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植物的激素调节专题导学复习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植物的激素调节专题导学复习。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植物的激素调节专题导学复习”,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胶南一中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导学案

课题:植物的激素调节编号:10

教师寄语:教师寄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一、

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⒉其他植物激素Ⅱ

⒊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二、构建网络

三、热点定向

热点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例1、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侧的浓度—定在de之间

B.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e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

D.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例2、某人为验证正在发育着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并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这一结论,他选择了正常发育的黄瓜雌花,并设计了如下实验。对该实验的不足之处应如何补充?

雌花编号是否套袋人工处理

1号未开放前套袋成熟的雌花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生长素

2号不套袋雌花柱头上人工授粉

A、两朵花都套袋B、两朵雌花都应涂上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

C、2号雌花不应该人工授粉D、应增加一朵雌花,只作套袋处理

例3、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芽的尖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保持在25℃下培养2d,下表显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的小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

(2)切去胚芽及胚根尖端部分的原因是

(3)在下边坐标中绘出胚芽及胚根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伸长变化曲线。

(4)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促进胚芽、胚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

(5)某同学用切去尖端的胚芽作为实验材料验证生长素(IAA)与赤霉素(GA)对胚芽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且能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a.将胚芽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入A和B两个相同培养皿中。

b.A培养皿中培养液不加激素,B培养皿中培养液加一定浓度生长素和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并适宜。

c.每隔12小时,测量胚芽的长度一次,48小时后,计算胚芽伸长长度的平均值,并绘成曲线如右图。

科学工作者认为该同学所做实验不能准确说明生长素与赤霉素对胚芽的生长有共同促进作用,请说明原因并补充完善实验步骤。

热点二、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例4、如右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

B.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

C.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

D.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生长

变式4、下图左侧是对燕麦胚芽鞘所作的处理,那么一段时间后,右侧①②③右侧①②③在图示位置时,其生长情况依次是()

A.向右弯曲向右弯曲向右弯曲

B.向右弯曲向左弯曲向左弯曲

C.向左弯曲直立生长向右弯曲

D.向右弯曲直立生长向左弯曲

热点三、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5、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下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看出,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

B.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C.此图说明植物生命活动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D.马铃薯块茎收获后立即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可提前萌发

例6、(09安徽卷)Ⅱ.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黄瓜幼苗期喷洒一次乙烯利溶液(100~200mgL-1),可促进多开雌花,提高黄瓜产量。但乙烯利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

材料用具:2~3片真叶的盆栽黄瓜幼苗若干、乙烯利溶液(300mgL-1)、蒸馏水、喷壶……

方法步骤:

(1)将黄瓜幼苗平均分成A、B、C、D四组。

(2)。

(3)。

(4)连续观察6周,记录并统计。

实验结果预测:(请在图中将预测的结果以折线的形式表示)

例7、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激素都有明显变化。某实验小组测定了苹果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所示,具图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图中可知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从细胞学基础来分析植物的生长,说明生长素主要通过促进而促进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

而促进植物生长。

⑵从图中还可知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也可能具有此作用。两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①图示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_______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________的活性实现的。所以赤霉素促进茎秆伸长主要是通过提高含量来实现。

②对于完整的胚芽鞘来说,赤霉素的作用部位主要是,生长素主要的作用部位是。

③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

⑶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是。

⑷以上两图中各种激素的动态变化可以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 的结果。

精选阅读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专题导学复习


专题12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使用时间:2012.3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1.请利用一下关键词尝试构建知识网络
植物激素、生长素及其作用、生长素类似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探究实验

2.生长素运输的方向及方式?

3.生长素作用特点?

4.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实例有哪些?


