大泗学校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

(4)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

3、挑战第三关:“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12345身高(厘米)132134136140142

(1)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2)星星公园规定:购买团体票时平均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学生可享受七折优惠。如果第一小组同学集体去玩能享受优惠吗?不计算你能知道结果吗?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闯关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评价,感情升华jaB88.cOM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平均数”,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赞美之词呢?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较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计算平均数前让学生利用平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渗透估算的思想,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较好地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 的。

延伸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练习》数学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练习》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练习》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7课时 平均数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练习八第5---10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根据统计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能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初步了解抽样估计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和有关特点,提高解决平均数问题的能力,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估计意识。

3、使学生获得应用平均数知识的成功体验,体会学习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服务于生活;能够在他人的指导下,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深化理解。

1、回顾、交流。

(1)引导:举出一个平均数的例子,说说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揭示课题;平均数能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的数,它介于这组数据最多的和最少的数之间。两种方法:移多补少 先合再分。

2、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出示练习八第5题,引导学生读一读三小题的说法。

引导: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平均数不是指一组数据的每个数都是这个数,而是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大,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小。平均数是移多补少匀得同样多得到的数,它的范围在最大和最小的数之间。

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1、做练习八第6题。

(1)思考口答。

学生阅读条件和统计图,交流知道了些什么。

引导:根据统计结果,你想到了些什么?

你估计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课,是怎样想的?

(2)计算交流。

引导:这四个数据的平均数究竟是几棵呢,算一算,比一比,看看估计得怎么样。

交流:这“8”是哪几个数据的平均数。

2、做练习八第7题。

学生阅读题目,说说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求:先算出平均每个橘子重多少克,再算出这箱橘子大约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交流:怎样算的?

追问:这里最后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说“大约”多少克?

为了得出这箱橘子大约多少克,题里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任意取5个,不是挑选5个呢?

3、做练习八第8题。学生了解每人每场得分情况。

估计:你觉得谁平均每场的得分最高?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计算各人每场得分情况,比较结果。

交流:强调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一组数据的和,再用除法计算平均数。

提问:计算的结果谁平均每场得分最高,和你估计一样吗?

追问:平均数可以怎样计算?

4、做练习八第9题。

(1)说说每个评委老师打出的分数。

口答第(1)题,估计平均得分。

了解计算比赛平均分的规则,按规则完成计算得出平均得分。

交流:选手的最后得分是怎样计算的?

(2)阅读“你知道吗”

谈话:比赛时的平均分为什么压平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呢?

交流:你知道比赛时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平均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5、做练习八第10题。

把收集的时间填写在第10题的统计表里。 学生计算这一周做家庭作业时间的平均数,填在表格里。

提问:对于合理安排时间,你有哪些体会。

三、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你对平均数的内容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还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 (7+4+1+8)÷4=5

比较归纳得出 : 总数÷份数= 平均数

(三)应用数学

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 国家旅游局关于2004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

A、 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 选择第六排最高的

C、 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学生试算

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

学生反馈

(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

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练习

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

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

出示:2005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额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

3、学生反馈

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

五、总结: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六、教学反思:

根据儿童追求公平的心理,创设了老猴子分桃子这样一个不公平的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领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或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在教学时,我给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挖掘教材,便于学生在循序渐进过程中不断的掌握新知。鼓励儿童进行积极的反思性的学习,在课堂上经常问这样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或者“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猜想)的呢”这样让学生充分地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教学引入这一环节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便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师教学中,合理挖掘教材,做到优化学习。求平均数的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教师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计算上,而是注重倾听学生介绍想法,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节课从情境引入到新知探究,再到巩固发展,都是从身边搜集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原来包含很多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同时又有了扩展,如:所搜集的阅读资料,体现了数学的现时价值。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导学内容:

平均数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一、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第单三元《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3.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分类的结果。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表现的特别好,特别爱动脑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谁知道老师一共带来多少件礼物啊?

