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整合

生命生命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31

高三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整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三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整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三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整合

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点整合一: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合成及运输的理解与分析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几种研究方法
(1)锡纸遮盖类
A组中右侧的胚芽鞘罩着尖端下面的一段,应是弯向光源生长。B组中右侧的胚芽鞘尖端已不能感受光的刺激,应是直立生长。
(2)暗盒开孔类(开孔能透光,分析同单侧光照射)
(3)切割移植类
(4)云母片插入类(云母片或玻璃片不透水,可阻碍生长素的横向或纵向运输)
①云母片插在生长素作用部位之下,故将弯向光源生长;②云母片插在生长素作用部位之上,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导致不能生长;③只有尖端右侧的生长素可以作用到下边,故将弯向光源生长;④只有尖端左侧的生长素可以作用到下边,故将弯向右侧生长;⑤可以弯向光源生长;⑥云母片阻碍了尖端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故将直立生长;⑦云母片不影响尖端生长素的分布与向下运输,故将弯向光源生长;⑧云母片阻碍了尖端生长素的分布,故将直立生长。
(5)匀速旋转类(分析离心力与向心力,及放置的位置:中心与边缘也必须认真区别)

由于装置做匀速圆周运动,小花盆中的小麦幼苗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幼苗体内的生长素在外侧分布较多。对于茎来说,由于外侧的生长素浓度较高,故外侧生长得比内侧快,所以茎向内侧生长;而对于根来说,情况正好相反,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根外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其生长,而根的内侧较低浓度的生长素却促进其生长,所以根的内侧比外侧长得快,根向外侧生长,如图中的B所示。单侧光的作用导致a、b、c、d的生长素浓度为ac=dB.
2.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
(1)方向:横向运输和纵向(极性)运输,如图:
①横向运输:由单侧光、地心引力等外因引起,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芽尖、茎尖、根尖等不成熟组织。
②纵向(极性)运输:由内因遗传特性决定,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可由下图所示实验加以验证。

(2)方式:主动运输
生长素通过细胞膜是需载体协助,需消耗ATP的主动运输,可通过以下实验证明:①尽管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比顶芽处生长素浓度高,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旧能源源不断地逆浓度梯度由顶芽运往侧芽;②有实验证明:在缺氧时,生长素的运输受到影响。
考点整合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分析
1.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而促进植物生长。
2.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3.生长素发挥生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1)生长素浓度与器官种类
从曲线图可看出:
①不同浓度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
③曲线在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不同的促进效果,而且A.B.C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AA′、BB′、CC′段表示促进作用逐渐减弱;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的器官无影响,超过A′、B′、C′点的浓度,相应器官的生长将被抑制。切记:不能把AA′、BB′、CC′段当作抑制作用区段。
(2)细胞成熟程度: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
(3)植物种类:一般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
4.体现生长素作用特点的实例(顶端优势)
(1)产生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部位运输,靠近顶芽部位的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
(2)解除方法:摘掉顶芽。
考点整合三:其他植物激素及植物激素的应用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比较
名称合成部位主要作用
赤霉素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芽和幼根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②诱导开花;③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细胞
分裂素主要是根尖①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②诱导芽的分化
脱落酸根冠和萎蔫的叶片等①促进芽和种子的休眠;②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
2.植物激素的应用
(1)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可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可培育无子番茄等无子果实;可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里的双子叶杂草;烟草“打顶”后于伤口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以保证烟草的产量和品质。
(2)赤霉素及其类似物:使芦苇、莴苣等植株增高,产量增加;促进种子、马铃薯块茎等的萌发。
(3)细胞分裂素及其类似物:瓜果、蔬菜和鲜花的保鲜;促进种子的萌发。
(4)脱落酸及其类似物:水稻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脱落酸随水流走而含量减少,可使水稻种子早发芽。
(5)乙烯及其类似物:可用于瓜果的催熟。
(6)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培养基中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调节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之间的浓度比,可以调控芽的分化和根的形成,这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考点整合四: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组成与功能

