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教案:《梨园春秋》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1-07-18

高二历史教案:《梨园春秋》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历史教案:《梨园春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展示课标并解读(学生学习目标)

课标:讲解戏曲的形成,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解读:通过理清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各剧种发展历程,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性和现实性?

2、教师任务(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出古代戏剧的名称、流传时代、著名作家或演员;让学生写出自己还知道的戏剧与喜欢的戏剧;帮助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含义分析?

(2)帮助学生对促进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纳;分析归纳京剧在清代兴起的原因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原始的“傩仪”,经南戏、元杂剧、昆曲、京剧等发展历程,走向繁荣、辉煌。

本课分三目:

1、戏曲的起源:介绍戏曲的萌芽—傩的出现及唐宋戏曲发展状况

2、元杂剧和昆曲:介绍元明戏曲的主要形式

3、国粹“京剧”:介绍京剧产生及主要代表成就

学情分析:

1、由于语文课里已有的戏曲知识和我们的学生老家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实际,学生知道很多剧种;但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喜欢戏曲而又对戏曲本身了解甚少。所以教学中必要的图片资料必不可少,直观性不言而喻,这样也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2、由于学生受认知水平及人文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对戏曲产生、发展背景不清,故教师应根据经济史、政治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重点、难点与处理方法

重点: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处理: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感悟戏曲艺术

难点:戏剧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处理:运用历史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为基础,自主分析归纳

教学方法

1、层层设疑:调动求知欲,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其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

2、自主学习、合作归纳

板书设计

第十课 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傩

二、完备——南戏

三、成熟——元杂剧和昆曲?

1、元杂剧:中国古代戏曲成熟

2、昆曲:百戏之祖

四、繁盛——京剧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玉刚《新贵妃醉酒》,是谁?唱的什么?属于哪个剧种?在唐代他们表演戏曲的场所被称作什么呢?为什么叫梨园

讲授新课

一、戏曲的起源

傩—戏曲萌芽

设计两个问题:

1、在原始社会,为了避免灾难、赢得丰收,人们怎么办 教师归纳:头戴面具,扮成神灵、野兽,载歌载舞,以娱神祈求神的保佑,形成巫术仪式?

2、进入文明社会,傩戏又是怎样演变的?学生看书归纳:先秦时期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汉唐盛行,但宗教色彩淡化,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娱乐活动,有了一定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功能

二、完备——南戏(两宋戏曲)

问题:1、瓦舍是哪个朝代的娱乐场所?它有哪些功能?戏曲在这时发展的背景是什么?学生看书归纳:宋代;说书、唱戏等;经济发展,坊市限制少了

2、那温州地区戏曲为什么有了很大发展?教师归纳(结合必修二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过渡}元朝统一后,戏曲有了更大发展,古代戏曲进入成熟阶段

三、成熟——元杂剧与昆曲

问题1:结合语文课的学习,谁能说出元曲四大家分别是谁?各自的代表作是什么?学生(集体):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教师小结:元代停止科举80年,知识分子地位很低,所谓九儒十丐。所以他们接触低层群众、了解其生活与情感,体会其痛苦和愿望,用杂剧的方式表达并推动戏曲发展。

问题2:明清时期昆曲繁荣,根本原因是什么???师生结合必修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队伍壮大的必然产物??{过渡}清代——京剧出现了

四、繁盛——“国粹”京剧

问题1:我们知道,京剧里有“生、旦、净、末、丑”四种角色,谁能说出其含义?学答师总:男、女、花脸、小花脸、丑角

问题2:读书总结天时——清中叶统治者支持;地利——北京地位;人和——各地优秀剧种互融与吸收

问题3:根据课文,请大家总结一下京剧的特点(自由讨论,填写下表)参考意见艺术特征表现?内容????综合性?唱?剧中人物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 剧中人物对白或独白之总称,是诗歌化、音乐化得语言??做?对演员身段、表情、气派、风度之总称 打 对战斗场面的表现手段(亦称“开打”写意性?舞台布置?一桌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 人物化妆 脸谱:观脸知人,简便、形象 人物服饰 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仅考虑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舞台行动?有话长、无话短:仅取决于人物和情节需要