生1:一共有六件礼物,有三个大的礼物三个小的礼物。

师:真棒!你是按照大、小来分的(板书大小)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一共有六件礼物,蓝色的有四件,粉色的有两件,所以有六件礼物。

师:那他是按什么来分的啊?

师:真棒!几位同学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把这几件礼物数了出来,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分类的知识(板书:分类)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兴趣,体现数学学科素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二、新授

1.分类:

春天来了,老师想领同学们去公园玩,看到公园门口这么多漂亮的气球你愿意把它们分分类吗?那我们可以如何分类呢?

生:按颜色分类(师板书:颜色)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按形状分类(师板书:形状)

师:那今天我们就先来按照形状来给气球分分类,请同学们按形状把气球摆一摆,再数一数每种气球有多少个,收集数据,把结果记录在格子里,现在开始。

同学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你坐好,老师刚才巡视的时候发现咱班同学们整理的可真好啊,老师拿了一个同学的作品请他给大家分享一下他整理的结果。

师问生1:你能和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吗?(摆成一堆一堆)

生:我把一样形状的放在一起了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行吗?好请回

师问生2:那你为什么把气球摆成一排一排的呢?

生:这样更容易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收集与整理的乐趣】

2.整理

师:那我们看这位同学的作品,你们能一眼看出来谁最多谁最少吗?你们是怎么数的这么快的?我还没来及数呢!

生:看那个最长哪个就最多,哪个最短哪个就最少

师:哦!你们是通过长短看出来的,老师这里也有个作品,我一摆出来就发现糖葫芦型的和心形的一样长,那他们一样多吗?

生自己发现需要按照一个对应一个的标准来数

师:为了让我们的图更加清晰我们还要一起补上一些内容,我在图的下面画上一条横线告诉大家我是从这里开始数的,在下面标记,第一列都是圆形的,第二列都是糖葫芦型的,第三列都是心形的,这下就能让看图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我画的是什么意思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图来表示我们的结果。我发现还有很多同学有很多有创意的作品(收集同学作品进行展示)

师:我发现这些漂亮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他们都是用什么来记录结果的?

生:用数来记录结果的

师:我们刚才用图来记录结果的这一次用数也能记录结果(利用学生作品制作表格)

师:我们先横着来看,第一行都是…生:形状,第二行是…生:个数。我们再竖着来看,通过观察第一列你能知道糖葫芦形状的有几个吗?观察第二列你又知道什么了?老师在这里加上几条线你会发现它特别像一张…

生:表格。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不仅把这些气球进行了分类,而且还能把它们整理成图或者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与整理。(板书整理)

师:呀!老师突然发现我有一个气球忘放进去了,快帮老师出出主意,这个气球应该放在哪?(师举起一个粉色心形气球)

生:应该放在心形的气球上面

师:可是我黑板上的气球没有粉颜色的啊,为什么也能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心形的

师:因为我们是按照形状来分的,不管什么颜色只要是这个形状就得放在这里。那我们现在又增加了一个心形的气球我们的表该如何改变呢?

生:心形下面的3改成4.

师:呀!这里还有一个兔子形的气球(老师举起一个蓝色的兔子气球)这该放哪啊?

生:应该单独放在一行,因为他是单独一个形状

师:那我们的图和表如何改变呢?图的下面画上一个兔子形状,表示这一列是兔子形状的气球,表格里第一行加上一个兔子形状,下面写上1表示有一个兔子形状的气球(更改图和表)这下我的表格完整了吧,那为什么同样都是增加一个气球,你们一会变了个数,一会又让我增加了一列啊?

生:因为它们的形状不同

师: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虽让增加了一个气球,可是心形气球只增加了一个,而小兔子形状的气球却增加了一类,你们学会了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制作图和表格的过程,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设计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春天是出游的好季节,不光老师爱出去玩,同学们一定也特别爱出去玩吧?老师到了游乐园门口就看到了好多的同学都和爸爸妈妈一起来郊游了!你们能给这些人分分类吗?

