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谈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Fe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9-07

谈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Fe。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Fe”,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铁是地壳含量居第四位的元素。大约在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使从陨石中认识了铁,在人类历史上青铜器之后就进入了铁器时代,利用铁制造了各种生产和生活工具。早于17世纪就发现在人体和各种动植物中均有铁的存在,但含量并不高,并逐渐认识到它与健康和疾病有关,当体内铁的含量和分布异常时,就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铁的代谢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

一、铁在体内的存在形式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体内含铁量不同,到成年时才处于稳定状态。铁约占体重的0.0057%,大约为4g。女性较男性少,约为3g。铁在体内可分为功能铁和贮存铁。

功能铁占全身总铁量的80%以上,贮存铁不足20%。功能铁包括:(1)存在于红血球(血红蛋白)和肌肉中(肌红蛋白)的铁,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33441

相关推荐

《植物的矿质营养》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物的矿质营养》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植物的矿质营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1、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
知道: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
2、合理施肥的依据。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溶液培养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吸水、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以及课文中有关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与合作精神。

重点: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
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难点: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式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课前准备::1、植物体正常发育与缺少N、P、K时发育的幼苗比较挂图。
2、离体根的K+含量和氧浓度关系图。
3、番茄和水稻对Mg、Si元素吸收的差异图。
:1、在教师的指导下,课下培养缺N、P、K,还有完全培养液的四种培养液下,培养植株,观察其生长状况。
课时分配:2课时。
一、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9312;回顾生活常识,识记矿质元素。(与以前学的元素的区别)
#9313;“必需”——即“必不可少”,掌握“溶液培养法”。
#9314;“知识应用于生产”。(激发兴趣)#9312;由“题目”入手→介绍矿质营养、灰分元素(施肥)→矿质元素。
#9313;“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必需”如何体现→“溶液培养法”。
#9314;教师补充:常规情况下,缺某些“矿质元素”,植物所表现出的“症状”。
矿质元素的吸收#9312;联想到家中农作物施肥的情况,这一小节内容也就容易分析与把握,联系前面学习的主动运输、掌握“矿质元素吸收的过程”。
#9313;采用“探究式学习”,看书、对比、总结并举例,找出影响“矿质元素吸收”的因素。#9312;植物生长所需,这些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外,如何进入?如何吸收?
#9313;生产中,肥料需要溶解于水中,喷施根部,讲述其吸收的具体过程。
#9314;由上述过程:提出“矿质元素的吸收与水的吸收的关系“。学生从书中来证明,并写出其对比解决难点。
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9312;让学生总结出矿质元素的运输是随着水分的运输而运输。
#9313;识记“利用”的三个层次。#9312;吸收进来的矿质元素在根部,其它器官也需要矿质元素。即:要进行运输。(溶剂——水)
#9313;利用分“三个层次”仔细讲清、总结并举例、绘图。
合理施肥和无土栽培#9312;学生自学。
#9313;激发兴趣,现代“绿色产品”的生产。#9312;对照“合理灌溉”学习。
#9313;利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现代生产工艺。
二、授课背景:
学校: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主讲教师:黄敏
授课班级:高二(七)班
班级人数:80人
授课时间:2008年10月12日
三、课堂实录
教学
主体教学过程板书以及知识要点
大家知道,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其收获量增多。而生产上常用于使农作物增产的方法是什么?情景导入
“施肥”。学生齐回答(信心十足)
同学们,请回想一下:农民们,一般施的是哪些肥料呢?递进提问
#9312;稻草灰。
#9313;尿液。
#9314;买的肥料。
#9315;钾肥、磷肥、尿素。多个同学举手回答。
大家对平时的生活观察得比较仔细,刚才几位同学回答得都对,农民们常用的就是N、P、K肥。稻草灰里也含有少量的肥料,因此可以用于施肥,尿液中含有尿素(N肥),但这些都不足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因此需要额外买肥料。那么植物的生长到底需要哪些肥料呢?如果缺少了某种肥料,会对其生长产生怎样的影响?今天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出题:
sect;3.5植物的矿质营养评价各位学生的答案
引出今天教学的主题
sect;3.5植物的矿质营养

