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酶和ATP专题导学复习。
专题5酶和ATP
使用时间:2012.3
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2.ATP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1.请从酶的本质、作用、机理、特性,ATP的结构、转化、再生途径、意义等方面尝试构建知识网络。
2.以下几种对酶的理解是否正确?
①只有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②酶可以自身合成,也可以从外界食物中获取()
③酶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均可发挥作用()
④酶只起催化作用()
⑤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不能改变化学反应平衡点()
3.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酶、激素、载体、抗体与蛋白质的关系。
4.请正确说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O”内符号所对应的含义
5.写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反应式,并说明两者之间的转化是否属于可逆反应。
探究一:与酶有关的曲线分析
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的影响,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pH=c时,e点为0
C、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右图表示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某酶促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则处理条件不可能是()
A.温度不同B.酶制剂的量不同
C.反应底物的量不同D.pH不同
探究二:酶特性的实验探究
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温度是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
(一)实验原理:
A._____
B.
(二)材料用具: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唾液稀释液、碘液等。
(三)实验步骤
①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各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②将1号、2号、3号试管分别同时放入37℃、沸水、冰块中保温5min;
③;
④。
请回答下面问题:
(1)在上面的空白处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并补全实验步骤。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是_______
(至少写出二点)。
(3)步骤②与步骤③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
(4)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中,号试管起对照实验的作用;该实验一般不用斐林试剂检测,因为斐林试剂的检测需要,这将干扰实验的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振荡后,将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用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斐林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B.只有②正确C.①和②正确D.①②③都正确
探究三:ATP与能量的关系及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动物细胞内ATP生成量与氧气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是()
反应式“ADP+Pi+能量ATP”是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发生的反应,下列与反应式中“能量”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所释放的能量
B.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糖类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叶绿体中H2O的分解或CO2固定
D.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人体对所有营养成分的吸收
谈谈你的收获:
说说你的疑问:
1.(2011新课标.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2.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B.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自变量是温度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3.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中,有ATP的分解,但不能合成ATP的部位只有叶绿体基质
B.在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CO2的固定、蛋白质的合成等生化反应中,一定是在细胞器中完成的是蛋白质的合成
C.在mRNA、ATP合成酶和RNA聚合酶等物质中,不能通过核孔的是ATP合成酶
D.在细胞的吸能反应、放能反应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中,能使ADPATP的比值增大的是放能反应
4.下图表示人体肝细胞内的某种生化反应,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乙都是反应的底物 B.丙、丁的分子量之和小于乙
C.该反应过程一定发生于细胞外D.甲、乙、丙可能都不是蛋白质
5.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与ATP、酶有密切关系。下面甲图表示了细胞某些代谢过程与ATP的关系;乙图表示酶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若生物体为蓝藻,细胞消耗ADP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而在玉米体内,叶肉细胞通过生理过程①产生ATP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太阳能转变为骨骼肌收缩所需的能量,需要依次经过甲图中________(填数字)过程。
(3)乙图中,若表示过氧化氢酶作用于一定量的H2O2(温度和pH等条件都保持最适宜),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在dmin后曲线变成水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若其他条件不变,将该酶的浓度增加一倍,请在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的曲线。
(4)过氧化氢酶之所以能够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因为它能__________________。Fe3+也能催化H2O2的分解,但与过氧化氢酶相比,要达到生成物量的最大值,反应时间一般________dmin。
专题5酶和ATP
CC
(1)实验原理:
A:淀粉酶可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显色;
B: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量,滴加碘液根据是否有蓝色出现及蓝色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实验步骤:
③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唾液,摇匀后放置在各自的温度下保温5mi
④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碘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酶的活性淀粉溶液的浓度和体积、酶溶液的浓度和体积、PH、反应时间、实验操作顺序等
(3)不能。因为调换顺序后,2号与3号试管中的淀粉也会被水解
(4)1号试管水浴加热自变量
D
B
B
1-4BCDD
5.(1)细胞质(基质) 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2)①②③④
(3)底物已完全被消耗尽 如图虚线所示
(4)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大于(长于)
扩展阅读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导学复习
专题9变异、育种和进化
使用时间:2012.3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II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II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II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II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I6.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II
1.利用以下关键词,尝试构建知识网络:
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隔离、生物多样性
探究一:几种变异类型的区别
1.变异有哪几种类型?如何区分?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可遗传变异吗?
