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二战爆发的原因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二战爆发的原因。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二战爆发的原因”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二战爆发的原因

高中历史二战爆发的原因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发展。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惩罚性规定,使战后德国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成为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土壤。战胜国之间也矛盾重重,意大利和日本不满已得利益,伺机重新瓜分世界;美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矛盾。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垄断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急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

4.英法推行缓靖政策。二战前英法美推行的缓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高中历史绥靖政策

1.“缓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二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慕尼黑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是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地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高中历史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1.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使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向外谋求出路。

2.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

3.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日本的国力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的贸易禁运,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打击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对美一战”的决心。

4.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

高中历史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二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战争,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尤为重大。为了赢得战争,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潮流。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各国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他国的合理利益,达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有国家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扩展阅读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①、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②、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个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动政府。

二、袁世凯专权——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外交: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是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金额是2500万英镑。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

三、二次革命

1、原因:(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目的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成为国会第一大党。(2)“宋教仁案”。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3)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用于扩大个人势力。

2、过程:袁世凯在1913年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然后派兵南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3、性质: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袁世凯力量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成终身总统有世袭的权利,从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15年接受21条,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2、护国运动——①、原因:袁世凯的志国和复辟帝制。②、孙中山的讨袁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1916年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③、梁启超撰文的名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④护国军及其斗争: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在云南起义,组织了护国军,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⑤、结果:袁世凯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在绝望中病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⑥、护国运动的性质:护国运动是一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⑦认识: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历史背景:(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国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于是纷纷组织各种实业团体,竞相提倡实业,兴起了兴办工业的浪潮。这是中国民族工业能在这时期发展的内因。(2)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外因)。(3)辛亥革命前后,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时间:1912—1919年)

1、发展概况——时间:一战期间。发展最快的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其他工业也有不同程度发展。两大社会思潮: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代表性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主要工业:纺织业和面粉业。两大思潮:“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代表人物: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发展”是指建厂数和资本额而言。“短暂”,是指好景不长。就在这一短暂发展时期,日、美并未放松对华经济掠夺,所以中国民族工业并未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

2、主要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

(1)行业分布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在资金、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

(2)与外国资本比较: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力量十分薄弱,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

(3)与封建经济比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结果:大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箫条下去。

三、无产阶级的壮大: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人数也有很大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北伐军胜利进军:(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方针: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4)北伐概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两湖、江西和闽浙三个战场作战,两湖是主战场。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攻克武昌。打败吴、孙主力,到达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部队会师郑州;南京北伐军占领徐州。(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第一、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第二、北伐军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第三、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的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第四、冯玉祥的配合、苏联的帮助和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分化。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1)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2)工人运动的高涨:湘赣两省工人成立了总工会,组织了工人纠察队。陈独秀、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国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3)湘鄂赣的农村大革命: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尤其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1)原因:命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英国制造万县惨案(四川)、一三惨案(汉口)、南京惨案(直接原因)。(2)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一三惨案”发生后,各地纷纷举行反英大示威,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反帝斗争。武汉政府支持人民的革命斗争。1927年2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协定先后签字。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高考历史知识点: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①、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②、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个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动政府。

二、袁世凯专权——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外交: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是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金额是2500万英镑。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

三、二次革命

1、原因:(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目的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成为国会第一大党。(2)“宋教仁案”。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3)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用于扩大个人势力。

2、过程:袁世凯在1913年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然后派兵南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3、性质: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袁世凯力量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成终身总统有世袭的权利,从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15年接受21条,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2、护国运动——①、原因:袁世凯的志国和复辟帝制。②、孙中山的讨袁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1916年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③、梁启超撰文的名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④护国军及其斗争: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在云南起义,组织了护国军,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⑤、结果:袁世凯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在绝望中病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⑥、护国运动的性质:护国运动是一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⑦认识: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历史背景:(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国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于是纷纷组织各种实业团体,竞相提倡实业,兴起了兴办工业的浪潮。这是中国民族工业能在这时期发展的内因。(2)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外因)。(3)辛亥革命前后,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时间:1912—1919年)

1、发展概况——时间:一战期间。发展最快的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其他工业也有不同程度发展。两大社会思潮: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代表性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主要工业:纺织业和面粉业。两大思潮:“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代表人物: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发展”是指建厂数和资本额而言。“短暂”,是指好景不长。就在这一短暂发展时期,日、美并未放松对华经济掠夺,所以中国民族工业并未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

2、主要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

(1)行业分布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在资金、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

(2)与外国资本比较: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力量十分薄弱,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

(3)与封建经济比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结果:大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箫条下去。

