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戊戌变法教案高中

发表时间:2021-05-10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1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一)、起用王安石

原因:①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②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③宋神宗希望改变的局面。

标志: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二)、富国之法

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和的关系,发展生产。

措施:,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政府的收入增加;,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按民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使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三)强兵之法

目的:;

措施:,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官马由农户保养;,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监督制造兵器。

(四)取士之法

目的:;

措施:、、。

2、课堂识真

1.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2.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3.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了科举制度的思想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4.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下列措施中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的是()

A.租庸调制B.市易法C.青苗法D.两税法

5.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①背景②改革措施③性质④结果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7.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8.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⑴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转自[历史风云网]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⑶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第1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课前导学略

2、课堂识真

1-8BBABDABB3、课后见功

9.答案:

⑴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⑵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5、拓展空间

10.答案:

⑴粮食价格过低。

⑵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⑶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

精选阅读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

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

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

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

4.保甲法的特点是

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

5.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

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

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

强化提高

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

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

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

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

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课外延伸

11.述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2.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

(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谈谈你从其身上所受到的启发。

高考链接

13.(1995年全国)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农民D.皇室

14.(2001年上海)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15.(20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B新政夭折后,王安石给宋神宗呈送了《万言书》,要求变法,但没有引起宋神宗的重视。

2.D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3.D题属于基础题。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4.B甲法规定,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5.BA项“枢密院”是中央决策机构,c项“参知政事”是副相,D项“兵部”是管军事的;符合题意的是B项“军器监”。

6.B之法中改革科举制度,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强化提高

7.A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8.A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能力。“理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其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方面看,主要是调整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9.B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寇乱”两字的含义。“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材料中反映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寇乱息”,即平定农民起义.

10.B“青苗法”是对农业而言的,“保甲法”是对国家军力而言的A、C、D三项中有此两法,故排除。符合题意的是B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课外延伸

11.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这两次变法的相同点主要是在目的、支持者、结果以及变法者的命运等方面;而不同点主要是性质、背景等。

答案:

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因触犯大贵族、大官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失败;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春秋战国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而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12.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各类改革的综合认识,应对所学过的改革进行综合归纳,从而回答第(1)、(2)题;回答第(3)题时,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阐述。

答案:

(1)推动社会转型;改变王朝中衰局面;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方式: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目的:通过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来维护自身的统治。

后果:改革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发展。

(3)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可任选一位,主要从改革家的社会责任感、坚强意志、崇高品质、顺应历史发展等方面所受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猜想

13.A本题旨在考查再现史实的能力。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官僚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王安石变法遇到极大阻力。司马光任宰相后,新法被废除。

14.C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对官僚、地主既得利益打击很大,从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15.第一问“危机”是回答背景,第二问回答“措施”,第三问要回答自己的看法。

答案:

表现: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冗官、冗兵、冗费,辽和西夏的威胁

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

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


第四单元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的设想与决心;起用王安石开始变法的时间

王安石提出变法的社会背景和宋神宗能起用他的原因

探究王安石的个人经历对他变法的影响

资料回放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王安石博学多才,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精神

富国之法

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尤其是如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变法目的

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情景再现
资料回放
理解概念

这些措施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

强兵之法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措施

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尤其是如何增强军队战斗力,实现变法目的

探究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说明变法措施的成效

图片展示
学思之窗
问题探究

这些措施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整顿、加强军队建设,改变积弱现象

取士之法

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改革及积极作用

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看发生的变化

图片展示
历史纵横
联系比较

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难点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

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变法的前提(开始)和具体措施。

本课引言是以文字叙述的,通过王安石的一首描述农民悲惨命运的诗,揭露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从而为学习王安石变法打下铺垫。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结合上一节所学内容进一步体会王安石变法的原因背景,回答后导入新课。或者回忆上节课内容,直接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导入新课。

第一目“起用王安石”

本目共有三层意思: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王安石究竟有哪些变法设想能打动宋神宗?起用的标志是什么?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小难点,搞清这些问题有利于加强对王安石变法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1068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王安石向他谈了变法的设想。宋神宗很赞赏他的主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有:社会矛盾仍然尖锐;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

《言事书》(《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二)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三)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四)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五)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六)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

教学建议:

1)通过图片展示,介绍宋神宗、王安石等重要历史人物,通过了解宋神宗掌权时的社会状况和王安石作为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业绩,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变法的迫切性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背景。

