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5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5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5届高考历史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轮复习提纲”,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1.《权利法案》的制定
(1)背景
①议会的由来:13世纪初,英国贵族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以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资产阶级与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传统上,英国议会有同意或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国王要征收新税必须获得议会的同意。②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革命爆发。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取得胜利,斯图亚特封建王朝被推翻。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689年,议会制定《权利法案》。
(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主要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利,确保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4)《王位继承法》
1701年,议会又制定了《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把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5)意义:这些法令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后来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
①内阁的名称来源于枢密院——国王直辖的最高咨询机构。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在一个小密室里召集几位重要的枢密大臣商讨国家大事,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②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就需要一个人来主持会议。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下议院多数党领袖的沃波尔(华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上的第一位首相。③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2)特点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多数派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组成责任内阁。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②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③由于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握有行政大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3.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大增;陈旧的议会选举制度不适应英国的现实,不少衰败城镇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力,而新兴工业城市却没有自己的代表。(2)内容: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取消了“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席位。(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民主化进程迈进了一大步。
4.议会中的“第三院”
①19世纪70年代以后,议会的权力开始缩小,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②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和部分立法权,还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③内阁权利开始膨胀,被称为议会的“第三院”,体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
5.君主立宪制特点和作用
(1)特点
①君主“统而不治”。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际权力。②议会权力至上。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③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④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2)作用
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对社会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②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新的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这一模式。
(二)1787年美国宪法
1.制定背景
①1781年开始实施的邦联体制,使刚刚独立的美国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各州保留很大权力,国家权力极为有限,面对一些重大问题常常力不从心。②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成为美国统治集团的共识。
2.主要内容
(1)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仍保持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2)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①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全国选民间接选出,每届任期4年,对宪法负责。对立法由否决权,但国会若以2/3以上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武装部队总司令;②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国会分参、众两院。国会拥有最高立法权、监督财政权、修改宪法权、对外宣战权;③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拥有最高司法权和法律最高解释权。
3.评价
(1)局限性
①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②黑人按五分之三来计算各州人口总数,印第安人则不计算在各州之内,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③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2)进步性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在权力结构上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中任何一项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防止了专制独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③较好的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关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政府构成原则
(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在联邦与州的关系上,肯定了联邦的权力高于州的原则,同时也确定了联邦与州的分权原则。(2)分权制衡原则。将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授予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部门,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3)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5.两党制的形成
美国经历了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民主党和自由党的发展历程,到19世纪后期确立起今天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政策也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三)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曲折历程
法国政体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君主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第一共和国(1792年)—第一帝国(1804年)—第二共和国(1848年)—第二帝国(1852年)—第三共和国(1875年,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第四共和国(1946年)—第五共和国(1958年到今天)。
2.政局特点
政局动荡不安,党派林立,执政者变换频繁;政治运动和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3.共和道路曲折的原因
(1)内因
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斗争不断。②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③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根深蒂固。④法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缓慢,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⑤保皇派分为三个派系,相互倾轧,不能形成合力。⑥广大工农群众、资产阶级共和派强烈反对帝制。
(2)外因:当时欧洲封建势力异常强大,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
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背景
①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惨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成立。②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③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2)内容
①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②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③《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国庆日。④把“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写入宪法。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但共和之路并不平坦。特点:总统和参议院权力较大。
(3)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保皇派势力,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全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②为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还需进行长期的斗争。
(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
(1)背景
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邦国林立,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宰相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实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完成统一大业。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建立。
(2)特点
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色彩。原因:①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近代化过程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普鲁士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内容
①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②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官员、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③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④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所立法案须经皇帝批准才能有效。联邦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作用较小。
(2)特点
①皇帝和宰相权利较大。②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3)评价
①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使德国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点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两种模式分析
(1)民主化模式——英、法、美。基本特征:①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实行普选制。②实行真正的政党政治。③形成了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议会是真正的立法机构。
形成根源:①三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扫荡了旧的统治势力,使人民接受了革命的洗礼;②以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启蒙思想为武器。
(2)专制主义模式——德、俄、日。基本特征:德国实行的是披着民主外衣的专制主义;俄国则一直坚持沙皇专制,整个近代根本就没有设立过真正的议会;日本实行的是天皇体制,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形成根源:①三国在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时,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没有相对成熟的资产阶级的领导,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②德国通过王朝战争、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进入到资本主义阶段,没有经历革命的洗礼,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精选阅读

