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9个专题知识网络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9个专题知识网络。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9个专题知识网络”,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下册美术

 (上海书画版)

 

 第一课聚聚散散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板书:点线结合)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jAb88.Com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第2课小圆点的魅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上一课的延续,一个黑点在纸中的不同位置,会给人不同的感觉,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奥妙。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纸上画摆放小圆点,体验各种变化,并组合出各种创意的作品。

 2、在摆放圆点中发现有创意的圆组合会产生美感,给自己带来心灵的愉悦。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大自然和生活的万物中发现线条的几种变化,发现圆点在纸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感觉。

 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创意地玩小圆点,用圆点组合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思路:

引导阶段

 教师出示一个圆圈,问同学,有什么感觉,然后在这个圆圈上再套几个圆圈,有没有不同的感觉。(产生动感)

 结论:同一圆点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二、发展阶段:

 1、交流各自预先观察的结果,说说圆的种类有哪些(有圆的面,圆圈),在生活中圆是如何运用的。

 2、欣赏教材上的图。

 (1)三张有各有一个小圆点的图,请学生观察,这三张图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圆点在中间的图给人稳定的感觉,圆点在上面的给人下落感,圆点在下面的给人安全感。

 (2)很多的小圆点并在一起会产生线的感觉

 (3)小圆点从小到大的排列会产生移动感。

 3、欣赏教师带来的平面构成,说说是否喜欢这样的图,为什么,它是由什么样的圆来构成画面的。

 4、教师拿出大小不一样的圆面和圆圈,请学生自己来摆一摆,看谁摆出画面更好看。

 5、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讨论要准备该如何组成画面。

 三、学生动手制作,教师指导

 1、要求学生四人小组完成一张作业,可以是用多种材料进行拼帖,也可以用画的。

 2、允许根据画面的需要,加入少量的线条。

 四、展示评价

 1、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业最有创意。

 2、给作业不够理想的小组提出建议

第3课黑与白

 教材分析:

 黑白之间的相互转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只有尝试才能了解。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激发他们的灵感。

 2.、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3.、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黑与白图形,使学生掌握黑与白图形的创作灵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用学过的图形来表现不同的正负形。

 一、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的黑与白的图形,感受黑与白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各自的看法。

 二、发展阶段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创作黑白正负图形的要领:

 1、不规则图形组成的正负形:图形简洁,线条流畅,主要以面的形式表现。

 2、对称法组成的正负形:黑与白都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3、重复法组成的正负形:每个基本形大小相同,造型简洁。

 4、二方连续法组成的正负形:由一个基本形可以重复,改变方向组成正负形。

 三、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准备用什么方式方法设计一幅什么方法组成的黑与白图画?

 四、作业要求:

 1、用黑与白表现正负形。

 2、图形简洁,有创意,形式感强。

 3、线条流畅,涂色均匀。

 五、展示评价:

 1、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3、引导作者反思,说说“你觉得自己这幅画有何改进的地方?”

 六、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正负形,体会其形式美。

 板书设计:

第4课主体与背景

 教学目标: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范图、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学生答:人物(玩耍)---主体环境(建筑)——背景

 师揭题:主体与背景(课件1)

 2、讲授新课

 A、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

 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B、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

 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C、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

 D、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步骤

 先小组讨论、思考主体要画什么

 主体在哪些情况下出现(背景)

 小组讨论分工问题。

 可由一人或两人来画主体,剩下的同学画背景、上色。要做到主体与背景合情合理。

 最后画主体的同学剪下主体,帖于各个背景上。完成整幅图。

 (分小组讨论交流创作的内容,综合练习,相互学习,培养协调能力。)

 3、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1人画主体,其余的画背景。

 4、学生创作、师辅导

 5、作业展示、评价

 6、学生收拾与整理

 

 

第5课冰川与晚霞

教学目标:

 美术知识:本课为色彩构成知识。

 1.让学生知道色彩构成的意义。

 2.理解色相及其推移变化

 3.色相推移作业的画法要求。

 教学语言

 一、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并思考一个问题:图中的色彩有什么变化?(放映录像)

 学生:色彩逐渐变浅或变深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冰川与晚霞(明度推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1、粘贴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A、理解什么是明度推移,B、运用色相推移画一幅推移效果的图画。

 3、请看本节课将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遍:

 三、听一组有节奏感的音乐,注意音乐节拍的强弱关系.

 (出示电视问题)什么是明度推移?书中已经做了解释,请翻开课本,我们分组讨论一下,看看哪一组讨论得最快。

 教师:色彩逐渐变深,深的地方即暗,浅的地方则很明亮,这是色彩的明暗程度叫做明度。(电视出示文字)

 学生:一种颜色加白,逐渐变浅,一种颜色加黑,逐渐变深

 教师:请看一组色彩变化的图,(电视演示“心”分解图。)色彩逐渐变深变浅的有序排列叫~

 四、我们完成了第一个目标,再看第二个:如何表现在纸上呢?

 (出示范画)这是老师的作品,好看吗?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样画的吗?

 (出示轮廓)和同学们一样老师也做了预习,着色时先涂上色相,再少量加白,按顺序上色,注意看老师的调色板。

 老师只演示了“加白”,一会儿,我想请同学帮助我完成“加黑”的任务。

 五、(出示学生作业)比较这两张作品哪张好?为什么?

 学生:(涂色乱,排序不正确,)

 那么同学在绘画时应当注意那些呢?