生1:可以按大人和小孩分类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类?

生2:可以按男人女人分类……

师:还有吗?

生:按左右、家人等等

师:现在老师要带领大家进游乐园了,看看我们到哪了?可是到了售票处我就想你们那么多的分类标准,我该选择哪种呢?

生:按大人小孩分类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大人20元,小孩10元。

师:好了,我们接着往下走,这一站我们该选择哪种分类方法更好呢?

生:分男女

师:你们怎么不选大人小孩了?

生:因为这次要进男更衣室和女更衣室了。

师:看来虽然给这些人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我们要选择适合我们的标准来进行分类。刚才的这两个情景都是老师遇到的困难,现在就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这两个困难,真正的给这些人分分类,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一张小卷子,先仔细看一看老师想请大家帮我什么忙,把这些人按什么来分类呢?

师:看看你的卷子,谁能告诉我你是帮我什么忙?按什么标准分类?

生1:按男女分类

师:你来给大家看看你从哪看出来是按男女分类的?(生指表格)

师:还可以按什么进行分类?

生2:可以按大人和孩子分类

师:除了按男女分类和按大人孩子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能?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类标准记录在表格里。

师:同学们已经帮老师解决了两个问题,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都是这么些人分类,可是为什么两次分的结果不一样啊?

引导生说:因为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师:标准不同、结果不同(板书)但是有什么是没变的?

生:总共的人数不变

师:表扬同学。你不仅找到了他们的区别还找到了不变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感受遇到不同情况分类的标准也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分类的现象?

生:垃圾分类、超市分类、书籍分类、药品分类……

师:垃圾分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环保,超市分类、药品分类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啊,以后在生活中你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啊?相信你们一定会解决好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师:现在马上就要下课了,你能和你小组的成员交流你本节课的收获并派出代表把你们的收获分享给大家吗?

学生分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一起学习了把一些东西进行分类,还能够把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整理成图、整理成表,同学们还知道了标准不同结果不同,而且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就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统计与概率的原型,相信你们一定会解决好今后遇到的问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平均数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如何求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能够利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发展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知探究。

1.一年中北京的气温变化的幅度与上海的气温变化的幅度比较,哪里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

北京得气温变化大,通过两地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得 温差计算比较得出。

2.表1给出了某户居民2005年下半年的 电话费用,请你帮这户居民算一算:平均每月花费了多少元电话费?

表1某户居民2005年7-12月电话费用统计表

月份789101112电话费(元)75.804576.3065.955.9045.90

(75.80+45+76.30+65.9+55.90+45.90)÷6=60.80 (元)。

二、例题 讲解。

每3秒呈现10个数字,淘气小朋友5次记住数字得情况统计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记住数字的个数54759

①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②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

平均数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5+4+7+5+9)÷5=6(个)。

③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个”是几次“匀”出来得。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得代表。

④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平均数。

我们班同学得平均身高、这个月得平均 气温。

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门的平均分是91分,其 中语文考了89分,英语考 了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由题知总分为91×3=273(分)

所以数学考了273-89-91=93( 分)

答: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93分。

五、习题巩固。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售票∕张7006409109901300●●

(1)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一定比640大,比1300小。

大约900张。

(2)星期六售出门票1700张,星期日售出门票1460张。这个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与5天的平均 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1100(张)。

这星期售票张数的平均值比5天得平均数大。

2.小熊冷饮店 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记录,第一周7箱,第二周8箱,第三周9箱,那么小熊本周进多少冰糕合适呢?

按平均数进货比较保险,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还可以增加一箱。那么本周可以进冰糕10箱。

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奇思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用平均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得个数。

2.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平均值。

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平均值最低气温/°C810111211121311最高气温/°C1818202224202521

3.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几天?