2020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细化整理(人民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0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细化整理(人民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2020高一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点细化整理(人民版)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的制定P118
(1)制定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使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
(2)核心内容: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护臣民自由,扩大议会的权力权利
(3)影响:使国家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里,确立了法律至上、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P119页
形成过程:
(1)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设内阁成为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2)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后来成为惯例。
(3)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相组建内阁先例。
从此内阁要对议会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
(4)18世纪中,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开创了两条对策,分别是_______
首相辞职向议会谢罪(或内阁成员集体辞职)
提请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新下院决定内阁存留
形成影响:
(1)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2)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3)君主立宪制基本形成,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3.1932年议会改革和内阁成为第三院(不是课标直接内容)见教材120-121此处略
4.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由我校苏建老师整理)
(1)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
(2)君主保留,但议会掌权,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
(3)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
(4)国王临朝不理政,代表国家,仅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5.美国1787年宪法:P122
(1)制定缘由:美国建国初实行松散的邦联体制,造成国家软弱,危机重重。
(2)主要内容:
①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
联邦政府权力大大加强,
各州保持了一定程度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
②中央各部门关系: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原则
三权分立:
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
国会拥有最高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
最高法院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法官终身任职
相互制衡:
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
国会又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最高法院的最高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和议会的法令违宪而失效等
③统治者与人民关系: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总统议员都分别由人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3)宪法评价:(答题时讲下面变成通俗语言)
避免专权出现,维护资产民主;
调和三对矛盾,长期稳定发展;
在权限设置上调节中央与地方矛盾;参众两院的设置调节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
给予黑奴5/3选票,缓和南方与北方矛盾
实践启蒙构想,他国政建榜样;
歧视黑印妇女,初无充分人权。
6.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异:
项目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是谁?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选民选举
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是谁?
总统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选举中获胜多数党组阁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总统
议会(后来内阁诠释上升)
同: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政党议会制度——两党制,两院制等
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的主要内容:P129
(1)总统:①任期七年,国家和军队最高统帅,任命官员、缔结条约等权
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议会:两院制。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法律,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3)(后来加入)马赛曲为国歌、共和形式永不动摇等
特点:总统,参议院权力大,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8.《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的主要内容
(1)宪法内容:
①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②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有权任免官员、创制法律、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③宰相(内阁首脑):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
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组成;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
(2)宪法特点:①议会软弱,皇权强大。→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②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9.德、法两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有何异同?
不同
法国
德国
政体
共和政体
君主立宪政体
国家元首
总统,选举产生
皇帝,世袭产生
内阁
对参议院负责
只对皇帝负责
相同:都带有与反民主势力的妥协性:
①国家元首权力很大
②上院拥有更大权力,普选产生的下院作用较小
§相同原因:保守势力都比较强
§不同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德国较早成熟
§法国人民坚持民主斗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德国统一主要依靠普鲁士政府,人民作用很小
10.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见教材131页末端
专题八、九社会主义运动和当代国际格局的变化
1.《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与意义
(岳麓版教材:①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即私人占有和社会大生产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②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的、革命的最有前途的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
③阐明暴力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途径,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人民版教材教材138页: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意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P141
(1)革命缘由: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但以稊也尔为首的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后更名为国防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要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
(2)革命措施:①废除旧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②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下设十委员会。
③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④国家公职人员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等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P143
(1)失败原因:①无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没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②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没有经验可循。
(2)意义:①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②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③原则永存,精神不朽。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P1461917年
(1)背景条件:①发展阶段: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有军事封建色彩,依赖西欧资本。
②社会矛盾:复杂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
③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思想的诞生。
④参加一战带来的灾难,激化了国内矛盾,加速了革命高潮到来。
(2)革命经过: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的特殊局面。
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③七月事件,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④攻打冬宫,通过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建立以列宁为首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3)历史意义:①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②对世界: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同时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4)革命特点:①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②走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
④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5.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和历史意义:
1953-1956年新中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上取代了私有制占据主体地位,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被消灭,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P154
(1)形成背景:
①二战改变了大国间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二战后期战后美苏领导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③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国家
1947年
1949年
1955年
美国
“杜鲁门主义“提出
(冷战正式开始)
马歇尔计划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九国情报局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形成影响:①引发美苏军备竞赛,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表现:1949年德国分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冷战);
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61-1975年越南战争(热战)
②美苏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学习借鉴,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面对两极对峙格局,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7.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P159
时间:20世纪60七十年代
表现: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③中国的振兴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8.欧洲共同体的形成:P159形成过程;
(1)经济一体化方面: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
目标: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
(2)政治一体化方面:①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外交)
②1973年提出“用一个声音说话”(外交)
③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立法)
④20世纪80年代防务合作(加快军事)
9.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P160
(1)原因:①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依赖美国的保护和扶植,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重视教育
(2)发展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②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纪第二号经济大国等
(3)影响:追求政治大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日本和欧共体崛起的影响:
a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b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10.中国的振兴:P161
(1)新中国成立,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2)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国际威望。
(3)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1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P162
(1)时间:1961年,发起者: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和埃及的纳赛尔
(2)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3)内容:见162页
(4)作用:标志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12.两极格局的瓦解P164
(1)瓦解标志:东欧剧变(1989年起)、
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1991年)
苏联解体(1991年底)
(2)瓦解影响:
①使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②造成东西方力量失衡,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发展中国家面临西方大国更大压力。
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④国际竞争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尤其经济较量,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加速发展。
1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P165
(1)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独霸条件:①苏联解体,对手消失
②以经济、军事为后端
③以“民主”“人权”为旗帜
独霸行动:①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
②2001年阿富汗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
③2003年伊拉克战争,推到萨达姆政权
(2)欧盟建立和一体化进程加快(1991年马约签订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启用)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俄罗斯走出低谷:①叶利钦推行全方位外交表现P166页
②普金措施:大幅度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果断应对车臣问题
(5)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1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4)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
(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各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缓和。)
(5)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6)对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教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教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教学案