探究一: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及作用
(11年山东高考题)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
[2011海南卷]取某植物的胚芽鞘和幼根,切除胚芽鞘尖端和幼根根尖的尖端(即切除根冠和分生区),然后将胚芽鞘(近尖端向上)和幼根(近尖端向上)直立放置,分别在两者切面的左侧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浓度为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浓度),培养在黑暗条件下,幼根和胚芽鞘弯曲生长且方向相反,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合理的是()
A.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
B.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极性运输
C.幼根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非极性运输
D.幼根向右弯曲生长,生长素在胚芽鞘中是非极性运输
探究二:其他植物激素及应用
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图。
请回答:
(1)比较曲线1.2.3.与4.可知______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激素是______,而且______(激素)能解除这种激素的抑制作用。在保留顶芽的情况下,除了3所采用的措施外,还可通过喷施______的化合物促进侧芽生长。
(2)比较曲线4与5。可知赤霉素能明显促进___。而在完整豌豆植株的顶芽中,赤霉素产生于___组织。
(3)分析上图,推测侧芽生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侧芽内______浓度或比例的改变。
探究三:植物激素实验的设计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成熟叶中含有较多的脱落酸而不含细胞分裂素。科学家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可知:脱落酸能抑制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促使叶片衰老。而细胞分裂素则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抑制叶片衰老。所以在生产中可利用细胞分裂素作保鲜剂。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③实验原理:叶绿素逐渐丧失而失去绿色的叶片衰老最明显的特点,离体叶片很快就会出现衰老的特点,因此,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来证明。
④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______________叶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标记为甲组、乙组。
第二步:在甲组叶片的局部位置涂上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乙组叶片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实验结论: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根和芽生长的影响,拟用小麦种子、温箱、培养皿、移液管、滤纸、尺、蒸馏水、10mg/L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以及0.1%升汞(表面消毒剂)等完成相关研究。
(1)该实验的原理是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有调节作用,其调节效应与等有关;用不同浓度的2,4-D处理萌发的种子,对根、芽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2)请补全下面的方法步骤:?
①取小麦种子,用0.1%升汞消毒适宜时间,再用蒸馏水冲洗若干次,置于22℃温箱中催芽2d。?
②取培养器若干套,并编号。向1号皿中移入10mg/L2,4-D溶液10mL,然后移出1mL到2号皿中,加9mL蒸馏水并混匀,如此稀释至6号皿(浓度为0.0001mg/L)。最后。?
③在各皿中放置一滤纸圆片,选取萌动的种子10粒,合理排放于皿中,盖上皿盖,放在22℃温箱中黑暗培养3d。
④测量并记录。?
(3)2,4-D的调节效应一般用一定时间内器官长度的增长百分率(%)来表示。计算增长百分率(%)需要获得的参数除了处理组长度以外,还应该包括。请将本实验最可能的结果用曲线图表示其走势。(假设对根、茎的最适促进浓度分别是0.001mg/L和1mg/L)。?I

2.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如图1所示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

请分析并回答:
(1)生长素类似物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________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________mg/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2)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________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________。
(3)生长素类似物A应溶解于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图2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________mm。浓度为0.001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____(选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
(5)图2中,浓度为0.1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_______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舍弃B.修改C.如实填写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

自我反思:

专题12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答案
.BB
(1)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对抗生长素(2)侧芽的伸长分生(3)植物激素

③用细胞分裂素来处理离体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
④第一步:同种植物、同样大小和发育状况相同的
第二步:在相同位置相同面积上涂等量的蒸馏水
第三步:记录甲、乙两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
⑤甲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比乙组长

1.(1)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
(2)②从6号皿中取出1mL弃去,在7号皿中加入9mL蒸馏水④幼芽的长度,幼根的长度和数目?
(3)对照组长度和初始长度曲线图(如下)?

2.(1)调节1(2)氧气均匀(3)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4)切段中内源激素(4)7.0、有、促进伸长作用的减弱(5)C、重复试验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专题导学复习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专题导学复习”,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专题11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使用时间:2012.3

1.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II
2.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II
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II
4.人脑的高级功能I
5.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II
6.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II
7.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II
8.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I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有哪几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几个神经元参与?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和方向有何不同?


探究一:神经调节
1.完成下列表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图示

刺激部位acde
指针方向
偏转次数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图示

刺激部位acd
指针方向

如图是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完成神经调节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2)下列能正确表示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3膜电位变化的情况是 。
(3)图甲中有个突触,①所指结构的名称是 。在③中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1,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③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 (用图甲中标号表示)的功能。
(4)图乙是运动神经元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的膜内电位变化图。A情况显示单独刺激轴突1时,测得神经元3膜内电位差值约是 mV。与A情况相比,B情况下,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导致相对减少,使神经元3兴奋性降低。
探究二:体液调节
1.第一种被人类发现的激素是什么?

2.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吗?

3.你能列举哪些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的实例?
4.拮抗作用和负反馈调节如何区分?(提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中作用为例)

5.激素调节有什么特点?
6.请写出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示意图。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
(1)某人一次性饮1000mL清水,1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_____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_____,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_________,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_______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___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___分解,抑制__________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的需要。
探究三: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

2.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分别是指什么?

3.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4.请分别用文字和箭头写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5.免疫失调疾病有哪几种类型?
6.艾滋病病因是什么?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


初生牛犊自身免疫力低,必须到4周龄以后,才开始具备自身特异性免疫。然而,初生牛犊能够通过初乳从母体获得这种免疫力。所谓初乳,即母牛分娩后5~7天内所产生的乳,与常乳比较其特点主要是:①免疫球蛋白比常乳高20~25倍。②初乳中含有四种蛋白酶抑制素,可保护免疫球蛋白不被消化而直接吸收。试回答如下问题:
(1)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学中又被称为________,它们在机体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牛犊要到4周龄以后才具备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由母牛的__ ____细胞中的________(细胞器)合成,并由________(细胞器)加工分泌。合成它的原料是__________,其结构通式为_________。
(4)初乳中若不存在蛋白酶抑制素,进入消化道中的免疫球蛋白会被__ ___分解成__ __。
(5)初生牛犊通过牛初乳能获得来自母体的天然被动免疫;长大到1~2岁龄的小牛则要经过肌肉或皮下注射口蹄疫弱毒疫苗才可以预防口蹄疫的发生,由后一种方式获得的是人工自动免疫。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__________________。
(6)极少数人服用初乳后出现过敏反应,此时的初乳被称为________。这种过敏反应发生在______(初次/再次)服用初乳时。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若甲模式中,靶腺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___ _____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_ _模式,促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__ ____渗透压升高。
(3)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_______ ____,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
(4)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能通过丙方式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其反射弧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11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答案
对位训练一:
(1)反射弧(2)D(3)2突触小泡④(4)10减少Na+内流量
对位训练二:
(1)细胞外液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减少通透性 负反馈 (2)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肝糖原 胰岛素
对位训练三:
(1)抗体 与相应的抗原(病原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结合,以使抗原被及时清除 (2)机体由接受抗原刺激到分化形成能够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需要一定的时间
(3)浆 核糖体 高尔基体 氨基酸 CHNH2RCOOH
(4)蛋白酶 多肽 (5)自身以外生物的合成 自身浆细胞的合成 (6)过敏原 再次
课后检测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乙细胞外液
胰岛B细胞 单向传递(和突触延搁)
冷觉(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生物与环境专题导学复习