从标题上不难看出,我们第一个需要弄懂的就是:
什么是矿质营养?提问(指导学生看书)
矿质元素能够对植物的生长提供矿质营养,即矿质营养就是指提供的矿质元素。所以我们需要弄懂的是哪些元素师矿质元素.
根据书上的矿质元素的定义: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小组讨论得出:预习的结果
刚才同学将矿质元素的定义说清楚了,也阐述了矿质营养与矿质元素的关系,这里我补充一下:这里我们讲的是植物所需的矿质营养,所以也就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有哪些?怎样才能证明这种矿质元素(Mg)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呢?提示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写出实验的文字示意图
实验用具提供:完全营养液、缺Mg的营养液、多柱长势良好的玉米幼苗、烧杯若干、玻璃棒、纯净水等。提示学生用这些材料和工具设计实验验证Mg为玉米幼苗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
第一小组:
#9312;取等量的完全培养液和缺Mg的营养液,分别盛装于两个干净的烧杯中,并编号1、2。
#9313;将两株长势良好的玉米幼苗分别培养在1、2号烧杯中。
#9314;一段时间后,观察玉米生长的状况。
#9315;预测实验结果:1组玉米幼苗生长状况良好;2组玉米幼苗生长状况不好。
#9316;结论:因此Mg为玉米幼苗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第一小组学生讨论的结果展示(有具体去思考才能写出来)
第五小组:
#9312;选择9个烧杯,并标号1、2、3……9。
#9313;9号烧杯中装纯净水,1、2、3、4号烧杯中装完全营养液,5、6、7、8号烧杯中装缺Mg的营养液,九个烧杯中装的各种溶液的量是相等的。
#9314;选择长势优良且相同的玉米幼苗培养于9个烧杯中。
#9315;培养一周,观察记录并比较玉米生长的状况。
#9316;预测实验结果:生长状况最好的是完全营养液组、生长状况最差的是缺Mg的营养液,而只有纯净水的这组生长状况也不好。
#9317;分析:只有纯净水组,未能提供任何矿质元素,所以玉米幼苗生长不好。而缺Mg的营养液这组长势不好可能是因为Mg的缺乏引起的。
#9318;结论:因此Mg为玉米幼苗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个小组:运用到了重复多组实验减少实验的误差性,运用纯净水证明植物生长离不开矿质元素,也是一种空白对照,对实验的分析也很好,但怎样才能确定植株出现的症状就是因为Mg的缺乏引起的?
刚才有两个小组展示了思考的结果:我们一起来评点一下:
#9312;实验设计中,要明白实验的目的——证明这种矿质元素(Mg)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9313;找准单一变量。营养液的不同。
#9314;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培养植株注意换水、通气等,避免因为管理不当造成生长不好,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
#9315;实验步骤中体现等量、单一变量、结果的测定。
#9316;预测实验结果——指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9317;结论——从现象分析出的本质认识,联系实验目的。
#9318;这个实验体现“必需”——必不可少,少了就不能生长,补充了就能正常生长,因此要确定植株出现的症状就是因为Mg的缺乏引起的?就再将适宜浓度的含Mg的溶液加入到有症状的烧杯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其症状是否消失,如果消失,则证明该症状是由Mg的缺乏引起的。也说明Mg为玉米幼苗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如果不消失,则与Mg无关,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溶液培养法中:切记要用到反面证明的必要性,实验才算完整。
课外思考:缺Mg时,植物的老叶和新叶谁最先表现出症状?症状是什么?
科学家们通过“溶液培养法”鉴定出“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4种:
大量元素:P、Mg、Ca、K、S、N
口诀:林妹妹改嫁刘丹
微量元素:Fe、Zn、Mo、Cu、Mn、B、Ni、Cl
口诀:铁心牧童猛碰孽驴列出植物必需的14种矿质元素
总结口诀
方便记忆
我们知道了“矿质元素是哪些?它们能够为植物提供矿质营养,就要求被植物吸收、利用。其过程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同学们边看书,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K+在水稻中的历险记
首先:农民小王家:提供了“KN03”肥,施于水稻的田间。
KN03溶于水形成:KN03→K++N03-.徘徊于众多水稻之间。小找准一株水稻,正准备闯进去,但发现“门口”(根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两个“守门”(HC03-、H+)的,把住门口,不让进,于是,几经询问,想要进去,需要进行“等价交换”(换岗,K+→H+、N03-→HC03-),交换后,“吸附”在门边(细胞膜上),仍然没有进去,它们两不放弃,最后费了好大的劲(耗能),才搭载上“水稻号”(载体蛋白),来到水稻的家里。(吸收)
请同学总结矿质元素被吸收的要点。趣闻讲解
绘图板书
(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
#9312;吸收状态:离子态。
#9313;吸收方式:主动运输。
#9314;吸收动力: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9315;主要吸收部位:根
#9316;吸收过程:溶解成为离子→交换吸附→主动运输进入板书展示
(学生总结)
影响矿质元素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开放性讨论即答即评
#9312;呼吸作用。
#9313;ATP。
#9314;载体蛋白。
#9315;温度。
#9316;H2O。
#9317;O2浓度。学生回答较多
主动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好)
植物的生长需要吸收水分、吸收矿质元素。这两个过程有什么联系呢?
布置任务设问思考
内容比较项目吸收矿质元素吸收水分
区别吸收状态离子分子
吸收方式主动运输自由扩散
吸收动力呼吸产生的ATP蒸腾作用
根压
是否具有选择性是否
联系#9312;矿质元素只有溶解在水中形成离子才能被吸收。
#9313;两者吸收的主要部位相同——根。
#9314;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市随着水的运输而达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9315;一般情况下,两者运输浓度方向一致,都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
#9316;矿质元素被根细胞吸收后,又会影响到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从而影响根对水分的吸收,远离根细胞的矿质元素离子也可以通过水扩散到根的周围。
列表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的两个过程之间的异同点,得出他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指点学生做好笔记。(教学难点)