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2.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4.结合法德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方式,分析法德两国民主政治的差异。

5.注意联系当今与英美法德相关的时政问题,分析四国政体的特点。

考点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光荣革命”(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

1.背景:(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年,英国爆发了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进行了两次内战。1649年1月30日,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2)克伦威尔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后,新贵族克伦威尔凭其掌握的军事实权,实行独裁统治。(3)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在英国恢复了天主教,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

2.过程:1688年,应议会之邀,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率军队来到英国,并成为英国国王,复辟王朝统治结束。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就是“光荣革命”。

3.意义:“光荣革命”实质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旧贵族的妥协。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开辟了道路。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

1.背景:“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需要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

2.内容

(1)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BillofRights)。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做到“六不”:不废法律;不得征税;不组军队;不干言论;不拘臣民;不停议会。

(2)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即《嗣位法》)(ActofSettlement),对王权做了进一步限制,并且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3.意义

(1)议会颁布这些法令的目的在于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结果是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言立宪制的法律基础。(理解“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

(三)小密室的演变(密室即内阁,英文theCabinet)

1.内阁的出现

(1)“光荣革命”之前,国王有一个最高的咨询机构——枢密院,由国王指定的贵族担任枢密大臣。(2)“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经常召集几位重要的枢密大臣在一个小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英文密室一词便逐渐指称内阁。(3)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及完善(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统而不治”=虚君)

(1)汉诺威王朝时期,乔治一世以外国人的身份入主英国,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成了惯例。(2)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内阁要对议会负责)。(3)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到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四)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选举权扩大)

1.背景:(1)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英国的议会选举仍实行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在选区划分和议席分配等方面有很大缺陷(衰败地区“水上投票”/新兴工业城市无权派代表)。(2)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参与国家政权。(3)对于选民和被选举人的高额财产资格限制,剥夺了工人群众甚至是中小资产阶级的选举权,他们进行了不懈斗争。

2.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获得通过。方案规定:降低选举财产限制;调整议会代表名额。

3.评价: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这次改革使英国议会制度更加民主化,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五)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内阁权力膨胀)

