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化学计算(三)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小学教案分数

发表时间:2021-05-05

化学计算(三)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计算(三)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化学计算(三):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一、基础知识

1.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主要计算依据:

(1)

(2)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常见题型及基本思路:

(1)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可用以下计算式计算:m(浓)×a%(浓)=[m(浓)+m(水)]×a%(稀)

(2)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同溶质溶液混合问题:

一般可用下式计算:

m(浓)×a%(浓)+m(稀)×a%(稀)=m(混)×a%(混)

(3)求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

通过化学反应计算出溶质质量,再分析各量间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求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一般方法: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m(反应物)-m↓-m↑.

二、典型例题

例1: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乙酸溶液,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溶液来使用,需加水多少克?

解:设需加水质量为x,

100g×15%=(100g+x)×1.5%

x=900g

答:略.

例2:配制2000g20%的稀硫酸用以除锈,需98%的浓硫酸和水各多少毫升?

解:设需浓硫酸的质量为x

2000g×20%=x×98%

x=408.2g

浓硫酸体积=408.2g÷1.84g/cm3=221.8mL

水的体积=(2000g-408.2g)÷1g/cm3=1591.8mL

答:略.

例3:实验室用95%的浓硫酸与5%的稀硫酸来配制20%的硫酸180g,需要95%的硫酸和5%的硫酸各多少克?

解:设需要95%,5%硫酸的质量分别为x,y

x=30gy=150g

答:略.

例4:200g稀硫酸与足量锌反应,生成0.4g氢气.求:①原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解:设参加反应的H2SO4质量为x,生成ZnSO4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981612

xy0.4g

x=19.6g

y=32.2g

(1)

(2)

答:略.

例5:把16.9g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加入到100g7.3%的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盐酸中溶质质量为:100g×7.3%=7.3g

设Na2CO3质量为x,生成NaCl质量为y,CO2质量为m,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7311744

x7.3gym

x=10.6gy=11.7g

m=4.4g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略.

三、检测题

(一)选择题:

1.配制90g10%的NaNO3溶液后,向其中加入10gNaNO3搅拌至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NaNO3质量分数是()

A.19%B.10%C.9%D.无法计算

2.把40g5%的CaCl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到10%,应采用的方法是()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B.加入2gCaCl2固体

C.加入40g15%的CaCl2溶液D.把溶剂蒸发掉20g

3.配制5000g20%的盐酸,需要38%的盐酸(密度为1.19g/cm3)的体积为()

A.2211mLB.1000mLC.2200mLD.2632mL

4.某酒精溶液中乙醇所含的氢原子数与水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则该酒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50%B.25%C.46%D.33.3%

5.一份2%的NaCl溶液蒸发掉40g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10%,则原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A.1gB.2gC.5gD.8g

6.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该温度下,NaCl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为()JAB88.com

A.20%B.26.5%C.25%D.30%

(二)填空题:

1.配制360.0g10%的盐酸,需要36%的盐酸(密度为1.18g/cm3)____毫升,水____毫升.

2.向90g10%的NaCl溶液中加入10gK2SO4搅拌至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____.

3.向40g5%的NaOH溶液中,加入60g10%的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中NaOH质量分数为____.

4.右图是一瓶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试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该溶液中含水____g,溶液的密度约为____g/cm3.

(三)计算题:

1.为了给水果消毒,某同学要把30g15%的KMnO4溶液稀释成0.3%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2.将9gKNO3完全溶于21g水中,并将其均分为三份,计算:(1)取一份,其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2)取一份,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需加入KNO3多少克?(3)取一份,欲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一半,需加水多少克?

3.t℃时,4.8g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5%.求所用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

4.取22.2g石灰石样品,放入盛有126g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中的CaCO3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烧杯内物质质量变为139.4g.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常温下,将18.9gKCl和K2CO3的混合物溶于149g水中,向其中加入36.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200g不饱和溶液.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6.将10g不纯的MgCl2样品(杂质不溶于水),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待样品中MgCl2全部溶解后过滤.将所得滤液与63.3g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8g白色沉淀.

