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与哥伦布同舟远航学案

哥伦布竖鸡蛋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6

与哥伦布同舟远航学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哥伦布同舟远航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学习内容第7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学习与探究之一

学习目标1、掌握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过程,知道其航海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探询其航海活动留下的历史痕迹;

2、收集哥伦布及航海活动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安排学生表演哥伦布航海的课堂剧,提高学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

4、通过活动开展,使学生认识人类征服海洋的艰难困苦,认识开辟新航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树立开拓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制作道具、收集材料、编写剧本、组织排练、

学习难点编写剧本、历史剧的分工和排练

学法提示情境再现、合作探究

导学过程

一、学习导航:

(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8分)

1、1405—1433年,受明成祖派遣,前后次出使西洋,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2、哥伦布直到临死前都认为自己到达的是,他把洲当地土著居民称为“”,把加勒比海上的岛屿称为“”。

3、葡萄牙人迪亚士率领船队到达,进入洋,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的海上航线。达迦马到达了,实现了欧洲人从非洲沿岸到达东方的夙愿。

4、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船队从欧洲出发,穿越,经过海峡进入,于1521年到达菲律宾群岛。后来,其船队继续西行,穿越,绕过,回到欧洲,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为了再现哥伦布乘船远航,探寻通往东方

新航路的豪迈之举,某班同学决定编演历史短

剧《我与哥伦布同行》。针对活动过程中存在

的一些问题,请你协助同学们共同解决。

●想一想:(1)哥伦布曾说:“黄金就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依据这段话中,欧洲人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勇往直前,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

●找一找:(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哥伦布说服西班牙国王资助航海时,不单依靠出众的口才,还要有切实保障的有利条件。你认为当时的欧洲已具备了哪些有利的条件?

●猜一猜:(3)假如你与哥伦布同舟远航,在航海过程中你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当你们到达古巴、海地时后,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是什么?

●议一议:(4)同学们在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人对哥伦布的评价大不相同。有人说哥伦布是杰出的航海家,也有人说他是万恶的强盗。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查一查:(5)回顾活动过程,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关于哥伦布的信息?(写出2种方式即可)

●想一想:(6)通过本次活动,你认为历史剧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三、训练反馈:

(一)精挑细选(每题1分,共4分)

1、某班历史复习课上讨论哥伦布活动及其历史作用时,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他实现了环球航行B他第一个发现了美洲大陆

C他的航行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D他是世界历史上进行远洋航行的第一人

2、1893年,美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纪念邮票,其图案都与航海家哥伦布有关。这套邮票以哥伦布为主题主要是因为他发现了()

A欧洲B美洲C大洋州D亚洲

3、设想你跟随哥伦布探险新航路,你不可能经过或到达的地点是()

A巴哈马群岛B古巴C海地D好望角

4、同学们编写《我与哥伦布同行》历史剧时,为哥伦布在海地上岸设计了一句台词,说法正确的是()

A我终于到达了印度B我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C我实现里环球航行D绕过好望角,我终于到达了印度

(二)阅读探究

史料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学会概括、正确分析将对我们学习历史有重大帮助。阅读下面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5、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材料一1405—1433年,郑和前后7次下西洋,随行船只最大达到200余艘,最大载重量为1500多吨,携带的货物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生丝等,每次远航随行人员约2.7—2.8万人,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率领3艘帆船,横渡大西洋,开始了探险航行,最终到达了古巴、海地。航行中随行船只最大载重120—130吨,携带的货物包括玻璃碎片、农具、种子、粮食、牲畜等,远航随行人员最多一次1000多人。

(1)依据上述材料,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2)有人把郑和称为“和平交往的使者”,有人把哥伦布称为“殖民掠夺的先锋”。虽然评价不同,但从历史长远的发展来,二人具有共同的历史作用。请问:共同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中国正处于大明王朝统治时期。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给我国明朝的政治、经济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四、学习感悟:

一堂精彩的活动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只有大家积极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与活动中来,才能在群体中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怀揣着梦想,我们《与哥伦布同舟远航》,共同领略探险的激情与艰辛,共同收获成功与快乐。……

我想说:

相关知识

九年级历史上册《与哥伦布同舟远航》知识点北师大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九年级历史上册《与哥伦布同舟远航》知识点北师大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九年级历史上册《与哥伦布同舟远航》知识点北师大版

哥伦布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对富庶的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进行环球航行,但他本人却没能活着回到西班牙。