2)讲清变法的开始。指出: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依然严重。虽然“新政”的改革措施被废止,但北宋统治阶级内部要求改革的呼声并未停止,相反,随着危机的加深,改变现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了更为全面的改革。

3)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王安石简介,回答问题。

第二目“富国之法”

本目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主要是讲王安石变法在经济上的具体措施,即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包含三个层面:采取此法的目的、主要措施、作用。

“富国之法”的主要内容是:

青苗法。宋仁宗时,陕西百姓缺少粮、钱,转运使李参让他们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青苗钱”。王安石、吕惠卿等据此经验,制定青苗法。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帐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凡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改正。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

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

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主要内容有: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这就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教学建议:

1)这些措施教材已作了详细、明确的介绍。教师不必补充新材料,可按教材介绍的六项具体内容讲解,也可绘制表格,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2)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具体内容、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清明上河图》认真观察东京的繁荣,加深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

第三目“强兵之法”

这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二个主要内容,具体措施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保甲法。熙宁三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其主要内容是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农闲时集中训练武艺,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以及节省军费。

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从此,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教学建议:

1)探究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进一步理解说明变法措施在军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上的成效。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分析史料说明问题。

3)保马法、军器监都是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建议教师适当补充资料讲解。

第四目“取士之法”。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个具体措施。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即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同年秋,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不能不看到,九百年前我国已有了从实际出发的科举、学校制度。

教学建议:

1)建议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以请学生阅读教材的图片和所展示出的内容,加以分析理解,并思考改革科举制的必要性。

2)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生的变化。也可以对古代科举制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总结,以掌握所学知识。

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这一点极富有现实意义,可引导学生阐发议论。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王安石变法这一概念,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通过王安石的一首描述农民悲惨命运的诗,了解学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认识情况,进而了解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便于学习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总结回答后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对本课教材进行课前通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本课知识包括的四大内容:起用王安石、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本节可以看成是变法的整个过程,“起用王安石”,可以看作是前提或开始,而后边三目就是变法的主要措施。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后,可直接提问问题过渡到下一部分变法的主要措施。学生可分三组分别整理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项内容,每组简单回答后教师适当做出总结,并就一些问题展开提问、讨论、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最后小结,可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等方面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以便进一步理解北宋中期改革的目的和改革的重大成就。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积贫、积弱危机所进行的较全面的改革:通过理财方面的措施,发展经济,增加国家收入,实现富国愿望,以解决积贫问题;通过军事方面的措施,增强军队战斗力,对内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对外可抵御辽、西夏的进攻,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实现强国愿望,解决积弱问题;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则是要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这样,北宋统治者试图通过较全面的改革,挽救统治危机,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也可以以题总结: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这些措施各有何直接作用?从而宏观总结巩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时,用幻灯、实物投影历史照片和王安石的简介。充分利用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为素材,进行思想教育。

从各个角度总观王安石一生,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无论哪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尤其他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

案例二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一目“起用王安石”后,教师可以直接提问导入:

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主持变法。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也就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了。那么,王安石变法都有哪些主要内容呢?你能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把这些内容中每一项的目的、具体措施、作用用最概括的语言列出来并准确地表述出来吗?导入后分组总结。

案例三引导学生对古代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作深刻的比较。

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变法。商鞅变法之际,诸国并立,一国国君若能大行革新即可图强并打倒敌国,可谓变法成则国存、变法败则国亡,大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之势。而王安石时代,北宋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改革仅为挽救时弊、富国强兵,其迫切性大大不如战国,况全国吏治败坏、积重难返,保守势力又过于顽强,终于落得失败的结局。

设计问题: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四、问题解答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解题关键:宋朝中期的“积弱”的局面。

思路引领:根据两则材料信息归纳说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将帅和士兵等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提示: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一)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的诸方面。

思路引领:主要目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答案提示:为了实现富国的目的,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富国之法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2.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解题关键:巩固封建统治。

思路引领: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措施的诸方面内容。

答案提示:目的: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强兵之法初步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二)学习延伸

1.阅读与思考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投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投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民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4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请回答:王安石认为,在有关理财的各项措施中,哪一项重要,为什么?