2.基因重组有哪几种类型?发生在什么时期?交叉互换与易位有什么不同?
以下是关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的增添或缺失不属于染色体变异
B.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
C.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如图是某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动物的性别是雄性的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前者属基因重组,后
者属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丙细胞不能进行基因重组
.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
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
C.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
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加、三倍体
下图是甲、乙两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情况示意图,则染色体数与图示相同的甲、乙两种生物体细胞的基因型可依次表示为
A.甲:AaBb乙:AAaBbbB.甲:AaaaBBbb乙:AaBB
C.甲:AAaaBbbb乙:AaaBBbD.甲:AaaBbb乙:AAaaBbbb
探究二: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2.什么是染色体组?单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吗?
3.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根部和茎部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一致吗?
4.花药离体培养就是单倍体育种吗?
.下面为6种不同的育种方法。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至D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______________育种方式,这种方法属常规育种,一般从F2代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A→B→C的途径表示育种方式,这两种育种方式中后者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
(2)B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
(3)E方法所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所用的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是萌动的(而非休眠的)种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F过程最常用的药剂是______________,其作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5)由G到H过程中涉及的生物技术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6)K→L→M这种育种方法的优越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变异与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一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的发病除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典型的分离比例。
(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系谱图中必须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4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之分,还有位于上之分。
(3)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应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少和少。因此,为了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并进行合并分析。
探究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是否一定形成新物种?
2.新物种形成是否一定经过地理隔离?有其它方式吗?
3.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是否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发生进化?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1)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2)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
1.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培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幼苗。
(2)用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获得纯合,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杂交,如果,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自交,若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
2.(1)水稻杂交育种是通过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类型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其特点是将两个纯合亲本的______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2)若这两个杂交亲本各具有期望的优点,则杂交后,F1自交能产生多种非亲本类型,其它原因是F1在______形成配子过程中,位于______基因通过自由组合,或者位于______基因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进行重新组合。
(3)假设杂交涉及到n对相对性状,每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彼此间各自独立遗传。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F2表现型共有____种,其中纯合基因型共有____种,杂合基因共有____种。
(4)从F2代起,一般还要进行我代自交和选择。自交的目的是_____;选择的作用是______。
(选做题)刺毛鼠(2n=16)背上有硬棘毛,体浅灰色或沙色,张教授在一封闭饲养的刺毛鼠繁殖中,偶然发现一只无刺雄鼠(浅灰色),全身无棘毛,并终身保留无刺状态。张教授为了研究无刺小鼠的遗传特性,让这只无刺雄鼠与雌性刺毛鼠交配,结果F1全是刺毛鼠;再让F1刺毛鼠雌雄交配,生产出8只无刺小鼠和25只刺毛鼠,其中无刺小鼠全为雄性。
(1)张教授初步判断:
①该雄鼠无刺的原因是种群中基因突变造成的,而不是营养不良或其他环境因素造成的
②控制无刺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写出张教授作出上述两项判断的理由:
判断①的理由
判断②的理由
(2)若该浅灰色无刺雄鼠基因型为BbXaY(基因独立遗传),为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可用来与该鼠进行交配的个体基因型分别为。
(3)若控制体色的基因为A.a,有刺无刺的基因为B.b,则浅灰色无刺雄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如果它与沙色有刺雌鼠交配子代的表现型为浅灰无刺:浅灰有刺:沙色无刺:沙色有刺为1:1:1:1,则沙色有刺雌鼠基因型为________。
(4)刺毛鼠的染色体组成2n=16。若该浅灰色无刺雄鼠的某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BbbXa的精子,则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为、Y、Y,这三个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依次为,这些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会引起后代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属于。