(1)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关系如下:

(2)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归纳如下:
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中混悬着的淋巴细胞淋巴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
(3)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等。溶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和Cl-。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有利于pH的相对稳定。
2.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基本途径
(1)机体各种器官、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整合五:水盐平衡的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1)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
考点整合六:血糖的平衡与调节
1.人和动物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可用图表示

2.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可用图表示
(1)血糖正常含量:0.8~1.2g/L(或80mg/dL~120mg/dL);
(2)血糖平衡的调节中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起主要的调节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惟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3)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
考点整合七:体温调节
寒冷和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过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冷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2)相关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相关的器官是皮肤、毛细血管、汗腺、肌肉等。
考点七。神经调节一、反射弧及其组成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神经元及反射弧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以缩手反射与膝跳反射为例):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传出神经
C效应器

二、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
兴奋时动作电位:——Na+内流
注:a.已兴奋的神经段与其相邻的未兴奋的神经段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的突触传递
(1)突触及其组成
突触是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突触传递递质实现的。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一般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所以,突触一般分两类,如下图所示: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
在突触结构中,突触前膜只能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突触小体膜,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并由前膜释放(外排作用)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3.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的传导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基本结构包括胞体、突起两部分,其突起又可分为短而数量多的树突和一条较长的轴突,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中的传导方向为:树突→胞体→轴突,即在完整反射弧中,每个神经元总由树突传来信息并由轴突向外发送信息。考点整合八: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
1、二次免疫: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
但沿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反应过程变化可用下图表示:
a表病原体增加程度
b表示患病程度
c表示抗体的浓度
2.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来源及功能总结
项目来源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处理、呈递、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说明: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长,对抗原高度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并参与二次免疫反应。如果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记忆细胞能作出更快、更强的反应,即很快分裂增殖产生新的效应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从而更快地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也是成年人比婴幼儿少患传染病的原因。
特别提示:(1)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有: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2)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有:B细胞、T细胞、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
3.艾滋病(AIDS)的流行和预防
(1)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是“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
(2)病原体: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遗传物质由两条单链RNA分子组成。
(3)病因:当HIV侵入人体后,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
(4)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

纵观各省份的命题形式及思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既要紧扣考试大纲、夯实基础、注重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复习策略。
根据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专业术语以及固定说法的应用。本专题专业性较强,应注重专业术语的记忆和应用,避免在做题时因出现“自创术语”“词不达意”而造成失分现象。
2.注重图解的识别和分析,如神经调节、兴奋的传递和激素的生理作用,这部分知识还可与实验考查相结合,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复习本专题时,要紧紧围绕着调节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调节机理来展开复习。
3.本专题还可从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角度来进行考查,如探究各种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动物激素的产生与生理作用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对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及结果分析等内容特别关注,还要注意规范性训练,并认真归纳总结解答技巧。
4.本专题与生产、生活实践和人体健康联系密切,同时与其他专题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特别需要注意知识的整合以及对生活实际中的病例的发病机制、症状及防治的了解和应用。

延伸阅读

高三生物教案:《冲刺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生物教案:《冲刺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冲刺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生命活动调节(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 调节

调节:处于主导地位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

调节 调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的基本形式: 的调节和 的调节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1、概念:植物体受到 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种类:胚芽鞘、幼苗的 性,根的 性,茎的背 性,向水、向肥性。

3、意义: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 的具体表现。

难点突破:

①向性、反射、应激性、适应性的比较

概念 刺激类型 适用生物 举例 相互关系

向性 植物受到 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 运动 单一方向;

来自外界 植物 向性 反射

应激性

适应性

反射 动物通过 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反应 无 性;

来自内、外 有 的动物 昆虫的趋光性(非条件)

应激性 生物体对 、 刺激作出的反应 无方向性;