求:(1)样品中MgCl2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7.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取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与某稀硫酸反应,所得数据如下:

甲乙丙

金属混合物质量(g)101020

稀硫酸质量(g)100120100

反应后,过滤得干燥固体质量(g)2212

计算:(1)金属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

(2)甲制得硫酸亚铁质量;

(3)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2.CD3.A4.C5.A6.D

(二)填空题:1.84.7260.02.9%3.8%4.237.51

(三)计算题:1.1470g2.30%7.5g10g3.20.4%

4.16.2%5.10%6.(1)9.5g(2)10g

7.(1)80%(2)21.7g(3)14%

编辑推荐

长度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

将情节描绘成简图。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各色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熊动手建造自己的新房,它盖了一座漂亮的大房子。它还想在房子周围竖上美丽的栅栏,开始动手搭建了,小兔看见了,也过来帮忙?(播放多媒体课件)

师:看看它们干的怎样呢?

二、探索新知

(一) 探究1

1.媒体演示:小熊手中栅栏长60厘米,小兔手中栅栏长40厘米,合起来长多少?

2.请学生相互讨论,我们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线段图该怎样表示?

3.师:小丁丁来帮我们的忙了,它把题意画成了图,他的想法跟你一样吗?

4.媒体演示:

5.小组汇报答案。

6.小结

刚才我们根据小熊小兔手中的栅栏编了故事,并用线段图来表示列出了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长度计算。

(二) 探究2

1.师:现在我们能够根据小熊的情节,你还能想出其他的题目吗?

2.生:小熊和小兔一共搭建了栅栏100厘米,小熊手中有60厘米,小兔搭建了多少厘米?

3.师:你们尝试画一下线段图吗?算式呢?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5.交流。

6.请学生完成书上第2题。

三、巩固实践

1.师:我们小朋友铅笔盒里有很多长短不一的铅笔,你们想不想玩一玩,量一量,算一算呢?

2.师:请你们根据小熊和小兔一样,两个小朋友合作,边测量,边编题,边列算式,边做题。

3.小组两个小朋友相互合作。

4.小结:两支铅笔放在一起可以计算出两支铅笔的总长,也可以计算出两支铅笔相差多少。

四、拓展和应用

1.师:小熊它搭了一个三角形,要算出它的总长,该怎么办呢?

总长=( )cm+( )cm+( )cm =( )cm

2.学生合作,一个测量,一个记录。

3.汇报答案。

4.小练习: 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并填一填?

5.小结: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和小熊和小兔一起做了什么游戏?你有什么收获吗?对于你今天的表现怎样评价?对你的同组的同学呢?

简便计算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便计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教材第96—97页练习十九第5~11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除法的简便算法,以及已经学过的些简便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这节课主要练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并且练习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更正确地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计算应用月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题组:

6x4x25= (200+3)x16= 360÷(6x4)= 420÷15÷4=

24x25= 203x16= 360÷24= 420÷(4x15)=

让学生一组一组口算,并说一说每组题各是怎样算的。

2.练习十九第5题。

小黑板出示。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选择乘、除法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九第6题。

(1)做第一、二行的四小题。

指名四人板演连除的题,其余学生分两组做在练习本上,每组做两道。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结合提问:800÷8÷2怎样算简便些?

指出:在连除时,如果用两个除数的积去除被除数简便时,就可以用简便方法算。

(2)做第三行的三小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三组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指出:在除法里,如果将除数看做两个数的积,改成连除可以口算时,就可以用连除的简便算法计算。

4.练习十九第7题。

小黑板出示,明确题意。

提问:12x28怎样算简便?得数是多少?420除以35得多少?改成用连除怎样算?

一个数乘以28得420,怎样求这个数?

第三行怎样求中间的被除数?再怎样求前面的被乘数?