英国上议院(即贵族院,由英王任命,权力较小)是第一院;下议院(即平民院,由选民选举,权力较大)是第二院;内阁(多数党组阁,后来权力最大)是第三院。

1.议会的“黄金时代”(权力鼎盛时代)

(1)时间:从“光荣革命”(17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

(2)表现:议会拥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除立法、财政大权外,还行使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这体现了夺取政权时期资产阶级的权力需求。

2.议会渐弱、内阁渐强

(1)时间:19世纪70年代以后。

(2)表现: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①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占大多数。②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③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由内阁制定具体实行细则,这使一部分立法权直接转入内阁。④内阁还逐渐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如首相狄士累利擅自购买苏伊士运河股票)。⑤伴随着政党组织日益完善,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

3.影响: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体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这种趋向是指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垄断资产阶级行政权力的膨胀)。

考点二:美国1787年宪法

(一)年轻美国的窘境(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只有青壮年,没有童年”)

1.邦联体制的确立(邦联:邦强联弱,地方强,中央弱)

(1)确立:1781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制定的《邦联条例》生效。

(2)内容:①独立后的美国是一个由13个州结成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②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

2.邦联体制的危机(即“窘境”的含义)

(1)贸易问题:①国际贸易,面对各国商品大量涌进美国市场,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②国内贸易,各州的关税壁垒以及纸币的滥发,也使国内的商品流通极其不畅。

(2)债务问题:长达八年的独立战争(1775—1783)使美国欠下了大量的债务,各州每年向邦联政府上缴款项只能维持政府的日常开支,无力偿还巨额债务。

(3)安全问题:英国、西班牙威胁边境安全,国内劳动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无权维持常备军的邦联政府对此束手无策。

3.美国的迫切要求: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

(二)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1.制定: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

2.内容

(1)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2)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的权力:①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总统和国会对立法有否决和反否决权)。②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议员由各州直接选举产生)。③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拥有最高司法权)。

3.评价

(1)局限性(次要):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度,还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含有违背民主、平等、自由原则的因素。

(2)进步性(主要):①美国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②这部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所谓的“制约与平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它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④1787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总统制共和制政体,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成为欧洲近代反封建斗争的旗职(如影响法、德等国)。

(三)从“邦联”到“联邦”

1.联邦制政府的形成

(1)1788年6月21日,联邦宪法正式生效。(2)1789年1月,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第二任亚当斯,第三任杰斐逊)。(3)1789年3月,美国选出了第一届国会。

2.联邦制政府的措施(主要集中于立法、司法、金融、税收方面)

(1)总统和国会颁布了国会法令和司法条例。(2)整顿了货币,发行了公债,发布了税收法令,实行了关税保护政策等。(3)批准建立了国家银行。

3.联邦制政府形成的影响(集权、经济、军事、中央与地方关系)

(1)中央已集中了财政、外交和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权力,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2)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3)使美国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的统治秩序,应对外来的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4)联邦制政府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四)两党制的雏形(美国实际上是一个两党制的国家)

1.形成过程

(1)在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就有民主派和保守派之分,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党。

(2)建国后不久,美国出现了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两大政党(联邦党代表正在成长中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民主共和党代表西部小农和东部工人的利益)。

(3)联邦党在1816年解体;19世纪30年代,民主共和党分裂为民主党和自由党。

(4)19世纪50年代,民主党逐渐成为南部奴隶制种植园主的政党;于1854年成立的共和党(新党派)主张限制并最终消灭奴隶制度(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5)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两党制度正式确立。

识记:凡是名称中含有“民主”的党派(如民主共和党、民主党)代表较小阶层或落后阶层利益;其余的党派(如联邦党、自由党、共和党)代表较进步阶层利益。

2.两党制本质:虽然两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在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民主党和共和党“驴象本一家”)

考点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一)震荡中的法国

1.大革命后法国政局频繁变动

先后经历法兰西第一共国(1792-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年);七月王朝(1830-1848年);第二共和国(1948-1852年);第二帝国(1852-1870年);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第五共和国(1958年至今)。(政权变动;执政变换;党派林立;人民斗争)