来自内、外

草履虫的避盐运动;含羞草、合欢遇刺激合拢小叶

适应性

生物与 表现相 的现象 不一定有刺激 所有生物

②几种向性的比较

图示 刺激 原因 意义

向光性

单测光

单测光:

单向 单侧光使 在背光侧分布 (多得正好)、 侧分布少(少得不足),于是背光侧 、向光侧长得慢 使植物的 、 处于最适于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吸收 进行光合作用

向地性

重力

重力:

单向 重力使 侧 分布多,生长被 ;远地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生长 有利于植株的 和从土壤中吸收 和

背地性

重力

重力:

单向

重力使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

促进了生长;远地侧生长素分布少,促进作用弱(不叫抑制) 有利于植株占有 和吸收

二、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科学家 实验方法 观察结果 结论

达尔文

(不用琼脂)

①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 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 ;这种物质在 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都是推想)

②用单侧光照射 的胚芽鞘 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③用单侧光照射用 的胚芽鞘 胚芽鞘 生长

④用单侧光照射用 ,

的胚芽鞘 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温特

(用琼脂)

①实验组:把切下的胚芽鞘 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 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胚芽鞘向

生长 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 ;这种物质从 运输到 ,并且能够促使 某些部分的生长(达尔文的推想被证实)

②(空白)对照组:把

,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 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郭葛

①你认为应该从胚芽鞘尖端还是从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中分离生长素?

②借鉴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实验,提出你分离生长素的方法(提示:生长素能溶于水)

③如何验证提取液中确实含有生长素?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不是氨基酸)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产生:主要: 、叶原基、嫩叶、 中的种子 少量:成熟叶片、根尖

大多集中在生长 的部位: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

(2)分布 幼嫩的种子

少数在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

①极性运输: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如在胚芽鞘实验中、在顶端优势中。

(3)运输 ②横向运输:如在向光性实验中,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在向地性、背地性现象中,从远地侧运输到近地侧

③方式: (低浓度到高浓度、消耗ATP)

3、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 部位运输到 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 作用的 ,叫做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何不同?)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

难点突破:

1、两重性:过低浓度促进生长的能力弱、低浓度(指适宜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过高浓度引起死亡,即,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因此,生长素究竟发挥哪一种作用,取决于植物的不同种类、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同一种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和生长素的具体浓度。

2、最适浓度和敏感性比较(根据书本P81图)

最适浓度:根芽>茎

解释:根为什么具有向地性?茎为什么具有背地性?

3、顶端优势:生长素两重性的体现

(1)概念:植物的 、而 的现象。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 运输,大量积累在 ,使 过多,生长受到

(3)解除:摘掉顶芽,使 ,侧芽受到的抑制作用就会 ,不久,侧芽就可以发育成枝条了。

(4)应用:解除顶端优势的如:棉花摘心、果树整枝、绿篱修剪;

保留顶端优势的如:树木成材、向日葵的高产

四、生长素的应用

1、生长素的应用:如保留或解除顶端优势

2、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自然条件下,雌蕊受粉,在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发育着的种子能合

成 ,刺激 发育成果皮,产生有籽果实

子房 果实 人工条件下,雌蕊没有受粉,在其 溶液也能刺激 ,产生无籽果实(该无籽性状 (能否)遗传,为什么? )

(3)防止落花落果 (4)除草: 可杀死麦田中的 子叶植物的杂草

五、其他植物激素

1、五大植物激素的比较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作用 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 促进茎的 ;解除 促进细胞 和组织

作用特点 生长促进剂 生长抑制剂

同时存在于同一株植物体内;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 、 的

2、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共同使用时,能强烈地刺激 组织的形成

3、当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浓度比高时,有利于 的形成;

当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浓度比低时,有利于 的形成

六、[实验十]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实验原理]1、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到 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向性运动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

3、在单侧光的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在重力的影响下,植物的根表现出向重力性运动。

[方法步骤]向光性方法步骤:

(1)用剪刀在 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cm的孔,待模拟 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 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在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作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 的纸盒,另一组用 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 。(为什么要夜以继日地照? )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间断地拍照,保留图片记录。但要注意,打开纸盒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短,并保持透光孔的方向与前次一致。为什么?