让学生口算,在课本上的方框里填出合适的数。

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各要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应用题。

1.练习十九第9题。

指名学生读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把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题有哪个条件是相同的?都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第(1)题为什么能直接列算式计算?第(2)题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jx 24=480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2.小结: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在设未知数是x以后,要先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8、10、11题。

简单的计算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简单的计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熊出没》中挑选了一段内容,通过创设熊二利用气球来实现飞天梦想这一情境,又通过帮熊二买气球这种方式来导出今天买气球的教学例题,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成功之处:

一、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

不足之处:

教和学的时间分配的不恰当。

简便计算的练习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简便计算的练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教材第92~93页练习十八第8~15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比较熟练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规律,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一些运算定律和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规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这节课,就根据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八第8题。

小黑板出示。

指名学生口算。结合提问102x8是怎样算的。

2.练习十八第9题。

小黑板出示。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然后口答练习情况,老师在小黑板板

书。结合提问各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规律)填的。注意强调乘法分配律里的运算符号。

说明:利用这些运算定律或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练习十八第10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一组一地做,能用简便方法的用简便方法算。

集体订正。

(2)比较第一组题。

提问:第一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第1题用简便方法是怎样算的?第2题用简便方法是怎样算的?为什么算法不一样?

追问:像这里的两道题,当括号里是乘号时,用简便算法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当括号里是加号时,用简便算法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强调:用简便算法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每一步的运算符号,确定用哪个运算定律来算。

(3)比较第二组题。

提问:第二组第1题表示什么意思?第2题与第l题有什么不同?用简便算法时是怎样想的?

指出:45x 59+45表示59个45加1个45,可以反过来用乘法分配律来算(59+1)个45是多少,也就是60个45是多少,这样算比较简便。

提问:把第2题与第1题比一比,45x 59比60个45少几个

457可以把59看做60减几的差?你能用简便方法来计算吗?

(4)口算。

25x 9= 4x 99

4.练习十八第11题。

小黑板出示。

提问:这两题的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

让学生在课本上改正。

指出:用简便方法计算时,一定要按照运算定律或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计算。

5.练习十八第1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6.练习十八第13题。

(1)小黑板出示。

提问:第一组题左边是怎样的算式?右边是怎样的算式?第二组题呢?

请大家计算每组里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得数,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练习情况,老师板书。

(2)提问:两组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这两组题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追问:这里的规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类似的地方?

指出: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次积相减。

(3)你能用简便方法口算下面各题吗?

25x(40—4)= 5x(30—4)=

口算时要求说出是怎样算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八第15题。

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口答列式,老师板书。

提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指出:两个算式之间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2.思考题。

读题。把横式列成竖式让学生观察。

提问:积的个位是几?乘数个位可以是哪两个数相乘,就能得个位上的27

请大家课后试一试,i i里各之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14题。

家庭作业:思考题。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127页例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分步解答含有四个己知条件的三步应用题,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明确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自由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答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解题思路,学会根据信息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一套及每个学生一张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了解学生:现在正是春天,老师想知道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参加什么活动。

2.播放春游片断:如果老师请同学们组织春游活动,事先你们会考虑到哪些相关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显示如下内容:

春游

|去哪儿→走哪条路线→组织哪些活动|去多少人→租多少辆车→付多少钱|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春游中的几个数学问题。首先来关注"去多少人"这个问题。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屏幕出示:

同学们参加春游活动。三年级去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去3个班,每班38人。

2.引导思考。

(1)仔细阅读这段材料,从中你们知道些什么?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2)根据空答课件补出例3问题:三、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3)借助线段图怎样表示这些条件和问题?生答后电脑分步画图。

3.学生独立解答在课本上,组织汇报交流,师完成板书。

4.思考课本"想一想"。

(1)刚才还有同学说知道"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去多少人?"他没有计算怎么就知道三年级比四年级去的.人数一定多呢?(渗透估算和推理意识)

(2)这个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呢?(课件显示改变问题和线段图)

(3)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怎样列式呢?