1492年8月3日拂晓,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士港起航,向西驶去。率领这支船队的哥伦布站在旗舰“圣玛利亚”号的船头,远眺无边无际的大海,陷入了沉思。此刻,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充满希望,又感到前途渺茫,还有几分恐惧。因为在基督教传说中,大海的四周是无底的深渊,当船到达那里时会被四周的魔鬼吞没。汹涌的大海使人无法捉摸,此行的结局也许是到达遍地黄金的地方,也许是葬身海底。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人类地理大发现道路上的第一步。哥伦布(1451—1506年)的出身和出生地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他出身于航海事业发达的意大利热那亚城。他在年轻时就多次参加航海活动,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和与长期从事远程航行的航海家们的接触,他对富庶的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当时,欧洲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奇缺,严重地制约了资本的积累。当时欧洲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金币,黄金又是重要的装饰品,是财富的象征,所以人们对它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欧洲每年的黄金开采量却非常有限。造成黄金缺乏的原因还在于此前东西方之间的不平衡贸易。欧洲社会上层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东方的香料、丝绸、瓷器和其它产品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方却没有可以交换的产品,只有用黄金和白银来交换,导致了金银的大量外流。这一切导致了人们狂热地寻找黄金。哥伦布曾经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为所欲为,做到一切。有了黄金,可以把灵魂送上天堂”。这就是当时欧洲人的心理写照。恩格斯也曾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然而到哪里去找黄金呢?一些人把希望寄托在遥远的海外和东方。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怎样到达那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把东方描写得非常富有,说那里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不过,当时到东方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遥远的东方要经过千难万险。

11世纪时,欧洲封建主曾经组织过十字军,企图到东方掠夺一番,结果是伤亡惨重。采取和平的方法也是困难重重,当时通往东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条:一条在北部,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细亚;一条在中部,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再从海路到东方各地;还有一条在南部,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红海,再从海路到东方。北部的一条被对欧洲人仇视的土耳其人占据着,奥斯曼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另外两条被阿拉伯商人控制着,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敌对状态使欧洲人休想经过这里。东方与西方的一切交往都必须经过阿拉伯人的手,商品经阿拉伯商人转手后要提高8—10倍的价钱。长期以来,欧洲的贵族和商人就想绕过中东地区,另寻途径,到达中国和印度。

到了15世纪末期,欧洲人终于具备了实现这一愿望的条件。15世纪末期,欧洲已经形成比较强大的民族国家,如英国、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任何事业都可以在国家的赞助下进行。当时的天文地理知识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说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欧洲的造船技术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国发明的罗盘针在欧洲已经得到了应用,在大海中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这使远程航海成为可能。同时在欧洲出现了一批敢于冒险的航海家和赞助者。在新航路的发现中,哥伦布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哥伦布四处寻求资助者,但到处碰壁,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他的说法,更不愿把钱用在这种冒险上。

1486年,哥伦布来到经济基础强大的西班牙王宫,向西班牙国王陈述了他的主张和设想,并提出了一些条件。西班牙国王于1492年4月17日和哥伦布签订了“圣大非协定”,决定给予赞助,并事先封他为将要发现的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即在各海洋中由他亲自发现或取得的一切岛屿及大陆的海军上将,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他有权把新土地上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为己有,但这些土地的主权属于西班牙国王。

经过一番准备,哥伦布终于在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了。他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哥伦布指挥船队一直向西航行,他对途中见到的每一群海鸟和每一片水草都进行仔细的观察,不放过一点线索。

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久盼陆地而不见,船员中怨声四起,几乎要发生叛乱的时候,船头上的一名水手突然一声惊叫:“啊!陆地!”原来他在月光下隐隐约约地看到前方有一块陆地。天亮时,他们来到了一个岛屿。哥伦布立即上岸,面对繁盛的草木,他欣喜地宣布这里是西班牙的土地,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岛。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这个岛屿就是现在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哥伦布以为他已经到了印度,所以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哥伦布没有向西,而是由此向南继续航行,到达了附近的古巴和海地,发现了那里许许多多的大小岛屿。但使哥伦布失望的是,这里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多黄金和香料,只是有许多他们从来没有见到的动植物和风土人情。尽管如此,土地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哥伦布作为欧洲人中在美洲的第一个殖民者,虽然没有得到大量的黄金,但是仍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满足自己需求财富的欲望。起初,欧洲殖民者还不是赤裸裸的抢夺,而是进行不平等的贸易。当时这些岛屿上印第安人的生产方式还是极其原始的,因此,欧洲人带来的所有制品,甚至废物、玻璃碎片和每张用过的扑克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贝。他们用这些东西大量换取印第安人的贵重物品。印第安人把这些远方来的白人当成神仙派来的贵客,热情的招待,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对于他们的野心并没有提防。然而正是这些人宣布了他们灾难的到来。哥伦布到达海地以后,在那里建立据点,把欧洲的先进武器——大炮和火枪带到了岛上,开始了对当地人民的血腥统治和疯狂掠夺。

哥伦布为了炫耀他的成功,带着掠夺来的财富和10个印地安人返回,于1493年3月15日回到西班牙的巴罗士港,向欧洲人宣布他已经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这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哥伦布得到了国王的礼遇,成为西班牙的贵族。不久,西班牙国王决定再次派哥伦布远航。这次,哥伦布先后到达多米尼加、海地等地。此后,哥伦布又两次到达美洲。但由于哥伦布所到之处黄金不多等原因,他并未给西班牙国库带来巨大收入,也未能使自己成为巨富,反而遭到西班牙贵族的忌恨和排挤。