解:由题知可用6天平均用柴油:(960-240)÷6=120(千克)

按照每天用120千克算还可以用:240 ÷120=2(天)

答: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以用2天。

七、小结。

通过本节课得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图表以及平均数得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重在计算和生活上得应用。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六)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六)”,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平均数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例3、"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感受平均数的含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图形直观或具体数据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经历移多补少、先求和再平分、估算等寻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活动,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反应;了解平均数在统计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积累熟悉活动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或建议,初步培养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

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课前)

移动小棒,使每行同样多,移动后,每行分别有几个。

一、瞧,这是什么?

最近啊,我们四年级正在举行踢毽子比赛。瞧,芳芳踢了三次,平均每次踢了4个。

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次踢了4个呢?

(差不多每次4个)(可能每一次都踢4个)那就是可能第一次芳芳踢了4个,第二次芳芳也踢了4个,第三次芳芳还是踢了4个。那这有芳芳就平均每次踢了4个。

一定每次都是4个吗?还有其他可能的情况吗?小组可以讨论下,然后像老师这样,把你每次想的踢的个数在纸上涂一涂。(选两个学生作业纸)

3、4、5 这是平均每次踢4个吗?你是怎么想的?(生介绍)有什么办法能够在图上看出来吗?(看的方法,把多的给少的)(移多补少)

3、3、6 生上台汇报 他学会了刚刚那个叫移多补少的办法。有没有人说我不是移的,也可以得到平均每次踢4个?(板书:3+3+6=12(个) 12÷3=4(个))这里12求的是什么?其实啊,这就是我们二年级学的平均每次的踢几个等于总共的踢几个除以踢了几次

二、情境引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四年级同学比赛,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我想知道男生堆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队套的准一些,怎么办呢?

(1)找出男女队中套得最多的,套中个数多的那队套得准一些;

(2)先分别算出男女队套中的总个数,总个数多的那个组套得准一些;

(3)先分别算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平均每人套中个数多的那个组套得准一些。

集体讨论,组织交流,明确:比较每个组的最好成绩,只能反映小组里某个人的套圈成绩,不能反映整个小组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由于男、女人数不等,比较套中的总个数也不能反应小组套圈成绩总体水平;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合理。

3、揭示课题

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像看哪个组套得准一些,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男女套中个数的平均数。

三、自主探索

1、求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1)移的方法

(2)算的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追问: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了7个吗?

指出:7是6、9、7、6这4个数的平均数。

2、求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1)先估一估,平均数可能是几?

揭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2)算一算,算出平均数。

这里的6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没有人套中6个,却可以用6表示平均数呢?

3、小结:你现在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吗?

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平均数有什么特点?

四、生活中的平均数。

五、巩固练习

1、彩带

2、有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你猜一猜,这个三个数可能是几?

六、小结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五)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五)”,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平 均 数

执教人: 葛 礼 云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49-51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了解平均数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做准备。教材由比较男女套圈谁准一些,引出平均数,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交流、观察、操作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方法,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统计知识,经历过数据统计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节课是第一次用平均数据进行分析。学生往往对平均数与实际数的联系与区别不是很清楚,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和感知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一),获取相关信息。

男女人数相等时,怎么比输赢?

3.读懂统计图(二),获取相关信息。

男女人数不相等时,怎么比输赢?

二、讨论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一、例题教学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直观操作,移多补少。

(2)抽象思考,列式计算。

男生:6+9+7+6=28(个) 28 ÷ 4= 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 ÷ 5= 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平均每人套中7个 ,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 揭示课题 ,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 (50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 (51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51页 第3题)

4. 补充题。

四、总结经验,感悟平均数。

为什么需要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活中那些地方应用平均数。

五、教学反思: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四)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四)》,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平均数第49页~50页例1以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平时你们都喜欢玩什么游戏啊?(请2、3人说)

2、师:昨天啊,四年级的小朋友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1、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比赛规则。(请一个学生读)

2、师:这场激烈的比赛结束了,你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请2、3人说)

生:男生赢还是女生赢?