三、无产阶级的壮大: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人数也有很大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北伐军胜利进军:(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方针: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4)北伐概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两湖、江西和闽浙三个战场作战,两湖是主战场。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攻克武昌。打败吴、孙主力,到达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部队会师郑州;南京北伐军占领徐州。(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第一、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第二、北伐军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第三、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的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第四、冯玉祥的配合、苏联的帮助和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分化。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1)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2)工人运动的高涨:湘赣两省工人成立了总工会,组织了工人纠察队。陈独秀、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国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3)湘鄂赣的农村大革命: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尤其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1)原因:命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英国制造万县惨案(四川)、一三惨案(汉口)、南京惨案(直接原因)。(2)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一三惨案”发生后,各地纷纷举行反英大示威,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反帝斗争。武汉政府支持人民的革命斗争。1927年2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协定先后签字。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2012届高考历史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复习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12届高考历史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单元复习教案
单元二十一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1939-21C初)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二战后的东西方世界,时间从1939年大战爆发到1989年苏、东剧变。这一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战后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从美国独霸到三足鼎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改革,改革总体成效不大;国际关系上确立了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两极格局,50年代中期后演变为美苏争霸,威胁了世界和平;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其中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局势瞩目;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到更高层次。
具体历史阶段特征如下:
(一)资本主义发展——美国独霸到美欧日三足鼎立:
1、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
(1)生产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2)生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广,宏观调控加强。(3)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天下到美欧日三足鼎立。(4)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加强,欧共体是其主要标志。
2、资本主义政治—相对稳定:
(1)雅尔塔体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2)各国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矛盾。(3)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阶级矛盾,社会危机,极右势力泛起。
(二)、社会主义运动——一国到多国,动荡和改革: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
2、各国的动荡和改革:50-60年代,由于原有体制弊端的显露,经济困难,政局动荡,也希望摆脱苏联的干扰;改革的内容大多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放松对企业的限制;改革总体失败,中国在曲折探索中摸索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四)国际关系——二次大战到两极格局:
1、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帝国主义削弱,社会主义壮大,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2、雅尔塔体系确立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两大阵营的矛盾逐渐尖锐,逐渐形成两极格局,形成了冷战局面。
3、50年代中期以后,两极格局逐渐演变为美苏争霸,两强互有攻防,争夺世界霸权,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威胁和动荡。
(五)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发展
在科技革命作用下,市场制度推广下,国际金融发展下,跨国公司主导下,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扩张。欧共体等区域集团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全球一体化相辅相成。
二、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可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表现,成因各是什么?这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影响?
四个阶段。战后到70年代初,70年代,80年代,90年代。
特征成因和表现:(1)第一阶段稳定发展--①美国大力开拓世界市场;②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新兴工业;③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国家资本主义;④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第二阶段衰退--①自身受危机打击,经济放缓;②美苏争霸,包袱沉重;③欧日竞争,十分激烈;
④第三世界,石油涨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经济霸住地位动摇,经济进入滞胀.
(3)第三阶段经济复苏--美国政府降低税率,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对企业干预。
(4)第四阶段经济繁荣—-大刀阔斧改革,信息技术刺激。
对对外政策影响: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对社会国家展开冷战;60—70年代实力下降,实行战略收缩;80年代政策重新回到强硬立场;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美国霸权十分嚣张.
三、欧洲战后经济恢复的总体原因有哪些?认识?
恢复原因:(1)利用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资金因素;(2)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因素;(3)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因素.
上述因素中,最根本的还是科技因素.
四、欧共体成立的原因?目标?成立的过程?性质?发展的趋势特点是什么?对世界影响?
原因:(1)自身--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提供可能;(2)外部--面临美苏争霸,美国控制.
目标:争取商品,人员,劳务,资本自由交流,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过程:1951年六国煤钢联营;1958年组成原子能联营和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改组为欧盟.
发展趋势、特点:成员扩大--由西欧向东欧扩展;程度加深--由经济一体走向政治一体;目前是世界合作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区域国家经济政治集团.
影响:促进欧洲自身经济发展,也推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五、德日两国在战后经济腾飞的相似原因?
(1)经济因素--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国防开始小。(2)政治改革—战后的民主化改革;
(3)美国扶植—德的马歇尔计划,日军事订货;(4)科技因素—-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高新技术;(5)政府调控—-国家制定经济战略和加强调控;(6)教育因素—-两国都重视教育.(7)社会环境—-社会环境都保持了稳定。
六、二战后至今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原因?影响?
演变:从美国一枝独秀,到60-70年代美欧日三足鼎立,再到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
原因:(1)战后初期,欧洲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通过,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通过布雷顿体系控制了世界金融,生产了世界商品的一半以上;(2)60-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腾飞,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争霸的影响,第三世界冲击下,布雷顿体系崩溃,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三足鼎立;(3)新科技革命的一个内向,市场制度的推广,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载体.
七、19世纪晚期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两次高速发展,相似原因,影响?
原因:①科技革命推动--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②生产关系调整--垄断组织出现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③政治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社会改革调整;④社会环境稳定--巴黎公社至一战,雅体系下相对稳定.⑤不平衡--前:后起美德超越英法,后:欧日冲击美国.
影响:(1)前: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疯狂对外扩张,资本主义殖民和世界体系确立;各国争夺世界的矛盾空前激烈,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引起了世界大战.(2)后:欧日谋求政治独立,冲击了两极格局;也推动了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八、德日两国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相似性.
(1)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阶段:自上而下形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
(2)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后起帝国主义国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疯狂对外扩张.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经济危机打击,法西斯势力登台,对内独裁,对外扩张.成为大战策源地.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接受改造,美国扶植,非军事化,,制定发展战略,重视科教.
九、50-60年代东、西欧的两种改革,结合背景分析其内容特点,不同的结果.从中得出的认识?
背景和内容特点:
内容和特点:西欧:(1)二战后经济困难,政局动荡;面临冷战和美国控制.(2)各国加强宏观调控,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治上社会改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并逐渐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建立欧共体.
东欧(1)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照搬苏联高度集中模式,弊端逐渐显露;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受苏联干涉,要求独立发展.(2)各国放松对经济控制,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政治上发扬民主;对外要求摆脱苏联控制.
不同后果:西欧经济腾飞,走向一体化;东欧由于未冲破原体制和苏联干涉而归于失败.
认识:经济建设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出发.
十、结合史实评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几种不同模式.
(1)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传统模式,经济上强调重工业,所有制单一,计划和指令性,否定价值规律;政治上高度集权,民族法制不健全.形成于苏联,二战后推广到大多数国家。有利于巩固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长远不利于发扬社会主义优越性.
(2)南斯拉夫模式--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经济上社会所有制,企业自主管理,重视商品市场;政治上地方和社会自治.这种模式调动了地方和个人积极性,但削弱了宏观调控,出现分散和自由主义.
(3)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上对内改革,多种所有制共存,对外开放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同时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模式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一、结合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说明“经济发展必须要从国情出发,抓住机遇,走自己的路”的基本经验。
(1)东亚东南亚模式:韩国新加坡资源匮乏,劳力丰富,抓住60年代西方国家转移劳动密集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技术,同时不断调整战略,韩国实施不均衡增长的战略,新加坡重视道德和社会秩序,两国都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西亚等国模式:西亚石油资源丰富,但大都控制在西方垄断资本手中,西亚各国收回石油资源,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冲破国际垄断,提高油价,增加收入;同时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发展农业提高粮食自给率.产油国日益富裕
(3)日本:日本战后进行社会改革,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同时接受美国的扶植,利用朝鲜和越南战争时机发展经济,不断调整战略,发展外向经济.实现了经济腾飞,仅次于美国.
(4)中国:吸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高考历史知识点: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①、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②、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个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动政府。