解题关键:理财以农事为急,趣农为急,汲汲于差投之法;而徭役害农。

思路引领:分析归纳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

答案提示: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他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生产过少,也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徭役害农。而实行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

2.争鸣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有争议:

●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也有人则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谈谈你对青苗法的看法。

(学生可自由发挥)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0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一、课前导学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重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A.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B.地位:实现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C.作用:①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②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2)局限性:

①不彻底: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掠夺性: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③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二、课堂识真

一、改革的酝酿

1、背景: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局势局势动荡,国际地位下降。

2、目的:化解,巩固统治,增强。

3、表现

⑴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意识到的弊端。

⑵思想基础: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的阻力。

⑶组织基础

①成立,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②把秘密委员会更名为,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让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⑷个人作用:亚历山大二世的智慧与胆识。

4、结果:拟订了改革法案。

二、“二一九法令”

1、签署: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又称。

2、内容

⑴政治上:农奴获得了。

⑵经济上:土地仍归所有,农民可以一块份地。

⑶组织上:由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三、认识

1、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⑴广大农奴有了,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的发展。

⑵农民的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⑶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的发展。

三、课后见功

一、选择题。

1、1861年“解放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A.国家B.地主C.农民D.资产阶级

2、列宁说1861年改革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D.农民成为商品

3、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下列关于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B.摆脱了单个地主的控制

C.受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D.成为完全自由的劳动者

5、在改革方案讨论中,属于工商业发达地区贵族提出的改革方案的是:()

A.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B.彻底解放农奴

C.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D.增加土地,加强对农奴的控制

6、亚历山大二世成立的负责农奴制改革的机构是()

A.秘密委员会B.中央政府

C.编纂委员会D.农民事务委员会

7、下列不属于“二一九法令”局限性表现的是()

A.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被束缚在土地上

B.农民支付的份地赎金总额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C.改革后的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D.农奴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

8、下列改革方案中,最符合俄国历史发展需要的是()

A.增加对农奴和土地的控制B.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C.分给农民土地,但农民需要服役D.把土地分给农奴,不需要农民服役

9、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

A.1861年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1905年革命奠定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B.1861年和1905年俄国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

C.1861年改革完成了1905年革命的任务

D.1861年改革与1905年革命具有内在的继承性

10、为了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亚历山大二世首先()

A.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B.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

C.命令各地地主成立委员会D.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四、拾遗补缺

五、拓展空间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⑵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⑶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⑷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第20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2、矛盾国力

3、⑴农奴制⑵报纸封建地主

⑶①秘密委员会②农民事务委员会③封建地主

二、1、解放法令2、⑴人身自由⑵地主赎买⑶村社

三、1、资产阶级2、⑴人身自由工业革命⑵生产积极性⑶资本主义

3、⑴村社⑵地主阶级⑶地主的土地

一、选择题。

1-5BCADA6-10DDBAA

二、非选择题。

11、⑴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统治。

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⑵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⑶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仍受社区管理的地主控制,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

⑷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7课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一、阿里改革的背景

(一)必要性

1、内忧:(1)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统治下的埃及四分五裂,经济凋敝、人民困苦。

(2)奥斯曼帝国的腐朽统治。

2、外患: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埃及成为英法争夺的对象。

(二)可能性:阿里政权的迅速崛起。

二、阿里改革的目的:

(一)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二)根本目的:对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并对外扩张。

三、阿里改革内容:

(一)经济上——发展民族经济

1、农业

(1)措施

①:一部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农民耕种。一部分土地分赐部下亲信,成为新兴地主阶级。

②,只向农民征收统一的土地税。

③,推广风力和畜力带动的水车。

④推广,埃及长绒棉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

(2)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恢复和发展了农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埃及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②为工业提供原料和积累资金。

2、工业

(1)措施

①引进,建立一批。

②发展,硝石厂、火药厂、造船工业开始起步,其主力舰与拿破仑军舰相差无几。③创办民用工业。

(2)作用

①工业农业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可以出口创汇。

②民族工业初具规模,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

3、商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

(二)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1)制造撒拉丁城堡大屠杀,铲除势力。

(2)在中央:设立高级国务会议,下设7个部门,由直接任命。

(3)在地方:设立县、乡、村三级行政机构,负责。

2.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三)军事上——增强国力

1.措施

(1)废除雇用兵役制,实行。

(2)派人到西欧学习,聘请外国教官,按照方法训练军队。

(3)改编旧军队,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军队。

(4)建立舰队,壮大发展海军

2.作用:这支军队由阿里完全控制,成为他加强集权,维护统治的工具;使埃及的军事实力空前提高,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教育上——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教育

(1)措施

①仿照教育制度,建立学校和学校,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②采用西方教学形式和教材,兴建中小学,扩大教育范围,提高程度。