5.课堂小结。

观察例3和想一想,在分析解答这两道应用题时我们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根据问题想,也可以根据条件来想,师板书课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春游中的第一个数学问题:"三、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学校还计划在春游中组织植树和捐赠体育用品两大活动(课件显示相关情境)。请同学们帮的做一做。

1.独立做一做。

(1)学校向希望小学赠送体育用品。要买3个排球,每个30元;买2个足球,每个4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课本做一做第1题,两积求和,基础练习。 )

(2)同学们计划植树。一班有4214人,一共要植树126棵;二班有40人,一共要植树160棵。哪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多多少棵?(课本练习第2题,两商求差,变式练习。)

学生练习,组织集体订正。

2.相互议一议。

师:同学们帮助学校完成了春游中的活动计划,下面可以考虑乘车春游了。客运公司告诉我们:一辆大客车5小时行175千米,一辆小客车2小时行140千米。(屏幕显示课本练习第3题,两商求倍改为综合练习。)

你能根据条件和算式提出问题吗?哪几个问题需要经过三步计算呢?

(1)175÷5=35(千米)

(2)140÷2=70(千米)

(3)70-35=35(千米)

(4)70+35=105(千米)

(5)70÷35=2

3.分组试一试。

师:刚才的问题都与速度有关。现在租车我们不考虑速度了,只考虑人人都要去,租金又要少。客运公司还告诉我们:大客车限坐乘客60人,每辆租金1000元;小客车限坐乘客30人,每辆租金600元。(课件继续显示相关材料)、

(1)谁知道这里"限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乘车要限坐一定的人数呢?

(2)如果春游的师生共有328人。该怎样租车呢?客运公司主动服务,为我们提供了4种租车方案。

序号 大客车辆数 小客车辆数 座位总数 应付租金(元)

一  011  330 6600

二 193306400

三  2  73306200

四  3  5 330

(3)引导学生观察、评价和优选方案,并用所学知识验算原方案。

①师介绍第一种租车方案。谁来说第二、三种方案是怎样的?

②第四种租车方案的租金没告诉,你们能知道吗?如果有学生发现规律,猜想是6000元,师肯定后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步验算。

③比较这四种租车方案提供的座位总数和春游人数,你们认为座位够吗?

④再看租金这一栏,你们愿意选择哪一种租车方案?为什么?

⑤你们相信客运公司提供的这个方案是最好的方案吗?'我们能不能自己找到新的方案呢?

(4)组织每4人一组分组讨论,尝试设计新方案。(师巡视,参与讨论)

(5)汇报和评价新方案。

①哪些小组有了自己的新方案?还有不同的方案吗?

②在设计这些方案时,你们是怎么想的?(可能有的学生是发现规律再设计验证,有的学生则是根据条件推理计算而设计,师都给予充分的鼓励。)

③现在你们还愿意选择客运公司提供的方案吗?为什么?(师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128页做一个做第2题。

附:板书设计

例3:

(1)三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40×4=160(人)

(2)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38×3=114(人)

(3)三、四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160+114=274(人)

答:三、四年级一共去274人。

教学设想

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是含有四个已知条件求两积之和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三步应用题的开始。基于本节应用题中的数关系比较简明,生活中应用又较普遍,因而遵循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设想:

1.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教学本课时正是春天,春游为学生所熟悉和向往,因而本节课以"春游"为主线,围绕着教学的整体目标改造教材,、通过研究春游中的午个个数学问题,使学生自觉产生求知的需要。

2.努力体现开放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有了开放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往往便会有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本节课开始让学生积极思考春游前应考虑哪些问题,课中又让学生根据材料展开说你知道些什么,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认真动脑、主动探究和积极表述,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分组讨论和全班汇报等多形式的开放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3.注重解题思路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设计在分析例题时,先让学生根据材料想得到了哪些显性和隐性信息,再思考借助线段图怎样表示这些信息,然后分析每一步算什么。练习中通过基本题、变式题和综合题让学生在"做、议、试"中想和说,口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意信息的选择和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创新。