向重力性的方法步骤:

(1)取四粒同样大小、已萌发并长出 的玉米粒,平放在一个培养皿内,使其胚根尖端部分朝向培养皿中央。各萌发的玉米粒分别位于罗盘的东、西、南、北位置。

(2)将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盖在玉米粒上,然后再盖上 棉花,直到填满整个培养皿。注意不要将棉花塞紧,以免影响根的生长。

(3)盖上培养皿盖,边缘用胶布封口;竖起培养皿,用橡皮泥固定住。将竖立的培养皿放入恒温箱中培养,注意培养皿中的玉米粒的位置必须保持不变,使最上面的玉米粒的胚根垂直向下,最下面的玉米粒的胚根垂直向上,左右两个玉米粒的胚根处于水平位置。

例题:

1、同一株植物的不同部位的呼吸强度可以不同,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幼叶的比老叶的高 B、萌发种子胚的比胚乳的高

C、枝条尖端的比基部的高 D、老根部分的比根尖的高

2、将酵母菌放含有培养液的的密闭的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一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6 B、1/3 C、1/2 D、1

3、用刚从蟾蜍后肢取下的两块腓肠肌(A和B)进行实验,A在有氧条件下(置于空气中),B在无氧条件下(置于氮气中),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同时给予连续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先发生疲劳的肌肉是 。

(2)当A和B都疲劳后,休息一段时间后,再给予电刺激,哪块肌肉能恢复收缩能力?

(3)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4、下图表示野外松树(阳生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其中的纵坐标表示松树整体表现出的吸收CO2和释放O2量的状况。请分析回答:

(1)当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强度

(2)当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

等于呼吸作用放出CO2的量。如果白天光照较长时

期为a,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长?为什么?

(3)如将该曲线改绘为人参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b点位置应如何移动?为什么?

高三生物《免疫调节》教案


高三生物《免疫调节》教案

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能力目标: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难点: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是一种合作活动也是一种体验。因此,教师教学方法选择如何?是否有利于创设一种有趣、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主动还是被动。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资料搜集法、成果展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等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三、教具准备

1.幻灯片: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

2.视频1:温家宝总理看望阜阳艾滋病孤儿和患者。

3.多媒体CAI:动态演示细胞免疫的过程。

4.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

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前准备

1.制作教具。

2.学习本节内容前一周,教师就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准备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活动时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搜集有关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等方面的资料,第二组搜集有关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等方面的资料,第三组搜集有关世界艾滋病日的资料。教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做成幻灯片,便于展示和教学。

(二)导入新课

教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

学生:免疫调节。

板书: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

(三)交流与讨论

播放视频1:温家宝总理看望阜阳艾滋病孤儿和患者。

教师:这是中国防治艾滋病历程中又一个历史镜头——在第21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温家宝总理专程前往阜阳,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交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艾滋病也许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艾滋病正在对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发出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而我们又对它了解多少呢?

学生:根据艾滋病资料的搜集情况,从以下几方面交流讨论:

(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3)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4)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5)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艾滋病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为什么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揭示艾滋病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引入对“免疫系统的组成”的学习。

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四)师生互动

教师:大家自主学习教材P35-P36这一部分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

(2)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

(3)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

(4)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阅读教材P35-P36有关内容,并思考回答。

教师: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

通过这些问题引入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的学习。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教师:在初中的时候关于免疫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我们知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几道防线?

学生:有三道防线。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及特点。

教师:板书归纳:

组成

类型

第一道

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P37。以艾滋病为例,认识到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T细胞在免疫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第三道防线的重要性,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教师: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我们先来学习体液免疫。

板书:1.体液免疫

教师:先请学生阅读教材P37关于体液免疫的内容和图2-15,课件展示阅读提纲:

(1)什么是抗原?大多数抗原进入内环境后首先被什么细胞处理?