矿质元素的运输及利用,关于这个部分的学习就比较简单了,它的运输时随着水分的运输而运输的,也通过植物的导管。
至于利用,主要是识记哪些元素可以再度利用,那么缺少它时,它就被幼叶优先利用,老叶就先表现出症状。反之,有的元素进入植物体内,形成难溶解的化合物,不能再度利用,因此缺乏这种元素时,幼叶先表现出症状。那同学们看一下,哪些是可以再度利用的?哪些又是不能再度利用的呢?简单部分的知识
讲解较快
注重课本
设问
#9312;离子状态的可以移动,就可以被多次利用。(k)
#9313;不够稳定的化合物,也可以移动,也可以多次利用。(p)
#9314;很稳定的化合物,很难溶解,只可利用一次。(Ca、Fe)识记部分矿质元素利用的情况
口诀:可老不可新
:当缺乏的是可以移动的矿质元素,则老叶先表现出缺素症状;当缺乏的是不可以移动的矿质元素,则新叶先表现出缺素症状。
不可移动的矿质元素:Ca、Fe(识记)口诀记忆

做题快捷
补充常见矿质元素的作用:
#9312;Mg:用于叶绿素的合成,缺乏,老叶先变黄。
#9313;N:枝繁叶茂。
#9314;P:硕果累累。
#9315;K:茎秆粗壮、促进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9316;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则“花而不实”。
#9317;Zn:小叶病。
#9318;Fe:叶边缘变黄。记笔记