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需要我们学会选择、加工和处理各种信息。本课在租车练习中,注意让学生选择相关信息验算原方案,进而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优选新方案,结果有的学生是通过观察和猜想,有的学生则是通过分析和计算找到了新方案。不同的策略解决相同的问题,学生不仅会在"创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质疑探索的科学精神得到培养。

5.突出?quot;应用"中学应用题,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不懈追求。本节课围绕目标所教学的"去多少人→租多少辆车→用多少钱"这些问题不仅相关联,而且都来源于生活。通过解答这些应用问题,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三步计算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11~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三步计算一般复合应用题的方法,比较熟练地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明确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今天这节课,就按照解答一般应用题的步骤,练习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

2.根据下面的条件或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

(1)苹果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多15棵。

(2)葡萄的重量是香蕉和橘子总重量的2倍。

(3)剩下的4天铺完,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4)余下的每小时织12米,要织多少小时?

二、基本题练习

1.解答下列各题。

(1)服装店有花裙子40条,红裙子的条数是花裙子的3倍,蓝裙子的条数比花裙子和红裙子的总数少20条,蓝裙子有多少条?

提问: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怎样想?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

让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追问:为什么前两步要先求出红裙子和花裙子的总条数?

(2)服装店有2q0套服装,卖了8天,平均每天卖15套。余下的如果每天卖20套,还可以卖多少天?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小括号里两步各是求的什么?这道题为什么要先求还余下的套数?

2.小结。

解答应用题要一步一步思考、分析,其中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

量关系,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然后列式解答。

三、对比练习

1.做练习七第ll题。

指名读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第(1)题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是先求什么?

为什么?(求这个问题要知道桃树和梨树的棵数,其中梨树的棵数不知道,所以要先求出来)求梨树的棵数为什么用38x2+14来计算?

第(2)题前两步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用38+38x2求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

2.做练习七第13题。

看图,理清图意。

(1)做第13题第(1)题。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可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让学生列出算式,指名口答。

提问:这道题要用图里哪些条件来列出算式呢?

指出:图中告诉我们四件商品的价格,我们要根据题意从中选 择有用的条件列出算式。

(2)做第13题第·(2)题。

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提问学生有哪几种解法,老师板书。

比一比:第(1)题和第(2)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指出:两道应用题都要结合图意选择有用的条件来列式解答, 都是求两积之和的应用题。第(1)题是求两积之和的三步计算应用 题,第(2)题求两积之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3)做第13题第(3)、(4)题。

读题理解题意。

比一比:这两道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指出:题目类型一样,解题思路也相同。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在做的过程中如果发 现问题,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

集体订正,讲评。

指出:当剩下的钱不能正好买整数条毛巾,出现余数时,即55 ÷8=6条……7元时,按照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就只能买6条,7元钱作为找回的钱。

(4)追问:解答这四个应用题要注意什么?

指出:要审清题意,根据问题从多余条件中选择有用的条件, 按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解决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课堂作业:练习七第12题,第13题第(1)、(2)题。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7-48页例2。

教学目的:认识归一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并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具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滨河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有3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①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让学生说出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几步计算。

2.谈话: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步应用题,第一步要先算出单一量,第二步再算出总量。这是一道归一应用题,现在老师把复习题里的第三个条件"现在有35条船"改成"现在增加了15条船",还能用两步解答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老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要学到什么知识,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

[评析:在学生原有知识上探索新知识,既激发学习兴趣,又为新知识作了必要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很有特色。]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滨柯公园原来有20条船,每天收入36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要求平均每条船每天收入多少?由题里的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

③ 要求现在每天有多少条船?由题里的哪两个条件求出?你怎样理解"现在增加了15条船"这个条件的?

④ 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收入多少元,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⑤你会列综合算式吗?怎样对你的解答做出检验?

(3)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运用投影覆盖片对线段图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要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即:教师板书

(1)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2)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

20+15=35(元)

(3)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18x35=630(元)

(4)让学生说出检验方法。

2.教师小结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

3.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看书学习,弄清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①学生看书学习。

②让学生说说要求增加15条船后每天一共收人多少元,还可以先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和15条船收入多少元。

③板书解题过程。

(1)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

360÷20=18(元)

(2)15条船收入多少元?