 六、请看作业要求(出示电视画面)

 七、学生绘画开始

第6课:画嗅觉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思路:本课让学生欣赏一些用点、线、面、形、色来表现的大师的作品,使学生从重受到启迪,理解如何运用点、线、面、形、色来作画,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精神、丰富的感觉能力、大胆的边线嫩里和综合评价能力。通过感受、体验各种味觉、嗅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来表现各种味觉和嗅觉,体验美术造型游戏的乐趣。

 重难点: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大胆地表现不同的味觉和嗅觉;用自己切身的体验表现自己的味觉和嗅觉感受,可以大胆夸张的表现,要有独到之处。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电脑、投影仪、图片资料等。

 学生:水彩笔和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可以用来品尝的小食物。教师准备几种气体和液体,用深色的瓶子封好。

 二、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一大片大蒜,让学生品尝。出示几幅地图共学生欣赏。

 2、学生品尝大蒜,让全班同学注意观察他的表情。

 3、薛恒说说自己品尝后的感受。

 4、再让同学品尝一些味道,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

 5、学生尝试闻一闻,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展开活动。

 1、请小朋友将自己准备的东西拿出来,尝一尝、闻一闻,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品尝味道,表述自己的感受。

 1、拿出自己的绘画工具用点、线、面画一画自己的感受。

 4、学生尝试表达,战士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活动。

 1、欣赏书上的作品,体会作者的感受。

 2、欣赏大师的作品,理解大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

 3、小组讨论自己对各种味觉和嗅觉的理解和感受,如何用颜色和线条边线这些感受。

 4、选择一种或几种味觉和嗅觉,用自己工具大胆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五、延伸活动。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相互欣赏评价。

 六、总结活动。

 

第七课卡通画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画图”软件;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卡通画;

 3、学习如何运用“画图”软件画卡通画;

 4、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熟悉“画图”软件,学会卡通画的绘画方法。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认识一个新朋友,他会领着大家一起去一些好看好玩的地方。

 (二)授课:(媒体出现一卡通人物)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小精灵,想和大家交个朋友,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今天我会带着大家去一个奇妙的卡通世界,我先到带你们到“卡通影院”看看吧!”

 1、播放一动画片段。

 师:大家看了之后,觉得怎么样/你们知道动画片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好看、有趣……是由多个卡通画面连续播放形成的。

 师:对了,同学们都很聪明,大家有没有发现每一个卡通画面有什么特点吗?

 生;各种形象生动有趣、可爱,声音动听,画面色彩鲜艳……

 师:大家喜欢这样的画面吗?想不想学?那我们再跟着小精灵走一走吧!

 2、出现小精灵,背景是一座漂亮的宫殿建筑,门口有“知识宫”字样。“我知道大家都非常喜欢画画,现在我们来到了知识宫,一起来学学怎样画卡通画,好吗?”

 (动画打开门,出现画图板)教师简单介绍画图板中的菜单栏、工具栏和调色板。并简单演示在画图软件中画画。在演示过程中阐述卡通画的特点:卡通画就是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手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图。

 3、“走出知识宫,大家一定都会画卡通画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画展吧!”(欣赏从网上下载下来的卡通图片)切换成许多画幅的界面,点击某一幅进行讲解、评析。

 这些都是小朋友们的参赛和得奖作品,我们学习了计算机里的“画图”软件,熟悉运用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就可以向这些同学一样画出精彩的画面了。

 4、老师发现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露一手了,我们让小精灵带我们去一个好地方,那里什么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大家想去吗?

 小精灵:我发现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现在跟着我去“绘画小天地”吧!(找个漂亮的背景,配上动听的轻音乐)

 三、布置作业:学生在画图板中画卡通画,题材不限。

 四、展示学生作品(将学生的作品在大屏幕上进行评析)

 五、小精灵与同学们告别: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相处这么长时间,我发现你们都很聪明可爱,我好喜欢你们的绘画作品,希望大家能记得我。同学们再见!

 

 

 

第8课双胞胎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对称的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创作一组对称的人物或动物。

 3、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表现对称的人物或动植物。

 教学难点

 用自己适合的方法创作对称的物体。

 教学准备

 师:范作、彩色纸、剪刀、水粉颜料、排笔等工具材料。

 生:彩色纸、剪刀、胶水及绘画工具。

 教学意图

 对称是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法则,它的图案有一定的含义,常代表平衡、和谐,具有优美、庄重的美感。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对称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创作一幅有主题的画面,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欣赏范画,引入课题

 1、师出示几幅范画:观察画面,说说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图案是对称的。)

 2、引入课题:物体相同部分有规律的重复,就是对称。对称有单个形体的对称,如蝴蝶、剪刀等,也有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对称,它们就象双胞胎一样。这节所要上的主要是指两个物体间的对称。出示课题——双胞胎

 让学生明确课题《双胞胎》与本课学习内容的关系。

 二、引导对称的表现方法

 1、观察课本范例,说说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双胞胎”的?(生说)

 2、师小结课本表现对称的方法:

 (1)对折剪(如“游戏”)

 (2)对折印(如“长颈鹿”)

 (3)对折画(如“新疆舞”)

 3、进一步引导表现对称的方法: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你还有什么方法?(生说)

 4、师小结其它方法的应用:铅笔拓印、复写纸……

 让学生自己发现对称的表现方法,并动脑思考,拓展其他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发展阶段

 1、小组讨论:回忆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对称的情景?(双人跳水、对着镜子练体操、花样跳水、两个小朋友对面做游戏、打乒乓球、物体在水里的投影等)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表现什么主题?(个生说)

 本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在讨论中挖掘更多的创作主题,进一步认识对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同时也体现了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3、创作步骤:(师示范)

 (1)选定主题与方法

 (2)设计主体造型(注意构图与色彩)

 (3)可适当添加背景

 4、生制作,师辅导

 (1)构图、造型、色彩

 (2)颜料水份的掌握等

 提醒学生在作业中应注意的问题,即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鲜艳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5、作业展评:评出你喜欢的作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四、拓展

 1、欣赏一些名作,让学生了解对称也是艺术大师们创作作品的重要法则。

 2、课后用其它方法制作对称的作品。

 

 

第九课藏书票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欣赏、交流,了解有关藏书票的来历、作用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用绘画或纸板拓印等形式设计制作藏书票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藏书票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藏书票的印制过程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藏书票的知识、收集各种各样的藏书票、绘画用品、纸板、刻刀、水彩颜料、毛笔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藏书票的基本知识、设计藏书票的草图

 教学重点:了解藏书票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自己构图方式的设计

 教学过程:

 1、老师出示一张藏书票引入

 这是什么?一般放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用?

 个别提问后老师小结:藏书票是用在藏书上的一种标志,它是将图画与文字刻在木板上,并拓印成小幅的版画贴于书本封面内页之处,作为藏书的标志。藏书票源自西方,中国的藏书票是从欧洲传入的

 2、学生欣赏交流各种各样的藏书票,了解藏书票的基本特征

 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有关藏书票的知识,收集各种各样的藏书票,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交流

 学生小组欣赏交流自己收集的藏书票,要求从图画内容、文字、制作方法上进行观察

 学生个别展示自己收集的藏书票以及自己了解的有关藏书票的知识

 老师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藏书票,并提问:从这些藏书票中,你发现藏书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般用什么方式进行制作的?