加强知识的理解(多媒体图片展示缺素症)
运用于生产实践
既然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这么重要,施肥,越多越好吗?疑问(过渡)
不是,应该合理施肥,不同植物所需的肥不同,同一种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所需的肥也不同。此部分简单学生自学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结束
四、课堂小结:
1、本节内容弄清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2、主动运输与矿质元素吸收的密切关系。
3、缺素症状的识记。
4、溶液培养法的实验设计。(掌握)
5、合理施肥应用于生产。(了解)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上的复习题,完成在书上。
2、导学中本节练习A组,完成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
sect;3.5植物的矿质营养
1、矿质元素
1.1概念
1.2研究方法——溶液培养法
1.3种类
2、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3、比较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两个过程
4、矿质元素运输及利用
4.1运输:随着水分的运输而运输(导管)
4.2利用:“可老不可新”
5、合理施肥
七、教学反思与研究:
1、本节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利用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中例举大量生活常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2、本节知识是继“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的学习内容,因此学习时,要注意两节内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比较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两个过程的异同点。更有利于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是近几年高考考察的一个方向,从现在就开始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有的知识是需要学生识记的,而怎样才能既快又准的记住该记住呢,对于这一节内容中,比如:矿质元素的种类14个,就这样记,彷佛很难,大多数同学记不全,教学中我采取了谐音口诀记忆:P、Mg、Ca、K、S、N(林妹妹改嫁刘丹);Fe、Zn、Mo、Cu、Mn、B、Ni、Cl(铁心牧童猛碰孽驴);而后的矿质元素的利用,这也是经常容易混淆的知识,我采用“意记”:可老不可新——当缺乏的是可以移动的矿质元素,则老叶先表现出缺素症状;当缺乏的是不可以移动的矿质元素,则新叶先表现出缺素症状。
4、运用自编故事讲矿质元素吸收的过程,让学生对矿质元素吸的全过程有个整体的认识,从中总结出该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提炼知识要点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做题中有效地提取出关键信息,达到做题事半功倍的效果。
5、展示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矿质元素吸收的过程,让学生有个形象生动地认识,便于理解记忆,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常见植株缺素的症状,让知识为生产实践服务。
6、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未在课上一一展示,因为课堂实践毕竟是有限的,其他小组的结果课后进行检查,点评。不能忽视学生的劳动,打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7、对于本节课,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开展一次关于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营养的课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让学生掌握溶液培养法,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人体的稳态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人体的稳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节人体的稳态
──血糖的调节
一、导言
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提出的相关问题是:
(1)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在第三节课后感到心慌,注意力难以集中?
(2)学校召开运动会的时候,同学们为什么常常给运动员买巧克力?
(3)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甜食?
通过以上精心设疑,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新课
(一)血糖的平衡
结合书中图1-5,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从而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血糖在人体内的含量是稳定的,正常值为80~120mg/dL。
引导回忆、总结的问题是:
(1)消化糖类的场所在哪?利用了哪些消化酶?什么叫吸收?
(2)肝糖元在什么条件下与葡萄糖进行相互转化?主要场所在哪?
(3)肌糖元在什么条件下分解?其分解的产物是什么,
(4)非糖物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葡萄糖?能否全部转化?
(5)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其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在哪?
(6)葡萄糖可以转变成哪种氨基酸?经过什么方式转变?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忆、思考、分析、讨论、总结,达到了复习、巩固旧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目的。
(二)血糖平衡的调节
1.教师出示胰岛内各种细胞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过的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
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3.结合书中图1-6,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胰岛素通过哪些途径降低血糖,胰高血糟素通过哪些途径升高血糖?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激素的了解。
4.教师提供有关肾上腺素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总结,使学生体会出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
5.引导学生分析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了解动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对体液调节中的激素调节有较全面的认识。
6.通过分析产生各种激素的具体部位,引导学生探究对应的效应器是什么?神经中枢又是什么?从而引出了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7.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总结使学生了解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
8.引导学生总结调节血糖平衡的两种方式,从而使学生对血糖平衡的调节有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糖尿病及其防治
1.引导学生分析:当血糖浓度低于或高于80~120mg/dL时,可能引发的疾病?
引导探究的问题是:
(1)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症状是什么?如何缓解?
(2)当血糖浓度低于45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症状是什么?如何缓解?
(3)当空腹血糖高于130mg/dL时,引发什么疾病?此时会形成糖尿吗?为什么?
(4)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mg/dL时,会引发什么疾病,此时会出现尿糖吗,为什么?
(5)血糖平衡有什么重要意义?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区分开什么是低血糖的早期症状、晚期症状,什么是高血糖和糖尿,从而总结出血糖平衡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糖尿病的产生原因及其防治。
(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如何诊断糖尿病?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认识到:只有当血糖超过了肾糖阈(160~180mg/dL),才可能出现糖尿。所以,诊断糖尿病时,既要验血,又要验尿,只有同时出现了高血糖和糖尿时,才患糖尿病。
(2)教师进一步引导探究:导致患者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胰岛素是人体内惟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患者血糖升高,说明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因此患者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索分泌不足。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检测患者的尿中有糖?
这个问题,教师要利用学生已学过的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加以解决。
在学生分析、讨论、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设计实验的原则和方法,要对学生的设计方案做出评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学会设计实验的目的。最后教师演示利用班氏糖定性试剂测定尿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得出实验结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教师提供有关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通过深入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确产生“三多一少”的根本原因是血糖浓度升高,加深对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5)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基因水平、口服药物、注射药物、饮食结构和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对糖尿病患者提出防治措施。
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分析研究、发散思维来加以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的能力。
(6)教师引导学生对糖尿病、高血糖症和糖尿进行比较,以检测学生对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①高血糖一定会出现糖尿吗?②如果某人持续性出现糖尿,是否就能肯定他患了糖尿病?③糖尿病患者是由于多尿才导致多饮的吗?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对糖尿病的病因和症状有更深刻的了解,到达巩固强化、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教学反馈
引导学生分析导言中提出的问题,作为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反馈。
要点提示
1.本节课涉及到大量的旧知识,例如,血糖的三个来源,三个去路;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鉴定还原性糖的方法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和联想,引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本节课内容与人体健康联系紧密,涉及到了多种血糖失衡症。对这些疾病,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3.糖尿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并带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学习。
板书设计
一、血糖的平衡
 人体内血糖
来源①消化、吸收②肝糖元分解③非糖物质转化
去路①氧化分解②合成糖元③转化为脂肪和默写氨基酸

