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

小学六年级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2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名师解读】八年级物理精品导学学案(北师大版)

第一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状态

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种形态的不同特征及原因;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态可以发生变化.

2.过程与方法能用物质结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形态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事物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探究指导

物理宫殿

1.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及其特征

名称形态特点举例

固态(solidstate)有一定体积和形状

液态(liquidstate)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

气态(gaseousstate)没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形状

说明物质存在的形态还有第四态——等离子态;第五态——中子态等.

【例1】观察如图1.1-1所示现象,想一想他们的周围存在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征.

图1.1-1

思路与技巧这些现象的发生充分证实,在这些物体的周围存在一种物质——空气.正是空气的存在才产生相应现象.

答案空气.空气是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可以根据它产生的效果来认识它.

【例2】有以下5种物品:橡皮、纯净水、钢直尺、水银、塑料三角板,试把它们分成两类:

一类包括其特征为;另一类包括,其特征为.

思路与技巧物质的分类可按是否具有一定的形状和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来区分,这样就可将上述5种物品分为固体和液体两类.

答案橡皮、钢直尺、塑料三角板有一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纯净水、水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说明物体的分类可按物体的不同特征、性质或作用来区分.上题中还可以按能否食用分为二类,也可按是否为金属分为二类等.

2.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ofstate).

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图1.1-2所示.

甲:冰放在热水中变成水

图1.1-2

说明(1)水还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称为升华;由气态变成固态,称为凝华;

(2)其他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发生物态变化.【例3】如图1.1-3是小明和小红某一天观察落叶上小水滴的情景,你能回答她们提出的问题吗?

图1.1-3

思路与技巧水滴是液态,当外界气温升高时,水的温度升高,水由液态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

答案从上午到中午,水的温度升高.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

说明(1)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像自然现象中的露、雾、霜都是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

(2)判断一个过程是否发生物态变化,要看过程的始末物质的状态变化了没有,若变化则发生了物态变化.

3.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被称为“分子”的小微粒组成,分子(molecule)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图1.1-4甲、乙说明分子存在着相互作用;图1.1-4丙说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

图1.1-4

4.物质的三种形态变化及分子运动

名称微观模型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固体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空隙很小,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分子离开原来位置,在其他分子间运动.物体由固体变为液体

液体分子间空隙较大,分子活动范围较大

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剧烈,分子摆脱其他分子作用而自由运动.物体由液体变为气体

气体分子间空隙很大,分子可以自由活动

【例4】为什么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

思路与技巧当物质的分子运动相当剧烈时,分子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几乎没有,因此他可自由运动到每一个位置.

答案气体中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一个分子几乎都可以自由运动.所以,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充满能够达到的整个空间.

探究体验

问题情景当我们打开暖水瓶瓶塞时,为什么有时可以看到很多“白气”,有时看到的“白气”很少?

猜一猜可能与空气的温度有关,温度(高/低)时“白气”少.温度(高/低)时“白气”多.

做一做①找两块小玻璃片,一片放在热水中,另一片放在冰箱中;

②打开暖水瓶瓶塞,分别取出擦干净的玻璃片靠近瓶口.观察到放在中的玻璃片上出现水珠多.

议一议由实验可知:①(升高/降低)温度,水蒸气可变成水;

②物质存在的各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

探究点拨善于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认真思考提出问题,是探究的源泉.

聊天室

话题:2005——世界物理年

2004年6月10日,联合国召开第58次会议,会议鼓掌通过了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的诀议.其宗旨是让物理走近大众,让世界拥抱物理.

乐乐:为何会选中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老师:1905年,爱因斯坦第一次发表了三篇有关量子理论、布朗尼运动及相对论等举足轻重的论文,对现代物理有着极深远的影响.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同时,近年来,公众的物理意识在削弱,国际物理社会认为必须采取行动,在全球范围内争取公众对物理学的理解与支持,培养物理人才,使物理学在21世纪得全新的发展.

胖胖:“世界物理年”标识有何象征意义?

老师:上面蓝色椭圆循环表示我们正朝未来不断的奔驰前进;底部红色循环代表的是我们所逐渐远离的过去;向右上黄色及向左上绿色的斜向线条则表示将过去连结至未来.绿色在这里代表的意思是前进、进步;黄色则表示和平、合作及团队等意思.也就是说我们要藉由这些特质从过去的基础上去建设未来;通过科技的进步及国际间的合作创造出明亮的未来.

快乐套餐

1.下列物体中,有一定形状的是()

A.塑料瓶中的水B.墨汁

C.台球D.氢气

2.下列物体中,通常情况下没有一定体积的是()

A.锡B.二氧化碳C.水银D.干冰

3.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

A.扫地时灰尘到处飞舞B.洒在地下的水变干

C.早晨地上的霜D.冰雕变小了

4.某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时,带领学生做游戏,用人群的状态类比物体的状态.如图1.1-5所示甲、乙、丙三种情景分别对应的是()

图1.1-5

A.固态、液态、气态B.气态、固态、液态

C.固态、气态、液态D.液态、气态、固态

5.写出常温下下列物质的状态:

(1)铁;(2)玻璃;(3)水;

(4)汽油;(5)氧气;(6)食盐.

6.将一块冰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烧杯缓慢加热,如图l.1-6.(1)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请你再提一个问题.

图1.1-6图1.1-7

7.同学们,你一定会被图1.1-7中的形状、结构所吸引,这是勤劳的人们、大自然赐给我们的财富,其间体现了固体的特征.

8.请你阅读图1.1-8的图片及文字,你会知道水.它说明了物态变化可以改变世界.