 学生个别回答后,老师小结,介绍世界上第一枚藏书票和中国最早的藏书票,以及藏书票上拉丁文的意思

 3、老师讲解示范藏书票的制作步骤

 先在纸板或吹塑纸上画出自己想设计的图案,然后用小刀把镂空部分刻掉,最后涂上颜色,再印在自己的作业纸上,最后写上拉丁文

 4、学生设计初稿,老师巡视指导

 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用绘画的形式制作藏书票

 5、讲评学生初稿设计情况,为部分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活动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一份完整的藏书票

 教学重点:按要求做完自己的藏书票

 教学难点:刻画稿

 教学过程:

 1、复习有关藏书票的知识及基本特征

 2、讲解初稿设计情况

 展示设计有创意的作品,针对部分作品要求学生说出修改意见

 3、老师强调这节课要求

 注意确定好需刻掉的部分,刻好后涂颜色时要保证画面干净、整洁,最后要写上藏书票的标志——EXLIBRIS,还要注意使用刻刀的安全

 4、学生继续完成作业,老师帮助学生涂色、印制,最后强调写上藏书票的标志——EXLIBRIS

 5、展示并讲评学生作业,活动结束。

 思考:怎样让制作出来的藏书票真正的为学生所用,是备课时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最后我选择了卡纸制版,蜡笔拓印的作业形式,这种作业复制容易,色彩鲜艳,学生喜欢,也就乐于真正的将之运用到藏书之中。

 藏书票一般的规格、格式和用法

 一、藏书票应有票主姓氏或斋名,中英文都可以使用,拉丁文EXLIBRIS(某人的藏本或某人书斋的书)是藏书票的国际藏书符号。

 二、藏书票尺寸应在12—17平方厘米以内。

 三、藏书票不需要专门标题,但必须有作者签名、年份,位置在画面下方右端;印数:如1/10、2/10……写在画面下方左端;版式代号:如C3、C5,写在画面中间位置。

 四、藏书票画面四周留有一定纸边,不可沿画边裁切或切入画面。

 五、国际藏书票联合会简称FISAE。

 六、贴在书皮或扉页上。藏书票的贴附位置,大都是贴在封面的里页正中,但也有贴在角上的。

 

 

第10课我和我的小伙伴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大体比例和不同姿态。

 2、学习用泥或彩泥来表现人物的各种造型。

 3、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同学间的友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人物的大体比例关系。

 2、通过泥工活动,掌握泥塑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引导学生如何在作品中表现情感要素。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仪器,图片资料,泥塑作品。

 学具:雕塑泥,彩泥,辅助工具,绘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欣赏导入

 2、观看人物雕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了解儿童,少年和成人不同的人物比例。

 3、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认知小学生的比例关系:1站立时约六个头长,2坐在椅子上约五个头长,席地而坐约三个头长。

 教学意图:从感知到认知,初步掌握人体比例规律。

 二、发展阶段

 1、学生尝试制作。

 2、学生自评,互评。

 A、通过纠错发指出作品的缺点。

 B、通过模特动作的对比指出不足

 3、欣赏优秀泥塑作品,感受雕塑的语言,体会作品中表现情感要素。

 教学意图:感受雕塑的空间体积感,掌握泥塑的基本方法,感受雕塑语言。

 三、深入阶段

 1、分小组交流,讨论创作内容,

 2、分小组合作,添加场景,完成组群泥塑,用彩泥时还有注意色彩的搭配。

 教学意图:综合练习。相互帮助,相互学习。陪养协调合作能力,体验同学间的友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

 四、作业展评

 1、小组自评,互评。

 2、师点评优秀作品。

 五、课堂小结与延伸

 1、师点拨本课教学活动要点。

 2、鼓励学生先创作草稿,用绘画的形式来创作一副作品。再通过泥塑来表现自己的创作,通过两种艺术形式的比较来拓宽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2课时

 一、引导阶段:

 提问:你喜欢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什么游戏?

 鼓励学生说一说,或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一下。

 二、发展阶段:

 1、出示教师制作的立体的小纸人,请学生分析一下它们是怎样站住的,又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2、讨论、研究一下还有那些方法可以使小纸人站住。试着做一下,看哪一组想的办法最多最好。

 展示一下各组做的站立小纸人。

 总结一下使小纸人站住的方法:折、粘。

 3、启发学生想出更多的表现自己和好朋友一起往的形式,最好做出来的是立体的。

 鼓励同学们能大胆、自由的运用画、拼贴和立体制作等方法表现新同学。

 在学生制作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表现出新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思想感情。如:表现几位同学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等。同时强调一起制作时的团结协作。

 三、展示、游戏:

 随着“你的朋友叫什么”的音乐互相参观作品,并向自己的好朋友献上一句祝福的话。

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动中人物连续动作的画法。

 2.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创作一幅“那一刻的我”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用绘画等形式表现跑步、跳远、掷铁饼等动作,或者表现连续的动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运动中的人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导阶段: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介绍在学校生活中一件快乐的事。

 班级里集体进行交流,拓展学生们的创作素材。

 教师介绍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那一刻的我”。

 二、发展阶段:

 课件展示运动中的人物,使画面暂停,分析运动中人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运动中的人物图像,并讲解人物在运动时的一些主要特点。

 创作前,组织学生根据“那一刻的我”的命题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启发。

 布置作业:

 用绘画等形式表现跑步、跳远、掷铁饼等动作,或者表现连续的动作。如:蜡笔画、白描、吹塑纸版画等。今天完成构图,下节课涂色。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来表现。

第二节

 一、交流展示上节课的稿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比较谁的作品更能有新意的表现出“那一刻的我”。

 比较谁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人物的连续动作。

 看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是如何表现着几点的。

 二、修改稿子,涂色完成。

 看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中是如何运用色彩表现的。

 修改稿子,涂色完成

 三、作业展示,评价。

 ·小组交流中,能否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能否在作品中表现出运动中的人物。

 ·作品是否有创意。

12、愉快的春游

 教材简析:本课正值春游的大好时机,绿色的春天万物复苏,春游中的美景美不胜收,令学生印象深刻,是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造的有利时机。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春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记忆画的形式表现春游中有意义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一个春游的场面。

 2、巩固已学的取景构图知识。

 教学难点:春游中有意义情景的构思与表现。

 教具:课件、录音机。

 学具:水彩笔、春游的照片。

 课时: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节

 活动一、

 利用课件进行情景导入。请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景物及人物的动态。

 (放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想一下,你在录象中看到了哪些地方的景色?谈创作思路。画野餐时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人物野餐的动态上,并强调在环境描绘上要突出春的特点。开阔思维还可以如何表现野餐?