二、血糖平衡的调节
三、血糖平衡的意义
1.当血糖浓度低于50~60mg/dL时——低血糖早期症状
2.当血糖浓度低于45mg/dL时——低血糖晚期症状
3.当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时——高血糖症
4.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mg/dL时——糖尿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以及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四、糖尿病及其防治
1.诊断:血糖高且有糖尿
2.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
3.症状:三多一少
4.防治:基因治疗,药物治疗,饮食习惯,加强锻炼。

高一生物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案


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植物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

知道:1)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

2)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溶液培养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植物必须矿质元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根吸收与水分吸收、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渗透,培养学生的辨证观。

二、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1、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

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落实方案:1、学生提前阅读,初步了解;

2、以第一章中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为基础进行学习;

3、结合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对比学习。

三、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突破策略:1、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讲述的有关用菜豆做的实验进行分析和讨论;

2、增加不同植物在同一营养液中吸收矿质元素数量的差异的讨论;

3、通常情况下,根细胞中K+或其他矿质元素的浓度高于土壤溶液中的浓度。但植物根仍然吸收这些必需的矿质元素,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把本课用到的各种文字材料、图片、动画等素材制成课件以配合课堂教学。

五、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进行对比学习。从汲收的原理、过程、运输和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其内在的本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将植物体正常发育下缺少N、P、K时的幼苗发育比较图投影到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分析缺少N、P、K时幼苗表现的症状,从而规纳出N、P、K在植物体内的作用。进下步说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水,而且也需要N、P、K等元素。也就是说,植物必需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利用矿质营养进行矿质代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植物的矿质营养。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P62~63内容,讨论以下问题(大屏幕显示):

1、什么是矿质元素?

2、在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有很多种,是否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

3、如何来鉴别哪些矿质元素是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

4、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有哪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析讨论。

师生归纳:

1、质元素是指除了C、H、O以外,主要是由根系从地壤中吸收的元素。

2、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并不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

3、科学家用溶液培养法来鉴别是否是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

(利用课件演示科学家进行溶液培养法的研究过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跟随科学家思路,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全营养液→植物发育正常

除去甲矿质元素→发育正常→(甲为非必需矿质元素)

除去乙矿质元素→发育不正常→加入乙矿质元素→发育正常→(乙为必需矿质元素)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不难知道何为溶液培养法: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有方法。)

4、植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有:大量元素:N、P、K、S、Ca、Mg;微量元素:Fe、B、Zn、Cu、Mo、Cl、Ni。

(提醒学生联系前面我们学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提出问题:植物体是怎样从地壤中吸收这些矿质元素的呢?

二、矿质元素的吸收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如下问题(大屏幕显示)

问题一、矿质元素通过什么部位进入植物体的?是以什么形式被吸收的?

问题二、矿质元素吸收与水分的吸收是否是同一过程?

(学生讨论、规纳、回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

1、矿质元素以离子状态被根尖吸收的。

矿质元素一般存在于土壤中的无机盐里。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形成离子

才能被根尖吸收。如KNO3溶解在水中,形成K+和NO3-,K和N分别以K+和NO3-的形式被根尖吸收。

2、矿元素的吸收与水分的吸收不是同一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1若为同一过程,则根吸水量和吸收无机盐量应成正比。举出相应的例子。2还有的实验表明,植物吸水量减少时,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量反而增多。)

问题三、根如何吸收矿质元素的呢?

