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小学探究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5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jAb88.COM

第六单元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乍浦初中翁海波王卫中姜敏健
:课标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2-3-1描述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线图,评析新航路的原因和意义。
:本课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航海的规模、动机、影响组成。教材安排本综合探究课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在知识面上进一步扩充,而是重在考察学生收集资料、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本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5.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2、收集资料,整理、归纳信息。3、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2、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规模、目的、手段、影响等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感悟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以史为鉴,理解当前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及辩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教:情境创设法、直观教学法、故事辅助法、问题探究法等
学:阅读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一)新课导入
激趣导入:出示海上功夫大比拼“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为什么我们把郑和的船队叫航空母舰?而称哥伦布的船队为小渔船?让我们来比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海上功夫。
学生活动(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书本第53页表格
(表格用意:无论从航海规模、时间、范围、技术相比,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但是,一说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却是哥伦布、麦哲伦……,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二)
1、讨论题:新大陆为什么会让“小渔船”捷足先登?为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
2、辩论题:郑和下西洋──“杨白劳”(可简单解释: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大、时间长、路程远,搞得很张扬(与‘杨’谐音),但却是徒劳无功的,不仅明政府没有从中得利,还白搭了明政府的许多银子,纯粹“白劳”一阵)。这种说法你同意吗?
(活动说明:设置讨伦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动因,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大地观及船队性质的不同、组成成员的不同等。辩论题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本次辩论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对上面讨论与辩论做小结的基础上指出:在新大陆的发现上,“航空母舰”确实输给了“小渔船”。这是否说明哥伦布比郑和伟大呢?
学生活动(三)和平使者与“海盗”
1.提供情境。郑和的“航空母舰”来到印度洋边某国,该国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
哥伦布驾着“小渔船”登上某岛,嘴里喊:“兄弟们,找黄金去”,岛上印第安人纷纷逃离,嘴里在喊:“强盗来了”……
○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两队人马的到来各自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
(教学注意:学生探讨,师生交流。本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目的、手段及部分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学生主观认识的错误,即认为哥伦布就是“强盗”。这一点应当注意。郑和尽管没有发现新大陆,但绝对不是“杨白劳”。)
关于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的问题,老师同大部分同学一样,投郑和的票,这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何况客观理由也很充分。
在出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承转:伟人已逝,精神永存。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来纪念他(播放纪念活动的新闻片段)。同学们,我们都认为郑和伟大,那么伟大的郑和给我们留下了怎样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呢?你们认为我们应从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中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学生活动(四):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
郑和精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初二学生的特点,本课以情境分析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悟和体会,提升自己的情感。
1.提供情境。
情境1:
郑和是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诞生在云南昆明。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把毕生献给了航海事业。郑和一生七下西洋,每次都是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1497年率领的葡萄牙船队到达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这段材料蕴涵了郑和的哪些精神?(敬业献身、经略海洋、科学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情境2:
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体现了郑和的睦邻友好精神,正因为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才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缅怀;这个例子表明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
情境3:
(1)“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2)1984年金秋时节,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闭关自守必然会导致落后,我们应抓住机遇,扩大开放。)
(三)教师总结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阅读

八年级历史下册《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复习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复习学案

:课标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2-3-1描述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线图,评析新航路的原因和意义。

:本课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航海的规模、动机、影响组成。教材安排本综合探究课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在知识面上进一步扩充,而是重在考察学生收集资料、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本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5.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2、收集资料,整理、归纳信息。3、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2、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规模、目的、手段、影响等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感悟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以史为鉴,理解当前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及辩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教:情境创设法、直观教学法、故事辅助法、问题探究法等

学:阅读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一)新课导入

激趣导入:出示海上功夫大比拼“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为什么我们把郑和的船队叫航空母舰?而称哥伦布的船队为小渔船?让我们来比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海上功夫

学生活动(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书本第53页表格

(表格用意:无论从航海规模、时间、范围、技术相比,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但是,一说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却是哥伦布、麦哲伦……,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二)

1、讨论题:新大陆为什么会让“小渔船”捷足先登?为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

2、辩论题:郑和下西洋──“杨白劳”(可简单解释: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大、时间长、路程远,搞得很张扬(与‘杨’谐音),但却是徒劳无功的,不仅明政府没有从中得利,还白搭了明政府的许多银子,纯粹“白劳”一阵)。这种说法你同意吗?