(5)若要繁殖出无刺雌鼠,则最佳方案是:先让此无刺雄鼠和纯种有刺雄鼠交配,然后再让_______交配。
专题9变异、育种和进化
AB
CC
(1)杂交从F2代开始发生性状分离单倍体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花药离体培养(3)基因突变X射线、紫外线、激光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理化因素需各说出一项)种子萌动后进行细胞分裂,DNA在复制过程中可能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基因突变
(4)秋水仙素在细胞分裂时,抑制纺锤体形成,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5)基因工程或DNA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或转基因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6)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大大扩展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范围
、答案(1)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孟德尔
(2)亲子关系世代数显性和隐性,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
(3)世代数后代个体数多个具有该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
、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1)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2)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
3)基因频率
(5)遗传DNA分子杂交技术
1、答案I、(1)单倍体(2)诱发基因突变抗该除草剂的能力
(3)加倍二倍体
(4)(纯合)敏感型植株都是敏感型该抗性植株中有两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II、(1)优良性状(或优良基因)
(2)减数分裂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3)
(4)获得基因型纯合的个体保留所需的类型(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答案(1)①因为无刺的性状可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种群中常见种为刺毛鼠,出现无刺性状最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②因为F1刺毛鼠雌雄交配后代无刺性状和性别相关连,故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2)(2分)bbXaXaBbXAXabbXAXaBbXaXa(写对2个得1分)
(3)AAXbY或AaXbY(答对1个给1分)aaXBXb
(4)BXa10、8、7、7染色体变异
(5)子代中雌鼠与无刺雄鼠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光合与呼吸专题导学复习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光合与呼吸专题导学复习”,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胶南一中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导学案
课题:细胞的代谢(二)光合与呼吸编号:04
编写人:王淑贞审核人:杨君
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3、细胞呼吸Ⅱ
第一阶段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呼吸作用
第一阶段
无氧呼吸
第二阶段
(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
例1、下图表示在高等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
(1)Ⅰ、Ⅱ、Ⅲ代表植物体内的重要生理过程,分别是,
③④过程进行的场所分别是、。
(2)如果将植物种在温室中,写出两种通过同时改变上述生理过程强度来提高产量的措施:
①②。
总结提升:
(1)光反应过程:
(2)暗反应过程:
(3)能量的转化过程:
变式训练1、如下面所示,图一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二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
(1)从图一可知,在a中发生的反应称,参与此反应的特有物质有。
(2)能溶解于丙酮中的是存在于a结构的,其中决定叶片绿色的是。
(3)从图二可知,从点开始合成有机物,至点有机物合成终止。
(4)AB段C3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5)G点C3含量极少,其原因是。
(6)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NADPH含量较(填“高”或“低”)。
(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例2、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不同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甲图中P点时,限制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从图中可知,当光照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因为此时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受到限制。乙图中Q点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若要进一步提高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可尝试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预测丙图中Q点之后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
(2)干旱初期,小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用________图来说明,其具体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麦灌浆期如遇阴雨天气会造成减产,其原因由_______图信息可以说明;温室大棚作物如遇阴雨天气,为避免减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右图中上半部分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之间的关系图,如果把纵坐标含义改为二氧化碳吸收速率,请在下半部分新的坐标系中画出新曲线。
变式训练2、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曲线表示正确的是()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例3、将状况相同的某植物绿叶分成四等组,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用适当的相同的光照射1h,测其重量变化(假设在光下和黑暗条件下,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相同),得到下表的数据。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组别1234
温度/℃27282930
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1-2-3-1
光照后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3+3+3+1
根据本实验所测数据,该绿叶细胞呼吸速率最高的温度是;27℃时绿叶的净光合速率是mg/h;29℃时真光合速率为:mg/h。
总结提升:
观察以下图示,根据气体进出细胞的情况,说明植物接受光照的情况及含义,
(四)有氧与无氧呼吸
例4、为了探究植物体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含氧量下,测定了一定大小新鲜菠菜叶片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其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为相对值)。请分析回答:
⑴为了使实验数据真实地反映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在实验环境条件上应特别注意的是什么?