(课件展示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过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比较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水分的吸收。根对水分的吸收是渗透作用,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至少有两个步骤:

(1)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质的协助;

(2)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因而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又有实验表明:用化学药品抑制根的呼吸作用,主动运输随着受到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被中断。

师生小结:可见,要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主动运输的过程,而根吸收水分是渗透作用。根只能吸收离子状态的矿质元素,说明无机盐只有溶解在土壤中形成土壤溶液(或被子土壤颗粒吸附)才能被根尖吸收。由此,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提出问题: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进行运输和利用的?

三、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矿质元素是如何运输和利用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

1、矿质元素进入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后,随着水分进入根部导管,进一步运输到植物体各组织器官中。说明矿质元素的运输是同水分的运输是同一过程。

2、质元素进入植物体内是如何被利用的呢?(大屏幕展示下表,引导学生分析填写)

存在形式

离子

不稳定化合物

稳定化合物

移动情况

容易转移

可以转移

不能转移

利用情况

反复

多次

一次

缺乏时受

症部位

老组织

老组织

幼嫩的组织

元素举例

K

N、P、Mg

Ca、Fe分析:(1)有些矿质元素进入植物体内仍然以离子形式存在,易于转移,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若缺乏该类矿质元素时,就会从衰老的组织转移到幼嫩的组织。如K元素。

(2)有些矿质元素进入植物体内以后,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解以后释放出来的矿质元素又可以转移支其他部位,被植物体再度利用。如,N、P、Mg等元素。

(3)还有一些矿质元素进入植物体内以后,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不能被再度利。如,Ca、Fe等元素。

四、合理施肥

资料介绍: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土壤中的养分不断被作物吸收,而作物的大部分产品被人们所利用,田地里的养分就逐渐不足。因此,施肥就成为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增产不仅要有足够的肥料,而且不要合理施肥。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本中图3-12和图3-13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适时、适量地施肥?

2、在施肥时是否越多越好?

3、施肥过多有什么影响?

师生归纳:

1、适时、适量地施肥应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和需求给予适量地施肥。

2、施肥过多会造成土壤溶液的浓度升高,若高于根细胞液浓度时,根细胞不能吸水,甚至失水。不但不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反而使农作物发生萎蔫现象,甚至死亡。

3、矿质元素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细胞吸收,所以在施肥的同时要合理灌溉。

4、施肥过多,特别是化学肥料,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生态环境。

综上分析,合理施肥就是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适量地施肥,以便使植物体茁壮成长,并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五、无土栽培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无土栽培所利用的原理及其优点。

原理:指利用溶液培养法。

优点:(1)全年都可以栽培,并且产量高。

(2)节约水肥,产品清洁卫生,有利于农作物栽培的工厂化和自动化。

(3)沙滩地、盐碱地、海岛地以及楼顶、阳台等不适宜栽种农作物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无土栽培,扩大了农作物栽培的范围和面积。

[知识巩固]

1、某菜农移栽大白菜,由于缺乏某些矿质元素而出现了枯心现象,大白菜最有可能缺少的矿质元素是()

A、N、PB、Ca、FeC、N、KD、P、Mg

2、植物体内可以被重复利用的矿质元素是()

A、C、H、OB、N、P、K

C、N、Mg、FeD、N、K、O

3、为了促进根吸收矿质元素,农田常采取的措施是()

A、常疏松土壤B、多喷洒农药

C、高浓度施肥D、大量的灌溉

[结课]

矿质代谢和水分代谢是植物体生命活动中的两大代谢,二者的起始都是通过根从土壤吸收而来的,他们的吸收部位相似,运输途径相同,但是它们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而水分的吸收是渗透作用,需要半透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

概念: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一、必需矿质元素

必需:1、不可缺少

2、不可替代

3、效果直接

二、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以离子形式被吸收

2、主动运输

3、与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三、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离子

再度利用

不稳定化合物

稳定化合物不可再度利用

元素,元素符号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素,元素符号,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举例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height=298

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分类

三.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四.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