2.法国艰难的共和之路——“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

(1)法国内忧外患:巴黎公社失败后,外有德军入侵,内有人民武装和党派纷争。

(2)保皇派略占优势: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国民议会中,保皇派占多数席位;保皇派分为三个派系,但都想复辟帝制。

注:保皇派和共和派是资产阶级不同阶层,关于在法国实行何种政体的主张不同。

(3)保皇派复辟难成:①1871年,保皇派梯也尔就任总统,他既想恢复帝制,又不敢贸然废除共和制,建立了一个“没有共和派的共和国”(假共和)。②保皇派不满他的软弱,共和派抨击他的保守,1873年梯也尔被迫辞职。③保皇党人麦克马洪继任总统,直接着手恢复帝制,由于人民反对及内部分歧,复辟计划难以得逞。

“震荡”一词如何理解(大革命后法国政局总印象):政局动荡不安,保皇略占优势,复辟不能得逞,共和之路艰难。

(二)“一票共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宪法的制定

新调整的国民议会围绕着政体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直到1875年1月,才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2.宪法的内容

(1)总统有极大的权力(任期七年,元首统帅,任命官员,缔约大赦,众院同意任命内阁,参院同意解散众院)。(2)议会采取两院制(参院间接选举产生,可否决从院法律,内阁对参院负责)。(3)确定国歌、国庆日、政体和总统资格等(《马赛曲》;7月14日;“共和国形式”永不动摇;皇族成员不得当总统)。

3.法国共和制确立的原因:(1)人民长期追求民主的斗争;(2)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根本原因)。

4.对1875年宪法的评价:(1)从法律上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的进步。(3)它存在着明显的妥协性:如总统和参议院权力过大。

(三)脆弱的德国民主

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俾斯麦的三次王朝战争不仅击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也使容克贵族阶级占巨大优势,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在巴黎宣告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3)1871年4月,帝国宪法通过,确立了德意志帝国立国的基本原则。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内容

(1)确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以及帝国政府和各邦的权限(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银行、税收、立法等权限,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

(2)宪法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体:①规定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内外大权。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作用很小(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但普鲁士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意义(评价)

(1)局限性:这部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

(2)进步性: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在帝国政府的保护下,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

(四)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欧美确立

1.方式: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

2.特征: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

3.评价:(1)局限性(阶级本质和发展程度):它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并且在欧美部分国家尚未成熟。(2)进步性(积极影响):①它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柱。②随着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扩大政治民主,日益健全代议制度,调节缓和了社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③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还扩展到了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本专题所涉及四个国家的代议制,考得较多的是在当今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英国和美国的政体,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出现。

2.本专题可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国近代民主化相联系命题,建议复习时多注意适当训练。

3.近年偶有对法德两国政体考查的选择题出现,复习时要注意冷点变热点的问题。

4.熟悉英美法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内容及演变过程,理解代议制政体的多样性。

1.用两个“一二三”来加深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理解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2)资产阶级代议制统一性的表现“一二三”

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2.用列表法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的不同

项目国家元首元首产生元首任期元首权利政府首脑政府产生权力中心议会与政府的关系

英国

美国

3.用列表法区分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和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的不同

项目政府产生办法元首议会政府关系国家权力中心国家元首地位实权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4.用列表法比较法德两国政体

项目议会产生方式元首议会政府关系国家元首元首产生方式

法国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5.用列表法归纳英美法德四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项目形成时间宪法名称国家政体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权力中心元首实权政府产生政府负责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简要对比古代雅典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

从民主的性质看,古代雅典的民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近代西方的民主是一种间接民主,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

2.什么叫“代议制”?

“代议制”相对于公民直接参政形式而言,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如英国君主立宪制中的议会、美国共和制中的国会等。

3.共和制的含义

它是一种民主的国家管理形式,是与专制相对的。它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限制的国家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和制,依据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同又可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半总统制。

4.容克的含义

容克是德文Junker的音译,意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即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他们从16世纪起就经营大庄园经济,并掌握着国家领导权。

5.对英国政治体制的易混认识

(1)英国议会与国王的关系:①中世纪的英国议会由国王和上下两院组成,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不要误认为仅由上下两院组成议会。②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使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有些版本教材说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③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而不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3)封建社会里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与英国封建专制统治不同: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英国在中世纪,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6.怎样区分美国的联邦制共和制