9.观察如图1.19所示的现象,它说明水具有性,水的特征是.它还说明水能,水能,还可利用水制成.

图1.1-9

10.水有三态,其他物质是否也有三态呢?如果有,请你举出一例加以说明.

11.工业制造、工艺塑造、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物态变化,请将你知道的物态变化事例及变化条件填在下表中.

事例变化的条件

固态→液态

液态→气态

液态→固态

气态→液态

12.酒精灯是实验常用器材,使用时应规范操作.请你观察图1.1-10中所提供的信息,归纳酒精灯点火及熄火的方法.

图1.1-10

13.利用气象卫星的信息,可以制作特定时间内的天气图,天气图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请你针对图1.1-11所示天气图提出几点猜想.

图1.1-11

(1);

(2).

14.阅读材料

湿地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它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的肺”.如图1.1-12.

图1.1-12

关于湿地,你知道哪些知识?它是怎样来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

利用因特网、图书馆,你能收集到许多有关物态变化的漂亮图片,请你与同学进行交流.

参考答案

[探究体验]高;低;冰箱;降低

[快乐套餐]1.C2.B3.A4.C5(1)固态(2)固态(3)液态(4)液态(5)气态(6)固态6.(1)冰块逐渐变成水,继续加热,烧杯中水开始沸腾,并且越来越少,说明水变成了水蒸气(2)给冰加热,是否加热就融化?冰融化时体积怎样变化?

7.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8.水蒸气;水蒸气推动机器运转;机器运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9.流动性;水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产生力;发电;水塞(如:下水管道弯管里的水)

10.有,如金属钨常温下固态,温度升高后会变成钨蒸气,钨也会熔化成液态

11.(开放性试题)略

12.点火方法: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熄灭酒精灯的方法:用灯帽盖住火焰

13.(1)云是由水滴组成的(2)地面上的水变成水蒸气,最后变成水滴形成云(3)云是由小冰晶组成(4)云落下就是雨,等

14.略

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反思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一个玻璃茶杯和一个不锈钢茶杯,带进教室学生觉得非常好奇。于是我问: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物体有各自的特性。你们知道玻璃杯和不锈钢茶杯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各抒己见:玻璃杯脆而易碎、透明、导热性差、硬度高。不锈钢杯韧性好、耐腐蚀、不透明。是呀,玻璃杯易打碎,可用用开水泡茶可以欣赏茶叶泡开时优美的形态,茶杯拿在手中不烫。不锈钢茶杯不易损坏,茶杯拿在手中很烫,所以不锈钢的茶杯一般要做个把,以免烫手。
很简单的道具,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学效果很明显。学生很快理解了物质的物理属性有:透明度、导热性、柔韧性和硬度高等。
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吗?学生随口而出,不锈钢和玻璃哪个硬度大?我问:怎样比较问题的硬度呢?学生讨论后设计了实验方案很快比较出不锈钢和玻璃的硬度。随后还将我们身边的钢锯条、塑料尺、铜钥匙、铁钉、粉笔、铅笔芯拿来实验并按硬度从大到小进行了排列。在组织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我巡回指导,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划伤手,也不要损坏课桌等。学生情绪高昂,觉得物理课好玩,在好玩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1.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2.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3.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安全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比较物体硬度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划伤手,也不要损坏课桌等。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利用我们身边的钢锯条、塑料尺、铜钥匙、铁钉、粉笔、铅笔芯拿来实验比较了他们的硬度后,若再让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说出分类的方法和依据就更好了。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物理属性》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物理属性》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对质量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一些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能用密度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进一步掌握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量筒和天平测密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复习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
教具和学具:托盘天平、量筒、形状不规则石块、水、盐水、细绳、铅快、铁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实物)有两个体积相等、外形很像的铝块和铅块,你如何区分?
今天我们复习《物质的属性》。哪位同学能把这章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一下归类。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重点和复习思路。
二、主要教学设计:
(一)质量:
问:(1)什么是质量?国际单位制中质量主单位?
例1:下图中物体质量发生改变吗?为什么?
(2)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
投影演示:请一位学生到讲台演示使用天平测量一铁块的质量。
例2:调节过程和测量过程出现下图情况分别该怎么办?
例3: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其中错误是(1)______
(2)______(3)______
(二)物质的属性
1、播放图片
例:试把下列物品进行分类,并写出分类的标准.
字典、铁钉、篮球、铅笔、饼干、牛奶、盐水、石块、壹元硬币、小木块、钢笔、青菜、胶水、西红柿、自行车、水银.
2、密度
(1)概念
理解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
(2)应用:
密度知识经常才我们生活中被应用。
如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辨别皇冠是否是纯金的。如要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瓶子装是否可以?(3)实验:测量不规则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教师引导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补充。
★讨论:测盐水密度时为何先测盐水和烧杯总质量?它与先测学生实验。
一、三两组测不规则石块密度二、四两组测盐水的密度
实验结束后请最快的组汇报设计的表格和实验结果。
课件演示实验步骤
拓展:1.如何测蜡块的密度?
2..若没有量筒,给你足够的水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
3.有一只玻璃杯、水和天平,怎样测出小石子的密度?
三、巩固练习
例题:一个体积为0.5dm3质量为0.81kg的铝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若把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球的重力为10.1N,则该液体的密度为多大?(铝的密度为2.7103kg/m3,g=10N/kg)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中考指南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密度是初中物理中比较抽象的物理量,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g/cm3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还存有许多不足: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习,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习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3、在本节习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3、dm3、cm3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l、ml的换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