3、师:看来我们都比较关注到底是男生赢还是女生赢,那就让我们首先看看男生的比赛情况吧!(出示男生成绩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到了哪些信息?(请2、3人说)

你发现的真准,你一眼就看出来了,你观察地真仔细,真棒。

4、看完了男生套圈的成绩,想不想看看女生的成绩。(出示女生成绩统计图)。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也请你说说看到了哪些信息?(请2、3人说)

5、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不能说说到底是男生赢了还是女生赢?(请2、3人说)

6、师:同学们说的都可真好,各有各的道理,老师都不知道听谁的了,你还有更好的办法介绍给老师吗?

7、生1:看他们一个人套中了几个圈,(答案接近了,但是我们这是男生和女生进行的比赛,所以我们可以分别求出。。。谁能说的更清楚一些)生2:求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圈。师:这是一个好方法。那你会求吗?拿出课堂本请你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圈。做好的同学抱臂坐正。

8、好,下面我们请同学先来汇报你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的。

学生说,老师板书。那我们一起来看,他第一步求的是什么?(4个男生总的套圈数)他第二步表示什么意思?(把总数平均分成了4份,再求平均数)那谁来说说女生第一步求的是什么,那第二步呢?

9、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你们,为什么第一个除以4,第二个要除以5呢?(男生是4个同学,用四个同学的总数平均分成4份,所以要除以4. 女生是5个同学,用5个同学的总数平均分成5份,所以要除以5)你解释的可真清楚,真好。

10、那现在你能来说一说平均数是怎么一步一步求出来的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多请几位同学)(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适当指着两个算式,提示)

11、那你能不能总结一下平均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公式表示出来。平均数=

(请学生说,板书:平均数=总数÷个数)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个别学生说。

12、刚才我们通过这个(平均数=总数÷个数)公式求出了平均数,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求平均数。(先请学生说,学生说不出,那老师来介绍移多补少的方法)

13、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多的是谁,他套中了几个(请1人说)最少的是谁,他套中了几个(请1人说)。我们把张明的2个分一个给李小刚,再分一个给陈小杰,你们发现了什么?(4人同样多了)那4个人都是多少个?(请1人说)。那平均数是几呢?把多的分一些给少的,最终使得它们一样多,在数学上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14、谁能像老师刚才那样把男生移多补少的过程再说一遍?(请2人说)

15、看黑板,我们刚才用了这2种方法求出了男,女生套中的平均数,那现在你知道谁赢了吗?(生:男生赢了)为什么男生赢了?那为什么平均数大的就赢呢?

16、师:男生的平均数比女生大说明男生的整体水平比女生高。所有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数只能表示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出示课件(整体水平)

17、现在回头我们再来看男生的成绩,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7个圈,是不是就是说每个男生套中的圈数都比7多,为什么?(如果都比7多的话,那平均数还会不会是7?比7大)是不是就是说每个男生套中的圈数都比7少,为什么?(如果都比7少的话,那平均数还会不会是7?比7小)那当平均数是7的时候,说明有的数(比7大),有的数(比7小),那这题中平均数比谁小,比谁大?(平均数7比6大,比9小)。换句话说,平均数在什么和什么之间。(多请几个学生说)(出示课件: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同桌互相说,再请2、3人说。

18、我们再来看女生的成绩,你觉得女生套圈的平均数在谁和谁之间(10和4)(请2个学生)为什么?

19、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谁赢这个问题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看来平均数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用处还是很大的。

三、练习巩固

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用处非常大,那我们下面就用平均数的知识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一起来看。做练习时,小朋友可要开动小脑筋哦!

1、数学书第94页第1题。

小丽的书桌上有3个笔筒,学生读题,该怎样移动呢?你来说说看。看看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刚才我们通过移动和计算的方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比较一下,对于这题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2、小丽还有3条漂亮的丝带,(1)老师想知道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你会求吗。(2)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这题你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比较麻烦)看来啊,我们在计算平均数时,要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一眼看出来的比较简单的题目我们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看不出来的复杂的题目我们就用计算的方法。

3、为了使同学们对平均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出示火箭队几个队员的合影)画面中的人,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生:姚明!