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7.英美法德四国颁布的宪法和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1)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并以法律的形式将革命的成果固定下来,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为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美国:1787年美国宪法解决了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的问题。1789年,美国国会制定宪法的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南北战争结束后,国会通过了第13、14条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地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成为法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纲领性文件。1791年法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定法国为共和国。

(4)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皇帝是国家元首,帝国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实质上仍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1.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原因及“光荣革命”的原因

(1)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原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保护既得利益,稳定政治局,阻止人民将革命推向深入,急需集权政治。(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2)“光荣革命”的原因: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没有按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设想去进行统治,而是积极复活革命前的一切反动措施,其后退幅度已经超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容忍范围,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经过革命取得的利益。

2.三权分立架构下的美国联邦政府制约与平衡

(1)总统与国会之间: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2)总统与联邦法院之间:总统任命联邦法官;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的法令违宪。(3)国会与联邦法院之间: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批准;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违宪而无效。

3.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何异同?

(1)不同点:

项目国家元首元首产生元首任期元首实权政府首脑政府官员权力中心

美国总统制总统选民选举任期制有总统总统任命总统

英君主立宪制国王世袭终身制无首相议会产生议会或内阁

(2)相同同: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权力分配采用三权分立原则,两党轮流执政,议会(国会)实行两院制。

4.1787年宪法使美国成为一个总统制共和制国家,而1875年宪法使法国成为一个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两者各有异同:

(1)不同点:①政府产生办法及政党上台关键:法国由议会产生,关键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美国由当选总统组织,关键在总统选举中获胜。②国家家元首、议会和政府间的关系:法国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可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使政府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选政府;美国由当选总统组织,政府对总统负责,议会不能因政策问题(除非违宪),投不信任票,使总统和政府辞职,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③国家权力中心:法国是议会;美国是总统。

(2)相同点:都是民主共和制,议会和元首都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5.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差别及形成原因

(1)差别:①国王的权力不同,德意志皇帝是拥有大权的国家首脑,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无实权;②内阁的职能不同,德意志内阁对皇帝负责,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③议会的权力不同,德意志各邦君主任命的联邦议会(上院)拥有实权,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下院)作用较小;英国普选产生的下院拥有实权,君主任命的上院作用较小。

(2)形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在于: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统一后的德意志政权主要掌握在容克贵族地主的手里。而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并掌握了国家的领导权,通过立法限制王权。

1.从英国君方立宪制的特点出发看待2003年英国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

(1)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君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议会是权力中心);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选举权的扩大;内阁权力膨胀,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2)2003年春,英国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你怎样看待下列问题:

A、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赞同。这是行使行政权的内阁集体作出的结果。

B、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英国会不会为此而撤兵?为什么?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C、如果议会中大多数议员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2.“三权分立”架构下美国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的主要权力

(1)美国总统的权力:外交权;人事任免权;执法权;否决权;军事权(不含宣战权,行使紧急状态权);特赦权等。

(2)国会的权力:立法权;宣战权;征税权;铸造货币权;弹劾总统权等。

(3)最高法院的权力:最高法院行使最高审判权,有权解释包括联邦宪法在内的所有法律条款,它认为某些法律或条约有违宪时,可以宣布其无效。

3.美国总统的选举资格、选举方式和总统任期

(1)参选资格:必须是生来就是美国公民,年龄达到35岁;宣誓就职之时在美国国境内居住需满十四年。

(2)选举方式:由人民选出总统选举团,再由选举团来选举总统的方式(最终看选举团的选举人票)。

(3)总统任期:每届任期4年(1787年宪法中没有对连任届数加以限制),二战后有不成文的惯例为不超过两届。

4.法兰西共和国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1)内因:①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②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③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还很浓厚。④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法国同一时期的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相当不容易。

(2)外因:当时欧洲大陆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

(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精选精析)

1.(2011年安徽省文综19)图6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

A.“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通的自由主义,在在于强权”

B.“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C.“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

D.“现在有效恶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

:B

:图6中“我们自由派绝不锯掉我们垂着的树枝”,是指德国的帝国议会无能力也无条件限制政府、限制元首的政治行为。A项是普鲁士“铁血政策”的反映,C项反映宗教改革,D项是英国代议制。