18×15=270(元)

(3)现在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60+270=630(元)

4.比较例2的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用除法先算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也就是先求单一量。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求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再算现在一共有多少条船,最后算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而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平均每条船收入多少元,再算出15条船收入多少元,最后算现在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评析:对例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思考自学,抓住了关键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条件,使学生对每一步的列式思之有源,追之有根。新知识学习后,立即引导学生与原有的知识进行对比,以及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在比较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使学生不断改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8页"做一做"第13题。

(1)小强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42页,照这样计算,又看了2天,前后一共看了多少页?(用两种方法解答)让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把复习题的问题改成:"每天可多收入多少元?"该怎样解答?

2.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图画纸?

3.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制多少件?

4.请你根据应用题和老师列的算式,写出每步算什么。小玲看一本290页的小说,前4天每天看20页,以后每天看20页,再看几天可以看完?

① 20×4=80(页)

② 290-80=210(页)

③ 210÷30=(天)

[评析:练习设计,既有本节课知识的练习,又有不同题型的三步应用题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五、作业

课本第50-51页练习十二第45题。

[总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教师采用了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点拨释题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在重点知识上提探索性问题,在难点知识上提引导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关键上提方向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中。

这节课重点突出,难点解决,教学设计也颇有新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体现了老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水平。]

复习小数加、减法计算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复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汁算。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二、复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I.做复习第1题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三道题计算时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加法要怎样算?小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做复习第1题第(2)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二道题计算时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减法要怎样算?小数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3、整理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认为小数加、减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加、减法要怎样汁算?关键都是什么?

三、加、减法综合练习。

1、 口算。

小黑板出示复习第2题,让学生口算,老师板书得数,并结合得数末尾去0、整数部分的O要写的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2.做复习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检查计算过程和验算方法。

3.做复习第5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检查第二小题列竖式后怎样算比较简便。

4.做复习第6题。

指名学生说—说题意。

让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厂什么内容?你在复习中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4题。

计算比赛场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比赛场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学内容

计算比赛场次是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题材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如学生每学期都会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也经常观看电视里的体育节目,对于计算比赛场次的问题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但要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并要利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就有一定的难度。组合问题的解决与前面其他问题的思想方法不同,教材中尚不出现计算公式,教材力图让学生通过图示、连线、列表、计算等不同的解题策略,使孩子学会全面、有序地思考。让学生去经历这样一种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通过对比赛场次的研究,不仅使学生了解体育比赛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四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单循环赛的规则,借助连线、列表等方法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总结归纳计算比赛场次的方法并正确计算。

2、经历计算比赛场次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初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学会有序、全面地进行思考。

3、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连线、列表的方法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用算式表示比赛场次。

教学难点:

理解单循环赛制并总结计算比赛场次的方法。

二、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选择采用游戏感知,形成表象自主探究,建构策略实际运用,加深理解这种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个环节:游戏感知,形成表象。

从握手开始入手,让学生体会每两个人握手一次的意思。为后续理解单循环赛制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建构策略。

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课堂上要努力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充分给予学生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学习、思考的全过程。教学时,我利用雅典奥运会女排比赛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连线和列表的方法计算比赛场次,并逐步出现算式。这一过程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我充分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使学生明白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支队伍不能重复比赛,因为小组中每2支球队之间只要进行一场比赛。

第三个环节:实际运用,加深理解。

运用今天学的新知去解决生活中的实例,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新理念。通过两道选择题的辨识,让学生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关键就是参赛者数量。解决问题1,情景随不是比赛问题,但解题原理是一样的,同时通过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对比,优化了解题策略。解决问题2是一道拓展性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在理解单循环赛制的基础上尝试双循环赛制的题目。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回顾收获。