(2)抗体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3)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机体的反应速度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时候更迅速、高效?

学生:阅读、分析相应内容并针对阅读提纲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讲解抗体的特点,用“5月11日上午,长沙市世界之窗园林工作人员何楚恒在给草地拔草时被毒蛇咬伤”的事例,说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用母乳喂养的孩子不易生病说明抗体的分布。

教师:根据教材“图2-15体液免疫示意图”,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指导学生在示意图的箭头上标注过程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

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小组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构建较好的图片进行投影展示,相应代表进行解说。

教师: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从而进入细胞免疫的教学。

板书:2.细胞免疫

教师:下面我们来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学习,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同点。

教师:提示:

(1)吞噬细胞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2)效应T细胞有没有接触抗原?

(3)你能说出记忆细胞的作用吗?

(4)细胞免疫的结果是什么?最后抗原是如何消灭的?

教师:根据教材“图2-16细胞免疫示意图”,对细胞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指导学生把相应过程补充完整。

教师:请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细胞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

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小组间进行交流。

教师:把构建较好的图片进行投影展示,相应代表进行解说。

教师强调:通过细胞免疫,使侵入细胞内的抗原失去藏身之处,暴露在体液中,然后抗原还是与抗体结合成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由此可见,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相互协助,共同抵抗侵入机体的病原体。

(五)教师精讲

对外毒素——细菌(产毒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称为外毒素,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细胞内寄生物,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病毒,先由体液免疫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散播传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从靶细胞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若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丧失。另外,对外来病原体进行免疫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起作用,而是两者结合起来起作用,只不过在起作用的时候分主次关系罢了。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画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概念图

教师将学生绘画的概念图进行展示。

(七)课堂小结

教师依据板书,对本堂课内容进行小结。

并提出: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T细胞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HIV病毒攻击T细胞后,会破坏人体的整个特异性免疫,使人的免疫系统全面失去功能。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就会长驱直入,使人发生严重的感染或癌症,甚至死亡。这就是艾滋病的直接死亡原因。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共用注射器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因此我们要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教师:今天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我们知道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防御病原体,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必不可少的保障。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

五、板书设计

第4节免疫调节(第1课时)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组成

类型

第一道

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高三生物教案:《植物激素调节》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生物教案:《植物激素调节》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植物激素调节

1.植物向性运动的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及两重性 2011山东卷T1、海南卷T13,2010海南卷T5等。

2.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 2011浙江卷T30,2010江苏卷T23等。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重点]

科学家 实验处理方法、现象 实验结论

达尔文

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传到伸长区后,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科学家 实验处理方法、现象 实验结论

詹森

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

拜尔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科学家 实验处理方法、现象 实验结论

温特

⑤与⑥对照说明: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且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

2.生长素的运输 [难点]

(1)极性运输方式:主动运输(方向: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

(3)横向运输:

①原因:在某些刺激(如单侧光、地心引力等)影响下,生长素在能感受刺激的部位(如胚芽鞘的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不接受刺激的部位不能发生横向运输)。

②实验证据:云母片插入法。

经过一段时间后,生长素含量E>C=D>F。

3.生长素的生理功能——两重性 [易混点]

(1)表现: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实例:

①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敏感性高于单子叶植物(如图甲)。

②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芽、茎敏感性依次降低(如图乙)。

③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作用效果不同,一般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图乙),且在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效果相同。

1.当某植物顶芽比侧芽生长快时会产生顶端优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抑制

B.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较低,其生长受抑制

C.顶芽附近的脱落酸浓度较高,其生长被促进

D.侧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较高,其生长受抑制

解析:生长素作用具两重性特点,植物之所以表现为顶端优势,就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源源不断地运往侧芽部位,从而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抑制。