胶南一中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导学案

课题:生物与环境编号:11

教师寄语:教师寄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1、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1、汇出种群增长曲线及增长率的曲线图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第二营养级的流动情况

3、构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物理模型(概念图)

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图解

热点一、种群数量变化

例1、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回答(1)~(5)题。?

⑴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⑵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

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年后开始的。?

⑷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型。?

⑸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点上。

变式训练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热点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例2、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

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⑵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

⑶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⑷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途径产生CO2。

变式训练2、右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进人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热点三、实验:探究生物某一生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1、课外小组同学发现生长在向光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大多数近于全缘(称为阳生叶),而生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大多数呈锯齿状(称为阴生叶)。他们想进一步探究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蒲公英叶形的影响(提示:切取蒲公英的直根,可进行无性繁殖);于是同学们提出如下三种假设:a.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c.蒲公英的叶形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请分析后回答:?

⑴你打算探究的假设是。(从a、b、c项中选择)

⑵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⑶如果该假设成立,那么实验结果为

变式训练1、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的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⑴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

⑵实验对照:生长于处的野菊。?

⑶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⑷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2、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⑴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法;在取样时,

关键要做到。

⑵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

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答两点)

⑶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3、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⑴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⑵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⑶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无机环境中的碳以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⑷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光合与呼吸专题导学复习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光合与呼吸专题导学复习”,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胶南一中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导学案
课题:细胞的代谢(二)光合与呼吸编号:04
编写人:王淑贞审核人:杨君

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3、细胞呼吸Ⅱ

第一阶段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呼吸作用

第一阶段
无氧呼吸
第二阶段

(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
例1、下图表示在高等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

(1)Ⅰ、Ⅱ、Ⅲ代表植物体内的重要生理过程,分别是,
③④过程进行的场所分别是、。
(2)如果将植物种在温室中,写出两种通过同时改变上述生理过程强度来提高产量的措施:
①②。
总结提升:
(1)光反应过程:
(2)暗反应过程:
(3)能量的转化过程:
变式训练1、如下面所示,图一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二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从图一可知,在a中发生的反应称,参与此反应的特有物质有。
(2)能溶解于丙酮中的是存在于a结构的,其中决定叶片绿色的是。
(3)从图二可知,从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点有机物合成终止。
(4)AB段C3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5)G点C3含量极少,其原因是。
(6)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NADPH含量较(填“高”或“低”)。
(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例2、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不同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P点时,限制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从图中可知,当光照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因为此时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受到限制。乙图中Q点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若要进一步提高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可尝试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预测丙图中Q点之后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
(2)干旱初期,小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用________图来说明,其具体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麦灌浆期如遇阴雨天气会造成减产,其原因由_______图信息可以说明;温室大棚作物如遇阴雨天气,为避免减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右图中上半部分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之间的关系图,如果把纵坐标含义改为二氧化碳吸收速率,请在下半部分新的坐标系中画出新曲线。
变式训练2、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曲线表示正确的是()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例3、将状况相同的某植物绿叶分成四等组,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用适当的相同的光照射1h,测其重量变化(假设在光下和黑暗条件下,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相同),得到下表的数据。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组别1234
温度/℃27282930
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1-2-3-1
光照后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3+3+3+1
根据本实验所测数据,该绿叶细胞呼吸速率最高的温度是;27℃时绿叶的净光合速率是mg/h;29℃时真光合速率为:mg/h。
总结提升:
观察以下图示,根据气体进出细胞的情况,说明植物接受光照的情况及含义,

(四)有氧与无氧呼吸
例4、为了探究植物体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含氧量下,测定了一定大小新鲜菠菜叶片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其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为相对值)。请分析回答:
⑴为了使实验数据真实地反映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在实验环境条件上应特别注意的是什么?

⑵研究人员在对数据分析时,发现温度、含氧量分别为的条件下测得的数据最可能是错误的。
⑶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氧含量从20%上升到40%时,植物的呼吸强度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受限制。
⑷就表中数据分析,蔬菜长期贮藏的最佳环境控制条件是。此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