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导学案》教学设计

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10-13

高二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导学案》教学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导学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目标导航】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问题导学】

【目标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群落演替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

【目标二】群落的演替类型

(一)初生演替

1、定义:在从未有过 或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发生区域:沙丘、火山岩和冰川泥等。

3、实例:裸岩上的演替过程

(1)过程:裸岩阶段→ 阶段→苔藓阶段→ 阶段→灌木阶段→ 阶段

(2)完成课本78页思考与讨论。

(二)次生演替

1、定义: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                               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

2、发生区域: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弃耕的农田等。

3、实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

(1)过程一年生杂草阶段→ → →森林阶段(水分充沛才可实现)

(2)影响演替的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等

人为因素:这是主要因素。如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等

(三)群落演替两种类型的比较

(1)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2)两种类型的比较见表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请思考: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

【目标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仔细分析P81图4—16,思考并讨论有关问题。

1、人类活动的方式:

(1)不合理的方式:人类可以砍伐森林、 、捕杀动物。

(2)合理的方式: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 ,甚至可以建立 。

2、影响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目标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 、______、 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我国

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 、 、 颁布了《 》,于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2、意义:土壤被林草覆盖,湖泊面积明显扩大,可以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改善生态环境。

【实践练习】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

A. 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 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C. 遭受严寒侵袭后的草原大多数草被冻死,不久又长出了新的植物

D. 原始森林遭受到火灾破坏后,又长出新的植物

2.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一个群落可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

B. 不毛之地也有可能长出森林

C. 火山爆发后在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

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B.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

C. 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进程的方向发生演替

D. 人类活动远远小于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学习小结】

精选阅读

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生物群落的演替”,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起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B.群落的演替是一种物种代替了另一个物种
C.群落演替的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
D.群落的演替是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
3.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C、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4.下列有关演替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群落也象植物个体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死亡的过程
B.初级演替一般都比次级演替进行得快
C.促使植物群落发生演替的动力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D.地衣、苔藓被称为先驱物种,是原生演替中出现的第一批物种
5.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C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
C.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进程发生演替
D.人类活动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6.(多选)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有
A.种内斗争的加剧
B.生态位的分化
C.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增加
D.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增加
7.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某岛火山爆发,碎屑及岩浆铺地厚达60m,生物全部被消灭,成了一片裸地。一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草,人们还在地中找到了一个蜘蛛。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于这块新的土地上了。1919年动物种增加到621个,1934年增加到880个。在此期间植物也逐渐繁茂起来,已经出现了一个小的树林了。
上述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哪一类型的演替?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8.下图是美国一个淡水池塘的群落演替过程。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淡水池塘群落的演替的过程是怎样的?
 群落的这一演替方式属于哪一类型?
答案:
1.A2.B3.A4.B5.C6.ABCD7.原生演替,因为火山爆发,生物全部被消灭,成了一片裸地。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8.(1)湖泊中首先出现的是浮游植物和动物等水面植物,接着出现一些浮叶植物等水边植物,这些植物死后沉入水底,加上湖岸冲刷下来的矿物质颗粒,日积月累使湖底逐渐升高,湖水逐渐变浅。湖底上升之后,湖泊变成高低不平的沼泽,于是各种耐湿的草本植物生长出来,接着灌木、乔木陆续长出。(2)次生演替

高二生物必修3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
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种群的特征。
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使用说明:课前利用25min认真阅读课本P60-63并独立完成预习案。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文,将相关概念和关键内容做上记号。

预习案
1、种群的概念是什么?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在对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中,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用什么调查方法?但在多数情况下用什么调查方法?

3、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中,所取样方大小一般是多少?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4、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概念是什么?

5、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有哪些?P63思考与讨论。性别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6、种群有哪些空间特征?

预习自测:
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
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
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
2、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比较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各自适用的调查对象?

2、样方法中,取样数量会如何影响调查结果?取样结果如何处理?

3、P62“学科交叉”,总结标志重捕法的数学计算公式(N代表种群个体总数,M代表初次捕获标记数,n代表再次捕获个体数,m代表再次捕获中的标记数)。分析可能影响最终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的因素有哪些?

4、出生率和死亡率如何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如何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5、总结:种群特征中五个数量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
训练案
课堂训练:
1、(多选)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
A.种群处于稳定期B.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种群迁出率超过迁入率
2、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的()A.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B.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D.N=39×34÷15
3、生态工作者对某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X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km2“长”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350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
2.D。3.C。

高二生物下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复习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二生物下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复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生物下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复习

1、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

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

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

(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7、种群数量的变化:

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

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

③两种增长曲线:a、“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

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9、生物群落的结构:

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练习题:

1.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

草本阶段群落的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A错误;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草本阶段的空间结构复杂,B错误;草本阶段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自我调节能力也小于灌木阶段的群落,C错误;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D正确。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为一个种群,A正确。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由于外界条件的不同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往往会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