课堂小结 1、导致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本课而言,戏曲产生原因包括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直接的等等。 2、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京剧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珍惜、保护、传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巩固练习

1、明朝人杨慎在《升庵集》中说:“女乐之兴,?本由巫觋(原始时代道德高尚的民),观楚辞《九歌》所言巫以悦神,其衣被情态与今倡优何异!”这能说明()

a、巫觋通过娱神祈求神灵保佑 b、古代歌舞已经有很高的水平

c、巫觋以歌舞娱乐鬼神为职业 d、原始宗教开辟了戏曲的源头

A 、abcd B、abd C 、abc D、bcd

2、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南宋初为避金兵,北方士绅平民纷纷来到温州,城市人口与日俱增,温州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种新的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关于南戏形成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南戏产生的条件 B南戏形成得益于当时各种艺术形式

C南戏的产生受益于杂剧艺术的促进 D市民阶层对艺术的需求促进其形成

3、戏剧大师焦菊隐先生说京剧是“从表演里面出背景”。即通过演员的表演,服装,剧情所规定的情景和音乐的渲染来制造周围环境,取代真是的布景和实物。这种舞台表现形式体现了戏曲表演的( )

A综合化 B、程式化 C、虚拟化 D、现实化

相关知识

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列出本课的知识框架,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B、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B、通过观看戏曲录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C、通过引导学生表演,加深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理解。
D、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京剧在形成的原因及艺术成就。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10课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1.“傩”、“梨园”、瓦舍、“南戏”
2.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的发展
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标志、手法
2.昆曲: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
1.原因
2.艺术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舞台上,浓缩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着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它以优美动人的剧情、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们所喜闻乐见。你知道最早的中国戏曲是怎样产生的吗?号称“国剧”的京剧又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梨园春秋。
一、戏曲的起源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弄清楚几个关键词:“傩”nuó、“梨园”、瓦舍、“南戏”。
板书:1.“傩”、“梨园”、瓦舍、“南戏”
“傩”:先民们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其中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梨园”: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瓦舍:宋代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南戏: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上述几个在戏曲发展中的关键词,都出现在哪些朝代呢?傩:先秦;“梨园”:唐代;瓦舍:宋代;“南戏”:两宋之际。
如果将上述四个关键词选出两个与下面的词对应的话,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两个?
板书:2.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的发展
中国戏曲的起源——先秦傩仪
中国戏曲的发展——宋代南戏
请同学们看教材P41图《西汉墓壁画〈傩戏图〉》。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剧种。
二、元杂剧与昆曲
关于元杂剧教材上的内容可简化为一标志一手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标志何在,手法何来?
板书:1.元杂剧:标志、手法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依据: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手法: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后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
元杂剧的代表人物教材的小字介绍了两位:关汉卿、王实甫。请同学们阅读并看相关的教材图片。
元杂剧的黄金时代当然是元朝,而昆曲的鼎盛时期是明中叶到清中期,教材上的内容你可总结出几个关键词?
板书:2.昆曲:
关键词: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
板书:2.昆曲:兴起、主要特色、“百戏之祖”
兴起于江苏昆山。
主要特色:载歌载舞,将柔美的舞姿融入婉转优雅的唱腔中,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听觉享受。
“百戏之祖”: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全国性的剧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而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可以说,元杂剧和昆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剧种,而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者,非“国粹”京剧莫属。
三、“国粹”京剧
既然称为京剧,北京当然是京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请看教材,归纳京剧是如何在北京成长为一个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的戏曲剧种的?
板书:1.原因
原因:北京是达官贵人的天堂,为满足这些人及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所以四方艺人云集北京;四大徽班进京直接推动了徽戏的改良,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其它戏曲剧种的优点,京剧形成。
第一个原因很好理解,自明成祖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以来,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600余年,官员与商人云集于此,于是频繁的文化娱乐活动应运而生。
第二个原因中四大徽班,即三庆班、四喜班、春班、春台班,因为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得此名。四大徽班在京演出期间,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因此,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请看教材P42图《同光十三绝》(也可参看地图P33的相同图片),这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那么,京剧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板书:2.艺术特征
关于京剧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参看教材P42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学生阅读)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在“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诗、词的文学情趣,亮相和定型则给人以雕塑的美感,在小小的戏台上随心所欲地展现大千世界。
我们下面对京剧的一些基本特点做一下说明:
四大行当:
生分老生、小生、娃娃生、红生、武生等
旦分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
净分文净、武净等
丑分文丑、武丑等
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唱: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念: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
打:指戏曲中对战斗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
其它:
舞台布置:一桌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
人物化妆:戏曲脸谱: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形象的一面。(参看地图册P33《京剧脸谱的色彩》)
人物服饰: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塑造的相关性及可舞性。
舞台行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取决于生活实际,而取决于人物和情节的需要。
京剧是“国粹”,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整个人类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
小结:本课只是粗线条的讲解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完善的历程,为了让同学们对中国戏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知识链接”《中国的地方戏曲》,并参看地图册P32《主要地方戏曲分布》。
作业:教材P43“解析与探究”2.中国传统戏剧与古代诗词、绘画、园林等艺术门类,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通之处?
提示:有学者称:“中国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文学讲究含蓄有余味,‘无字处皆有意’;绘画注重空白处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法追求‘潜虚半腹’,‘计白当黑’,‘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建筑提倡‘透风漏日’,从房屋的门窗和亭台廊榭之空格,去得自然之动景,感宇宙之情韵。”相对来说,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但又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上的虚拟性和对写意的强调与之相通。
课堂反馈:

第10课梨园春秋学案


第10课梨园春秋学案
※目标与结构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知识网络结构:
※精析与探究:
1.列表归纳南戏和元杂剧的兴起的背景、剧种特点及其影响。
剧种兴起时间兴起地点兴起的背景剧种特点成就
南戏两宋之际浙江温州以及福建泉州、福州一带。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体制较自由,剧本结构可长可短,各个角色都可以唱,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多种形式。我国戏剧开始走向成熟。
杂剧元朝北方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统治者的喜爱。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在一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出现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曲四大家”,标志我国戏剧已经完全成熟。

2.分析京剧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它为什么会长盛不衰?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而;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个新的剧种——京剧。
京剧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从上层权贵逐渐走向民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行,形成了一种大众化趋势。

※巩固与拓展

一、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下图是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青铜面具,这一文物与哪一古老的戏剧形式相关?
A.傩戏
B.南戏
C.皮影戏
D.傀儡戏
2.两宋之际,在闽浙沿海城市流行的戏剧形式主要是
A.傩戏B.南戏C.杂剧D.京剧
3.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是
A.傩戏的形成B.南戏的流行
C.元杂剧的兴起D.京剧的形成
4.元杂剧流行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城市经济的发展②市民阶层的壮大
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④元朝统治者重视戏曲文化的发展
A.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5.右图的杂剧作品的作者是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6.下列剧种中于2001年5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是
A.南戏B.徽剧C.昆剧D.京剧
7.京剧的形成得益于四大徽班进京,这一京剧形成过程中的大事发生于
A.康熙年间B.乾隆年间C.道光年间D.同治年间
8.京剧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是
A.产生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融合并吸收多剧种和曲调的优点
C.得到朝廷统治者的推崇
D.其他剧种的衰落

二、非选择题:
9.简述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参考答案
知识结构填充:
温州泉州福州知识分子市民阶层歌唱舞蹈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关汉卿马致远徽班同治光绪

巩固与拓展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
答案ABCCDCBB

二、非选择题:
9.特点:①讲究唱、念、打、舞。②讲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节奏变化,轻重缓急。③有生、旦、丑、净四大行当。④用各种脸谱表现人的性格、忠奸。
成就:①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时期,出现“同光十三绝”。②经过不断创新,体系更显完备,表演更加精美,流派更加丰富。成为“国剧”。③京剧在中华民族艺术史上和人类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高二历史教案:《美苏争霸》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历史教案:《美苏争霸》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知识网络