 活动二:《游乐园》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谈游乐场里游乐的细节,如打秋千、坐滑梯、坐转盘等

 活动三:扩展学生思路。

 如何在画面中体现“春”字?

 小结:画中色彩以“绿”色调为主,加以适当的鲜花、小鸟、绿树作点缀,使画面呈现出春天绿色的勃勃生机。

 如何体现“游”字的快乐?(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将人物的动态表现出来如野餐时的“吃、喝、坐、笑”可以使画面非常的生动形象;

 游乐场里的“跑、跳、玩”等能很好的表现同学们在游乐场里的愉快心情,力求构图合理,主题鲜明。

 活动四:组织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商量如何表现春游。

第二节

 活动一:讲解作画步骤

 (1)构思,想一想你准备以什么为主题来表现春游,注意主题鲜明。

 (2)起稿,将主题物画大,居画面的中心,尽量突出主题。

 (3)着色,注意表现春天的特征。

 活动二:小组合作作画

 作业要求:

 用绘画形式创作一幅春游的情景。

 活动三:讲评优秀作业。

 表扬构图合理,色彩到位,主题突出的学生作业。

 我们通过春游感受祖国的秀美,生活的幸福。

 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呢?你打算怎样做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学评价:学生将春游中的愉快经历和对大自然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构图合理,主次分明。

第13课哪些是相同的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尝试用绘画、剪贴或拓印等形式来表现相同与不同的图形。

 2.体会相同与不同的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用相同与不同的图形来组织画面。

 难点是让学生用绘画、剪贴或拓印等形式,表现相同与不相同的图形。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示范作品、各种图形、学生作品。

 学具:铅笔、记号笔、油画棒、剪刀、固体胶等工具。

第一节

 一、引导阶段:

 今天咱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比眼力。

 放课件,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找别扭”,每次都出现两幅非常相似的画,请你从中找出哪些是不同的。

 学生游戏。

 刚才的游戏玩得不错,请优胜者说说自己成功的原因。(观察仔细等)

 二、发展阶段:

 刚才咱们找的是不同的,现在请你从一幅画中找找哪些是相同的。

 放课件,大家来辨一辨、认一认。

 (让学生欣赏和观察作品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图案的选择可以是学生喜欢的物品或动物,但是图形要相对简单一些。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一个有点不同的图案,如不同颜色,不同的图形等。)

 总结:生活中,谁先学会了发现,谁就拥有了智慧和美丽。

 说说刚才的画面里,相同的与不同的图形所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美感。

 三、创造阶段:

 用老师带来的各种图形摆一摆“哪些是相同的”。

 小结,再次体会相同的与不同的图形所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美感。

第二节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摆的方法表现了“哪些是相同的”,现在请大家看看小朋友们是怎样绘画“哪些是相同的”。

 放课件,请学生欣赏。

 二、发展阶段:

 示范:

 制作作品,可以先画一个图形,再反复剪出或印出几个相同的图形,把其中一个图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或者将其中一个画成不同的图形,然后贴在底板上做好。

 三、创作阶段:

 作业要求:

 用绘画、剪贴或拓印等形式,表现相同与不同的图形。

 指导中,应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进行创作。

 作品完成后,可组织学生互相来辨一辨、认一认。

 

第14课千变万化的帽子

 本课的要点是让学生设计制作各种纸制帽子。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彩纸制作立体的帽子。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设计各种不同造型的帽子。

 3.体验制作作品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彩纸制作立体帽子。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各种帽子的图片制成课件。

 学生:各种彩卡纸、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今天和我一起来到咱们班一同上课的还有我请来的小朋友们,请看屏幕,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带着各种各样的帽子)他们是来跟我们比赛的,比比谁的手最巧,谁的设计的帽子与众不同。敢不敢接受挑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节设计帽子的课---千变万化的帽子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才叫千变万化?你能说说千变万化指的是帽子哪些方面的变化吗?(引导学生说出装饰方法、材料、颜色的变化)

 2、考考你:在1分钟内,你能把一张彩纸变成几种样子的帽子?

 3、同学们,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帽子是怎样做的?帽子上哪些地方最吸引你?想一想这些帽子有什么作用?(表演、装饰美化)

 4、你想怎样装饰你手里的帽子?用什么办法?(学生回答)

 看看老师跟你想的一样吗?(卷、折、刻、挖、穿编、粘贴)

 5、分小组竞赛:

 刚才学习了那么多的方法,下面我来考考你们哪个组学的最好:

 ⑴这些帽子上装饰的图形是用刚才教的哪些方法制作的呢?

 ⑵你还能想出其他装饰的方法吗?

 6、图片说明做法

 你知道他们的帽子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课件)

 7、作品欣赏:欣赏各种学生作品

 装饰帽子的方法还真不少,看来要想当个帽子设计师,不光要有灵巧的手,还需要有一个充满创意的头脑。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人的智慧肯定比一个强,我们四个人一组,共同设计装饰一顶帽子。比比看哪个组的同学做的帽子即美丽,又形象特殊。我今天还带来了相机,我要把你们当中做的最特别、最漂亮的帽子拍下来,给小朋友们寄去,让他们也向你们学习学习。

 三、学生制作阶段

 ⑴多媒体播放音乐,增添课堂愉快的氛围。

 ⑵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完成作品。同时对色彩的搭配进行辅导。

 ⑶让全体学生分享个别同学的独特构思和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创作活动,对其创作活动多给予肯定。

 下次继续完成,并进行展示。

第二节

 一、继续制作:

 在制作的过程中,小组长分配好角色,组员之间既分工又合作。完成后再根据该组设计的帽子角色用肢体语言或声音表演。

 二、展示作品,评价作品阶段

 1、给你的帽子起个名字

 2、评价谁的帽子做的好、色彩搭配最漂亮。

 五、课外拓展

 想一想还可以使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帽子?