二、袁世凯专权——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外交: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是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金额是2500万英镑。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

三、二次革命

1、原因:(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目的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成为国会第一大党。(2)“宋教仁案”。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3)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用于扩大个人势力。

2、过程:袁世凯在1913年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然后派兵南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3、性质: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袁世凯力量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成终身总统有世袭的权利,从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15年接受21条,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2、护国运动——①、原因:袁世凯的志国和复辟帝制。②、孙中山的讨袁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1916年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③、梁启超撰文的名称:《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④护国军及其斗争: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在云南起义,组织了护国军,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⑤、结果:袁世凯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在绝望中病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⑥、护国运动的性质:护国运动是一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⑦认识: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一、历史背景:(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国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于是纷纷组织各种实业团体,竞相提倡实业,兴起了兴办工业的浪潮。这是中国民族工业能在这时期发展的内因。(2)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外因)。(3)辛亥革命前后,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时间:1912—1919年)

1、发展概况——时间:一战期间。发展最快的行业:纺织业和面粉业,其他工业也有不同程度发展。两大社会思潮: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代表性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主要工业:纺织业和面粉业。两大思潮:“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代表人物: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发展”是指建厂数和资本额而言。“短暂”,是指好景不长。就在这一短暂发展时期,日、美并未放松对华经济掠夺,所以中国民族工业并未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

2、主要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

(1)行业分布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在资金、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

(2)与外国资本比较: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力量十分薄弱,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

(3)与封建经济比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结果:大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箫条下去。

三、无产阶级的壮大: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人数也有很大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北伐军胜利进军:(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2)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方针: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再打张作霖。(4)北伐概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在两湖、江西和闽浙三个战场作战,两湖是主战场。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攻克武昌。打败吴、孙主力,到达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部队会师郑州;南京北伐军占领徐州。(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第一、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第二、北伐军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第三、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的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第四、冯玉祥的配合、苏联的帮助和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分化。

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1)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高涨。(2)工人运动的高涨:湘赣两省工人成立了总工会,组织了工人纠察队。陈独秀、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国工运史上光辉的一页。(3)湘鄂赣的农村大革命: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尤其湖南的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1)原因:命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英国制造万县惨案(四川)、一三惨案(汉口)、南京惨案(直接原因)。(2)收回汉口和九江英租界:“一三惨案”发生后,各地纷纷举行反英大示威,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反帝斗争。武汉政府支持人民的革命斗争。1927年2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协定先后签字。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