(活动说明:设置讨伦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动因,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大地观及船队性质的不同、组成成员的不同等。辩论题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本次辩论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对上面讨论与辩论做小结的基础上指出:在新大陆的发现上,“航空母舰”确实输给了“小渔船”。这是否说明哥伦布比郑和伟大呢?

学生活动(三)和平使者与“海盗”

1.提供情境。郑和的“航空母舰”来到印度洋边某国,该国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

哥伦布驾着“小渔船”登上某岛,嘴里喊:“兄弟们,找黄金去”,岛上印第安人纷纷逃离,嘴里在喊:“强盗来了”……

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两队人马的到来各自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

(教学注意:学生探讨,师生交流。本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目的、手段及部分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学生主观认识的错误,即认为哥伦布就是“强盗”。这一点应当注意。郑和尽管没有发现新大陆,但绝对不是“杨白劳”。

关于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的问题,老师同大部分同学一样,投郑和的票,这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何况客观理由也很充分。

在出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承转:伟人已逝,精神永存。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来纪念他(播放纪念活动的新闻片段)。同学们,我们都认为郑和伟大,那么伟大的郑和给我们留下了怎样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呢?你们认为我们应从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中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学生活动(四):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

郑和精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初二学生的特点,本课以情境分析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悟和体会,提升自己的情感。

1.提供情境。

情境1:

郑和是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诞生在云南昆明。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把毕生献给了航海事业。郑和一生七下西洋,每次都是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1497年率领的葡萄牙船队到达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这段材料蕴涵了郑和的哪些精神?(敬业献身、经略海洋、科学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情境2:

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的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体现了郑和的睦邻友好精神,正因为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才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缅怀;这个例子表明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

情境3:

(1)“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2)1984年金秋时节,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闭关自守必然会导致落后,我们应抓住机遇,扩大开放。)【

(三)教师总结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学案
一.明确目标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出发地、所达地区和意义
2.知道“倭寇”的含义,掌握戚继光抗倭的主要事迹。
3.记住葡萄牙占据澳门的史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时空概念的掌握
二.前置自学
1.郑和下西洋时的皇帝是。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加强;1405年从出发到年,先后次下西洋,最远到达沿岸和。所带物品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是和。
郑和远航,促进了,加强了。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此文是谁的名句:;其中的“海波”是指。
3.1553年,殖民者以租借名义,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4.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是;明朝抗倭的民族英雄是。
三.问题探究
1.“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矣”。回答:
(1)“郑君”是谁?
(2)其主要事迹是什么?
(3)其事迹有何影响?
2.(1)什么是“倭寇”?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你应如何向他学习?
四.达标检测: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
A.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世纪B.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富强国家
C.规模大、次数多、航程远D.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郑和下西洋时的皇帝是:A.明太祖B.明成祖C.明英宗D.元世祖
3.在台州九战九捷,大败倭寇的明朝将领是:
A.岳飞B.文天祥C.郑和D.戚继光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马来西亚B.南洋群岛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印度
5.为中外交往作出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有:①玄奘②鉴真③郑和④班超⑤马可波罗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6.下列属于民族英雄的是:①文天祥②戚继光③岳飞④郑和
A.①②③ B.①②C.②④D.②
7.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8.郑和船队到达各国,最受当地人喜爱的物品是:
A.金银 B.棉布C.稻米D.丝绸和瓷器
9.郑和下西洋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提高了明朝在海外的声誉 B.促进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C.促进了我国同亚非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 D.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0.郑和下西洋是从我国哪个港口起航的:
A.上海 B.广州 C.刘家港 D.福州
11.在今印尼有个港口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戚继光抗倭 C.雅克萨之战 D.郑和下西洋

学有所得:

九年级历史《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会并掌握较为系统的比较历史学习法,并在比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片断):
师:公元十五世纪是人类认识和挑战蓝色海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郑和与哥伦布是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文明体系的伟大航海家,在相距70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从东西半球扬起远洋风帆,分别给远方异国带去礼物与剑。设想一下,假如哥伦布与郑和都想摘取最伟大航海家的桂冠,你会赞同哪一方?
生1:当然是郑和伟大,他的船队多么庞大啊!
生2:郑和比哥伦布航海要早半个多世纪呢!
生3:我看还是哥伦布伟大,他可发现了新大陆呀!
师:看来同学各有各的看法。为了给自己找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我们不妨把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做一系统比较,或许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师:那么我们如何去比较?
(学生议论,师生共同总结比较程序三步曲:
第一步:拟订比较提纲,明确比较的目的和对象;确定比较要点,根据任务确定将比较对象分解为可进行比较的要素;确定比较次序。
第二步:按照提纲进行比较。
第三步:从比较中得出结论。)
师:你认为比较的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生4:我认为是确定比较要点,分解可进行比较的要素
师:对。这些要素其实就是组成这事件的基本要素。想一想,哥伦布与郑和的航海活动比较能分解出哪些可比较的要素?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归纳比较要素。要素内容略)
(学生按照提纲及要素比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意见不一的问题,教师给以适当点拨、讲解。)
师:经过刚才的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生5:这两个事件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发生在15世纪的洲际航海活动;其不同点在于:两者的目的、航海规模和影响各不相同。
师:仔细品味他们的不同,你们认为谁可以摘去最伟大航海家的桂冠?
生6: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辟了新航路,真正意义的世界由此开始。他航海活动的世界影响比郑和大,最伟大的航海家他当之无愧。
生7:从影响来看是这样,但从时间、规模来看,我认为郑和要比哥伦布伟大。
师:其他同学也这样认为吗?(学生点头)
师:有句诗说的好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会不一样。老师并不求大家得出统一的结论,同学们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和多角度分析认识问题的方法才是最主要的。
生8:老师我听说最近又有新说法,郑和是到达美洲第一人,发现美洲郑和比哥伦布的功劳要大的多。
生9:据说还有航海图为证。
生10:那么大的船队,技术又那么先进,说不定真有可能去过美洲呢。
(鉴于他新奇的观点引起不小震动,教师趁此机会把学习进程从分组讨论阶段引领到各组综合讨论和全班小结阶段。)
师:我们的历史知识不仅仅来源于教材、课堂,还应象这位同学一样善于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并大胆质疑,勇于向一些既定的结论挑战。
(教师征询其他同学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后,进行补充)
师:刚才我们班级这名同学所提出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这一观点,是在去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所披露出的最出风头推断,它是一位很有威望的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孟席斯在3年前根据自己的多年航海经验和考据得出的大胆猜想。历史上有许多阴差阳错的事情发生,郑和的航海资料不幸佚失,却留给了我们更大的遐想空间,他也许真的到过美洲;哥伦布一心想到亚洲,找到印度和中国,但由于计算失误,却发现了当时还误以为是印度的美洲新大陆。
师:同学们不妨试着大胆猜想,假如郑和真的到达了美洲,哥伦布真的到达了亚洲,那他们作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代表,对待异族的态度和行为会有哪些不同?历史的演进是否也会有所不同?
师:请你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设想和展示一下: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vs郑和。图表、板报、小论文、小故事、小电影剧本表现形式不限。
案例评析:
本案例是初三年级第一节活动课。如何使初三年级的活动课上的有生机、有活力、有体验、有质量,实现教学目标,许多老师做了有益的尝试。本课例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表现在:
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活动组题。
本节课教师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活动,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较为系统的比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学习法,并在比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在确定本课活动主题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活动主题的确立非常有创意。
教师没有拘泥于教科书中提供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初三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后,将活动主题确定为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这既可以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满足并发展学生对两个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深入了解、探究的兴趣,又可以借助活动的展开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比较问题的方法。
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历史教学中,比较的基本功能是识同和辨异,它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的、十分有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教师在采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应当注意主要问题有:在进行常规比较之后,随机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分析比较引向深入。
指导学生找出比较的对应点(也称之为比较项或比较要点)是关键。还应有重点地比较,分清主次。
郑和与哥伦布的比较并不是一个新颖的主题,教师主要以此为例对学生进行比较法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讨论,较为系统地掌握比较学习方法的一些要领,并使之学会和灵活运用比较探究学习方法,以具备并提高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不仅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出不同结论的方法,同时还会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一些新鲜而奇妙的思想火花。在比较中学会比较,学会发现,体验收获和快乐。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开展活动,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紧围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从拟定比较提纲、分解比较问题的要素等入手将比较问题的方法一步步整理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不是简单地、生硬地把方法、结论强加给学生。
教师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以一个合作者、点拨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或参与讨论,或解答问题,或提出疑问,把学生的思路不断引向深入,也使得这节活动课更具有挑战性、探究性,做到了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的有机结合。
活动的结尾部分,教师以请你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设想和展示一下: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vs郑和。图表、板报、小论文、小故事、小电影剧本表现形式不限。为号召,旨在把活动延续、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课后再去查资料,进行更深入地探究,使教学目标中的在比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