师:没错,这是姚明所在的火箭队。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个数据,火箭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2厘米。请同学们下面的话是否正确(1)火箭队所有队员的身高都是202厘米。(2)火箭队队员的身高有可能比202厘米高,也可能比202厘米矮。请学生说说理由。(3)老师选取了2个队员的身高,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跟我们刚才说的那样(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另一名178厘米)虽然平均身高是202厘米,但是并不表示每个人都是202厘米,有的比202厘米(高)有的比202厘米(矮)这都是有可能的。

4、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这不,前两天,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份资料。

(师出示3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8岁,学生读。 《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

师: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可是,一位70岁的老爷爷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老爷爷今年已经70岁了)

生:我想,老爷爷可能以为平均寿命是71岁,而自己已经70岁了,看来只能再活1年了。

师:老爷爷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生:不懂!

师:你们懂不懂?(生:懂)既然这样,那好,假如我就是那位70岁的老爷爷,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

生:老爷爷,别难过。平均寿命71岁,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只能活到71岁。

生:老爷爷,我觉得平均寿命71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一般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弄不好,你还会长命百岁呢!师:谢谢你的祝福!不过,光这么说,好像还不足以让我彻底放心。有没有谁家的爷爷已经超过71岁的?如果有,那我可就更放心了。生:我爷爷已经78岁了。生:我爷爷已经85岁了。师:真有超过71岁的呀!猜猜看,这一回老爷爷还会再难过吗?生:不会了。

师:探讨完男性的平均寿命,想不想了解女性的平均寿命?(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师:发现了什么?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生:不一定!说说理由。

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5、下面还有一题,开动你的小脑筋好好想一想。学生读题。(1)平均每个盒子里放了6个球,1号放了4个,2号放了7个,3号放了几个?

(2)平均每个盒子里放了6个球,这三个盒子可以分别放几个球?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是一种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

2、感受极端数据对平均值的影响并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

3、学生经历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从学生对小学平均数的感性认识入手,到中学将平均数公式化的探究,

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重点

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及影响平均数的因素

学习方法

诱导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图片导入,引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探究新知

环保部门某天对我市的空气含尘量进行检测,下面是某天每2h测得的数据:

(单位:g/cm)

0.030.040.030.020.040.010.030.030.040.050.010.03

根据这些数据,怎样说明这一天的空气含尘量?

经过对图表进行分析,我们最终选择_____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体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设计意图:从图形的角度分析数据,直观感受数据的波动情况及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从“形”的角度为“平均数”的引入做铺垫。】

三、概念归纳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据x1,x2,…,xn,那么(x1+x2+…+xn)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读:bá)表示,即=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一组数据,我们常用平均数来作为刻画它的集中趋势的一种方法。

四、交流提高

下面是某班学习兴趣小组6名同学的数学分数:

100,80,75,76,73,40.

1、观察并分析数据,你能求出这组数据平均数吗?

2、要想提高这组同学的平均成绩,我们可以怎么办?

3、通过对上题的解决,你能说出平均数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4、你能说出平均数的作用和特点吗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例1在一次校园经典诵读比赛中,8位评委对甲、乙两个班级的评分情况如下: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8号

9.0

9.0

9.1

9.8

8.8

9.2

9.5

9.2

9.4

9.6

9.2

8.0

9.5

9.0

9.2

9.3

如何确定班级最后得分?你的评价依据是什么?