本节课设计过程重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策略、经历过程。

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练习六第10~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两积之和(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两商之差(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求两商之差(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可以两步计算的求两商之差(和)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分析推理的方法和规律,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把数量关系说完整。

(1)苹果和梨一共的千克数=( )

(2)苹果比梨多的千克数=( )

(3)每行杉树比杨树多的棵数=( )

(4)第一组平均每人比第二组少加工的个数=( )

(5)每千克单价x第二筐比第一筐多的千克数=( )

(6)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的元数÷每千克单价=( )

2.引入课题。

熟悉了一些数量关系,就可以用来帮助分析、解答应用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和练习一些三步计算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解答下列应用题。

1.商店里卖出4个蓝花瓶,每个24元;还卖出5个红花瓶,每个30元。

(1)卖出两种花瓶一共收入多少元?

(2)卖蓝花瓶比卖红花瓶少收人多少元?

让学生解答,然后口述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请大家比较一下,求这两个问题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都要先求蓝花瓶和红花瓶卖的元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2.商店里卖出蓝花瓶和红花瓶各4个,蓝花瓶每个售价24元,红花瓶每个售价30元,蓝花瓶比红花瓶少卖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

让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第一种解法是怎样想的?第二种解法是怎样想的7

三、对比练习

1.做练习六第10题。

(1)让学生解答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在这个算式里先求的什么?为什么要先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割草的千克数?最后一步为什么要用减法?

(2)解答第(2)题。

上学生读题。提问:第(2)题和第(1)题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要求“第一组平均每人比第二组多割草多少千克”要先求什么?怎样求?

这道题会做吗?请大家做在作业本上。(同时指名板演)

提问:这两题在解答方法上哪一步是相同的?为什么相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先算的两步第(1)题里用乘法,第(2)题里用除法?

小结:第(2)题要求“第一组平均每人比第二组平均每人多割多少千克”,按照数量关系,要先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平均每人各割草多少千克。根据题里的条件,要用除法来算。

2.做练习六第11题。

(1)解答第(1)题。

读题。提问:要求“两筐苹果一共卖了多少元”,可以怎样想?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老师板书,并提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数量。

提问:你们还有怎样不同的解法?(老师板书)

这样列式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提问:这两种解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2)解答第(2)题。

提问:告诉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第二筐苹果比第一筐多多少千克”,要先算出什么数量,再算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做这道题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求每筐重量时都用除法?

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解答吗?请大家试着列出一道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呢?这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算的?

四、练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可以用以前学习的解题思路来分析。在确定每一步要求什么以后,要注意按题里条件之间的联系,用正确的方法来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12、13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14题。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初步渗透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掌握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请同学们回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测量或计算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各有多大?然后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4.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5.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1.看图列式计算长方形面积.

投影出示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单位:厘米)

(逐步移动长方形的宽,直至使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

长6厘米、宽2厘米 6×2=12(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3厘米 6×3=18(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4厘米 6×4=24(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5厘米 6×5=30(平方厘米)

长6厘米、宽6厘米 6×6=36(平方厘米)

师:长6厘米、宽6厘米,这是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

2.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我们利用这个公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出示例题)

例:有一块边长是5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老师板书)

5×5=25(平方分米)

答:它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

三、巩固反馈.

1.量一个正方形手帕的边长,并计算它的面积.

(请一个同学量一下,告诉大家,正方形手帕边长3分米)

3×3=9(平方分米)

答:它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投影出示.

(1)单位:厘米

2×2=4(平方厘米)

(2)单位:分米

9×9=81(平方分米)

答:正方形面积是4平方厘米. 答:正方形面积是81平方分米.

3.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

8×8=64(平方分米)

答:这块玻璃的面积是64平方分米.

4.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面积是120平方米.它的长是24米,它的宽是多少米?

想: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考虑.

120÷24=5(米)

答:它的宽是5米.

5.怎样验算?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道思考题.(投影出示)

用一根长40厘米的细铁丝,围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再围成一个正方形,算一算围成的图形中哪一种面积最大?