一、美苏争霸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

2、重要原因:苏联实力的增强

3、历史原因: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

4、直接原因: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

二、美苏争霸的经过(三个阶段)

㈠第一阶段:50年代中-60年代初

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中-60年代初

领导人

赫鲁晓夫

艾森豪威尔、肯尼迪

战略态势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争霸政策

与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主要通过缓和手段与美国争霸(与美国相比,苏联实力仍有差距)

艾森豪威尔“软化”政策和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⑴实质:是在实力地位基础上灵活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⑵特点:①“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

②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口号下,对社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政策调整的原因

经济恢复,军事实力增强,加入争霸行列

①经济: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与美差距缩小;

②军事:常规实力增强;

③核武器: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实力相对削弱

争霸特点

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

重大事件

缓和

1959.9赫鲁晓夫首次访美——戴维营精神

⑴背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爆发

⑵内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不诉诸武力

⑶影响:①促使美苏关系暂时缓和,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

②美国实际上承认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紧张

①美国U-2飞机事件(1960.5)

影响:美苏关系进入新的僵持时期

②柏林墙事件(1962.8)

A.背景:第二次柏林危机后,东柏林地区居民不断逃往西柏林

B.概况:

C.影响:导致柏林人民基本人权受到极大损害

③古巴导弹危机

A.背景:①1959.1卡斯特罗建立了古巴革命政权

②苏联军事援助古巴并建立导弹基地

B.概况:

C.结果:苏联被迫将导弹撤出古巴(原因:苏联在争霸中处于劣势)

㈡第二阶段:60s初—70s末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阶段

第二阶段:60s初—70s末

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战略态势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

争霸政策

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目的:用“缓和”来麻痹西方国家,为苏联赢得时间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在亚非积极扩张

战略进攻转入战略收缩,实行尼克松主义(“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

①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大为缩小

②战略核武器与美国大致平衡

⑵表现:

①在亚非拉取得二十多个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

②70S末,出兵阿富汗(苏霸权主义的顶峰)

⑶影响:

①使苏联在国际上陷入空前孤立

②使苏联陷入经济危机边缘

⑴原因:

①美国经济增长趋于缓慢(欧共体、日本经济崛起的冲击;1973年石油危机;陷入越战泥潭)

②越战大大消耗国力,军事实力相对下降

③为了保住霸权

④苏联在战略武器上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

⑵表现:

①调整外交政策: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

②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

③谋求与中国谈话

④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目的: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在争夺同时,希望用军事协议和经济关系束缚苏联)

争霸特点

总体趋向缓和(直接对峙、激化矛盾的情况不显著)

美苏缓和的重大事件

缓和

⑴背景:美苏都推行“缓和”战略(缓和也是争夺世界霸权的一种形式。缓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⑵表现:

①1963、1968年先后签订……

②1972年两国签署第一阶段……

③两国首脑一系列互访和会谈……——高潮

④1973、1975年共同参加……

更隐蔽的进攻方式

思想文化渗透、和平演变

第三阶段: 80年代~90年代初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阶段

第二阶段:60s初—70s末

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

里根、布什

战略态势

美攻苏守,苏最终解体,优势在美

争霸政策

“新思维”,实行全面收缩

里根主义: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

布什:“渐变”,“合作”(多以“缓和”促苏联演变)

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

①全球争霸消耗国力;

②体制僵化导致经济衰退

⑵表现:戈尔巴乔夫执政,提出“新思维”理论

①美苏对话(1987年签定>、1985—1988年签定43个双边协议

②放松对东欧控制,并最终退出

③从阿富汗撤军

④改善中苏关系

⑴原因:

①经济复苏并持续发展。

②苏联经济则陷入困境

⑵表现:

A、⑴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

①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重夺军事优势

②1983年“战略防御计划”(目的)