思考:本例中若只去掉一个最高分或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将其余评委评分的平均数作为最后得分是否可取?请你给出一个评分规则。

【设计意图:1、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活用平均数,而不要照搬照套,一成不变;2、养成一个善于归纳的好习惯。】

聚焦社会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从你学过的平均数的知识来说明一下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四、课堂小结

一节课很快过去,大家的收获平均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感受集中趋势

认识一个符号

学会一个公式

理解一个要素

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P136练习第2题

选做题: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n的平均数为m,

求证:另一组数据:ax1+b,ax2+b,ax3+b,……axn+b的平均数为am+b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八)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八)”,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平均数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学习平均数,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会求出平均数,教材49页比较女生、男生套圈,看谁套的准一些,需要求平均数,平均数大就准一些。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统计活动的经验,提供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根据提供的数据求平均数。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目标】1、 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课件,由易到难,逐层讨论、探索算法,明确算理。

【教 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

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

男生: 李小刚:5个;张明:3个。问:李小刚套得准一些还是张明套得准一些?

女生:吴燕:3个;刘晓娟4个。

问: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谈话:(出示课件)。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

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

5、问: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

6、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学课本p--49d的例题,出示课件

1、问: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说明:有道理。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

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4、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⑵列式计算。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

⑶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

5、观察统计图,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6、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做教材5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师集体评讲,课件展示

2、做教材51页的第1题、第3题。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会求几个数的平均数,要强调求平均数时先和再分,和就是把几个数加在一起,分就是平均分,用除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最有效的方法。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均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冲突"、"解决问题,感受意义"、"引导探究,构建方法"、"巩固深化,拓展应用"、"评价反思,感受成功"五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

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学生对统计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教材由套圈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如何公正的评判哪个组的实力强,引出了需要计算出平均数,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出示套圈比赛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三五班的同学们正在举行一场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一组和二组的成绩统计图。(一组、二组人数相等)

师提问:从图上你能看出一组和二组,哪一组的套圈的水平高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判断】

(引导学生发现:人数相等时,比较两个组各自套圈的总数就可以比出两个组套圈水平的高低。)

3. 出示一组和三组的成绩统计图。(一组、三组人数相等)

师:一组和二组比一组赢了,那么一组和三组比又会是哪个组赢呢?

【学情预设: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可能说比总数不公平】

(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明白: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比较两个组套圈的整体水平的高低。)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比出一组和三组哪个组套的更准一些,水平更高一些呢?

【设计意图:利用人数不相等的比较,再次激发矛盾,引发争论,学生在据理力争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从而突破难点。】

二、解决问题,感受意义

1.学生讨论、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让每人套中的的个数一样多,提出可以比较第一组和第三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想法。

师:大家可以在统计图上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2.展示学生"移多补少"的过程。

3.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通过移多补少可以在图上看到第一组每个人套的个数都变成了同样多的7个;第三组每个人套的个数都变成了同样多的6个。所以,第一组的水平高一些。)

揭示: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数就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交流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5.深入理解平均数。

师:一组的平均数7是指一组每个人实际套中的个数吗?三组的平均数6是指三组每个人实际套中的个数吗?(不是)

【学情预设:学生从图上很容易看出有的套的比平均数多,有的套的比平均数少,有的和平均数一样多】

师: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平均数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一组的平均数7和他们小组王宇套中的7个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师:平均数7和6可以代表什么?王宇的7个能代表他们小组的套圈水平吗?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追问引发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三、引导探究,构建方法

1.提问

师: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到了一组和三组套圈的平均数,并比出了这两个组套圈的整体水平的高低,如果比赛的人数很多的时候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还能很快的找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师:你会算出这两个组套圈的平均数吗?