分析:首先计算出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

40÷2=20(厘米)

(按长、宽都是整厘米计算)

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的宽 面积

19厘米 1厘米 19平方厘米

18厘2厘米 36平方厘米

17厘米 3厘米 51平方厘米

16厘米 4厘米 64平方厘米

15厘米 5厘米 75平方厘米

14厘米 6厘米 84平方厘米

13厘米 7厘米 91平方厘米

12厘米 8厘米 96平方厘米

11厘米 9厘米 99平方厘米

10厘米 10厘米 100平方厘米

师:从上面情况,清楚看出当长和宽相等时,也就是围成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

10×10=100(平方厘米)

答: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最大,有100平方厘米.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作业.

1.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

2.拿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剪下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案点评:

本节课学习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首先对于所要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铺垫.复习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引出新课的学习,这样考虑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自然,易于掌握.

教学过程采用投影抽拉片,直观形象,通过长方形宽的变化,使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使学生体会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同时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巩固反馈安排了基本练习,为巩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思考题是让学生对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面积最大.有一感性的认识.

探究活动

面积变换

活动目的

1.使学生在变换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计算能力.

活动准备

若干根12厘米长的细铁丝.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用一根长12厘米的细铁丝做一个正方形框架(如图),它围成的图形的面积为9平方厘米.请在不剪断铁丝的情况下,设法把所围的面积逐次变成8平方厘米、7平方厘米、6平方厘米、5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3平方厘米、2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你能办到吗?

2.学生分组,先讨论,然后动手操作.

拼正方形

活动目的

通过拼摆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计算能力.

活动准备

若干组纸片,每组有如下三张纸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用这三张纸片能不能拼出一个正方形?为什么?

2.学生分组,教师发给每组一组纸片.

3.学生进行拼摆,然后选派代表说出理由.

加、减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三第9~15题及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知道和的变化规律与差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以及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时两道算式结果的大小,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简便计算的方法,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加、减法计算的一些综合练习

(板书课题),并且进行一些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指名学生口算。

2.练习十三第10题。

(1)计算a+b的和。

小黑板出示,说明上一格的数是a,下一格的数是b,要求a+b是多少。

提问:这里求的是两个数的什么?a表示的数叫什么数?b表示的数叫什么数?a+b表示什么? ’

请同学们把a和b表示的两个数相加,求出a+b的和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

提问:这里哪个加数不变,哪个加数变化了?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

如果从左往右看,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一个加数不变,另二个加数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和会怎样变化?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多少。

(3)判断下面每组中哪个得数大,大多少,并说明理由。

126+97 135+198 178+299 254+96

126+100 135+200 178+300 254+100

(评析:这里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是为后面学习加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作准备的。通过这里的判断,有利于在学习教科书第70页的简便算法时理解算理。本节课下面认识差的变化规律的安排也有同样的作用。)

(4)计算a一b的差。

小黑板出示。

提问:a表示什么数?b表示什么数?a一b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表里每格中a和b对应的数,求出a一b的差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差的变化规律。

提问:在表里被减数变化了没有?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从左往右看,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时,差怎样变化?减数减少时呢?

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反而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反而增加多少。

(3)下面每组中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比较,差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小多少?为什么?

151—96= 342—298= 246—199= 245—97=

151—100= 342—300= 246—200= 245—200=

4.练习十三第11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回答每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并要求说明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

小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得十分简便,很快算出结果。这种简便方法主要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根据加法结合律,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然后接着计算。

5.练习十三第12题。

读题后提问:表里是哪几户人家?“合计”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简便方法算出每户的合计数?

让学生口算合计数填在表里。

指名口答结果,集体订正。

三、应用题练习

练习十三第14、15题。

1.读题后,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题

1.填一填,想一想是怎样变化的。

(1) 10+20=

15+20=

(2) 10+20=

5+20= 。

提问:和与加数是怎样变化的?

指出:当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减少,和也减少

2.用这样的方法去想一想思考题,说一说要怎样做。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1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13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计算》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1.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化学计算(三)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案分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