。
⑵研究人员在对数据分析时,发现温度、含氧量分别为的条件下测得的数据最可能是错误的。
⑶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氧含量从20%上升到40%时,植物的呼吸强度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受限制。
⑷就表中数据分析,蔬菜长期贮藏的最佳环境控制条件是。此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是。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植物的激素调节专题导学复习
胶南一中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导学案
课题:植物的激素调节编号:10
教师寄语:教师寄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一、
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⒉其他植物激素Ⅱ
⒊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二、构建网络
三、热点定向
热点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例1、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侧的浓度—定在de之间
B.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e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
D.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例2、某人为验证正在发育着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并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这一结论,他选择了正常发育的黄瓜雌花,并设计了如下实验。对该实验的不足之处应如何补充?
雌花编号是否套袋人工处理
1号未开放前套袋成熟的雌花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生长素
2号不套袋雌花柱头上人工授粉
A、两朵花都套袋B、两朵雌花都应涂上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
C、2号雌花不应该人工授粉D、应增加一朵雌花,只作套袋处理
例3、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芽的尖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保持在25℃下培养2d,下表显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的小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
(2)切去胚芽及胚根尖端部分的原因是
。
(3)在下边坐标中绘出胚芽及胚根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伸长变化曲线。
(4)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促进胚芽、胚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
(5)某同学用切去尖端的胚芽作为实验材料验证生长素(IAA)与赤霉素(GA)对胚芽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且能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a.将胚芽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入A和B两个相同培养皿中。
b.A培养皿中培养液不加激素,B培养皿中培养液加一定浓度生长素和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并适宜。
c.每隔12小时,测量胚芽的长度一次,48小时后,计算胚芽伸长长度的平均值,并绘成曲线如右图。
科学工作者认为该同学所做实验不能准确说明生长素与赤霉素对胚芽的生长有共同促进作用,请说明原因并补充完善实验步骤。
热点二、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例4、如右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
B.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
C.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
D.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右生长
变式4、下图左侧是对燕麦胚芽鞘所作的处理,那么一段时间后,右侧①②③右侧①②③在图示位置时,其生长情况依次是()
A.向右弯曲向右弯曲向右弯曲
B.向右弯曲向左弯曲向左弯曲
C.向左弯曲直立生长向右弯曲
D.向右弯曲直立生长向左弯曲
热点三、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5、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下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看出,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
B.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C.此图说明植物生命活动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D.马铃薯块茎收获后立即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可提前萌发
例6、(09安徽卷)Ⅱ.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黄瓜幼苗期喷洒一次乙烯利溶液(100~200mgL-1),可促进多开雌花,提高黄瓜产量。但乙烯利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时,其作用效果尚不清楚。请设计实验,探究乙烯利浓度对黄瓜开雌花数量的影响。
材料用具:2~3片真叶的盆栽黄瓜幼苗若干、乙烯利溶液(300mgL-1)、蒸馏水、喷壶……
方法步骤:
(1)将黄瓜幼苗平均分成A、B、C、D四组。
(2)。
(3)。
(4)连续观察6周,记录并统计。
实验结果预测:(请在图中将预测的结果以折线的形式表示)
例7、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激素都有明显变化。某实验小组测定了苹果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所示,具图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图中可知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从细胞学基础来分析植物的生长,说明生长素主要通过促进而促进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
而促进植物生长。
⑵从图中还可知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也可能具有此作用。两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①图示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_______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________的活性实现的。所以赤霉素促进茎秆伸长主要是通过提高含量来实现。
②对于完整的胚芽鞘来说,赤霉素的作用部位主要是,生长素主要的作用部位是。
③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
⑶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是。
⑷以上两图中各种激素的动态变化可以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 的结果。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细胞的生命历程专题导学复习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细胞的生命历程专题导学复习”,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胶南一中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导学案课题:细胞的生命历程编号:05
编写者:王淑贞审核人:杨君
一、: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I2.细胞的无丝分裂I
3.细胞的有丝分裂Ⅱ4.细胞的减数分裂Ⅱ
5.配子的形成过程Ⅱ6.受精过程Ⅱ
7.细胞的分化Ⅱ8.细胞的全能性Ⅱ
9.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Ⅱ