 班级组织一次联欢会,请学生们戴上自己做的各种帽子,进行联欢、表演。

 

第15课漂来漂去的小岛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的要点是让学生利用白色泡沫板制作小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白色泡沫板材料制作作品,体验白色泡沫板材料的特性。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准备一些泡沫板等材料。电脑、动画片。

 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放动画片《鲁宾逊漂流记》。你想要一座漂来漂去的小岛吗?怎样才能让小岛漂来漂去?

 二、引导阶段: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对小岛的印象。

 看课件,分析岛屿的特点,以及岛屿上的动植物的情况。

 鼓励学生大胆的联想漂来漂去的小岛上都会发生什么事情。

 三、创作阶段:

 讨论:我们用什么材料,怎样表现漂来漂去的小岛比较好?

 从自己组带来的材料中找出最适合做漂来漂去的小岛的,并说明原因。

 作业要求:

 用白色泡沫板做小岛,然后在纸上画人物、建筑物等,剪下粘贴在小岛上。

 可以由学生单人完成;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

 教师应鼓励学生制作出不同形状、风格的小岛。材料也可以多样化,以利于激发学生创作愿望。

 第二节

 一、对比哪一组的半成品的质量更好,装饰更加美观。

 1.看外观。

 2.看构造。

 3.看装饰。

 二、互相学习后,继续改进,完成作业。

 ·做完的作业,可放在水里漂浮进行展示、评比。

 教学评价: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能否运用各种材料制作不同风格的小岛。

 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第16课迷宫

 本课的要点是让学生利用纸盒设计一个立体的迷宫。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制作一立体的迷宫。

 2.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课前准备:

 课前应要求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的硬纸盒。

 教学过程:

 一、玩迷宫:

 每组发一个老师制作的迷宫,进行“看谁先把玻璃珠滚出来”的游戏竞赛。

 提问:刚才玩的迷宫和平时玩的一样吗?

 你像不想利用废旧物品自己做一个迷宫?

 二、设计迷宫:

 分析教材上的几个图例,引导学生分析这分别是对峙和进行了怎样的改造和装饰才做成的。

 示范如何将一个纸盒进行改造。

 基本的做法是:用硬纸片剪制成各种长短不一的长条,采用粘贴的方法,制作成一个纸立体迷宫。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创造出样式新颖的迷宫。

 三、制作迷宫:

 作业形式,可以由学生单人完成;也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立体迷宫。

 四、展示评价:

 教学评价:是否会利用纸盒设计一个立体的迷宫。

 ·作品能否体现独特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第16课迷宫

 本课的要点是让学生利用纸盒设计一个立体的迷宫。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制作一立体的迷宫。

 2.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课前准备:

 课前应要求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的硬纸盒。

 教学过程:

 一、玩迷宫:

 每组发一个老师制作的迷宫,进行“看谁先把玻璃珠滚出来”的游戏竞赛。

 提问:刚才玩的迷宫和平时玩的一样吗?

 你像不想利用废旧物品自己做一个迷宫?

 二、设计迷宫:

 分析教材上的几个图例,引导学生分析这分别是对峙和进行了怎样的改造和装饰才做成的。

 示范如何将一个纸盒进行改造。

 基本的做法是:用硬纸片剪制成各种长短不一的长条,采用粘贴的方法,制作成一个纸立体迷宫。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创造出样式新颖的迷宫。

 三、制作迷宫:

 作业形式,可以由学生单人完成;也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立体迷宫。

 四、展示评价:

 教学评价:是否会利用纸盒设计一个立体的迷宫。

 作品能否体现独特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能力呈现

 

 

考查内容2011年2012年2013年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第3题第21题第14、17题

酶的应用第15题第16、17题第6题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第19题第18题第4题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第18题

 

 

 高考试题对选修1内容的考查,多从实验细节入手,着重对实验操作过程考查。复习时要从实验角度剖析每项技术,把握其原理、材料、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要用比较的方法区分一些重要概念和相关的方法步骤。复习过程中可以以默写或填写流程图和示意图、看图讲述过程的形式训练图文转换能力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扩展阅读

2011届高考生物实验部分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


实验部分

考点脉络

实验原理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材料用具

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原理

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原理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设计

实验结果的分析

考点狂背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①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其中还原糖物质的检测需要水浴加热,其中脂肪物质的检测需要显微镜。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花生种子匀浆,豆浆,鲜肝提取液

用具是: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方法步骤是:

A.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a.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b.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c.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d.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B.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C.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a.向试管内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mL。

b.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c.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d.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试管中出现了砖红色沉淀现象说明待测的组织样液中存在还原糖,试管中出现了橘黄色现象说明待测的组织样液中存在脂肪,试管中出现了紫色现象说明待测的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①实验原理:

a.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c.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紫色的洋葱鳞片叶。

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方法步骤:

a.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b.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c.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d.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细胞的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小,原生质层在什么位置,细胞大小是否变化。

e.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f.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大,原生质层的位置有没有变化,细胞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不断失水,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从而发生了质壁分离。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置于小于细胞液浓度的外界溶液中,细胞不断吸水,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从而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①实验原理:

a.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

b.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c.温度、pH值对酶活性有影响。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冰块、碘液,试管,量筒,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火柴。

方法步骤:

a.取6支试管,分别向6支试管中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b.向6支试管加入不同pH的溶液;

c.向6支试管滴加碘液;

d.观察6支试管变篮的程度。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酶在最适宜的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因而各试管变蓝的程度不同。

4.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

①实验原理

a.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b.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新鲜的绿叶,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无水乙醇,层析液,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方法步骤:

a.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b.制备滤纸条;

c.画滤液细线;

d.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叶绿体中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叶绿体中色素有四种可根据它们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运用纸层析法将它们分离;其中溶解度最高的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溶解度最低的在滤纸上扩散得最慢的是叶绿素b(黄绿色),色素在滤纸上由上而下的排列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5.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①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②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

材料用具:酵母菌,锥形瓶,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澄清石灰水,乙醇

方法步骤:

a.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

b.检测CO2的产生;

c.检测酒精的产生。

③实验结果的分析: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分别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

点击冲A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时所用的试剂及出现的颜色正确的是

A.斐林试剂(砖红色)、双缩脲试剂(紫色)、苏丹Ⅲ染液(红色)

B.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Ⅲ染液(紫色)、双缩脲试剂(红色)

C.苏丹Ⅲ染液(红色)、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

D.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

2.下列关于实验的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粒。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尿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

3.将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并寻找物像的过程中,不应出现的操作过程是

A.转动细准焦螺旋B.转动粗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D.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4.在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它的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充满了

A.细胞质B.空气C.水分D.蔗糖溶液

5.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盐水相当,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皱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A.XYZB.YXZC.ZYXD.ZXY

6.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等适量的混合装入一容器内,调整pH到2.0,保存于370C的水浴锅中。过一段时间后,容器中剩余的物质是

A.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B.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麦芽糖、多肽、水

C.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D.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7.关于酶的特性,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B.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C.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影响

D.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8.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下列那种温度条件下凝固最快

A.0℃ B.15℃ C.25℃ D.35℃.