2.(2011年全国卷文综19)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平等独立的洲权观念

:C

:按题中材料,这一建筑规划主要强调了国会(立法权)、总统(行政权)和最高法院(司法权)这三权的分立与制衡。

3.(2011年广东省文综20)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1787年美国宪法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1787年美国宪法中政府与国会互相制衡;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内阁对议会负责;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责任内阁制;故排除A、C、D三项中“议会”权力较大。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

4.(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4)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生存。”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B

:“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宪法赋予皇帝国家最高权力、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内阁大臣由皇帝任命,说明A、C、D不正确。

5.(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2)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选D得3分;选B得2分;选C得1分;选A得0分。

:选D看清了这两段的本质并且符合历史事实;选B对这两段话本质的表述不够准确;选C对这两段话本质的表述更加不准确;选A即使对现象都是错误的表述。

6.(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B.德国C.日本D.俄国

:A

:按题中材料,法案(决议)要国会(或州议会)议员五分之三以上同意可通过;本州州长由本州民选产生。这正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7.(2011年北京卷文综37—(2))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2)指出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4分),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4分)

(2)基本原则:权利制衡,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作用:否定君权神授和批判君主专制;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础。

(2)从分权与民权角度归纳这两个文献包含的基本原则;从“破旧立新”角度简述其历史作用。

8.(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2))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阳,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来旦《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6分)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2)应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选民人数的增多——男性获得选举权——女性获得选举权——全民普选的递进过程,说明选举权的扩大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的进步是广大人民斗争的结果。

9.(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3—(2)、(3)、(4))

材料二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中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4分)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分)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推进政治变革。

(2)材料二中的时间限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期间(工业革命未完成时段),联系工业革命的前提回答“保守主义的政治”的建立途径;结合材料三,从当时英国的权力中心和权力分配角度回答其特征。

(3)首先明确19世纪3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和贵族进行的斗争是指1832年议会改革;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角度回答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和政治愿望的变化。