1506年5月20日,他病逝于西班牙的瓦里阿多里德城。哥伦布至死都认为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后来一个叫作亚美利加的意大利冒险家到了美洲大陆的另一边,看到了太平洋,从而证实了哥伦布发现的并不是印度,而是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个新大陆。后来,人们就把那里称为亚美利加洲,即美洲。与西班牙派人向西航行的同时,葡萄牙人也在不断地向南寻找通向东方的航路。葡萄牙人很久以前就在不断地向西航行。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课程标准

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贡献。

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6—4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围绕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

2、能够运用历史、辨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5、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6、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经验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教学重难点1、通过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

2、通过中华民族盛衰的对比,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谋划策(通过具体的情境设置,导入到新航路开辟对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和作用的讨论)

二、事例:内尔森是16世纪英国伦敦的一个手工作坊主,拥有两台毛纺机,从事毛纺织业。当时规模更大的手工工场已大量出现,内尔森也想扩大场地,购买更多的机器开办一所手工工场。但扩大规模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内尔森自己的积累又远远不够。他怎样筹措资金?有两种选择:

1、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属于高利贷,还款期限短,利息高,存在巨大的风险。如果遇上经济不景气的年份,可能会破产。

2、海外淘金(海外拓殖,加入掠夺队伍)

西方在开辟新航路之后,利用技术上的优势(近代的枪炮),公开用武力掠夺落后地区国家和人民。通过图片举例(殖民者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利用当地人的无知,用最廉价的玻璃制品骗取黄金、白银和宝石;西班牙人绑架印加国王,掠走大量的黄金。甚至是直接野蛮的劫掠。)

3、内尔森的选择:他加入了一支拓殖队,来到了美洲,仅用两年的时间,就靠掠夺和贩卖赚取了上万英镑的财富。回国后,用这笔巨款开办了一家大型的手工工场,并成立了一家公司。他就是英国著名SBK公司的创始人。

4、思考:从内尔森的例子中分析新航路开辟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的作用?

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西方的海外扩张和掠夺。虽然掠夺是暴力和血腥的,但从客观上讲,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大量的黄金、白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西方资本主义在兴起阶段就像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树苗,而西方殖民者在海外掠夺的黄金和白银等巨额财富就像阳光、水分和养料。从客观上讲,没有这些,西方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这么快。

5、思考:从新航路开辟中分析西方对待陌生世界和事物的态度。

从以新航路开辟为代表的西方全球扩张的浪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西方是一个有着极度迫切需求的世界。他们的需求和对陌生世界以及财富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反映了西方社会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开放的心态。由此,西方迅速崛起超过东方,主宰世界。这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因。

三、阅读课本45—46页,完成46页“动手做一做”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船只数量

200多艘

3——17艘

船只大小

长151.8宽61.6米

长24.5宽6米

携带的货物

丝绸、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

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

随行人员数量

最多时达到27800人

最多1000多人

1、思考:从两者的对比中得到什么样的信息?

(中国当时的航海技术远超西方。)

2、材料展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元代外国旅行者的描述、郑和宝船图片

思考:从上述的材料看,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

(古代中国是一个经济繁荣、技术先进、国力强盛,居世界前列的泱泱大国。同时,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中国是一个极度开放进取的社会。)

3、三段文字材料:

●“三保下西洋,费银钱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与国家何益?”

●嘉靖27年(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上疏请行海禁。

●清廷厉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水”。乾隆22年(1757),下令封闭其他海港,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思考:从上述材料看,当时的中国社会在对外政策上以及社会状况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积极发展对外商贸往来到厉行海禁、闭关锁国,中国从自信开放逐步走向了封闭保守。在盲目自大情绪的作用下,中国未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日见落后,从一个繁荣强大的封建大国沦为列强争相侵略、掠夺的落后贫穷的半殖民地国家。)

4、材料:八国联军侵华图片,辛丑条约签订

思考:从中国古代社会盛衰史实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无论是国家、民族、社会还是个人集体,要发展要进步,首先必须具备一种开放的态度,要有一种进取的精神。)

5、●图片:30年代的上海与现在上海的景象比较。

材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表,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位次表

●改革开放20几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教、文化、技术、军事等全方位的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们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文明大国。

●思考:民族在困境中反思,在逆境中奋起的事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善于发现不足,善于学习和吸收先进文化、接受新事物。积极进取、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潮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个人的成功其实也是为国家发展出力。)

五、课后反思:

《核舟记》学案


《核舟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二、教学重点: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教学难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
三、作者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人。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四、初读文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洢()皿()贻()罔()黍()神情与苏、黄不属()八分有奇()壬戌()()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多rán()ruò篷()衣zhě()横卧一jí()zhuàn章()qū右臂()椎jì()yú山()
五、疏通文意
1.解释加横线的字。
(1)为宫室、器皿、人物(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5)高可二黍许(6)清风徐来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黄泛赤壁云。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六、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介绍三个人物的?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从作者的刻画中能显露出所雕人物怎样的性格身份?
2.把“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约”、“可”和“许”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七、反馈检测:
1、解释加横线的字。
(1)高可二黍许(2)清风徐来 
(3)与苏、黄不属(4)诎右臂支船
2.归纳本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以为序,层次,构思,跟描写结合,语言、、。
八、课外作业:
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