9.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至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活性将

A.不断上升B.没有变化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 

10.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砖红色沉淀

D.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试剂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11.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

A.黄色B.蓝色C.砖红色D.灰绿色

12.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养液的密闭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6B.1:3C.1:2D.1:1

13.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

A.对照实验B.对比实验C.模拟实验D.演示实验

14.请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A.A处上升,B处下降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D.A.B两处都不变

15.在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不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A.滤纸上的几种色素会扩散不均匀而影响实验结果

B.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而使实验失败

D.滤纸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不分散

16.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目的是

A.观察几种色素的吸收光谱

B.验证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各种色素的颜色

C.提取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

D.用纸层析法将色素进行分离

17.在圆形滤纸的中央点上,对叶绿体的色素进行色素层析,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个色素环,排列在最里圈的色素呈

A.橙黄色B.蓝绿色C.黄绿色D.黄色

18.在研磨过程中,防止色素被破坏的是

A.二氧化硅B.碳酸钙C.无水乙醇D.层析液

19.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清水中搓洗,鉴定粘留在纱布上的粘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分别用的试剂是

A.碘液、苏丹Ⅲ溶液B.双缩脲试剂、碘液

C.亚甲基蓝溶液、苏丹ⅢD.碘液、斐林试剂

20.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A.解离→漂洗→压片→染色B.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C.漂洗→解离→染色→压片D.解离→染色→漂洗→压片

二、非选择题

21.根据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相互作用能产生颜色反应的原理,可以鉴定生物组织中某些有机物的存在。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需鉴定的有机物用于鉴定的试剂反应产生的颜色

还原糖斐林试剂

蛋白质紫色

淀粉碘液

脂肪橘黄色

22.下表是一组用新鲜洋葱表皮进行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请分析回答:

实验分组处理方法实验结果

第1组①将材料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

②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馏水中

①发生质壁分离

②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第2组③将材料置于0.6g/ml的蔗糖溶液中

④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馏水中

③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④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第3组⑤将材料置于0.07g/ml的尿素溶液中

⑤开始发生质壁分离,然后逐渐自动复原

第4组⑥将材料置于1000C水中3min后取出,

重复第1组实验⑥不发生质壁分离

(1)第1组和第2组实验结果的差异,说明

(2)比较第1组和第3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是

(3)比较第1组和第4组实验结果,出现实验结果差异性的原因是

附答案:

1.D2.B3.B4.D5.D6.C7.D8.D9.B10.D11.D12.B13.B14.C15.C16.B17.C18.B19.B20.B21.

需鉴定的有机物用于鉴定的试剂反应产生的颜色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淀粉碘液蓝色

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22.(1)高浓度溶液加快质壁分离现象的出现,但由于引起细胞过度失水,导致细胞死亡,使质壁分离复原不能发生

(2)尿素是可以被细胞主动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随着尿素分子不断地进入细胞内部,当细胞内外溶液浓度趋于一致时,质壁分离就会自动复原

(3)高温致使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生物与环境专题导学复习


胶南一中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导学案

课题:生物与环境编号:11

教师寄语:教师寄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1、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1、汇出种群增长曲线及增长率的曲线图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第二营养级的流动情况

3、构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物理模型(概念图)

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图解

热点一、种群数量变化

例1、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1)~(5)题。?

⑴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⑵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

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年后开始的。?

⑷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型。?

⑸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点上。

变式训练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热点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例2、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

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⑵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

⑶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⑷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途径产生CO2。

变式训练2、右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进人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热点三、实验:探究生物某一生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1、课外小组同学发现生长在向光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大多数近于全缘(称为阳生叶),而生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大多数呈锯齿状(称为阴生叶)。他们想进一步探究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蒲公英叶形的影响(提示:切取蒲公英的直根,可进行无性繁殖);于是同学们提出如下三种假设:a.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c.蒲公英的叶形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请分析后回答:?

⑴你打算探究的假设是。(从a、b、c项中选择)

⑵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⑶如果该假设成立,那么实验结果为

变式训练1、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的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⑴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

⑵实验对照:生长于处的野菊。?

⑶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⑷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2、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⑴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在取样时,

关键要做到。

⑵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

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答两点)