答案:A

2.(2011?汕头一模)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B.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C.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自然状态下西瓜的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是由邻近

的芽和幼叶产生的

解析: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植物的生长。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西瓜的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是由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

答案:C

植物激素归纳

名称 产生部位 生理作用 对应生长调节剂 应用

生长素 幼根、幼芽及发育的种子 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 萘乙酸、2,4?D ①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③农业除草剂

赤霉素 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的组织和器官里 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长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赤霉素 ①促进植物茎秆伸长;②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细胞分裂素 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如幼嫩根尖) 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②延缓衰老 青鲜素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存时间

乙烯 植物各部位,成熟的果实中更多 促进果实成熟 乙烯利 促进果实成熟;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增产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与脱落 矮壮素 落叶与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1.植物激素的概念理解 [重点]

(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激素种类不同,化学本质不同。

(2)具有远距离运输的特点,激素种类不同,运输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3)具有调节功能,不参与植物体结构的组成,也不作为植物的营养物质。

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易混点)

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大都存在于同一植物体内,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多种激素协调作用的。

(1)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生长、果实发育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但赤霉素还能解除种子休眠。

(2)乙烯和脱落酸在促进果实成熟、脱落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3.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a、b依次为 ()

A.赤霉素、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脱落酸、细胞分裂素 D.赤霉素、乙烯

解析:脱落酸可保持种子休眠,随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中脱落酸含量有所下降,赤霉素作用则与脱落酸相反,可解除种子休眠,促其萌发,故a曲线应代表赤霉素。

答案:A

4.(2011?江苏联考)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香蕉,可加快果实成熟

B.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芹菜,可提高产量

C.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水稻,可促进细胞分裂

D.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都生根

解析: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不能促进插条两端生根,因为2,4-D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只能促进形态学下端生根。

高三生物教案:《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设计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实验:

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 生长 —— 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 ;

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 ;

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 生长。

(2)温特的实验:

实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 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 。

(3)郭葛的实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 ,命名为生长素

实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 ;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 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光影响了 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 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 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 生长。

3、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 、 。在这些部位, 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 的部位 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 →

极性运输: →

(运输方式为 )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一般,

促进植物生长, 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既能促进 ,也能抑制 ;既能防止 ,也能 。

顶端优势是 优先生长而 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 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 ,从而

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如棉花、果树、茶树、路篱。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 。

如茎的背地性( 地侧促进快, 地侧促进慢,但都促进);根的向地性( 地侧抑制, 地侧促进)。

?不同植株对生长素浓度反应不同,如除草剂( 植物比 植物敏感)。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 [P51实验];

?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促进 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但不可遗传。)

6、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 、植株 ,

促进种子 和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

脱落酸 抑制细胞 ,

促进叶和果实的 和

乙烯 促进

7、植物激素:由 产生、能从 部位运送到 部位,对植

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 。

植物生长调节剂: 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作用的化学物质。

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 、 的结果。

练习:

1、下列被称之为生长素的是 ( )

A. 吲哚乙酸 B. 萘乙酸 C. 2,4-D D.乙烯

2、比较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和人体内的生长激素的特点,错误的是 ( )

A.在体内含量都较少 B.对生命活动都有调节作用

C.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3、 用较高浓度的2,4—D溶液喷洒小麦作物的主要作用是 ( )

A.促进小麦生长 B.灭杀害虫 C.除去双子叶杂草 D.除去单子叶杂草

4、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无关的是 ( )

A.木瓜催熟柿子 B.瓜熟蒂落 C.顶端优势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下列有关顶端优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

A.除去顶芽可解除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B.顶端优势现象表明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在林业生产中常需要保持顶端优势

D.切除顶芽,切口涂以高浓度生长素,可以解除顶端优势

6、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过程注意事项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B.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 [ ]

C.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3~4个芽

D.此探究活动中不存在对照实验

7、下图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

A.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 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 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 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