③选派优秀青年到留学,成为国家建设栋梁。

④邀请各国专家来讲学,造就高层次人才。

(2)作用

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埃及的振兴提供了人才。

2、文化

(1)措施

①建立印刷厂,改变书籍只能手抄的历史,加快知识普及速度和范围。

②创办埃及近代第一份报纸《》

(2)作用: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上的落后局面。

四、阿里改革的结果——失败

(一)最终结果:失败:

(二)失败的原因

1.内因:

(1)阿里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2)根本原因——没有改变制度

2.外因:

(1)西方列强的政策,埃及必定成为侵略的对象。

(2)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士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2、课堂识真

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自己的统治,抵御外来侵略B.为了使埃及人民脱离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

C.为了发展资本主义D.为了整顿社会秩序

2.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未采取的保护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B.改革中创办的工业以民用工业最为重要

C.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取得一个最重要和最令人惊异的成果是消灭了马木路克势力

D.是一次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3.穆罕默德阿里创办的工业最为重要的是()

A.民用工业B.农副产品加工工业C.军用工业D.棉纺织业

4.下列内容属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是()

①整顿社会秩序消灭盗匪②创办埃及第一所步兵学校③阿里统治时期推行的均为宗教性教育④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⑤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成果。”这反映了阿里改革的哪项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B.保护民族工业C.发展机器生产D.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6.穆罕默德阿里建立的第一批近代工业和中国洋务运动时所办的工厂相比,相同点为()

A.都以军事工业为主B.都以民用工业为主

C.都以轻工业为主D.都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为主

7.穆罕默德阿里在经济方面进行的改革最重要的是()

A.发展农业B.发展手工业C.发展商业D.发展机器工业

8.阿里改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B.增强了埃及的军事、经济实力

C.推迟了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D.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真正的独立需要一去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有一次,他接到素丹的一份诏谕,激动地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接着,他狠狠敲打着这份诏谕说:“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穆罕默德阿里的最终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埃及近代史》杨灏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材料四在我第二次(1833-1835)访问埃及时,乡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英国旅行家兰恩

(1)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2)根据材料二、三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回答改革的前后目的有什么不同?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评价阿里改革。

5、拓展空间

10.材料一阿里审时度势,主张向西方寻找发展的出路,特别是建立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材料二阿里发展工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因此工厂的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带来任何利润,从而使工厂得不到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而厂长大多是一些现役或退役军官,对组织生产一窍不通,对贪污和剥削工人却颇为在行。此外,外国商人利用埃及人不懂技术,将一些老式的、使用过的或完全报废的机器高价卖给埃及政府。这一切造成工厂产量下降,亏损巨大,难以维持下去。

材料三为了逃避服兵役,许多埃及妇女在生下孩子不久,便含着泪水悄悄地把孩子的眼睛弄瞎或截断他的四肢,使之终身残废;一些成年男子则被迫伤害自己的躯体。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阿里怎样的改革思想?(2分)他又是怎样实践的?(8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存在的问题。(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阿里改革和洋务运动的共同之处。(10分)

参考答案(第1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前导学

农业:实行土地国有化;废除各种杂税;大力兴修水利;种植经济作物。

工业:西方先进技术;近代化的国营工厂;军事工业。

政治:马木鲁克;阿里;下级对上级。

军事:征兵制;西式。

教育:西方;世俗;专科;教育普及;欧洲;埃及。

文化:政府;埃及战役报。

失败原因:对外战争;落后的封建;侵略扩张。

2、课堂识真

1-8ADCBBADD

3、课后见功

9.(1)①创办近代工业;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③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④学习西方改革军事。

(2)改革的核心是军事改革:采取的措施有:①他创办了埃及第一所步兵学校,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军官;②招募士兵,加强训练;③不断扩建军营,加紧征兵,使军队数量迅速增加;④大力发展海军,建立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

(3)评价: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②对外战争和残暴的统治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5、拓展空间

10.(1)改革思想:建立近代化工业和建立近代化军队的思想。

实践:经济方面: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开办技校.培养本国技师;以创办军事工业为重点.同时发展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保护民族工业。

军事方面:创办步兵学校,招募训练步兵。壮大步兵力量;大力发展海军。

(2)经济上,面临资金匮乏和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

军事上,为了壮大军事力量,进行对外战争,征收苛重赋役,强制人民参军,给埃及人民带来苦难,激化阶级矛盾。

(3)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都受到来自列强的干涉和阻挠;都引进了西方近代工业;经营管理大多封建化,效益低下;都优先发展军事工业;结果都失败了;客观上对本国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