⑶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3、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⑴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⑵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⑶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⑷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考点复习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知识考点复习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
命题热点(1)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条件(2)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物质转化关系
命题角度高考对此类问题的考查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以物质转化示意图形式考查光反应、暗反应、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及相互关系;二是以曲线图形式考查光合作用过程中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例1] 如图所示为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转移的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①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水中的H只来自—NH2
B.在缺氧的情况下,③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
C.M物质应该是丙酮酸,④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
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②③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解析] 根据示意图可推知:M是丙酮酸,N是葡萄糖。①过程指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一个水分子中有两个H,其中一个来自—NH2,另一个来自—COOH,A选项错误。③过程指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在有氧、无氧的情况下都可以进行,B、D选项错误。④过程指在无氧的情况下丙酮酸氧化分解为乳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
[答案] C
[例2] (2011新课标全国卷)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是________(C3化合物、C5化合物)。
(2)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将CO2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________(低、高)。
(4)CO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2浓度为1%时的________(高、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C3化合物、C5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意在考查应用分析能力。(1)CO2浓度降低时,C3化合物的产生减少而消耗不变,故C3化合物的含量降低,与物质A的变化趋势一致;而C5化合物的产生不变却消耗减少,故C5化合物的含量增加,与物质B的变化趋势一致。(2)在正常情况下,1molCO2与1molC5化合物结合形成2molC3,即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CO2浓度迅速下降后,C5化合物的产生不变却消耗减少,故C5化合物的浓度升高。(3)在达到相对稳定时,C3化合物的含量是C5化合物含量的2倍。(4)CO2浓度较低时,暗反应强度低,需要的[H]和ATP的量少,故在较低的光照强度时就能达到此CO2浓度时的最大光合速率。
[答案] (1)C3化合物
(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3化合物和C5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5化合物的2倍 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C5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5化合物积累
(3)高
(4)低 CO2浓度低时,暗反应强度低,所需ATP和[H]少
名师提醒1.环境条件骤变时各物质量的变化
同理:CO2不变,光照由弱变强时C5含量上升,C3含量减少。
2.据细胞呼吸的产物判断细胞呼吸方式
(1)有水产生存在(不一定只存在)有氧呼吸。
(2)产生CO2量>耗O2量存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3)产生CO2量=耗O2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4)产生CO2量=酒精量只进行无氧呼吸。
(5)产生CO2量>酒精量存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二.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
命题热点(1)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2)光照强度、CO2浓度等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命题角度此类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多以图表、曲线形式考查,正确识读曲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3] 如图表示在不同温度下对漂浮刚毛藻的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测定的结果。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测定光合放氧速率时,各温度条件下CO2的浓度必须相同
B.测定呼吸耗氧速率时,必须在无光条件下进行且供氧充足
C.若连续光照,则35℃时漂浮刚毛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
D.若连续光照而温度保持在40℃,则漂浮刚毛藻有可能死亡
[解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应为温度,故测定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时,其他变量如CO2浓度、O2浓度应相同且适宜。实验测得的光合作用速率应为净光合作用速率,从图中可知,35℃时漂浮刚毛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若连续光照而温度保持在40℃,漂浮刚毛藻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零,其体内可以积累有机物,会生长繁殖,故不可能死亡。
[答案] D
[例4] (2011广东高考)观赏植物蝴蝶兰可通过改变CO2吸收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在夜间吸收CO2并贮存在细胞中。
(1)依图a分析,长期干旱条件下的蝴蝶兰在0~4时________
(填“有”或“无”)ATP和[H]的合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此时段________(填“有”或“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10~16时无明显CO2吸收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
(2)从图b可知,栽培蝴蝶兰应避免________,以利于其较快生长。此外,由于蝴蝶兰属阴生植物,栽培时还需适当______。
(3)蝴蝶兰的种苗可利用植物细胞的________,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大规模生产,此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条件对光合速率的影响等问题,意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1)0~4时,无光照,光合作用不能进行,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合成ATP和[H];此时段叶绿体内不能合成ATP和[H],暗反应无法进行;10~16时,在长期干旱条件下,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关闭气孔,导致CO2吸收受阻。(2)从图b中可以看出,正常情况下比长期干旱时有机物的积累量大,所以为了利于蝴蝶兰的生长应避免长期干旱,又因蝴蝶兰属阴生植物,所以栽培还需适当遮光。(3)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可利用植株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育,在快速繁育过程中,一般经历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 (1)有 呼吸作用合成 无 叶绿体在无光时不能合成ATP和[H] 气孔关闭 (2)长期干旱(长期缺水) 遮阴 (3)全能性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名师提醒解答此类问题,应首先区分表观光合速率和真正光合速率,明确表观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1)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或非绿色组织测得的数值为呼吸速率。
(2)绿色植物组织在光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同时进行,测得的数据为净光合速率。
(3)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①表观(净)光合速率通常用O2释放量、CO2吸收量或有机物积累量来表示。
②真正(实际)光合速率通常用O2产生量、CO2固定量或有机物制造量来表示。
③呼吸速率通常用黑暗中CO2释放量、O2吸收量或有机物消耗量来表示。
高考对本实验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过程、结果及色素的种类和作用;近年来,涉及本实验的非选择题有所增多,如2011年广东卷T29以色素提取为素材,考查了pH对叶绿素的影响的实验分析;2010年江苏卷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了叶绿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颜色会影响消费。小李同学拟研发“绿色”食用色素,他以生长很快的入侵植物水葫芦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Ⅱ.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
取一些叶绿素粗产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室温(约25℃)下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号叶绿素溶液(mL)调pH至处理时间(min)溶液颜色
①3.0Y10绿色
②3.07.010绿色
③3.06.010黄绿色
④3.05.010黄褐色
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请回答:
(1)提取食用叶绿素的X应该为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Y应该为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色素不适用于__________食品,否则_____________。
(4)小李想了解叶绿素粗产品中是否含有其他色素,请你提供检测方法并写出主要步骤。
[解析] 本题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等知识,意在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1)色素不溶于水,只溶于有机溶剂。但是有机溶剂大多有毒,所以应选择对人体无害的有机溶剂。(2)分析题中表格不难得出Y等于8.0,原因是pH是该实验的自变量,④到①pH逐渐增大且相邻两组的pH相差1,所以①组的pH应该为8.0。(3)从表中信息可知,酸性条件下天然叶绿素色素容易被破坏造成食品失绿而影响品质。(4)该叶绿素粗产品来自植物,检测其中是否含有其他色素可用纸层析法。
[答案] (1)对人体无害的有机溶剂(食用酒精) 叶绿素溶于有机溶剂和应考虑溶剂对人体的影响
(2)8.0 实验中自变量的变化应有规律和应考虑碱性pH对叶绿体稳定性的影响
(3)酸性 由于叶绿素被破坏造成食品失绿而影响品质
(4)纸层析法,其主要步骤:①制备滤纸条,②画色素液细线,③用层析液分离色素,④观察色素带。
1.实验结果的拓展分析
(1)在滤纸条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距离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2)四条色素带的分布与扩散速度有关,扩散速度与溶解度呈正相关,从色素带的位置可推知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大小。
(3)色素带的粗细与色素的含量有关,从色素带的宽度可推知色素含量的多少。
2.实验的异常现象分析
(1)提取液颜色浅的原因
①研磨不充分,色素未充分提取出来。
②称取绿叶过少或加入无水乙醇过多,色素浓度小。
③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部分被破坏。
(2)色素带呈弧形的原因是滤纸条未剪去两角。
(3)滤纸条上只有两条色素带,原因是使用的叶片中叶绿素被破坏或不含叶绿素。
(4)滤纸条上看不见色素带的原因:
①忘记画滤液细线。
②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溶解到层析液中。