(4)从经济与政治的作用与反作用规定概括二者的关系。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复习提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客观原因:列强入侵,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2)主观原因:理论来源——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基础——拜上帝教。
2.过程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1851年永安封王(初建政权)——1853年攻克武汉三镇(声威大震)——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军事全盛时期(1853年到1856年进行北伐、西征、东征)——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治国方案)——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标志)。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性质: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基本纲领。
(2)内容:①土地分配: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从而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②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实行圣库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最能体现平均主义)。
(3)目标: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理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趋势。③空想性:平均一切社会财富,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
4.《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
(1)性质:是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2)内容:①政治上:主张中央集权,依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②经济上: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鼓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③文教上,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④外交上,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3)评价:①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②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上战争环境,并未实施。
5.失败和功绩
(1)失败原因: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根本原因);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2)经验教训: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二)辛亥革命
1.历史背景
①清政府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思想武器;③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特别是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基础;④三民主义提供了革命纲领;⑤一系列武装起义提供了经验教训,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⑥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武汉新军中坚持发展革命力量;⑦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起义提供了客观有利条件。
2.革命团体和政党
(1)兴中会:①成立:1894年、檀香山。②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③影响: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促进了其他革命团体的建立。
(2)同盟会:①成立: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③意义: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过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率部起义,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史称“辛亥革命”。(2)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4)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5)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实质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②三权分立: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③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历史意义
(1)功绩: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2)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失败: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4)败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真正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是将政权拱手让给善于伪装的袁世凯。
(三)新民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1)背景
①国际因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②国内因素: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混战不休;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使无产阶级迅速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出现了一批新的知识分子;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过程
阶段时间中心主力斗争形式
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学生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阶段1919年6月初—6月底上海工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爱国主义是运动的主旋律;②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③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④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条件;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特点:五四运动与以往的革命运动相比,不同点在于:①领导者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②广大人民直接参与,包括学生、工人和市民,其主力先是学生,后是工人。③斗争态度坚决,毫不妥协。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③组织和干部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④外因: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
①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规定党的纲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④选举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书记。
(3)中共“二大”(1922年7月)
①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②制定依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③意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伟大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②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国民革命(1924—1927)
(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力量强大而凶残。无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孤军奋战都无法战胜敌人。辛亥革命和“二七惨案”的教训都表明了这一点。
(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吸取了“二七惨案”的教训;孙中山通过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撮合;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
(3)合作的标志
①召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②内容:提出新三民主义,确立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③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北伐战争
①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②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③进程: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北伐战争得到工农群众大力支持,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④结果: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5)革命失败
失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原因:①客观上:敌人力量强大;帝国主义干涉、破坏、扶植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②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功绩:国民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4.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②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1927年9月,秋收起义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中共赢得农民的衷心拥护。
军事斗争:1930—1933年,红军先后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
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理论建设: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三者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条件;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核心内容;根据地是战略基地。②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③理论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
(2)红军战略转移
原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过程: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1935年1月):①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②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意义: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保存一大批骨干,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5.抗日战争(1937—1945)
内容祥见专题二
6.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
(1)背景
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2)战争进程
人民解放战争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四个阶段。战争进程非常快,“一年一个样,四年大变样”。
①第一年(1946年6月~1947年6月)基本特点: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解放军防御。解放军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②第二年(1947年6月~1948年9月)基本特点:解放军展开反攻,国民党军队转入防御,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③第三年(1948年9月~1949年1月)基本特点: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④第四年(1949年春~1950年夏)基本特点:渡江战役、追歼残敌。南京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④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关问题。(1)大革命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而不是国民党单独领导,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在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则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噪冒进、急于求成,貌似“革命”,更容易迷惑人。两者都有危害性,“左”倾的危害性更大,中共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3)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没有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4))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是军事上的“左”倾错误所致,并不能由此认为中共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5)伟大的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牺牲自我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专题5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国家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民主政治的启蒙思想;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探索,都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逐步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1)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黄宗羲等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2)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这对于开阔中国人的视野,冲突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公众选举官吏等。19世纪60年代,王韬、冯桂芬等早期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戊戌变法:①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康梁维新派开办新式学堂,创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办报刊,如《国闻报》、《时务报》;著书立说,如《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建立团体,如强学会、保国会;上书皇帝,如“公车上书”使维新政治运动兴起,制定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变法;同顽固派论战。②过程: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他们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内容)。③失败、意义: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法令(保留京师大学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袁世凯叛卖。其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是爱国和进步的,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维新运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国家振兴实业的新政策,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风行,提倡文明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戊戌变法运动开创了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4)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客观上有利于教育、军事、经济的近代化,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在实施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巧立名目,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引发人民群众反抗,新政失败。

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欺骗社会。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欧美宪政。后来,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法律赋予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大权;人民只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的义务,与欧美宪政背道而驰。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的要求下,裁撤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和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清政府处于空前独立的境地。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进程。

(5).辛亥革命:①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一系列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的提出,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机关及指导思想。启蒙思想激发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②过程:武昌起义成功主要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快、力量较大;新式教育培养了大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众基础好;革命党人的大量宣传工作。1911年10月10日,起义军占领武汉三镇,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响应,清朝统治瓦解。由于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潜伏着失败危机。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灭亡。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其中体现主权在民和分权思想的《临时约法》最为显著。同年3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失败原因、历史意义: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上妥协退让;帝国主义的破坏;袁世凯实力强大,又大耍反革命阴谋。历史意义深远,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加快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亚洲各国的近代民族解放运动。

(6)新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①1949年新中国即将建立,北平政协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正式建立。

②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通过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平等。这些制度的形成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标志着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③“左”倾错误对政治民主化的践踏:1957年全党开展反官僚主义、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在整风过程中,资产阶级右派向党发起了进攻,企图想取代共产党的领导。针对当时的情况,党组织人民反击右派斗争,是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是完全错误的,他使阶级斗争升级并延伸到党内,尤其是对彭德怀等同志的错误批判,严重损害了党内民主生活。“左”倾错误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斗争,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出现倒退。

④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拔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恢复刘少奇名誉、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文革。同时,党和政府还认真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1989年党中央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平息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风波,捍卫了社会主义政权,维护了人民的利益。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案,圆满解决了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是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成功运用,也为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