2.观察(出示第一组移之前和移之后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发现移之前和移之后套圈的总数不变,要想让每人套的一样多,就要用总个数除以总人数来得到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3.演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过程。

师:你能给这样的方法起个合适的名字吗?(先合后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体会出求平均数最基本的方法,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到知识的一般规律。】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比较三组和二组哪个组套的准的问题。

师:

2.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1)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 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2)小河平均水深130cm,灰太狼身高145cm,他过河有危险吗?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培养学生统计观念和估算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五、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到的?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思路

1、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定位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淡化术语与纯粹计算,重视理解性学习。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课在"学什么"的问题上强调对平均数意义、特点的把握,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它解决问题,淡化单纯学习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比较,目标定位准确。

2、选择的学习内容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套圈水平等都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构建的过程

体现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感,学习平均数的意义时,以拍球活动导入,教师以游戏者的角色介入学习过程,不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是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当两组套圈人数相等时,可以逐个比、比总数或平均数都可以判断哪个组套圈水平高,但当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时,只有比较平均数才公平,突出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辛慧军,女,小学高级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省骨干教师","首届山西省青年教学能手","第七届中小学教学能手","三晋名师"等称号。现任教于山西省宁武县实验小学。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浙教版数学四下:《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74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例2的学习,能初步理解移多补少或剪长补短的简单的教学思想方法,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含义。

2.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实质是各数量的和数量=平均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拔河比赛的绳子、秤(称人体重量用的)、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导出问题

1.全班同学都到操场上举行拔河比赛。

(1)注意挑选一、二组6人、三、四组6人。

(2)教师挑选一、二组气力,个子最小的6人,挑选三、四组气力,个子最大的6人。

(3)结果有什么不同?第一次交锋胜负不明,持续时间长;第二次交锋时间短,不比亦知胜负。

(4)宣布比赛规则。(6个人的总体重要相同)(两个队的总重量不变)(相同重6人或轻重搭配)

(5)自报体重,验证体重。

一、二组先挑选6人,称好体重的总重量,然后算出平均数,由三、四组的平均体重较接近的6位同学参加比赛。

2.设问:为什么要求两个参赛队的体重相等?

(读比赛有关规则)

(二)自学自问,感知平衡

1.自学课本第73页中的准备题。

(1)是否只有搬动的惟一办法,即总共有多少,堆成了3堆,每堆有几块?

(2)可以机械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块。

(3)可以把三堆加起来,求共有多少块。

(4)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块?

2.先算例2,再看结果。

由投影出示例2,每位同学自己独立计算。

例2:(1)体育锻炼小组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6厘米,152厘米,149厘米,147厘米,151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2)校对答案:予以评价。

(每一个组派一名学生介绍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例2,自我校对,自我评价。

(三)练习试一试,开展比一比

1.出示课本第74页中的试一试:

第一中队的少先队员捡麦穗。各小队捡麦穗的重量是:第一小队845克,第二小队913克,第三小队1014克。平均每个小队捡麦穗多少克?

(分四组进行比赛。分两步:第一列式,第二计算)

2.比一比。

(1)先叙述列式。

(2)再进行计算。

(3)评出优胜组。

(四)练一练第75页第1、2两题(要求课堂完成)

(五)课堂小结:平均数=各数量的和数量

(六)作业:《作业本》第61页。

求平均数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求平均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

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7+4+1)3

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 (7+4+1+8)4=5

比较归纳得出 : 总数份数= 平均数

(三)应用数学

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1、 国家旅游局关于2004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 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

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

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

A、 选择第一排最矮的

B、 选择第六排最高的

C、 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学生试算

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

学生反馈

(五)、巩固发展。

选一选(用手势表示)

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练习

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

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 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

出示:2005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额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

3、学生反馈

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

五、总结: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

六、教学反思:

根据儿童追求公平的心理,创设了老猴子分桃子这样一个不公平的问题情境,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领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或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在教学时,我给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挖掘教材,便于学生在循序渐进过程中不断的掌握新知。鼓励儿童进行积极的反思性的学习,在课堂上经常问这样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呢?或者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猜想)的呢这样让学生充分地把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

教学引入这一环节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便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师教学中,合理挖掘教材,做到优化学习。求平均数的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教师没有停留在单纯的计算上,而是注重倾听学生介绍想法,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节课从情境引入到新知探究,再到巩固发展,都是从身边搜集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原来包含很多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同时又有了扩展,如:所搜集的阅读资料,体现了数学的现时价值。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