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小学分数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5

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初三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化学教学案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难点:溶液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

教学说明:

本课题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计算类型大致分为三种: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最后练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教学过程:

【讲解】在实际应用中,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如在施用农药时,过浓会毒害农作物,过稀则不能有效地杀虫灭菌。因此,我们需要准备知道溶液的组成。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M质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M液

【学生练习】

按下表所给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

90

20

80

【设问】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这样的溶液我们会配制了。那么如果告诉你一定量的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你会配制吗?

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2、仪器:

称:托盘天平,药匙

称量

量:量筒,胶头滴管

溶解:烧杯,玻璃棒

【学生练习】试验9~7例题(略)

三、有关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书43【例题2】略

【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分析】抓住关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小结】本课题所学知识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其中计算有哪几种类型?

【作业】P456.7.8

【课后记】本节理解不困难,重点在练习上。

延伸阅读

溶质的质量分数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九章溶液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老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学生:喜欢。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用死海图片导入,简明扼要。
老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盐份多,浓度大。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老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序清水量加入的
食盐量鸡蛋小

1250g不放食沉?
浮?
2250g1匙(

5克)沉?
浮?
3250g2匙(

10克)沉?
浮?
4250g3匙(

15克)沉?
浮?
…………

号溶液
颜色清水
量硫酸铜
的质量溶液
质量
1
2
3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教师: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P42,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来)(教师跟着板书:
溶质的质量分数=)

师生共同归纳,课堂气氛融洽。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
教师:(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贴近生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mL
内含:12.5克葡萄糖
5%
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

灵活处理教材“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好,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同学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像力真是超出了我的想像,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学生:(闭上眼睛,开始思考、回忆)
师生共同叙述:进行本课小节。
教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特色如下:①以“死海”的真实情景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②在几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中,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效果;③在小结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学过的知识如电影般在大脑回放,着实收到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④在设计反馈练习时,教师的安排更是另辟蹊径,让学生的理解和应运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初三化学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初三化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

研究性学习—空气中有什么?

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或者设计实验进行证明。(所需的实验仪器、药品可自己搜集或从实验室借取)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审视,较为理性地、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围绕科学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课题开展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倾听学生们的争论和发言,随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并时时点头或用贴切的话语对学生们的表现表示赞许。

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改造来学习新知识。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会还你一个惊喜!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活动天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

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有不产生新的气体?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然后再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那些实验?(这个问题可留做课外作业,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并表述观点,在明确实验思路及原理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对于本课题的学习,学生们也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所以实验思路、反应原理都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有些实验操作还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由于刚刚接触探究活动,对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可能估计不足,因此开放的讨论和教师适当的指导很有必要,但总的探究过程可以放开让学生大胆去做。

3、教师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物质如氧气、空气为例,水到渠成地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学生在感受空气成分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而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为纯净物。

学生处次接触物质分类的知识,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不可能非常清晰,教师可多列举一些学生容易辨析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判断。

二、关注空气质量

1、[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检验二氧化碳

●初步学习通过对比实验获得结论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书上的方法课前采集操场上空气样品,课上采集教室内空气样品,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的不同而亲身感受到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一些有害气体,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因此,教师发动学生课后尽可能多地采集不同环境中空气样品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2、[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这一活动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指量。

学生自学,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代替;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这一标题可组织学生自学,多与社会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

学生自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自己对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识,谈对空气发现史的感受。

课堂小结: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过那些步骤?

学生回顾实验,整理思路,进行表述,其他学生相互补充,基本形成一个教完整的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在次基础上,再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就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反思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教学的起点挂靠在已知与未知的衔接点上,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着力考虑的问题。因此,我在课前布置研究性课题——空气中有什么?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发表他们的高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不失时机地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如何应用化学反应的方法。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探究的动因源于问题,探究的功效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本节课追求的又一个教学目标,对于“关注空气质量”,“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等知识的学习,宜采用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自学教材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


初三化学教案叙言


绪言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重、难点

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疑点: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整体感知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学习开端。

(三)教学过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教师设疑]: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讲解]:以空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实验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活动]: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实验3]:镁带的燃烧、[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

[学生活动]: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板书]:2.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的颜色、气味、状态,变化时发生的主要现象(如发光、发热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板书]:(1)特征:变化是生成其他物质。

(2)现象:发热、发光、变色、发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3)与物理变化的联系。

(4)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a.镁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

镁和氧气———→氧化镁

b.加热碱式碳酸铜:

点燃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讲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根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讲解]: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板书]: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等。

[讨论]: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板书]: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

[板书]: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1.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2.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3.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扩展

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

四.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划出概念和记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