2011届高考生物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细胞的代谢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考点脉络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酶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异同

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考点狂背

3.细胞的代谢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其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是水、离子、小分子通过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特点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协助扩散从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判断主动运输的理由是物质从低浓度→高浓度或物质运输过程中消耗能量。

③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水分子自由通过,要选择吸收、排出的一些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其它不能通过。

④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①酶的本质和作用:

酶的本质是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使催化效率提高

②酶的特性:

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③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常见的有温度和PH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①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它是由一分子的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它的结构简式是A—P~P~P。

ATP的结构特点是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TP分子中最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易水解,释放能量;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磷酸结合,重新生成ATP

②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为:ATPADP+Pi+能量生命活动需要能量,ATP水解,反应从左→右;ATP合成,反应从右→左,对于绿色植物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能量来自呼吸作用。

ATP的意义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4)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①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经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给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②光合作用的过程

段条件光、色素、酶

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物质变化

水的分解:H2O→[H]+O2↑ATP的生成:ADP+Pi→ATP

能量变化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

段条件酶、ATP、[H]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C3+[H]→(CH2O)

能量变化ATP中的活跃化学能→(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

总反应式

CO2+H2OO2+(CH2O)

③光合作用的应用:通过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5)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①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②农业生产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6)细胞呼吸

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异同: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场所发生反应产物

第一阶段细胞质

基质

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线粒体

基质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

内膜

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无氧呼吸的过程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转化成乳酸。反应的场所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呼吸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点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内膜细胞质基质

条件氧气、多种酶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物质变化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

CO2和H2O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变化释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余以热能散失),形成大量ATP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的是反应的第一阶段相同,都能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②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细胞呼吸的意义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细胞中某些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一些中间产物

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A、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B、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C、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点击冲A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关于酶的性质,下列表达中错误的一项是

A、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B、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了催化能力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2.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实验中,将唾液稀释10倍,与用唾液原液(没稀释)实验效果基本相同,这表明酶具有

A、专一性B、稳定性C、多样性D、高效性

3.关于反应ATPADP+Pi+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B、物质和能量都是不可逆的

C、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D、物质不可逆,能量可逆

4.动物或人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提供的。

A、淀粉水解为葡萄糖B、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C、葡萄糖分解D、ATP水解为ADP

5.ADP向ATP转化主要在细胞内哪种细胞器中进行

A、线粒体B、高尔基体C、核糖体D、内质网

6.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

A、淀粉B、纤维素C、葡萄糖D、蛋白质

7.有氧呼吸中产生ATP最多的阶段是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三个阶段一样多

8.有氧呼吸产生的水中的氧来自于反应物

A、葡萄糖和水B、氧气C、葡萄糖和氧气D、水

9.将H2O中的O用18O标识后用于有氧呼吸,18O将出现在

A、产物水中B、CO2中C、丙酮酸中D、ATP

10.下列物质不能在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时产生的是

A、酒精B、乳酸C、丙酮酸D、ATP

11.生长在较弱光照条件下的绿色植物,当提高CO2浓度,其光合作用速度并未随之增加,主要限制因素是

A、水分代谢和暗反应B、光反应C、暗反应D、细胞呼吸

12.用14C标记参加光合作用的CO2,可以了解光合作用的哪一过程

A、光反应必须在有光条件下进行B、暗反应不需要光

C、CO2被还原为糖类的过程D、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移过程

13.一棵重8g的植物栽在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均适宜的环境中,一个月

后重达20g,增加的重量来自

A、光照B、空气C、水分D、水分和空气

14.在圆形滤纸的中央点上叶绿体的色素滤液进行色素分离,会得到近似同心环的四个色素圈,排列在最外圈的色素所呈现的颜色及其吸收的光分别是

A、蓝绿色,红光,蓝紫光B、黄绿色,红光

C、橙黄色,蓝紫色D、黄色,红光和蓝紫色

15.检查植物光合作用的速度是否增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检查

A、光合作用产生的水量B、植物体的叶绿素含量

C、CO2的耗用量D、植物体糖类的生成量

16.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叶绿体离开叶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

C、绿色植物利用绿光很少D、叶绿素吸收的光能要转移给ADP形成ATP

17.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

A、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B、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C、全过程都必须在光下进行D、有氧气放出

18.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H]和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分别用于

A.氧化O2和CO2B、氧化CO2和O2

C、还原O2和CO2D、还原CO2和O2

19.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应如何调控温度?

A、白天温度维持在25℃左右,晚上适当降低温度

B、晚上温度维持在25℃左右,白天适当降低温度

C、昼夜24h温室的温度维持在25℃左右

D、昼夜24h温室维持较低温度

20.下列措施中与提高温室蔬菜产量无关的是

①增大氧气浓度②增大二氧化碳浓度③合理密植④增强光照⑤合理灌溉

A、①B、③⑤C、②④D、①⑤

二、非选择题

21.实验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但pH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加1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质,试管均置于250C室温条件下,各试管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于下表:

酶溶液的pH1234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139114560

(1)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有何关系?

(2)PH多大时酶的活性最强?

(3)提供1种方法使实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4)人体消化道哪一部分能分泌本实验中的酶?

(5)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而不是其他因素的作用,还应如何设计实验?

22.根据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回答下列相关的一些问题:

(1)暗反应的进行必须有光反应提供的、。

(2)暗反应需要多种参加催化才能正常进行。

(3)绿叶从外界吸收的CO2,不能直接被氢还原,必须首先与植物体内的结合,该过程就叫做。

(4)三碳化合物在和许多种的作用下,形成和,ATP中的能量转移到中。

附答案:

1.B2.D3.C4.D5.A6.C7.C8.B9.B10.A11.B12.C13.D14.C15.C16.A17.C18.D19.A20.A21.(1)成反比(2)PH=2(3)将蛋白质块制备得更小些(4)胃(5)取两支试管各加入相同体积的蛋白质块,向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酶,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其它物质,置于相同适宜的条件下,看蛋白质块是否消失。22.(1)[H]、ATP(2)酶(3)五碳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4)[H]、ATP、酶,糖类、五碳化合物,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