③意识形态的宣传大战

B、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

①支持苏联国内改革

②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左右苏联改革

争霸特点

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最终“和平演变”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A、美苏关系演变的影响:

消极: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⑵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⑶两极格局解体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①冷战思维仍然存在

②两极格局解体后各种矛盾激化

③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

积极:⑴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

⑵美苏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B、启示:

①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

③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

④综合国力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道路。

⑤必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

疑难解析

1、美苏争霸的概况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阶段

战略态势

原因

重大事件

50年代中-60年代初

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赫氏推行与美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争夺世霸的政策

缓和③赫氏访美

紧张①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古巴导弹危机

60年代中-70年代末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

苏:①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②推行积极进攻战略。

美:①经济增长趋缓

②越南战争泥潭

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苏

1975年欧安会召开

紧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80年代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苏:①经济困难

②戈氏放弃争夺策略

美:①经济复苏

②里根采取强硬态度

美:①里根主义②星球大战

苏:①从阿富汗撤军

②放松对东欧控制

③中苏关系正常化

第二次缓和《中导条约》

总结

美苏对峙互有攻守

争霸政策随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而变化

争霸重点在欧洲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国际力量的对比,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

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时,要注意发展综合国力。片面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对比是难以持久的。

2、合作探究:试述在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它们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国家

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80年代

美国

孤立、反对中国

原因:敌视社会主义,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

关系正常化

原因: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与中国关系时好时坏

原因: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苏联

苏中关系恶化

原因: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

对中国军事威胁,酿成边境冲突

原因:对外扩张

同中国改善关系

原因:全面收缩

3、尼克松主义:

⑴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⑵内容:

①调整与欧、日、中国的的关系,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

②维持与苏联的均势,从实力出发,以谈判为手段, 继续与苏展开争霸斗争。

⑶实质: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策略。

基础金题

1.二战后“柏林墙”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抗 B.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C.德意志的民族分歧 D.东西德的正式分裂

2.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与美争霸,对外扩张 B.联合第三世界,孤立美国

C.打击资本主义,维护社会主义 D.打击美国,压制中国

3.在美苏争霸中,苏联采取进攻战略的顶峰是

A.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B.苏联入侵阿富汗

C.苏联把导弹运入古巴 D.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

4.下列不能表明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的是

A.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B.美苏在欧洲都集结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状态

C.德国和西柏林问题陷于僵局,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

D.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

5.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防御的态势。下列各项与形成这种态势有关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滞胀”

B.马歇尔计划成为美国经济的负担

C西欧、日本加紧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D.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

6.促使美苏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与中国关系如何 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7.以下涉及美苏争霸的内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8. 这幅漫画不能直接反映出的信息是

A.世界曾到了核战争的边缘 B.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国

C.美苏争霸威胁到世界和平 D.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9.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墓志铭上写到:“历史给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的称号。”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尼克松在位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将侵越美军撤出越南;在美苏争霸中,一面进行争夺,一面以谈判代替对抗。尼克松为中美、中苏关系的缓和作出了贡献,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尼克松并不是和平的缔造者,他本质上仍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是美国霸权政策的当时执行者。

高二历史教案:《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3.评价:

⑴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________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⑵积极影响:汉王朝加强了对?________、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三.太学的出现

1.性质:国家培养①________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

⑴是儒学教育②________化和③________化的标志。

⑵带动了民间④________的风气,对于文化的⑤________起了重要作用。

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⑥________的情形得到改变。

⑷迫使黑暗的⑦________有所收敛。

⑸进一步推动了⑧________的传播与发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有益于中国⑨________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⑩________臣民的工具。

2.有助于社会?________风气的形成。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________的原则。

3.使整个?________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4.导致从事?________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合作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秦始皇

汉武帝

政策

原因

影响

目的

实质

作用

【课堂检测】

1.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 )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2.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3.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医药之书 B、卜筮之书 C、种树之书 D、墨家

4.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5.关于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6.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7.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8.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孔子 孟子 董仲舒

⑴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做了怎样的贡献?

⑵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怎样理解?

⑶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