10.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Ⅱ
二、:
三、
(一)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1.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含量会发生变化。通过测定一定数量细胞的DNA含量,可分析其细胞周期。根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株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下图。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
A.乙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C.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减少
2、下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二个染色体组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变式训练:
如图A、B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请分析并回答:
(1)图A中a~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B中表示二倍体体细胞分裂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图A中III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B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B中丙所示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3)图A中的数量关系由I变化为II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II变化为III,相当于图B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4)符合图A中IV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与图A中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胞的分化
1、(08年山东)通过特定方法,科学家将小鼠和人已分化的体细胞成功地转变成了类胚胎干细胞。有关分化的体细胞和类胚胎干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类胚胎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多种细胞B、分化的体细胞丢失了某些基因
C、二者功能有差异,但形态没有差异C、二者基因组相同,且表达的基因相同
(三)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导致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细胞癌变是所有细胞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C.细胞衰老时细胞呼吸的速率减慢D.细胞死亡是细胞癌变的结果
变式训练
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健康的成人体内,每天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细胞凋亡受环境影响大,机体难以控制
C、老年人头发变白和白化病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
D、胚胎发育期生物体的细胞衰老总与机体衰老同步进行
(四)细胞癌变
1、鼻咽癌是种族差异非常明显的恶性肿瘤,我国南方几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鼻咽癌发病率居全球首位。下列关于鼻咽癌发病诱因及防治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食用咸鱼过多有可能是诱发鼻咽癌的重要因素
B.致癌相关基因在家族中的稳定遗传可能是鼻咽癌高危家族存在的原因
C.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加,导致癌细胞易发生转移
D.鼻咽癌的化疗主要是利用药物作用于癌细胞周期的间期
变式训练
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B、癌症病人染色体上无抑癌基因
C、经常食用烟熏制品易导致细胞的癌变D、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身心状况有关
限时训练:
1、有人把分化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形象地分为“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表达,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而“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组织细胞中表达。下列属于“奢侈基因”表达产物的是()
A.ATP水解酶B.DNA聚合酶C.膜蛋白D.血红蛋白
2、已知“血小板生长因子”是某种原癌基因的产物,有促进有丝分裂、伤口愈合等功能。这种原癌基因一旦突变,将直接导致细胞()
A.恶性生长增殖B.黏着性丧失C.逃避免疫监视D.细胞凋亡
3、下列关于人和动物细胞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①癌细胞是细胞分化异常的结果②细胞分化在老年时达到最大限度③细胞内水分增加,代谢速度减慢是衰老细胞的特征④癌细胞容易在体内转移,与其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变化有关⑤细胞凋亡对生物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作用A.①③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④⑤
4、图中为一高等雄性动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结构示意图。已知基因A位于①上,基因b位于②上,则该动物体产生Ab配子的可能是()
①100%②50%③25%④12.5%
②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下图表示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生命活动,请据图回答:
(1)对于人体来说,在A、B、C、D四项生命活动中,有积极意义的是。
(2)B过程表示一个细胞增殖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的过程。
(3)由于某种原因,正常细胞发生了D过程,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发生的变化是
。某科研单位研制了一种新药,为了验证此药物对此类肿瘤有较好的疗效,将肿瘤细胞悬浮液分成等细胞数的A、B两组。A组加入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B组应加入
。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洗去培养液,把两组细胞做相应的处理,分别检测两组细胞的放射性强度。如果出现的实验现象为,则说明此药物的疗效好。
(4)在真核生物中,A过程的方式可能有。
(5)在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是指,在高度分化的生物体细胞中基因的表达特点是。
(6)在动物体内F到E过程的细胞信号主要来自和内分泌系统。
小资料:
无丝分裂是异常的分裂吗?
有人认为,无丝分裂是一种异常分裂现象,其实不然。无丝分裂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因分裂时没有纺锤丝出现而得名。又因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直接分裂而被叫做直接分裂。无丝分裂的早期,球形的细胞核和核仁都伸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狭细,细胞核分裂,这时细胞质也随着分裂,并且在滑面型内质网的参与下形成细胞膜。无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核随之增大。当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倍时,细胞核就发生分裂,核中的遗传物质就分配到子细胞中去。至于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如何分配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无丝分裂主要见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如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